CN109067446A -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67446A
CN109067446A CN201811241712.7A CN201811241712A CN109067446A CN 109067446 A CN109067446 A CN 109067446A CN 201811241712 A CN201811241712 A CN 201811241712A CN 109067446 A CN109067446 A CN 1090674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coding
transmitting terminal
mean square
square error
coding matri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417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67446B (zh
Inventor
陈月云
夏延庆
程远洋
杜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to CN20181124171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674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67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7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67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7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能够降低成本和损耗。所述方法包括: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MIMO)系统通过在基站端配置大量收发天线,利用高的空间自由度消除干扰和调度更多用户而提升系统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及传输可靠性等性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需求,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
预编码技术是指在信号发射前,对将要发射的信号进行的一系列信号预处理操作。传统预编码技术大多采用全数字预编码,每根发射天线需要连接一条射频链路。在大规模天线系统中应用这种预编码技术会带来过高的硬件成本和功率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基站侧硬件成本高和功率损耗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包括:
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
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
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
进一步地,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表示为:
其中,
其中,MSEi表示第i个用户收发信号间的均方误差,i∈{1,2,…,K},K表示接收端的用户数,tr(·)表示矩阵的迹运算,FB表示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FB,i表示FB的第i个列向量,FRF表示发射端射频预编码矩阵,wi表示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Hi表示基站与第i个用户终端间的频域信道,(·)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I表示单位矩阵,σ2表示接收端噪声的方差。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包括:
对均方误差求偏导,确定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
根据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的偏导,确定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
进一步地,所述对均方误差求偏导,确定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包括:
求wi的偏导,令导数为零,得到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表示为: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的偏导,确定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包括:
根据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及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第一约束条件,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所述拉格朗日函数表示为:
对L(FB,λ)求FB的偏导,并令导数为零,得到FB的闭式解:
其中,λ表示拉格朗日乘子,Heq表示等效信道,
进一步地,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第一约束条件表示为:
其中,表示基站端总发射功率,PT表示预设的发射功率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包括:
A1,初始化粒子位置矩阵、速度矩阵、个体最优位置、全局最优位置和FB,其中,FB满足第一约束条件:并令为适应值函数;
A2,根据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计算wi
A3,根据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计算FB
A4,确定每个粒子的位置矢量;
A5,根据确定的wi、FB、每个粒子的位置矢量,计算所有粒子的适应值并进行比较,将最小适应值对应的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作为本次迭代的全局最优位置,并将全局最优位置对应到FRF中的相位值,其中,FRF满足第二约束条件:|FRF(a,b)|表示FRF矩阵中第a行第b列元素的幅值;
A6,更新粒子位置和速度;
A7,返回继续执行步骤A2,迭代优化wi、FB、FRF,直至均方误差收敛并达到预设精度,得到优化的混合预编码矩阵FB和FRF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这样,通过将预编码解耦到基带与射频,能够有效降低射频链路的数目,在减少基站侧硬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相比其他预编码方法的误比特率性能比较;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相比其他预编码方法的系统可实现速率性能比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基站侧硬件成本高和功率损耗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包括:
S101,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
S102,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
S103,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这样,通过将预编码解耦到基带与射频,能够有效降低射频链路的数目,在减少基站侧硬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功耗。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先对本实施例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的技术原理进行简要说明:
在大规模天线系统基站端配置大规模均匀线性阵列,假设,发射端已知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利用该信道状态信息进行发送预编码与接收合并设计;在发射端采用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在接收端只需进行合并处理。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以一个下行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为例,发射端采用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接收端仅考虑接收合并处理。发射端的射频链路数为R,接收端有K个用户,每个用户均配置有N根天线,基站侧配置有M根天线。本实施例中,所述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H11,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
本实施例中,设发射端发射信号为S,其中,S=[s1,s2,…,sK]T,si表示第i个用户要接收的信号,发射信号S经过发射端基带预编码和射频预编码发射出去。在发射端射频预编码部分,每个射频链路连接到所有的天线。在接收端将经过信道传输的信号与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W相乘,第i个用户得到接收端输出信号为其中,等号右侧第一项表示接收端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第二项表示用户间干扰,第三项表示噪声,Hi表示基站与第i个用户终端间的频域信道,FB=[FB,1,FB,2,…,FB,K]表示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FB,i表示针对第i个用户接收到的信号在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矢量,FRF表示发射端射频预编码矩阵,Fi是FRFFB,i的简写形式,具体的:Fi=FRFFB,i,wi表示第i个用户终端的接收端基带合并矢量,(·)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ni表示第i个用户终端的加性高斯白噪声,满足均值为0且方差为σ2的独立同分布规律。
本实施例中,发射信号si经过上述传输过程后,发射端发射信号si和第i个用户接收到的信号yi之间的均方误差表示为:
因此,建立的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
其中,MSEi表示第i个用户收发信号间的均方误差,i∈{1,2,…,K},K表示接收端的用户数,tr(·)表示矩阵的迹运算,FB表示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FB,i表示FB的第i个列向量,FRF表示发射端射频预编码矩阵,wi表示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Hi表示基站与第i个用户终端间的频域信道,(·)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I表示单位矩阵,σ2表示接收端噪声的方差。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端总的发射功率表示为PT是预设的发射功率阈值;所以,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第一约束条件可以表示为:
本实施例使用唯相位射频预编码,即发射端射频预编码矩阵FRF中元素的幅值相同且为1,只有相位不同,所以,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第二约束条件可以表示为:
其中,|FRF(a,b)|表示发射端射频预编码矩阵中第a行第b列元素的幅值。
综上,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
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可以表示为:
本实施例中,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是凸函数,假设在某两个矩阵变量给定的情况下,来实现第三个矩阵变量的计算及优化。
H12,确定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wi
本实施例中,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是关于wi的凸函数,且发射功率限制即第一约束条件中没有wi变量,则原约束优化问题可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
求wi的偏导,令导数为零,得到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表示为:
H13,确定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FB
本实施例中,在给定wi和FRF的情况下,原约束优化问题可转化为
这是一个二次凸优化问题,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所述拉格朗日函数表示为
对L(FB,λ)求FB的偏导,令导数为零,得到FB的闭式解,表示为:
其中,λ表示拉格朗日乘子,Heq表示等效信道,应用此等效信道更便于FB的计算,其中,
H14,确定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FRF
本实施例中,由于FRF矩阵形式的特殊限制:无法直接求其闭式解。因此可以利用粒子群算法(PSO)来计算射频预编码矩阵FRF
粒子群中的粒子的位置对应FRF中元素对应的相角。通过适应值函数来实现相位到均方误差值的映射,再以最小均方误差为标准更新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和全局最优位置。
利用PSO,确定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FRF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初始化。
初始化PSO的粒子位置矩阵L,维度为P×MN,P为粒子个数,MN为优化问题的决策变量的个数,其中,MN表示M与N的乘积
。M是基站端天线数目,N是每个终端的天线数目,PSO中的每个粒子的MN维位置变量,对应FRF中的MN个相移值。由于每个位置维度对应FRF的一个相角,即初始化位置矩阵的每个元素范围在[-π,π]。则有
粒子的每个位置分量都有对应的速度分量来引导其飞向下一个位置,为保证算法性能,粒子不容易飞出边界,且能够在较大的解空间内搜索,要设置合适的最大速度限制。粒子速度的初始化矩阵为
个体最优位置矩阵初始化为
其初始化值与L的初始化值相同。
全局最优位置矢量为到目前位置所有粒子的最优位置,可以表示为:
g=[g1,g2,…,gM,…,g(N-1)M+1,g(N-1)M+2,…,gNM]
其初始化值为第一个粒子的位置矢量。
初始化FB,满足第一约束条件:
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作为PSO中的适应值函数f(θn,1n,2,…,θn,M,…,θn,(N-1)M+1n,(N-1)M+2,…,θn,NM,wi,FB),决定适应值大小。
步骤2,迭代。
在每次迭代中通过闭式解表达式计算wi、FB
对于每个粒子n,n=1,2,…,P,它的位置矢量为[θn,1n,2,…,θn,M,…,θn,(N-1)M+1n,(N-1)M+2,…,θn,NM],根据FRF,i=[exp(jθ(i-1)M+1,…,exp(jθiM))]T对应到FRF,其中,FRF,i表示FRF的第i个列向量。
根据确定的wi、FB、每个粒子的位置矢量,计算所有粒子的适应值并进行比较,将最小适应值对应的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作为本次迭代的全局最优位置,并将全局最优位置对应到FRF中的相位值;具体的:
计算适应值函数f(θn,1n,2,…,θn,M,…,θn,(N-1)M+1n,(N-1)M+2,…,θn,NM,wi,FB),如果本次的适应值小于上次的适应值,则用当前的位置矢量来更新个体最优位置,否则个体最优位置不变。将所有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分别代入适应值函数得到个体最优适应值,进行比较,最小适应值对应的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即为本次迭代得到的全局最优位置,并将全局最优位置对应到FRF中的相位值。
根据位置和速度更新公式来更新位置矩阵和速度矩阵,其中,位置和速度更新公式为:
vn(t+1)=wvn(t)+c1r1(pbestn(t)-θn(t))+c2r2(gbest(t)-θn(t))
ln(t+1)=ln(t)+vn(t+1)
其中,pbestn(t)表示个体最优位置、gbest(t)表示全局最优位置,w为惯性权重,c1为认知因子,c2为社会因子,r1和r2为(0,1)区间内均匀分布的随机数,t为迭代次数。
根据多次试验的经验值,需要用PSO迭代200-300次使均方误差收敛并达到预设精度,迭代结束后,得到优化后的发射端混合预编码矩阵(FB和FRF)和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wi),其中,收敛指渐渐趋近某一个值,这里指均方误差不断减小向零靠近。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预编码解耦到基带与射频,能够有效降低射频链路的数目,在减少基站侧硬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功耗,并通过运用凸优化和迭代优化求解,得到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矩阵,能够有效降低系统误码率,消除用户间干扰。
本实施例中,对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进行仿真,系统仿真参数为表1所示,仿真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表1系统仿真参数
信道模型 Rayleigh fading channel
场景 城区宏小区,非视距
载波频率 2GHz
基站侧天线数 64
基站天线间隔 0.5λ
用户端天线数 2
用户数 2
射频链路数 2
发射功率 10W
本实施例中,从图3可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Proposed precoding)方法的误比特率随着信噪比的增大而减小,比较接近全数字预编码(Digital precoding)性能,并且明显优于迫零混合预编码(ZF hybrid precoding)性能。
从图4可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Proposed precoding)方法,可实现速率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增大,但是优于迫零混合预编码(ZF hybrid precoding)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建立基于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与基站发射信号间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其中,发射信号经过发射端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发射出去;
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
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表示为:
其中,
其中,MSEi表示第i个用户收发信号间的均方误差,i∈{1,2,…,K},K表示接收端的用户数,tr(·)表示矩阵的迹运算,FB表示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FB,i表示FB的第i个列向量,FRF表示发射端射频预编码矩阵,wi表示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Hi表示基站与第i个用户终端间的频域信道,(·)H表示矩阵的共轭转置,I表示单位矩阵,σ2表示接收端噪声的方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建立的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确定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包括:
对均方误差求偏导,确定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
根据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的偏导,确定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均方误差求偏导,确定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包括:
求wi的偏导,令导数为零,得到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中第i个用户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表示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的偏导,确定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包括:
根据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及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第一约束条件,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所述拉格朗日函数表示为:
对L(FB,λ)求FB的偏导,并令导数为零,得到FB的闭式解:
其中,λ表示拉格朗日乘子,Heq表示等效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化均方误差优化模型的第一约束条件表示为:
其中,表示基站端总发射功率,PT表示预设的发射功率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得到的接收端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和发射端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利用粒子群算法计算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并迭代优化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及发射端的射频预编码矩阵,直到均方误差收敛,得到优化的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包括:
A1,初始化粒子位置矩阵、速度矩阵、个体最优位置、全局最优位置和FB,其中,FB满足第一约束条件:并令为适应值函数;
A2,根据接收端的预编码合成矩阵闭式解计算wi
A3,根据发射端的基带预编码矩阵闭式解计算FB
A4,确定每个粒子的位置矢量;
A5,根据确定的wi、FB、每个粒子的位置矢量,计算所有粒子的适应值并进行比较,将最小适应值对应的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作为本次迭代的全局最优位置,并将全局最优位置对应到FRF中的相位值,其中,FRF满足第二约束条件:|FRF(a,b)|表示FRF矩阵中第a行第b列元素的幅值;
A6,更新粒子位置和速度;
A7,返回继续执行步骤A2,迭代优化wi、FB、FRF,直至均方误差收敛并达到预设精度,得到优化的混合预编码矩阵FB和FRF
CN201811241712.7A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Active CN1090674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1712.7A CN109067446B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41712.7A CN109067446B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7446A true CN109067446A (zh) 2018-12-21
CN109067446B CN109067446B (zh) 2020-08-11

Family

ID=64765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41712.7A Active CN109067446B (zh) 2018-10-24 2018-10-24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6744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0776A (zh) * 2019-11-29 2020-04-10 深圳大学 编码分布式计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49557A (zh) * 2019-12-31 2020-04-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统计信道信息的毫米波mimo系统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2511203A (zh) * 2020-11-12 2021-03-16 鹏城实验室 多用户mimo异构网络下行数字模拟混合预编码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1296A (zh) * 2010-12-07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38815A (zh) * 2011-12-01 2013-06-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空间相关miso系统中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预编码方法
US20130208825A1 (en) * 2010-10-21 2013-08-15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Yonsei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co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933046A (zh) * 2016-06-24 2016-09-0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05959048A (zh) * 2016-06-23 2016-09-21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大规模天线的预编码方法
CN107809274A (zh) * 2017-10-18 2018-03-16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新型移相开关网络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08825A1 (en) * 2010-10-21 2013-08-15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Yonsei University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cod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571296A (zh) * 2010-12-07 2012-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预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CN103138815A (zh) * 2011-12-01 2013-06-0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空间相关miso系统中基于不完全信道信息预编码方法
CN105959048A (zh) * 2016-06-23 2016-09-21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大规模天线的预编码方法
CN105933046A (zh) * 2016-06-24 2016-09-07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大规模天线系统基带与射频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07809274A (zh) * 2017-10-18 2018-03-16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新型移相开关网络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0776A (zh) * 2019-11-29 2020-04-10 深圳大学 编码分布式计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90776B (zh) * 2019-11-29 2023-12-29 深圳大学 编码分布式计算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049557A (zh) * 2019-12-31 2020-04-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统计信道信息的毫米波mimo系统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1049557B (zh) * 2019-12-31 2021-12-1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统计信道信息的毫米波mimo系统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2511203A (zh) * 2020-11-12 2021-03-16 鹏城实验室 多用户mimo异构网络下行数字模拟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2511203B (zh) * 2020-11-12 2022-04-01 鹏城实验室 多用户mimo异构网络下行数字模拟混合预编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7446B (zh)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9048B (zh) 一种大规模天线的预编码方法
Kim et al. Multi-beam transmission diversity with hybrid beamforming for MIMO-OFDM systems
Eltayeb et al. Opportunistic beam training with hybrid analog/digital codebooks for mmWave systems
Vizziello et al. A Kalman based hybrid precoding for multi-user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Liu et al. Joint beamforming and reflection design for RIS-assisted ISAC systems
Hwang et al. Self-energy recycling for RF powered multi-antenna relay channels
CN107046434A (zh) 大规模mimo系统模数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0011712B (zh) 一种面向毫米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0401476A (zh) 一种基于码本的毫米波通信多用户并行波束训练方法
CN109067446A (zh) 一种多天线多用户大规模天线的混合预编码方法
CN110535500A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毫米波mimo混合波束成形优化方法
Nerini et al. Closed-form global optimization of beyond diagonal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s
CN102710395B (zh) 基于联合波束赋形的协同传输方法
Majidzadeh et al. Partially connected hybrid beamforming for large antenna arrays in multi-user MISO systems
CN108566236A (zh)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混合波束成形传输方法和系统
Saqib et al. 3D hybrid beamforming with 2D planar antenna arrays for downlink massive MIMO systems
Delgado et al. Feasible transmission strategies for downlink MIMO in sparse millimeter-wave channels
Li et al. Efficient analog beamforming with dynamic subarrays for mmWave MU-MISO systems
Majidzadeh et al. Rate maximization for partially connected hybrid beamforming in single-user MIMO systems
Wennström On MIMO Systems and Adaptive Array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alysis and Practical Aspects
CN109889245B (zh) 一种基于波束选择的幂迭代混合波束赋形方法
Abose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s of Hybrid Precoding Scheme for Multi-user mmWave Massive MIMO System
Jung et al. QoE-based transmission strategies for multi-user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Mahmood et al. Adaptive Modulus RF Beamforming for Enhanced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Full-Duplex Massive MIMO Systems
Zhang et al. Hybrid precoding with finite-size codebooks for millimeter wave MIMO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