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50541A -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 Google Patents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50541A
CN109050541A CN201810868215.3A CN201810868215A CN109050541A CN 109050541 A CN109050541 A CN 109050541A CN 201810868215 A CN201810868215 A CN 201810868215A CN 109050541 A CN109050541 A CN 1090505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ndard
compatible
magnetic suspension
transfer station
railway carri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82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康子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086821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50541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50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505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3/00Other railway systems
    • B61B13/08Sliding or levit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5/00Combinations of railway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包括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同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不同类型的轨道线路,吊车,以及其它。特征是,无论磁悬浮列车还是高速轮轨列车,都采用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变更轨道线路,变更走行机构,变更受电方式,可独立分离的车箱,重新结合到变更后的走行机构上,准兼容零换乘驶往该列车或车箱欲变更的磁悬浮线路或高速轮轨线路上去。本发明可借助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使不能兼容的轨道线路、磁悬浮线路上不同类型的客货列车,其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乃至列车,能够实现准兼容零换乘,在不同类型轨道线路和磁悬浮线路上运营。从而推进大规模跨高速轮轨、磁悬浮、真空管道客、货运输超级网络建立。

Description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轨技术及与磁悬浮技术。
背景技术:
高速轮轨技术已非常成熟,我国高铁运营里程2017年底已达2.5万公里,远超世界各国,且舒适、安全,成为中国崛起的一张耀眼名片,为世界所瞩目。此外,沈志云院士提出的“真空管道列车”,可以让高铁时速达600公里/小时。
磁悬浮技术从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提出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磁悬浮列车专利,已走过90多年历史,1991年,德国得出TR磁悬浮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成熟的结论;日本于1962年开始磁悬浮交通研究,1997年12月,MLX01超导磁悬浮列车创下550公里/小时时速的世界纪录,标志着日本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技术问题已全部解决。
不过,磁悬浮技术是否真正已经成熟,还有待各国进一步检验。
我国在引进德国技术的情况下,2003年在上海建成时速达501.5公里/小时的首条商业运行线,一时传为佳话。然而,好景不长,其后每年亏损几十亿元,少人乘坐,苦苦支撑。
目前,磁悬浮列车依据电磁力产生的方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常导电磁悬浮EMS,永磁悬浮PMS,超导电动悬浮EDS,高温超导悬浮HTS四种,以及由这四种基本方式组合的混合电磁悬浮方式。前两种悬浮方式由德国发明,后两种方式由日本发明。四种不同方式的磁悬浮列车的悬浮系统、推进系统、导向系统都有显著差别,无法兼容。与成熟的低、高速轮轨列车,更是格格不入,无法兼容。
鉴于磁悬浮列车具有高速、低噪、环保(电磁辐射除外),经济和舒适等许多优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从长远角度考虑,不同磁悬浮方式之间,磁悬浮与低、高速轮轨之间的兼容,这个似乎根本无法解决的课题,便值得去认真研究。
就此,本发明人提出“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发明构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试图将轨道形式不同、走行机构不同、车箱不同、受电装置不同,因而无法兼容的各种类型磁悬浮列车及高速轮轨列车,通过分解车箱、走行机构、受电装置,设置零换乘枢纽,来达到它们之间的准兼容,让整个列车车箱或单个独立车箱,变换走行机构和受电装置,变换轨道,零换乘转行驶到其它类型磁悬浮线或高速轮轨线上去。
为此,本发明把各种类型磁悬浮(包括真空管道磁悬浮)系统和高速轮轨系统,由下往上大体分解为四个部分;即:轨道部分,走行机构部分、车箱部分、受电装置部分。在磁悬浮系统与高速轮轨系统交汇并试图实现兼容运行的处所或站点,设立“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在该枢纽,无论是磁悬浮列车还是高速轮轨列车,其车箱或者整列车的所有车箱,都能独立分离出来,在适当变更行走机构、受电装置、轨道线路后,结合到变更的走行机构上,沿着变更的轨道线路,准兼容零换乘驶往变更后的磁悬浮线路或高速轮轨线路上去。
本发明“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包括将高速轮轨列车(1、2、3、5、6)和不同类型磁悬浮列车(1、2、4、5、6)系统,分解为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不同受电装置(图2的3)、不同轨道线路(图2的10、11、12)四部分,以及设置不同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图5的1、2、3、4、5、6、7、8、9、10、11、12、13,图6的3、4、5);其特征是:无论高速轮轨列车(1、2、3、5、6)还是磁悬浮列车(1、2、4、5、6),都采用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图5的1),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图5的1、2、3、4、5、6、7、8、9、10、11、12、13,图6的3、4、5),变更行走机构(3、4、5)、变更受电方式、变更轨道线路(图3的2、3,图4的2、3),可独立分离的标准车箱(2,图2的1,图5的1),重新结合到变更后的走行机构上(3、4、5),以变更后的受电方式,准兼容零换乘行驶到变更后的磁悬浮线路(4,6图3的3,图4的3,图6的1)或高速轮轨线路(6,图3的2,图4的2,图6的2)上去。
所述将高速轮轨列车和不同类型磁悬浮列车系统,分解为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不同受电装置、不同轨道线路四部分;其特征依据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同而有区别:
(一)不采用吊车、不同轨道线路对接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
(二)采用吊车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
下面分述于后:
(一)不采用吊车、不同轨道线路对接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3的1、8,图4的1、10),此时分解的标准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3、5),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不同受电装置(图2的3)、不同轨道线路(图2的10、11、12)的特征是:
其一,各类磁悬浮列车(图2的1、2、3、5、6、8、9)或高速轮轨列车(图2的1、2、3、5、6、7),都采用统一标准客、货车箱(2,图2的1、3、5),其几何尺寸、外观、结构材质、强度、额定乘员、满载重量、全都一样;车箱顶部都安有可缩回的受电弓装置(图2的3)和相关受电线路;车箱底部纵向前后两端设有自动车钩,底部纵向和横向两侧设有卡槽,与不同走行机构的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设置的油压卡具配合,安全卡住、锁闭,结为一体;或由自动控制将油压卡具打开、解锁,使车箱(2,图2的1、3、5)与不同走行机构的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安全分离,独立;货车带有智能化的链式输送带等设施;每节标准客、货车箱底部设有电机和减速箱驱动的前后轮对(图2的5),可沿走行机构上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的导轨(图2的6),移动到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的设定位置,与走行机构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通过油压卡具连接成一体;也可采用整列车的车箱仅头尾两节设有驱动电机和减速箱,供在此时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3的1、8,图4的1、10)将整列车的所有车箱(2,图2的1、3、5),驱动至经由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通过接驳专线和道岔(图3的4、5、6、7,图4的6、7、8、9)调运到该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的整列车的走行机构及各自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9)上,各各安全连接在一起;
其二,各类磁悬浮列车或高速轮轨列车的车箱(2,图2的1、3、5)下部走行机构(3、4、5,图2的2、6、7、8、9),尽管各有区别,其所连接的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5,图2的2、6),却都相同,平台(5,图2的2、6)标高一致,平台设有纵向导轨(图2的6),平台(5,图2的2、6)设有与可分离标准车箱(2,图2的1、3、5)安全连接的油压卡具,平台(5,图2的2、6)设有与车箱受电弓装置(图2的3)连接的自动开关线路;各类磁悬浮列车(4,图2的2、8、9)或高速轮轨列车(3,图2的2、7)的走行机构分别为常导电磁悬浮EMS(图2的2、6、8),永磁悬浮PMS,超导电动悬浮EDS(图2的2、6、9),高温超导悬浮HTS的走行机构,或高速轮轨列车的转向架(图2的2、6、7);各类磁悬浮列车或高速轮轨列车的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前后端设有标高一致的自动车钩;
其三,不同受电装置,统一标准的客、货车箱都设有可缩回的受电弓装置(图2的3),供在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上运行时,从供电接触网受电,供给高速轮轨列车的走行机构转向架(3,图2的2、6、7)的驱动电机用电;磁悬浮列车的走行机构(4,图2的2、6、8、9),通过供电轨(6)受电,为磁悬浮系统、导向系统、推进牵引系统和制动系统供电;
其四,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的不同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图3的2、3,图4的2、3),包括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图3的2,图4的2),各类磁悬浮轨道线路(6,图2的11、12,图3的3,图4的3)(EMS、PMS、EDS、HTS等)及安装在轨道侧的悬浮、导向、牵引部分组件,供电轨与受流装置;采用不同轨道线路直接相接形成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例如高速轮轨线路与各类磁悬浮线路相接形成连接界面(图3的1),或者各类磁悬浮线路彼此相接形成连接界面;或不同轨道线路平行(图4的2、3),经道岔(图4的8、9)相接形成轨道连接界面(图4的1);在这样两种不同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图4的1),各自轨道上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只能止步,不能贯通;但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2,图2的1、3、5),依据每节车箱设有驱动电机、减速箱和轮对(图2的5)(分散动力驱动)或整列车头、尾车箱设有驱动电机、减速箱和轮对(图2的5)(集中动力驱动),将停靠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2的1、8,图4的1、10)不同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图4的1)两侧的统一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3、5),在两侧由接驳专线和道岔(图3的4、5、6、7,图4的6、7、8、9)调运过来的标高一致的、对应轨道的整列或单节车箱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上贯通起来,由集中驱动或分散驱动,越过准兼容零换乘不同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图4的1),移动到对方轨道上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上,安全连接,完成整列车箱或单节车箱(2,图2的1、3、5)的准兼容零换乘过程,驶往变更后的高速轮轨线路(7,图3的2,图4的2)或磁悬浮线路上(6,图3的3,图4的3)去。
所述设置不同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其特征是:
其一,不同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直接对接(1,图3的1、8),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即为各自轨道线(6、7,图3的2、3)的终点;
其二,不同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交会通过,以道岔(图4的8、9)建立不同轨道线路的连接界面(1,图4的1),在连接界面(1,图4的1)上完成整列车或单个车箱(2)的前述准兼容零换乘;同时,原不同轨道线路(图4的2、3)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4的1、10)外,维持各自的原有不交会轨道线路(图4的2、3)运行;
其三,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无论是采用不同轨道线路(图3的2、3)直接对接形成轨道界面(1,图3的1),还是采用道岔(图4的8、9)形成轨道对接界面(1,图4的1),都设置接驳专线和道岔(图3的4、5、6、7,图4的6、7、8、9),按需要向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同轨道对接界面两侧(1、6、7,图3的1、8,图4的1、10)调运相应轨道线路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协助完成整列车或单独车箱(2,图2的1、3、5)的变更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图3的2、3,图4的2、3)的准兼容零换乘。
(二)采用吊车(图5的11、12、13)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图6的1、2、3、4、5),此时分解的标准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不同受电装置(图5的3)、不同轨道线路(图5的8、9、10,图6的1、2)的特征是:
其一,各类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9、2、7、10)或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8),都采用统一标准客、货车箱(图5的1、3、4),这种标准车箱与(一)比较,仅有两处不同:一处不同是,每节标准车箱(图5的1、3、4)纵向前后两侧,设有凹槽(图5的4),供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吊车(图5的11、12、13)抓钩(图5的12)抓住车箱(图5的1、3、4),使之与其下部连接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安全分离,移动到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的变更轨道线路上的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上方,放下和安全连接到此时的走行机构和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上去;另一处不同便是,每节车箱(图5的1、3、4)或整列车箱的头尾车箱,不另设(一)所述驱动电机、减速箱和轮对;各类磁悬浮列车和高速轮轨列车的标准车箱(图5的1、3、4),其它特征都与(一)所述相同,此处不做重复;
其二,各类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9、2、7、10)或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8)的车箱(图5的1、3、4)下部走行机构及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与(一)比较,仅有两处不同:一是,不要求各类走行机构的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的标高一致;二是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不设供可分离车箱(图5的1、3、4)移动的纵向导轨;走行机构及附设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的其它特征,与(一)所述相同,此处不做重复;
其三,不同受电装置(图5的3等),与(一)所述相同,此处不做重复;
其四,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不同轨道线路,系指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平行通过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或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通过“填空”大圆盘(图6的3)交叉通过的高速轮轨线路(图6的2)和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图6的1)。
所涉吊车(图5的11、12、13),其特征是,在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平行通过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时,采用大型双梁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或龙门吊车;在高速轮轨线路和磁悬浮线路交叉通过准兼容零换乘枢纽时,采用大型沿环形轨道旋转的双梁桥式吊车。
所述设置不同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其特征是:依据不同轨道线路(图5的8、9、10)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A、平行通过(图5的8、9、10);B、交叉通过(图6的1、2);而各有不同:
A、不同轨道线路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平行通过(图5的8、9、10),此时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特征是:
其一,跨平行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设大型双梁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吊车大车(图5的13)可与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平行移动,其抓具(图5的12)小车又与平行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做垂直的横向移动,安全抓起其下方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上的高速轮轨列车的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的磁悬浮列车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图5的1、3、4),移放到拟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的相关高速轮轨(图5的8)走行机构的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磁悬浮(图5的9、10)走行机构的统一标准的托架平台(图5的2、6、7)上,用托架平台(图5的2)上的油压卡具将标准的可独立车箱(图5的1、3、4)牢固卡住和锁闭;使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与变更后的走行机构(图5的2、5、6、7)安全连接在一起,行驶在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
其二,适于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图6的2)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图6的1)的高速轮轨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磁悬浮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图5的2、7),可通过相关线路(图5的8、9、10)的上行或下行道岔,按需要调运至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的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下,供吊车将抓起的拟准兼容零换乘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安全连接到按需调运过来的高速轮轨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上,或磁悬浮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2、7)上,行驶在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
B、不同轨道线路(图6的1、2)在该枢纽(图6的3)交叉通过,此时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特征是:
其一,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6的3)包括:可控360度旋转的“填空”大圆盘(图6的3);以“填空”大圆盘(图6的3)中心为中心(图6的0),在其外缘设置相应多台长度为圆盘直径的“填空”高速轮轨轨道(台车(图6的5)或磁悬浮轨道台车(图6的4),可沿各自台车(图6的4、5)轨道从大圆盘(图6的3)外缘驶入大圆盘(图6的3),唯一占据大圆盘(图6的3)空间,旋转后准确接通相关外缘辐射的高速轮轨轨道线路(图6的2)或相关类型磁悬浮轨道线路(图6的1);“填空”大圆盘(图6的3)外缘辐射的高速轮轨线路(图6的2)和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图6的1),可通过各自上行和下行道岔,按需要向“填空”大圆盘(图6的3)调运高速轮轨的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相关各类磁悬浮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2、7);
其二,“填空”大圆盘(图6的3)上方,设置大型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桥式吊车的大车(图5的13)可沿环形轨道梁(图5的14)360度旋转走行;桥式吊车小车可往返运动,并通过抓钩(图5的12)安全抓起下方的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或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图5的1、3、4、2、7)的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使之与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或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图5的1、3、4、2、7)安全分离,其后,与该标准可分离车箱(图5的1、3、4)原紧密连接的高速轮轨列车或磁悬浮列车的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图5的2、6,图5的2、7),驶出“填空”大圆盘(图6的3),空出大圆盘(图6的3);同时,欲准兼容零换乘的相关高速轮轨线路或磁悬浮轨道线路的相应高速轮轨轨道台车(图6的5)或磁悬浮轨道线路台车(图6的4),沿相应轨道从“填空”大圆盘(图6的3)外缘驶入空出的大圆盘(图6的3),唯一占据大圆盘(图6的3)空间,然后大圆盘(图6的3)旋转,使“填空”的轨道与欲接通的大圆盘(图6的3)外缘的高速轮轨轨道(图6的2)或磁悬浮轨道(图6的1)准确对接;再后,360度旋转的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其小车将已抓起欲换乘的标准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安全放到已通过上行或下行道岔调运过来的相应高速轮轨列车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磁悬浮轨道列车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图5的2、7)上,安全连接,行驶到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6的2)或磁悬浮线路(图6的1)上去。
至此,两种不同类型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发明内容叙述完毕。
对比(一)、(二)两种不同类型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显然(一)比(二)要简单得多,优越得多,而且经济成本低得多,维护也容易得多。
本发明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在不可兼容运营的轮轨线路、磁悬浮线路、真空管道线路上,实现可独立分离单个车箱或整列车箱零换乘、准兼容运营。这在世界上从未有过,这一优越性对充分发挥真空管道、磁悬浮线路和高速轮轨线路各自长处,创建自动化、智能化的大规模轻载货运物流网络,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示意图;
图2,本发明将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分解为可独立分离标准车厢、不同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不同轨道线路、不同受电装置示意图;
图3,本发明不同轨道线路直接对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示意图;
图4,本发明不同轨道线路通过道岔对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示意图;
图5,本发明采用吊车,不同轨道线路平行通过的准兼容零换乘示意图;
图6,本发明采用吊车,不同轨道线路交叉通过的准兼容零换乘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依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高速轮轨线路与EMS磁悬浮线路直接对接的准兼容零换乘;
实施例2,
采用吊车,高速轮轨线路与EDS磁悬浮线路平行通过的准兼容零换乘;
实施例1,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与EMS磁悬浮线路(6,图2的11)直接对接(1,图3的1)的准兼容零换乘,其特征是: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与EMS的磁悬浮线路(6,图2的11)直接对接(1,图3的1),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3的1,8),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厢(2,图2的1、3、5),由车厢所设,电机、减速箱驱动轮对(图2的5),越过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3的1、8)的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与EMS磁悬浮线路(6,图2的11)直接对接界面(1,图3的1),沿轨道对接界面(1,图3的1)一侧的高速轮轨列车的走形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3、5,图2的2、6、7)的导轨(图2的6),移动到轨道对接界面(1,图3的1)另一侧经由接驳专线(图3的5)和道岔(图3的7)调运过来的EMS磁悬浮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4、5,图2的2、6、8),与EMS磁悬浮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4、5,图2的2、6、8)通过油压卡具安全连接,完成单节轮轨列车车箱(2,图2的1、3、5)或整列轮轨列车车箱(2,图2的1、3、5)准兼容零换乘到轨道直接对接界面(1,图3的1)另一侧的EMS磁悬浮线路(图3的3)上去;反之亦然。其余细节,前文已做详细叙述,此处不重复。
实施例2,采用吊车(图5的11、12、13);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与EDS磁悬浮线路(图5的10)平行通过的准兼容、零换乘,其特征是:
大型双梁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用抓钩(图5的12)安全抓起其下方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上的高速轮轨列车的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或EDS磁悬浮线路(图5的10)上的EDS磁悬浮列车的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图5的1、3、4),移放到拟变更的EDS磁悬浮线路(图5的10)上经由接驳专线和道岔调运过来的EDS磁悬浮列车的走形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7)上,用托架平台(图5的2)上的油压卡具将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牢固卡住和锁闭,与EDS磁悬浮线路(图5的10)上的EDS磁悬浮列车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7)安全连接在一起,行驶在变更的EDS磁悬浮线路(图5的10)上;反之亦然,把EDS磁悬浮线路上的EDS磁悬浮列车的标准可独立分离车箱,用桥式吊车准兼容零换乘到高速轮轨线路上的高速轮轨列车的走形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上去,行驶到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上去。其他细节,前文已做详细叙述,此处不做重复。
实施例1,实施例2叙述完毕。

Claims (6)

1.本发明“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包括将高速轮轨列车(1、2、3、5、6)和不同类型磁悬浮列车(1、2、4、5、6)系统,分解为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不同受电装置(图2的3)、不同轨道线路(图2的10、11、12)四部分,以及设置不同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图5的1、2、3、4、5、6、7、8、9、10、11、12、13,图6的3、4、5);其特征是:无论高速轮轨列车(1、2、3、5、6)还是磁悬浮列车(1、2、4、5、6),都采用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图5的1),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图5的1、2、3、4、5、6、7、8、9、10、11、12、13,图6的3、4、5),变更行走机构(3、4、5)、变更受电方式、变更轨道线路(图3的2、3,图4的2、3),可独立分离的标准车箱(2,图2的1,图5的1),重新结合到变更后的走行机构上(3、4、5),以变更后的受电方式,准兼容零换乘行驶到变更后的磁悬浮线路(4,6图3的3,图4的3,图6的1)或高速轮轨线路(6,图3的2,图4的2,图6的2)上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所述将高速轮轨列车和不同类型磁悬浮列车系统,分解为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不同受电装置、不同轨道线路四部分;其特征依据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同而有区别:
(一)不采用吊车、不同轨道线路对接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
(二)采用吊车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所述(一)不采用吊车、不同轨道线路对接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3的1、8,图4的1、10),此时分解的标准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3、5),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不同受电装置(图2的3)、不同轨道线路(图2的10、11、12)的特征是:
其一,各类磁悬浮列车(图2的1、2、3、5、6、8、9)或高速轮轨列车(图2的1、2、3、5、6、7),都采用统一标准客、货车箱(2,图2的1、3、5),其几何尺寸、外观、结构材质、强度、额定乘员、满载重量、全都一样;车箱顶部都安有可缩回的受电弓装置(图2的3)和相关受电线路;车箱底部纵向前后两端设有自动车钩,底部纵向和横向两侧设有卡槽,与不同走行机构的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设置的油压卡具配合,安全卡住、锁闭,结为一体;或由自动控制将油压卡具打开、解锁,使车箱(2,图2的1、3、5)与不同走行机构的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安全分离,独立;货车带有智能化的链式输送带等设施;每节标准客、货车箱底部设有电机和减速箱驱动的前后轮对(图2的5),可沿走行机构上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的导轨(图2的6),移动到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的设定位置,与走行机构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8、9)通过油压卡具连接成一体;也可采用整列车的车箱仅头尾两节设有驱动电机和减速箱,供在此时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3的1、8,图4的1、10)将整列车的所有车箱(2,图2的1、3、5),驱动至经由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通过接驳专线和道岔(图3的4、5、6、7,图4的6、7、8、9)调运到该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的整列车的走行机构及各自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7、9)上,各各安全连接在一起;
其二,各类磁悬浮列车或高速轮轨列车的车箱(2,图2的1、3、5)下部走行机构(3、4、5,图2的2、6、7、8、9),尽管各有区别,其所连接的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5,图2的2、6),却都相同,平台(5,图2的2、6)标高一致,平台设有纵向导轨(图2的6),平台(5,图2的2、6)设有与可分离标准车箱(2,图2的1、3、5)安全连接的油压卡具,平台(5,图2的2、6)设有与车箱受电弓装置(图2的3)连接的自动开关线路;各类磁悬浮列车(4,图2的2、8、9)或高速轮轨列车(3,图2的2、7)的走行机构分别为常导电磁悬浮EMS(图2的2、6、8),永磁悬浮PMS,超导电动悬浮EDS(图2的2、6、9),高温超导悬浮HTS的走行机构,或高速轮轨列车的转向架(图2的2、6、7);各类磁悬浮列车或高速轮轨列车的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前后端设有标高一致的自动车钩;
其三,不同受电装置,统一标准的客、货车箱都设有可缩回的受电弓装置(图2的3),供在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上运行时,从供电接触网受电,供给高速轮轨列车的走行机构转向架(3,图2的2、6、7)的驱动电机用电;磁悬浮列车的走行机构(4,图2的2、6、8、9),通过供电轨(6)受电,为磁悬浮系统、导向系统、推进牵引系统和制动系统供电;
其四,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的不同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图3的2、3,图4的2、3),包括高速轮轨线路(7,图2的10,图3的2,图4的2),各类磁悬浮轨道线路(6,图2的11、12,图3的3,图4的3)(EMS、PMS、EDS、HTS等)及安装在轨道侧的悬浮、导向、牵引部分组件,供电轨与受流装置;采用不同轨道线路直接相接形成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例如高速轮轨线路与各类磁悬浮线路相接形成连接界面(图3的1),或者各类磁悬浮线路彼此相接形成连接界面;或不同轨道线路平行(图4的2、3),经道岔(图4的8、9)相接形成轨道连接界面(图4的1);在这样两种不同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图4的1),各自轨道上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只能止步,不能贯通;但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2,图2的1、3、5),依据每节车箱设有驱动电机、减速箱和轮对(图2的5)(分散动力驱动)或整列车头、尾车箱设有驱动电机、减速箱和轮对(图2的5)(集中动力驱动),将停靠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2的1、8,图4的1、10)不同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图4的1)两侧的统一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2,图2的1、3、5),在两侧由接驳专线和道岔(图3的4、5、6、7,图4的6、7、8、9)调运过来的标高一致的、对应轨道的整列或单节车箱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上贯通起来,由集中驱动或分散驱动,越过准兼容零换乘不同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图4的1),移动到对方轨道上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上,安全连接,完成整列车箱或单节车箱(2,图2的1、3、5)的准兼容零换乘过程,驶往变更后的高速轮轨线路(7,图3的2,图4的2)或磁悬浮线路上(6,图3的3,图4的3)去。
所述设置不同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其特征是:
其一,不同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直接对接(1,图3的1、8),轨道连接界面(1、图3的1)即为各自轨道线(6、7,图3的2、3)的终点;
其二,不同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交会通过,以道岔(图4的8、9)建立不同轨道线路的连接界面(1,图4的1),在连接界面(1,图4的1)上完成整列车或单个车箱(2)的前述准兼容零换乘;同时,原不同轨道线路(图4的2、3)在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4的1、10)外,维持各自的原有不交会轨道线路(图4的2、3)运行;
其三,准兼容零换乘枢纽(1,图3的1、8,图4的1、10),无论是采用不同轨道线路(图3的2、3)直接对接形成轨道界面(1,图3的1),还是采用道岔(图4的8、9)形成轨道对接界面(1,图4的1),都设置接驳专线和道岔(图3的4、5、6、7,图4的6、7、8、9),按需要向准兼容零换乘枢纽不同轨道对接界面两侧(1、6、7,图3的1、8,图4的1、10)调运相应轨道线路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3、4、5,图2的2、6、7、8、9),协助完成整列车或单独车箱(2,图2的1、3、5)的变更轨道线路(6、7,图2的10、11、12,图3的2、3,图4的2、3)的准兼容零换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所述采用吊车(图5的11、12、13)的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图6的1、2、3、4、5),此时分解的标准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不同走行机构及其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不同受电装置(图5的3)、不同轨道线路(图5的8、9、10,图6的1、2)的特征是:
其一,各类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9、2、7、10)或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8),都采用统一标准客、货车箱(图5的1、3、4),这种标准车箱与(一)比较,仅有两处不同:一处不同是,每节标准车箱(图5的1、3、4)纵向前后两侧,设有凹槽(图5的4),供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吊车(图5的11、12、13)抓钩(图5的12)抓住车箱(图5的1、3、4),使之与其下部连接的走行机构及其附设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安全分离,移动到该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的变更轨道线路上的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上方,放下和安全连接到此时的走行机构和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上去;另一处不同便是,每节车箱(图5的1、3、4)或整列车箱的头尾车箱,不另设(一)所述驱动电机、减速箱和轮对;各类磁悬浮列车和高速轮轨列车的标准车箱(图5的1、3、4),其它特征都与(一)所述相同,此处不做重复;
其二,各类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9、2、7、10)或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8)的车箱(图5的1、3、4)下部走行机构及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与(一)比较,仅有两处不同:一是,不要求各类走行机构的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的标高一致;二是附设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不设供可分离车箱(图5的1、3、4)移动的纵向导轨;走行机构及附设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6、7)的其它特征,与(一)所述相同,此处不做重复;
其三,不同受电装置(图5的3等),与(一)所述相同,此处不做重复;
其四,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不同轨道线路,系指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平行通过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或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通过“填空”大圆盘(图6的3)交叉通过的高速轮轨线路(图6的2)和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图6的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所述所涉吊车(图5的11、12、13),其特征是,在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平行通过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时,采用大型双梁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或龙门吊车;在高速轮轨线路和磁悬浮线路交叉通过准兼容零换乘枢纽时,采用大型沿环形轨道旋转的双梁桥式吊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所述所述设置不同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其特征是:依据不同轨道线路(图5的8、9、10)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A、平行通过(图5的8、9、10);B、交叉通过(图6的1、2);而各有不同:
A、不同轨道线路在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平行通过(图5的8、9、10),此时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特征是:
其一,跨平行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设大型双梁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吊车大车(图5的13)可与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平行移动,其抓具(图5的12)小车又与平行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和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做垂直的横向移动,安全抓起其下方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上的高速轮轨列车的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的磁悬浮列车标准的可独立分离的车箱(图5的1、3、4),移放到拟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的相关高速轮轨(图5的8)走行机构的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磁悬浮(图5的9、10)走行机构的统一标准的托架平台(图5的2、6、7)上,用托架平台(图5的2)上的油压卡具将标准的可独立车箱(图5的1、3、4)牢固卡住和锁闭;使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与变更后的走行机构(图5的2、5、6、7)安全连接在一起,行驶在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
其二,适于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图6的2)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图6的1)的高速轮轨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磁悬浮走行机构及其统一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图5的2、7),可通过相关线路(图5的8、9、10)的上行或下行道岔,按需要调运至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5的1、2、3、4、5、6、7、8、9、10、11、12、13、14)的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下,供吊车将抓起的拟准兼容零换乘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安全连接到按需调运过来的高速轮轨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上,或磁悬浮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2、7)上,行驶在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5的8)或磁悬浮线路(图5的9、10)上。
B、不同轨道线路(图6的1、2)在该枢纽(图6的3)交叉通过,此时准兼容零换乘枢纽的特征是:
其一,准兼容零换乘枢纽(图6的3)包括:可控360度旋转的“填空”大圆盘(图6的3);以“填空”大圆盘(图6的3)中心为中心(图6的0),在其外缘设置相应多台长度为圆盘直径的“填空”高速轮轨轨道(台车(图6的5)或磁悬浮轨道台车(图6的4),可沿各自台车(图6的4、5)轨道从大圆盘(图6的3)外缘驶入大圆盘(图6的3),唯一占据大圆盘(图6的3)空间,旋转后准确接通相关外缘辐射的高速轮轨轨道线路(图6的2)或相关类型磁悬浮轨道线路(图6的1);“填空”大圆盘(图6的3)外缘辐射的高速轮轨线路(图6的2)和不同类型磁悬浮线路(图6的1),可通过各自上行和下行道岔,按需要向“填空”大圆盘(图6的3)调运高速轮轨的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相关各类磁悬浮走行机构及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2、7);
其二,“填空”大圆盘(图6的3)上方,设置大型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桥式吊车的大车(图5的13)可沿环形轨道梁(图5的14)360度旋转走行;桥式吊车小车可往返运动,并通过抓钩(图5的12)安全抓起下方的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或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图5的1、3、4、2、7)的标准的可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使之与高速轮轨列车(图5的1、3、4、2、5)或磁悬浮列车(图5的1、3、4、2、6,图5的1、3、4、2、7)安全分离,其后,与该标准可分离车箱(图5的1、3、4)原紧密连接的高速轮轨列车或磁悬浮列车的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图5的2、6,图5的2、7),驶出“填空”大圆盘(图6的3),空出大圆盘(图6的3);同时,欲准兼容零换乘的相关高速轮轨线路或磁悬浮轨道线路的相应高速轮轨轨道台车(图6的5)或磁悬浮轨道线路台车(图6的4),沿相应轨道从“填空”大圆盘(图6的3)外缘驶入空出的大圆盘(图6的3),唯一占据大圆盘(图6的3)空间,然后大圆盘(图6的3)旋转,使“填空”的轨道与欲接通的大圆盘(图6的3)外缘的高速轮轨轨道(图6的2)或磁悬浮轨道(图6的1)准确对接;再后,360度旋转的桥式吊车(图5的11、12、13),其小车将已抓起欲换乘的标准独立分离车箱(图5的1、3、4),安全放到已通过上行或下行道岔调运过来的相应高速轮轨列车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5)或磁悬浮轨道列车走行机构及其标准托架平台(图5的2、6,图5的2、7)上,安全连接,行驶到变更的高速轮轨线路(图6的2)或磁悬浮线路(图6的1)上去。
CN201810868215.3A 2018-08-02 2018-08-02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Pending CN1090505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8215.3A CN109050541A (zh) 2018-08-02 2018-08-02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68215.3A CN109050541A (zh) 2018-08-02 2018-08-02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50541A true CN109050541A (zh) 2018-12-21

Family

ID=64832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8215.3A Pending CN109050541A (zh) 2018-08-02 2018-08-02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5054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45630A1 (en) * 2022-03-14 2023-09-20 Nevomo Poland Sp. z O. O. Interoperability systems for railway infrastructure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45630A1 (en) * 2022-03-14 2023-09-20 Nevomo Poland Sp. z O. O. Interoperability systems for railway infrastructures
WO2023174708A1 (en) * 2022-03-14 2023-09-21 Nevomo Poland Sp. Z O.O. Interoperability systems for railway infrastructur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8753B (zh) 大运能直达轨交系统
Holmer Faster than a speeding bullet train
US20110218697A1 (en) Vehic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ss transit transportation
CN101480954A (zh) 采用流动车站系统沿途不停站的高速铁路系统
CN103273923B (zh) 基于站台列车与客运列车同步运行的车站系统
CN109421764A (zh) 一种导轮轨道车辆及轨道
Sone Comparison of the technologies of the Japanese Shinkansen and Chinese high-speed railways
CN106828510A (zh) 多种行驶装置的交通工具及多种轨道的交通设施
CN109421748A (zh) 一种导轮轨道车辆及轨道
US3812788A (en) Transport installation with independent vehicles
CN103465912A (zh) 恒速环绕传输系统
CN109050541A (zh) 高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准兼容零换乘技术
CN114144346A (zh) 一种多轨道变轨系统及其变轨方法、可变轨车辆
CN107738652A (zh) 一种智能无停上下客系统
JPH07503681A (ja) 輸送装置
CN106218646A (zh) 不停车移动上下火车的方法及方法采用的移动站台车
WO2022187455A1 (en) 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CN113085912A (zh) 一种超高速轮轨列车组换电铁路系统
Liu et al.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Maglev technology
CN103481894A (zh) 恒速环绕传输系统的列车
CN210191458U (zh) 能同时停靠有轨电车和地铁的站台轨道结构
CN203318410U (zh) 基于站台列车与客运列车同步运行的车站系统
He et al. Survey of foreign maglev systems
CN203511639U (zh) 恒速环绕传输网
US11505222B2 (en) 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Kang Zichun

Document name: Notice before the expiration of the time limit of the request for factual examination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Kang Zichun

Document name: Deemed withdrawal notice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