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41233A -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41233A
CN109041233A CN201810835220.4A CN201810835220A CN109041233A CN 109041233 A CN109041233 A CN 109041233A CN 201810835220 A CN201810835220 A CN 201810835220A CN 109041233 A CN109041233 A CN 1090412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granularity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nding ending
end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352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41233B (zh
Inventor
刘永
戎璐
毕晓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3522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412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41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41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41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41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Timing of allocation once only, on insta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灵活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地确定适合的资源绑定粒度,从而与不同的应用场景相匹配。因此,借助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有效针对不同场景来优化系统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多输入多输出(英文: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简称:MIMO)系统中,PRB bundling是一种用于提高信道估计性能的技术。其技术方案为约定采用相同预处理方式(包括波束赋形和预编码)的连续的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的粒度(size),且size通常大于1,便于终端联合多个PRB进行信道估计。终端基于多个PRB进行联合信道估计时,可以减少信道估计的外插计算。在信道估计中,外插计算得到的信道估计值偏差较大,因此,减少外插计算(将外插计算转换为内插计算)可以提高信道估计的准确性。
从信道估计角度,PRB bundling size越大,信道估计准确性越高。但当PRBbundling size增加到某一个值时,信道估计的准确性增益将收敛。因此,PRB bundlingsize只要定义有限个取值,不需要无限增大。PRB bundling size增加带来的信道估计准确性增益与信道环境也有关系。例如,频域信道越平坦,信道估计外插损失越小。在这样的场景中,PRB bundling size增加带来的信道估计准确性增益有限。
此外,PRB bundling size越大,信道估计的复杂度越高。因此,从终端实现复杂度的角度,PRB bundling size只能定义有限个取值。
除了PRB size,其他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等LTE的频域粒度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如和系统带宽绑定的映射方式不够灵活,会经常限制DMRS估计性能,如在不同场景信道中,只用系统带宽并不能很好地概括出信道特性,例如4G和70G载频场景中,相同的系统带宽对应的频选相差很大,则其对应的获得最优估计性能的绑定粒度也会相差很大。
发明内容
为了灵活地配置资源绑定粒度,有效地针对不同场景条件来优化系统性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并向终端发送所述配置信息,该
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
其中,资源绑定粒度也可以叫做资源组粒度;其包括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中的至少一种;相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也可以称为资源组粒度集合或者简称为资源绑定集合或资源组集合;
接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送端设备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
本申请的资源绑定粒度类型丰富,例如预编码的频域粒度,可以给终端作预编码提供基础,例如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可以为终端进行数据解调和信道估计提供基础等等,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应各种场景,提高系统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射频载波频率参数,系统带宽参数,系统子载波间隔参数,业务场景参数、传输方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由此,可以减少信令开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之前,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发送端设备可以结合接收端设备的反馈生成配置信息。由此,可以适用于各种接收端设备类型并降低信令开销。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之前,所述接收端设备确定其要上报的资源绑定粒度,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信道测量结果,或根据资源绑定粒度与传输性能的对应关系,或根据接收到来自发送端设备的参数,确定其要上报的资源绑定粒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向所述发送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直接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资源绑定粒度为多少个资源块的信息;
或所述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变化的信息;
或所述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资源绑定粒度与基本资源绑定粒度之间的倍数关系;所述基本资源绑定粒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事先约定的或基于网络信令预先配置的;
或所述接收端设备基于与发送端设备事先约定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为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中的一个或多个;
或所述接收端设备基于与网络设备事先约定的多个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所采用的具体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后,进行资源调度,或预编码或信道估计或数据解调。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配置信息。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
收发器,用于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
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接收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具体的,根据信道测量结果,或根据资源绑定粒度与传输性能的对应关系,或根据所述收发器接收到来自网络设备的参数,确定其要上报的资源绑定粒度。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直接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资源绑定粒度为多少个资源块的信息;
或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变化的信息;
或向发送端设备发送资源绑定粒度与基本资源绑定粒度之间的倍数关系;所述基本资源绑定粒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事先约定的或基于网络信令预先配置的;
或基于与发送端设备事先约定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为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中的一个或多个;
或基于与发送端设备事先约定的多个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所采用的具体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后,还用于进行信道估计或数据解调。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则接收端设备为终端;或者发送端设备为终端,则接收端设备为网络设备。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资源配置装置,用于执行前述资源配置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资源配置方法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处理器和接口。
所述资源配置装置可以是一个芯片,所述处理器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来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改存储器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可以位于所述处理器之外,独立存在。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上述资源配置装置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前述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资源配置方法、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通过发送端设备生成资源配置信息,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资源配置信息资源绑定粒度。相比现有技术,资源粒度仅仅与系统带宽绑定,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灵活地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地确定适合的资源绑定粒度,从而与不同的应用场景相匹配。因此,借助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有效针对不同场景来优化系统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资源配置方法的示范性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资源配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发送资源配置信息,接收端可以根据该资源配置信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相比与现有技术中,资源粒度仅仅与系统带宽绑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灵活地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地确定适合的资源绑定粒度,从而与不同的应用场景相匹配。因此,借助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有效针对不同场景来优化系统性能。
下面就结合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100的示范性示意图。如图1所示,无线通信网络100包括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其中,基站102~106彼此之间可通过回程(backhaul)链路(如基站102~106彼此之间的直线所示)进行通信,该回程链路可以是有线回程链路(例如光纤、铜缆),也可以是无线回程链路(例如微波)。终端设备108~122可通过无线链路(如基站102~106与终端设备108~122之间的折线所示)与对应的基站102~106通信。
基站102~106用于为终端设备108~122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具体来说,每个基站都对应一个服务覆盖区域(又可称为蜂窝,如图1中各椭圆区域所示),进入该区域的终端设备可通过无线信号与基站通信,以此来接受基站提供的无线接入服务。基站的服务覆盖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交叠,处于交叠区域内的终端设备可收到来自多个基站的无线信号,因此可以同时由多个基站为该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多个基站可以采用多点协作(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为处于上述交叠区域的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与基站104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交叠,终端设备112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12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和基站104的无线信号,基站102和基站104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12提供服务。又例如,如图1所示,基站102、基站104和基站106的服务覆盖区域存在一个共同的交叠区域,终端设备120便处于该交叠区域之内,因此终端设备120可以收到来自基站102、104和106的无线信号,基站102、104和106可以同时为终端设备120提供服务。
依赖于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站又可称为节点B(Node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B,eNodeB)以及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此外,根据所提供的服务覆盖区域的大小,基站又可分为用于提供宏蜂窝(Macro cell)的宏基站、用于提供微蜂窝(Pico cell)的微基站和用于提供毫微微蜂窝(Femto cell)的毫微微基站。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未来的基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名称。
终端设备108~118可以是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各种无线通信设备,例如但不限于移动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无线数据卡、无线调制解调器(Modulator demodulator,Modem)或者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之前不具备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但不限于,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工具设备、服务设备和服务设施,开始通过配置无线通信单元来获得无线通信功能,从而可以接入无线通信网络,接受远程控制。此类设备因配置有无线通信单元而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因此也属于无线通信设备的范畴。此外,终端设备108~118还可以称为移动台、移动设备、移动终端、无线终端、手持设备、客户端等。
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均可配置有多根天线,以支持MIMO(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进一步的说,终端设备108~122既可以支持单用户MIMO(Single-User MIMO,SU-MIMO)技术,也可以支持多用户MIMO(Multi-UserMIMO,MU-MIMO),其中MU-MIMO可以基于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来实现。由于配置有多根天线,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还可灵活支持单入单出(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SISO)技术、单入多出(Single Input MultipleOutput,SIMO)和多入单出(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MISO)技术,以实现各种分集(例如但不限于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和复用技术,其中分集技术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Transmit Diversity,TD)技术和接收分集(Receive Diversity,RD)技术,复用技术可以是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技术。而且上述各种技术还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案,例如目前常用的发射分集可以包括,例如但不限于,空时发射分集(Space-Time TransmitDiversity,STTD)、空频发射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时间切换发射分集(Time 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TSTD)、频率切换发射分集(FrequencySwitch Transmit Diversity,FSTD)、正交发射分集(Orthogonal Transmit Diversity,OTD)、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等分集方式,以及上述各种分集方式经过衍生、演进以及组合后获得的分集方式。例如,目前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标准便采用了空时块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块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和CDD等发射分集方式。
此外,基站102与终端设备104~110可采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例如但不限于,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技术、频分多址(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技术、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TD-SC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DMA,OFDMA)技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SC-FDMA)技术、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DMA)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演进及衍生技术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无线接入技术(Radio Access Technology,RAT)被众多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从而构建出了在今天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各种无线通信系统(或者网络),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CDMA2000、宽带CDMA(Wideband CDMA,WCDMA)、由802.11系列标准中定义的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升级版(LTE-Advanced,LTE-A)以及这些无线通信系统的演进系统等。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便可以是上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任意系统或者网络。如无特别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应用于上述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此外,术语“系统”和“网络”可以相互替换。。
应注意,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网络100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无线通信网络100还包括其他设备,例如但不限于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要来配置基站和终端设备的数量。
现有的LTE系统中,仅仅以系统带宽来确定资源粒度,也即,现有LTE中资源粒度只与系统带宽绑定或者映射,资源绑定粒度的方式很单一,资源绑定粒度也只有一种,缺乏灵活性,难以很好地针对不同的场景条件来优化系统性能。
比如,高频系统与低频系统的场景条件有很大差异,高频系统的载频很高,覆盖较小,采用是的窄波束,多径时延扩展很小,频域信道与低频场景相比,平坦很多。如果对于高频和低频不加区分地采用相同的资源绑定粒度的配置,则难以同时使两者的性能都达到较优。
又例如,有终端与网络设备之间存在直射径时,与没有直射径时相比,信道的多径时延扩展非常小,频域信道很平坦。室内终端与室外终端的信道条件也差别很大。如果对所有终端在所有时间不加区分地采用相同的资源粒度配置,则难以兼顾各种不同的终端信道条件。
因此,本申请中设计了一种资源绑定粒度集合(resource bundling size set),该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resource bundling size),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灵活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地确定适合的资源绑定粒度,从而与不同的应用场景相匹配。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资源绑定粒度,也可以称为资源绑定尺寸。
下面将详述本申请提供的资源配置方法的实现过程。
图2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资源配置方法200的示范性流程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该发送端设备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图1中的终端设备108~122,或者基站102~106。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图1中的基站102~106,或者终端设备108~122;应理解的是,当基站102~106和终端设备108~122互为收发两端的设备。
步骤202,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资源绑定粒度也可以叫做资源组粒度;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也可以称为资源组粒度集合或者简称为资源绑定集合或资源组集合;
步骤204,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步骤206,接收端设备接收所述配置信息。
步骤208,接收端设备根据配置信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
上述方法200中发送端设备生成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由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组成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并且可以配置一个或者多个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以便适应不同的业务场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包括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所述用户配置参数包括:终端调度带宽,或终端的最小连续调度带宽,或终端的连续调度带宽的约数。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可以为状态变量,如该状态变量指示目标终端使用完整或者部分调度带宽,比如,此次调度过程中,该终端被调度了10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当指示某一参数时,颗粒度为10PRB;而当该终端某次被调度了20个PRB,当指示另一参数时,颗粒度为20PRB。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该系统配置参数可以是系统射频载波频率参数,系统带宽参数,系统子载波间隔参数,业务场景参数、传输方式参数;而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的资源绑定粒度可以为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的频域粒度中的至少一种。
如此,资源绑定粒度不仅仅与系统带宽有关,而是可以根据其他系统配置参数对应,并且,该资源绑定粒度可以用于确定物理资源块、资源调度、预编码、CSI反馈、以及传输方式的频域粒度,灵活多样,适应不同的场景变化。
相应的,配置信息可以为配置信息为资源调度配置信息,或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或预编码配置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或传输方式配置信息。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在步骤204中,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显性或者隐性的发送资源绑定粒度。
一方面,如果发送端设备没有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显性的信令做指示,那么接收端设备默认采用系统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的某一个资源绑定粒度,例如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资源绑定粒度。
另一方面,发送端设备也可以将特定的资源绑定集合中的某个资源绑定粒度,通过配置信息发送给接收端设备。
以上两种方式下,接收端设备接收到配置信息之后,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绑定粒度,根据该资源绑定粒度,可以进行相应的操作,例如资源调度,或预编码或信道估计或数据解调。
通过显性信令的方式发送所述配置信息可以是通过如下空口信令之中的一种进行发送:
广播信令;
单播信令;
物理层信令;
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
无线资源控制信令。
其中,物理层信令也称为第一层(Layer 1,L1)信令,其通常可以由物理层帧中的控制部分来承载。L1信令的典型例子是LTE标准中定义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在一些情况下,L1信令也可以由物理层帧中的数据部分来承载。不难看出,L1信令的发送周期或者信令周期通常为物理层帧的周期,因此这种信令通常用于实现一些动态的控制,以传递一些变化频繁的信息,例如,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传送资源分配信息。
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信令属于第二层(Layer 2)信令,其通常可以由,例如但不限于,第二层帧的帧头来承载。上述帧头中还可能携带,例如但不限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等信息。除帧头外,第二层帧通常还包含帧体。在一些情况下,L2信令也可以由第二层帧的帧体来承载。第二层信令的典型例子是802.11系列标准中MAC帧的帧头中的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中携带的信令,或者一些协议中定义的MAC控制实体(Control Entity,MAC)。第二层帧通常可以携带在物理层帧的数据部分。上述资源配置信息也可以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之外的其他第二层信令发送。
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属于第三层(Layer 3)信令,其通常是一些控制消息,L3信令通常可以携带在第二层帧的帧体中。L3信令的发送周期或者控制周期通常较长,适用于发送一些不会频繁发生变化的信息,例如,在现有的一些通信标准中,L3信令通常用于承载一些配置信息。上述资源配置信息也可以通过RRC信令之外的其他第三层信令发送。
上文所述仅为物理层信令、MAC层信令、RRC信令、第一层信令、第二层信令和第三层信令的原理性描述,有关三种信令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现有技术,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步骤206,接收端设备接收来自发送端设备的配置信息。
步骤208,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具体实现中,接收端设备用于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或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空口信令的指示,确定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或者进一步的,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或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空口信令的指示,确定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例如,接收端设备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确定与该系统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及其中的资源绑定粒度;
或接收端设备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的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及其中的资源绑定粒度;
或接收端设备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ACCE信令的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或者接收端设备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确定与该系统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然后根据空口信令,例如RRC、DCI、或MAC CE信令的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此外,接收端设备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后,进行信道估计或数据解调。
下面,本申请实施例将以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绑定粒度为例,说明在上述方法200中,关于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步骤中,如何配置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一个或者多个系统配置参数的对应关系,其他资源绑定粒度,如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原理与之类似,因此,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关于PRB bundling size的描述均适用于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不再赘述。另外,为叙述方便,将网络设备作为发送端设备,终端作为接收端设备。
实施例一:约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带宽(system bandwidth)绑定。
表1
其中,物理资源组粒度即可表示是多个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1,2,4}表示的是一个物理资源组粒度集合或一个物理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或可以简称为物理资源组集合或物理资源绑定集合,该集合与系统带宽≤5对应;物理资源组粒度集合{1,2,4}中的1表示1个物理资源块绑定组成一个物理资源块组,2表示1个物理资源块绑定组成一个物理资源块组。
当系统带宽为≤20时,与之对应的PRG Size set可以是{1,4,6};
当系统带宽为≤50时,与之对应的PRG Size set可以是{8},该集合{8}中只包括一个值8,也即系统带宽为≤50与一个PRG Size 8相对应;
当系统带宽为≤100时,与之对应的PRG Size set可以是10,可以认为该PRG Sizeset只包括一个值10,也即系统带宽为≤100与一个PRG Size 10相对应;
总而言之,物理资源组粒度集合与系统带宽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是不同的,物理资源组粒度集合中的物理资源组粒度的个数也可以是不同的,可以包含只包括一个值的情况。
其他资源绑定粒度,例如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与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与终端之间约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带宽的对应关系,具体为:
-系统带宽越大,其对应的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maximum PRB bundlingsize越大(至少相同)。
-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PRB bundling size均是(对应系统带宽)上调度粒度(RBG)的约数。
-每个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第一个值为默认值。当网络设备没有配置PRBbundling size时,终端默认采用协议中约定的PRB bundling size set的第一个值。
另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配置一个PRB bundling size set给终端。网络设备配置PRB bundling size set时,需要考虑终端信道估计的能力,该能力由终端事先上报。
再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配置特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某一个PRBbundling size给终端。
以上三种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配置PRB bundlingsize,具体如下:
-Alt1: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配置信息中无显性信令,终端则默认采用系统参数对应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表示PRB bundling size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element value),该有效的值即为终端最终确定的PRB bundling size,如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元素的值。
-Alt2:通过RRC配置对应set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Alt3:通过DCI配置对应set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Alt4:基于统计信道信息,通过RRC配置对应set的某几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DCI配置具体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网络设备将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带宽的映射关系配置好之后,通过配置信息发送给各个终端,各个终端依据配置信息,便获得PRB bundling size,进行信道估计。
实施例二:约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射频载波频率(system radiocarrier frequency,RCF)参数绑定。
表2
一种实现方式是:协议约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射频载波频率的对应关系。
-系统射频载波频率越大,其对应的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maximum PRBbundling size越大(至少相同);
-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PRB bundling size均是(对应系统带宽)上调度颗粒度(RBG)的约数。
-每个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第一个值或最后一个值为默认值。当网络设备没有配置PRB bundling size时,终端默认采用协议中约定的PRB bundling size set的第一个值或者最后一个值。
另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配置一个PRB bundling size set给终端。
-网络设备配置时,需要考虑终端信道估计的能力。该能力由终端事先上报。
再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配置特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某一个PRBbundling size给终端。
同理,以上三种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配置PRBbundling size,具体如下:
-Alt1: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配置信息中无显性信令,终端则默认采用系统参数对应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表示PRB bundling size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element value),该有效的值即为终端最终确定的PRB bundling size,如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元素的值。
-Alt2:通过RRC配置对应set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Alt3:通过DCI配置对应set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Alt4:基于统计信道信息,通过RRC配置对应set的某几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DCI配置具体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网络设备将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带宽的映射关系配置好之后,通过配置信息发送给各个终端,各个终端依据配置信息,便获得PRB bundling size,进行信道估计。
实施例三:约定PRB bundling set与系统子载波间隔(system subcarrierspacing)绑定。
表3
一种实现方式是:约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子载波间隔的对应关系。
-系统子载波间隔越大,其对应的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maximum PRBbundling size越小(至少相同);
-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PRB bundling size均是(对应系统带宽)上调度颗粒度(RBG)的约数。
-每个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第一个值或者最后一个值为默认值。当网络设备没有配置PRB bundling size时,终端默认采用协议中约定的PRB bundling size set的第一个值或者最后一个值。
另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配置一个PRB bundling size set给终端。
-网络设备配置时,需要考虑终端信道估计的能力。该能力由终端事先上报。
再一种实现方式是:网络设备配置特定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某一个PRBbundling size给终端。
以上三种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配置PRB bundlingsize,具体如下:
-Alt1: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的配置信息中无显性信令,终端则默认采用系统参数对应PRB bundling size set中的表示PRB bundling size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element value),该有效的值即为终端最终确定的PRB bundling size,如第一个或者最后一个元素的值。
-Alt2:通过RRC配置对应set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Alt3:通过DCI配置对应set的某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Alt4:基于统计信道信息,通过RRC配置对应set的某几个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DCI配置具体元素的值为有效的值。
网络设备将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带宽的映射关系配置好之后,通过配置信息发送给各个终端,各个终端依据配置信息,便获得PRB bundling size,进行信道估计。
实施例四:约定PRB bundling set与多个系统参数绑定(以CC和带宽为例)。
表4
其中,网络设备配置PRB bundling size set中包括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PRGSize,所述用户配置参数包括:终端调度带宽,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是终端的最小连续调度带宽,或终端的连续调度带宽的约数。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可以为状态变量,如该状态变量指示目标终端使用完整或者部分调度带宽,比如,此次调度过程中,该终端被调度了10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PRB),当指示某一参数时,颗粒度为10PRB;而当该终端某次被调度了20个PRB,当指示另一参数时,颗粒度为20PRB。网络设备发送相应的配置信息的过程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约定PRB bundling set与传输方式(transmission scheme,TS)绑定。
表5
其中,网络设备配置PRB bundling size和发送相应的配置信息的过程与前述实施例一~实施例四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前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以PRB bundling size set为例,描述了发送端设备配置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系统配置参数之间的关系,并且发送至接收端设备的实现过程。
实施例六将描述基于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上报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的过程。
本实施例六中,仍然以发送端设备为网络设备,接收端设备为终端为例进行说明。
接收端设备,即终端确定其要反馈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并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上报或者反馈该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反馈的该资源绑定粒度大小,即为网络设备应采用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也可以将终端反馈的该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仅作为终端向网络建议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而由网络设备来确定实际采用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终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大小,可以有多种实现方法:
例如,终端可以先通过信道测量,确定合适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例如,终端可以通过接收下行参考信号,测量频域信道,计算出信道相干带宽,然后根据信道相干带宽确定合适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又例如,终端也可以通过统计其位置、移动速度、时间、载频、带宽、业务特征等参数条件下,资源绑定粒度与传输性能的关系,确定各种参数取值时的最优资源绑定粒度大小,然后根据其当前的参数取值,选择出当前最优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又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发送某个规则或参数(例如相干带宽门限、资源绑定粒度大小调节因子),让终端根据该规则或参数,结合终端自身的参数条件,确定出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终端向网络反馈资源绑定粒度大小,可以有多种实现方法:
例如,终端直接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为多少个RB。
又例如,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大小的变化。比如用1比特表示保持/改变,或者用2比特表示减小/保持/增大/跳变等。
又例如,基于事先约定的基本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例如基于标准约定确定基本资源绑定粒度大小)或基于网络信令配置的基本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例如基于实施例一的方法确定基本资源绑定粒度大小),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与基本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之间的倍数关系。
又例如,终端基于与网络设备事先约定的多个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所采用的具体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具体的,基于,事先约定的某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表格(例如表6),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大小所采用的该表格中的列(例如指示case的取值为0或1)。
表6:终端建议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又例如,基于事先约定的多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表格,终端向网络设备发送消息,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大小采用的是其中哪一个表格。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中,终端向网络发送的消息,可以仅反馈一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也可以反馈多个(建议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当反馈多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时,可以通过发送一条消息反馈,也可以通过发所多条消息反馈。当通过发送一条消息反馈多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时,可以在该消息中携带多个IE项,其中每个IE项指示一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也可以在该消息中只携带一个IE项,同时指示多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例如采用表7所示的表格,可以用一个比特来指示一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或资源绑定粒度大小的一个建议范围,该范围中可以包含多个资源绑定粒度大小。
表7:终端建议的资源绑定粒度大小(支持同时指示多个资源绑定粒度)
本实施例六中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终端向网络发送消息指示其它的资源绑定粒度,例如指示CSI反馈的绑定粒度,比如子带(sub-Band,SB)大小,或指示资源调度的绑定粒度,比如资源块组(Resource Block Group,RBG)大小。
上述实施例中,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内的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RBG等已知颗粒度大小的倍数,如表8所示:
表8
前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主要以PRB bundling size set与系统配置参数绑定为例进行的说明,并且前述的系统配置参数都是某一取值范围,这样有利于根据不同的场景匹配不同的系统配置参数改善估计性能。
在一种简单的实现方式中,一个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一个系统配置参数对应;一个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只有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或者一个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有多个资源绑定粒度。以下将通过实施例七描述此种情况的实现过程。
这里,以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为例,以现有LTE标准为例对这一概念进行介绍,在LTE系统中以物理资源块组PRG来指示进行信道估算的频带的宽度,本申请与LTE系统中的类似。
上述方法200中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可以包括频带宽度参数,在这种情况下,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所指示的进行频带的宽度等于频带宽度参数乘以基准频带宽度。可选的,该基准频带宽度等于资源单元的频带宽度,该资源单元可以是LTE标准中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简称:RB),也可以是重新定义的类似于RB的单元。此外,该频带宽度参数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值,例如频带宽度参数是数值3,资源单元用LTE标准中的RB表示,那么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所指示的进行频带的宽度就为3RB的频带宽度,即进行物理资源块配置的频带的宽度为540kHz(3×12×15kHz)。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基准频带宽度还可以是其他宽度,例如但不限于子载波间隔。
优选的,上述方法200中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值或该宽度值的索引,该宽度值或者该宽度值的索引用于确定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例如在发送端设备生成的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中携带一个用于指示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的具体宽度值,例如上述宽度值可以是180kHz,该宽度值180kHz即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指示的其在某一种场景下最优的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上述提到的场景可以是高频场景(射频载波频率大于6GHz)、低频场景(射频载波频率小于6GHz)等,上述场景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又例如在发送端设备生成的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中携带一个用于指示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值的索引,接收端设备接收到该索引之后,按照预先约定的该宽度值与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可确定发送端设备向其指示的最优的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具体地,该宽度值和索引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照下表9。
表9
索引 频带的宽度
0 180kHz
1 360kHz
2 720kHz
3 1080kHz
一种实现方式是,上述方法200中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宽度映射规则的索引,其中,该宽度映射规则中记录有系统带宽与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该宽度映射规则的索引用于指示宽度映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宽度映射规则和系统带宽确定进行频带的宽度。例如在发送端设备生成的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中,携带一个用于指示宽度映射规则的索引,通过该索引确定宽度映射规则,该映射规则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来表示。以LTE标准为例,采用表格的形式可以参照下表10(为了便于说明,该索引用idx表示,频带的宽度用P表示,该频带宽度的单位用现有技术中的物理资源块PRB表示),根据该索引idx的取值,确定系统带宽与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的对应关系。例如idx的取值为0,系统带宽为11-26个PRB,P等于2PRB,即360kHz。
表10
优选的,上述方法200中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还可以包括宽度更新参数,该宽度更新参数用于对当前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进行更新。例如在发送端设备生成的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中,携带一个宽度更新参数,该宽度更新参数用于指示需要对当前进行信道的频带的宽度所做的更新,具体的更新内容可以采用计算公式的形式表示,具体可以参照下表11(为了便于说明,该宽度更新参数用CASE表示,当前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用P表示,更新后的该频带的宽度用P*表示,该频带宽度的单位用现有技术中的物理资源块PRB表示),根据该宽度更新参数CASE的取值,确定在相应系统带宽下更新后的进行信道估计的频带的宽度(例如CASE的取值为0或者1)。
表11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在步骤204中,发送端设备通过确定的资源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上述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所述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之中的一种进行发送:广播信令;单播信令;物理层信令;媒体访问控制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信令。
以上实施例以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进行的说明,与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对应的资源调度配置信息,或预编码配置信息,或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或传输方式配置信息的实现方式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的用途也不仅限于进行信道估计,还可以用于数据解调等,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在此不再赘述。
不难看出,通过发送端设备生成资源配置信息,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资源配置信息资源绑定粒度。相比现有技术,资源粒度仅仅与系统带宽绑定,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灵活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地确定适合的资源绑定粒度,从而与不同的应用场景相匹配。因此,借助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无线通信系统多样化的场景需求,有效针对不同场景来优化系统性能。
图3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400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该发送端设备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图1中的终端设备108~122,或者基站102~106。如图3所示,设备400包括生成模块402和发送模块404。
生成模块402用于生成配置信息,用于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
收发模块404用于发送所述生成模块402生成的配置信息。
其中,生成模块402生成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并且,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射频载波频率参数,系统带宽参数,系统子载波间隔参数,业务场景参数、传输方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包括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其中,收发模块404将指示一个资源绑定粒度集合的配置信息,或将指示一个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的一个资源绑定粒度的配置信息发送给接收端设备。
具体的收发模块404基于信道信息或多用户(multiple user,MU)配对信息或解调参考信号图样,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另外,收发模块404还通过空口信令,例如广播信令,单播信令,或无线资源控制信令或下行控制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另外,所述收发模块404还用于接收接收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
设备400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方法200。设备400涉及的相关技术特征已经在上文结合附图,例如但不限于图2,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4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500的逻辑结构示意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该接收端设备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图1中的基站102~106,或者终端设备108~122。如图4所示,设备500包括接收模块502和确定模块504。
收发模块502用于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至少一个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
确定模块504用于根据所述配置信息确定资源绑定粒度。此外,确定模块504还用于确定资源绑定粒度后,进行信道估计或数据解调。
具体实现中,所述确定模块504还用于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或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空口信令的指示,确定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或者进一步的,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或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的空口信令的指示,确定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例如,确定模块504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确定与该系统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及其中的资源绑定粒度;
或确定模块504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无线资源控制信令的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及其中的资源绑定粒度;
或确定模块504根据发送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令或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ACCE信令的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或者确定模块504根据默认的系统配置参数,确定与该系统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集合,然后根据空口信令,例如RRC、DCI、或MAC CE信令的指示,确定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模块502还用于向所述发送端设备上报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具体的,收发模块502直接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资源绑定粒度为多少个资源块的信息;或向发送端设备发送指示资源绑定粒度变化的信息;或向发送端设备发送资源绑定粒度与基本资源绑定粒度之间的倍数关系;所述基本资源绑定粒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事先约定的或基于网络信令预先配置的;或基于与发送端设备事先约定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为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中的一个或多个;或基于与发送端设备事先约定的多个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信息,指示其确定的资源绑定粒度所采用的具体的资源绑定粒度配置表。
而确定模块504则还用于确定接收端设备要上报的资源绑定粒度,具体的,根据信道测量结果,或根据资源绑定粒度与传输性能的对应关系,或根据所述收发器接收到来自网络设备的参数,确定其要上报的资源绑定粒度。
设备500是与设备400相对应的接收侧设备,用于执行图2所示的方法200。设备500涉及的相关技术特征已经在上文结合附图,例如但不限于图2,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图5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发送端设备6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2、收发器604、多根天线606,存储器608、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610和总线612。收发器604进一步包括发射器6042和接收器6044,存储器608进一步用于存储指令6082和数据6084。此外,处理器602、收发器604、存储器608和I/O接口610通过总线612彼此通信连接,多根天线606与收发器604相连。
处理器6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也可以是专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此外,处理器602还可以是多个处理器的组合。特别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处理器602可以用于执行,例如,图2所示的资源配置方法200中的步骤202,和图3所示的发送端设备400中生成模块402所执行的操作。处理器602可以是专门设计用于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也可以是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608中存储的指令6062来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处理器602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6084。
收发器604包括发射器6042和接收器6044,其中,发射器6042用于通过多根天线6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信号。接收器6044用于通过多根天线6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接收信号。特别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射器6042具体可以用于通过多根天线6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执行,例如,图2所示资源配置方法200中的步骤204,以及图3所示的发送端设备400中收发模块404所执行的操作。
存储器608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非易失性RAM(Non-Volatile RAM,NVRA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EEPROM)、闪存、光存储器和寄存器等。存储器608具体用于存储指令6082和数据6084,处理器602可以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608中存储的指令6082,来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和/或操作,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6084。
I/O接口610用于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指令和/或数据,以及向外围设备输出指令和/或数据。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设备600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器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图6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接收端设备7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设备700包括处理器702、收发器704、多根天线706,存储器708、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接口710和总线712。收发器704进一步包括发射器7042和接收器7044,存储器708进一步用于存储指令7082和数据7084。此外,处理器702、收发器704、存储器708和I/O接口710通过总线712彼此通信连接,多根天线706与收发器704相连。
处理器7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也可以是专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此外,处理器702还可以是多个处理器的组合。特别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处理器702用于执行,例如,图2所示的方法200中的步骤208,以及图4所示的设备500中确定模块504所执行的操作。处理器702可以是专门设计用于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也可以是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708中存储的指令7082来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处理器,处理器702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7084。
收发器704包括发射器7042和接收器7044,其中,发射器7042用于通过多根天线7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发送信号。接收器7044用于通过多根天线7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接收信号。特别的,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接收器7044具体可以用于通过多根天线706之中的至少一根天线执行,例如,图2所示的方法200中的步骤206,以及图4所示的接收端设备500中收发模块502所执行的操作。
存储器708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存储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非易失性RAM(Non-Volatile RAM,NVRAM)、可编程ROM(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PROM(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M,EEPROM)、闪存、光存储器和寄存器等。存储器708具体用于存储指令7082和数据7084,处理器702可以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器708中存储的指令7082,来执行上文所述的步骤和/或操作,在执行上述步骤和/或操作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数据7084。
I/O接口710用于接收来自外围设备的指令和/或数据,以及向外围设备输出指令和/或数据。
应注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其他硬件器件,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图7是依照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资源配置系统800的结构示意图。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如图7所示,该资源配置系统800可以包括:发送端设备810和接收端设备82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设备810为图3所示的发送端设备400;接收端设备820为图4所示的接收端设备500;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设备810为图4所示的发送端设备600;接收端设备820为图6所示的接收端设备700。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方法的步骤之前、之间和/或之后添加其他的处理步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各装置中添加其他的处理模块以完成额外的处理,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应用在特定场景或者特定条件下,均应视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的改进,因此均落入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5)

1.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其中,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并包括至少两个资源绑定粒度;和
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带宽参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射频载波频率参数,系统子载波间隔参数,业务场景参数、传输方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包括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配置参数包括:终端调度带宽,或终端的最小连续调度带宽,或终端的连续调度带宽的约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基于信道信息或多用户配对信息或解调参考信号图样,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动态或者半静态的方式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包括资源调度的绑定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包括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中的至少一种。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资源调度配置信息、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预编码配置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传输方式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生成配置信息之前,还包括:
接收接收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包括两个资源绑定粒度。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包括三个或者四个资源绑定粒度。
15.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其中,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并包括至少两个资源绑定粒度;和
收发器,用于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带宽参数。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射频载波频率参数,系统子载波间隔参数,业务场景参数、传输方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包括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配置参数包括:终端调度带宽,或终端的最小连续调度带宽,或终端的连续调度带宽的约数。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基于信道信息或多用户配对信息或解调参考信号图样,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通过动态或者半静态的方式,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23.如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包括资源调度的绑定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中的至少一种。
24.如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包括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
25.如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资源调度配置信息、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预编码配置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传输方式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26.如权利要求15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接收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
2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包括两个资源绑定粒度。
2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包括三个或者四个资源绑定粒度。
29.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所述至少一个资源绑定粒度属于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其中,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与系统配置参数相对应,并包括至少两个资源绑定粒度;和
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带宽参数。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配置参数包括系统射频载波频率参数,系统子载波间隔参数,业务场景参数、传输方式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3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中包括与用户配置参数对应的资源绑定粒度。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配置参数包括:终端调度带宽,或终端的最小连续调度带宽,或终端的连续调度带宽的约数。
34.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
35.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基于信道信息或多用户配对信息或解调参考信号图样,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36.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通过动态或者半静态的方式,发送所述配置信息。
37.如权利要求29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包括资源调度的绑定粒度、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频域粒度中的至少一种。
38.如权利要求29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包括资源调度的频域粒度、物理资源块绑定粒度、预编码的频域粒度。
39.如权利要求29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资源调度配置信息、物理资源块配置信息、预编码配置信息、信道状态信息反馈配置信息、传输方式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40.如权利要求29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接收端设备上报的指示资源绑定粒度的信息。
4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包括两个资源绑定粒度。
42.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绑定粒度集合包括三个或者四个资源绑定粒度。
43.一种资源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接口;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资源配置的方法。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资源配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配置装置还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的指令来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资源配置的方法。
45.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835220.4A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90412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35220.4A CN109041233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12449.5A CN108811111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10835220.4A CN109041233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12449.5A Division CN108811111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41233A true CN109041233A (zh) 2018-12-18
CN109041233B CN109041233B (zh) 2019-08-23

Family

ID=6401589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12449.5A Pending CN108811111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10835238.4A Active CN109005591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10835220.4A Active CN109041233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80029449.7A Active CN110583076B (zh) 2017-05-05 2018-04-28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12449.5A Pending CN108811111A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201810835238.4A Active CN109005591B (zh) 2017-05-05 2017-05-05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9449.7A Active CN110583076B (zh) 2017-05-05 2018-04-28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1464020B2 (zh)
EP (2) EP3902183A1 (zh)
JP (1) JP6686228B2 (zh)
KR (1) KR102200645B1 (zh)
CN (4) CN108811111A (zh)
BR (1) BR112019004329A2 (zh)
CA (1) CA3031032C (zh)
WO (1) WO20182020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28803B2 (en) * 2017-08-07 2020-07-28 Apple Inc. Adaptive and proactive feedback for power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US11050598B2 (en) * 2017-11-28 2021-06-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rrier information signaling in a 5G network
CN112586046B (zh) * 2019-01-29 2023-06-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协调测量配置的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终端
US20240063972A1 (en) * 2021-01-08 2024-02-22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WO2022151018A1 (en) * 2021-01-13 2022-07-21 Apple Inc. Enhanced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23216166A1 (zh) * 2022-05-11 2023-11-1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相干带宽的测量方法和装置
CN115276736B (zh) * 2022-07-15 2023-09-05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面向任务的信道状态信息联合估计反馈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1454A (zh) * 2008-05-27 2008-10-08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绑定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装置
CN102638337A (zh) * 2012-04-20 2012-08-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si上报控制方法、csi上报方法及装置
US20160163015A1 (en) * 2014-12-04 2016-06-09 Ati Technologies Ulc Shader pipelines and hierarchical shader resources
CN105677479A (zh) * 2015-12-30 2016-06-15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并行运行gpu运算程序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6559182A (zh) * 2015-09-25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参数的配置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53784B2 (en) * 2010-01-11 2016-02-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resource block bundling in LTE-A systems
US8917677B2 (en) * 2010-04-14 2014-1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undling resource block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255483A1 (en) * 2010-04-16 2011-10-20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ignaling of Precoding Granularity for LTE and LTE-A
EP2583395B1 (en) 2010-06-18 2023-01-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nhanced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mat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mode
US9036577B2 (en) * 2010-06-21 2015-05-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404036B (zh) * 2010-09-14 2014-04-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调整赋形颗粒度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9544876B2 (en) * 2012-03-16 2017-01-10 Intel Corporatio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validation for 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ePDCCH)
US10003998B2 (en) 2012-05-04 2018-06-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ed overhea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4123335A1 (en) 2013-02-05 2014-08-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791546B2 (en) * 2014-11-07 2020-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UCCH for MTC devices
US10367551B2 (en) * 2015-01-29 2019-07-30 Intel Corporation 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group bundling enhancement for full dimension multi-in-multi-output
US10455544B2 (en) * 2015-01-30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aging procedure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CN107534925B (zh) * 2015-03-28 2024-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接入方法、装置、通信系统和终端
WO2018082010A1 (en) 2016-11-04 2018-05-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assisted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group (prg) configuration and signaling
EP3568945A1 (en) * 2017-01-13 2019-11-20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directed to phase-continuous frequency selective precoding
US10404432B2 (en) * 2017-05-04 2019-09-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bundling size configur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1454A (zh) * 2008-05-27 2008-10-08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绑定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装置
CN102638337A (zh) * 2012-04-20 2012-08-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csi上报控制方法、csi上报方法及装置
US20160163015A1 (en) * 2014-12-04 2016-06-09 Ati Technologies Ulc Shader pipelines and hierarchical shader resources
CN106559182A (zh) * 2015-09-25 2017-04-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参数的配置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677479A (zh) * 2015-12-30 2016-06-15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并行运行gpu运算程序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00645B1 (ko) 2021-01-08
EP3471476A1 (en) 2019-04-17
EP3471476A4 (en) 2019-08-28
US20190223186A1 (en) 2019-07-18
JP6686228B2 (ja) 2020-04-22
CA3031032C (en) 2021-02-23
EP3471476B1 (en) 2021-03-10
BR112019004329A2 (pt) 2020-02-04
CN109005591B (zh) 2019-09-20
JP2019526971A (ja) 2019-09-19
CN109041233B (zh) 2019-08-23
WO2018202018A1 (zh) 2018-11-08
CA3031032A1 (en) 2018-11-08
US11464020B2 (en) 2022-10-04
CN108811111A (zh) 2018-11-13
KR20190031255A (ko) 2019-03-25
US20220416965A1 (en) 2022-12-29
CN110583076B (zh) 2023-11-10
EP3902183A1 (en) 2021-10-27
CN109005591A (zh) 2018-12-14
US11791960B2 (en) 2023-10-17
CN110583076A (zh) 2019-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41233B (zh) 一种资源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JP692427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を測定及び報告する方法、並びにそのための装置
CN108809609B (zh) 一种dmrs指示和接收方法,发射端和接收端
KR101657041B1 (ko) Csi 보고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2546113B (zh) 一种lte的信道测量及反馈方法
CN110049563A (zh) 一种过热指示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5379374B (zh) 信息交互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US9820290B2 (en)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back of virtual antenna mapping information in MIMO system
CN108282212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995499A (zh) 一种dmrs指示和接收方法,发射端和接收端
CN103391631B (zh) Csi-rs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352967A (zh) 用于车辆通信系统中的基于全维度多输入多输出的多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804594A (zh) 用连续预编码来动态调节传输属性
KR102137605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채널을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8288984A (zh) 一种参数指示及确定方法和接收端设备及发射端设备
CN109156022A (zh) 用于全双工调度的通信设备和方法
CN102123014B (zh) 正交覆盖码配置和跳频配置指示方法和装置
CN108023704A (zh) 一种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8365933A (zh) 一种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07342840B (zh) 准共位置类型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9756255A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9802802A (zh) 一种用户设备和接入设备
CN116325877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03067064B (zh) 预编码矢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802712A (zh) 一种用户设备、接入设备和预编码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