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24645A -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24645A
CN109024645A CN201811109922.0A CN201811109922A CN109024645A CN 109024645 A CN109024645 A CN 109024645A CN 201811109922 A CN201811109922 A CN 201811109922A CN 109024645 A CN109024645 A CN 109024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struction
curtain
wall
majo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099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24645B (zh
Inventor
沈小克
杨素春
张龙
冯红超
张勇
周子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G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G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G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filed Critical BGI ENGINEERING CONSULTANTS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099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246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24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24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24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24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9/00Keeping dry foundation sites or other areas in the ground
    • E02D19/06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 E02D19/12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by damming or interrupting the passage of underground water
    • E02D19/18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by damming or interrupting the passage of underground water by making use of sealing aprons, e.g. diaphragms made from bituminous or clay materi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03F1/002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with disposal into the ground, e.g. via dry wel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和帷幕墙,若干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帷幕墙设置在相邻两个建筑主体结构下端的地基之间,若干建筑主体结构以及帷幕墙之间围成一下沉广场;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用地表水导排通道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过滤净化带中;采用过滤净化带将接收到的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渗水井将经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抽水井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利用。本发明可有效防止地下水位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影响;实现止水帷幕内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充分保存大气降水、减少水资源流失、控制地下水位,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及其内部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用地规划中出现了商业建筑群结合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下沉广场。一般的布置形式是:周边是若干商业建筑(写字楼等),建筑群中部为下沉广场。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下沉广场不设置建筑底板,可直接进行园林绿化。但若远期地下水位上升,由于不存在建筑底板及墙体的隔离,地下水位抬升至下沉广场底部标高以上时,会对其造成破坏,针对此种情况需要进行隔排水处理。
针对上述情况,传统的地下水处理方法一般分两种:
1、布置备用抽水井。当地下水位抬升至预警值时,启动抽水井控制地下水抬升幅度。此种做法的缺点是,当地下水位长期处于高位时,抽排水量过大、耗电量巨大,且一旦发生停电或水泵故障等事故,无法保证下沉广场的安全性。
2、在建筑群及下沉广场周边设置连续的永久止水帷幕,利用止水帷幕及底部隔水地层对周边地下水进行阻隔。此种方法的缺点是,需大面积使用建筑红线以外的区域作为施工场地,且帷幕施工前后,对周边市政管网有重大影响,故很难实施。
而且,目前海绵城市下沉广场的设计大多采用雨水调蓄池一类的刚性储水设施作为蓄水构件,该设计理念存在以下不足:
1、未考虑透水地层对水体的巨大存储潜力,人工修建大量的雨水调蓄池既造成了工程资源浪费,又阻碍了透水地层的水资源补给。
2、需对存储水体进行专门的水质净化处理,并需对处理后水体进行及时的受纳地输送或利用,否则容易造成水体变质。
3、不能为需水单元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供给,必要时仍需借助外部水源进行水资源供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和帷幕墙,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建筑主体结构之间通过帷幕墙连接;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所述帷幕墙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内,所述帷幕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所述帷幕墙的下端设有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帷幕连接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止水帷幕,通过在形成下沉广场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帷幕墙,利用帷幕墙、建筑主体结构、底部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另外,将帷幕墙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密封连接在建筑主体结构上,可以先建筑帷幕墙,再在帷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预留的空间中浇筑帷幕连接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帷幕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以及所述帷幕连接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分别通过一橡胶止水带进行密封;所述橡胶止水带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分别采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密封,密封性好,防水止水效果好,同时起到对主体结构外侧防水层的保护作用;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至少两层防水层,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在保证不发生漏水的前提下,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与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隔离,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遭到破坏。
进一步,所述帷幕墙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穿过所述帷幕墙的管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层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上设置有钢制套管,所述钢制套管的外周侧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埋设在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内;所述钢制套管内周侧设有一层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管线适配穿过所述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之间形成的安装通道,所述管线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安装通道两端四周的帷幕墙面上分别设有一层连续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上覆设有一层将其开口端密封的水泥砂浆。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帷幕墙上设置用于管线密封穿过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管线与帷幕墙连接处出现水渗透。
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所述下沉广场的外围设有一排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与相邻两个所述建筑主体结构对应的位置各设有一个连接位点,所述连接位点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与对应的所述建筑主体结构相连接;所述支护结构的外围各设有一排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所述地下连续墙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支护结构的连接位点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止水帷幕,利用设置在建筑主体结构外围既有的支护结构,通过在形成下沉广场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帷幕墙,利用帷幕墙、支护结构、建筑主体结构、底部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另外,将支护结构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密封连接在建筑主体结构上,可以在支护结构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预留的肥槽中浇筑帷幕连接墙。
进一步,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支护结构的连接位点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强密封;所述地下连续墙为多幅段组成,相邻两个所述地下连续墙连接处的两侧各设有三根一体成型的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所述帷幕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通过一橡胶止水带进行密封;所述橡胶止水带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地下连续墙与支护结构连接处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密封,密封效果更好,更有利于防水。将相邻两副段地下连续墙之间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加强密封,使地下连续墙的密封性更好,防漏水性能更好。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分别采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密封,密封性好,防水止水效果好,同时起到对主体结构外侧防水层的保护作用。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至少两层防水层,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在保证不发生漏水的前提下,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与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隔离,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遭到破坏。
进一步,所述帷幕墙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穿过所述帷幕墙的管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层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上设置有钢制套管,所述钢制套管的外周侧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埋设在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内;所述钢制套管内周侧设有一层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管线适配穿过所述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之间形成的安装通道,所述管线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安装通道两端四周的帷幕墙面上分别设有一层连续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上覆设有一层将其开口端密封的水泥砂浆。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帷幕墙上设置用于帷幕管线密封穿过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帷幕管线与帷幕墙连接处出现水渗透。
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
上述的一体化止水帷幕;
过滤净化带,所述过滤净化带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用于将接收到的大气降水等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输送过程中,部分水体将自然渗透到下部地层中;
地表水导排通道,用于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所述过滤净化带中;
渗水井,所述渗水井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且从上至下贯穿所述过滤净化带和透水地层设置,用于将经过滤净化带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
抽水井,所述抽水井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且其底部贯穿所述透水地层设置,用于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在若干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帷幕墙,形成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止水帷幕下端向下延伸至地表以下的隔水地层一定深度,在一体化止水帷幕内部设置一个下沉广场,对下沉广场内部以及周围建筑主体结构的水进行收集、净化、渗透和循环利用。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止水帷幕内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充分保存大气降水、减少水资源流失、控制地下水位,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设计目的。
进一步,还包括泵房调蓄池,所述泵房调蓄池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上,且分别与所述过滤净化带和市政雨水管道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泵房调节池可以收集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过滤净化带后剩余的部分,可将过量的雨水直接排放到市政雨水管道中。
进一步,所述地表水导排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顶部的导排管和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表面的导排沟渠,所述导排管和所述导排沟渠分别与所述过滤净化带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导排管的设置,可将下沉广场周边建筑主体结构顶部的雨水导流到过滤净化带中;导排沟渠的设置,可将下沉广场内部的雨水导流至过滤净化带中。
进一步,所述导排沟渠包括截水沟渠和径流导排沟渠,所述截水沟渠沿所述下沉广场的四周边缘呈封闭环形布置在所述下沉广场上;所述径流导排沟渠位于所述截水沟渠围成范围中部,穿过所述下沉广场且与所述过滤净化带连通。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截水沟渠和径流导排沟渠的设置,方便将下沉广场上的雨水快速导入到过滤净化带中。
一种采用如上所述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进行水循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地表水导排通道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所述过滤净化带中;
S2,采用过滤净化带将接收到的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输送过程中,部分水体将自然渗透到下部地层中;
S3,采用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的所述渗水井,将经过滤净化带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
S4,采用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的所述抽水井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利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对下沉广场内部以及周围建筑主体结构的水进行收集、净化、渗透和循环利用,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止水帷幕内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充分大气保存降水、减少水资源流失、控制地下水位,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设计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帷幕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帷幕墙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帷幕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帷幕墙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帷幕墙与建筑结构主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管线与帷幕墙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的D-D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建筑主体结构;2、帷幕墙;21、地下连续墙;22、钢筋混凝土连接墙;23、帷幕连接墙;24、安装通道;25、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 26、钢制套管;261、环形凸起;27、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71、安装空间;28、防水卷材;29、水泥砂浆;3、下沉广场;4、隔水地层;5、橡胶止水带;6、防水层;7、三重管高压旋喷桩;8、护坡桩;9、管线。
100、过滤净化带;200、透水地层;300、隔水地层;400、渗水井;500、抽水井;600、泵房调蓄池;700、导排管;800、截水沟渠;900、径流导排沟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1和帷幕墙2,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建筑主体结构1之间通过帷幕墙2连接;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3,所述帷幕墙2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3内,所述帷幕墙2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也就是不低于场地远期最高地下水位,所述帷幕墙2的下端设有地下连续墙21,所述地下连续墙21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4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21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帷幕连接墙 23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连接。
其中,帷幕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也就是不低于场地远期最高地下水位,是进行帷幕墙设计的依据条件。例如下沉广场处多年平均水位标高为27.50m,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为29.50m,远期最高水位标高可达 30.50m,于是我们选择最后一种水位标高作为帷幕顶标高,是最安全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下沉广场3的底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标高,建筑主体结构1底部标高低于下沉广场3底标高,建筑主体结构1底部进入隔水地层4一定深度。
本实施例的止水帷幕,适用于建筑主体结构外围没有支护结构的建筑形式,通过在形成下沉广场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帷幕墙,利用帷幕墙、建筑主体结构、底部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另外,将帷幕墙左右两端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密封连接在建筑主体结构上,限于施工条件的制约,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帷幕墙往往无法一步施工到位,因此需先施工帷幕墙,再在帷幕墙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预留空间中浇筑帷幕连接墙,从而形成完整封闭的一体化止水帷幕。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地下连续墙21为多幅段组成,相邻两个所述地下连续墙21幅段之间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7加强密封。将相邻两个地下连续墙21之间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7密封,使地下连续墙的密封性更好,防漏水性能更好。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帷幕墙2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之间以及所述帷幕连接墙23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之间分别通过一橡胶止水带5进行密封。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分别采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密封,密封性好,防水止水效果好。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橡胶止水带5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 1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6。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至少两层防水层,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和保护作用。在保证不发生漏水的前提下,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与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隔离,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遭到破坏。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帷幕墙2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穿过所述帷幕墙2的管线9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层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5,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5上设置有钢制套管26,所述钢制套管26的外周侧设有一环形凸起261,所述环形凸起261埋设在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5内;所述钢制套管26内周侧设有一层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7,所述管线9适配穿过所述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7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271,所述管线9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安装空间271两端四周的帷幕墙面上分别设有一层连续的防水卷材28;所述防水卷材28上覆设有一层将其开口端密封的水泥砂浆29。在帷幕墙上设置用于管线密封穿过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管线9与帷幕墙连接处出现水渗透。所述防水卷材28为SBS防水卷材。
本实施例的一体化止水帷幕,利用地下连续墙、帷幕连接墙、帷幕墙、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以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本实施例的地下连续墙、帷幕连接墙、建筑主体结构底部均需进入隔水地层2m以上,顶部标高不低于远期最高地下水位,远期最高地下水位以及隔水地层位置来自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水位地质勘察报告。
实施例2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1,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间隔设置,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3,所述下沉广场3的外围各设有一排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与相邻两个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对应的位置各设有一个连接位点,所述连接位点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23与对应的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相连接;所述支护结构的外围各设有一排地下连续墙21,所述地下连续墙21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也就是不低于场地远期最高地下水位,所述地下连续墙21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4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21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所述支护结构的连接位点处。
其中,帷幕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也就是不低于场地远期最高地下水位,是进行帷幕墙设计的依据条件。例如下沉广场处多年平均水位标高为27.50m,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为29.50m,远期最高水位标高可达 30.50m,于是我们选择最后一种水位标高作为帷幕顶标高,是最安全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下沉广场3的底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标高,建筑主体结构1底部标高低于下沉广场3底标高,建筑主体结构1底部进入隔水地层4一定深度。
本发明的支护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支护形式,本实施例以护坡桩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止水帷幕,适用于在建筑主体结构外围存在护坡桩的结构,利用设置在建筑主体结构外围的护坡桩,通过在形成下沉广场的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帷幕墙,利用帷幕墙、护坡桩、建筑主体结构、底部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另外,将护坡桩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密封连接在建筑主体结构上,可以在护坡桩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预留的肥槽中浇筑帷幕连接墙。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帷幕墙2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之间以及所述帷幕连接墙23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分别通过一橡胶止水带5进行密封。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分别采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密封,密封性好,防水止水效果好。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橡胶止水带5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 1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6。在橡胶止水带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至少两层防水层,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水和保护作用。在保证不发生漏水的前提下,将帷幕墙以及帷幕连接墙与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隔离,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建筑主体结构防水层遭到破坏。
如图3所示,所述地下连续墙21与所述护坡桩8的连接位点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7进行加强密封。将地下连续墙与护坡桩连接处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密封,密封效果更好,更有利于防水。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地下连续墙21为多幅段组成,相邻两个所述地下连续墙21幅段之间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7加强密封。将相邻两个地下连续墙之间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密封,使地下连续墙的密封性更好,防漏水性能更好。
本实施例的地下连续墙厚度为600-800mm,采用抗渗混凝土以增强其抗渗性能,如C30P8,当地下连续墙不承受侧向土压力时,地下连续墙可仅进行构造配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相邻两个所述地下连续墙21连接处的两侧各设有三根一体成型的所述三重管高压旋喷桩7。
具体的,所述三重管高压旋喷桩7的桩径≥600mm,搭接≥200mm。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帷幕墙2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穿过所述帷幕墙2的管线9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层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5,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5上设置有钢制套管26,所述钢制套管26的外周侧设有一环形凸起261,所述环形凸起261埋设在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5内;所述钢制套管26内周侧设有一层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7,所述管线9适配穿过所述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27之间形成的安装空间271,所述管线9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安装空间271两端四周的帷幕墙面上分别设有一层连续的防水卷材28;所述防水卷材28上覆设有一层将其开口端密封的水泥砂浆29。在帷幕墙上设置用于管线密封穿过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管线9与帷幕墙连接处出现水渗透。所述防水卷材28为SBS防水卷材。
本实施例的一体化止水帷幕,利用地下连续墙、钢筋混凝土连接墙、既有护坡桩、隔水地层共同形成止水帷幕,以防止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下沉广场造成的影响。本实施例的地下连续墙、钢筋混凝土墙、既有护坡桩、建筑主体结构以及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底部均需进入隔水地层2m以上,顶部标高不低于远期最高地下水位,远期最高地下水位以及隔水地层位置来自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水位地质勘察报告。本实施例的钢筋混凝土密封墙必须与既有护坡桩紧密连接,若存在钢腰梁等构造,需在保证基坑稳定的前提下,先对其进行拆除,再施工钢筋混凝土密封墙。
例如,当远期地下水位标高为-0.9m时,地下存在一层隔水地层,其顶部标高-12m,底部标高-18m,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底部标高为-15m,下沉广场底部标高为-7m,建筑主体结构基坑采用桩锚支护体系,既有护坡桩桩顶标高-0.9m,桩径800mm,桩底标高-20m。对此建筑地形进行施工,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建筑主体结构基坑完成开挖、建筑主体结构已施工至±0标高后开始一体化帷幕的施工;
2、在基坑内相关区域采取加固措施(如进行回填堆土),保证地下连续墙施工期间基坑的安全;
3、在既有护坡桩外部施工地下连续墙以及在接缝处进行三重管高压旋喷桩。地下连续墙腔体厚度为800mm,墙身混凝土采用C30P8,配筋主筋为20@200。三重管高压旋喷桩3根为一组,使用P.O 42.5水泥,桩径600mm,相互搭接为200mm;
4、拆除钢筋混凝土密封墙部位既有的钢腰梁等临时支护结构;
5、在钢筋混凝土密封墙与建筑主体结构相接部位施工增设防水层,增设范围为钢筋混凝土密封墙两侧各外延1m。然后在钢筋混凝土密封墙与建筑主体结构相接部位贴2×EP型400×10背贴式橡胶止水带;
6、支模板施工钢筋混凝土连接墙,墙身混凝土C30P8,配筋主筋为14@200;
7、当有地下管线需要穿过止水帷幕时,采用防止渗漏的措施;
8、下沉广场内配合设置收集并抽排地表水(如雨水)、渗漏水的设施。
实施例3
如图7-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包括:
实施例1所述的一体化止水帷幕;
过滤净化带100,所述过滤净化100带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3上,用于将接收到的大气降水等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400,输送过程中,部分水体将自然渗透到下部地层中;
地表水导排通道,用于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所述过滤净化带100中;
渗水井400,所述渗水井400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3上,且从上至下贯穿所述过滤净化带100和透水地层200设置,用于将经过滤净化带100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200中;
抽水井500,所述抽水井500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3上且其底部贯穿所述透水地层200设置,用于将透水地层200中的水抽出。
本实施例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在若干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帷幕墙,形成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止水帷幕下端向下延伸至地表以下的隔水地层300一定深度,在一体化止水帷幕内部设置一个下沉广场,对下沉广场内部以及周围建筑主体结构的水进行收集、净化、渗透和循环利用。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止水帷幕内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充分保存大气降水、减少水资源流失、控制地下水位,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设计目的。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还包括泵房调蓄池600,所述泵房调蓄池600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3上,且分别与所述过滤净化带100和市政雨水管道连通。泵房调节池可以收集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过滤净化带后剩余的部分,可将过量的雨水直接排放到市政雨水管道中。
如图7-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地表水导排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1顶部的导排管700和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3表面的导排沟渠,所述导排管700和所述导排沟渠分别与所述过滤净化带100连通。导排管的设置,可将下沉广场周边建筑主体结构顶部的雨水导流到过滤净化带中;导排沟渠的设置,可将下沉广场内部的雨水导流至过滤净化带中。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导排沟渠包括截水沟渠800和径流导排沟 900渠,所述截水沟渠800沿所述下沉广场3的四周边缘呈封闭环形布置在所述下沉广场3上;所述径流导排沟渠900位于所述截水沟渠围成范围中部,穿过所述下沉广场3且与所述过滤净化带100连通。所述截水沟渠800和所述径流导排沟渠900的设置,方便将下沉广场上的雨水快速导入到所述过滤净化带100中。
本发明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在若干建筑主体结构间设置帷幕墙,来形成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止水帷幕下端向下延伸至地表以下的隔水地层内一定深度,在一体化止水帷幕内部设置一下沉广场。在若干建筑主体屋顶设置雨水导排管,在下沉广场内部设置截水沟渠、径流导排沟渠、过滤净化带、抽水井、渗水井和泵房调蓄池。将屋顶及下沉广场收集到的雨水通过过滤净化带和渗水井入渗到透水地层,达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目的;剩余部分被泵房调蓄池收集,收集后的雨水可以排入市政雨水管道,也可以存储一段时间,在透水地层缺水时进行再补给。蓄存在透水地层中的水资源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抽水井将其抽出并加以利用,利用后剩余的水体通过地层及过滤净化带的滞留、过滤、沉淀、吸附作用得到净化,并重新入渗补给到透水地层;同时抽水井可有效控制下沉广场中的地下水位,保证下沉广场中植被生长等对广场内地下水位的要求。以上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实现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设计目的。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确定下沉广场设计方案前首先勘察地质情况,地表以下隔水层上有天然透水地层可以照此设计,如没有,则开挖土地至一定深度填充块石、砂粒成为人造透水地层。
本实施例的雨水导排管可以收集建筑屋顶雨水,并与过滤净化带相连。
本实施例的过滤净化带布置于下沉广场内部一闭合周,内部设置过滤层,底部填充有大块碎石,并与雨水导排管、截水沟渠、径流导排沟渠、渗水井、泵房调蓄池相连通。即过滤净化带采用环形结构。过滤层可以采用纤维滤料或者采用硅藻土滤料等。过滤净化材料可更换。
本实施例的抽水井与渗水井外包裹过滤层,二者不直接连通。
本实施例的泵房调蓄池可以收集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过滤净化带后剩余的部分,并与市政雨水管道、过滤净化带相连通。
本实施例的截水沟渠布置于下沉广场内部一闭合周,在过滤净化带外侧,与过滤净化带相连通。
本实施例相对于传统的海绵城市下沉广场设计有以下优点:
1、充分利用透水地层的储水能力,使得透水地层得到较好的水资源补给。
2、雨水通过透水地层及其附着物的临时滞留、过滤、沉淀、吸附作用得到净化,节省了专门的水质净化处理成本。
3、净化后水体可在透水地层中长期存储或补给地下其他含水层,不必进行及时的受纳地输送或利用,增加了储存水体的保质期,节约了水体周转成本。
4、透水地层储水能力较强,储水量一般较雨水调蓄池要大很多,能够为需水单元提供足够的水资源供给,节约了水资源的使用成本。
5、充分发挥下沉广场中透水地层的海绵体效果,最大限度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合理利用透水地层中的水资源,实现水体生态循环。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采用实施例2所述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进行水循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地表水导排通道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所述过滤净化带中;
S2,采用过滤净化带将接收到的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输送过程中,部分水体将自然渗透到下部地层中;
S3,采用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的所述渗水井,将经过滤净化带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
S4,采用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的所述抽水井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利用。
本实施例的方法,对下沉广场内部以及周围建筑主体结构的水进行收集、净化、渗透和循环利用,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可以实现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充分保存大气降水、减少水资源流失、控制地下水位,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设计目的。
本发明通过在若干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下沉广场,在若干建筑主体结构屋顶设置雨水导排管,在下沉广场内部设置截水沟渠、径流导排沟渠、过滤净化带、抽水井、渗水井和泵房调蓄池。将屋顶及下沉广场收集到的雨水通过过滤净化带和渗水井入渗到透水地层,达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目的;蓄存在透水地层中的水资源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抽水井将其抽出并加以利用,利用后剩余的水体通过地层及过滤净化带的滞留、过滤、沉淀、吸附作用得到净化,并重新入渗补给到透水地层。以上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实现水体的可持续、生态循环,达到建设绿色海绵工程的设计目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和帷幕墙,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建筑主体结构之间通过帷幕墙连接;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所述帷幕墙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内,所述帷幕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所述帷幕墙的下端设有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帷幕连接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帷幕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以及所述帷幕连接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分别通过一橡胶止水带进行密封;所述橡胶止水带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帷幕墙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穿过所述帷幕墙的管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层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上设置有钢制套管,所述钢制套管的外周侧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埋设在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内;所述钢制套管内周侧设有一层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管线适配穿过所述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之间形成的安装通道,所述管线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安装通道两端四周的帷幕墙面上分别设有一层连续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上覆设有一层将其开口端密封的水泥砂浆。
4.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建筑主体结构,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间隔设置,若干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围成的区域内存在一下沉广场,所述下沉广场的外围设有一排支护结构,所述支护结构与相邻两个所述建筑主体结构对应的位置各设有一个连接位点,所述连接位点分别通过一帷幕连接墙与对应的所述建筑主体结构相连接;所述支护结构的外围各设有一排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的上端不低于预设水位标高,所述地下连续墙下端延伸至隔水地层以内,所述地下连续墙的左右两端分别延伸至对应的支护结构的连接位点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连续墙与所述支护结构的连接位点的左右两侧分别通过三重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加强密封;所述地下连续墙为多幅段组成,相邻两个所述地下连续墙连接处的两侧各设有三根一体成型的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所述帷幕墙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通过一橡胶止水带进行密封;所述橡胶止水带与所述建筑主体结构之间还设有至少两层所述防水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帷幕墙上开设有用于布置穿过所述帷幕墙的管线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有一层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上设置有钢制套管,所述钢制套管的外周侧设有一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埋设在所述第一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内;所述钢制套管内周侧设有一层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所述管线适配穿过所述第二干硬微膨胀细石砼封堵层之间形成的安装通道,所述管线靠近所述通孔一端的外侧壁上以及所述安装通道两端四周的帷幕墙面上分别设有一层连续的防水卷材;所述防水卷材上覆设有一层将其开口端密封的水泥砂浆。
7.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止水帷幕或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体化止水帷幕;
过滤净化带,所述过滤净化带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用于将接收到的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输送过程中,部分水体将自然渗透到下部地层中;
地表水导排通道,用于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所述过滤净化带中;
渗水井,所述渗水井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且从上至下贯穿所述过滤净化带和透水地层设置,用于将经过滤净化带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
抽水井,所述抽水井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且其底部贯穿所述透水地层设置,用于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房调蓄池,所述泵房调蓄池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上,且分别与所述过滤净化带和市政雨水管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水导排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结构顶部的导排管和设置在所述下沉广场表面的导排沟渠,所述导排管和所述导排沟渠分别与所述过滤净化带连通;
所述导排沟渠包括截水沟渠和径流导排沟渠,所述截水沟渠沿所述下沉广场的四周边缘呈封闭环形布置在所述下沉广场上;所述径流导排沟渠位于所述截水沟渠围成区域的中部,穿过所述下沉广场且与所述过滤净化带连通。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进行水循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地表水导排通道将收集的地表水导排入所述过滤净化带中;
S2,采用过滤净化带将接收到的地表水过滤净化后输送至渗水井;输送过程中,部分水体将自然渗透到下部地层中;
S3,采用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的所述渗水井,将经过滤净化带过滤净化的水渗入到透水地层中;
S4,采用开设在所述下沉广场上的所述抽水井将透水地层中的水抽出利用。
CN201811109922.0A 2018-09-21 2018-09-21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90246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09922.0A CN109024645B (zh) 2018-09-21 2018-09-21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09922.0A CN109024645B (zh) 2018-09-21 2018-09-21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24645A true CN109024645A (zh) 2018-12-18
CN109024645B CN109024645B (zh) 2023-11-28

Family

ID=64618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09922.0A Active CN109024645B (zh) 2018-09-21 2018-09-21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246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1675A (zh) * 2019-01-08 2020-07-14 浙江工商大学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沉广场水循环系统
CN113605518A (zh) * 2021-08-05 2021-11-05 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 露天矿内排土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19191A (ko) * 2008-05-15 2009-11-19 주식회사 포스코건설 건물과 연결되는 지하 정원 구조 및 지하 정원 구조가설치된 주거용 건물
KR20110045774A (ko) * 2009-10-27 2011-05-04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도시의 물순환 건전성 평가 시스템 및 평가 방법
CN202706041U (zh) * 2012-09-03 2013-01-30 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车库的排水装置
CN106088684A (zh) * 2016-08-08 2016-11-09 陕西昊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下沉式广场及其施工方法
CN106194218A (zh) * 2016-08-30 2016-12-07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水头深厚砂层地区的盾构端头土体加固体系
CN208981345U (zh) * 2018-09-21 2019-06-14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119191A (ko) * 2008-05-15 2009-11-19 주식회사 포스코건설 건물과 연결되는 지하 정원 구조 및 지하 정원 구조가설치된 주거용 건물
KR20110045774A (ko) * 2009-10-27 2011-05-04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도시의 물순환 건전성 평가 시스템 및 평가 방법
CN202706041U (zh) * 2012-09-03 2013-01-30 上海华东发展城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车库的排水装置
CN106088684A (zh) * 2016-08-08 2016-11-09 陕西昊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下沉式广场及其施工方法
CN106194218A (zh) * 2016-08-30 2016-12-07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水头深厚砂层地区的盾构端头土体加固体系
CN208981345U (zh) * 2018-09-21 2019-06-14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方涛;高玮;白雪;: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下沉式绿地空间设计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04, pages 147 - 14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1675A (zh) * 2019-01-08 2020-07-14 浙江工商大学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沉广场水循环系统
CN113605518A (zh) * 2021-08-05 2021-11-05 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 露天矿内排土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24645B (zh)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8918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6759825B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2061691B (zh) 采用排水桩管填充式处理地基的施工方法
CN107190836B (zh) 一种公园u型排水沟及其施工方法
CN110249844A (zh) 一种具有蓄排水装置的行道树树池
CN201943173U (zh) 沉槽式透水雨水口设施系统
CN106869237A (zh) 一种园林雨水收集蓄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3266724B (zh) 种植屋面排水结构
CN102061694A (zh) 一种采用排水桩管填充式处理地基的施工方法
CN102383408B (zh) 高水位不透水盐碱地的绿化方法和绿化体系
CN111792779A (zh) 一种居住区水景系统
CN109024645A (zh) 一体化止水帷幕、海绵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方法
CN105756100B (zh) 地下室后浇带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CN215053140U (zh) 一种钢筋笼降水井
CN206245444U (zh) 雨水渗透系统
CN206545257U (zh) 一种新型绿化带蓄水结构
CN208981345U (zh) 一种一体化止水帷幕
CN108166516A (zh) 基于海绵城市的降水井综合利用系统及利用方法
CN211172113U (zh) 一种虹吸阻排法抗浮结构
CN208633235U (zh)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砂石渗井
CN209941834U (zh) 一种绿化带的生态排水沟结构
CN206477347U (zh) 地下室的蓄水结构
CN110616619A (zh) 一种便于渗水的草坪场地及施工方法
CN215888287U (zh) 富水砂质边坡防排水系统
CN219710364U (zh) 一种基坑内坑中坑降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