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19408B -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19408B
CN109019408B CN201811096904.3A CN201811096904A CN109019408B CN 109019408 B CN109019408 B CN 109019408B CN 201811096904 A CN201811096904 A CN 201811096904A CN 109019408 B CN109019408 B CN 1090194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driving
rod
screw rod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969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19408A (zh
Inventor
张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09690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194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19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19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19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19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06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with platforms supported by levers for vertical movement
    • B66F7/0608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with platforms supported by levers for vertical movement driven by screw or spin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06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with platforms supported by levers for vertical movement
    • B66F7/065Scissor linkages, i.e. X-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28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end stops, pivoting supporting members, sliding runners adjustable to load dimension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包括升降支座、升降装置、动力装置,所述的待升降的重物放置于升降支座上,所述的升降装置与动力装置均安装于升降支座上,升降装置用于使升降支座牵引重物进行升降运动,动力装置用于为升降装置工作提供动力,所述的升降支座包括上支撑座、下支撑座、安装支架,所述的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均为水平布置的圆形板体结构并且两者之间呈同轴布置,所述的升降装置设置于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之间的区域,升降装置包括连接支架、丝杆、升降机构,所述的丝杆用于接收动力装置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用于牵引上支撑座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升降运动。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物升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平衡升降设备。
背景技术
千斤顶是一种在维修车辆时的常用工具,常用的千斤顶一般采用机械方式或液压方式驱动千斤顶升降,从而举升起车辆,但是,机械方式驱动的千斤顶需要人员不停手摇摇杆以举升车辆,费时费力,同时液压方式驱动的千斤顶的结构比较复杂,千斤顶的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衡升降设备,用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本设备使重物上升的过程平稳顺利,同时本设备中的升降装置设置有四组,使得重物上升过程中所受到的上升力受力平衡,除此之外,本设备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包括升降支座、升降装置、动力装置,所述的待升降的重物放置于升降支座上,所述的升降装置与动力装置均安装于升降支座上,升降装置用于使升降支座牵引重物进行升降运动,动力装置用于为升降装置工作提供动力;
所述的升降支座包括上支撑座、下支撑座、安装支架,所述的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均为水平布置的圆形板体结构并且两者之间呈同轴布置,重物放置于上支撑座的上端面,所述的安装支架设置于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之间的区域,安装支架包括安装外壳、安装板,所述的安装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壳体结构,安装外壳的开口端平行于地面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安装外壳的侧面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传递套筒并且传递套筒与安装外壳之间呈垂直布置,安装外壳的侧面还开设有用于传递套筒与安装外壳内腔之间连接接通的避让孔,所述的安装板与端盖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固定杆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杆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固定杆设置有四组并且四组固定杆之间呈四点式分布;
所述的升降装置设置于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之间的区域,升降装置包括连接支架、丝杆、升降机构,所述的丝杆用于接收动力装置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用于牵引上支撑座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升降运动;
所述的连接支架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的侧面,所述的丝杆与传递套筒之间呈同轴布置,丝杆沿自身轴向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光滑段、螺纹段,光滑段的一端位于安装外壳内、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安装外壳的避让孔、传递套筒并位于传递套筒外部,螺纹段的一端与光滑段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上;
所述的光滑段与传递套筒之间、螺纹段与连接支架之间均设置有轴承并且均通过轴承进行安装,丝杆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固定构件、升降构件,所述的固定构件用于升降构件与升降支座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升降构件用于接收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在转动力作用下通过固定构件牵引上支撑座座升降运动;
所述的固定构件包括呈矩形板体结构并且水平布置的固定板,固定板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固定板的上端面与上支撑座的下底面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上固定板的下底面设置有引导凸起并且引导凸起上开设有引导方向平行于丝杆轴向的引导槽,引导槽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槽之间呈相对平行布置、并且丝杆位于两组引导槽之间区域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下固定板、下支撑座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固定板、上支撑座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关于丝杆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升降构件包括固定块、驱动块、传递组件、驱动组件,所述的固定块上开设有套接孔,套接孔内匹配设置有轴承并且固定块通过轴承套接于丝杆的光滑段外部,所述的驱动块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驱动块通过丝母套接于丝杆的螺纹段外部,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丝母牵引驱动块沿丝杆的轴向运动;
所述的传递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传递组件、下传递组件,上传递组件包括引导滑杆、连动杆,所述的引导滑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的轴向,引导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固定板的一引导槽内并且引导滑杆与引导槽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连动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引导滑杆的延伸方向,连动杆的一端开设有转孔并通过转孔活动套接于引导滑杆外部、另一端与固定块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引导滑杆的延伸方向,连动杆上还设置有引导方向平行于连动杆延伸方向的导向槽;
所述的连动杆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位于引导滑杆的一端;
所述的下传递组件、固定块、下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传递组件、固定块、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传递组件与下传递组件之间关于丝杆的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为上驱动组件、下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滑杆、驱动杆,所述的驱动滑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的轴向,驱动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传递组件的一导向槽内并且驱动滑杆与导向槽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驱动杆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并且通过连接孔活动套接于驱动滑杆外部、另一端与驱动块固定连接,驱动杆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位于驱动滑杆的一端;
所述的下驱动组件、驱动块、下传递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驱动组件、驱动块、上传递组件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升降装置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驱动块与固定块之间处于最大距离的收缩状态、驱动块沿丝杆轴向做靠近固定块的上升状态、驱动块与固定块之间处于最小距离的伸展状态、驱动块沿丝杆轴向做远离固定块的下降状态,升降装置的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
所述的升降装置设置有四组并且四组升降装置分别安装于安装外壳的一侧面,所述的设置于安装外壳侧面的传递套筒、避让孔均对应设置有四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动力装置安装于安装外壳上,动力装置包括电动机、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的电动机用于为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接收电动机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丝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升降设备通过动力装置牵引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从而通过驱动组件与传递组件的配合使得上固定板牵引上支撑座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上升运动,从而使得重物随之同步上升,上升过程平稳顺利,同时本设备中的升降装置设置有四组,使得重物上升过程中所受到的上升力受力平衡,有效防止了重物上升过程中因受力不平衡导致产生偏移并对重物后续的利用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本设备是通过电动机作为动力输出源,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安装支架与动力装置的配合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安装外壳与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配合图。
图7为本发明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安装外壳与升降装置的配合图。
图9为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丝杆、连接支架、升降机构的配合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升降机构与丝杆的配合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固定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丝杆、传递组件、固定块的配合图。
图14为本发明的丝杆、驱动组件、驱动块的配合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滑动机构、固定构件、连接支架的配合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滑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滑板一与滑板二的配合图。
图18为本发明的滑板二与滑板三的配合图。
图中标示为:
100、升降支座;
110、上支撑座;120、下支撑座;130、安装支架;131、安装外壳;132、端盖;133、传递套筒;134、安装板;
200、升降装置;
210、连接支架;220、丝杆;
230、升降机构;
2310、固定构件;2311、固定板;2312、引导槽;
2320、升降构件;2321、固定块;2322、引导滑杆;2323、连动杆;2324、导向槽;2325、驱动滑杆;2326、驱动杆;
240、滑动机构;
2410、滑板一;2411、滑槽一;
2420、滑板二;2421、滑槽二;
2430、滑板三;2431、固定凸起;
300、动力装置;
310、电动机;320、主动带轮;330、从动带轮;340、传动带;350、涡杆;360、涡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通过升降装置对重物进行升降的优越性在于,本升降设备通过动力装置牵引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从而通过驱动组件与传递组件的配合使得上固定板牵引上支撑座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上升运动,从而使得重物随之同步上升,上升过程平稳顺利,同时本设备中的升降装置设置有四组,使得重物上升过程中所受到的上升力受力平衡,有效防止了重物上升过程中因受力不平衡导致产生偏移并对重物后续的利用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本设备是通过电动机作为动力输出源,无需工作人员手动操作,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如图1-18所示,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包括升降支座100、升降装置200、动力装置300,所述的待升降的重物放置于升降支座100上,所述的升降装置200与动力装置300均安装于升降支座100上,升降装置200用于使升降支座100牵引重物进行升降运动,动力装置300用于为升降装置200工作提供动力。
所述的升降支座100包括上支撑座110、下支撑座120、安装支架130,所述的上支撑座110与下支撑座120均为水平布置的圆形板体结构并且两者之间呈同轴布置,重物放置于上支撑座110的上端面,所述的安装支架130设置于上支撑座110与下支撑座120之间的区域,具体的,安装支架130包括安装外壳131、安装板134,所述的安装外壳13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壳体结构,安装外壳131的开口端平行于地面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132,安装外壳131的侧面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传递套筒133并且传递套筒133与安装外壳131之间呈垂直布置,安装外壳131的侧面还开设有用于传递套筒133与安装外壳131内腔之间连接接通的避让孔,所述的安装板134与端盖132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固定杆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杆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为了使安装板134与端盖13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所述的固定杆设置有四组并且四组固定杆之间呈四点式分布。
如图8-14所示,上述的升降装置200设置于上支撑座110与下支撑座120之间的区域,升降装置200包括连接支架210、丝杆220、升降机构230,所述的丝杆220用于接收动力装置300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升降机构230,所述的升降机构230用于牵引上支撑座110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升降运动。
所述的连接支架210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131的侧面,所述的丝杆220与传递套筒133之间呈同轴布置,丝杆220沿自身轴向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光滑段、螺纹段,光滑段的一端位于安装外壳131内、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安装外壳131的避让孔、传递套筒133并位于传递套筒133外部,螺纹段的一端与光滑段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210上,丝杆22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优选的,光滑段与传递套筒133之间、螺纹段与连接支架210之间均设置有轴承并且均通过轴承进行安装。
如图11-14所示,所述的升降机构230包括固定构件2310、升降构件2320,所述的固定构件2310用于升降构件2320与升降支座100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升降构件2320用于接收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在转动力作用下通过固定构件2310牵引上支撑座110座升降运动。
所述的固定构件2310包括呈矩形板体结构并且水平布置的固定板2311,固定板2311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固定板的上端面与上支撑座110的下底面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上固定板的下底面设置有引导凸起并且引导凸起上开设有引导方向平行于丝杆220轴向的引导槽2312,引导槽2312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槽2312之间呈相对平行布置、并且丝杆220位于两组引导槽2312之间区域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下固定板、下支撑座12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固定板、上支撑座11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关于丝杆220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升降构件2320包括固定块2321、驱动块、传递组件、驱动组件,所述的固定块2321上开设有套接孔,套接孔内匹配设置有轴承并且固定块2321通过轴承套接于丝杆220的光滑段外部,所述的驱动块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驱动块通过丝母套接于丝杆220的螺纹段外部,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丝母牵引驱动块沿丝杆220的轴向运动。
所述的传递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传递组件、下传递组件,上传递组件包括引导滑杆2322、连动杆2323,所述的引导滑杆23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220的轴向,引导滑杆2322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固定板的一引导槽2312内并且引导滑杆2322与引导槽2312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连动杆232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引导滑杆2322的延伸方向,连动杆2323的一端开设有转孔并通过转孔活动套接于引导滑杆2322外部、另一端与固定块2321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引导滑杆2322的延伸方向,连动杆2323上还设置有引导方向平行于连动杆2323延伸方向的导向槽2324。
所述的连动杆2323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位于引导滑杆2322的一端。
所述的下传递组件、固定块2321、下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传递组件、固定块2321、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传递组件与下传递组件之间关于丝杆220的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为上驱动组件、下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滑杆2325、驱动杆2326,所述的驱动滑杆232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220的轴向,驱动滑杆2325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传递组件的一导向槽2324内并且驱动滑杆2325与导向槽2324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驱动杆2326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并且通过连接孔活动套接于驱动滑杆2325外部、另一端与驱动块固定连接,驱动杆2326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位于驱动滑杆2325的一端。
所述的下驱动组件、驱动块、下传递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驱动组件、驱动块、上传递组件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升降装置200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驱动块与固定块2321之间处于最大距离的收缩状态、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靠近固定块2321的上升状态、驱动块与固定块2321之间处于最小距离的伸展状态、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远离固定块2321的下降状态,升降装置200的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
升降装置2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丝母使得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靠近固定块2321的运动,即使升降装置200由收缩状态切换至上升状态,同时驱动块运动并牵引上、下驱动组件同步运动,上、下驱动组件运动并推动上、下传递组件之间绕其与固定块2321之间的铰接轴轴向做相互背离的转动,该转动过程中,上、下传递组件配合并使上固定板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远离下固定板的运动,从而使得上支撑座110做远离下支撑座120的运动,重物随之上升,直至升降装置200由上升状态切换至伸展状态时,重物上升至最高点,同时由于传递组件、驱动组件、固定板2311均对应设置有两组,使得重物上升的最大距离为连动杆2323长度的两倍。
本升降设备使用完毕后,丝杆220反向转动并通过丝母使得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远离固定块2321的运动,即使升降装置200由伸展状态切换至下降状态,此过程中,上支撑座110随之同步下降,直至升降装置200下降并由下降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时,上支撑座110随之恢复至初始状态,即本升降设备恢复至初始状态。
优选的,为了使升降装置200牵引上支撑座110上升的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升降装置200设置有四组并且四组升降装置200分别安装于安装外壳131的一侧面,所述的设置于安装外壳131侧面的传递套筒133、避让孔均对应设置有四组。
如图4、6-7所示,上述的动力装置300安装于安装外壳131上,动力装置300包括电动机310、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的电动机310用于为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接收电动机310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丝杆220。
所述的电动机310与安装外壳131的侧面之间设置有紧固组件并且电动机310通过紧固组件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131上,所述的电动机310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
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第二动力传递构件,所述的第一传递构件用于接收电动机310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第二动力传递构件,所述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用于将电动机310的动力对应传递至四组升降装置200。
所述的端盖132上开设有与安装外壳131内腔连接接通的穿设孔,所述的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包括主动带轮320、从动带轮330、传动带340、带轮轴,所述的带轮轴的轴向垂直于地面,带轮轴的动力输入端位于端盖132与安装板134之间的区域、动力输出端穿过设置于端盖132的穿设孔并位于安装外壳131内,带轮轴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主动带轮320固定套接于电动机310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从动带轮330固定套接于带轮轴的动力输入端外部,主动带轮320与从动带轮330之间通过传动带340进行连接传动。
所述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设置于安装外壳131内,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包括涡杆350、涡轮360,所述的涡杆350同轴固定安装于带轮轴的动力输出端并且涡杆35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涡轮360固定套接于丝杆220的光滑段外部且涡轮360与涡杆350啮合、并且涡轮360对应设置有四组;电动机310转动并通过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牵引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
如图9、15-18所示,更为具体的,若上固定板与上支撑座110、下固定板与下支撑座120之间的连接不稳固,则会造成上支撑座110上升或下降过程中发生晃动偏移,严重的,还会造成上、下固定板载晃动偏移过程中使得引导滑杆2322脱离引导槽2312,使得整个升降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述的升降装置200还包括滑动机构240,所述的滑动机构240用于引导上、下固定板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运动。
所述的滑动机构240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引导上固定板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运动的上滑动机构、引导下固定板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运动的下滑动机构。
所述的上滑动机构包括上滑动构件,上滑动构件包括滑板一2410、滑板二2420、滑板三2430并且三者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地面,所述的滑板一2410与连接支架210之间设置有紧固部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部件进行固定连接,滑板一2410上设置有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的滑槽一2411,滑板一2410的上端面开设有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与滑槽一2411连接接通的导向孔一。
所述的滑板二2420沿其延伸方向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导向段一、导向段二,所述的导向段一位于设置于滑板一2410的滑槽一2411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导向段二的一端与导向段一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于滑板一2410的导向孔一并位于滑板一2410的上方,导向段二与导向孔一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滑板二2420上设置有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的滑槽二2421,滑板二2420的上端面还开设有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与滑槽二2421连接接通的导向孔二。
所述的滑板三2430沿其延伸方向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引导段一、引导段二,所述的引导段一位于设置于滑板二2420的滑槽二2421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引导段二的一端与引导段一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设置于滑板二2420的导向孔二并位于滑板二2420的上方,导向段与导向孔二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滑板三2430的上端面设置有固定凸起2431,固定凸起2431与上固定板之间设置有紧固构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构件进行固定连接。
优选的,为了使上固定板的运动过程中受力平衡,所述的上滑动构件设置有两组且两者上滑动构件呈相对平行于布置、并且两组上滑动构件关于丝杆220轴向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为了使上滑动机构牵引上固定板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的运动过程更加平稳顺利,所述的上滑动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上滑动机构分别位于上固定板沿引导槽2312引导方向的一端。
所述的下滑动机构、下固定板、连接支架21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滑动机构、上固定板、连接支架21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用于对汽车维修过程中的重物进行升降的方法,其步骤在于:
S1:将升降支座100放置于重物下方;
所述的升降支座100包括上支撑座110、下支撑座120、安装支架130,所述的上支撑座110与下支撑座120均为水平布置的圆形板体结构并且两者之间呈同轴布置,所述的安装支架130设置于上支撑座110与下支撑座120之间的区域,安装支架130包括安装外壳131、安装板134,所述的安装外壳13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壳体结构,安装外壳131的开口端平行于地面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132,安装外壳131的侧面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传递套筒133并且传递套筒133与安装外壳131之间呈垂直布置,安装外壳131的侧面还开设有用于传递套筒133与安装外壳131内腔之间连接接通的避让孔,所述的安装板134与端盖132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固定杆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杆进行固定连接;
使用者将本设备放置于待升降重物的正下方并且重物放置于上支撑座110的上端面;
S2:动力装置300运行并使设置于升降装置200的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升降装置200设置于上支撑座110与下支撑座120之间的区域,升降装置200包括连接支架210、丝杆220、升降机构230,所述的连接支架210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131的侧面,所述的丝杆220与传递套筒133之间呈同轴布置,丝杆220沿自身轴向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光滑段、螺纹段,光滑段的一端位于安装外壳131内、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安装外壳131的避让孔、传递套筒133并位于传递套筒133外部,螺纹段的一端与光滑段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210上,丝杆22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动力装置300安装于安装外壳131上,动力装置300包括电动机310、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的电动机310用于为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接收电动机310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丝杆220;
电动机310运行并通过动力传递机构将动力传递至丝杆220,丝杆220在电动机310提供的动力作用下绕自身轴向转动;
S3: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使设置于升降机构230牵引重物做上升运动;
所述的升降机构230包括固定构件2310、升降构件2320,所述的固定构件2310包括呈矩形板体结构并且水平布置的固定板2311,固定板2311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固定板的上端面与上支撑座110的下底面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上固定板的下底面设置有引导凸起并且引导凸起上开设有引导方向平行于丝杆220轴向的引导槽2312,引导槽2312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槽2312之间呈相对平行布置、并且丝杆220位于两组引导槽2312之间区域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下固定板、下支撑座120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固定板、上支撑座110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关于丝杆220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升降构件2320包括固定块2321、驱动块、传递组件、驱动组件,所述的固定块2321上开设有套接孔,套接孔内匹配设置有轴承并且固定块2321通过轴承套接于丝杆220的光滑段外部,所述的驱动块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驱动块通过丝母套接于丝杆220的螺纹段外部,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丝母牵引驱动块沿丝杆220的轴向运动;
所述的传递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传递组件、下传递组件,上传递组件包括引导滑杆2322、连动杆2323,所述的引导滑杆23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220的轴向,引导滑杆2322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固定板的一引导槽2312内并且引导滑杆2322与引导槽2312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连动杆232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引导滑杆2322的延伸方向,连动杆2323的一端开设有转孔并通过转孔活动套接于引导滑杆2322外部、另一端与固定块2321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引导滑杆2322的延伸方向,连动杆2323上还设置有引导方向平行于连动杆2323延伸方向的导向槽2324;
所述的连动杆2323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位于引导滑杆2322的一端;
所述的下传递组件、固定块2321、下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传递组件、固定块2321、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传递组件与下传递组件之间关于丝杆220的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为上驱动组件、下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滑杆2325、驱动杆2326,所述的驱动滑杆232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220的轴向,驱动滑杆2325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传递组件的一导向槽2324内并且驱动滑杆2325与导向槽2324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驱动杆2326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并且通过连接孔活动套接于驱动滑杆2325外部、另一端与驱动块固定连接,驱动杆2326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位于驱动滑杆2325的一端;
所述的下驱动组件、驱动块、下传递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驱动组件、驱动块、上传递组件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升降装置200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驱动块与固定块2321之间处于最大距离的收缩状态、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靠近固定块2321的上升状态、驱动块与固定块2321之间处于最小距离的伸展状态、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远离固定块2321的下降状态,升降装置200的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
丝杆220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丝母使得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靠近固定块2321的运动,即使升降装置200由收缩状态切换至上升状态,同时驱动块运动并牵引上、下驱动组件同步运动,上、下驱动组件运动并推动上、下传递组件之间绕其与固定块2321之间的铰接轴轴向做相互背离的转动,该转动过程中,上、下传递组件配合并使上固定板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远离下固定板的运动,从而使得上支撑座110做远离下支撑座120的运动,重物随之上升,直至升降装置200由上升状态切换至伸展状态时,重物上升至最高点,同时由于传递组件、驱动组件、固定板2311均对应设置有两组,使得重物上升的最大距离为连动杆2323长度的两倍;
S4:本升降设备使用完毕后,电动机310反向运行并使得丝杆220反向转动,同时丝杆220通过丝母使得驱动块沿丝杆220轴向做远离固定块2321的运动,即使升降装置200由伸展状态切换至下降状态,此过程中,上支撑座110随之同步下降,直至升降装置200下降并由下降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时,上支撑座110随之恢复至初始状态,即本升降设备恢复至初始状态。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2)

1.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升降支座、升降装置、动力装置,待升降的重物放置于升降支座上,所述的升降装置与动力装置均安装于升降支座上,升降装置用于使升降支座牵引重物进行升降运动,动力装置用于为升降装置工作提供动力;
所述的升降支座包括上支撑座、下支撑座、安装支架,所述的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均为水平布置的圆形板体结构并且两者之间呈同轴布置,重物放置于上支撑座的上端面,所述的安装支架设置于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之间的区域,安装支架包括安装外壳、安装板,所述的安装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壳体结构,安装外壳的开口端平行于地面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安装外壳的侧面设置有两端开口的传递套筒并且传递套筒与安装外壳之间呈垂直布置,安装外壳的侧面还开设有用于传递套筒与安装外壳内腔之间连接接通的避让孔,所述的安装板与端盖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固定杆并且两者之间通过固定杆进行固定连接;
所述的固定杆设置有四组并且四组固定杆之间呈四点式分布;
所述的升降装置设置于上支撑座与下支撑座之间的区域,升降装置包括连接支架、丝杆、升降机构,所述的丝杆用于接收动力装置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升降机构,所述的升降机构用于牵引上支撑座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做升降运动;
所述的连接支架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的侧面,所述的丝杆与传递套筒之间呈同轴布置,丝杆沿自身轴向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光滑段、螺纹段,光滑段的一端位于安装外壳内、另一端穿过设置于安装外壳的避让孔、传递套筒并位于传递套筒外部,螺纹段的一端与光滑段固定连接、另一端活动安装于连接支架上;
所述的光滑段与传递套筒之间、螺纹段与连接支架之间均设置有轴承并且均通过轴承进行安装,丝杆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固定构件、升降构件,所述的固定构件用于升降构件与升降支座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升降构件用于接收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产生的转动力并在转动力作用下通过固定构件牵引上支撑座座升降运动;
所述的固定构件包括呈矩形板体结构并且水平布置的固定板,固定板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上固定板的上端面与上支撑座的下底面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两者之间通过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上固定板的下底面设置有引导凸起并且引导凸起上开设有引导方向平行于丝杆轴向的引导槽,引导槽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槽之间呈相对平行布置、并且丝杆位于两组引导槽之间区域的中间位置;
所述的下固定板、下支撑座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固定板、上支撑座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关于丝杆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升降构件包括固定块、驱动块、传递组件、驱动组件,所述的固定块上开设有套接孔,套接孔内匹配设置有轴承并且固定块通过轴承套接于丝杆的光滑段外部,所述的驱动块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驱动块通过丝母套接于丝杆的螺纹段外部,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并通过丝母牵引驱动块沿丝杆的轴向运动;
所述的传递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上传递组件、下传递组件,上传递组件包括引导滑杆、连动杆,所述的引导滑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的轴向,引导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固定板的一引导槽内并且引导滑杆与引导槽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连动杆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引导滑杆的延伸方向,连动杆的一端开设有转孔并通过转孔活动套接于引导滑杆外部、另一端与固定块铰接并且铰接轴芯线平行于引导滑杆的延伸方向,连动杆上还设置有引导方向平行于连动杆延伸方向的导向槽;
所述的连动杆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位于引导滑杆的一端;
所述的下传递组件、固定块、下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传递组件、固定块、上固定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并且上传递组件与下传递组件之间关于丝杆的轴向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驱动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布为上驱动组件、下驱动组件,上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滑杆、驱动杆,所述的驱动滑杆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垂直于丝杆的轴向,驱动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设置于上传递组件的一导向槽内并且驱动滑杆与导向槽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驱动杆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孔并且通过连接孔活动套接于驱动滑杆外部、另一端与驱动块固定连接,驱动杆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位于驱动滑杆的一端;
所述的下驱动组件、驱动块、下传递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与上驱动组件、驱动块、上传递组件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升降装置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驱动块与固定块之间处于最大距离的收缩状态、驱动块沿丝杆轴向做靠近固定块的上升状态、驱动块与固定块之间处于最小距离的伸展状态、驱动块沿丝杆轴向做远离固定块的下降状态,升降装置的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
所述的升降装置设置有四组并且四组升降装置分别安装于安装外壳的一侧面,所述的设置于安装外壳侧面的传递套筒、避让孔均对应设置有四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动力装置安装于安装外壳上,动力装置包括电动机、动力传递机构,所述的电动机用于为丝杆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机构用于接收电动机提供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丝杆。
CN201811096904.3A 2018-09-20 2018-09-20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Active CN1090194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96904.3A CN109019408B (zh) 2018-09-20 2018-09-20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96904.3A CN109019408B (zh) 2018-09-20 2018-09-20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19408A CN109019408A (zh) 2018-12-18
CN109019408B true CN109019408B (zh) 2020-11-10

Family

ID=64617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96904.3A Active CN109019408B (zh) 2018-09-20 2018-09-20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1940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96627Y (zh) * 2008-09-22 2009-08-26 江苏天奇物流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丝杠驱动升降台
US7988131B1 (en) * 2009-05-19 2011-08-02 Carder Leo F Electric scissor jack apparatus
US9605439B2 (en) * 2015-07-27 2017-03-28 Ronald Young Kitchen cabinet installation device
CN106629475A (zh) * 2017-03-15 2017-05-10 合肥良骏汽车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半自动升降台
CN107601340A (zh) * 2017-09-21 2018-01-19 刘瑞 一种汽车用剪刀式千斤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19408A (zh) 2018-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67903Y (zh) 发动机、变速箱维修翻转架
US10682772B2 (en) Reversible mechanical arm gravitational torque balancing device
CN109896410B (zh) 一种四自由度立式安装平台
CN109019408B (zh) 用于车辆维修的平衡升降机
CN109231074B (zh) 对汽车进行顶升、维修的方法
CN109252709B (zh) 一种对表演者、表演工具进行平衡升降的舞台升降方法
CN112297056A (zh) 特种作业机器人爬台阶性能的测试装置
JP2003292294A (ja) リフト装置
CN114852819B (zh) 片装式井道施工升降机
CN110255410A (zh) 起升变速机构及起升装置
CN214265590U (zh) 特种作业机器人越沟宽和爬台阶性能的测试系统
CN112388570B (zh) 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弹簧拆装方法及系统
CN201266871Y (zh) 大功率重载设备机电液复合软启动/无级调速传动装置
CN109057693B (zh) 用于室内装修的手动提升式人字梯
CN214527867U (zh) 一种联动同步可调提升机
CN112919338A (zh) 一种工业设计大型展品提升安装装置
CN109162629B (zh) 用于房屋装修的物件自动补给的手动式人字梯
CN201376767Y (zh) 输送装置
CN116124593B (zh) 一种通过带传动的从动端主轴压力测试机
CN214561060U (zh) 一种升降机构
CN211110805U (zh) 一种一体式升降系统
CN110154081A (zh) 一种3c工业用四轴机械臂
CN214270068U (zh) 一种同步升降机构
CN107511434B (zh) 三次元机械手移送设备
CN216377317U (zh) 一种工业自动控制设备升降安装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6

Address after: Room 303-306, building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center, Yingbin Avenue, L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U'AN YONGZHEN GRIZZLY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0093 Hankou Road, Gulou District, Jiangsu,, No. 22, Nanjing University

Applicant before: Zhang Qi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