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02678A -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02678A
CN109002678A CN201811206175.2A CN201811206175A CN109002678A CN 109002678 A CN109002678 A CN 109002678A CN 201811206175 A CN201811206175 A CN 201811206175A CN 109002678 A CN109002678 A CN 109002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ctrum
artificial
seismic wave
max
earthqu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061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02678B (zh
Inventor
张伯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18112061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00267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002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2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02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026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选取标准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对目标谱进行离散化、用频域法生成初始地震波、使用时域法对初始地震波进行迭代修正、通过“频域‑时域混合迭代方法”进一步修正、判断是否满足精度、判断是否生成三条人工地震波、判断相关系数。本方案针对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针对水电工程水工建筑,完成了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克服了现有时域法收敛性差的局限性,并且本发明生成的人工地震波收敛性好,收敛精度高。

Description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地震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 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计算和模型试验中,地震波分析必不可少,地震波的 获取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直接使用强震仪记录到的强震,其二是生成人工合成 地震波。在目前实际地震记录还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使用人工地震波是非常 必要的。谱拟合人工地震波的合成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在此,地震动的 相位谱被看作均匀分布,主要通过调整幅值谱来与反应谱拟合。因为该方法提 出较早,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收敛精度较差。最早揭 示相位差谱影响人工合成地震动的是日本学者大崎顺彦,我国的胡聿贤等人, 进行了考虑相位的人工地震动谱拟合,从而提高了谱拟合的精度。此后,众多学者加入了谱拟合人工地震动研究的行列,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揭示了地震动非 平稳性与幅值谱和相位差谱的关系,在合成人工地震动时考虑地震动环境和天 然地震特征等。
2015年修编的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对合成人工地震动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主要有两点变化,其一对各类建筑物的阻尼比作了规定,其二是 规定采用时程法计算地震作用效应时,应以阻尼比为5%的设计反应谱为目标 谱,生成至少3套人工模拟地震加速度时程作为基岩的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各套地震动的各分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应大于0.3。这在客观上要求合成的地 震动能满足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虽然现有技术针对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 抗震设计规范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但不能满足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 设计规范提出的新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现有技术局限性并满足 合成人工地震波要求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 法。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基于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 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若干阻尼比及与阻尼比对应βmax的标准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并 对目标谱进行离散化,βmax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最大值;
S2:采用频域法生成阻尼比为5%、βmax为2.5的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的 初始人工地震波;
S3:采用时域法对初始人工地震波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与步骤S1 中选取的目标谱拟合得到第一次近似解;
S4:采用频域-时域混合迭代方法修正步骤S3获得的第一次近似解,直至 第一次近似解的精度达到步骤S1中选取的目标谱的精度,并采用修正后的第一 次近似解作为人工地震波;
S5:重复步骤S2-S4,直至获得相关系数不大于0.3的三条人工地震波,并 选取其中两个作为水平地震分量,一个作为竖向地震分量。
进一步地,步骤2进一步包括:
S21:采用目标谱计算出人工地震波的功率谱,通过功率谱得到傅立叶幅值 谱,并用其加上随机相位作傅立叶逆变换,再将傅立叶逆变换的结果加上强度 包络线得到人工地震波;
S22:计算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并用目标谱与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的比值 更新傅立叶幅值谱,重新生成人工地震波,并返回步骤S21;
S23:当循环执行步骤S21-S22达到预设的次数后,采用最后一次得到的人 工地震波作为初始人工地震波。
进一步地,步骤3进一步还包括:
S31:采用初始人工地震波计算出初始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得到初始人工 地震波的反应谱与目标谱在离散点处的差值,
S32:根据差值计算人工地震波时域变分,并采用时域变分与初始人工地震 波合成人工地震波的第一次近似解。
进一步地,步骤S4进一步包括:
S41:计算第一次近似解的傅立叶幅值谱和阻尼比为5%时的反应谱;
S42:采用步骤S1中的目标谱与第一次近似解的反应谱的比值修正第一次 近似解的傅立叶幅值谱,再通过傅立叶逆变换生成人工地震波的第二次近似解;
S43:计算第二次近似解在步骤S1中选取的阻尼比下的反应谱值,并获得 第二次近似解的反应谱与目标谱在离散点处的差值,获得第二次近似解的时域 变分,第二次近似解的时域变分与第二次近似解的合成得到人工地震波的第三 次近似解;
S44:若第三次近似解满足离散化目标谱的精度要求,则将第三次近似解作 为最终求得的人工地震波;若第三次近似解不满足离散化目标谱的精度要求, 令第三次近似解为步骤S41中的第一次近似解,并返回步骤S41。
进一步地,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形状参数为:
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位于0~0.1s的区段内时,β(T)取1.0到βmax线段 内的值;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在0.1s至特征周期的区段内时,β(T)取最 大值βmax
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在特征周期至3s的区段内,β(T)按公式 β(T)=βmax(TgT)0.6取值;β(T)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值,Tg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特征 周期。
进一步地,βmax的取值为:
当建筑物类型为土石坝时,βmax取1.60;
当建筑物类型为重力坝时,βmax取2.00;
当建筑物类型为拱坝时,βmax取2.50;
当建筑物类型非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时,βmax取2.25。
进一步地,阻尼比的取值为:
当建筑物类型为土石坝时,阻尼比为20%;
当建筑物类型为拱坝时,阻尼比为5%;
当建筑物类型为重力坝时,阻尼比为10%;
当建筑物类型非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时,阻尼比为7%。
进一步地,标准设计反应谱的下限值βmin不小于βmax的2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针对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要 求,针对水电工程水工建筑,完成了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 地震模拟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本方法生成的人工地震波,可同时满足拱 坝和重力坝等多目标反应谱的要求,生成的人工地震波的各分量相关系数均能 满足不大于0.3的要求,克服了现有时域法收敛性差的局限性,并且本发明生成 的人工地震波收敛性好,收敛精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水电工程的标准设计反应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 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 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 护之列。
如图1和图2所示,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若干阻尼比及与阻尼比对应βmax的标准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并 对目标谱进行离散化,βmax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最大值;
S2:采用频域法生成阻尼比为5%、βmax为2.5的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的 初始人工地震波;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采用目标谱计算出人工地震波的功率谱,通过功率谱得到傅立叶幅值 谱,并用其加上随机相位作傅立叶逆变换,再将傅立叶逆变换的结果加上强度 包络线得到人工地震波;
S22:计算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并用目标谱与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的比值 更新傅立叶幅值谱,重新生成人工地震波,并返回步骤S21;
S23:当循环执行步骤S21-S22达到预设的次数后,采用最后一次得到的人 工地震波作为初始人工地震波;
S3:采用时域法对初始人工地震波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与步骤S1 中选取的目标谱拟合得到第一次近似解;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采用初始人工地震波计算出初始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从而得到初始 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与目标谱在离散点处的差值,
S32:根据差值计算人工地震波时域变分,并采用时域变分与初始人工地震 波合成人工地震波的第一次近似解;
S4:通过频域-时域混合迭代方法修正步骤S3获得的第一次近似解,直至 第一次近似解的精度达到步骤S1中选取的目标谱的精度,并采用修正后的第一 次近似解作为人工地震波;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计算第一次近似解的傅立叶幅值谱和阻尼比为5%时的反应谱;
S42:采用步骤S1中的目标谱与第一次近似解的反应谱的比值修正第一次 近似解的傅立叶幅值谱,再通过傅立叶逆变换生成人工地震波的第二次近似解;
S43:计算第二次近似解在步骤S1中选取的阻尼比下的反应谱值,并获得 第二次近似解的反应谱与目标谱在离散点处的差值,获得第二次近似解的时域 变分,第二次近似解的时域变分与第二次近似解的合成得到人工地震波的第三 次近似解;
S44:若第三次近似解满足离散化目标谱的精度要求,则将第三次近似解作 为最终求得的人工地震波;若第三次近似解不满足离散化目标谱的精度要求, 令第三次近似解为步骤S41中的第一次近似解,并返回步骤S41;
S5:重复步骤S2-S4,直到获得相关系数不大于0.3的三条人工地震波,并 分别作为两个水平地震分量和一个竖向地震分量。
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形状参数为: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位于0~0.1s的 区段内时,β(T)取1.0到βmax线段内的值;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在0.1s至 特征周期的区段内时,β(T)取最大值βmax;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在特征周 期至3s的区段内,β(T)按公式β(T)=βmax(TgT)0.6取值;β(T)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值, Tg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
βmax的取值为:
当建筑物类型为土石坝时,βmax取1.60;
当建筑物类型为重力坝时,βmax取2.00;
当建筑物类型为拱坝时,βmax取2.50;
当建筑物类型非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时,βmax取2.25。
阻尼比的取值为:
当建筑物类型为土石坝时,阻尼比为20%;
当建筑物类型为拱坝时,阻尼比为5%;
当建筑物类型为重力坝时,阻尼比为10%;
当建筑物类型非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时,阻尼比为7%。
标准设计反应谱的下限值βmin不小于βmax的20%。
不同建筑物类型的标准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Tg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中建筑物类型所在地区取值后,按表1进行 调整。
表1场地标准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本方案针对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针对水电工程水工 建筑,完成了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具有较 强的针对性;本方法生成的人工地震波,可同时满足拱坝和重力坝等多目标反 应谱的要求,生成的人工地震波的各分量相关系数均能满足不大于0.3的要求, 克服了现有时域法收敛性差的局限性,并且本发明生成的人工地震波收敛性好, 收敛精度高。
采用这种方法生成的人工地震波相对于目标谱精度高,对水工建筑的抗震 有效性、科学性产生正面影响,对保证水工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有较大意义。

Claims (8)

1.一种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若干阻尼比及与阻尼比对应βmax的标准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并对目标谱进行离散化,βmax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最大值;
S2:采用频域法生成阻尼比为5%、βmax为2.5的设计反应谱作为目标谱的初始人工地震波;
S3:采用时域法对初始人工地震波进行修正,并将修正后的结果与步骤S1中选取的目标谱拟合得到第一次近似解;
S4:采用频域-时域混合迭代方法修正步骤S3获得的第一次近似解,直至第一次近似解的精度达到步骤S1中选取的目标谱的精度,并采用修正后的第一次近似解作为人工地震波;
S5:重复步骤S2-S4,直至获得相关系数不大于0.3的三条人工地震波,并选取其中两个作为水平地震分量,一个作为竖向地震分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进一步包括:
S21:采用目标谱计算出人工地震波的功率谱,通过功率谱得到傅立叶幅值谱,并用其加上随机相位作傅立叶逆变换,再将傅立叶逆变换的结果加上强度包络线得到人工地震波;
S22:计算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并用目标谱与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的比值更新傅立叶幅值谱,重新生成人工地震波,并返回步骤S21;
S23:当循环执行步骤S21-S22达到预设的次数后,采用最后一次得到的人工地震波作为初始人工地震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进一步还包括:
S31:采用初始人工地震波计算出初始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得到初始人工地震波的反应谱与目标谱在离散点处的差值,
S32:根据差值计算人工地震波时域变分,并采用时域变分与初始人工地震波合成人工地震波的第一次近似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进一步包括:
S41:计算第一次近似解的傅立叶幅值谱和阻尼比为5%时的反应谱;
S42:采用步骤S1中的目标谱与第一次近似解的反应谱的比值修正第一次近似解的傅立叶幅值谱,再通过傅立叶逆变换生成人工地震波的第二次近似解;
S43:计算第二次近似解在步骤S1中选取的阻尼比下的反应谱值,并获得第二次近似解的反应谱与目标谱在离散点处的差值,获得第二次近似解的时域变分,第二次近似解的时域变分与第二次近似解的合成得到人工地震波的第三次近似解;
S44:若第三次近似解满足离散化目标谱的精度要求,则将第三次近似解作为最终求得的人工地震波;若第三次近似解不满足离散化目标谱的精度要求,令第三次近似解为步骤S41中的第一次近似解,并返回步骤S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形状参数为:
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位于0~0.1s的区段内时,β(T)取1.0到βmax线段内的值;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在0.1s至特征周期的区段内时,β(T)取最大值βmax
当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周期T在特征周期至3s的区段内,β(T)按公式β(T)=βmax(Tg/T)0.6取值;β(T)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值,Tg为标准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βmax的取值为:
当建筑物类型为土石坝时,βmax取1.60;
当建筑物类型为重力坝时,βmax取2.00;
当建筑物类型为拱坝时,βmax取2.50;
当建筑物类型非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时,βmax取2.2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比的取值为:
当建筑物类型为土石坝时,阻尼比为20%;
当建筑物类型为拱坝时,阻尼比为5%;
当建筑物类型为重力坝时,阻尼比为10%;
当建筑物类型非土石坝、重力坝和拱坝时,阻尼比为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设计反应谱的下限值βmin不小于βmax的20%。
CN201811206175.2A 2018-10-17 2018-10-17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026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06175.2A CN109002678B (zh) 2018-10-17 2018-10-17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06175.2A CN109002678B (zh) 2018-10-17 2018-10-17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2678A true CN109002678A (zh) 2018-12-14
CN109002678B CN109002678B (zh) 2020-08-18

Family

ID=64590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0617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002678B (zh) 2018-10-17 2018-10-17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00267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1780A (zh) * 2019-07-26 2019-10-22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条件均值输入能量谱的地震波选择方法
CN111060959A (zh) * 2019-12-30 2020-04-24 上海市地震局 一种有感地震作用下有感建筑分布判定方法及装置
CN114114384A (zh) * 2021-12-24 2022-03-01 南京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地震模拟试验方法
CN114417465A (zh) * 2021-12-31 2022-04-29 清华大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隔震结构生成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6256A (zh) * 2008-01-25 2008-08-06 北京工业大学 多阻尼比目标反应谱兼容的人工地震波合成方法
US7725266B2 (en) * 2006-05-31 2010-05-25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3D frequency domain waveform inversion based on 3D time-domain forward modeling
CN104849750A (zh) * 2015-04-21 2015-08-19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目标波波形分析的核电楼层谱人工波拟合方法
US20150355356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John E. Anderson Method for Temporal Dispersion Correction for Seismic Simulation, RTM and FWI
CN107967240A (zh) * 2017-11-23 2018-04-27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人工地震动生成过程的耐震时程加速度优化算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5266B2 (en) * 2006-05-31 2010-05-25 Bp Corporation North America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3D frequency domain waveform inversion based on 3D time-domain forward modeling
CN101236256A (zh) * 2008-01-25 2008-08-06 北京工业大学 多阻尼比目标反应谱兼容的人工地震波合成方法
US20150355356A1 (en) * 2014-06-09 2015-12-10 John E. Anderson Method for Temporal Dispersion Correction for Seismic Simulation, RTM and FWI
CN104849750A (zh) * 2015-04-21 2015-08-19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目标波波形分析的核电楼层谱人工波拟合方法
CN107967240A (zh) * 2017-11-23 2018-04-27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人工地震动生成过程的耐震时程加速度优化算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NB 35047-2015》", 30 November 2015,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陈天红 等: ""人工合成地震波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陈白斌: ""基于频域与时域相结合的人工波拟合算法研究"",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
魏晓光 等: ""基于水工设计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合成及应用"", 《世界地震工程》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1780A (zh) * 2019-07-26 2019-10-22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条件均值输入能量谱的地震波选择方法
CN111060959A (zh) * 2019-12-30 2020-04-24 上海市地震局 一种有感地震作用下有感建筑分布判定方法及装置
CN114114384A (zh) * 2021-12-24 2022-03-01 南京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 地震模拟试验方法
CN114417465A (zh) * 2021-12-31 2022-04-29 清华大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隔震结构生成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02678B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02678A (zh) 基于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的人工地震模拟方法
Thomas et al. Consideration of ocean tides in an OGCM and impacts on subseasonal to decadal polar motion excitation
Hartzell et al. Calculation of broadband time histories of ground motion: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validation using strong-ground motion from the 1994 Northridge earthquake
He et al. Accuracy enhancement of GPS time serie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block spatial filtering
CN102147479B (zh) 一种储层空间物性参数的建模方法
de Boer et al.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coupled ice-sheet–sea-level modelling
Faye et al. A model study of the seasonalit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circulation in the Atlantic North-eastern Tropical Upwelling System
CN102901985B (zh) 一种适用于起伏地表的深度域层速度修正方法
Fahjan Selection and scaling of real earthquake accelerograms to fit the Turkish design spectra
CN107390266A (zh) 基于角道集的速度更新方法及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方法
Luo et al. A modified domain reduction method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in localized regions
Ducarme et al. A Trans-Siberian Tidal Gravity Profile (TSP) for the validation of the ocean tides loading corrections
CN108169794A (zh) 近断层人工地震波与规范反应谱匹配的调整方法
Ponte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axial ocean angular momentum signals and length‐of‐day variations (1985–1996)
Kermani et al. New predictive models for the vmax/amax ratio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using genetic programming
Song et al. Estimation of peak relative velocity and peak absolute acceleration of linear SDOF systems
Iwaki et al. Broadband Ground‐Motion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and Low‐Frequency Acceleration Envelopes: Application to the 2003 M w 8.3 Tokachi‐Oki Earthquake
Kinoshita et al. Tilt motions recorded at two WISE sites for the 2003 Tokachi-Oki earthquake (M 8.3)
Kuvshinov et al. Modelling the ocean effect of geomagnetic storms at ground and satellite altitude
Cruz-Arguelles et al. Simulation of strong ground motions modified by attenuation effects under specific soil conditions: modeling the 2017 Puebla, Mexico (Mw 7.1) earthquake
Berger et al. Fourier stratigraphy: Spectral gain adjustment of orbital ice mass models as an aid in dating Late Neogene deep‐sea sediments
Pessina et al. Damage distribution and seismological model of the November 24, 2004, Salo'(Northern Italy) earthquake
Peyghaleh et al.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EM’s OpenQuake software on palmetto cluster
Peruzzi et al.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San Marino Republic from ambient vibration monitoring
Lee et al. A 3D seismic velocity model for Canterbury, New Zealand for broadband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1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