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90009A -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90009A
CN108990009A CN201811028907.3A CN201811028907A CN108990009A CN 108990009 A CN108990009 A CN 108990009A CN 201811028907 A CN201811028907 A CN 201811028907A CN 108990009 A CN108990009 A CN 108990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et
mobile terminal
module
communication device
peripheral hardw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289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树青
范壮青
吴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02890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9000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90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0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本发明实施例的物联网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关联外设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所述关联外设通过物联网通信装置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本发明实施例的物联网系统及其方法采用感应识别模块进行配对验证,建立无线传输网络更自动快捷;将移动终端上运行且用于控制关联外设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预先安装到与关联外设连接的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上,移动终端使用时不用下载安装应用即可打开所需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采用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做出操作指令,对关联外设控制和实现功能更简单高效,让用户可以简便快捷地构筑起高效与功能多样的物联网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 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硬件、应用软件的极大丰富,物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电脑使生活生产发生巨大改变。电脑之所以功能强大,在于电脑支持各种接口,可以接入各种硬件。例如接入鼠标,键盘方便输入,接入打印机打印文档,连接显示器显示各种画面,连接设备控制生产进程等。当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存储越来越多数据,用户用它处理越来越多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手机没有电脑那样功能多样的接口,当用户需要将手机接入其他设备,构筑起功能多样的物联网时,需要经过繁复的操作。手机当前有有线与无线两种方式实现部分电脑接口的功能。有线要不断进行插拔操作,并且需要各种不同的连接线,功能单一,接口有限;无线则需要进行繁琐的搜索与验证过程,很多需要下载软件,再唤醒手机打开软件进行后续操作。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手机与其他设备实现数据共享,使手机不能构筑起功能多样的物联网系统,影响用户的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物联网功能单一,构建过程繁琐,操作使用复杂门槛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物联网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关联外设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所述关联外设通过物联网通信装置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用户控制模块,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和控制指令;显示器,用于显示操作和控制界面;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物联网通信装置交换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外置存储器接口,所述外置存储器接口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连接,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用户控制模块、显示器、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外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模块协同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包括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移动终端交换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无线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无线存储器,所述无线存储器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无线连接,用于存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各模块协同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识别模块为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在休眠状态下不主动发射无线信号,不周期性检索及搜索无线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存储器有一个或多个独立存储分区,存储分区存储了支持一种或多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已安装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模块与移动终端传感器模块包括重力传感器和/或方向传感器和/或距离传感器;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模块的传感器信息与移动终端传感器模块的传感器信息的比对结果为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相对方位用于对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存储器和内置存储器为一种可读写存储介质,新文件可以更新覆盖无线存储器和内置存储器其中存储的文件。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另一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用户控制模块,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和控制指令;显示器,用于显示操作和控制界面;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物联网通信装置交换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外置存储器接口,所述外置存储器接口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连接,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户控制模块、显示器、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外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模块协同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包括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移动终端交换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无线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无线存储器,所述无线存储器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无线连接,用于存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各模块协同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采取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物联网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a: 移动终端通过外部按键,使用单击或双击或长按的操作方式使移动终端进入断开或二次接入模式;
步骤b:移动终端获取当前移动终端的传感器信息,计算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如果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设置为断开物联网设置,即执行断开物联网操作,此时移动终端断开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连接,从而中断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的操作,断开并关闭无线传输网络;如果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设置为二次接入关联外设设置,即从新请求连接已通过配对验证的物联网通信装置,从新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此时移动终端打开无线传输模块,搜索当前存在的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传输网络,根据移动终端上保存的配对验证信息,通过当前无线传输网络的配对验证并接入当前的无线传输网络,从而与该物联网通信装置完成连接,从新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并根据移动终端的方位对关联外设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本发明实施例的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采用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建立物联网无线传输网络更自动快捷;将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无线存储器上,移动终端不用下载,安装应用即可运行应用程序对关联外设实现控制和相关功能;采用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作出操作指令,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和实现相关功能更简单高效,让用户简便快捷地构筑起高效与功能多样的物联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的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一个实施例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一个实施例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一个实施例的应用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的应用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01,关联外设103和物联网通信装置102。其中,移动终端101是日常使用中支持将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存储器的电子产品,例如安卓手机、安卓平板、安卓系统的相机和摄像机等。关联外设103,是一种专门用于与移动终端101连接并实现应用的一种硬件设备,例如音箱、打印机、投影仪、显示器、冰箱、汽车等。物联网通信装置102,是一种与移动终端101无线连接用于将移动终端发送给关联外设103的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转换为关联外设103可以识别处理的电流信号的一种装置。物联网通信装置102可以集合在关联外设103内部成为关联外设103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关联外设103在外部通过连接线连接,甚至可以与关联外设103通过无线方式进行连接通信,例如蓝牙、3G、GPRS、WIFI和可见光等。所述关联外设103通过物联网通信装置102和移动终端101无线连接,无线连接方式包括蓝牙、3G、GPRS、WIFI和可见光等。
图2,图3分别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一个实施例移动终端和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201,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202,用于无线传输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用户控制模块203,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和控制指令;显示器204,用于显示操作和控制界面;电源管理模块205,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206,用于快速与物联网通信装置交换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207,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208,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209,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外置存储器接口210,所述外置存储器接口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连接,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211,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212,所述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212分别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201、用户控制模块203、显示器204、电源管理模块205、感应识别模块206、传感器模块207、内置存储器接口208、外置存储器接口210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211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模块协同工作。
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包括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301,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302,用于无线传输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电源管理模块303,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304,用于快速与移动终端交换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305,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306,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307,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无线存储器接口308,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无线存储器309,所述无线存储器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无线连接,用于存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310,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311,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311分别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301、电源管理模块303、感应识别模块304、传感器模块305、内置存储器接口306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310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各模块协同工作。
所述移动终端感应识别模块206为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在休眠状态下不主动发射无线信号,不周期性检索及搜索无线信号,不消耗移动终端电量;接收到物联网通信装置感应识别模块304主动发射的无线信号后,获得启动脉冲信号,休眠状态转为正常工作状态。
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309通过移动终端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202、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302、移动终端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211、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310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210无线连接,从而使移动终端上经过外置存储器接口210的读写和访问请求通过移动终端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202、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302、移动终端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211、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310转换为对无线存储器309的读写和访问请求,最终使无线存储器309成为移动终端的无线外置存储器。目前,市场上的无线U盘、无线移动硬盘、无线存储卡都是使用上述技术原理从而实现设备无需安装驱动程序对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和访问。其中,移动终端为支持将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存储器的电子产品;无线存储器309有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存储分区,存储分区存储了支持一种或多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已安装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所述已安装应用程序文件为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用于在移动终端上运行并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实现控制和相关功能。
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305与移动终端传感器207包括重力传感器和/或方向传感器和/或距离传感器,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305的传感器信息与移动终端传感器207的传感器信息的比对结果为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相对方位包括正面、反面、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向左、水平向右、相对东朝向、相对西朝向、相对南朝向、相对北朝向、相对东南朝向、相对西北朝向、相对东北朝向和相对西南朝向14个主要方位。相对方位用以对移动终端打开无线存储器309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后,对关联外设应用程序发出初始操作指令。例如移动终端竖直向上为发出开门操作指令,竖直向下为发出关门操作指令,正面为发出打印机单面打印指令,反面为发出打印机双面打印指令,正面为发出音箱音乐顺序播放指令,反面为发出音箱音乐随机播放指令等等。
所述无线存储器309和内置存储器307为一种可读写存储介质。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建立无线传输网络后,运行关联外设应用程序,获取当前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如果相对方位设置为更新操作,则移动终端将移动终端上的新文件更新覆盖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309和内置存储器307其中存储的文件,完成无线存储器309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内置存储器307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的更新,从而实现物联网通信装置对不同移动终端,不同关联外设的支持。
图4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一个实施例的应用流程图。
步骤S100:移动终端的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接收到与关联外设相连的物联网通信装置主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发射的无线信号,获得启动脉冲信号,由休眠状态转为正常工作状态;
在步骤S100中,关联外设通过物联网通信装置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
步骤S200:移动终端的感应识别模块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感应识别模块建立感应识别通信,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通过感应识别通信交换设备配置信息及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配对验证信息;
步骤S300: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根据感应识别通信获取的配对验证信息,建立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
步骤S400:移动终端根据获取的设备配置信息,通过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访问打开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指定存储分区存储的支持当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已安装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运行关联外设应用程序;
在步骤S400中,移动终端为支持将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存储器的电子产品,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用于在移动终端上运行并用以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实现控制和相关功能;
步骤S500:移动终端获取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并根据相对方位对关联外设应用程序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在步骤S500中,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的传感器信息与移动终端传感器的传感器信息的比对结果为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相对方位包括正面、反面、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向左、水平向右、相对东朝向、相对西朝向、相对南朝向、相对北朝向、相对东南朝向、相对西北朝向、相对东北朝向和相对西南朝向14个主要方位;
步骤S600:移动终端通过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将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执行初始操作指令产生的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发送到物联网通信装置;
步骤S700:物联网通信装置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关联外设可识别执行的电流信号;
步骤S800: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接收到可识别执行电流信号,关联外设作出相应操作实现相应功能。
图5,图6分别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移动终端和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501,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用户控制模块503,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和控制指令;显示器504,用于显示操作和控制界面;电源管理模块505,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506,用于快速与物联网通信装置交换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507,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508,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509,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外置存储器接口510,所述外置存储器接口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连接,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511,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512,所述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512分别与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501、用户控制模块503、显示器504、电源管理模块505、感应识别模块506、传感器模块507、内置存储器接口508、外置存储器接口510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511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模块协同工作。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将第一个实施例的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202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201合并为一个传输模块,即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501,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
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包括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
输模块601,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电源管理模块603,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604,
用于快速与移动终端交换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605,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606,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607,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无线存储器接口608,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无线存储器609,所述无线存储器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无线连接,用于存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610,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611,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611分别与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601、电源管理模块603、感应识别模块604、传感器模块605、内置存储器接口606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610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各模块协同工作。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将第一个实施例的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301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302合并为一个传输模块,即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601,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
所述移动终端感应识别模块506为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在休眠状态下不主动发射无线信号,不周期性检索及搜索无线信号,不消耗移动终端电量;接收到物联网通信装置感应识别模块604主动发射的无线信号后,获得启动脉冲信号,休眠状态转为正常工作状态。
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609通过移动终端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501、物联网通信装置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601、移动终端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511、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610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510无线连接,从而使移动终端上经过外置存储器接口510的读写和访问请求通过移动终端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501、物联网通信装置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601、移动终端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511、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610转换为对无线存储器609的读写和访问请求,最终使无线存储器609成为移动终端的无线外置存储器。目前,市场上的无线U盘、无线移动硬盘、无线存储卡都是使用上述技术原理从而实现设备无需安装驱动程序对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和访问。其中,移动终端为支持将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存储器的电子产品;无线存储器609有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存储分区,存储分区存储了支持一种或多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已安装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所述已安装应用程序文件为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用于在移动终端上运行并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实现控制和相关功能。
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605与移动终端传感器507包括重力传感器和/或方向传感器和/或距离传感器,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605的传感器信息与移动终端传感器507的传感器信息的比对结果为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相对方位包括正面、反面、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向左、水平向右、相对东朝向、相对西朝向、相对南朝向、相对北朝向、相对东南朝向、相对西北朝向、相对东北朝向和相对西南朝向14个主要方位。相对方位用以对移动终端打开无线存储器609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后,对关联外设应用程序发出初始操作指令。例如移动终端竖直向上为发出开门操作指令,竖直向下为发出关门操作指令,正面为发出打印机单面打印指令,反面为发出打印机双面打印指令,正面为发出音箱音乐顺序播放指令,反面为发出音箱音乐随机播放指令等等。
所述无线存储器609和内置存储器607为一种可读写存储介质。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建立无线传输网络后,运行关联外设应用程序,获取当前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如果相对方位设置为更新操作,则移动终端将移动终端上的新文件更新覆盖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609和内置存储器607其中存储的文件,完成无线存储器609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内置存储器607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的更新,从而实现物联网通信装置对不同移动终端,不同关联外设的支持。
图7是本发明物联网系统第二个实施例的应用程序流程图。
步骤S1000:移动终端的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接收到与关联外设相连的物联网通信装置主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发射的无线信号,获得启动脉冲信号,由休眠状态转为正常工作状态;在步骤S1000中:关联外设通过物联网通信装置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
步骤S2000:移动终端的感应识别模块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感应识别模块建立感应识别通信,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通过感应识别通信交换设备配置信息及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配对验证信息;
步骤S3000: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根据感应识别通信获取的配对验证信息,建立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
步骤S4000:移动终端根据获取的设备配置信息,通过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访问打开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指定存储分区存储的支持当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已安装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运行关联外设应用程序;
在步骤S4000中,移动终端为支持将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存储器的电子产品,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用于在移动终端上运行并用以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实现控制和相关功能;
步骤S5000:移动终端获取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并根据相对方位对关联外设应用程序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在步骤S5000中,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的传感器信息与移动终端传感器的传感器信息的比对结果为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相对方位包括正面、反面、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向左、水平向右、相对东朝向、相对西朝向、相对南朝向、相对北朝向、相对东南朝向、相对西北朝向、相对东北朝向和相对西南朝向14个主要方位;
步骤S6000:移动终端通过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将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执行初始操作指令产生的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发送到物联网通信装置;
步骤S7000:物联网通信装置接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关联外设可识别执行的电流信号;
步骤S8000: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接收到可识别执行电流信号,关联外设作出相应操作实现相应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物联网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移动终端通过外部按键,使用单击或双击或长按的操作方式使移动终端进入断开或二次接入模式;
步骤b:移动终端获取当前移动终端的传感器信息,计算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如果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设置为断开物联网设置,即执行断开物联网操作,此时移动终端断开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连接,从而中断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的操作,断开并关闭无线传输网络;如果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设置为二次接入关联外设设置,即从新请求连接已通过配对验证的物联网通信装置,从新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此时移动终端打开无线传输模块,搜索当前存在的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传输网络,根据移动终端上保存的配对验证信息,通过当前无线传输网络的配对验证并接入当前的无线传输网络,从而与该物联网通信装置完成连接,从新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并根据移动终端的方位对关联外设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在步骤b中,移动终端传感器信息计算结果为移动终端当前所处方位,所处方位包括正面、反面、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6个主要方位。
本发明实施例的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采用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建立物联网无线传输网络更自动快捷;将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安装到外置无线存储器上,移动终端不用下载,安装应用即可运行应用程序对关联外设实现控制和相关功能;采用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作出操作指令,对关联外设控制和实现相关功能更简单高效,让用户简单快捷地构筑起高效与功能多样的物联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终端,关联外设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所述关联外设通过物联网通信装置和移动终端无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用户控制模块,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和控制指令;显示器,用于显示操作和控制界面;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物联网通信装置交换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外置存储器接口,所述外置存储器接口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连接,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用户控制模块、显示器、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外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模块协同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包括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移动终端交换外设应用无线传输网络和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无线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无线存储器,所述无线存储器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无线连接,用于存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无线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各模块协同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识别模块为被动式感应识别模块,在休眠状态下不主动发射无线信号,不周期性检索及搜索无线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或9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存储器有一个或多个独立存储分区,存储分区存储了支持一种或多种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已安装应用程序文件及相关文件。
6.根据权利要求2和3或8和9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模块与移动终端传感器模块包括重力传感器和/或方向传感器和/或距离传感器;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传感器模块的传感器信息与移动终端传感器模块的传感器信息的比对结果为移动终端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相对方位,相对方位用于对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3或9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存储器和内置存储器为一种可读写存储介质,新文件可以更新覆盖无线存储器和内置存储器其中存储的文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用户控制模块,用于输入用户的操作和控制指令;显示器,用于显示操作和控制界面;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物联网通信装置交换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外置存储器接口,所述外置存储器接口和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无线连接,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移动终端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户控制模块、显示器、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外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模块协同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联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包括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用于无线传输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控制和数据信号以及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文件信号;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输入电压转换成其他各模块所需电压;感应识别模块,用于快速与移动终端交换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网络配对验证信息及设备配置信息;传感器模块,用于获取重力信息和/或方向信息和/或距离信息;内置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内置存储器;内置存储器,用于内置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的存储;无线存储器接口,用于连接无线存储器;无线存储器,所述无线存储器和移动终端外置存储器接口无线连接,用于存储移动终端上运行的关联外设应用程序文件及其他文件;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用于实现移动终端对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存储器的读写功能和访问功能;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所述物联网通信装置中央处理模块分别与外设应用与无线存储器无线传输模块、电源管理模块、感应识别模块、传感器模块、内置存储器接口和无线存储器处理模块相连,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以及控制其他各模块协同工作。
10.一种物联网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包括:
步骤a:移动终端通过外部按键,使用单击或双击或长按的操作方式使移动终端进入断开或二次接入模式;
步骤b:移动终端获取当前移动终端的传感器信息,计算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如果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设置为断开物联网设置,即执行断开物联网操作,此时移动终端断开与物联网通信装置的连接,从而中断对与物联网通信装置连接的关联外设的操作,断开并关闭无线传输网络;如果当前移动终端所处方位设置为二次接入关联外设设置,即从新请求连接已通过配对验证的物联网通信装置,从新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此时移动终端打开无线传输模块,搜索当前存在的物联网通信装置无线传输网络,根据移动终端上保存的配对验证信息,通过当前无线传输网络的配对验证并接入当前的无线传输网络,从而与该物联网通信装置完成连接,从新对关联外设进行控制并根据移动终端的方位对关联外设作出初始操作指令。
CN201811028907.3A 2018-09-05 2018-09-05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Pending CN1089900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28907.3A CN108990009A (zh) 2018-09-05 2018-09-05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28907.3A CN108990009A (zh) 2018-09-05 2018-09-05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90009A true CN108990009A (zh) 2018-12-11

Family

ID=64544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28907.3A Pending CN108990009A (zh) 2018-09-05 2018-09-05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90009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0495A (zh) * 2013-10-09 2014-01-08 广东索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遥控系统
CN103716584A (zh) * 2013-11-30 2014-04-09 南京大学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移动终端现场监测方法
CN104615392A (zh) * 2015-01-16 2015-05-13 北京清大致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安卓终端的3d打印系统及方法
US20170026795A1 (en) * 2015-07-24 2017-01-26 Che-Min Wu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s with location-based message process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0495A (zh) * 2013-10-09 2014-01-08 广东索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家居遥控系统
CN103716584A (zh) * 2013-11-30 2014-04-09 南京大学 基于上下文感知的智能移动终端现场监测方法
CN104615392A (zh) * 2015-01-16 2015-05-13 北京清大致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安卓终端的3d打印系统及方法
US20170026795A1 (en) * 2015-07-24 2017-01-26 Che-Min Wu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s with location-based message processing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8775C (zh) 用于在多个设备之间实现数据同步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0368959C (zh) 将第二个计算机系统实现为第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接口
CN103761545B (zh) 数据通信系统、信息处理终端、ic芯片、读写器和其方法
CN107154868A (zh) 智能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757223A (zh) 将不同移动无线电话连接到汽车中的操纵部件的装置和接口模块
CN101809561B (zh) 同步数据和元数据的交换
CN102100121A (zh) 在近距离通信中管理多个应用的方法和系统
CN103384291B (zh) 基于nfc的情景模式设置方法及系统
CN102118479A (zh) 一种通讯录更新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CN104991493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447557A (zh) 一种控制nfc模拟卡切换的方法、服务器、移动终端及系统
CN107730847A (zh) 共享物品寻找方法及装置
CN105431881A (zh) 分布式储物柜服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890773A (zh) 跨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302744A (zh) 移动终端、引导终端、信号搜索指示及引导方法
CN105848235A (zh)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669787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KR20140118111A (ko) 전자 장치에서 데이터를 공유하기 위한 방법
CN101060672B (zh) 在便携式通信装置之间传送角色的系统和方法
CN101969501A (zh) 移动终端及其数据同步系统及方法
CN105976476A (zh) 一种智能锁的远程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2891704A (zh) 通讯信息介质及其实现通讯信息交换的方法
CN105589575A (zh) 输入法调用方法及装置
CN108990009A (zh) 一种物联网系统及其断开或二次接入方法
CN107247735A (zh) 文件传输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