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60653A -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60653A
CN108960653A CN201810760855.2A CN201810760855A CN108960653A CN 108960653 A CN108960653 A CN 108960653A CN 201810760855 A CN201810760855 A CN 201810760855A CN 108960653 A CN108960653 A CN 108960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uence factor
index
danger
burst
eval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608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庆新
邓志刚
赵善坤
张宁博
李宏艳
孔令海
李海涛
王寅
季成
苏振国
蒋军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CRI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C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CRI filed Critical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CCRI
Priority to CN20181076085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606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8960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60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G06Q50/265Personal security, identity or safet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步骤二、确定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步骤三、确定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步骤四、确定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和冲击危险等级。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旧的评价方法基础上优化改进,评价对象更具体、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评价因素更为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可靠,对指导矿井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实用性更强。

Description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矿井面临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显著增大。煤矿施工方也迫切需要了解不同尺度区域的冲击危险状态。同时,《煤矿安全规程2016年修订版》中规定:开采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新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必须编制防冲设计。然而,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标准,各科研单位和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仍是2008年的综合指数法,该方法已适应不了煤矿的快速发展。通过对煤矿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原有指标的分析,发现旧的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许多指标已不适用于目前的开采技术,或是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二、将回采工作面评价指标和巷道评价指标混在一起,使得结论缺乏科学性;三、评价对象仅针对工作面和巷道,不包括矿井、煤层和采区,评价适用范围过于局限;四、缺少若干对冲击地压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旧的评价方法基础上优化改进,评价对象更具体、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评价因素更为科学合理,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可靠,对指导矿井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实用性更强。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范围确定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包括矿井、采区(盘区或水平)、回采工作面和巷道,根据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包括矿井尺度、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回采工作面尺度和巷道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为“影响因素”与“危险指数分值”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步骤二、确定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地质类影响因素”和与“地质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式中,
Wt1为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Wi为第i个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分值,
Wimax为i个地质类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危险指数分值,
ni为地质类影响因素数目;
步骤三、确定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开采类影响因素”和与“开采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式中,
Wt2为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W‘i为第i个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分值,
W‘imax为i个开采类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危险指数分值,
n‘i为开采类影响因素数目;
步骤四、确定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和冲击危险等级
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max{Wt1,Wt2},
冲击危险等级与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
矿井尺度的“影响因素”为“地质类影响因素”,矿井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包括“邻近矿井冲击地压显现情况”、“开采深度”、“顶板中坚硬厚岩层(h≥10m、Rc≥60MPa)与煤层的距离”、“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程度”、“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煤的抗压强度”和“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包括“矿井冲击地压历史”、“开采深度”、“顶板中坚硬厚岩层(h≥10m、Rc≥60MPa)与煤层的距离”、“开采区域内构造复杂程度”、“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程度”、“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煤的抗压强度”、“煤的弹性能量指数”、“冲击能指数”、“DT”、“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和“瓦斯赋存情况”,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采区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采区内工作面与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相对位置关系”、“采区与其临近采空区的关系”、“采区工作面接续情况”、“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和“采区内同时回采的相邻工作面或掘进巷道之间的距离”;
回采工作面尺度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回采工作面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与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相同,
回采工作面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工作面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水平距离”、“工作面与临近采空区的关系”、“工作面长度”、“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向采空区推进的工作面停采线与采空区的距离”、“向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推进的工作面与断层的距离”、“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工作面与之的距离”、“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工作面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工作面内部遗留巷道情况”和“是否属于异形工作面”;
巷道尺度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巷道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与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相同,
巷道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采区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巷道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水平距离”、“巷道断面”、“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向采空区掘进的巷道其与采空区的距离”、“向落差大于3m的断层推进的巷道其迎头与断层的距离”、“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巷道其迎头与之的距离”和“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巷道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分为六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2、-1、0、1、2、3;其中,-2表示对冲击地压有明显的减弱作用,-1表示对冲击地压较小的减弱影响,0表示对冲击地压无影响,1表示对冲击地压有较小的促进作用,2表示对冲击地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表示对冲击地压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进一步的,步骤四中,冲击危险等级分为五类;当Wt<0.2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A类,为无冲击危险;当0.25≤Wt<0.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B类,为弱冲击危险;当0.5≤Wt<0.7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C类,为中等冲击危险;当0.75≤Wt<0.9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D类,为强冲击危险;当Wt≥0.9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E类,为不安全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发明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旧的评价方法基础上优化改进,可确定不同尺度区域的冲击危险状态;本发明评价对象更具体、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评价因素更为科学合理,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冲击危险状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优选不同尺度的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工况赋予不同的危险指数分值,最终计算可得评价区域的冲击地压综合危险指数及相应冲击危险等级,并制定出对应级别的响应对策,用于指导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对指导矿井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实用性更强;本发明是立足于煤矿实际需求提出的,主要用于矿井开采区域冲击危险性的预先评价,指导煤矿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范围确定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包括矿井、采区(盘区或水平)、回采工作面和巷道,根据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包括矿井尺度、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回采工作面尺度和巷道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为“影响因素”与“”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评价范围:煤矿矿井冲击危险性预评估、采区(盘区或水平)冲击危险性评价、回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和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
“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分为六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2、-1、0、1、2、3;其中,-2表示对冲击地压有明显的减弱作用,-1表示对冲击地压较小的减弱影响,0表示对冲击地压无影响,1表示对冲击地压有较小的促进作用,2表示对冲击地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表示对冲击地压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矿井尺度:
矿井冲击危险性评价(即矿井冲击危险性预评估)是在建井阶段,以矿井为评价对象,对其开采过程中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进行的整体评价。此时矿井设计并未确定,该阶段评价只考虑“地质类影响因素”。
矿井尺度的“影响因素”为“地质类影响因素”,矿井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包括“邻近矿井冲击地压显现情况”、“开采深度”、“顶板中坚硬厚岩层(h≥10m、Rc≥60MPa)与煤层的距离”、“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程度”、“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煤的抗压强度”和“煤层厚度变异系数”。矿井尺度下“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1。
表1评价冲击危险性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矿井尺度)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
采区(盘区或水平)冲击危险性评价,是以采区(盘区或水平)为评价对象,对其开采过程中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进行的区域评价。该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是针对采区的具体工况进行选取。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包括“矿井冲击地压历史”、“开采深度”、“顶板中坚硬厚岩层(h≥10m、Rc≥60MPa)与煤层的距离”、“开采区域内构造复杂程度”、“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程度”、“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煤的抗压强度”、“煤的弹性能量指数”、“冲击能指数”、“DT”、“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和“瓦斯赋存情况”。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下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2。
表2评价冲击危险性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采区尺度)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采区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采区内工作面与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相对位置关系”、“采区与其临近采空区的关系”、“采区工作面接续情况”、“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和“采区内同时回采的相邻工作面或掘进巷道之间的距离”。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下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3。
表3评价冲击危险性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采区尺度)
回采工作面尺度:
回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是以工作面为评价对象,对其回采过程中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进行的区域评价。该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是针对回采工作面的具体工况进行选取。
回采工作面尺度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回采工作面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与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相同。回采工作面尺度下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2。
回采工作面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工作面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水平距离”、“工作面与临近采空区的关系”、“工作面长度”、“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向采空区推进的工作面停采线与采空区的距离”、“向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推进的工作面与断层的距离”、“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工作面与之的距离”、“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工作面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工作面内部遗留巷道情况”和“是否属于异形工作面”。回采工作面尺度下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4。
表4评价冲击危险性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回采工作面尺度)
巷道尺度:
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是以巷道为评价对象,对其掘进过程或周围存在开采活动时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进行的区域评价。该评价“影响因素”主要是针对巷道的具体工况进行选取。
巷道尺度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巷道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与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相同。巷道尺度下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2。
巷道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采区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巷道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水平距离”、“巷道断面”、“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向采空区掘进的巷道其与采空区的距离”、“向落差大于3m的断层推进的巷道其迎头与断层的距离”、“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巷道其迎头与之的距离”和“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巷道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巷道尺度下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5
表5评价冲击危险性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巷道尺度)
注:巷道断面面积小于20m2为非宽巷,≥20m2为宽巷。
步骤二、确定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地质类影响因素”和与“地质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式中,
Wt1为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Wi为第i个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分值,
Wimax为i个地质类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危险指数分值,
ni为地质类影响因素数目。
步骤三、确定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开采类影响因素”和与“开采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式中,
Wt2为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W‘i为第i个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分值,
W‘imax为i个开采类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危险指数分值,
n‘i为开采类影响因素数目。
步骤四、确定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和冲击危险等级
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max{Wt1,Wt2},
冲击危险等级与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冲击危险等级分为五类;当Wt<0.2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A类,为无冲击危险;当0.25≤Wt<0.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B类,为弱冲击危险;当0.5≤Wt<0.7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C类,为中等冲击危险;当0.75≤Wt<0.9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D类,为强冲击危险;当Wt≥0.9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E类,为不安全状态。不同的冲击危险等级,应采取对应级别的响应对策,见表6。
表6冲击危险等级及对响应策
本实施例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旧的评价方法基础上优化改进,可确定不同尺度区域的冲击危险状态。本实施例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评价对象更具体、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评价因素更为科学合理,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评价区域的冲击危险状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优选不同尺度的评价指标,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工况赋予不同的危险指数分值,最终计算可得评价区域的冲击地压综合危险指数及相应冲击危险等级,并制定出对应级别的响应对策,用于指导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对指导矿井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实用性更强。本实施例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立足于煤矿实际需求提出的,主要用于矿井开采区域冲击危险性的预先评价,指导煤矿开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以陕西某煤矿为例,介绍本实施例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背景:陕西某煤矿的开采、地质条件复杂,面临冲击地压的严重威胁,矿井一水平开采即将结束,接续水平为二水平。为摸清二水平的冲击危险状态,需要对二水平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
(1)确定评价对象和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根据煤矿实际条件,确定评价对象为采区(盘区或水平),确定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为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二水平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7,二水平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见表8。
(2)分别确定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Wt1和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Wt2,Wt1和Wt2,见表7和表8。
表7二水平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
表8二水平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及对应危险指数分值
(3)确定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Wt=max{Wt1,Wt2}=0.7188。
(4)根据表6,二水平的冲击综合危险指数满足0.5≤Wt<0.75,故确定二水平的冲击危险等级为C级,为中等冲击危险。
(5)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对应级别的响应对策,下一步的采矿工作应与该危险状态下的冲击地压防治措施一起进行,且通过预测预报确定冲击危险程度不再上升。同时,加强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并进行效果检验,保证防治措施可靠有效。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范围确定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包括矿井、采区(盘区或水平)、回采工作面和巷道,根据评价对象确定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包括矿井尺度、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回采工作面尺度和巷道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为“影响因素”与“危险指数分值”以及二者的对应关系,“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步骤二、确定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地质类影响因素”和与“地质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式中,
Wt1为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Wi为第i个地质类影响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分值,
Wimax为i个地质类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危险指数分值,
ni为地质类影响因素数目;
步骤三、确定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适用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选取“开采类影响因素”和与“开采类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
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式中,
Wt2为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冲击危险指数,
W‘i为第i个开采类影响因素的实际危险指数分值,
W‘imax为i个开采类影响因素中的最大危险指数分值,
n‘i为开采类影响因素数目;
步骤四、确定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和冲击危险等级
冲击综合危险指数Wt=max{Wt1,Wt2},
冲击危险等级与冲击综合危险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
矿井尺度的“影响因素”为“地质类影响因素”,矿井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包括“邻近矿井冲击地压显现情况”、“开采深度”、“顶板中坚硬厚岩层(h≥10m、Rc≥60MPa)与煤层的距离”、“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程度”、“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煤的抗压强度”和“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包括“矿井冲击地压历史”、“开采深度”、“顶板中坚硬厚岩层(h≥10m、Rc≥60MPa)与煤层的距离”、“开采区域内构造复杂程度”、“开采区域内构造应力集中程度”、“顶板岩层厚度特征参数”、“煤的抗压强度”、“煤的弹性能量指数”、“冲击能指数”、“DT”、“煤层厚度变异系数”和“瓦斯赋存情况”,
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采区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采区内工作面与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相对位置关系”、“采区与其临近采空区的关系”、“采区工作面接续情况”、“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和“采区内同时回采的相邻工作面或掘进巷道之间的距离”;
回采工作面尺度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回采工作面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与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相同,
回采工作面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工作面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水平距离”、“工作面与临近采空区的关系”、“工作面长度”、“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向采空区推进的工作面停采线与采空区的距离”、“向落差大于10m的断层推进的工作面与断层的距离”、“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工作面与之的距离”、“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工作面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工作面内部遗留巷道情况”和“是否属于异形工作面”;
巷道尺度包括“地质类影响因素”和“开采类影响因素”,
巷道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与采区(盘区或水平)尺度的“地质类影响因素”相同,
巷道尺度的“开采类影响因素”包括“保护层开采年限”、“采区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的距离”、“巷道距上保护层开采遗留煤柱的水平距离”、“巷道断面”、“区段煤柱宽度”、“留底煤厚度”、“向采空区掘进的巷道其与采空区的距离”、“向落差大于3m的断层推进的巷道其迎头与断层的距离”、“向煤层倾角剧烈变化(>15°)的向斜或背斜推进的巷道其迎头与之的距离”和“向煤层侵蚀、合层或厚度变化部分推进的巷道接近煤层变化部分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影响因素”对应的“危险指数分值”分为六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2、-1、0、1、2、3;其中,-2表示对冲击地压有明显的减弱作用,-1表示对冲击地压较小的减弱影响,0表示对冲击地压无影响,1表示对冲击地压有较小的促进作用,2表示对冲击地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表示对冲击地压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冲击危险等级分为五类;当Wt<0.2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A类,为无冲击危险;当0.25≤Wt<0.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B类,为弱冲击危险;当0.5≤Wt<0.7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C类,为中等冲击危险;当0.75≤Wt<0.9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D类,为强冲击危险;当Wt≥0.95时,冲击危险等级属于E类,为不安全状态。
CN201810760855.2A 2018-07-12 2018-07-1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Pending CN1089606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60855.2A CN108960653A (zh) 2018-07-12 2018-07-1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60855.2A CN108960653A (zh) 2018-07-12 2018-07-1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60653A true CN108960653A (zh) 2018-12-07

Family

ID=64484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60855.2A Pending CN108960653A (zh) 2018-07-12 2018-07-1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60653A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453A (zh) * 2018-12-12 2019-05-03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煤矿永久硐室冲击安全性论证方法
CN109944638A (zh) * 2019-01-21 2019-06-28 安迈智能(北京)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作面上覆老空区溃水风险自动识别方法
CN110630330A (zh) * 2019-09-23 2019-12-3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能量释放主体的冲击地压分类及判定方法
CN110700883A (zh) * 2019-09-23 2020-01-17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倾角煤层复合灾害小煤柱沿空掘巷防控方法
CN111047216A (zh) * 2019-12-27 2020-04-2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临界应力指数法的煤矿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11768308A (zh) * 2020-07-17 2020-10-13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冲击地压监测数据分析的开采强度评估方法
CN111967141A (zh) * 2020-07-21 2020-11-20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静态评估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计算设备
CN111997691A (zh) * 2020-08-19 2020-11-27 华能煤炭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矿井冲击地压防冲方法及装置
CN112464340A (zh) * 2020-11-25 2021-03-0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
CN113027529A (zh) * 2021-03-22 2021-06-2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数值反演的采场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
CN113516414A (zh) * 2021-08-09 2021-10-19 江苏徐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冲击地压危险等级的方法
CN115370367A (zh) * 2022-10-24 2022-11-22 华北科技学院 一种煤层群开采矿井采空区内煤柱留设方法和系统
CN115392061A (zh) * 2022-10-28 2022-11-2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冲击地压危险静动态耦合评价方法
CN115860582A (zh) * 2023-02-28 2023-03-28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自适应提升算法的冲击危险性智能预警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4179A (zh) * 2013-04-28 2013-08-14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预测煤矿井下冲击矿压危险的评估方法
CN103362551A (zh) * 2013-07-23 2013-10-2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冲击矿压的综合指数评估方法
CN103985057A (zh) * 2014-05-27 2014-08-1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或损失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04033151A (zh) * 2014-05-26 2014-09-1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双系煤层复杂条件下千万吨矿井安全开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4179A (zh) * 2013-04-28 2013-08-14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预测煤矿井下冲击矿压危险的评估方法
CN103362551A (zh) * 2013-07-23 2013-10-2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冲击矿压的综合指数评估方法
CN104033151A (zh) * 2014-05-26 2014-09-1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双系煤层复杂条件下千万吨矿井安全开采方法
CN103985057A (zh) * 2014-05-27 2014-08-1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或损失估计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朱峰 等: "基于"AHP+熵权法"的CW-TOPSIS冲击地压评判模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07453A (zh) * 2018-12-12 2019-05-03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煤矿永久硐室冲击安全性论证方法
CN109944638A (zh) * 2019-01-21 2019-06-28 安迈智能(北京)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工作面上覆老空区溃水风险自动识别方法
CN110630330A (zh) * 2019-09-23 2019-12-3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能量释放主体的冲击地压分类及判定方法
CN110700883A (zh) * 2019-09-23 2020-01-17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倾角煤层复合灾害小煤柱沿空掘巷防控方法
CN110700883B (zh) * 2019-09-23 2022-03-11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 一种大倾角煤层复合灾害小煤柱沿空掘巷防控方法
CN111047216A (zh) * 2019-12-27 2020-04-2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临界应力指数法的煤矿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11047216B (zh) * 2019-12-27 2023-04-0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临界应力指数法的煤矿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11768308A (zh) * 2020-07-17 2020-10-13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冲击地压监测数据分析的开采强度评估方法
CN111768308B (zh) * 2020-07-17 2023-07-11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冲击地压监测数据分析的开采强度评估方法
CN111967141A (zh) * 2020-07-21 2020-11-20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静态评估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计算设备
CN111967141B (zh) * 2020-07-21 2023-12-19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静态评估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计算设备
CN111997691A (zh) * 2020-08-19 2020-11-27 华能煤炭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矿井冲击地压防冲方法及装置
CN112464340A (zh) * 2020-11-25 2021-03-09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冲击危险综合指数评定的冲击地压巷道支护设计方法
CN113027529A (zh) * 2021-03-22 2021-06-2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数值反演的采场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
CN113027529B (zh) * 2021-03-22 2022-03-01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数值反演的采场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
CN113516414A (zh) * 2021-08-09 2021-10-19 江苏徐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冲击地压危险等级的方法
CN115370367B (zh) * 2022-10-24 2023-02-17 华北科技学院 一种煤层群开采矿井采空区内煤柱留设方法和系统
CN115370367A (zh) * 2022-10-24 2022-11-22 华北科技学院 一种煤层群开采矿井采空区内煤柱留设方法和系统
CN115392061B (zh) * 2022-10-28 2023-01-13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冲击地压危险静动态耦合评价方法
CN115392061A (zh) * 2022-10-28 2022-11-2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冲击地压危险静动态耦合评价方法
CN115860582A (zh) * 2023-02-28 2023-03-28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自适应提升算法的冲击危险性智能预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0653A (zh)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多尺度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04453899B (zh) 复杂条件下孤岛工作面安全回采方法
WO2021109922A1 (zh) 面向覆岩含水层下地下气化中隔离煤柱与气化炉宽度设计方法
AU2021453348B2 (en)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rock bursts in development roadway group
CN110645039A (zh) 一种厚硬顶板冲击地压与瓦斯复合灾害综合防治方法
CN103939099A (zh) 一种强冲击危险煤层群冲击地压的防治方法
CN110765642A (zh) 一种煤层、采区或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的分带评价方法
Bai et al. Some aspects of mining under aquifers in China
CN105673014A (zh) 坚硬顶板跳采工作面冲击地压控制方法
CN113944510B (zh) 一种岩层移动共轭内、外“类双曲线”模型判定方法
CN107227959B (zh) 一种爆破松动边界煤柱/体促进裂隙闭合的水害防治方法
CN108150171A (zh) 一种大埋深薄基岩区厚煤层综放开采压架突水防治方法
Sakhno et al. Mechan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method for local rock reinforcing to control the floor heave of mining-affected roadway in a coal mine
CN107143375B (zh) 一种大埋深缓倾斜煤层区域的综合防突方法
Niu et 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gas concentration evolution during protective coal seam mining
Kaplunov et al. Particularitie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romite underground mining at deep horizons by means of combined geotechnology
Malli et al. An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panel dimension design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s.
CN115370367B (zh) 一种煤层群开采矿井采空区内煤柱留设方法和系统
Milisavljević et al. Modelling of at rockbolts parameters for" soko" underground coal mine
Salkynov et al. Research into deformation processes in the rock mass surrounding the stoping face when mining sloping ore deposits.
Ghasemi Numerical studies of mining geometry and extraction sequencing in Lappberget, Garpenberg
Karmis et al. A methodology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longwall mining on streams in the Appalachian Basin
Coleman et al. Developments in stiff ground support in deep potash operations at the Vanscoy Mine
Chikande Reflection on Support Design in Geotechnically Challenging Ground Conditions: A Case of Zimbabwean Great Dyke Platinum Mining
Maleki et al. Two-Seam Stress Control Program at the Energy West Operations, Uta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