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22480B -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22480B
CN108922480B CN201811132049.7A CN201811132049A CN108922480B CN 108922480 B CN108922480 B CN 108922480B CN 201811132049 A CN201811132049 A CN 201811132049A CN 108922480 B CN108922480 B CN 108922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control circuit
output end
current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20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22480A (zh
Inventor
方林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320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224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22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22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22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22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45/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涉及背光驱动技术领域。所述电路包括:具有独立电源的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n=1时,第一子控制电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耦合连接,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二均流电感耦合连接;n大于1时,第一子控制电路与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耦合连接,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第三子控制电路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二均流电感耦合连接,2≤i≤2n‑1。该电路实现了奇数路灯条的均流,提高了显示设备显示的发光均匀度和画质。

Description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光驱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经成为终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LCD的背光亮度对其成像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以功耗低寿命长的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为LCD的背光发光器件。
然而,当使用电压源驱动多路LED灯条时,可能会因为各灯条间灯珠正向导通电压的不同而导致通过各灯条的电流不相等,使得各灯条的发光强度不相等,造成亮度不均匀的现象。故LED灯条在使用上需要确保各灯条的电流能平衡,以提高显示设备显示的发光均匀度及画质。目前各种实现LED均流的背光驱动电路应运而生,但目前针对背光驱动电路奇数路的均流仍是LED均流的难点,故如何设计一种奇数路LED均流的控制电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有效解决了背光电路奇数路电流均流难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包括:
具有独立电源的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以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当n=1时,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耦合连接,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二均流电感耦合连接,以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及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上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电流相同;
当n大于1时,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与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均流电感耦合连接,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均流电感耦合连接,以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各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及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上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电流相同,其中,2≤i≤2n-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第二均流电感和第三均流电感的耦合作用,实现了第一子控制电路、第二子控制电路和第三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该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包括了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以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从而实现奇数路灯条的均流,使得各灯条的发光强度相同,提高了显示设备显示的发光均匀度和画质,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显示设备的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另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三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对背光电路奇数路进行均流情况。
背光电路奇数路(3路、5路、7路、9路……)一直是电流均流的难点,本实施例通过增加均流电感和/或薄膜电容,实现对背光电路奇数路输出进行均流处理,使得三路输出电流之间误差小(2%以内)。当灯条之间因为灯珠差异导致电压不一样时也能保证每路电流误差很小,达到很好的均流效果。具体的,当各路输出电流之间有差异时,通过每路串联的均流电感所感应耦合电压的不同,来调整各路LED灯条的电压,从而达到多路均流目的。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包括:
具有独立电源的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11、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13(图1中示出了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13)以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15,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当n=1时,第一子控制电路11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通过第一均流电感12耦合连接,第二子控制电路13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通过第二均流电感14耦合连接,以用于调整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二子控制电路13及第三子控制电路15上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电流相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另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当n大于1时,第一子控制电路201与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3通过第一均流电感202耦合连接,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7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5通过第三均流电感206耦合连接,第三子控制电路211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9通过第二均流电感210耦合连接,以用于调整第一子控制电路201、各第二子控制电路及第三子控制电路211上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电流相同,其中,2≤i≤2n-1。
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有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时,通过第一均流电感12耦合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中的电压信号,使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输出端的输出电流相同;通过第二均流电感14耦合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使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输出端的输出电流相同;当存在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时,通过第一均流电感202耦合第一子控制电路201和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3的电压,使第一子控制电路201和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3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通过第二均流电感210耦合第三子控制电路211和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9的电压,使第三子控制电路211和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209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与之相连的各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电压,使各第二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当n=1时,通过第一均流电感12和第二均流电感14进行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三路输出均流。各均流电感(第一均流电感202、第二均流电感210和各第三均流电感)可以为变压器,该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的比值可以为1:1,以实现与均流电感连接的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的电流相同。一般的,各均流电感原边绕组的同名端可以作为输入端,副边绕组的同名端可以作为输出端。当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连接的灯条电压不同时,均流电感可以产生耦合电压以调节子控制电路输出至灯条的电压,实现与均流电感连接的子控制电路输出端的输出电流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各第二子控制电路间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若有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则可以有2n-2个第三均流电感。如图2所示,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可以通过第三均流电感204与第2个第二子控制电路耦合连接;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可以通过第三均流电感208与第2n-2个第二子控制电路耦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包括的各子控制电路的个数可以为奇数,以实现奇数路输出,如本实施例中包括了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201、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以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211,共2n+1个子控制电路,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各子控制电路可以采用独立电源供电,以保证各子控制电路为发光二极管(灯条)供给的功率。
可以理解的是,独立电源可以为完全独立的,如各子控制电路均连接一个变压器,该变压器具有一个原边绕组和一个副边绕组;也可以为不完全独立的,如各子控制电路连接至一个变压器,该变压器具有一个原边绕组和多个副边绕组,副边绕组的个数与子控制电路个数相同。
当由于连接至各子控制电路的灯条间正向导通电压不同而导致各灯条电流不同时,通过各子控制电路间连接的均流电感产生耦合电压保证各子控制电路间输出端的输出电流相同,从而实现各灯条间的均流。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第二均流电感和第三均流电感的耦合作用,实现了第一子控制电路、第二子控制电路和第三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该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包括了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以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从而实现奇数路灯条的均流,使得各灯条的发光强度相同,提高了显示设备显示的发光均匀度和画质,进而提升了用户使用显示设备的体验。
进一步地,各子控制电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相应的,第一子控制电路11包括第一薄膜电容,第三子控制电路15包括第二薄膜电容,以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各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具有相同输出电流。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第一子控制电路11包括第一输出端LED1+和第二输出端LED2+;第二子控制电路13包括第一输出端LED3+和第二输出端LED4+;第三子控制电路15包括第一输出端LED5+和第二输出端LED6+。一般的,当各第一输出端为正半周信号的输出端时,各第二输出端可以为负半周信号的输出端。可以理解的是,各子控制电路对应的独立电源可以为交流电源。其中,正半周信号和负半周信号可以为交流电源供给各子控制电路的电压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各子控制电路可以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为实现奇数路输出可以从各输出端中选取奇数个输出端连接至发光二极管阳极;也可以将各输出端两两短接实现奇数路均流输出。
如图3所示,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通过第一均流电感L601耦合连接,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通过第二均流电感L602耦合连接。当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连接的各发光二极管间的电流存在差异时,通过各均流电感中线圈产生感应电压的不同来调节各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端电流相同。
示例性的,参见图3,若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LED1+所连接第一灯条的电压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LED3+所连接第二灯条的电压不同时(假设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输出电压为105V,第一灯条电压为110V,第二灯条电压为100V),在第一均流电感L601上感应两个相反的电压,即,第一均流电感L601在第一子控制电路11内感应5V电压,在第二子控制电路13内感应-5V电压,从而使得输出至第一灯条的电压为110V,输出至第二灯条的电压为100V,从而实现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输出电流相同。
第一子控制电路11包括第一薄膜电容C607。利用电容充放电原理,第一薄膜电容C607储存和释放的电荷相同,从而实现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一输出端LED1+和第二输出端LED2+输出电流相同;第三子控制电路15包括第二薄膜电容C609,第二薄膜电容C609使第三子控制电路15第一输出端LED5+和第二输出端LED6+输出电流相同。第二子控制电路13通过与之相连的第一均流电感L601和第二均流电感L602,实现第一输出端LED3+和第二输出端LED4+输出电流相同。如图3所示,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3中各有一支路未接入均流电感,分别通过接入精度较高的第一薄膜电容C607和第二薄膜电容C609控制两路输出电流的误差。
进一步地,各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除自身、已进行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以及已与自身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外的其余任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短接,以用于调整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为奇数路输出。
如图3所示,当各子控制电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时,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可以有偶数个输出端。具体的,图3中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包括3个子控制电路: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第一个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LED1+通过跳线JB601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二输出端LED4+短接。在对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LED3+进行短接时,可以选择除自身(即第二子控制电路13)、已与自身第二输出端LED4+短接的子控制电路(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已进行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第二子控制电路13)外的其余任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进行短接。可见,其余任一子控制电路仅剩第三子控制电路15。故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LED3+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LED6+短接。图3中通过跳线JB602实现第一输出端LED3+和第二输出端LED6+的短接。
在对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LED5+进行短接时,从除自身(第三子控制电路15)、已进行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以及已与自身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第二子控制电路13)外的其余任一子控制电路中选取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进行短接。即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LED2+进行短接。图3中通过跳线JB603将第一输出端LED5+与第二输出端LED2+短接。
除上述短接方式外,第一输出端LED1+还可与第二输出端LED6+短接,第一输出端LED3+还可与第二输出端LED2+短接,第一输出端LED5+还可与第二输出端LED4+短接。
将各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除自身、已进行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以及自身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外的其余任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短接后,可以使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为奇数路输出。参见图3,短接后的各输出端分为三路输出:LED1+和LED4+为一路,LED3+和LED6+为一路,LED5+和LED2+为一路。
进一步地,独立电源包括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
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的副边绕组个数与子控制电路个数相同;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的原边绕组串联后与电源相连;第一变压器的第2m+1个副边绕组和第二变压器的第2m+1个副边绕组并联或串联,并联或串联后的各副边绕组分别与各子控制电路连接,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参见图3,独立电源包括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副边绕组的个数与子控制电路的个数相同,从而保证各子控制电路的功率。示例性的,图3示出的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相应的,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副边绕组的个数为3个。变压器T600、T601各有三个绕组输出,两个变压器各三个绕组之间两两进行并联(也可以两两之间串联方式),并联后三个绕组分别采用桥式整流。
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原边绕组串联后与电源相连。其中,第一变压器T600的原边绕组N1一端和第二变压器T601的原边绕组N2一端短接后,将原边绕组N1另一端和原边绕组N2另一端分别与电源相连。一般的,可以将第一变压器T600的同名端和第二变压器T601的非同名端短接。
如图3所示,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1个副边绕组N3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1个副边绕组N6并联,并联后的副边绕组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连接,为第一子控制电路11提供电压信号;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2个副边绕组N4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2个副边绕组N7并联,并联后的副边绕组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连接,为第二子控制电路13提供电压信号;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3个副边绕组N5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3个副边绕组N8并联,并联后的副边绕组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连接,为第三子控制电路15提供电压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此处并不限定各副边绕组与哪一子控制电路连接,只要保证每个子控制电路(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二子控制电路13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均连接一个副边绕组即可。如,第1个副边绕组N3可以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连接,第2个副边绕组N4可以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连接,第3个副边绕组N5可以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连接。
参见图3,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1个副边绕组N3通过网络标号A1和A2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1个副边绕组N6并联。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2个副边绕组N4通过网络标号B1和B2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2个副边绕组N7并联。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3个副边绕组N5通过网络标号C1和C2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3个副边绕组N8并联。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二变压器T601中网络标号A1和A2互换位置,即可实现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1个副边绕组N3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1个副边绕组N6的串联;将第二变压器T601中网络标号B1和B2互换位置,即可实现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2个副边绕组N4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2个副边绕组N7的串联;将第二变压器T601中网络标号C1和C2互换位置,即可实现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3个副边绕组N5与第二变压器T601的第3个副边绕组N8的串联。一般的,具有相同网络标号的电气连接线、管脚及网络是连接在一起的。
进一步地,第一子控制电路11包括:第一整流模块、第一滤波器和第二滤波器;第一薄膜电容C607一端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独立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整流模块的交流端连接;第一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第一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第一滤波器一端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第二滤波器一端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第一子控制电路11包括第一整流模块111、第一滤波器C601和第二滤波器C602。第一薄膜电容C607一端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独立电源连接。
参见图4,独立电源为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并联后形成。第一薄膜电容C607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600第1个副边绕组N3一端(网络标号A2端,网络标号A2端为同名端)相连。第一薄膜电容C607另一端与第一整流模块111的交流端连接,即二极管D603负极和二极管D604正极连接点。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1副边绕组N3网络标号A1端与二极管D601正极连接。二极管D601负极输出端作为第一整流模块111的第一输出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薄膜电容C607也可以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1个副边绕组N3网络标号A1端连接,另一端接第一整流模块111中二极管D601的正极和二极管D602的负极连接点。
第一整流模块111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为二极管D601负极输出端)与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入端(可以为绕组N9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为绕组N9的输出端)接第一滤波器C601(该滤波器可以为薄膜电容)对信号进行滤波,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第一整流模块111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为二极管D604的负极输出端)接第二滤波器C602(该滤波器可以为薄膜电容)对信号进行滤波,第一整流模块111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
第一滤波器C601一端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第二滤波器C602一端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从而对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滤波器C601和第二滤波器C602可以设置为薄膜电容,以进一步提高均流效果。
如图4所示,第一子控制电路11中第一变压器T600第1副边绕组N3输出正半周信号时,经第一整流模块111整流后,从二极管D601负极输出至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入端,然后经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一输出端输出至发光二极管LED1正极(发光二极管LED1和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可以通过跳线JB601短接),此时信号经第一滤波器C601滤波后输出至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1负极通过电阻R与地GND相连。信号从地GND端沿二极管D603正极流经二极管D603负极,然后通过第一薄膜电容C607输入第一变压器T600第一变压器T600第1副边绕组N3网络标号A2端;第一子控制电路11中第一变压器T600第1副边绕组N3输出负半周信号时,经第一薄膜电容C607进入第一整流模块111整流后,从二极管D604负极输出至发光二极管LED2正极,发光二极管LED2负极通过电阻R与地GND连接。信号从地GND端沿二极管D602正极流经二极管D602负极,然后输入至第一变压器T600第1副边绕组N3网络标号A1端。
明显的,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信号均会流经第一薄膜电容C607,故保证了第一子控制电路11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第一子控制电路11通过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绕组N9和绕组N10,实现第一子控制电路11与其余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
进一步地,第三子控制电路15包括:第三整流模块、第三滤波器和第四滤波器;第二薄膜电容C609的一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独立电源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整流模块的交流端连接;第三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三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三子控制电路15第一输出端;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第三滤波器一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四滤波器一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三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如图5所示,第三子控制电路15包括第三整流模块151、第三滤波器C605和第四滤波器C606。第二薄膜电容C609的一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独立电源连接。参见图5,独立电源为第一变压器T600和第二变压器T601并联后形成。第二薄膜电容C609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600第2副边绕组N4一端(网络标号B1端,该端为同名端)相连。第二薄膜电容C609另一端与第三整流模块151的交流端连接,即二极管D611负极和二极管D612正极连接点。二极管D609正极与二极管D610负极连接点作为第三整流模块151另一交流端与第2副边绕组N4网络标号B2端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薄膜电容C609也可以一端与第一变压器T600的第2副边绕组N4网络标号B2端连接,另一端接第三整流模块151中二极管D609正极和二极管D610负极的连接点。
第三整流模块151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为二极管D612负极输出端)与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二输入端(可以为绕组N12的输入端)连接,第三整流模块151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为二极管D609负极输出端)接第三滤波器C605(该滤波器可以为薄膜电容)对信号进行滤波,第三整流模块151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三子控制电路15第一输出端;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为绕组N12输出端)接第四滤波器C606(该滤波器可以为薄膜电容)对信号进行滤波,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
第三滤波器C605一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第四滤波器C606一端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从而对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滤波器C605和第四滤波器C606可以设置为薄膜电容,以进一步提高均流效果。
如图5所示,第三子控制电路15信号走向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信号走向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三整流模块151的第一输出端直接将整流后信号输出至发光二极管LED5(发光二极管LED5和LED2的正极可以通过跳线JB603短接),然后经过电阻R到地GND;第三整流模块151第二输出端将整流后信号经第二均流电感L602输出至发光二极管LED6。
明显的,第三子控制电路15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的信号均会流经第二薄膜电容C609,故保证了第三子控制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第三子控制电路15通过第二均流电感L602中绕组N11和绕组N12,实现第三子控制电路15与其余子控制电路输出端输出电流相同。
进一步地,第二子控制电路13包括:第二整流模块、第五滤波器和第六滤波器;
当n=1时,第二整流模块的交流端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独立电源连接;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二输出端;第五滤波器一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第六滤波器一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当n大于1时,各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交流端和各子控制电路对应的独立电源连接;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
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2n-1个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各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五滤波器一端与自身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各第六滤波器一端与所属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第二子控制电路13包括第二整流模块131、第五滤波器C603和第六滤波器C604。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包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各第二子控制电路未接薄膜电容,通过接入的均流电感实现均流。各第二子控制电路连接方式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L601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耦合连接;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二均流电感L602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耦合连接。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三均流电感(图6中未示出)耦合连接。
当n=1时,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有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13,第二整流模块131的交流端分别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独立电源连接。第二整流模块131第一输出端(可以为二极管D605负极输出端)和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入端(可以为绕组N10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模块131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为二极管D608负极输出端)和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入端(可以为绕组N11输入端)连接。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为绕组N10输出端)接第五滤波器C603(该滤波器可以为薄膜电容)对信号进行滤波,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为绕组N11输出端)接第六滤波器C604(该滤波器可以为薄膜电容)对信号进行滤波,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二输出端。
其中,当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二子控制电路13输出至电流不同时,第一均流电感L601通过绕组N9和绕组N10耦合产生感应电压,使得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输出电流与第一子控制电路11的输出电流相同。同理,第二均流电感L602使得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输出电流与第三子控制电路15输出电流相同。
第五滤波器C603一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第六滤波器C604一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从而对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信号进行滤波。可以理解的是,第五滤波器C603和第六滤波器C604可以设置为薄膜电容,以进一步提高均流效果。
当n大于1时,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有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各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交流端和各子控制电路所对应的独立电源连接,连接方式可参见图3。
各第二子控制电路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不同之处在于:
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三均流电感(图中未示出,该第三均流电感连接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和第2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均流电感L601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分别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参见图6,第2至2n-2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可将第一均流电感L601和第二均流电感L602替换为第三均流电感即可。参见图3,当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包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时,可在第一子控制电路11和第三子控制电路15间,基于第二子控制电路13的连接方式,插入2n-2个第二子控制电路;
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二均流电感L602的第一输出端作为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三均流电感(该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和第2n-2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作为第2n-1个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各第五滤波器均连接在所属子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与地之间;各第六滤波器均连接在所述子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与地之间。示例性的,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五滤波器C603一端连接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另一端与地GND连接,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六滤波器C604一端与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五滤波器一端连接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另一端与地GND连接,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六滤波器C604一端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各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均通过对应的二极管连接至对应绕组的同名端。示例性的,第一整流模块111第二输出端(二极管D604负极)通过二极管D604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600第1个副边绕组N3网络标号A2端(该端为同名端);第二整流模块131的第二输出端(二极管D608负极)通过二极管D608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600第3副边绕组N5网络标号C2端(该端为同名端);第三整流模块151的第二输出端(二极管D612的负极)通过二极管D612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600第2副边绕组N4网络标号B1端(该端为同名端),从而实现各子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为不同半周的输出端。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连接可以为直接连接;也可以为间接连接。如,二极管D612间接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600第2副边绕组N4网络标号B1端(中间经过第二薄膜电容C609);二极管D608直接连接至第一变压器T600第3副边绕组N5网络标号C2端。
进一步地,第一滤波器C601、第二滤波器C602、第三滤波器C605、第四滤波器C606、第五滤波器C603和第六滤波器C604为薄膜电容。将各滤波器设置为薄膜电容可以进一步提高各子控制电路的均流效果。
进一步地,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还包括磁珠,磁珠的个数为子控制电路个数的2倍,以用于抑制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的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在各子控制电路与对应的独立电源连接端串联磁珠可以有效地抑制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中的电磁辐射。示例性的,参见图3,可在各副边绕组输出端与各对应整流模块间串联磁珠。更加具体的,参见图4,磁珠的一端可以连接第1个副边绕组N3网络标号A1端,另一端可以连接第一整流模块111中二极管D601正极。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独立电源的1个第一子控制电路、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以及1个第三子控制电路,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当n=1时,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与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一均流电感耦合连接,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二均流电感耦合连接,以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及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上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电流相同;
当n大于1时,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与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均流电感耦合连接,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与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均流电感耦合连接,以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各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及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上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使各子控制电路输出电流相同,其中,2≤i≤2n-1;
所述各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分别与除自身、已进行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以及已与自身第二输出端短接的子控制电路外的其余任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短接,以用于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为奇数路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各子控制电路均包括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相应的,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薄膜电容,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二薄膜电容,以用于控制所述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各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具有相同输出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独立电源包括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
所述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的副边绕组个数与子控制电路个数相同;
所述第一变压器和第二变压器的原边绕组串联后与电源相连;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2m+1个副边绕组和第二变压器的第2m+1个副边绕组并联或串联,并联或串联后的各副边绕组分别与各子控制电路连接,其中,m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整流模块、第一滤波器和第二滤波器;
所述第一薄膜电容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独立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的交流端连接;
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滤波器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所述第二滤波器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三整流模块、第三滤波器和第四滤波器;
所述第二薄膜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的独立电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的交流端连接;
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三滤波器一端与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四滤波器一端与所述第三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包括:第二整流模块、第五滤波器和第六滤波器;
当n=1时,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的交流端和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独立电源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五滤波器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六滤波器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当n大于1时,各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交流端和各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对应的独立电源连接;
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和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第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第i个第二子控制电路与第i-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通过第三均流电感耦合连接;
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第一输出端作为所述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三均流电感的第二输出端作为所述第2n-1个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出端;
各所述第二子控制电路的第五滤波器一端与自身的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各所述第六滤波器一端与所属子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波器和第二滤波器为薄膜电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滤波器和第四滤波器为薄膜电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滤波器和第六滤波器为薄膜电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珠,所述磁珠的个数为子控制电路个数的2倍,以用于抑制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中的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
CN201811132049.7A 2018-09-27 2018-09-27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Active CN1089224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2049.7A CN108922480B (zh) 2018-09-27 2018-09-27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32049.7A CN108922480B (zh) 2018-09-27 2018-09-27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22480A CN108922480A (zh) 2018-11-30
CN108922480B true CN108922480B (zh) 2024-04-02

Family

ID=64409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2049.7A Active CN108922480B (zh) 2018-09-27 2018-09-27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2248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0710A (zh) * 2010-05-12 2010-09-01 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开路保护电路
KR20100097600A (ko) * 2009-02-26 2010-09-03 산켄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류 균형화 장치 및 그 방법, 엘이디 조명기구, 엘씨디 비/엘 모듈, 엘씨디 표시기기
CN102378435A (zh) * 2010-08-16 2012-03-14 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恒流驱动电路的开路保护电路
CN102437744A (zh) * 2012-01-12 2012-05-02 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路输出的自均流电源电路
CN203748072U (zh) * 2014-02-28 2014-07-3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输出电压可调节的恒流升压电路
CN206100560U (zh) * 2016-10-27 2017-04-12 株洲麦格米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二路led背光均流电路
CN108024420A (zh) * 2018-01-08 2018-05-11 江西美的贵雅照明有限公司 Led低压驱动电路和led灯具
CN209199573U (zh) * 2018-09-27 2019-08-0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44609B2 (en) * 2008-12-31 2011-10-25 02Micro Inc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LCD backlight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97600A (ko) * 2009-02-26 2010-09-03 산켄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류 균형화 장치 및 그 방법, 엘이디 조명기구, 엘씨디 비/엘 모듈, 엘씨디 표시기기
CN101820710A (zh) * 2010-05-12 2010-09-01 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开路保护电路
CN102378435A (zh) * 2010-08-16 2012-03-14 英飞特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恒流驱动电路的开路保护电路
CN102437744A (zh) * 2012-01-12 2012-05-02 杭州矽力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路输出的自均流电源电路
CN203748072U (zh) * 2014-02-28 2014-07-3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输出电压可调节的恒流升压电路
CN206100560U (zh) * 2016-10-27 2017-04-12 株洲麦格米特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二路led背光均流电路
CN108024420A (zh) * 2018-01-08 2018-05-11 江西美的贵雅照明有限公司 Led低压驱动电路和led灯具
CN209199573U (zh) * 2018-09-27 2019-08-02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22480A (zh) 2018-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30119B2 (en) LED string driver arrangement with non-dissipative current balancer
US8080947B2 (en) Current-sharing transformer and power supply circuit having such current-sharing transformer
US8441201B2 (en) LED driving apparatus
US8866394B2 (en) Drive circui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nstant current of multiple LEDs
US9000673B2 (en) Multi-channel two-stage controllable constant current source and illumination source
US8222824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riving apparatus
TWI379483B (en) Current balance power supplying circuit for plural sets of dc loads
US20100237802A1 (en) Current balancing device, led lighting device, and lcd b/l module
KR20120114813A (ko) Dc-dc 변환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용 광원의 구동 장치
CN107454712B (zh) 显示装置、照明装置及可同时恒流和恒压输出的电源电路
CN102791059B (zh) 电流平衡电路
US20100214210A1 (en) Current balancing device, led lighting apparatus, lcd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isplay unit
USRE46502E1 (en) High efficiency LED driving method
TW200935713A (en) Current balancing power supply circuit for multiple groups of DC loads
KR101161927B1 (ko) 다중 발광 다이오드 램프 구동 장치
TWI462637B (zh) 多通道之發光二極體驅動電路
CN108922480B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US7940011B2 (en) Lamp drive circuit for driving a number of lamps and balancing currents flowing through the lamps
CN209199573U (zh) 一种发光二极管均流控制电路
US9030109B2 (en) LED current balance driving circuit
CN103490634B (zh) 供电电路和液晶电视
TW201442555A (zh) 發光二極體驅動系統
JP3187575U (ja) Led駆動装置
CN208490014U (zh) 一种灯组均流电路
TW201427243A (zh) 電磁耦合多輸出控制電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