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20008B -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20008B
CN108920008B CN201810812716.XA CN201810812716A CN108920008B CN 108920008 B CN108920008 B CN 108920008B CN 201810812716 A CN201810812716 A CN 201810812716A CN 108920008 B CN108920008 B CN 1089200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ead
substrate
electrode
touch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1271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20008A (zh
Inventor
李学才
李明麟
龚得杏
郭永龙
姚佳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ELY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ELY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ELY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ELY Guangzho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81271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200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20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20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20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20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触控面板及主控板,触控面板包括触控传感器及盖板,触控传感器包括基材、触控电极及引线。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提供基材,基材划分有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边缘的非可视区;在基材上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触控电极位于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在基材上形成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引线位于非可视区内,引线与触控电极相对应,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该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能够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带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设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如手机、电脑等。触控面板包括触控传感器,触控传感器用于感知用户的触摸。为了提高显示设备的整体美观性,通常需要用一定宽度的边框来遮盖不可视的元件,但是传统的触控面板的边框较宽、屏占比较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以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一种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基材,所述基材划分有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边缘的非可视区;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及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所述引线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相对应,所述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覆盖。
上述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制造时,先提供基材,然后在基材上形成触控电极,最后在基材上形成引线;或者,先提供基材,然后在基材上形成引线,最后在基材上形成触控电极。触控电极与引线在不同的时间形成于基材上,工艺简单且容易实现。触控电极位于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触控电极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触控电极间隔设置。引线位于非可视区内,引线的数量为至少两根,至少两根引线间隔设置,引线与触控电极相对应。当触控电极相对于引线先形成于基材上时,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使引线的一端位于延伸部的上方且直接与延伸部接触,以实现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当触控电极相对于引线后形成于基材上时,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使引线的一端位于延伸部的下方且直接与延伸部接触,以实现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
在传统技术中,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需要借助搭接块来实现,由于搭接块具有一定的宽度且不可视,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为了避免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发生短路,故在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的排列方向上,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需要预留公差,进一步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
在本申请中,通过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的方式实现了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避免了搭接块的使用,有效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由于搭接块的取消,引线直接与延伸部接触,故引线直接与延伸部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阻抗更加稳定。由于延伸部位于非可视区内,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且相邻的两根引线间隔设置,故无需在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预留公差,可进一步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材上形成触控电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导电膜,所述导电膜经曝光、显影及蚀刻得到所述触控电极;或者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导电膜,所述导电膜经激光蚀刻得到所述触控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引线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基材上附着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覆盖于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导电材料被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导电材料经激光镭射形成所述引线;或者
在所述基材上附着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覆盖于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导电材料被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导电材料经曝光、显影及蚀刻形成所述引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具有一层,所述引线具有一层;或者
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单层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所述引线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单层所述引线具有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一层所述引线对应一层所述触控电极,一层所述引线与对应的一层所述触控电极均形成后再形成另一层所述引线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引线之后,还包括步骤:
形成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引线背向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引线。
一种触控传感器,包括:
基材,划分有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边缘的非可视区;
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材上,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及
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设置于所述基材上,所述引线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相对应,所述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覆盖。
上述触控传感器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传统技术中,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需要借助搭接块来实现,由于搭接块具有一定的宽度且不可视,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为了避免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发生短路,故在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的排列方向上,在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需要预留公差,进一步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
在本申请中,通过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的方式实现了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避免了搭接块的使用,有效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由于搭接块的取消,引线直接与延伸部接触,故引线直接与延伸部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阻抗更加稳定。由于延伸部位于非可视区内,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且相邻的两根引线间隔设置,故无需在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预留公差,可进一步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具有一层,所述引线具有一层;或者
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所述引线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一层所述引线对应一层所述触控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电极被图案化,当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时,相邻两层所述触控电极呈相同或不同的图案。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
如上述的触控传感器;及
盖板,层叠设置于所述触控传感器上,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基材与所述盖板之间。
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面板;
如上述的触控面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传感器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及
主控板,与所述触控传感器电连接。
上述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包括上述触控传感器,故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具有边框较窄、屏占比较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方式中触控传感器的正视图;
图3为图2所示触控传感器在其厚度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图中仅示出两条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非可视区较小的触控传感器,从而起到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的作用,以产生较广的可视效果。具体地,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提供基材,基材划分有可视区及位于可视区边缘的非可视区。基材主要起承载作用,基材上可设置相关元件(如引线等),基材具有绝缘的特点,以避免对相关元件产生影响。基材可由透明材料制作而成,如玻璃或光学薄膜等。可视区内设置的元件应具有可视的特点,非可视区内设置的元件可以是可视的或者是非可视的,非可视区需用边框进行遮盖。
S200,在基材上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触控电极位于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触控电极间隔设置,以避免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发生短路。触控电极具有可视的特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位于非可视区内,以便于触控电极和其他不可视的元件(如引线)的电连接。
S300,在基材上形成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引线位于非可视区内,引线与触控电极相对应,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引线间隔设置,以避免相邻的两根引线发生短路。引线具有不视的特点,引线与延伸部电连接。
步骤S300既可置于步骤S200前执行,也可以置于步骤S200后执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S300置于步骤S200后执行,工艺简单。
当触控电极相对于引线先形成于基材上时,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使引线的一端位于延伸部的上方且直接与延伸部接触,以实现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当触控电极相对于引线后形成于基材上时,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使引线的一端位于延伸部的下方且直接与延伸部接触,以实现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
在传统技术中,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需要借助搭接块来实现,由于搭接块具有一定的宽度且不可视,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为了避免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发生短路,故在至少两个触控电极的排列方向上,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需要预留公差,进一步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的方式实现了引线与触控电极的电连接,避免了搭接块的使用,有效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由于搭接块的取消,引线直接与延伸部接触,故引线直接与延伸部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阻抗更加稳定。由于延伸部位于非可视区内,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的延伸部覆盖,且相邻的两根引线间隔设置,故无需在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预留公差,可进一步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例如,当触控电极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16根引线,每根引线的线宽为20μm,相邻两根引线之间的线距为20μm时。在传统技术中,以搭接块的宽度为0.15mm,最内侧的引线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之间预留0.15mm的公差,会形成宽度均为1.3mm的左边框与右边框。若采用上述方法设计,由于取消了搭接块且无需预留公差,故可将左边框与右边框的宽度均压缩至1mm。
进一步地,在基材上形成触控电极的步骤包括:在基材上形成导电膜,导电膜经激光蚀刻得到触控电极。该步骤具有工序简单的特点。或者在基材上形成导电膜,导电膜经曝光、显影及蚀刻得到触控电极。该步骤具有产率较高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导电膜可以是干膜也可以是湿膜。
具体地,导电膜可利用氧化铟锡、氧化锡锑、掺铝氧化锌或氧化铟锌等导电材料经过溅镀、蒸镀或电镀的工艺而得到。或者,导电膜可利用氧化铟锡、氧化锡锑、掺铝氧化锌或氧化铟锌等导电材料与金属银、卤化银、铜、铝等组成的合金材料经过溅镀、蒸镀或电镀的工艺而得到。或者,导电膜可利用纳米银丝、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浆料、聚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浆料经过旋涂、刮涂、夹缝涂布或印刷等工艺加工固化而得到。
进一步地,在基材上形成引线的步骤包括:在基材上附着导电材料,导电材料覆盖于延伸部上,或者导电材料被延伸部覆盖,导电材料经激光镭射形成引线。该步骤具有工序简单的特点。或者在基材上附着导电材料,导电材料覆盖于延伸部上,或者导电材料被延伸部覆盖,导电材料经曝光、显影及蚀刻形成引线。该步骤具有产率较高的特点。
具体地,导电材料可经由印刷、喷涂、旋涂或溅镀等工艺附着于基材上。导电材料可以为银、铜、铝或碳等导电单质;或者,银、铜、铝或碳等的合金;或者,银、铜、铝或碳等导电单质与银、铜、铝或碳等的合金的混合物。引线和电极线路分两次成型的方式工艺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触控电极具有一层,引线具有一层,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或者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单层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引线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单层引线具有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一层引线对应一层触控电极,感应精度高。一层引线与对应的一层触控电极均形成后再形成另一层引线与对应的触控电极,制作方便且容易实现。
进一步地,在基材上形成引线之后,还包括步骤:形成保护层,保护层位于引线背向于基材的一侧,保护层覆盖引线。保护层可对引线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其受到外物的损坏。保护层还可起到防止引线被氧化的作用,以保证引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保护层可以为氮化硅材料或氧化硅材料等。进一步地,保护层还可向可视区延伸,以同时覆盖非可视区内的引线与可视区内的触控电极,以防止触控电极被损坏或被氧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层为绝缘保护层。
请参阅图2,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传感器10,可有效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具体地,触控传感器10包括基材100、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200及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300,触控电极200与引线300均设置于基材100上。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00间隔设置可避免触控电极200之间发生短路,至少两根引线300间隔设置可避免引线300之间发生短路。
请一并参阅图3,基材100划分有可视区110及位于可视区110边缘的非可视区120。触控电极200位于可视区110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非可视区120内的部分为延伸部。引线300位于非可视区120内,引线300与触控电极200相对应,引线300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200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300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200的延伸部覆盖。
在传统技术中,引线300与触控电极200的电连接需要借助搭接块来实现,由于搭接块具有一定的宽度且不可视,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为了避免引线300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200发生短路,故在至少两个触控电极200的排列方向上,引线300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200之间需要预留公差,进一步导致显示设备的边框较宽。
在本申请中,引线300与触控电极200一一对应。通过引线300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200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300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200的延伸部覆盖的方式实现了引线300与触控电极200的电连接,避免了搭接块的使用,有效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由于搭接块的取消,引线300直接与延伸部接触,故引线300直接与延伸部接触的部分的接触阻抗更加稳定。由于延伸部位于非可视区120内,引线300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触控电极200的延伸部上,或者引线300的一端被对应的触控电极200的延伸部覆盖,故无需在引线300与非对应的触控电极200之间预留公差,可进一步缩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请再次参阅图2,基材100可呈板状,可利用刚性透明材料或柔性透明材料制作而成。基材100具有绝缘的特点,可避免对触控电极200中的电信号、引线300中的电信号与显示面板中的电信号造成干扰。基材100的材质可以是玻璃或光学薄膜等。
可选地,基材100为柔性基板,柔性基板可弯折。制作时,可将设置有触控电极200与引线300的基材100划分为未弯折区及位于未弯折区边缘的弯折区,使不可视的引线300部分或全部位于弯折区内,并将弯折区弯折至显示面板背向于触控电极200的一侧,以实现含有该触控传感器10的显示设备的窄边框甚至是无边框。
触控传感器10还包括保护层(图未示),保护层设置于引线300背向于基材100的一侧,保护层可对引线30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其受到外物的损坏。保护层还可起到防止引线300被氧化的作用,以保证引线300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保护层可以为氮化硅材料或氧化硅材料等。进一步地,保护层还可向可视区110延伸,以同时覆盖非可视区120与可视区110,以防止触控电极200被损坏或被氧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层为绝缘保护层。
可选地,触控电极200具有一层,引线300具有一层,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或者触控电极200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引线300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一层引线300对应一层触控电极200,感应精度高。
进一步地,触控电极200被图案化,以便于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200呈由多个菱形块组成的图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触控电极200还可呈由多个三角形、矩形或月牙形等组成的图案;或者呈网格状、条状或线状等图案;或者呈不规则图案。引线300也可具有一定的形状,如直线、折线或波浪线等。此外,至少两条引线300的位置可灵活设置,例如可以位于触控电极200的同一侧、两侧、三侧或四周包围触控电极200。
当触控电极200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时,相邻两层触控电极200呈相同的图案,以便于制作。或呈不同的图案,以提高感应精度。例如,当触控电极200具有层叠设置的两层时,其中一层触控电极200可以呈横向排列的条状图案,另一层触控电极200可呈竖向排列的条状图案,以提高感应精度。可以理解地,当引线300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时,不同层上的引线300的位置可灵活设置,形状也可灵活设置。
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边框较窄、屏占比较高的特点。触控面板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触控传感器10及盖板,盖板层叠设置于触控传感器10上且背向于显示面板,触控电极200位于基材100与盖板之间。盖板的材质为透明材质,如玻璃等。盖板背向于触控传感器10的一面为触摸面,用户在该触摸面上进行触控操作。
再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具有边框较窄、屏占比较高的特点,以产生较广的可视效果。具体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主控板、及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位于盖板与显示面板之间,主控板与触控传感器10电连接。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可以为手机、电脑或电子书阅读器等。
触控面板层叠设置于显示面板上,主控板与触控面板电连接。显示面板用于输出图像,显示面板输出的图像可透过触控面板显示出来。触控面板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摸,并将接收到的触摸反馈至主控板上。通过主控板使得触控面板与显示面板之间可以进行电信号的传递。
进一步地,显示设备还包括柔性电路板,引线300的另一端通过柔性电路板与主控板电连接。柔性电路板可以集成于触控传感器10上,或者可以单独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基材,所述基材划分有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边缘的非可视区;其中,所述基材为柔性基板,柔性基板可弯折,可弯折的所述柔性基板划分为未弯折区及位于未弯折区边缘的弯折区;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所述引线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相对应,所述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覆盖,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所述引线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弯折区内,且所述弯折区用于弯折至显示面板背向于所述触控电极的一侧,以实现窄边框或无边框;及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引线之后,形成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引线背向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保护层覆盖所述引线,所述保护层为氮化硅材料或氧化硅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形成触控电极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导电膜,所述导电膜经曝光、显影及蚀刻得到所述触控电极;或者
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导电膜,所述导电膜经激光蚀刻得到所述触控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引线的步骤包括:
在所述基材上附着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覆盖于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导电材料被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导电材料经激光镭射形成所述引线;或者
在所述基材上附着导电材料,所述导电材料覆盖于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导电材料被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导电材料经曝光、显影及蚀刻形成所述引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具有一层,所述引线具有一层;或者
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单层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所述引线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单层所述引线具有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一层所述引线对应一层所述触控电极,一层所述引线与对应的一层所述触控电极均形成后再形成另一层所述引线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
5.一种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划分有可视区及位于所述可视区边缘的非可视区,所述基材为柔性基板,柔性基板可弯折,可弯折的所述柔性基板划分为未弯折区及位于未弯折区边缘的弯折区;
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基材上,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可视区内的部分为主体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的部分为延伸部;
至少两根间隔设置的引线,设置于所述基材上,所述引线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内,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相对应,所述引线的一端覆盖于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上,或者所述引线的一端被对应的所述触控电极的所述延伸部覆盖,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所述引线部分或全部位于所述弯折区内,且所述弯折区用于弯折至显示面板背向于所述触控电极的一侧,以实现窄边框或无边框;及
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引线背向于所述基材的一侧,所述保护层为氮化硅材料或氧化硅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具有一层,所述引线具有一层;或者
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所述引线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一层所述引线对应一层所述触控电极。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被图案化,当所述触控电极具有至少层叠设置的两层时,相邻两层所述触控电极呈相同或不同的图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与所述触控电极一一对应。
9.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传感器;及
盖板,层叠设置于所述触控传感器上,所述触控电极位于所述基材与所述盖板之间。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层叠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传感器位于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及
主控板,与所述触控传感器电连接。
CN201810812716.XA 2018-07-23 2018-07-23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9200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12716.XA CN108920008B (zh) 2018-07-23 2018-07-23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812716.XA CN108920008B (zh) 2018-07-23 2018-07-23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20008A CN108920008A (zh) 2018-11-30
CN108920008B true CN108920008B (zh) 2021-10-15

Family

ID=6441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12716.XA Active CN108920008B (zh) 2018-07-23 2018-07-23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200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5061A (zh) * 2020-04-10 2020-07-31 意力(广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屏的制备方法和触控屏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8318A (zh) * 2015-10-20 2017-04-26 长鸿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7122074A (zh) * 2017-03-28 2017-09-0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7122086A (zh) * 2017-03-28 2017-09-0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设备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90790A1 (zh) * 2013-05-30 2014-12-04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单层多点式触控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
TWI501128B (zh) * 2013-10-18 2015-09-21 Hannstouch Solution Inc 觸控面板
CN107085480B (zh) * 2017-02-16 2022-09-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7390914A (zh) * 2017-06-13 2017-11-24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8228002B (zh) * 2018-02-11 2021-08-24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8318A (zh) * 2015-10-20 2017-04-26 长鸿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以及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07122074A (zh) * 2017-03-28 2017-09-0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7122086A (zh) * 2017-03-28 2017-09-01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显示设备及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20008A (zh) 2018-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2932B (zh) 显示面板、移动终端及其驱动方法
US9772734B2 (en) Touch window
EP2824546A1 (en) Flexible touch panel
CN1105689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6940605B (zh) 显示面板
CN110133895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JP6677935B1 (ja) 配線基板およ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US10705640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touch display device
JP2000181612A (ja) 座標入力装置
CN108762580A (zh) 显示设备、触控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20008B (zh) 显示设备、触控面板、触控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EP3770734A1 (en)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multilayer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and capacitive sensor
CN109976569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装置
US11609672B1 (en) Touch control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touch contro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509382B (zh) 一种盖板、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EP3640774B1 (en)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304855B2 (en) Display panel,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wire structure
US20140118637A1 (en) Touch panel
EP3736670A1 (en)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multilayer transparent electrode member and capacitive sensor
CN111538439A (zh) 触控基板、显示装置
US20150138138A1 (en) Touch panel and formation of electrode
CN220023105U (zh) 一种加热膜、显示面板及仪表设备
CN211349320U (zh) 一种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
CN210573698U (zh) 一种具有触摸屏的电子设备
JP7482390B2 (ja) 配線基板及び配線基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