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2098A -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2098A
CN108872098A CN201710334206.1A CN201710334206A CN108872098A CN 108872098 A CN108872098 A CN 108872098A CN 201710334206 A CN201710334206 A CN 201710334206A CN 108872098 A CN108872098 A CN 1088720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il
trace element
woods
spatial distribution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342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尚天翠
刘影
卫刚
崔东
赖晓辉
张雪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ILI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IL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ILI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ILI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33420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2098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20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20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G01N21/3103Atomic absorption analysi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利用SPSS分析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垂直分布的含量以及各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研究野樱桃李林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绘制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垂直分布图,可以为当地森林的经营管理和防治森林土壤退化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结论如下:(1)新疆野生樱桃李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在垂直方向上(0‑100cm)土壤微量元素呈现出明显递减趋势;(2)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3)霍城县大西沟野生樱桃李林四种土壤微量元素(Cu、Zn、Fe、M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Description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不同的分法,通常有以下一些形态。
水溶态
包括非吸附态的离子和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的例子,其含量很低,有时接近于零而难以测出,并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在通气不良,低pH值、低Eh值得条件下,铁、锰的水溶部分增多,而对铜、锌的影响较小。
交换态
包括被粘粒矿物或腐殖质吸附的微量元素,交换态阳离子除Fe3+、Fe2+、Mn2+、Zn2+、Cu2+外,还包括它们的水解离子,如Fe(OH)2+、Mn(OH)+、Zn(OH)+、Cu(OH)+等。常用弱交换剂溶液提取(例如等溶液)。所提取的微量元素包括水溶部分和静电力所吸附的部分,不包括专性吸附的部分。
专性吸附态
由于被氧化铁锰或粘粒矿物的专性交换位置所吸附而不能用盐溶液交换,仅能被具有相似亲和力的阳离子所交换或被螯合物,也可以被溶解部分铁、锰、铜、锌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等而释放出吸附或包蔽的微量元素。
有机结合态
土壤有机质的微量元素以络合或吸附态存在。当有机质分解时,较容易释出,因此有效性较高,但释放速度较慢。
铁、锰氧化物包被态
包裹在铁、锰氧化物中,只有在包膜破坏后才得以释放,实际上近乎于矿物态。
矿物态(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这部分微量元素存在于固体矿物中不能为其他离子交换出来,这些矿物很难溶解,溶解积可低至10-50以下(如钼铁矿)。多数矿物的溶解度在酸性条件下有所增加,但也有在碱性条件下较易溶解,因此,土壤的酸碱条件对矿物态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影响很大。
与土壤或沉淀物硅铝酸盐矿物结合态
这部分微量元素结合在土壤或沉淀物硅酸盐矿物晶格中,也称为“残渣态”。
(1)土壤中有效态的铜
在滞水的土壤中,则以CuS或Cu2S的形态存在。一般是各种基性、超基性火成岩或碱性沉积岩发育的土壤大于各种酸性母岩发育的土壤。土壤中的铜有五种存在形态:矿物态、难溶铜盐或氧化铜、有机螯合或络合态、交换态、水溶态。其中,交换态和水溶态铜都是对植物有效的;在有机态中,只有与低分子有机质结合的铜对植物有效,而与大分子或高度缩合的有机结合物的铜在短时间内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铜各形态的植物可利用性的顺序为水溶交换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土壤pH值降低有利于提高铜的有效性,但反过来也易导致铜的流失。因此,酸性土壤缺铜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全铜的含量过多所致。一般泥炭土都缺有效铜,尤其是新垦泥炭。植物缺铜,总是在嫩组织上表现,如叶尖黄化或发白,生长停滞,种籽瘪粒等。
(2)土壤中有效态的锌
我国土壤的锌含量母质类型的变化与铜基本一致。有效态锌包括锌离子和含锌的络离子,含量为1~10mg.kg-1。土壤中的锌来自土矿物,存在于辉石、角闪石、墨云母等硅酸盐的晶格中。锌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也有五种:矿物态、有机态、酸溶态、交换态和水溶态。土壤各组分锌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依赖的平行关系。魏孝荣等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锌的研究得出:交换态、松结态和碳酸盐态锌均能不同程度反映土壤锌的有效性。高度风化淋溶的红壤,也有缺锌的问题,如玉米白苗病。小麦缺锌时植株矮小、叶片两侧失绿。
(3)土壤中有效态的铁
在不同的土壤条件下,当原生、次生矿物风化时,释放出少量的铁,其中部分被植物吸收。植物缺铁是全球性问题,分布范围极广。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石灰性土壤地区更为严重。我国西北、华北广大地区土壤缺铁相当普遍,对果树、蔬菜、豆类及大田作物均有危害,尤以果树受害最重。土壤中铁元素以可溶离子缓慢释放出来,普遍认为,二价铁的形态很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这种形态的铁称为有效铁。土壤缺铁往往是由于土壤中全铁量过低造成的。酸性土壤和砂质土壤上含铁量较低,可能造成有效铁的缺乏,影响有效铁的供应。还有一些淋溶作用很强的土壤,被漂洗成“白土层”的土壤,其全铁量和有效铁含量也是很低的。
(4)土壤中有效态的锰
锰的有效性与土壤的全锰含量关系不是很密切,但与土壤的酸碱度关系密切。就全国范围来说,缺乏有效态锰的土壤与石灰性土壤的分布十分吻合。在石灰性土壤上,有效锰主要易受还原锰和三二氧化物结合态锰含量的支配。缺锰土壤主要是石灰性土壤,尤其是pH值较高的质地疏松、通气性良好的土壤。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分布的缺锰土壤主要是与成土母质含锰量过低有关。土壤锰含量的变化与土壤类型的关系不如其他微量元素那样显著,与成土母质的关系有时则很突出。在一定的气候内,土壤的锰含量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各种形态的锰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视土壤条件而相互转化,最后影响它的有效性。Mn2+在正常土壤的pH值和Eh值范围里,是土壤溶液中唯一稳定的价态;而Mn3+和Mn4+并不能长期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尽在一些氧化还原反应中作为中间产物而短暂地存在。由于土壤中锰的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影响因素,并且这些形态随着土壤条件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长期以来对于土壤有效态锰所包括的形态难以确定。
土壤是植物必须微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土壤微量元素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在氮、磷、钾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缺乏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已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根据20世纪80年代第二代全国土壤普查统计,全国耕地中缺锌占51.5%、缺锰21.3%、缺铁5.0%、缺铜6.9%,一个地区土壤缺乏一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的现象比较普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化肥、有机肥、农药、杀虫剂等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染导致了土壤微量元素不同程度的累积,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成为土壤科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土壤微量元素是典型的区域化变量,与其它区域化变量一样,具有随机性和结合性双重特征。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土壤母质和外援输入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具体表现。作物对微量元素的有效需求量、有害元素的中毒量与微量元素的总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有关,近年来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赵良菊等在农田尺度下对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分布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决定。张庆利等对成交蔬菜基地,赵彦峰等对城乡交错区分析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有效锌和有效铜的含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姜勇等、马黎春等在区域尺度研究了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分布主要受地形、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适用于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土壤样品的采集和筛选;
B、DTPA提取剂的制备;
C、空白溶液的准备;
D、四种金属元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E、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四种金属元素含量;
F、计算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含量;
G、对所有实验数据用Excel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步骤B采用DTPA浸提法,其方法原理为:
DTPA是金属螯合剂,它可以与很多金属离子(Cu、Zn、Fe、Mn)螯合,形成的螯合物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从而减小了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活度,使土壤固相表面结合的金属离子解吸而补充到溶液中,因此在溶液中积累的螯合金属离子的量是土壤中金属离子的活度(强度因素)的总和。这两种因素对测定土壤养分的植物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DTPA能与溶液中的Ca2+螯合,从而控制了溶液中Ca2+的浓度。当提取剂加入到土壤中,使土壤液保持在pH7.3左右时,大约有3/4的TEA被质子化(TEAH+),可将土壤中的代换态金属离子置换下来。在石灰性土壤中,则增加了溶液中Ca2+的浓度,平均达0.01moL·L-1左右,进一步抑制了CaCO3的溶解,避免了一些植物无效的包蔽态的微量元素释放出来。提取剂缓冲到pH7.3,Zn、Fe等的DTPA螯合物最稳定。由于这种螯合反应达到平衡时间很长,需要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实验操作过程规定为2h,实际是一个不平衡体系,提取量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实验的操作条件必须标准化,如提取的时间、震荡强度、提取温度等。DTPA提取剂能成功地区分土壤是否缺Zn和缺Fe,也被认为是土壤有效Cu和Mn浸提测定的有效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利用SPSS分析了土壤微量元素的垂直分布的含量以及各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研究野樱桃李林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绘制了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垂直分布图,可以为当地森林的经营管理和防治森林土壤退化提供理论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实施例1中铜有效含量的垂直分布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锌有效含量的垂直分布图;
图3为实施例1中铁有效含量的垂直分布图;
图4为实施例1中锰有效含量的垂直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土壤样品的采集和筛选;
土壤样品采自新疆省霍城县大西沟具有代表性的野生樱桃李林土壤DXG01-DXG06号,共60个土样,采样深度为0-100cm。将采集的土壤样品(一般不少于500g)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100g。缩分后的土样在室内自然风干后,除去土样中石子和动植物残体等异物,用玛瑙研钵将土样研磨至全部通过100目(孔径0.15mm)尼龙筛。反复过筛2-3次,混匀后备用。
B、DTPA提取剂的制备;
称取DTPA(二乙基三胺五乙酸,C14H23N3O10,分析纯)1.967g置于1L容量瓶中,加入TEA(三乙醇胺,C6H15O3N,分析纯)13.3mL,并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950mL。再加CaCL2·2H2O1.47g,使其溶解。在PH计上用6moL·L-1HCL调节至pH7.3(每升提取液约需要加6moL·L-1HCL18.5mL),最后用去离子水定容。储存于容量瓶中。
C、空白溶液的准备;
不同海拔的每个土层做1个空白对照,并加入DTPA浸提剂15mL封口后,在25℃,150r/min的频率条件下振荡2h。
D、四种金属元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Cu的标准溶液。取浓度为1000mg·L-1的国家标准Cu标样。标准Cu系列溶液:取1000mg·L-1Cu标准溶液5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1mL硝酸,再用超纯水定容,稀释10倍,即为50mg·L-1Cu标准溶液。准确量取50mg·L-1Cu标准溶液0、2、4、6、8、1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即得浓度为0、1、2、3、4、5mg·L-1Cu标准系列溶液。
Zn的标准溶液。取浓度为500mg·L-1的国家标准Zn标样。标准Zn系列溶液:取500mg·L-1Zn标准溶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1mL硝酸,再用超纯水定容,稀释10倍,即为50mg·L-1Zn标准溶液。再取50mg·L-1Zn标准溶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1mL硝酸,再用超纯水定容,稀释10倍,即为5mg·L-1Zn标准溶液。准确量取5mg·L-1Zn标准溶液0、1、2、6、10、2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即得浓度为0、0.05、0.1、0.3、0.5、1.0mg·L-1Zn标准系列溶液。
Fe的标准溶液。取浓度为500mg·L-1的国家标准Fe标样。标准Fe系列溶液:取500mg·L-1Fe标准溶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1mL硝酸,再用超纯水定容,稀释10倍,即为50mg·L-1Fe标准溶液。准确量取50mg·L-1Fe标准溶液0、2、4、6、8、10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即得浓度为0、1、2、3、4、5mg·L-1Fe标准系列溶液。
Mn的标准溶液。取浓度为500mg·L-1的国家标准Mn标样。标准Mn系列溶液:取500mg·L-1Mn标准溶液10mL于100mL容量瓶中,并加入1mL硝酸,再用超纯水定容,稀释10倍,即为50mg·L-1Mn标准溶液。准确量取50mg·L-1Mn标准溶液0、1、2、3、4、5mL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即得浓度为0、0.5、1、1.5、2、2.5mg·L-1Mn标准系列溶液。
E、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四种金属元素含量;
称取6个海拔中(DXG01-DXG06)不同深度(0-100cm)的风干土样1.0000(±0.0005)g,并放入100mL锥形瓶中,然后每个锥形瓶中加DTPA提取剂15mL,同时,做空白对照。封口,并在25℃,150r/min的频率条件下振荡2h,过滤,重复实验3次。其他样方方法同上。
滤液、空白溶液和标准溶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测定时仪器的操作参数选择见表1和表2。提取液中的Cu、Zn、Fe、Mn等元素可直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表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时的操作参数
参数名称 铜(Cu) 锌(Zn) 铁(Fe) 锰(Mn)
波长(nm) 324.8 231.9 248.3 279.5
灵敏度(μg·mL-11%) 0.1 0.02 0.1 0.02
检测限(mg·L-1) 0.05 0.05 0.03 0.01
最适的浓度范围(mg·L-1) 0.05-5 0.05-1 0.1-5 0.05-3
空气—乙炔火焰条件 氧化型 氧化型 氧化型 氧化型
注:以上数据出自GB/T17138-1997;GB/T11911-1989。
表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试条件
F、计算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含量;
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含量(mg·kg-1):
W=C﹒V
式中:C—标准曲线查得待测液中铜、锌、铁、锰的质量浓度(mg·L-1);
V—DTPA浸提剂的体积(mL);
m—称取土壤样品的质量(g)。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锌、铁、锰的浓度,各元素的标准曲线浓度见表3。
表3:铜、锌、铁、锰标准曲线浓度系列
G、对所有实验数据用Excel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具体的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如下:
土壤微量元素垂直方向分布含量的变化
从图1-4可以看出,伊宁市霍城县大西沟DXG01-DXG06的6个不同海拔中的4种元素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相似,结果分析如下:
DXG01海拔:Cu的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较为平缓,Zn的0-2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20-100cm各土层含量没有明显变化,Fe和Mn的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
DXG02海拔:Cu和Zn的0-2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20-100cm各土层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Fe和Mn的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
DXG03海拔:Cu和Zn的0-20cm、20-40cm各土层含量的变化明显,而40-100cm各土层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Fe的0-30cm、40-5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Mn的0-100cm各土层含量没有明显变化。
DXG04海拔:Cu的0-100cm各土层含量无明显变化,Zn和Fe的0-5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Mn的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较为平缓。
DXG05海拔:Cu的0-4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4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较为平缓,Zn的0-100cm各土层含量没有明显变化,Fe的0-6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6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较为平缓,Mn的0-7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70-100cm各土层含量无明显变化。
DXG06海拔:Cu的0-100cm各土层含量无明显变化,Zn的0-3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30-1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没有明显变化,Fe的0-8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80-100cm各土层含量无明显变化,Mn的20-600cm各土层含量变化明显,而0-10cm、80-100cm各土层含量无明显变化。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方差分析(F值)
从表3-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伊宁市霍城县大西沟DXG01-DXG06的6个不同海拔的4种元素的含量与0-100cm各土层内差异显著,结果分析:4种元素的总量与50-100cm土层内无差异显著,而4种元素的总量与50-100cm土层内无明显差异,Fe和Mn与0-10cm土层表现为极显著差异。
Cu:0-50cm土层内表现为差异性显著,50-100cm土层内无显著性差异。
Zn:0-40cm土层内表现为差异性显著,40-100cm土层内无显著性差异。
Fe:0-10cm土层表现为极显著差异,10-50cm土层内表现为差异性显著,50-100cm土层内无显著性差异。
Mn:0-10cm土层表现为极显著差异,10-50cm土层内表现为差异性显著,50-100cm土层内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对伊宁市霍城县大西沟DXG01-DXG06的6个不同海拔中4种元素的总量与各个土层之间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
Cu和Fe在0-30cm和40-50cm的土层内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在30-40cm和50-100cm土层内差异均不显著。Zn和Mn在0-20cm和30-40cm土层内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在20-30cm和40-100cm土层内差异均不显著。整体说明在垂直分布下4种元素在表层积累的量较多,在0-10cm土层内Fe和Mn积累的量相较于Cu和Zn更为明显。
表4:土壤深度与微量元素含量方差分析(F值)
注:*表示显著水平P<0.05;**表示显著水平P<0.01。
微量元素之间相关性
表5说明在Cu、Zn、Fe、Mn四种微量元素中,各元素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Cu、Zn、Fe、M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性。Fe和Mn的氧化物富集微量元素的特性,由此表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间的增效作用比较明显。
表5:微量元素之间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结论:
(1)新疆野生樱桃李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在垂直方向上(0-100cm)土壤微量元素呈现出明显递减趋势。Cu和Zn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在0-40cm之间变化趋势明显,40-100cm之间无明显变化;Fe和Mn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0-80cm之间变化趋势明显,80-100cm之间无明显变化。
(2)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越高,下降趋势越明显。Fe下降最明显,其次为Zn和Mn,而Cu下降最少,因而在长期耕种生产中应注重Cu、Zn、Fe、Mn微量元素的补充施用,并结合土壤深度翻耕,提高中部土层微量元素含量。
(3)霍城县大西沟野生樱桃李林四种土壤微量元素(Cu、Zn、Fe、Mn)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Cu、Zn、Fe和Mn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中Fe和Mn最为明显,说明Fe和Mn的氧化物有富集微量元素的特性。
对比测试:
我国现用测定微量元素的常规方法为DTPA浸提法和HCl浸提法:酸性土中有效性Cu、Zn、Fe、Mn的提取用0.1mol.L-1的盐酸溶液。DTPA浸提法,即DTPA—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AAS法)。中性和石灰性土壤通常采用DTPA浸提剂。Lindsay创立的DTPA(pH7.3)同时提取测定土壤有效铜、锌、铁、锰的分析方法80年代被引入我国,它是一种常规分析方法,测试设备简便,基层测试人员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设备,快速准确的测试重金属的含量,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
为了更好的测定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本发明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土壤浸提实验,实验结果表明,DTPA浸提法能更好地提取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因此,本实验采用DTPA浸提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土壤样品的采集和筛选;
B、DTPA提取剂的制备;
C、空白溶液的准备;
D、四种金属元素标准溶液的配制;
E、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四种金属元素含量;
F、计算土壤有效金属元素的含量;
G、对所有实验数据用Excel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包括以下具体步骤:称取DTPA1.967g置于1L容量瓶中,加入TEA 13.3mL,并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950mL;再加CaCL2·2H2O 1.47g,使其溶解;在PH计上用6moL·L-1HCL调节至pH7.3,最后用去离子水定容,储存于容量瓶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包括以下具体步骤:不同海拔的每个土层做1个空白对照,并加入DTPA浸提剂15mL封口后,在25℃,150r/min的频率条件下振荡2h。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D中的四种元素分别为Fe、Mn、Zn、Cu。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E中的测定方法为:
称取6个海拔中不同深度的风干土样1.0000(±0.0005)g,并放入100mL锥形瓶中,然后每个锥形瓶中加DTPA提取剂15mL,同时,做空白对照;封口,并在25℃,150r/min的频率条件下振荡2h,过滤,重复实验3次;滤液、空白溶液和标准溶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提取液中的Cu、Zn、Fe、M n等元素可直接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CN201710334206.1A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Pending CN1088720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34206.1A CN108872098A (zh)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34206.1A CN108872098A (zh)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2098A true CN108872098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32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34206.1A Pending CN108872098A (zh)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209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2919A (zh) * 2019-03-26 2019-05-24 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烟台市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管理办公室) 一种防止樱桃园土壤退化的土壤调控方法
CN114295802A (zh) * 2021-10-29 2022-04-08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多元素指纹方法评估不同海拔土壤垂直分异规律的技术及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8083A (zh) * 2012-11-27 2013-04-03 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植物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05842331A (zh) * 2016-04-12 2016-08-10 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一种测定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8083A (zh) * 2012-11-27 2013-04-03 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植物中重金属的方法
CN105842331A (zh) * 2016-04-12 2016-08-10 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一种测定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 "《吉林土壤》", 30 September 1998,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朱峰 等: "安康烟区不同海拔及土壤类型养分的分布特征", 《贵州农业科学》 *
林景亮 等: "《福建土壤》", 31 August 1991,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董丙坤: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有效铜", 《广东化工》 *
贵州省烤烟土壤区划项目组: "《贵州省烤烟土壤区别》", 31 October 2015, 贵州人民出版社 *
郭朝晖 等: "有色矿业区耕作土壤、蔬菜和大米中重金属污染", 《生态环境》 *
郭永龙 等: "华北山区不同海拔台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及脱盐趋势", 《水土保持学报》 *
黄兴绍 等: "不同垂直地带山核桃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浙江林业科技》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92919A (zh) * 2019-03-26 2019-05-24 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烟台市国际农发基金项目管理办公室) 一种防止樱桃园土壤退化的土壤调控方法
CN114295802A (zh) * 2021-10-29 2022-04-08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基于多元素指纹方法评估不同海拔土壤垂直分异规律的技术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Long-term excessive phosphorus fertilization alters soil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the acidic soil of pomelo orchards
Wuenscher et al. A comparison of 14 soil phosphorus extraction methods applied to 50 agricultural soils from Central Europe.
Bekele et al. Effects of lime, vermicompost, and chemical P fertilizer on selected properties of acid soils of Ebantu District, Western Highlands of Ethiopia
Binkley et al.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Wagh et al.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of soils from eastern part of Pune city.
Chilimba et al. Assessing residual availability of selenium applied to maize crops in Malawi
Wang et al. Effects of soil properties on the transfer of cadmium from soil to whea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a typical industry–agriculture transition area
Hussain et al. Ameliorative effect of potassium sulphate on the growth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salt-affected soils
Jiao et al. Geochemical vari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fter land use conversion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Valle et al. Beneficial use of a by-product from the phosphate fertilizer industry in tropical soils: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maize and soybean growth
Bora et al. Disentanglement of the secrets of aluminium in acidophilic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L.) influenced by organic and inorganic amendments
Sun et al. Humic acids derived from Leonardite to improve enzymatic activitie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nutrients in a calcareous soil
Franks et al. Role of Fe-and Mn-(oxy) hydroxides on carbon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agricultural soils: A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approach
CN108872098A (zh) 一种野生樱桃林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Ma et al. Exploring the safe utilization strategy of calcareous agricultural land irrigated with wastewater for over 50 years
Ibrahim et al. Assessment of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erruginous ultisol in Benin City, Edo State-possible impact on plant distribution.
Mirsoleimani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and plant nutrients of citrus rootstocks as influenced by potassium and wood vinegar application
Giri et al. Study of the suitability of selected extractants for determination of plant-available arsenic in some inceptisols of West Bengal, India
Sarkar et al. Plant availability of boron in acid soils as assessed by different extractants
Bibiso et al. Evaluation of universal extractants for determination of selected micronutrients from soil
Duan et al. Soil contamination and plant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xic metals and metalloid in farmland soil–food crop system in Qilihe, China
Ye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Trace Elements in Wuyi Rock Tea Garden Soil.
Eduah et al. Ecological effects of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opper speciation on the microbial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land use management in cacao production
Adiloğlu et al.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extraction method for the available iron (Fe) content of calcareous soils
Zaku et al. Assessing the level of soil nutrients: a case study of Donga, Ibi and Wukari farmlands in Taraba State, Nige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