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0552B - 一种移动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0552B
CN108870552B CN201810405105.3A CN201810405105A CN108870552B CN 108870552 B CN108870552 B CN 108870552B CN 201810405105 A CN201810405105 A CN 201810405105A CN 108870552 B CN108870552 B CN 1088705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rea
air conditioner
hole
conve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051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70552A (zh
Inventor
冷晓刚
成日雄
陈明侠
王长刚
耿德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0510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705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70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05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05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05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器,包括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和底盘结构,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吸水区、水槽区、打水区、水位控制区,还包括:挡水筋,用于将所述吸水区与所述水槽区隔离;汇聚部,其位于所述打水区和所述水槽区之间,并靠近所述打水区的汇聚口;所述汇聚部上设置有打水轮。本发明所述的移动空调器,采用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与底盘的配合,能够合理分配移动空调器内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与底盘上的水,优先供给打水区,且能够将上层水及中层水直接供给打水区,减少水的循环步骤,提高打水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空调器。
背景技术
移动空调相较于传统的立式空调,挂式空调体型更加小巧,无需安装,移动方 便,可随意放置在房屋内不同位置的移动式空调。现有移动空调根据其结构通常分 为三层接水盘,即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底盘。然而现有技术中,三层接水盘 未能形成良好的配合,不利于移动空调整体水的调度,冷凝水使用效率低下。且移 动空调顶部出风时,顶板上会凝聚冷凝水,冷凝水会聚集过多后会沿移动空调的侧 壁或面板下流,给用户造成不便;中层接水盘无法及时排出多余水分,造成冷凝水 外溢或流入其他电器部件,损坏移动空调;底盘根据其水道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分 别为:水位控制区、吸水区、水槽区和打水区,其中水槽区与吸水区、打水区连通, 水槽区用于缓存底盘上的水,打水区内的水可以通过打水轮打到冷凝器翅片蒸发, 吸水区内的水通过泵抽出。移动空调底盘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移动空 调的使用效率,使用寿命,使用时长等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器,以合理分配移动空调器内上层接 水盘,中层接水盘与底盘上的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移动空调器,包括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和底盘结构,所述底盘结构包 括:吸水区、水槽区、打水区、水位控制区,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挡水筋,用于 将所述吸水区与所述水槽区隔离;汇聚部,其位于所述打水区和所述水槽区之间, 并靠近所述打水区的汇聚口;所述汇聚部上设置有打水轮;所述水槽区内设置有导 风部件,所述导风部件包括导风筋和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水槽区 的侧边相连接,另一端与导风筋远离打水区的一端相连接;所述水位控制区的底部 设置有存水槽,所述存水槽上方设置有至少一液位开关;所述吸水区的底部设置有 凹槽,所述凹槽处安装有与水泵相连的过滤组件;所述水槽区中打水槽底面为槽体, 所述槽体沿打水轮的径向方向自两端向中间凹陷;所述打水槽上方设置有打水轮;
所述上层接水盘包括水槽和聚水板,所述聚水板设置在所述水槽和送风蜗壳的出风口之间,所述聚水板上表面倾斜设置,所述聚水板和所述出风口连接位置设置 一倾斜端面,所述倾斜端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聚水板倾斜角度,所述水槽设置为 槽体结构,且所述水槽底部设置有落水孔,所述落水孔设置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 件用于将所述水槽内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打水槽上方设置的所述打水轮上;
所述中层接水盘,包括:一支撑筋条,所述支撑筋条上设置至少一个导流孔; 一排水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接在所述内管上,所述内管中设置出水通 道,用于将所述引流孔中导出的冷凝水排出;一落水孔,所述落水孔上设置有围堰; 一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倾斜设置,所述支撑筋条、所述排水嘴及所述落水孔均设置 在所述中隔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汇聚部为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形结构;所述汇聚部的凹形结构由 多个汇聚面组合而成,所有所述汇聚面相交于汇聚点。
进一步的,所述打水轮结构包括:第一打水轮,第二打水轮,第三打水轮;所 述第一打水轮和所述第二打水轮设置于所述打水槽上方;所述第三打水轮设置于所 述汇聚部上方;所述第一打水轮和所述第二打水轮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三打水轮 与所述第一打水轮或所述第二打水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汇聚面由均为倾斜设置的汇聚面一、汇聚面二、汇聚面三和汇 聚面四依次拼接而成,相邻的拼接面之间均呈现度数为度-度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汇聚面一和所述汇聚面三的倾斜方向以所述水槽区向所述汇聚部由高向低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开关,包括:第一级液位开关,悬挂固定于第一存水槽的 上方,用于对所述第一存水槽的水位进行监控;第二级液位开关,悬挂固定于第二 存水槽的上方,用于对所述第二存水槽的水位进行监控;当所述第一存水槽存水的 水位上升、所述第一级液位开关的浮子上升到达一级报警位置时,触发一级报警信 号;当所述第二存水槽存水的水位上升、所述二级液位开关的浮子上浮到达二级报 警位置时,触发二级报警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空调器还包括一中层接水盘,所述导流组件设置为软管, 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落水孔密封连接,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空调中层接水 盘上的导向孔连接;所述导向孔贯穿所述中层接水盘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部、第二导流部以及第三导流部,所述 第一导流部设置在所述落水孔上,所述第二导流部设置在送风蜗壳上,所述第三导 流部设置在空调中层接水盘;所述第一导流部和所述第二导流部连接,所述第二导 流部和所述第三导流部连接,实现所述落水孔和所述中层接水盘上导向孔的连通; 所述导向孔贯穿所述中层接水盘设置;所述第二导流部设置成横截面为U型的槽口 形状,且所述第二导流部的敞口端面与所述送风蜗壳的圆弧外边缘面密封连接形成 具有内部腔室的管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落水孔包括一类落水孔,所述一类落水孔设置为方形孔,所述 方形孔的四周向上延伸2mm-3mm形成第一围堰,所述方形孔下端设置第一导向斜 面,用于将落入所述方形孔内的冷凝水导流至下层打水轮上。
进一步的,所述落水孔包括二类落水孔,所述二类落水孔包括第一孔口及沿所 述第一孔口向上延伸3mm-4mm的第二围堰;所述落水孔还包括三类落水孔,所述 三类落水孔包括第二孔口及沿所述第二孔口向上延伸5mm-8mm的第三围堰。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底盘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采用挡水筋将所述吸水区与水槽区进行隔离,使水槽区可以储存一定的积水,当冷凝器工作时,水槽区的积水可以优先汇聚到打水区,通过打水轮将积水打 到冷凝器的翅片上。另一方面,采用挡水筋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积水倒流至吸水 区,从而造成打水轮工作时,打水区的冷凝水不足的现象,产生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所述汇聚部的设置,在积水进入所述打水区之前,优先将积水引入所述汇聚部;所 述挡水筋与所述汇聚部的配合,能够对底盘上的水起到引导作用,优先流向打水区;
(2)所述汇聚面一和所述汇聚面三的倾斜方向以所述水槽区向所述汇聚部由高向低倾斜,进而将所述水槽区处的水,优先引导至所述汇聚部,进而使底盘上的水 优先向所述打水区处流动;
(3)所述导流组件的设置,保证所述第一水槽内的冷凝水直接通过所述导流组 件引导至所述导向孔中,并通过所述导向孔的导向结构直接将冷凝水导流至位于所 述移动空调底部的所述打水轮上,致使冷凝水的雾化,从而便于所述移动空调内冷 凝水的排出;
(4)通过底盘结构上设置的挡水筋、汇聚部、导风部件、存水槽、凹槽等结构, 能够对底盘上的水进行合理的规划,有效调度冷凝水优先从水槽区流向打水区,其 次流向水位控制区,最后流向吸水区,并在水量过多时,进行分级报警,延长使用 时间,减少停机时间;增加底盘的结构合理性,提高制冷效率,增长使用时间;
(5)本发明所述落水孔具有多种形式,且所述落水孔设置有不同高度的围堰, 能够满足不同水位的排水要求,及时有效的缓解所述中层接水盘的积水压力,有助 于提高整机除水效率;且中层接水盘与底盘配合能够提高打水轮的打水效率,合理 规划打水区水的引导路径;
(6)采用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与底盘的配合,能够合理分配移动空调器内 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与底盘上的水,优先供给打水区,且能够将上层水及中层 水直接供给打水区,减少水的循环步骤,提高打水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底盘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底盘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一;
图3为多个挡水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插接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挡水筋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底盘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汇聚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打水轮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打水槽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发明打水槽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发明打水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打水轮的俯视图状态一;
图13为本发明打水轮的俯视图状态二;
图14为本发明液位开关的紧固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螺钉柱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液位开关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液位开关的整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水位控制区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多级液位开关示意图一;
图20为本发明多级液位开关示意图二;
图21为本发明中浮子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底盘结构凹槽位置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过滤组件示意图;
图25为图23的A处放大图;
图26为本发明排水嘴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排水嘴结构安装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排水嘴缺口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发明带缺口的排水嘴安装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外接缺口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支撑筋的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的结构图;
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上层接水盘的俯视图;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所述积水组件的结构图;
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导风板的结构图;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所述积水组件的结构图;
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三所述积水组件的结构图;
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四所述落水孔的结构图;
图39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五所述落水孔的结构图;
图4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六所述引流组件的结构图;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七所述引流组件的结构图;
图4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八所述引流组件的结构图;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的结构正视图;
图4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图4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的结构图;
图46是本发明移动空调的整体结构图;
图47是本发明中隔板的整体结构图;
图4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中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中一类落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一中二类落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二中二类落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四中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中排水嘴的剖切视图;
图5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中排水嘴的正视图;
图5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五中柱形塞的结构视图;
图5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七中中隔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八中支撑筋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十九中支撑筋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一中落水孔的结构视图;
图6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一中围挡的正视图;
图61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二中围挡的正视图;
图6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十三中落水孔的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21-吸水区,322-水槽区,330-打水区,313-水位控制区,323-凹槽,3925-连接 通道,3926-挡水筋,325-第一挡水筋,326-第二挡水筋,327-第三挡水筋,328-第 四挡水筋,329-第五挡水筋,320-插接部,39261-缺口;331-汇聚口,332-汇聚部, 333-汇聚点,334-入水口,335-挡水块,336-汇聚面一,337-汇聚面二,338-汇聚面 三,339-汇聚面四,3310-挡水结构,322-水槽区;315-打水轮,316-打水槽,317- 打水电机,318-槽体,319-台阶结构,3110-第一挡片,3111-第二挡片,3112-第一槽 段,3113-第二槽段;3911-螺钉柱,3912-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3-液位开关,39111- 大柱,39112-小柱,39113-螺纹孔,39121-连接脚,39122-通孔,39123-侧边,39124- 向外延伸结构,39131-连接杆,3921-第一级液位开关,3922-第二级液位开关,3943- 液位开关支架一,3944-液位开关支架二,3945-螺钉柱一,3946-螺钉柱二,3947- 第一存水槽,3948-第二存水槽,3925-连接通道,3926-挡水筋,39261-缺口,3930- 多级液位开关,3931-浮球,3932-一级浮子,3933-二级浮子,3934-三级浮子,3935- 卡环,3936-导向杆,3937-导轨,3938-连接杆,3939-多级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311- 一环,39312-导槽,39313-二环;361-过滤组件,362-水泵,363-排水嘴结构,364-第一连通管道,365-第二连通管道,366-过滤器,367-固定组件,368-连接环套, 3671-面盖,3672-固定臂,3673-中空管道,3610-安装架,3611-水盖,3613-固定 板,3614-排水口接头,3615-固定槽,3616-定位孔,3617-定位部,341-排水嘴本 体,342-外置出水口,346-外接缺口件,347-引水柱,633-支撑筋;
1-上层接水盘;2-中层接水盘;3-底盘结构;4-蒸发器;5-冷凝器;11-送风蜗壳;12-出风口;13-导风板;14-转轴;15-聚水板;16-倾斜端面;17-积水组件;18-引流 组件;131-导向筋;171-第一水槽;172-挡水板;173-导流件;174-落水孔;175-第 二水槽;176-引水板;177-底板;178-导向组件;179-围堰;181-引流板;182-挡水 组件;183-排水孔;184-导向条;185-流通口;186-导流孔;191-第一导流部;192- 第二导流部;193-第三导流部;194-连接组件;1741-落水管;1742-槽口;1743-齿 口;1781-第一导向管;1782-第二导向管;1791-缺口;1941-第一连接部;1942-第 二连接部;1943-卡槽;1944-延伸件;2-中隔板;21-蒸发器区;22-送风蜗壳区;23- 支撑筋条;231-缺口;232-折板;233-缓冲板;2331-弧度板;2332-侧板;24-排水嘴; 241-外管;242-内管;243-出水通道;244-第二导向斜面;245-环状条纹;246-加强 筋;247-间隙通道;248-外螺纹;249-柱形塞;2491-波纹柱;2492-凸台;2493-扁形 圆柱;25-一类落水孔;251-第一围堰;252-第一导向斜面;26-二类落水孔;261-第 一孔口;262-第二围堰;2621-支撑圈;2622-预留孔;263-第四围堰;27-三类落水孔;28-漏水孔;29-围挡;291-细孔;292-细管;201-第一优先孔;202-第二优先孔; 203-次要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 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空调器,移动空调器包括一底盘结构,结合图1至图5所 示,底盘结构包括:吸水区321,水位控制区313、水槽区322和打水区330;底盘 结构还包括:
一连接通道3625,设置于吸水区321与水槽区322之间,用于吸水区321与水 槽区322的连接;
至少一挡水筋3926,平行于连接通道的横截面设置于连接通道3925轴向任意 位置,用于将吸水区321与水槽区322隔离。
采用挡水筋3926将吸水区321与水槽区322进行隔离,使水槽区322可以储存 一定的积水,当冷凝器工作时,水槽区322的积水可以优先汇聚到打水区,通过打 水轮将积水打到冷凝器的翅片上,也可以有效防止积水倒流至吸水区321,从而在 打水轮工作时,避免打水区321的冷凝水不足的现象发生,带来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较佳地,吸水区321的底部设置有凹槽323。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吸水区321 设置有凹槽323,当积水过多时,凹槽323可以有效缓存一部分积水。
较佳的,挡水筋3926包括两种布置形式,其一,挡水筋3926与连接通道3925 是一个整体,挡水筋3926不需要单独制造,减少了加工工序,避免了挡水筋3926 的单独制造所带来的额外的成本浪费。其二,挡水筋3926为独立结构,其与所述连 接通道3925上设置的至少一个插接部320配合,通过将所述挡水筋3926插入不同 的插接部320,从而改变吸水区321与水槽区322的区域大小,调整蓄水量。
实施例二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6、图7所示, 底盘结构还包括:汇聚部332,其用于将水槽区322和打水区330连接,其位于打 水区330和水槽区322之间,并靠近打水区330的汇聚口331;
汇聚部332为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形结构,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积水进入打 水区330之前,优先将积水引入汇聚部332,使积水在汇聚部332缓存一部分;同 时,缓解积水进入打水区330的速度,降低打水轮的负载。
较佳的,汇聚部332的凹形结构由多个汇聚面组合而成,汇聚面包括:汇聚面 一336、汇聚面二337、汇聚面三338和汇聚面四339,四个汇聚面沿逆时针方向组 合拼接而成,汇聚面均为倾斜设置,相邻的汇聚面之间均呈现为一定的夹角,所有 汇聚面相交于汇聚点333。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积水在进入打水区330之前, 可以在汇聚部332缓存一部分积水;同时,可以减缓积水流入打水区330的速度。 进一步的,相邻的汇聚面之间的夹角的度数为174度-178度。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 防止相邻的汇聚面之间的夹角太大,使整个汇聚面呈现为平面,不能有效地缓存积 水;另一方面,防止相邻的汇聚部332之间的夹角太小,造成整个汇聚部332太深, 缓存积水太多,使积水不能及时进入打水区330。
较佳的,汇聚面一336和汇聚面三338的倾斜方向以水槽区322向汇聚部332 由高向低倾斜,进而将水槽区322处的水,优先引导至汇聚部332,进而使底盘上 的水优先向打水区330处流动。
较佳的,汇聚面为平面,所有汇聚面相交于汇聚点333。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 方便汇聚面的加工成型。
较佳的,汇聚面为弧形面,所有汇聚面相交于汇聚点333,对积水流入汇聚部 332产生更好的缓冲。进而,汇聚部332的凹形结构呈现为圆底锅形结构,使积水 在进入打水区330之前,可以在汇聚部332缓存一部分积水;同时,可以减缓积水 流入打水区330的速度。此外,圆底的设计也避免了泥沙积聚在一点难以清洗的现 象的发生。
较佳的,汇聚部332与打水区330之间设置有挡水块335,将汇聚部332与打 水区330隔开,挡水块335开设有汇聚口331,汇聚口331与汇聚点333位置相互 错开,从而避免积水从汇聚点333直接流入打水区330,起到较好的积水缓存作用。
较佳的,汇聚部332与水槽区322之间设置有挡水结构3310,挡水结构开设有 入水口334,入水口334与汇聚点333位置相互错开,且入水口334和汇聚口331 位置相互错开,从而使积水先经过汇聚点333,然后从汇聚点333流入汇聚口331, 使积水在汇聚点333有所缓冲,避免积水直接流入汇聚口331。
较佳的,汇聚部332周围设置有挡水结构3310,挡水结构3310将水槽区322 与汇聚部332隔开,挡水结构3310开设有多个入水口334,入水口334设置于汇聚 部332水位相对汇聚点333较高的位置,入水口334与汇聚点333错开,而且入水 口334和汇聚口331错开。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使积水顺利从水槽区322进入汇 聚部332。
实施例三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移动空调器还包括一 打水结构,其用于将冷凝水挥洒至冷凝器翅片上,结合图8至图10所示,打水结构 包括:一打水槽316,其用于积聚冷凝水;至少一打水轮315,其至少部分的容置于 打水槽316内,并将打水槽316内积聚的冷凝水进行挥洒;一打水电机317,其与 打水轮315连接,并驱动打水轮315转动;打水槽316底面为槽体318,槽体318 沿打水轮315的径向方向自两端向中间凹陷,进而形成两侧高中间低的凹槽结构; 槽体318的结构形式,能够使流入槽体318的冷凝水聚集在槽体318的底部,有利 于消除打水槽316的积水死角,避免部分冷凝水的闲置浪费,使打水轮315能够尽 可能的将槽体318内聚集的冷凝水打到冷凝器的翅片上,提高打水轮315的工作效 率;
较佳的,槽体318的凹槽结构为与打水轮315外形相契合的弧形结构。
槽体318包括第一槽段3112和第二槽段3113;第一槽段3112为向下倾斜的平 滑斜面,使得冷凝水能快速地流入打水槽中;第二槽段3113为与打水轮315外形相 契合的弧形曲面,第一槽段3112的底端与第二槽段3113的一端平滑连接,第一槽 段3112的最底端高于第二槽段3113的最底端,第二槽段3113曲面的底部处于相对 槽体318的最低位;
较佳的,第二槽段的周向形状与打水轮315的周向形状相适应,打水轮315安 装在第二槽段的底面上方,使得打水轮315的打水效率更高;
较佳的,第二槽段3113远离第一槽段3112的一端平齐或者高于第二槽段3113 的另一端,随着打水轮315的转动,冷凝液可以直接流入槽体318的第二槽段3113 中,并聚集在底端;
两种槽段相配合,使得冷凝水可以更好的流入槽体318的同时,消除了槽体318 的打水死角,使得打水槽316的结构性能更好。
打水槽316还包括一台阶结构319,台阶结构319的顶部还设有一缓冲台面, 台面向打水槽316侧稍作延伸,与槽体318相连接,便于冷凝水聚集在槽体318中;
较佳的,缓冲台面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位于缓冲台 面相对的两侧,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向外倾斜,第二侧面与槽体318衔接。
槽体318的凹陷两侧还设有第一挡片3110和第二挡片3111,第一挡片3110和 第二挡片3111的高于打水槽316,第一挡片3110和第二挡片3111可以限制冷凝水 的流通路径;
较佳的,第一挡片3110和第二挡片3111的顶端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便于冷 凝水聚集在打水槽316中。
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相对于槽体318的另一侧面下方皆为一水台,水台相对于 底盘的竖直高度高于槽体,第一挡片和第二挡片的缺口深度与水台台面相平齐,便 于液体流入槽体中。
第二挡片3111的对应于打水轮315的安装位置设有凹槽,凹槽底端为向下凹陷 的弧面,凹槽用于容纳打水电机317的连接轴,连接轴连接打水轮315;
较佳的,凹槽的形状与打水电机317的连接轴的周向形状相适应。
打水结构设置于打水区330内,打水区330处于吸水区321和水位控制区313 之间,打水区330与水槽区313相接合;
水槽区322上方装有冷凝器,冷凝器包括至少两个翅片,打水轮315安装在对 应于两个翅片的之间,打水轮315将槽体318内积聚的冷凝水打到两个翅片上,可 以加速冷凝水的蒸发,同时使得结构排列更加紧密,节约了空间。
较佳的,本实施例中,打水轮315数量为一个。
实施例四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1、图12所 示,打水轮315包括第一打水轮3151,第二打水轮3152,第三打水轮3153;
第一打水轮3151和第二打水轮3152、第三打水轮3153均设置于打水槽316上 方。
打水电机317经由一第一转轴3174与第一打水轮3151和第二打水轮3152连接, 第一转轴3174带动第一打水轮3151和第二打水轮3152同轴同向转动;
第一转轴3174经由齿轮组与第二转轴3175连接;第二转轴3175带动第三打水 轮3153转动。第二转轴3175经由齿轮组的传动,进而与第一转轴3174转动方向相 反;继而,第一打水轮3151和第二打水轮3152转动方向相同,第三打水轮3153 与第一打水轮3151或第二打水轮3152的转动方向相反。
较佳的,第二转轴3175与第一转轴3174同轴设置。
较佳的,齿轮组包括第一锥齿3171,第二锥齿3172,第三锥齿3173;第一锥 齿3171与第一转轴3174连接并同向转动;第二锥齿3172与第二转轴3175连接并 同向转动;第三锥齿3173同时与第一锥齿3171和第二锥齿3172啮合,从而使第一 锥齿3171与第二锥齿3172的转动方向相反。
第三打水轮3153与第一打水轮3151或第二打水轮3152朝相反方向转动,能够 将冷凝水朝相反方向挥洒,增大冷凝器与冷凝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挥发效率。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结合图13所示,打水轮315包括第一打水 轮3151,第二打水轮3152;且第二转轴3175与第一转轴3174非同轴设置;第一锥 齿3171与第二锥齿3172相互啮合,从而使第一打水轮3151和第二打水轮3152朝 相反方向转动;
较佳的,第一锥齿3171与第一转轴3174为一体式结构;第二锥齿3172与第二 转轴3175为一体式结构;
与上述不同的,第一锥齿3171与第一转轴3174为分体式结构;第二锥齿3172 与第二转轴3175为分体式结构。
实施例五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3至20所示, 移动空调器还包括至少一液位预警装置,用于对底盘水位控制区的积水进行监控, 液位预警装置包括:
存水槽,包括第一存水槽3947和第二存水槽3948,用于收集空调运转过程中 产生的积水;
液位开关,包括: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悬挂固定于第一存水槽3947的上方, 用于对第一存水槽3947的水位进行监控;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悬挂固定于第二 存水槽3948的上方,用于对第二存水槽3948的水位进行监控;
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和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触发报警时水位的高度不同,从 而保证在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触发报警后,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使空调做出响应, 及时发出调整命令。通过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和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触发报警的 时机不同,来实现对移动空调运转的控制。当第一存水槽3947存水的水位上升,第 一级液位开关3921的浮子上浮到达一级报警位置时,触发一级报警信号,送风风机 转速变慢,冷凝器温度升高,除水效率增强;当第二存水槽3948存水的水位继续上 升,浮子上浮到二级报警位置,再次触发报警信号,移动空调停机。
较佳的,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通过连接杆一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一3943相连 接,使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悬挂固定于第一存水槽3947的上方,第二级液位开关 3922通过连接杆二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二3944相连接,使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悬 挂固定于第二存水槽3948的上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液位开关与底盘的直接连接, 方便安装与拆卸维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较佳的,一级报警位置与二级报警位置的高度不同。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保 证一级报警和二级报警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使空调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触发报 警后,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响应并及时发出调整命令,也避免了一级报警与二级报 警同时的出现。
较佳的,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的浮子的下表面要低于第一存水槽3947的上边 缘。保证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在水积满第一存水槽3947之前,可以有效地做出响 应;较佳的,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的浮子的下表面要低于第二存水槽3948上边缘。 保证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在水积满第二存水槽3948之前,可以有效地做出响应。
较佳的,第一存水槽3947的深度与第二存水槽3948的深度不同。这样设置的 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节省空间;另一方面,考虑到底盘的结构设置,使 第一存水槽3947在一级报警之前可以储存尽量多的积水。
较佳的,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和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相对于水位控制区的高 度不同。保证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触发报警与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触发报警之间 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让空调不至于同时执行两个报警信号而失去保护意义。
较佳的,第一存水槽3947和第二存水槽3948的槽底设置有排水口,这样设置 的好处在于,紧要时刻可以及时地将积水排出,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 方便积水的排出和售后维护。
较佳的,液位开关的形式可以为浮球式液位开关或者干簧管液位开关。
液位开关还包括一紧固装置,用于实现液位开关3913与空调底盘之间的紧固, 紧固装置包括:
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呈现为“L”形,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的端面39124 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液位开关3913与端面39124相连接,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 的侧边39123的下边缘设置有连接脚39121,连接脚39121为底部开设套接槽的薄 壁凸台结构;螺钉柱3911,设置于空调的底盘上,螺钉柱3911为台阶结构,包括 小柱39112与大柱39111;
连接脚39121的套接槽套接在小柱39112外部,形成可拆卸的套接连接,实现 对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的限位。将液位开关3913与空调的底盘连接在一起,避 免了将液位开关3913与空调其他非底盘结构连接时可能出现的错位现象的发生,另 外,通过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与底盘的直接连接,拆卸时只需对液位开关固定支 架3912进行拆卸,方便安装与拆卸维护,同时也避免了频繁拆卸液位开关3913对 液位开关3913带来的破坏。
较佳的,连接脚39121的套接槽的内截面与小柱39112的截面形状相同,并且 小柱39112插入套接槽可自由的沿轴向方向滑动。保证套接槽套接于小柱39112后 的稳定性的同时,便于安装与拆卸的方便。
较佳的,螺钉柱3911上表面的中心开设有螺纹孔39113;连接脚39121上表面 设置有通孔39122,通孔39122贯穿连接脚39121套接槽;将连接脚39121的套接 槽套接在小柱39112外部,连接脚39121上表面设置的通孔39122与螺钉柱3911上 表面开设的螺纹孔39113位置一致,实现对孔位同轴心,避免安装时发生错位;通 过一螺钉穿过通孔39122并与螺纹孔39113进行固定,进而将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 与螺钉柱3911进行固定,进一步对液位开关3913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同 时也方便后期维护。
较佳的,小柱39112的截面积比大柱39111的截面积要小。小柱插入套接槽后, 套接槽外壁和小柱的外壁齐平,保证了外观的美感。
较佳的,大柱39111的上表面能够对连接脚39121的底面进行抵接,方便安装 到位,同时保证液位开关3913的位置精度。
较佳的,液位开关3913通过连接杆39131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的向外延 伸结构39124相连接,通过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的紧固来实现对液位开关3913 的固定,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液位开关3913与空调底盘的直接连接,方便安装与拆卸 维修,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较佳的,螺钉柱3911结构形式包括如下两种:其一,螺钉柱3911为单独设计 的结构,与空调底盘分开,通过螺钉紧固方式或卡扣方式或与空调的底盘上设置的 安装柱套接的方式实现螺钉柱3911与空调底盘的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 在底盘上打多个孔,在合适的位置安装螺钉柱即可,避免了在底盘上设计多个螺钉 柱造成的成本的浪费,同时也可以增加整体的美观性。其二,螺钉柱3911与空调底 盘为一体式设计,避免了螺钉柱3911的单独加工造成的不必要的工序,从而产生较 大的浪费。
进一步的,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12设置有一旋钮,通过旋钮对液位开关3913 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提高使用精度,方便进行售前调试及售后维修。
较佳的,存水槽周围设置有螺钉柱,通过螺钉柱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的连接来 实现对液位开关固定支架的连接,间接实现对液位开关的固定。其中,通过螺钉柱 一3945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一3943的连接来实现对液位开关固定支架一3943的固 定,通过螺钉柱二3946与液位开关固定支架二3944的连接来实现对液位开关固定 支架二3944的固定。
较佳的,一级报警位置低于存水槽的上边缘,可以使移动空调及时的接收信号,使送风风机转速变慢,冷凝器温度升高,防止空调继续正常运转导致积水溢出的可 能性。保证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在存水槽积满水之前,可以有效地做出响应。
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通过液位开关固定支架与空调底板连接,通过液位开关固定支架的固定与拆卸来实现一级液位开关液位开关3921的固定与拆卸,防止第一级 液位开关3921的拆卸频繁导致的损坏;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通过液位开关固定支 架与空调底板连接,通过液位开关固定支架的固定与拆卸来实现二级液位开关液位 开关3922的固定与拆卸,防止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的拆卸频繁导致的损坏。
较佳的,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和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的形式可以是浮球式液 位开关或者干簧管液位开关。
较佳的,存水槽在槽底设置有排水口,以便紧急时刻可以及时地将水排出。储 备存水区在槽底设置有排水口,可以有效地对积水进行排出。
液位开关还可以为多级液位开关,多级液位开关3930悬挂固定于存水槽的上方,用于对存水槽的水位进行监控,如图,多级液位开关包括:
导向杆3936,呈现为圆锥柱结构,圆锥柱结构截面积沿着水位上升方向逐渐减小,用于对浮球3931和浮子的位置的限定,并对浮球3931和浮子的运动产生导向 作用。
浮球3931,呈现为环状结构,环绕于导向杆3936,设置于导向杆3936的截面 积最大一侧,当水位上升时,浮球3931沿着导向杆3936向上浮动,当水位下降时, 浮球3931沿着导向杆3936下降,直至落回初始位置;
浮子,数量为1个或多个,均呈现为环状结构,环绕于导向杆3936,沿水位上 升方向依次命名为一级浮子3932、二级浮子3933、三级浮子3934,浮子向上按自 然数排列顺序依次设置于浮球3931上方,当水位上浮时,浮子沿着导向杆3936上 浮,当水位下降时,浮子沿着导向杆3936下降,直至落回初始位置;
当存水槽的水位不断上升,浮球3931触动一级浮子3932时,多级液位开关3930 触发报警,送风风机转速变慢,冷凝器温度升高,除水效率增强;当水位继续上升 时,浮球3931带动一级浮子3932继续上浮,当触动二级浮子3933时,送风风机转 速进一步变慢,冷凝器温度升高,除水效率进一步增强;当水位继续上升时,浮球 3931带动一级浮子3932和二级浮子3933继续上浮,当触动三级浮子3934时,液 位开关报警,移动空调停机。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采取多重保护的模式,增强了 对存水槽的水位的监测,同时,对空调进行多重调控,加强了对移动空调的保护。
较佳的,浮子的内环包括一环39311和二环39313,二环39313的面积大于一 环39311的面积。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由于导向杆3936沿着水位上升的方向截面 积逐渐减小,浮子脱离所在位置开始上浮后,浮子不再受导向杆3936的约束,减小 浮子上浮时所承担的外在阻力。
较佳的,导向杆3936上设置有导轨3937,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浮球3931和小浮 子的运动产生导向作用,防止所有浮子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旋转或者翻转。
较佳的,浮子的内环周围设置有导槽39312,其宽度与导轨3937的宽度一致, 并留有浮子沿着导轨3937运动的间隙。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与导轨3937达成配 合关系,充分利用导轨3937的导向作用,
较佳的,单个浮子的内环沿水位上升方向、在不同位置的截面积不同,与各自 所处导向杆3936位置的截面面积相同。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每个浮子处在固定的 位置,可以精确地感应液位所在的位置,防止所有的浮子连在一起,产生不必要的 触动,对多级液位开关3930的报警产生误导。
较佳的,浮球3931和浮子以及相邻的浮子之间留有间隙,避免相邻的浮子的接 触对报警信号的干扰。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根据实际水位上升的快慢,通过浮子 的大小,使相邻浮子之间的距离为某一定值,间接为下一次报警留有一定的响应时 间。
较佳的,导向杆3936设置有卡环3935,卡环3935设置于所有浮子上方,对浮 子进行限位,防止浮子滑出。
较佳的,导向杆3936的截面积较小一侧设置有连接杆3938,通过连接杆3938 与多级液位开关固定支架3939连接,来实现多级液位开关与底盘的连接。避开多级 液位开关直接与底盘或者空调侧板之间的连接,这样可以避免频繁拆装对多级液位 开关造成的破坏,直接拆卸液位开关固定支架,即可实现多级液位开关的拆装。
较佳的,不同浮子的内环沿水位上升方向、在不同位置的截面积均不相同,但 与各自所处导向杆3936位置的截面面积相同,保证浮子环绕于导向杆3936的不同 位置。
较佳的,导轨3937至少为1条,多条导轨3937可以更好地保证浮子上浮时的 稳定性。所有导轨3937阵列分布于导向杆3936周围,对称的结构可以保证浮子上 浮时关于导向杆3936的对称性,进一步增加浮子上升过程中的稳定性。
浮子可以有多级,分别为一、二、三……N级浮子,N为所有浮子的总数,N 级浮子向上按自然数排列顺序依次设置于浮球3931上方,所有浮子均沿着导向杆 3936上浮和下降,当液位不断上升时,浮球3931沿导向杆3936向上运动,依次触 动N级浮子并带动所有触动过的浮子一起向上运动,并触发相应的N级报警信号, 当触发N-1级信号时,送风风机转速变慢,冷凝器温度升高,除水效率增强,当触 发第N级信号时,多级液位开关3930报警,移动空调停机。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 根据不同空调存水槽的深度,来调整浮子的个数,更加精确地实现对存水槽水位的 监控,增强对空调的保护。
实施例六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移动空调器还包括一 排水结构,结合图21和图29所示,排水结构包括过滤组件361、水泵362、排水嘴 结构363以及第一连通管道364和第二连通管道365;
过滤组件361安装在底盘上设置的凹槽323内,凹槽323由底盘平面向下凹陷 而成,过滤组件361设置于凹槽323内,有助于吸干底盘积聚的液体;过滤组件361 通过第一连通管道364与水泵362的进水口相连接,水泵362的出水口通过第二连 通管道365与位于底盘边缘的排水嘴结构363相连接;
在重力的作用下,底盘内积聚的冷凝水流入低位的凹槽323中,在水泵362吸 力作用下,冷凝水通过过滤组件361的滤网滤除液体中的杂质,流入水泵362中, 继而流经第二连通管道365,并由排水嘴结构363排出经过过滤组件过滤后的液体;
水泵362传送的是过滤后的冷凝液,防止混杂在液体内的杂质进入水泵362中 损害水泵362的正常使用,有利于提高空调机的工作性能,降低故障率,同时能够 将低于排水嘴结构363的冷凝水排出到空调机外,增长空调内部金属部件使用寿命。
过滤组件361包括一过滤器366,一固定组件367和一连接环套368,过滤组件 361的固定组件367包括用于封闭过滤器366的面盖3671,以及用于支撑过滤组件 的固定臂3672;
较佳的,面盖3671与固定臂3672为一体式结构。
固定组件367中间有一中空管道3673,用于液体的流通;中空管道延伸到外部, 构成一导通口,导通口还用于与第一连通管道364的衔接,使得过滤组件361与水 泵362连通;
过滤器366与固定组件367通过连接环套368相接合,采用可分离式的连接方 法;过滤器366与固定组件367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扣连接、螺纹连接,便于后期 维护时拆下过滤器,对聚集的杂质进行清理;
较佳的,固定臂3672包括以中空管道3673为中心,对称向两侧水平延伸的第 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
较佳的,连接环套368内还设置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能够起到密封的性能, 使过滤器366和固定组件367连接的更加紧密,防止已经过滤的冷凝液外漏,以及 未过滤的液体进入管道中。
固定臂3672通过底盘设置的固定结构固定,固定结构位于固定臂3672长度方 向上的两侧;一侧的固定结构为位于底盘上的第一固定件3693,另一侧为第二固定 件。
第一固定件3693为一立体台,形状可以是长方体、梯形台或者圆台,第一固定 件3693面向过滤器366一侧的壁面上设有一镂空口,镂空口用于容纳固定臂3672 的第一固定臂;
较佳的,镂空口内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抵件,其用于抵接第一固定臂,防止第 一固定臂在镂空口内沿长度方向窜动;
较佳的,第一固定件3693自顶部向下延伸出一槽体,槽体与镂空口贯通,设置 槽体能够在安装过程中,清楚的观察第一固定臂是否安装到位。
较佳的,镂空口的形状与第一固定臂的形状相适应,进而减少第一固定臂在镂 空口内的窜动。
第二固定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支撑体3692,支撑体3692设有与固定臂 3372形状相适应的贯通口,贯通口可以是顶部开口的凹槽,也可以是支撑体3692 壁面上的镂空通道,支撑体3692的外侧设有一卡柱3691,卡柱3691为弹性件,卡 柱3691的顶端设有一卡件;
固定臂3672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分别穿过立体台3696的镂空口和支撑 体3692的贯通口,通过立体台3696的槽体底面和支撑体3692的贯通口底面两者竖 直方向上的支撑,以及卡柱3691的卡件和槽体的镂空口顶面限定,将固定臂3672 固定在一定的高度;
立体台3693的抵件和卡柱3691的壁面分别顶住固定臂3672的两端,通过立体 台3696的抵件和卡柱3691壁面的水平方向上的限定,将固定臂3672固定在一定的 水平位置;
较佳的,卡件上设置有一倾斜面,在安装过滤组件361时,首先将固定臂3672 的第一固定臂插入立体台3696的镂空口内,进而向下按压固定臂3672的第二固定 臂,卡柱3691在弹力作用下向远离过滤组件361的方向弯曲,第二固定臂将沿着卡 件的倾斜面滑入支撑体3692的贯通口内,安装到位后,卡柱3691回弹,实现对过 滤组件361的卡接;拆卸过程中,掰动卡柱3691,能够轻易的将过滤组件361取出。
固定结构通过各个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力将固定臂3672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为可分离式结构,固定效果好,方便安装和拆卸。
较佳的,固定臂3672的两臂上具有螺孔,可以通过螺孔将固定臂3672以螺纹 连接的方式固定。
第一连通管道364与过滤组件361和水泵362的进水口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可拆 卸式连接;第二连通管道365与水泵362的出水口和排水嘴结构363之间的连接方 式为可拆卸式连接;上述可拆卸式连接,例如可以是通过螺旋连接,还可以利用软 管的弹性实现套接,方便后期维护时管道定期的清理,防止长时间的液体流动后在 管道内积聚的杂质影响系统的工作。
实施例七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
排水嘴结构363包括安装架3610,排水嘴本体341和用于密封的水盖3611,排 水嘴本体341为中空结构,排水嘴本体341包括外置出水口342、固定板3613和排 水口接头3614,第二连通管道365与排水口接头3614连接,水盖3611与外置出水 口342连接;
较佳的,固定板3613的平面与外置出水口342的轴线相垂直,固定排水嘴本体341;排水口接头3614与外置出水口342轴向相垂直,且排水口接头3614与外置出 水口342相交,内部贯通,连接面部分采用圆弧形结构,从而平滑过渡,便于液体 的流通,排水口接头3614的截面半径小于外置出水口342的截面半径;排水口接头 的轴线与外置出水口的轴线成一定角度;
较佳的,水盖3611与排水嘴本体341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连接,例如可以是 通过螺纹连接,排水系统未处于制热模式下的工作状态时,水盖3611与排水嘴本体 341相连接,防止灰尘等杂物进入机器内损害机器的运行,排水系统处于制热模式 下的工作状态时,拆下水盖3611,使得冷凝水可以通过排水嘴结构363流出;
较佳的,排水嘴结构363安装于于过滤组件361顶端水平面的上方,水泵362 底端水平面的下方,便于液体的排出。
排水嘴本体341的固定板3613上设有一固定槽3615,对应的安装架3610上设 有一固定孔,至少一连接结构贯穿固定槽3615与固定孔固定连接;并将固定板3613 压紧固定,固定板3613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3616,对应的底壳位置上设有至 少一个定位部3617;定位部3617穿过定位孔3616,将排水嘴本体341卡在一定的 高度,较佳的,固定孔和固定槽可通过螺纹连接,将排水嘴本体341固定;
较佳的,排水口接头3614固定于底壳后,相较于水平面,外置出水口342内壁 向下倾斜,便于水的排出。
排水口接头3614、中空管道3673和水泵362的进水口、出水口的外表面均为 波浪形结构,采用波浪形结构有利于提高各接口与软管的密封性,同时增大摩擦力, 防止空调器使用过程中,软管意外脱落。
排水嘴本体341为两端开口且两侧贯通的中空结构;
外置出水口342出水端底部设有一缺口,缺口由出水口底部向内凹陷而成,用 于破坏水面张力,由于水面张力使得积聚的冷凝水堵住外置出水口342,无法顺利 排出,缺口可以使地底盘内积聚的冷凝水高效排出,残留较少,缺口的形状可以是 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梯形。
排水嘴结构363还包括一外接缺口件346,外接缺口件346一侧端面设置有一 套接部,套接部能够套接于排水嘴外部,从而将外接缺口件346与外置出水口342 连接;外接缺口件346上设置有一缺口,缺口由远离套接部一侧端面向内凹陷而成;
套接部与外置出水口342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式,使得外置出水口342的适应 性更好,可以套接不同的外接缺口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使得应用性更广。
外接缺口件346上还设置有一引水柱347,引水柱347为三角形结构,在外接 缺口件346套接于外置出水口342后,引水柱347第一侧与外置出水口342端面贴 合,引水柱347第二侧向下倾斜,并延伸至缺口的位置;引水柱347能够将外置出 水口342端部的水引至缺口处从而滴落。
外置出水口342外壁上,还设有螺纹结构,可与水盖通过螺纹紧密,也可用于 连接引水管道,螺纹结构简单,连接和密封效果好。
使用状态下,外置出水口342的内壁相较于水平面向下倾斜,在斜面的作用下, 液体更易于向下流动。
实施例八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30所示,水槽 区322内设置有至少一条支撑筋633,支撑筋633为板状结构,连接于水槽区322 的底部;支撑筋用于支撑放置于其上部的冷凝器,同时给水槽区322留出容置水的 空间,且支撑筋能够阻挡热风从水槽区322吹过,从而使热风更集中的吹在冷凝器 上,减少风力流失。
相邻支撑筋633之间留有空隙,形成互通的排水通道;避免水槽区322内的冷 凝水产生死水区;支撑筋633的数量根据水槽区322空间的大小而定。
实施例九
如图32所示,移动空调包括:上层接水盘1、中层接水盘2、底盘结构3、蒸 发器4、冷凝器5、打水轮,其中,上层接水盘1设置在移动空调送风蜗壳11的顶 部,用于接收送风蜗壳出风口12的冷凝水;中层接水盘2安装在移动空调内蒸发器 4和送风蜗壳11的底部,用于接收移动空调的蒸发器4和送风蜗壳11外侧壁上的 冷凝水;冷凝器5,安装在中层接水盘2的下方,固定在底盘结构3上,用于加热 冷凝器5外侧壁上的冷凝水,以汽化至少部分冷凝水;底盘结构3,设置在移动空 调的底部,用于接收从中层接水盘2和上层接水盘1导流下来的冷凝水以及冷凝器 5外侧壁上的未汽化部分冷凝水;打水轮,安装在移动空调的底盘结构3上,打水 轮通过打水马达的马达轴固定安装在任一相邻冷凝器5之间,且打水马达用于通过 打水轮将未汽化部分冷凝水打到冷凝器5的外侧壁上,以使冷凝器5再次汽化未汽 化部分冷凝水。
具体的,当移动空调正常运行时,如处于制冷模式下,出风口12位置处冷空气 与外界热空气接触时产生冷凝水,气流经过移动空调的蒸发器4产生冷凝水,以及 送风蜗壳11外侧壁因存在热交换而产生冷凝水,由于上述产生的冷凝水温度比较低, 因此可以充分循环利用这部分温度低的冷凝水,并同时将冷凝水自动地从移动空调 中排出,从而保证了移动空调可以持续运行,而且也避免了用户手动排出移动空调 产生的冷凝水,使移动空调更加智能化,进而提升了移动空调的人性化的需求,提 升了用户体验。具体地,通过上层接水盘1、中层接水盘2的结构设置将冷凝水引 流至冷凝器5的外侧壁上,由于低温的冷凝水与高温的冷凝器5外侧壁进行热交换, 从而一部分冷凝水直接汽化为水蒸汽从移动空调中排出,实现了冷凝水的第一次循 环利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一直处于运转状态的在制冷模式下可以随着压缩机联动 运行的打水轮将另一部分未汽化部分冷凝水打到冷凝器5的外侧壁上,使冷凝水再 次与冷凝器5的外侧壁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了冷凝水的第二次循环利用,同时冷 凝水可以再次汽化从移动空调内排出,从而实现了移动空调的自动排出冷凝水的功 能,无需用户干预。
实施例十
如图3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送风蜗壳11在移动空调顶部设置出风口12,出 风口12设置上层接水盘1,上层接水盘1包括若干导风板13和转轴14,导风板13 通过转轴14固定在出风口12上,导风板13可通过转轴14转动,通过转动导风板 13改变空气从出风口12的吹出方向。
上层接水盘1还包括聚水装置,聚水装置包括积水组件17和聚水板15,聚水 板15设置在积水组件17和出风口12之间,聚水板15固定在出风口12的一侧,且 聚水板15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较佳的,整体倾斜角度一般设为1-2°; 具体的,出风口12与聚水板15连接的边缘高度小于出风口12远离聚水板15的边 缘高度,即出风口12边缘的位置高度随与聚水板15距离尺寸的增加而增加,故设 置在出风口12上的导风板13同样倾斜设置,保证导风板13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 作用下沿导风板13滑落至聚水板15上;同样的,聚水板15倾斜设置,致使聚水板 15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移动至积水组件17内。
聚水板15和出风口12连接位置优选设置一倾斜端面16,倾斜端面16的倾斜 角度一般设置为4-5°,保证出风口12上产生的冷凝水更易滑落至聚水板15上,提 高聚水装置的积水能力。
由于出风口12持续出风,冷凝水流动至出风口12周缘时,冷凝水受到气流影 响,从而不易冷凝水在聚水板15上的汇集。在未设置倾斜端面16时,出风口12 的水平高度相对于聚水板15的水平高度差异不大,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出风口12气 流对聚水板15上冷凝水流动的不良影响,甚至可在气流较大的情况下将冷凝水吹离 聚水板15,最终导致冷凝水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流下。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倾斜端面16的设置致使聚水板15形成凹台结构,即聚水板15的水 平高度远低于出风口12的水平高度,避免从出风口12吹出气流对聚水板15上冷凝 水的影响。
在风机的作用下,送风蜗壳11从出风口12排出冷空气,冷空气与外界热空气 接触时容易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在出风口12的边缘位置及导风板13上积聚,通 过聚水板15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保证冷凝水汇集在积水组件17 内。
实施例十一
如图34所示,在实施例十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积水组件17包括第一水槽 171,第一水槽171用以接收在出风口12产生并通过聚水板15汇集的冷凝水,第一 水槽171设置为有一定深度的槽体结构。
具体而言,当导风板13和聚水板15上聚集一定的冷凝水后,由于聚水板15 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所以冷凝水最终流向位于上层接水盘1较低端 的第一水槽171内。
第一水槽171可以位于聚水板15的某一个方位,只要保持冷凝水可持续从导风 板13和聚水板15流向该方位的第一水槽171即可。较佳的,聚水板15设置为矩形, 聚水板15上端面的一对应两边缘分别与出风口12、第一水槽171连接,聚水板15 上端面的另外对应两边缘设置挡水板172(止挡水流从聚水板15的其它方位流出上 层接水盘1位置),从而可以使聚水板15上的水流只能从聚水板15对应第一水槽171 的边缘位置流入第一水槽171。
较佳的,上层接水盘1在出风口12和聚水板15周边设置导流件173,导流件 173可设置为导流槽,导流槽和第一水槽171连通。由于出风口12持续出风,冷凝 水沿导风板13流动时,冷凝水易受到风阻,从而不易依靠自身重力作用流向聚水板 15上,甚至如果在冷凝水较少风力过大的情况下,冷凝水会在风力作用下克服自身 重力沿导风板13逆向流动;导流件173的设置,保证冷凝水在逆向流动的情况下移 动至上层接水盘1边缘位置时,导流件173也可将冷凝水接收并导流至第一水槽171 内。
通过在上层接水盘1设置第一水槽171,通过第一水槽171接收移动空调顶板 聚集的冷凝水,从而可以避免因冷凝水沿空调侧壁或面板流下而给用户带来的不便。
考虑到第一水槽171的积水量较小,一旦冷凝水较多,第一水槽171可能很快 盛满冷凝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该问题,第一水槽171底部设置有落水孔174; 落水孔174设置导流组件,通过导流组件将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导流至位于移 动空调底部的打水轮上。
如图35所示,导风板13上的冷凝水倾斜向下流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从出风 口12吹出的气流影响而改变原始流动方向,如此,冷凝水流向聚水板15的路径会 发生偏移,不利于第一水槽171的积水。将导风板13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弧状, 保证冷凝水在导风板13上形成聚集时导风板13形状对冷凝水具有一定的限制导向 作用,避免冷凝水在气流作用下脱离导风板13表面;较佳的,导风板13两圆弧表 面均设置导向筋131,导向筋131的延伸方向与导风板13延伸方向相同,导向筋131 的设置将导风板13的两圆弧面均分隔为若干条状槽型结构,冷凝水在条状槽型结构 内聚集并在导向筋131的作用下沿导风板13的延伸方向移动,降低气流对冷凝水流 向的影响,避免在风力作用下冷凝水从导风板13上脱离至移动空调外,或在自身重 力下滴落至送风蜗壳11内,影响用户体验。
实施例十二
实施例十二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积水组 件17包括第二水槽175;如图3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水槽175替代实施例 三中的第一水槽171;第二水槽175用以接收由出风口12产生并通过聚水板15汇 集的冷凝水。
第二水槽175设置为有一定深度的槽体结构;较佳的,第二水槽175包括四块 围板,围板彼此之间密封连接形成槽口状,其中一块围板与聚水板15一较低端边缘 密封连接,此与聚水板15连接的围板为引水板176;其他三块围板的上边缘高度略 高于与聚水板15连接的引水板176;第二水槽175底部设置底板177,底板177倾 斜设置,便于冷凝水在底板177某低点位置处的聚集;积水组件17还包括空心导向 组件178,导向组件178优选设置为倒“L”型,导向组件178的一端设置在引水板 176上,使导向组件178和第二水槽175内部连通,且导向组件178在引水板176 上的端口设置在底板177倾斜的最低端位置,保证第二水槽175内的冷凝水在底板 177上时向导向组件178的端口聚集;导向组件178另一端与送风蜗壳11环形外壁 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导向组件178和送风蜗壳11、上层接水盘1的位置固定;较佳 的,聚水板15下端面与导向组件178上端面对应位置设置加强筋,加强筋与聚水板15、导向组件178、引水板176固定连接,从而保证导向组件178在实现对第二水 槽175内冷凝水导向导流作用的同时,对上层接水盘1和送风蜗壳11之间的连接状 态具有一定的强化加固作用。
导向组件178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导向管178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导向管1782, 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倾斜设置,保证冷凝水在第一导向管1781内时能在自身重 力的作用下流至第二导向管1782内。在保证底板177倾斜设置的情况下,为保证第 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同样倾斜设置,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部分设置在底板177 上,致使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替换部分底板177,以保证底板177向第一导向管 1781的整体倾斜导,实现对第二水槽175内冷凝水的导向,同时便于第一水槽171 和第一导向管1781之间连接结构的制备。
引水板176和聚水板15连接位置设置为圆弧型,便于冷凝水从聚水板15滑落 至引水板176上。
具体而言,当导风板13和聚水板15上聚集一定的冷凝水后,由于聚水板15 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所以冷凝水最终流向位于上层接水盘1低端的 第二水槽175。
第二水槽175可以位于聚水板15的某一个方位,只要保持冷凝水可持续从导风 板13和聚水板15流向该方位的第二水槽175即可。较佳的,聚水板15设置为矩形, 聚水板15上端面的一对应两边缘分别与出风口12、第二水槽175连接,聚水板15 上端面的另外对应两边缘设置挡水板172(止挡水流从聚水板15的其它方位流出上 层接水盘1位置),从而可以使聚水板15上的水流只能从聚水板15对应第二水槽175 的边缘位置流入第二水槽175。
实施例十三
如图37所示,在实施例十三中,积水组件17同时包括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 槽175,即第一水槽171和聚水板15连接,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连接;具 体的,述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之间设置围堰179,围堰179设置缺口1791, 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通过缺口1791连通;围堰179上端面高度高于出风口 12高度,缺口1791底端高度等于或低于聚水板15最低端高度,保证第一水槽171 内的落水孔174发生堵塞时,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可通过缺口1791流至第二水 槽175内,并进一步通过导向组件178流至移动空调的中层接水盘上,避免冷凝水 在第一水槽171内的异常堆积。
缺口1791可设置为一个横截面积较大的槽口,或设置为若干个长条状的槽口; 当缺口1791设置为一个横截面积较大的槽口时,可保证冷凝水从第一水槽171流至 第二水槽175内的流量;当缺口1791设置为若干个长条状的槽口时,缺口1791的 结构设置可避免第一水槽171内的漂浮杂物通过缺口1791进入第二水槽175内,并 进一步通过导向组件178进入移动空调内部,从而造成移动空调内部部件的污染或 损坏。
实施例十四
在实施例十一和实施例十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落水孔174下端设置落水管1741。如图38所示,落水管1741出口边缘处设置槽口1742, 落水管1741内壁向下倾斜;落水管1741外壁可设置螺纹,便于安装水盖或水管。
由于冷凝水的张力较大,当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水位一般 为低于4mm)时,冷凝水在落水管1741位置的表面张力较大导致冷凝水无法正常 通过落水孔174排出。落水管1741的槽口1742设置,实现对落水管1741出口位置 冷凝水表面张力的破坏,从而保证第一水槽171内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时依旧可顺 利排出,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水槽171内的长期堆积。
实施例十五
在实施例十一和实施例十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落水孔174的下端口边缘处设置若干齿口1743,如图39所示,图39为落水孔实施例七的 结构图;齿口1743优选设置为绕落水孔174轴线环形均布,齿口1743可设置为带有 锐边或锐角的三角槽型等其他合理形状。
由于冷凝水的张力较大,当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水位一般 为低于4mm)时,冷凝水通过落水孔174位置时,由于冷凝水在落水孔174下端口 的表面张力较大导致冷凝水无法正常通过落水孔174排出。由于齿口1743的设置, 落水孔174下端面孔径变化及齿口1743锐边锐角对冷凝水在落水孔174下端面形成 的液体表面产生影响,致使冷凝水表面张力的破坏,从而保证第一水槽171内冷凝 水处于较低水位时依旧可顺利排出,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水槽171内的长期堆积。
实施例十六
上层接水盘1还包括引流组件18,引流组件18设置在蒸发器4上部,引流组 件18包括引流板181,引流板181和出风口12、聚水板15固定连接,且引流板181 和蒸发器4上端固定连接,在引流组件18的影响下使蒸发器4和聚水装置之间的位 置关系得到定位以及加固的效果。
引流板181倾斜设置,以便于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在引流板181上的某一位 置汇集。引流板181周边设置挡水组件182,避免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从引流板 181边缘处流出,引流板181和挡水组件182的设置构成积水槽结构,引流板181 上的冷凝水在积水槽内汇集。
如图40所示,较佳的,引流板181的一侧设置若干排水孔183,引流板181上 的冷凝水会通过排水孔183流向中层接水盘2;引流板181向设置排水孔183的一 侧倾斜,且引流板181和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一般设为1-2°;引流板181上设有若干 导向条184,导向条184可等距平行设置,致使引流板181上表面分隔为若干区域, 导向条184的设置,保证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在气流的影响下在导向条184周边 聚集,并最终在气流和自身重力的影响下流向排水孔183位置实现冷凝水从引流板 181上的排出。导向条184的高度尺寸小于挡水组件182的高度尺寸,避免被分隔 的各区域内水位过高,影响冷凝水的正常排出。
实施例十七
如图41所示,为保证对冷凝水更好的导向汇集效果,在导向条184上均设置若 干流通口185,被导向条184分隔的不同区域可通过流通口185连通,通过流通口 185可将在各区域内由导向条184聚集的冷凝水最终汇集在排水孔183位置处,并 通过排水孔183排出。同时流通口185的设置,可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避免引流 板181上的漂浮物等杂物通过排水孔183进入移动空调内部。可通过改变流通口185 的尺寸大小以适应不同过滤效果。
由于移动空调内部的蒸发器4设置,在蒸发器4热交换的影响下,蒸发器4周 边易产生大量冷凝水,这类冷凝水一般都靠设置在蒸发器4底部的中层接水盘2汇 集处理,但对于位于蒸发器4上部实现与送风蜗壳11固定的部件,即本实施例中的 引流板181,由于引流板181在蒸发器4的热交换影响下温度较低,在遇到外界热 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冷凝水,并在引流板181上聚集。若不及时对引流板181上的 冷凝水进行处理,易造成冷凝水的大量汇集,并在移动空调内部气流的影响下冷凝 水极易从移动空调中渗出并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给用户造成不便;通过 引流组件18的设置,可及时将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汇集引流排出,提高用户的使 用体验。
实施例十八
实施例十八在实施例十七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挡水组件 182在对应第一水槽171的位置设置导流孔186;如图42所示,导流孔186将积水 槽和第一水槽171连通,且引流板181向第一水槽171方向倾斜,保证引流板181 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导流孔186聚集并进一步流入第一水槽171内, 避免引流板181上排水孔183的设置。
导流孔186内可设置过滤装置,避免引流板181上的漂浮物等杂物通过导流孔 186进入第一水槽171内。
实施例十九
导流组件可设置为软管,软管的一端与落水孔174密封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 设置在中层接水盘2上的导向孔连接,导向孔贯穿中层接水盘2设置。软管的设置 实现第一水槽171和导向孔的导通,从而可将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直接通过软 管引导至导向孔中,并通过导向孔的导向结构直接将冷凝水导流至位于移动空调底 部的打水轮上,致使冷凝水在势能的作用下和打水轮发生相对碰撞,最终将冷凝水 进行雾化得到水雾,最后水雾通过设置在移动空调底部的排风蜗壳排出,从而提高 移动空调内部冷凝水的排出速度,进而避免底盘结构3中冷凝水的来源,从而控制 底盘结构3中的冷凝水水位的升高,避免因底盘结构3中的冷凝水过多而需用户手 动将冷凝水排出的操作,使移动空调更加智能化,同时还保证了移动空调可以持续 运行,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二十
在实施例十九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导流组件 包括第一导流部191、第二导流部192以及第三导流部193,如图43和图44所示, 第一导流部191设置在落水孔174上,第二导流部192设置在送风蜗壳11上,第三 导流部193设置在导向孔上;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连接,第二导流部 192和第三导流部193连接,实现落水孔174和导向孔的联通。
具体的,第一导流部191为倾斜或竖直设置的管状或槽状结构,若第一导流部 191为槽状结构,则第一导流部191的敞口端面朝向送风蜗壳11位置的方向,第一 导流部191一端固定在落水孔174位置,另一端与第二导流部192连接;第二导流 部192沿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设置,且第二导流部192设置为管状或槽状结构, 保证冷凝水在第二导流部192内沿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流动;第三导流部193 设置在中层接水盘2上且处于蒸发器4下部,第三导流部193与水平面形成一定倾 斜夹角,且第三导流部193向导向孔倾斜设置,便于第三导流部193内的冷凝水在 自身重力的影响下向导向孔位置流动;第三导流部193一端与导向孔固定连接,第 三导流部193另一端与第二导流部192连接,从而实现落水孔174和导向孔的连通。
较佳的,第二导流部192设置成横截面为U型的槽口形状,且第二导流部192 的敞口端面与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面密封连接形成具有内部腔室的管道结构; 第二导流部192和送风蜗壳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共平面,便于第二导流部192 的安装,导流部的宽度尺寸可设置为等于或略小于送风蜗壳11的宽度,便于第二导 流部192对送风蜗壳11上产生的冷凝水的收集;落水孔174的中心线可设置在第二 导流部192和送风蜗壳11的上述中心线平面上,便于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 192之间的连接;第三导流部193固定在中层接水盘2上,并通过设置的支撑筋条 保证第三导流部193的倾斜设置。
导流组件还包括若干连接组件194,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一水槽171底面、第 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第二导流部192和第三导流部193之间的可拆卸 连接均通过连接组件194实现。
如图45所示,连接组件194包括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第一连 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分别设置在相互连接的两部件上,第一连接部1941 和第二连接部1942配合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可以是将第一导流部191两端 设置第一连接部1941;第二导流部192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 部1942;第一水槽171底面设置第二连接部1942;第三导流部193设置第一连接部 1941。
第一连接部1941包括U型结构的固定块,固定块上设置沿U型结构延伸的卡 槽1943;相应的,第二连接部1942包括U型结构的配合块,配合块上设置延伸件 1944,延伸件1944可卡入卡槽1943内,实现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 的可拆卸式连接;固定块和配合块的U型结构设置,保证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 连接部1942之间的连接限位作用;且采用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之间卡接的连接 形式保证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之间连接位置的密封性,避免冷凝水 从连接组件194的位置渗出。
第一导流部191设有第一连接部1941的两端面优选为水平设置,便于第一导流 部191相对于第一水槽171底部的第二连接部1942和第二导流部192的第二连接部 1942的对位安装;具体的,仅需将两位置上的延伸件1944和卡槽1943对齐,通过 水平推动第一导流部191即可实现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一水槽171、第二导流部192 的连接。
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采用具有一定弹性变量的材料制成,如塑料 等,便于导流组件的整体安装连接。较佳的,卡槽1943尺寸大于延伸件1944尺寸, 致使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间隙配合,便于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 之间的连接。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之间设置柔性层,柔性层可采用硬质海绵, 纤维等,保证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之间的密封性;同时由于第二导流部192设 置在送风蜗壳11上,送风蜗壳11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柔性层具有一定的减 震作用,避免导流组件的整体震动。
第一导流部191的敞开设置,较软管的设置,更有利于冷凝水在导流组件中的 流动,易于导流组件对冷凝水的导流作用,且第二导流部192上端口的敞开设置, 一部分在送风蜗壳11生成的冷凝水可通过上端口进入第二导流部192内,从而实现 将冷凝水向打水轮的引流导向。
通过导流组件的设置,保证上层接水盘1收集的冷凝水直接通过导向孔导向至 打水轮上,在冷凝水重力势能的影响下,致使冷凝水以较高的流速冲击在打水轮的 轮叶上,在打水轮和冷凝水的相对碰撞下最终将冷凝水进行雾化得到水雾,最后水 雾通过设置在移动空调底部的排风蜗壳排出,从而提高移动空调内部冷凝水的排出 速度,进而避免底盘结构3中冷凝水的来源,从而控制底盘结构3中的冷凝水水位 的升高,避免因底盘结构3中的冷凝水过多而需用户手动将冷凝水排出的操作,使 移动空调更加智能化,同时还保证了移动空调可以持续运行,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二十一
如上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6和47所示,移动 空调器还包括一中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包括中隔板2,中隔板2包括蒸发器区21 和送风蜗壳区22,将中隔板2进行分区,并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排水结构,能够 满足其上不同部件的排水需求。蒸发器区21上部安装有蒸发器部件,送风蜗壳区 22上部安装有送风蜗壳部件,中隔板2还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在中隔板2 和蒸发器部件之间,能够有效避免中隔板2与蒸发器部件直接接触时,温度较低的 冷凝水将二者冻结在一起,本发明中支撑装置优选设置为支撑筋条23。
蒸发器表面由于空气冷热对流会产生较多的冷凝水,因此在蒸发器区21设置有落水孔和排水嘴24,排水嘴24与外接排水管连接用于将冷凝水排出机体外,落水 孔用于将冷凝水流入下层接水盘,再进入冷凝器中进行回收利用。为了使中隔板2 上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流向排水嘴24,将中隔板2沿排水嘴24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倾斜角度为1-2°。1-2°的倾斜角度,既保证了冷凝水能够沿着倾斜的中隔板2 向排水嘴24方向排出,又不会因为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冷凝水来不及从落水孔中落下, 致使冷凝水全部外排,造成冷凝水的冷量浪费。
在中隔板2上联合设置落水孔和排水嘴24,当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量较少时, 可以关闭排水嘴24,将冷凝水通过落水孔进入下层接水盘;当落水孔流水不畅或落 水孔排水能力与中隔板2上进入的冷凝水量不匹配,造成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量较 多时,打开排水嘴24,将排水嘴24外接排水管及时排出冷凝水。通过排水嘴24外 接排水管排出冷凝水以及通过落水孔处理冷凝水,能够避免蒸发器区21内存在积水, 影响移动空调正常运作。
本发明中落水孔设置在蒸发器区21上,如图48所示,落水孔上设置有围堰, 根据设置围堰的不同高度将落水孔分为一类落水孔25、二类落水孔26及三类落水 孔27。
如图49所示,一类落水孔25设置为方形孔,一类落水孔25还包括第一围堰 251和第一导向斜面252,沿方形孔向上延伸至一定高度形成第一围堰251,本实施 例中第一围堰251的高度优选设置为5mm-7mm,更优选设置为7mm;沿方形孔一侧边 向下倾斜设置第一导向斜面252,第一导向斜面252与中隔板2及第一围堰251一 体设置,一体设置不仅简化制作工艺,还能够提高第一导向斜面252及第一围堰251 与中隔板2的连接强度。中隔板2下方冷凝器一侧设置有打水轮,打水轮用于将冷 凝水打到冷凝器翅片上进行蒸发,第一导向斜面252具有引流作用,通过第一导向 斜面252,使得冷凝水能够落入打水轮区域。第一导向斜面252与方形孔的水平夹 角优选设置为30-60°,使得第一导向斜面252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并确保冷凝 水能够顺利通过一类落水孔,进而落入打水轮区域,为了使冷凝水能够落入打水轮 前方的凹槽中,本发明更优选将第一导向斜面252的倾斜角设置为45°更好地,在第一导向斜面252上均匀设置圆形凸点,有利于促进冷凝水分散。
二类落水孔26及三类落水孔27均设置为围堰孔,围堰孔包括孔口和围堰,孔 口设置在中隔板2上,孔口为圆形孔,沿孔口四周向上延伸一定高度形成围堰。具 体地,如图36所示,二类落水孔26包括第一孔口261及第二围堰262,第一孔口 261设置在中隔板2上,在二类落水孔26上方沿第一孔口261四周向上延伸一定高 度形成第二围堰262,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第一孔口261四周垂直向上延伸形成围堰, 第二围堰262的高度设置为8mm-10mm,更优选设置为8mm。
三类落水孔27包括第二孔口及第三围堰,第二孔口设置在中隔板2上,在三类 落水孔27上方沿第二孔口四周向上延伸一定高度形成第三围堰,本实施例中优选在 第二孔口四周垂直向上延伸形成围堰,第三围堰的高度设置为11mm-12mm,更优选设 置为11mm。
进一步地,将二类落水孔26和三类落水孔27分别紧贴中隔板2上设置的其他 部件设置,即第二围堰和第三围堰的顶端是具有一定弧口的圆,弧口设置为1/4-1/2 圆,本实施例中二类落水孔26和三类落水孔27分别依支撑筋条23设置。
另外,在送风蜗壳区22上设置漏水孔28,漏水孔28无围堰,进入送风蜗壳区 22上的冷凝水通过漏水孔28直接落入移动空调的下层接水盘上。
当移动空调运行时,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会积存一定的高度,相较于现有技术 中的漏水孔,本发明中设置多种形式的落水孔,能够满足不同的排水需求,当中隔 板2上积存的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时,冷凝水优先从一类落水孔中排出,随着中隔 板2上水位的升高,二类落水孔及三类落水孔也具备排水能力,大大提高了中隔板 2的排水能力,及时排出中隔板2上积存的冷凝水,有效缓解中隔板2的积水压力, 另外还能够增加冷凝水再次利用的机会,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施例二十二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类落水孔25紧贴中隔板2上的其 他部件设置,即第一围堰251顶端的截面形状设置为U字形,这是由于在实施例一 中第一围堰251截面形状为“口”字形,当其他部件的边壁充当第一围堰251的一 边后,第一围堰251的U字形截面与其他部件的边壁共同构成封闭的“口”字形。 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一类落水孔25依支撑筋条23的一边设置,使得支撑筋条23可以 充当第一围堰251的其中一边,如此设置,不仅能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还能 够避免将一类落水孔25设置在两排支撑筋条23之间带来的狭缝空间易堵塞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防止一类落水孔25堵塞,在一类落水孔25的上方,即第一围堰251 的顶端,设置有网筛,网筛的形状与第一围堰251的顶端端口形状相适应,网筛上 均匀开设圆形筛孔,当冷凝水中通过一类落水孔25时,其中较大颗粒杂物能够被筛 孔有效截留,进而保证进入下层接水盘的冷凝水中不会夹杂较大杂物,影响下层中 其他部件的正常运行。
如图51所示,沿第一孔口261四周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第四围堰263,其中倾斜 角度为向外侧倾斜3-5°,使得第四围堰263形成上宽下窄的弧形空间。同样的, 在第二孔口的四周斜向上方且向外侧倾斜3-5°延伸形成第五围堰,使得第五围堰 形成上宽下窄的弧形空间。
将二类落水孔26及第三落水孔27上的围堰设置为由下至上向外侧扩展的形状,有利于冷凝水进入落水孔,另外,外扩的围堰能够增加弧形空间的容量,且上宽下 窄的围堰设置,有利于增加水流压力,能够促进冷凝水快速从二类落水孔26和/或 三类落水孔27内通过,利于缓解中隔板2上冷凝水的积存压力。
实施例二十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第一孔口261处设置第一栅格,第一栅格与中隔板 2一体设置,由于第一栅格经常受冷凝水的水力冲击,将第一栅格与中隔板2一体 设置有利于增加第一栅格与中隔板2的连接强度。第一栅格由多根格条组成,格条 横向设置在第一孔口261处,通过第一栅格的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冷凝水中携带的 杂物。更好地,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栅格的防堵塞效果,第一栅格由多根横向格条 和竖向格条交织而成。同样地,在第二孔口处设置第二栅格,以达到与第一栅格相 同的效果。
实施例二十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栅格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围堰262上,具体地,如图52所示,在第二围堰262的中部设置支撑圈2621,支撑圈2621 上设有预留孔2622。本实施例中第一栅格由外环和多根格条组成,外环的直径介于 支撑圈的内径与外径之间,以使得第一栅格可以放置在支撑圈2621上,为了增加第 一栅格与支撑圈2621的连接强度,在支撑圈2621的表面设置一层橡胶垫,以增加 第一栅格在支撑圈2621上的摩擦力。
实施例二十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排水嘴24,当落水孔排水不畅或排水能力不足,造成中隔 板2上积存较多量的冷凝水时,可以引导冷凝水从排水嘴24排出,缓解中隔板2 上的积水压力,进而确保移动空调正常运行。
排水嘴24设置在蒸发器区21上,如图53所示,排水嘴24包括内管242和外 管241,内管242设置出水通道243,外管241一端开口,另一端底面中心处设置限 制孔,限制孔的直径尺寸大于内管242的外径,便于实现外管241与内管242的连 接,外管241的内壁与内管24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通道247,间隙通道247的 设置使得排水嘴24具有双层结构。现有技术中的排水嘴,其尺寸通常是固定的, 只能与单一规格的排水管进行连接,通用性较差。而本申请中排水嘴24具有双层结 构,使得排水管既可以与内管242进行装配,也可以与外管241进行装配,可以适 用不同规格的排水管与排水嘴24的装配需求,从而扩大了排水嘴24的应用范围。
另外,本实施例优选将内管242与外管241进行可拆卸连接,一方面安装及拆 卸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扩大排水嘴24的使用范围,适用更多规格 的排水管,可以将外管241更换为其他与排水管规格相适应的管结构。
在内管242与外管241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结构,如图54所示,本发明优选在间 隙通道247内均匀设置加强筋246,加强筋246的数量优选为四条,等距环形分布 在内管242外壁面的周向方向上。加强筋246的设置不仅能够保证排水嘴24的强度 要求,还节省了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排水嘴24还包括水塞,水塞包括柱形塞249和圆塞,如图55所 示,柱形塞249的主体为波纹柱2492,波纹柱2492为在圆柱体的侧壁外表面上均 匀设置波状纹,波纹柱2492的上端设置有凸台2491,凸台2491的设置便于柱形塞 249顺利塞入出水通道243内。波纹柱2492的下端设置有直径大于波纹柱2492直 径的扁形圆柱2493。波纹柱2492的直径与内管242的内径相适应,扁形圆柱2493 的直径与内管242的外径相适应,将柱形塞249塞入出水通道243内,使得柱形塞 249与内管242连接,波纹柱2492上波状纹的设置,能够增加柱形塞249与内管242 之间的摩擦,提高柱形塞249与内管242的连接强度。凸台2491与波纹柱2492、 扁形圆柱2493一体成型,使得柱形塞249不仅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且简化工艺、提 高生产效率。
圆塞用于与外管241连接,为此,圆塞的直径与外管241的内径相适应,外管 241的自由端的端面高于出水通道243的开口端的端面,使得圆塞可以塞入外管241 内,实现圆塞与外管241连接。为了保证水塞与排水嘴24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密封 性,水塞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以增加水塞与排水嘴24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水塞的密 封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嘴24的密封性能,避免排水嘴24渗水,排水嘴24还包括 水帽,水帽与外管241连接,具体地,水帽为空心圆筒,且水帽的一端开口,另一 端封闭,水帽靠近其开口端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水帽通过内螺纹与外管241外壁 面螺纹连接。
水塞和水帽与排水嘴24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拆卸与安装,水塞和水帽可以打开 或关闭排水嘴24,当不需从排水嘴24向外排水时,将柱形塞249与内管242连接, 圆塞与外管241的内壁连接,水帽与外管241的外壁螺纹连接,以此实现对排水嘴 24的密封。当需要将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向外排出时,将水帽从外管241取下,并 将水塞从内管242和外管241内拔出,将排水管与排水嘴24连接,即可实现冷凝水 从排水嘴24排出。
外管241侧壁的外壁面上沿周向设置外螺纹248,以实现排水管或水帽与外管 241之间的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设置,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排水管或水帽与外管241 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防止外排水经由排水管或水帽与外管241的连接 处向外渗出,且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具有便于安装、拆卸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内管242的外壁面设置第二导向斜面244,第二导向斜面244沿内管242的外 壁周向设置,第二导向斜面244的设置,便于排水管或水塞与内管242连接时,排 水管或水塞顺利套设在内管242的开口端,提升了排水管装配的效率及便利性。
内管242的外壁面上靠近出水通道243的出口处设置环状条纹245,环状条纹 245有利于增大排水管与内管242之间的摩擦,从而保证排水管与内管242之间的 连接强度及连接密封性。
本发明在中隔板2上增设排水嘴24,不仅能够分担落水孔的排水压力,也增加 了中隔板2排水需求的选择性。当移动空调其他部件遇到故障,需要对中隔板2进 行拆解等时,配合使用排水嘴24能够快速及时的排出中隔板2上的全部冷凝水,减 少在对移动空调进行拆解时机体内残留的冷凝水,损坏其他部件或影响室内环境。
实施例二十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内管242与外管241一体成型,一体成 型的设置不仅能更好地保证内管242与外管241之间的密封性,还简化了工艺,提 高排水嘴24的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二十七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中隔板2上平行设置至少两列支撑筋条23,支 撑筋条23设置的方向与排水嘴24的排水方向垂直,支撑筋条23对设置在中隔板2 上方的蒸发器部件具有支撑及定位作用。更好地,将支撑筋条23的横截面设置为等 腰梯形,即支撑筋条23的底部宽度设置为大于其顶部宽度,以便于增加其支撑的稳 定性。
为了便于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更好地流向排水嘴24,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至 少一个导流孔,且至少一个导流孔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孔是在支撑筋条23 上上下贯穿的缺口231,冷凝水通过缺口231流入排水嘴24内,且相邻两列支撑筋 条23上的缺口231参差交错设置,由于蒸发器区21与送风蜗壳区22并行设置在中 隔板2上,且送风蜗壳部件设置在送风蜗壳区22的上方,将支撑筋条23上的缺口 231参差交错设置,使得缺口231无法形成一个连通的风道,可以有效防止窜入送 风蜗壳部件吹出的风。
进一步地,如图56所示,在最靠近排水嘴24的支撑筋条23上,与缺口231 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一道折板232,折板232的一侧端与缺口231的一侧连接, 另一侧端为自由端,折板232的自由端与支撑筋条2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mm-12mm, 以便于水流通过。
本实施例中,缺口231的水平宽度设置为2mm-3mm、4mm-6mm或8mm-10mm,一 方面能够保证冷凝水较快地穿过支撑筋条23,进入排水嘴24并经与排水嘴24相连 接的排水管排出,进而保证中隔板2的排水效率,另一方面,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 不大于10mm的缺口231,使得支撑筋条23具有过滤冷凝水中较大杂物的有益效果, 避免较大杂物进入排水嘴24,造成排水嘴24堵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支撑筋条23兼具支撑、定位及导流作用,一方面能 够有效支撑、定位设置在中隔板2上方的蒸发器部件,另一方面通过在支撑筋条23 上设置交错的缺口231,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窜风,还使得支撑筋条23具有导流作用, 不用另外单独设置支撑装置和引流装置,简化结构,节省材料。
实施例二十八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如图57所示,在缺口231的侧壁上设置缓冲板233,可以减少水流对支撑筋条23的冲击,降低支撑筋条23强度受损的几率,进而 能够延长移动空调的使用寿命。缓冲板233包括弧度板2331及侧板2332,弧度板 2331设置在支撑筋条23与缺口231相接处的顶端,侧板2332分别设置在支撑筋条 23与缺口231相接处的两侧,侧板2332的边缘具有一定的弧度,弧度大小设置为 5-10°,对水流通过具有一定的缓冲、引流作用。
实施例二十九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8所示,导流孔为设置在支撑筋条 23底部的开孔234,且开孔234交错设置。开孔234的高度低于支撑筋条23的高度, 开孔234的形状为方形,为了减少水流对支撑筋条23的冲击,将开孔234的边角设 置为圆角。
更好地,为了进一步增加支撑筋条23对水流的缓冲作用,将开孔234的形状设 置为圆形。
本实施例中将开孔234设置在支撑筋条23的底部,一方面为了有效防止水流中 的较大杂物通过开孔234进而进入排水嘴24,造成排水嘴24堵塞;另一方面相比 于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上下贯穿的缺口,本实施例中未贯通的开孔234能够有效增 加支撑筋条23的整体支撑强度,进而提高移动空调的稳固性。
实施例三十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中落水孔上设置调节部,调节部是由落水孔向上 延伸形成的空腔,调节部用于将中隔板上的冷凝水按照一定顺序排出至中隔板下层。
本发明中移动空调的下层接水盘上设置有打水区,打水区安装有打水轮,打水 轮用于将打水区内聚积的冷凝水打到冷凝器翅片上,加速冷凝水的蒸发。以打水轮 中心竖轴为中心,将冷凝水落入打水轮上的位置划分为两个区域,具体地,将冷凝 水与打水轮逆向接触时的位置称为第一区域,即冷凝水落入打水轮旋转时方向由下 至上的一侧区域;将冷凝水与打水轮顺向接触时的位置称为第二区域,即冷凝水落 入打水轮旋转时方向由上至下的另一侧区域;将冷凝水落入底盘上非打水轮上的位 置上设为第三区域。
调节部包括高度为5mm-7mm的第一围堰、高度为8mm-10mm的第二围堰及高度为11mm-12mm的第三围堰,将一类落水孔25的出口与第一区域相对应,二类落水孔26 的出口与第二区域相对应,三类落水孔27的出口与第三区域相对应。由于设置在一 类落水孔25上的第一围堰251高度最低,设置在二类落水孔26上的第二围堰262 其次,设置在三类落水孔27上的第三围堰最高,因此当移动空调上层接水盘中的冷 凝水进入中隔板2上时,冷凝水首先会落入一类落水孔25中,当其他落水孔发生堵 塞使得中隔板2上不断积聚冷凝水,冷凝水的水位不断上涨,冷凝水水位与二类落 水孔26上的第二围堰262齐平时,冷凝水开始落入二类落水孔26中,同样地,当 冷凝水水位升高至与三类落水孔27上的第三围堰时,冷凝水开始从三类落水孔27 中落下。通过本发明的设置,使得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进入移动空调底盘具有一定 的顺序。避免现有技术中设置统一形式漏水孔会出现漏水孔数量与冷凝水量不匹配 的问题,如设置较少的漏水孔时,当冷凝水量增加时,中隔板2的排水能力会出现 严重不足,进而造成中隔板2上不断积存冷凝水,漏水孔无法及时排出多余水分, 造成冷凝水外溢或流入其他电器部件,损坏移动空调。如设置较多的漏水孔时,当 冷凝水量较少时,由于中隔板2上开设了较多的漏水孔,会造成中隔板2的支撑强 度不足,影响中隔板2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移动空调的正常运行。而本发明设置 具有不同围堰高度的落水孔,使得中隔板2具有选择性排水的功能,既能满足排水 需求,又不会造成中隔板2强度不足或其他增加工艺难度及复杂程度等问题。进一 步地,为了更好的缓冲中隔板2上的积水压力,在第三区域内设置相应的警示装置, 当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水位持续上涨至使冷凝水开始从三类落水孔27中排出时,警 示装置启动,以此引起用户的注意,说明中隔板2上积存的冷凝水较多,需要及时 排出,此时将外接排水管与排水嘴24连接,冷凝水从排水嘴24排出,当水位低于 三类落水孔27上的第三围堰高度时,警示装置关闭。
实施例三十一
与实施例十不同,如图59、60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部包括围挡29,围挡29 上环形均布细孔291。本实施例中落水孔包括第一优先孔201、第二优先孔202及次 要孔203,本实施例中第一优先孔201、第二优先孔202及次要孔203均设置为圆孔, 围挡29包括第一围挡、第二围挡及第三围挡,第一围挡设置在第一优先孔201上, 第二围挡设置在第二优先孔202上,第三围挡设置在次要孔203上,且第一围挡与 第二围挡及第三围挡的高度相同,均设置为4mm-8mm。将第一优先孔201的出口 与第一区域相对应,第二优先孔202的出口与第二区域相对应,次要孔203的出口 与第三区域相对应。细孔291包括第一细孔,在第一优先孔201的第一围挡上环形 均匀设置第一细孔,第一细孔在第一围挡上的位置优选设置为2mm-3mm;细孔291 还包括第二细孔及第三细孔,第二细孔设置在第二优先孔202上,第三细孔设置在 次要孔203上,8mm-10mm,更优选设置为8mm;第三细孔在第三围挡上的位置优选 设置为11mm,更优选设置为11mm。因此,冷凝水首先进入第一细孔,冷凝水进而落 入第一区域,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冷凝水其次进入第二细孔,冷凝水落入第二区 域,最后进入第三细孔,冷凝水落入第三区域。
更进一步地,在第一优先孔201上同时设置第一细孔和第二细孔,或者在第一 优先孔201上同时设置第一细孔、第二细孔和第三细孔。同样地,第二优先孔202 及次要孔203也可进行上述设置。
本发明中,通过在围挡上设置具有不同高度的细孔,且细孔在围挡上的位置可 跟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使得冷凝水的排出位置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有助于解决冷 凝水量与移动空调排水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当冷凝水量较少时,冷凝水从较低位置 的细孔内排出,当冷凝水量增加时,较高位置的细孔也进行排水,排水能力相应增 加。
实施例三十二
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如图61所示,本实施例在细孔291处向落水孔中心方 向设置细管292,多个细管292在落水孔内部围合成半封闭区域,以使得冷凝水能 够通过落水孔的中心落入。同样地,第二优先孔202及次要孔203也可进行上述设 置。
由于落水孔的出口与下落区域对应,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助于冷凝水从落水孔中心落下,进而落入相应区域的中心位置,避免冷凝水溅落至周边器件,造成对周边 器件的不良影响。
实施例三十三
与实施例十一不同,如图62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部包括上部围堰211和下部 围堰210,下部围堰210设置在落水孔上,上部围堰211与下部围堰210一体成型, 下部围堰210为空心圆柱,落水孔作为空心圆柱的底面圆。空心圆柱的高设置为7mm、 8mm或11mm。上部围堰211由多个固定板212组成,固定板212间隔设置在下部围 堰210上,固定板212之间的间隙优选设置为2mm-8mm。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空心圆柱设置不同的高度,使得冷凝水从间隔进入的顺序不同,且本实施例落水孔还具有一定的防堵塞功能,由于固定板212的设置,冷凝水 中较大颗粒杂物无法通过。
实施例三十四
如上述所述的移动空调器,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挡水筋3926为多个挡 水筋的组合,包括:第一挡水筋325、第二挡水筋326、第三挡水筋327、第四挡水 筋328和第五挡水筋329,挡水筋3926的高度沿着水槽区322的水流向吸水区321 的方向依次增大,相邻挡水筋3926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相邻的挡水筋3926之间 的连接通道3925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口,并且挡水筋3926的高度均不高于连接通道 3925的上边缘。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减缓积水从水槽区322流入吸 水区321的速度,使积水不足以溢出,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打水轮的功率选择高度 合适的挡水筋。
较佳的,挡水筋3926的顶端开设有多个缺口39261,减小积水漫过时水的张力, 积水沿着缺口39261漫过,防止同时漫过的积水过多而造成积水溢出的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的,缺口39261阵列分布于挡水筋3926的顶部,呈波浪形分布。这样设置的 好处在于,增大积水漫过时的通道,防止缺口39261过少,导致积水不能及时的溢 出,阵列分布的缺口,也可以使积水均衡漫过挡水筋3926,同时,也可以增加结构 的美观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 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空调器,包括上层接水盘(1)、中层接水盘和底盘结构(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3)包括:吸水区(321)、水槽区(322)、打水区(330)、水位控制区(313),所述底盘结构(3)还包括:挡水筋(3926),用于将所述吸水区(321)与所述水槽区(322)隔离;汇聚部(332),其位于所述打水区(330)和所述水槽区(322)之间,并靠近所述打水区(330)的汇聚口(331);所述水位控制区(313)的底部设置有存水槽(3923),所述存水槽(3923)上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液位开关;所述水槽区(322)中打水槽(316)底面为槽体(318),所述槽体(318)沿打水轮的径向方向自两端向中间凹陷;所述打水槽(316)上方设置有打水轮;
所述上层接水盘(1)包括水槽和聚水板(15),所述聚水板(15)设置在所述水槽和送风蜗壳的出风口(12)之间,所述聚水板(15)上表面倾斜设置,所述聚水板(15)和所述出风口(12)连接位置设置一倾斜端面(16),所述倾斜端面(16)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聚水板(15)倾斜角度,所述水槽设置为槽体结构,且所述水槽底部设置有第一落水孔(174),所述第一落水孔(174)的下端口边缘处设置若干齿口(1743),所述齿口(1743)可设置为带有锐边或锐角的三角槽型,所述第一落水孔(174)设置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用于将所述水槽内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打水槽(316)上方设置的所述打水轮所在区域上;
所述中层接水盘,包括:支撑筋条(23),所述支撑筋条(23)上设置至少一个导流孔;排水嘴(24),用于排出所述导流孔中导出的冷凝水;第二落水孔,所述第二落水孔上设置有围堰;中隔板(2),所述中隔板(2)倾斜设置,所述支撑筋条(23)、所述排水嘴(24)及所述第二落水孔均设置在所述中隔板(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部(332)为中间低四周高的凹形结构;所述汇聚部(332)的凹形结构由多个汇聚面组合而成,所有所述汇聚面相交于汇聚点(33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水轮结构包括:第一打水轮(3151),第二打水轮(3152);所述第一打水轮(3151)和所述第二打水轮(3152)设置于所述打水槽(316)上方;所述第一打水轮(3151)和所述第二打水轮(3152)转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面由均为倾斜设置的汇聚面一(336)、汇聚面二(337)、汇聚面三(338)和汇聚面四(339)依次拼接而成,相邻的拼接面之间均呈现度数为174度-178度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聚面一(336)和所述汇聚面三(338)的倾斜方向以所述水槽区(322)向所述汇聚部(332)由高向低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开关,包括: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悬挂固定于第一存水槽(3947)的上方,用于对所述第一存水槽(3947)的水位进行监控;第二级液位开关(3922),悬挂固定于第二存水槽(3948)的上方,用于对所述第二存水槽(3948)的水位进行监控;当所述第一存水槽(3947)存水的水位上升、所述第一级液位开关(3921)的浮子上升到达一级报警位置时,触发一级报警信号;当所述第二存水槽(3948)存水的水位上升、所述二级液位开关(3942)的浮子上浮到达二级报警位置时,触发二级报警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设置为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落水孔(174)密封连接,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中层接水盘上的导向孔连接;所述导向孔贯穿所述中层接水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部(191)、第二导流部(192)以及第三导流部(193),所述第一导流部(191)设置在所述第一落水孔(174)上,所述第二导流部(192)设置在送风蜗壳(11)上,所述第三导流部(193)设置在所述中层接水盘;所述第一导流部(191)和所述第二导流部(192)连接,所述第二导流部(192)和所述第三导流部(193)连接,实现所述第一落水孔(174)和所述中层接水盘上导向孔的连通;所述导向孔贯穿所述中层接水盘设置;所述第二导流部(192)设置成横截面为U型的槽口形状,且所述第二导流部(192)的敞口端面与所述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面密封连接形成具有内部腔室的管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落水孔包括一类第二落水孔(25),所述一类第二落水孔(25)设置为方形孔,所述方形孔的四周向上延伸5mm-7mm形成第一围堰(251),所述方形孔下端设置第一导向斜面(252),用于将落入所述方形孔内的冷凝水导流至下层打水轮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落水孔包括二类第二落水孔(26),所述二类第二落水孔(26)包括第一孔口(261)及沿所述第一孔口(261)向上延伸8mm-10mm的第二围堰(262);所述第二落水孔还包括三类第二落水孔(27),所述三类第二落水孔(27)包括第二孔口及沿所述第二孔口向上延伸11mm-12mm的第三围堰。
CN201810405105.3A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空调器 Active CN1088705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5105.3A CN108870552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5105.3A CN108870552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0552A CN108870552A (zh) 2018-11-23
CN108870552B true CN108870552B (zh) 2023-07-14

Family

ID=64327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05105.3A Active CN108870552B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移动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705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4277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底盘排水结构及空调器
CN109974275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底盘结构及空调器
CN110217251B (zh) * 2019-06-25 2024-05-17 上海科泰运输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接水盘的排水增压罩
WO2021093252A1 (zh) * 2019-11-11 2021-05-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器
EP4043807A4 (en) * 2019-11-11 2022-12-07 GD Midea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SPIRAL CASING ARRANGEMENT AND MOVABLE AIR CONDITIONING
CN112283929B (zh) * 2020-09-27 2021-10-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水箱的水位控制装置、方法和移动空调
CN112702873B (zh) * 2021-01-14 2021-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装盒及睡眠检测仪
CN113375234B (zh) * 2021-06-25 2022-04-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打水装置及空调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5866A (ja) * 2001-03-28 2002-10-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1259299Y (zh) * 2008-07-18 2009-06-17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冷凝水自蒸发洒水装置
CN104764095A (zh) * 2015-03-27 2015-07-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的冷凝水的处理方法
CN205747420U (zh) * 2016-05-13 2016-11-30 广东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扇的降噪结构
CN206683095U (zh) * 2017-04-28 2017-11-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6929870U (zh) * 2017-06-08 2018-01-26 Tcl德龙家用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接水盘及具有接水盘的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620446U (zh) * 2018-04-28 2019-03-19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5866A (ja) * 2001-03-28 2002-10-0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1259299Y (zh) * 2008-07-18 2009-06-17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移动空调冷凝水自蒸发洒水装置
CN104764095A (zh) * 2015-03-27 2015-07-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的冷凝水的处理方法
CN205747420U (zh) * 2016-05-13 2016-11-30 广东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扇的降噪结构
CN206683095U (zh) * 2017-04-28 2017-11-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6929870U (zh) * 2017-06-08 2018-01-26 Tcl德龙家用电器(中山)有限公司 接水盘及具有接水盘的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0552A (zh) 2018-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70552B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08870551B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08344063B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08518838B (zh) 一种底盘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器
CN205717687U (zh)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净化器
CN218033490U (zh) 加湿组件及家用电器
WO2023015773A1 (zh) 宠物饮水机
CN108507143B (zh) 一种中层接水盘及具有该接水盘的移动空调
CN210463280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08398241U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09237630B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214701135U (zh) 空气净化器
CN209968002U (zh) 具有导流板的除尘设备
CN208620446U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208398338U (zh) 一种多级液位开关及具有该液位开关的移动空调器
CN218296143U (zh) 水洗空气净化器
CN208418994U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208567064U (zh) 一种中层接水盘及具有该接水盘的移动空调
CN112316886A (zh) 一种多功能型填料塔内件
CN207562579U (zh) 螺旋喷淋湿式除尘器
CN212236084U (zh) 一种栅格式油水分离器及系统
CN208154777U (zh) 一种隔板接水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N202358945U (zh) 盐格栅及包括其的一体式软水机
CN208567046U (zh) 一种中层隔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N208154781U (zh) 一种导水隔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