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隧道开挖之前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并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结果有目的地进行超前注浆加固,能有效保证隧道围岩稳固性和隧道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沿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个节段对所施工隧道进行开挖施工,多个所述节段的开挖施工方法均相同;对于任一节段进行开挖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通过对现场所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同步记录;
步骤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开挖完成后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上所存在破裂区的数量M和各破裂区的厚度分别进行确定;其中,M为整数且M≥0;当M=0时,说明当前所施工节段围岩上不存在破裂区;当前所施工洞室为当前所施工节段开挖完成后形成的隧道洞;
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时,将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从内至外划分为多个围岩分区,并从内至外对多个所述围岩分区分别进行破裂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201、第一个围岩分区破裂分析: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第一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1、第一个围岩分区厚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厚度l
0,l
0的单位为m;式(Ⅰ)中,R
0为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且其单位为m;ρ
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之和,第一个围岩分区内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前端与中性点的间距;
其中
U为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支护时所采用锚杆的横截面周长且其单位为m,A为所述锚杆的横截面面积且其单位m
2,E
b为所述锚杆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Pa,K
1为所述锚杆杆体单位长度上的剪切刚度系数且其单位为Pa/m;
步骤2012、破裂确定:对|σr0-μ(σθ0+σz0)|与|σt|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第一个围岩分区是否存在破裂进行判断:当|σr0-μ(σθ0+σz0)|≥|σt|时,判断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存在破裂且此时第一个围岩分区为破裂围岩分区,进入步骤2013;否则,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上不存在破裂区且M=0,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
所述破裂围岩分区划分为一个破裂区和一个位于所述破裂区外侧的非破裂区;
其中,|σ
t|为σ
t的绝对值,σ
t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抗拉强度且其单位为Pa,
其中,m为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岩石类型和完整性有关的系数且m=0.001~25,s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岩体完整性系数,σ
c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且其单位为Pa;
|σr0-μ(σθ0+σz0)|为σr0-μ(σθ0+σz0)的绝对值;
其中,μ为当前所施工洞室的隧道围岩岩体的泊松比,σ
r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弹塑性边界处的岩体在支撑压力峰值作用下的径向应力且其单位为Pa;
其中,
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P
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弹塑性界面上的支撑反力;
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塑性区的外径且
c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粘聚力且其单位为Pa;A
0和t均为系数,
其中G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剪切模量且其单位为Pa;b为支护系数,b为常数且0<b<1;
为支护前当前所施工洞室表面围岩的位移值且其单位为m,r
b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外端至当前所施工洞室中心的距离且r
b0=l
0+R
0;N
max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中性点处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且
B为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变形相关的系数且
E
r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综合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Pa,P
0为开挖前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原岩应力且其单位为Pa;R
p0为开挖后弹塑性条件下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塑性区半径且其单位为m,
σ
θ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切向应力且
σ
z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轴向应力且σ
z0=(1+2μ)P
0,σ
θ0和σ
z0的单位均为Pa;
步骤2013、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及破裂时间确定:根据公式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
s0进行确定;
其中,
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且
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同时,根据公式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t
0进行确定;
其中,t
0的单位为d;a和b'均为常数,a=0~3,b'=50~150;M
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且
|σ
r0|为σ
r0的绝对值;
步骤202、下一个围岩分区破裂分析: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下一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本步骤中,进行破裂分析的围岩分区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第K个围岩分区,其中K为正整数且K≥2,K=k+1,k为正整数且k≥1;本步骤中,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内侧的k个所述围岩分区均已完成破裂分析过程;
对第K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1、第K个围岩分区厚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第K个围岩分区厚度l
k,l
k的单位为m;
式(Ⅲ)中,ρ
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之和,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前端与中性点的间距;
其中,Δl
kz为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内侧的k个所述围岩分区的分区厚度之和且其单位为m;
步骤2022、破裂确定:对|σrk-μ(σθk+σzk)|与|σt|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第K个围岩分区是否存在破裂进行判断:当|σrk-μ(σθk+σzk)|≥|σt|时,判断为第K个围岩分区存在破裂且此时第K个围岩分区为破裂围岩分区,进入步骤2023;否则,判断为第K个围岩分区上不存在破裂区且M=k,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
其中,|σrk-μ(σθk+σzk)|为σrk-μ(σθk+σzk)的绝对值;
σ
rk为第K个围岩分区弹塑性边界处的岩体在支撑压力峰值作用下的径向应力且其单位为Pa;
P
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弹塑性界面上的支撑反力且其单位为Pa,
τ
s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残余抗剪强度且其单位为Pa,
为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内侧且与第K个围岩分区相邻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塑性区的外径且
A
k为系数且
其中,r
b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厚度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之和且r
bk=l
k+R
0;N
max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中性点处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且
σ
θ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切向应力且
σ
z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轴向应力且σ
zk=(1+2μ)P
0,σ
θk和σ
zk的单位均为Pa;
步骤2023、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及破裂时间确定:根据公式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
sk进行确定;
其中,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且
ΔR
k=R
0+Δl
kz;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同时,根据公式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进行t
k确定;
其中,t
k的单位为d;M
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且
|σ
rk|为σ
rk的绝对值;
步骤203、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202,直至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
步骤三、隧道超前注浆加固判断: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和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对当前所施工节段是否需要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进行判断:当M=0或M>0且M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均大于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节段无需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并进入步骤五;否则,进入步骤四;
步骤四、隧道超前注浆加固: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
步骤五、隧道开挖施工: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施工;
步骤六、下一节段开挖施工: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对下一节段进行开挖施工;
步骤七、多次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所施工隧道的全部开挖施工过程。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013中还需根据公式dns0=l0-ds0,计算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0;
步骤2023中还需根据公式dnsk=lk-dsk,计算得出第K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k。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当步骤三中判断为当前所施工节段无需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且步骤五中隧道开挖施工之前,还需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是否需要进行隧道初期支护进行判断:当M=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无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否则,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并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为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隧道洞拱墙进行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为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施工成型的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内的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
每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均包括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拱部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和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侧墙进行支护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和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侧墙进行支护的侧墙支护单元,两个所述侧墙支护单元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包括M个分别对M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M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结构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结构均包括多个由左至右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拱部的拱部锚固件,所述拱部锚固件为锚杆或锚索;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13中所确定的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0,对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拱部锚固件的长度进行确定;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所确定的Δlkz和步骤2023中所确定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k,对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拱部锚固件的长度进行确定;
每个所述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多个由上至下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的侧墙锚固件,所述侧墙锚固件呈水平布设且其为锚杆或锚索;
对所述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所确定的Δlkz和步骤2023中所确定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k,对侧墙锚固件的长度进行确定;
步骤五中隧道开挖施工完成后,还需根据所确定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初期支护。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当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时,还需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和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初期支护时间t'进行确定;
其中,t'的单位为d且t'<tmin;当M=1时,tmin=t0;当M≥2时,tmin为M个围岩分区中破裂时间最短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
步骤2013中所述的t0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步骤2023中所述的tk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所述的t'为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至当前所施工洞室初期支护完成所需的时间。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四中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时,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加固,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加固半径≥Δl(M-1)z+ds(M-1)。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之前,先从当前所施工洞室中选取一个节段作为测试段进行开挖;
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
多个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均为10m~50m。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前后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之间的间距为0.8m~1.2m;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的长度均相同且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的长度不小于L1,其中L1=l1'+ds0+l2';l1'和l2'均为常数,l1'=0.1m~15cm,l2'=0.3m~0.4m;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的长度均相同且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的长度不小于Lk,其中Lk=l1'+Δlkz+dsk+l2';
对所述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所有侧墙锚固件的长度均相同,所述侧墙锚固件的长度不小于L2,其中L2=l1'+Δl(M-1)z+ds(M-1)+l2',M为步骤二中所确定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上所存在破裂区的数量。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每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均还包括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底部进行支护的隧道底部支护体系,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与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和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包括多个由左至右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底部的底部锚固件,多个所述底部锚固件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底部锚固件为锚杆或锚索;
对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所确定的Δlkz和步骤2023中所确定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k,对底部锚固件的长度进行确定。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当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时,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初期支护之前,还需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是否需要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进行判断:当M=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无需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否则,判断为需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且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初期支护之前,沿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次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
多次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方法均相同;每一次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C1、破裂区位置确定: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K个所述围岩分区的厚度和M个所述破裂区的厚度,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分别进行确定;
步骤C2、破裂区注浆加固:根据步骤C1中所确定的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采用注浆管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
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均采用由当前所施工洞室从内向外插装入该破裂区的注浆管进行注浆加固;所述注浆管为从内向外插入该破裂区且前端带注浆孔的空心钢管,所述注浆管的前端位于该破裂区内且其后端通过注浆管道与注浆设备连接;
步骤C2中进行破裂区注浆加固时,所采用的所有注浆管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所述注浆管所处的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横断面为注浆加固位置;
相邻两次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时的注浆加固位置之间的间距为3m~8m。
上述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2中所述注浆管为由当前所施工洞室从内向外钻进的空心钻杆;
当前所施工洞室中位于最后侧的注浆加固位置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3m~8m,当前所施工洞室中位于最前侧的注浆加固位置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前端面之间的间距为3m~8m;
步骤C2中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均采用两组对称布设的注浆管进行注浆加固;两组所述注浆管分别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两侧上方,每组所述注浆管均包括一根所述注浆管或多根沿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布设的注浆管;两组所述注浆管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投入成本低。
2、所采用的隧道开挖方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为确保开挖效果,沿隧道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个节段对隧道进行开挖,施工简便且施工过程易于控制,可操性强。
3、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方法步骤简单、实现方便且投入成本低,采用数据处理设备能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完成分析过程。
4、开挖完成后,先确定围岩基本力学参数,再根据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因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可操性强。
5、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设计合理,针对深埋洞室开挖支护一段时间后围岩变形才趋于稳定的特点,从开挖初期支护施工中采用的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分析入手建立分析模型,通过确定锚杆中性点半径及其最大轴力,对围岩分区分别进行破裂分析,破裂分析结果与工程实际非常接近。由于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发生重分布,当弹塑性界面上的岩体在最大切向支撑压力下所产生的拉伸应力超过其极限抗拉强度时,岩体将产生径向拉裂并出现多个破裂区和非破裂区交替分布现象;破裂区和非破裂区内岩体位移速率的差异将导致锚杆沿长度方向出现多个中性点;并且,围岩破裂区厚度大致呈依次递减的趋势,直至围岩破裂停止。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条件下锚杆拉-压受力交替分布的受力变形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锚杆受力规律反演分析围岩分区破裂的新方法。基于杆体与围岩的协调变形原理,建立了全长锚固锚杆与围岩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并相应分析得出各围岩分区内围岩的破裂区与非破裂区厚度。基于格里菲斯强度理论,提出了围岩应力重分布后弹塑性界面岩体发生拉裂的力学判据(即破裂判断依据),进而确定了围岩的破裂区总数量(即M)。
6、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方法使用效果好,基于锚杆与围岩的协调变形原理,分析了围岩分区破裂的基本演化规律,合理确定深埋洞室围岩破裂区厚度及数量能为洞室开挖及支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经分析得出:各围岩分区厚度及破裂区厚度从洞壁向围岩深处大致呈依次递减的趋势,根据分析得出的破裂区总数量以及各破裂区的厚度和位置,同时对深埋洞室开挖后围岩流变特性进行分析,并相应对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进行确定,以便对能有效合理确定深埋洞室的开挖方案及其围岩支护参数,并为深部岩体工程围岩分区破裂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7、隧道开挖之前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并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结果有目的地进行超前注浆加固,能有效保证隧道开挖过程中以及隧道初期支护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固性和隧道安全性。
8、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加固效果好,在准确判断破裂位置及厚度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注浆加固,能有效保证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及安全性,注浆加固效果非常好,并且施工过程简单。
9、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结构设计合理且支护效果好,包括多个由后向前布设且对洞室进行全断面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能简便、快速对开挖成型的洞室进行初期支护。在洞室的拱部、底部和左右两侧边墙上均设置锚固件,并且锚固件的长度和间距设计合理,能进一步改善隧道的初期支护效果。
10、所采用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确定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简便、快速对所采用锚固件的有效长度进行确定,并相应对所采用锚固件的长度进行确定,锚固件的长度设计合理,能对隧道围岩的所有破裂区整体进行有效加固,并且省工省料省时。
11、使用效果好,本发明采用分段开挖及分段支护的方式,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结果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和初期支护,能对隧道进行有效加固和支护,并能有效保证长距离隧道的初期支护效果,并且施工成本较低。
综上所述,本发明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通过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能得出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破裂区数量以及各破裂区的厚度、位置和破裂时间,并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结果有目的地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或者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结果有目的地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和初期支护,能有效确保洞室围岩稳定性及洞室开挖施工的安全性。隧道开挖前,通过隧道超前注浆加固,能有效确保围堰稳固性和施工安全性。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同步对开挖成型的洞室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并按照所确定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后的洞室进行初期支护,施工工期短且施工过程安全、可靠,能有效保证隧道围岩稳固性和隧道安全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的隧道开挖施工方法,沿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个节段对所施工隧道1进行开挖施工,多个所述节段的开挖施工方法均相同;对于任一节段进行开挖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通过对现场所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对当前所施工节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同步记录;
步骤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开挖完成后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上所存在破裂区的数量M和各破裂区的厚度分别进行确定;其中,M为整数且M≥0;当M=0时,说明当前所施工节段围岩上不存在破裂区;当前所施工洞室为当前所施工节段开挖完成后形成的隧道洞;
结合图2,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时,将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从内至外划分为多个围岩分区,并从内至外对多个所述围岩分区分别进行破裂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201、第一个围岩分区破裂分析: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第一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1、第一个围岩分区厚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厚度l
0,l
0的单位为m;式(Ⅰ)中,R
0为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且其单位为m;ρ
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之和,第一个围岩分区内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前端与中性点的间距;
其中
U为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支护时所采用锚杆的横截面周长且其单位为m,A为所述锚杆的横截面面积且其单位m
2,E
b为所述锚杆的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Pa,K
1为所述锚杆杆体单位长度上的剪切刚度系数且其单位为Pa/m;
步骤2012、破裂确定:对|σr0-μ(σθ0+σz0)|与|σt|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第一个围岩分区是否存在破裂进行判断:当|σr0-μ(σθ0+σz0)|≥|σt|时,判断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存在破裂且此时第一个围岩分区为破裂围岩分区,进入步骤2013;否则,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上不存在破裂区且M=0,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
所述破裂围岩分区划分为一个破裂区和一个位于所述破裂区外侧的非破裂区;
其中,|σ
t|为σ
t的绝对值,σ
t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抗拉强度且其单位为Pa,
其中m为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岩石类型和完整性有关的系数且m=0.001~25,s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岩体完整性系数,σ
c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且其单位为Pa;
|σr0-μ(σθ0+σz0)|为σr0-μ(σθ0+σz0)的绝对值;
其中,μ为当前所施工洞室的隧道围岩岩体的泊松比,σ
r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弹塑性边界处的岩体在支撑压力峰值作用下的径向应力且其单位为Pa;
其中,
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P
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弹塑性界面上的支撑反力;
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塑性区的外径且
c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粘聚力且其单位为Pa;A
0和t均为系数,
其中,G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剪切模量且其单位为Pa;b为支护系数,b为常数且0<b<1;
为支护前当前所施工洞室表面围岩的位移值且其单位为m,r
b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外端至当前所施工洞室中心的距离且r
b0=l
0+R
0;N
max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中性点处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且
B为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变形相关的系数且
E
r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综合弹性模量且其单位为Pa,P
0为开挖前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原岩应力且其单位为Pa;R
p0为开挖后弹塑性条件下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塑性区半径且其单位为m,
σ
θ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切向应力且
σ
z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轴向应力且σ
z0=(1+2μ)P
0,σ
θ0和σ
z0的单位均为Pa;
步骤2013、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及破裂时间确定:根据公式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
s0进行确定;
其中,
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且
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同时,根据公式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t
0进行确定;
其中,t
0的单位为d;a和b'均为常数,a=0~3,b'=50~150;M
0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且
|σ
r0|为σ
r0的绝对值;
步骤202、下一个围岩分区破裂分析: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下一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本步骤中,进行破裂分析的围岩分区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的第K个围岩分区,其中K为正整数且K≥2,K=k+1,k为正整数且k≥1;本步骤中,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内侧的k个所述围岩分区均已完成破裂分析过程;
对第K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1、第K个围岩分区厚度确定:根据公式
计算得出第K个围岩分区厚度l
k,l
k的单位为m;
式(Ⅲ)中,ρ
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之和,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前端与中性点的间距;
其中,Δl
kz为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内侧的k个所述围岩分区的分区厚度之和且其单位为m;
步骤2022、破裂确定:对|σrk-μ(σθk+σzk)|与|σt|进行差值比较,并根据差值比较结果对第K个围岩分区是否存在破裂进行判断:当|σrk-μ(σθk+σzk)|≥|σt|时,判断为第K个围岩分区存在破裂且此时第K个围岩分区为破裂围岩分区,进入步骤2023;否则,判断为第K个围岩分区上不存在破裂区且M=k,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
其中,|σrk-μ(σθk+σzk)|为σrk-μ(σθk+σzk)的绝对值;
σ
rk为第K个围岩分区弹塑性边界处的岩体在支撑压力峰值作用下的径向应力且其单位为Pa;
P
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弹塑性界面上的支撑反力且其单位为Pa,
τ
s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残余抗剪强度且其单位为Pa,
为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内侧且与第K个围岩分区相邻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塑性区的外径且
A
k为系数且
其中r
b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厚度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之和且r
bk=l
k+R
0;N
max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中性点处的锚杆所受最大轴力且
σ
θ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切向应力且
σ
z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边界处的轴向应力且σ
zk=(1+2μ)P
0,σ
θk和σ
zk的单位均为Pa;
步骤2023、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及破裂时间确定:根据公式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
sk进行确定;
其中,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且
ΔR
k=R
0+Δl
kz;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同时,根据公式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进行t
k确定;
其中,t
k的单位为d;M
k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且
|σ
rk|为σ
rk的绝对值;
步骤203、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202,直至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
步骤三、隧道超前注浆加固判断: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和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对当前所施工节段是否需要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进行判断:当M=0或M>0且M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均大于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节段无需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并进入步骤五;否则,进入步骤四;
步骤四、隧道超前注浆加固: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
步骤五、隧道开挖施工: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开挖施工;
步骤六、下一节段开挖施工: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五,对下一节段进行开挖施工;
步骤七、多次重复步骤六,直至完成所施工隧道1的全部开挖施工过程。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均为10m~50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多个所述节段的纵向长度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之前,先从当前所施工洞室中选取一个节段作为测试段进行开挖;
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
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段位于当前所施工节段后端且其长度为1m。
本实施例中,当前所施工洞室为埋深大于50m的深埋洞室。因而,所施工隧道1为深埋隧道。
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埋深指的是该洞室开挖断面的顶部至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
本实施例中,当步骤三中判断为当前所施工节段无需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且步骤五中隧道开挖施工之前,还需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是否需要进行隧道初期支护进行判断:当M=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无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否则,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并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所采用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进行确定;
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为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隧道洞拱墙进行支护的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为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施工成型的初期支护结构;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多个沿隧道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内的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多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的结构均相同;
如图7所示,每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均包括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拱部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和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侧墙进行支护的隧道侧墙支护体系,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和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包括左右两个分别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侧墙进行支护的侧墙支护单元,两个所述侧墙支护单元呈对称布设且二者布设在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包括M个分别对M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M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结构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每个所述隧道拱部支护结构均包括多个由左至右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拱部的拱部锚固件3,所述拱部锚固件3为锚杆或锚索。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13中所确定的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0,对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进行确定;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所确定的Δlkz和步骤2023中所确定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k,对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进行确定;
每个所述侧墙支护单元均包括多个由上至下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的侧墙锚固件4,所述侧墙锚固件4呈水平布设且其为锚杆或锚索;
对所述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所确定的Δlkz和步骤2023中所确定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k,对侧墙锚固件4的长度进行确定;
步骤五中隧道开挖施工完成后,还需根据所确定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初期支护。
并且,当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时,还需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和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初期支护时间t'进行确定;
其中,t'的单位为d且t'<tmin;当M=1时,tmin=t0;当M≥2时,tmin为M个围岩分区中破裂时间最短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
步骤2013中所述的t0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步骤2023中所述的tk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所述的t'为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至当前所施工洞室初期支护完成所需的时间。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时,对当前所施工节段进行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加固,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加固半径≥Δl(M-1)z+ds(M-1)。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时,采用常规的隧道超前注浆加固进行加固。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均还包括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底部进行支护的隧道底部支护体系,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与所述隧道拱部支护体系和所述隧道侧墙支护体系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包括多个由左至右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底部的底部锚固件5,多个所述底部锚固件5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所述底部锚固件5为锚杆或锚索;
对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根据步骤2021中所确定的Δlkz和步骤2023中所确定的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k,对底部锚固件5的长度进行确定;
所述拱部锚固件3、侧墙锚固件4和底部锚固件5均为隧道支护用锚固件。实际施工时,根据预先确定的所述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长度,对所述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类型进行确定,当所述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长度<5m时,所述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类型为锚杆,并且所述锚杆为注浆锚杆;当所述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长度≥5m时,所述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类型为锚索。
所述锚网喷初期支护结构还包括一层铺装在当前所施工洞室洞壁上的钢筋网和一层喷射在当前所施工洞室洞壁上的混凝土层,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中各隧道支护用锚固件的内端和所述钢筋网均固定于所述混凝土层内。本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层为钢纤维混凝土层且其层厚为20cm~30cm。
实际进行隧道初期支护施工时,采用锚网喷支护方法进行初期支护,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所采用的锚网喷支护方法为常规的隧道锚网喷支护方法。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中的所有隧道支护用锚固件均布设于同一隧道横断面上。
本实施例中,前后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之间的间距为0.8m~1.2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前后相邻两个所述隧道锚固支护体系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均相同且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不小于L1,其中L1=l1'+ds0+l2';l1'和l2'均为常数,l1'=0.1m~15cm,l2'=0.3m~0.4m;
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隧道拱部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均相同且该隧道拱部支护结构中所有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不小于Lk,其中Lk=l1'+Δlkz+dsk+l2';
对所述侧墙支护单元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所有侧墙锚固件4的长度均相同,所述侧墙锚固件4的长度不小于L2,其中L2=l1'+Δl(M-1)z+ds(M-1)+l2',M为步骤二中所确定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上所存在破裂区的数量。
其中,所述的Δl(M-1)z为位于第M个围岩分区内侧的M-1个所述围岩分区的分区厚度之和且其单位为m,ds(M-1)为第M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
对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所采用的支护结构进行确定时,所有底部锚固件5的长度均相同,所述底部锚固件5的长度不小于L2。
本实施例中,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l0,对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拱部锚固件3的长度<(Δlkz+lk),所述侧墙锚固件4的长度<(Δl(M-1)z+l(M-1)),所述底部锚固件5的长度<(Δl(M-1)z+l(M-1))。其中,l(M-1)为第M个围岩分区厚度。
本实施例中,对任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进行支护的拱部锚固件3均分为左右两组,两组所述拱部锚固件3分别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两侧上方。
每组所述拱部锚固件3均包括一个所述拱部锚固件3或多个沿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布设的拱部锚固件3;两组所述拱部锚固件3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
本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拱部锚固件3均包括两根所述拱部锚固件3。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组所述拱部锚固件3中所包括拱部锚固件3的数量和各拱部锚固件3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侧墙支护单元中所包括侧墙锚固件4的数量为三根,三根所述侧墙锚固件4呈均匀布设。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侧墙支护单元中所包括侧墙锚固件4的数量和各侧墙锚固件4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隧道底部支护体系中的底部锚固件5分为左右两组,两组所述底部锚固件5分别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两侧下方。
每组所述底部锚固件5均包括一个所述底部锚固件5或多个沿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布设的底部锚固件5;两组所述底部锚固件5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
本实施例中,每组所述底部锚固件5均包括一个所述底部锚固件5。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组所述底部锚固件5中所包括底部锚固件5的数量和各底部锚固件5的布设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3中完成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及破裂时间确定后,还需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演化分析结果:当t
0'=t
0时,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演化分析结果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的围岩经t
0后发生破坏且破裂区的外径为
厚度为d
s0;当t
0'=0时,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演化分析结果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过程中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的围岩瞬间破坏。
本实施例中,当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需进行隧道初期支护时,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初期支护之前,还需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是否需要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进行判断:当M=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无需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否则,判断为需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且由后向前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初期支护之前,沿纵向延伸方向由后向前分多次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
结合图3、图4、图5和图6,多次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方法均相同;每一次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C1、破裂区位置确定: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K个所述围岩分区的厚度和M个所述破裂区的厚度,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分别进行确定;
步骤C2、破裂区注浆加固:根据步骤C1中所确定的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采用注浆管2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
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均采用由当前所施工洞室从内向外插装入该破裂区的注浆管2进行注浆加固;所述注浆管2为从内向外插入该破裂区且前端带注浆孔的空心钢管,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位于该破裂区内且其后端通过注浆管道与注浆设备连接;
步骤C2中进行破裂区注浆加固时,所采用的所有注浆管2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所述注浆管2所处的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横断面为注浆加固位置。
相邻两次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时的注浆加固位置之间的间距为3m~8m。
所述注浆管2为管体封闭的平直钢管,即注浆管2为无缝钢管,注浆管2的管壁上不开设注浆孔。
其中,相邻两次围岩径向注浆加固的注浆加固位置间距指的是沿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纵向延伸方向上相邻两次围岩径向注浆加固的注浆加固位置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步骤C2中进行破裂区注浆加固时,采用常规的隧道注浆加固方法(也称隧道注浆法)进行加固。
实际进行破裂区注浆加固时,通过注浆管2将加固用浆液注入所述破裂区内使其固化,增加破裂区内围岩岩体的抗压强度和粘接性,实现加固目的,确保破裂区加固后的围岩稳定性及隧道的安全性。所采用的加固用浆液为常规隧道注浆加固方法所采用的浆液,如水泥浆等。
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加固用浆液为水泥浆。
根据本领域公知常识,帷幕注浆是利用压力的原理将浆液注射到破碎岩层(即破碎带)、砂软石层的裂缝、空隙、渗水的地方,这样浆液凝固后就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缓解阻止渗水现象。
本实施例中,为施工方便,步骤C2中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按照常规的隧道帷幕注浆方法(具体是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方法)对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
因而,实际施工非常简便,采用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方法对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使所述破裂区形成一个类似帷幕的加固墙体,这样能有效保证围岩稳定性及隧道的安全性。所述加固墙体的形状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横断面形状相同。
本实施例中,步骤C2中所述注浆管2为由当前所施工洞室从内向外钻进的空心钻杆。
为确保围岩注浆加固效果,当前所施工洞室中位于最后侧的注浆加固位置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后端面之间的间距为3m~8m,当前所施工洞室中位于最前侧的注浆加固位置与当前所施工洞室前端面之间的间距为3m~8m。
本实施例中,步骤C2中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均采用两组对称布设的注浆管2进行注浆加固。两组所述注浆管2分别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两侧上方,每组所述注浆管2均包括一根所述注浆管2或多根沿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布设的注浆管2;两组所述注浆管2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
实际施工时,步骤C2中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也可以按照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方法,对注浆管2的数量且各注浆管2的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每组所述注浆管2均包括一根所述注浆管2,并且所述注浆管2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拱部。因而,步骤C2中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均采用两根左右对称布设的注浆管2进行注浆加固。
为加快注浆加固时间,可以增加注浆管2的数量。
实际施工时,步骤C2中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时,采用同一个注浆管组由外至内或由内至外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
采用同一个注浆管组由外至内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A1、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采用所述注浆管组对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
所述注浆管组包括两组对称布设的注浆管2,两组所述注浆管2分别布设在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左右两侧上方,每组所述注浆管2均包括一根所述注浆管2或多根沿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由左至右布设的注浆管2;两组所述注浆管2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本步骤中,两组所述注浆管2中每根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均插入至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
步骤A2、注浆加固结束判断:判断M个所述破裂区的注浆加固过程是否均全部完成(即判断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过程是否完成):当M个所述破裂区的注浆加固过程均完成后,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施工过程;否则,进入步骤A3;
步骤A3、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将所述注浆管组中各根注浆管2均向后移至其前端位于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再采用所述注浆管组对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之后,返回步骤A2;
采用同一个注浆管组由内至外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B1、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采用所述注浆管组对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
本步骤中,两组所述注浆管2中每根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均插入至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
步骤B2、注浆加固结束判断:判断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是否完成:当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过程完成后,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施工过程;否则,进入步骤B3;
步骤B3、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注浆加固:将所述注浆管组中各根注浆管2均向前移至其前端位于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再采用所述注浆管组对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之后,返回步骤B2。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注浆管2为空心钻杆,步骤A1中将两组所述注浆管2中每根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均插入至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时,通过钻机将每根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均钻进至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步骤A3中将所述注浆管组中各根注浆管2均向后移至其前端位于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时,将各根注浆管2均沿其中心轴线向后移动到位即可。相应地,步骤B1中将两组所述注浆管2中每根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均插入至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时,通过钻机将每根所述注浆管2的前端均钻进至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步骤B3中将所述注浆管组中各根注浆管2均向前移至其前端位于下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内时,采用钻机沿各根注浆管2的中心轴线将各根注浆管2分别继续向前钻进到位即可。
步骤C2中对任一个所述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根据注浆管2插入围岩内的插入深度判断注浆管2是否插入到位;
采用同一个注浆管组由内至外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时,根据M个所述破裂区的布设位置,由内至外对M个所述破裂区逐一进行注浆加固,即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破裂区(即第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最先进行注浆加固,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破裂区(即第M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最后进行注浆加固。相应地,采用同一个注浆管组由外至内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时,根据M个所述破裂区的布设位置,由外至内对M个所述破裂区逐一进行注浆加固,即位于最外侧的所述破裂区最先进行注浆加固,位于最内侧的所述破裂区最后进行注浆加固。
本实施例中,根据开挖后围岩由内向外分区破裂分析结果,M个所述破裂区位于最内侧的破裂区最先形成,为进一步增加施工安全性和围岩稳固性,采用同一个注浆管组由内至外对M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
如图3所示,对第1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各根注浆管2的插入深度记作d1,其中0<d1<ds0;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对第K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进行注浆加固时,各根注浆管2的插入深度记作dk,其中Δlkz<dk<(Δlkz+dsk)。
本实施例中,步骤C1中根据步骤二中所确定的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M个所述围岩分区的厚度和M个所述破裂区的厚度,对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分别进行确定时,由内至外对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分别进行确定,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11、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位置确定:根据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拱部开挖轮廓线与步骤三中所确定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对第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位置进行确定;
第一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为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外侧且宽度为ds0的区域;
步骤C12、破裂区位置确定结束判断:判断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是否均已确定:当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均已确定后,完成M个所述破裂区的位置确定过程;否则,进入步骤C13;
步骤C13、下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位置确定:根据位于该围岩分区内侧的所有围岩分区的总厚度与步骤二中所确定的该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对下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位置进行确定;
本步骤中,下一个围岩分区为第K个围岩分区,第K个围岩分区的破裂区为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的外轮廓线外侧且宽度为dsk的区域。第k个围岩分区的外轮廓线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开挖轮廓线的形状相同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为Δlkz。所述的Δlkz为位于第K个围岩分区的所有围岩分区厚度之和。
如图2所示,步骤二中所述围岩分区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所述围岩分区、所述破裂区和所述非破裂区的横断面形状均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横断面形状相同。
也就是说,当围岩存在分区破裂时,当前所施工洞室一周的围岩均存在分区破裂。
如图2所示,每个所述破裂围岩分区均由一个所述破裂区和一个位于所述破裂区外侧的非破裂区组成。其中,所述破裂区为围岩分区破裂区1-1,所述非破裂区为围岩分区非破裂区1-2。
步骤2012中所述的s=0~1。
本实施例中,步骤2012中所述的m=0.01,s=0.95,b=0.8。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的m、s和b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步骤2012中所述的P0'与采用所述锚杆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支护时当前所施工洞室洞壁处围岩所受的支撑反力相同。本实施例中,为计算简便,将所述锚杆作为非预应力锚杆,且所述的P0'=0Pa。为数据准确,也可以采用试验方法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支护时当前所施工洞室洞壁处围岩所受的支撑反力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得出的支撑反力对P0'进行确定。
所述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为
第K个围岩分区内所述锚杆的中性点半径为
步骤2023中所述的ΔRk为第k个围岩分区外边缘至洞室中心的距离。
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掘隧道、煤矿井下巷道等)影响的岩体称为原岩体,简称原岩。步骤2012中所述的原岩应力是指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为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洞室开挖初期,围岩应力发生二次分布,洞壁围岩所受切向压应力急剧增加,洞壁处于弹性或弹塑性状态。由于洞壁为自由面,围岩在切向压力下只能向洞内产生横向拉伸膨胀。当围岩在切向压力下的拉伸变形达到其极限应变时,洞壁出现第一个破裂区,即“伪掌子面”。对于浅部岩体,由于地应力水平较低,在应力释放后不可能产生第二个破裂区;对于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深部岩体,应力释放后产生的第一个破裂区的外边界相当于新的开挖边界,这样应力再一次重分布。当重分布后的应力场满足岩体破坏条件时,应力再一次释放,形成第二次破裂区。依次类推,该现象将持续到围岩由轴向支撑压力产生的最大径向拉应变小于岩体极限拉应变时为止,最终在围岩内部形成分区破裂现象,最终形成深部围岩分区破裂现象。
长期以来,全长锚固锚杆在洞室围岩支护(具体是在洞室初期支护,如洞室初期支护)中被广泛采用。设洞室开挖初期围岩处于弹塑性状态,表面围岩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向洞室空间内持续变形后形成破裂区。为便于讨论,假设:第一、将洞室断面等效为圆形,其纵向长度远大于横向宽度,属于平面应变问题;第二、将锚杆周围岩体简化为均质、连续且各向同性的弹塑性体;第三、锚杆表面任一点与其周围岩体之间不产生相对滑动;第四、锚杆抗拉强度远大于周围岩体的抗拉强度,其长度为围岩表面至弹性区外边界。本发明中通过将洞室围岩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介质,在洞室围岩中布设全长锚固锚杆。
软岩洞室开挖后,沿拱墙支护锚杆2长度方向上由内至外依次为围岩破碎区、塑性区及弹性区,由于各区岩体具有不同的径向变形量,越靠近洞室表面,围岩径向位移速率越大。靠近洞室表面的一段杆体具有阻止破碎区岩体向洞室内产生变形的趋势,其表面产生指向洞室内的正摩阻力;由于弹塑性区岩体的位移速率较破碎区偏小,其余一段杆体则在靠近洞室表面杆体的拉拔作用下产生指向深部围岩的负摩阻力。杆体所受正负摩阻力的分界面即为锚杆的中性点,该点杆体与其周围岩体的相对位移及表面摩阻力为零,但其轴向拉力却达到最大值。因而,所述拱墙支护锚杆2上存在一个表面摩阻力指向相反的分界点,该分界点为所述拱墙支护锚杆2与其周围岩体相对位移为零的中性点,该点摩阻力为零。但该分界点处,所述锚杆2的轴向拉力达到最大且由该分界点向所述拱墙支护锚杆2的两端轴向拉力逐渐减少并趋于零。
这样,本发明基于锚杆与围岩的协调变形原理,且通过建立对所开挖洞室的拱墙(即拱部和侧墙)进行支护的锚杆杆体与其周围岩体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分析出锚杆表面摩阻力及轴力的分布规律,并根据杆体的静力平衡条件,推导锚杆杆体与岩体相对位移为零的中性点位置及其最大轴向拉力值。
由于各分区岩体具有不同的径向变形量,越靠近洞壁,围岩径向位移速率越大。靠近洞壁的一段杆体具有阻止破碎区岩体向洞内产生变形的趋势,其表面产生指向洞内的负摩阻力;由于弹塑性区岩体的位移速率较破碎区偏小,其余一段杆体则在靠近洞壁杆体拉拔作用下产生指向深部围岩的正摩阻力,杆体所受正负摩阻力分界面即为锚杆中性点,该点处杆体与其周围岩体的相对位移及杆体表面摩阻力为零,但其轴向拉力却达到最大值。
洞室围岩应力通过多次重分布不断向围岩深部传递。在围岩出现分区破裂的过程中,锚杆沿杆体长度方向不断出现新的中性点,各中性点内侧为变形速率较大的破碎区,其作用在杆体上的负摩阻力指向洞内;外侧为变形速率较小的非破裂区,其作用在杆体上的正摩阻力指向深部围岩。由于围岩径向位移和径向应变在波峰、波谷的起伏变化,围岩中的全长锚固锚杆将发生拉—压受力交替分布。这些现象充分表明:深埋洞室围岩中存在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相交替的分区破裂现象。
经分析得出:所述深埋洞室1围岩中的锚杆受力存在多个中性点(也称为锚杆中性点),深埋洞室1围岩出现多个破裂区和多个非破裂区间隔分布的现象,即分区破裂现象。多个所述中性点由内至外分别为M
1、M
2、M
3、…。并且,各中性点与洞室中心之间的间距为
其中,O
0为洞室中心,M
i为所述深埋洞室1围岩中的第i个中性点,i为正整数且i=1、2、3、…;O
0M
i为第i个中性点与洞室中心之间的间距。并且,每个围岩分区中均存在一个所述中性点,围岩发生分区破裂时,沿锚杆长度方向上各围岩分区内锚杆杆体的首端和末端处所受轴力均为零,并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围岩分区内锚杆杆体在受力和变形上互不影响。
其中洞室中心为洞室开挖断面的几何中心,此处,洞室中心为洞室开挖断面的圆形等效开挖断面的圆心。
本实施例中,步骤2013中还需根据公式dns0=l0-ds0,计算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0;
步骤2023中还需根据公式dnsk=lk-dsk,计算得出第K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k。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之前,先从当前所施工洞室中选取一个节段作为测试段进行开挖;
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从所述测试段取岩样进行室内试验,且所获得的试验结果为开挖后所述测试段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这样,所确定的力学参数需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确定,能有效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减小计算误差。
本实施例中,所述测试段位于当前所施工节段后端且其长度为1m。
本实施例中,当前所施工洞室为隧道,步骤一中进行洞室开挖时,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或台阶法进行开挖。
并且,所采用的全断面开挖法或台阶法,均为常规的隧道开挖方法。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围岩基本力学参数确定时,所确定的围岩基本力学参数至少应包括开挖前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原岩应力P
0、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内摩擦角
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泊松比μ、第一个围岩分区弹塑性界面上的支撑反力P
0'、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粘聚力c、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剪切模量G、支护前当前所施工洞室表面围岩的位移值
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综合弹性模量E
r、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残余抗剪强度τ
s和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σ
c。
并且,还需对当前所施工洞室的等效开挖半径R0、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支护时所采用锚杆的横截面周长U、所述锚杆的横截面面积A、所述锚杆的弹性模量Eb和所述锚杆杆体单位长度上的剪切刚度系数K。其中,剪切刚度系数是指岩石试件在一定的法向应力和剪应力作用下,相应的剪应力与剪切位移之比值。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为当前所施工洞室的拱部或左右两侧边墙所处位置的围岩。
步骤2013中所述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边界线至当前所施工洞室中心的间距,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
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边界线至当前所施工洞室中心的间距;
步骤2023中所述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径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内边界线至当前所施工洞室中心的间距,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径
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外边界线至当前所施工洞室中心的间距。
步骤2022所述的τs=τp-c,τp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围岩的峰值抗剪强度(也称为峰值强度)。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围岩分区沿洞室径向由内至外布设,多个所述围岩分区均位于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同一横断面上。
以下对深埋洞室(即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后的围岩流变特性进行分析,将洞室围岩视为连续、均质、各项同性的理想弹塑性介质,并存在显著蠕变特性。由于洞室轴向长度远大于其横向宽度,围岩变形可简化平面应变工程问题。当洞室围岩发生第K次分区破裂后,在应力重新分布后的围岩峰值支撑压力处是围岩中一个新的弹塑性界面,其中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
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
M
0和M
k的单位均为Pa。
此处,考虑围岩裂隙在应力重分布过程中的扩容和扩展,围岩力学性质随之不断恶化,其有效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可由下式近似计算:c=mc
0,
c
0和
分别为未开挖时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原岩初始粘聚力和初始内摩擦角m和n均为折减系数,m=0.2~0.8,n=0.2~0.8。
由于洞室开挖后,围岩在重分布后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坏的情况包括两种:一是当峰值支撑压力大于围岩瞬时强度时,岩体在短时间内很快发生破坏;二是当峰值支撑压力低于围岩瞬时强度,但由于围岩显著的流变特性,其长期强度随外荷载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降低,当其小于峰值支撑压力时即发生破坏。
由于不同时间下围岩长期强度的大小表示为:
其中,σ
c0为岩石瞬时抗压强度;σ
ct为任一时刻t的岩石抗压强度;a和b'均为待定常量。
当弹塑性界面上岩体所受切向与径向的最大偏应力大于或等于其长期强度时,围岩由塑性状态发展为脆性状态即该区域形成破裂区。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而言,依照岩石三轴受压条件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关系,围岩的三轴瞬时强度为:
由上述内容,可得第一个围岩分区中三轴受压条件下围岩任一时刻t的强度为:
当该围岩分区弹塑性界面上岩体所受切向与径向的最大偏应力M
0≥其长期强度时,围岩由塑性状态发展为脆性状态即该区域形成破裂区;因此,当
时,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由塑性状态发展为脆性状态的分界状态,由此求解出当
时的时间t
0,所述的t
0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即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至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
对第K个围岩分区而言,依照岩石三轴受压条件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关系,围岩的三轴瞬时强度为:
由上述内容,可得第K个围岩分区中三轴受压条件下围岩任一时刻t的强度为:
当该围岩分区弹塑性界面上岩体所受切向与径向的最大偏应力M
k≥其长期强度时,围岩由塑性状态发展为脆性状态即该区域形成破裂区;因此,当
时,为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由塑性状态发展为脆性状态的分界状态,由此求解出当
时的时间t
k,所述的t
k为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即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至第K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的时间。
其中,当t0'>0时,说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经t0'(或t0)后破坏(即发生破裂),t0的单位为d(即天);
当t0'=0时,说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围岩承受的应力大于其瞬时强度导致围岩瞬间破坏。
相应地,当tk'>0时,说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经tk'(或tk)后破坏(即发生破裂),tk的单位为d(即天);
当tk'=0时,说明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K个围岩分区围岩承受的应力大于其瞬时强度导致围岩瞬间破坏。
这样,根据围岩分析演化分析结果,能对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进行准确把握,以便对后期支护方案进行准确、可靠指导。
本实施例中,在洞室开挖之前,根据步骤三中所确定的破裂区数量M和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对当前所施工洞室是否需要进行超前注浆加固进行判断:当M=0或M>0且M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均大于0时,判断为当前所施工洞室无需进行超前注浆加固,直接进行洞室开挖即可;否则,开挖之前,需先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超前注浆加固。
本实施例中,对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超前注浆加固,所采用常规的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方法进行加固。
并且,进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时,对当前所施工洞室进行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加固,隧道超前帷幕注浆加固半径≥Δl(M-1)z+ds(M-1)。
本实施例中,当前所施工洞室为直墙拱顶型洞室,等效开挖半径R
0=2.0m,泊松比μ=0.25,单轴抗压强度σ
c=37.7MPa,原岩应力P
0=22.8MPa,粘聚力c=12MPa,内摩擦角
岩体的综合弹性模量E
r=4.2GPa,剪切模量G=1.68GPa,峰值抗剪强度τ
p=48MPa。洞室开挖后,在围岩中布设直径为φ25mm全长锚固非预应力锚杆,假设锚杆杆体长度满足计算要求,横截面周长U=0.08m,横截面面积A=4.91×10
-4m
2,所述锚杆的弹性模量E
b=40GPa,支护前当前所施工洞室表面围岩的位移值
剪切刚度系数K
1=360MPa/m。
根据公式
对第一个围岩分区厚度l
0进行计算时,根据
得出l
0=3.07m。
τs=τp-c=48×106-12×106=36MPa;
σz0=(1+2μ)P0==(1+2×0.25)×22.8×106=34.2MPa;
σr0-μ(σθ0+σz0)=(-35.55×106)-0.25×(96.35×106+34.2×106)=-68.18MPa;
比较得出:|σr0-μ(σθ0+σz0)|>|σt|,因而第一个围岩分区存在破裂且此时第一个围岩分区为破裂围岩分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洞壁岩体将由塑性状态进入脆性拉裂状态,洞壁失稳后形成围岩的第一个破裂区。
洞室开挖初期,围岩应力发生二次分布,围岩呈弹性分布。由弹性力学理论可知,洞壁处围岩所受集中应力超过其极限强度时,洞壁围岩首先将进入塑性拉裂状态。
当洞壁围岩由塑性状态进入到破裂状态后,围岩应力发生三次分布;
相应地,计算得出洞壁围岩失稳后应力发生三次分布后所形成第一个围岩分区范围内的塑性区外径:
相应计算得出:第1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0=2.49-2.0=0.49m,第1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0=3.07-0.49=2.58m。
同时,计算出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弹塑性界面上切向与径向之间的最大偏应力
本实施例中,a=2.5,b'=50;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a和b'的数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因而,当前所施工洞室开挖完成后第一个围岩分区内围岩发生破裂所需时间为13.4天,即第一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为13.4天;
同理,按照步骤3021至步骤3023中所述的方法,能求出第K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的厚度,并根据所确定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的厚度,对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的位置进行相应确定。
本实施例中,按照步骤3021至步骤3023中所述的方法,能求出第2个围岩分区、第3个围岩分区和第4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和非破裂区的厚度。
其中,第2个围岩分区厚度l1=1.84m,第2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1=0.34m,第2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1=1.50m;
第3个围岩分区厚度l2=3.83m,第3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2=0.57m,第3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2=3.26m;
第4个围岩分区厚度l3=0.69m,第4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内破裂区的厚度ds3=0.19m,第4个围岩分区内非破裂区的厚度dns3=0.50m。
同理,对第5个围岩分区进行破裂分析时,Δl4z=l0+l1+l2+l3=3.07+1.84+3.83+0.69=9.43m。
相应地,洞壁围岩失稳后应力发生五次分布所形成第5个围岩分区内的塑性区外径为:
σz4=(1+2×0.25)×22.8×106=34.2MPa;
σr4-μ(σθ4+σz4)=-7.78×106-0.25×(68.58×106+34.2×106)=-33.47MPa;
经比较得出:|σr4-μ(σθ4+σz4)|<|σt|,判断为第5(即K)个围岩分区上不存在破裂区且M=4(即k),完成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过程。此时,当前所施工洞室总共包括4个破裂区,详见图2。
并且,根据公式
对第2个围岩分区、第3个围岩分区和第4个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分别进行计算。
由上述内容可知,洞室围岩分区破裂计算结果,详见表1:
表1
由上述内容,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得出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所有破裂区的厚度、位置和破裂时间,这样开挖之前先进行超前注浆加固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施工,能有效确保开挖过程中隧道稳固性和安全性,解决开挖时围岩发生瞬间破坏的问题,并能对开挖完成后的围岩支护方案进行确定,提供准确且可靠的依据,实用价值非常高。实际对洞室进行初期支护时,初期支护应在各围岩分区内破裂区的破裂时间内完成。
综上,根据围岩分区破裂演化分析,得出当前所施工洞室外侧所有破裂区的厚度、位置和破裂时间,这样能对开挖完成后的围岩径向注浆加固方案和围岩支护方案确定,同时能对围岩初期支护完成时间进行确定,从而能提供准确且可靠的依据,实用价值非常高。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对4个所述破裂区分别进行注浆加固,这样能有效保证当前所施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及安全性,注浆加固效果非常好,在准确判断破裂位置及厚度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注浆加固,能有效确保加固效果,并且施工过程简单。
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同步对开挖成型的洞室进行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并按照所确定的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由后向前对围岩径向注浆加固后的洞室进行初期支护,施工过程连贯,施工工期短且施工过程安全、可靠,能有效保证隧道围岩稳固性和隧道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