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03136B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03136B
CN108803136B CN201810408890.8A CN201810408890A CN108803136B CN 108803136 B CN108803136 B CN 108803136B CN 201810408890 A CN201810408890 A CN 201810408890A CN 108803136 B CN108803136 B CN 1088031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wall
backlight module
plan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088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03136A (zh
Inventor
李蓬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0889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031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803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3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03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03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格挡结构以及多个发光单元,格挡结构包括多个子格挡,各子格挡分别环绕发光单元设置,各发光单元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元件;背光模组设置有中心区域和环绕中心区域的外围区域,位于外围区域的各子格挡包括至少一组内壁,该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第二内壁,当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中心区域时,则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如此,由于第一内壁的反射作用,位于外围区域的至少部分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将会向中心区域汇聚,从而能够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平视显示器(Head Up Display),简称HUD,是应用于汽车或飞机上的一种综合电子显示设备,能将导航信息、飞行参数等信息以图形、字符的形式,通过光学部件投射到驾驶位正前方挡风玻璃上,高度大约与驾驶员眼睛成水平,驾驶员透过HUD往前方看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将外界的景象与HUD显示的资料融合在一起,使驾驶员始终保持抬头的姿势,降低抬头与低头之间忽略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眼镜焦距需要不断调整产生的延迟与不适。
平视显示器的光源通常由背光模组来提供。现有的背光模组的设计中,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通常均是垂直于显示器的出光面的,这样就使得显示器的每个区块的光强度均一致,显示的亮度均相同,图像呈现至挡风玻璃上时,导致显示效果不佳,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将背光模组划分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发光单元由子格挡环绕,位于外围区域的子格挡中,当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所述中心区域时,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当该发光单元的光线传递到第一内壁时,由于第一内壁的反射作用将会使得该光线向中心区域偏转,从而实现了光线向中心区域收缩的作用,能够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及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格挡结构以及多个发光单元,所述格挡结构包括多个子格挡,各所述子格挡分别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各所述发光单元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元件;
所述背光模组设置有中心区域和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围区域,位于所述外围区域的各子格挡包括至少一组内壁,该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第二内壁,当所述第一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远离所述中心区域时,则所述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为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达到了如下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引入了格挡结构,格挡结构中的子格挡环绕发光单元设置,特别是,位于背光模组外围区域的子格挡包括至少一组内壁,当一组内壁中的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中心区域时,第一内壁所在平面与对应发光单元中的基板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也就是说,将远离中心区域一侧的第一内壁设置为朝中心区域的方向倾斜,当对应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传递到该第一内壁时,该第一内壁对光线进行反射,经由第一内壁反射的光线将向中心区域汇聚。因此,位于背光模组外围区域的子格挡的如此设计,使得背光模组所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能够向背光模组的中心区域收缩汇聚,从而使得显示装置中心区域亮度较高,外围区域亮度较低,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及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局部截面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
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
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
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基板的一种俯视图;
图11所示为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局部俯视图;
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子格挡远离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一种俯视图;
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图;
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现有技术中,平视显示器的光源通常由背光模组来提供,车载平视显示器对视角的要求为尽可能往中心区域收缩,边缘区域亮度尽量降低。但是,现有的背光模组的设计中,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通常均是垂直于显示器的出光面的,这样就使得显示器的每个区块的光强度均一致,显示的亮度均相同,因此无法满足车载平视显示器对视角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将背光模组划分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发光单元由子格挡环绕,位于外围区域的子格挡中,当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所述中心区域时,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当该发光单元的光线传递到第一内壁时,由于第一内壁的反射作用将会使得该光线向中心区域偏转,从而实现了光线向中心区域收缩的作用,能够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A-A截面图,结合图1和图2,该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基板10和设置在基板10上的格挡结构20以及多个发光单元40,格挡结构20包括多个子格挡21,各子格挡21分别环绕发光单元40设置,各发光单元40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元件30;
背光模组100设置有中心区域101和环绕中心区域101的外围区域102,位于外围区域102的各子格挡21包括至少一组内壁,该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211和第二内壁212,当第一内壁211相对于第二内壁212远离中心区域101时,则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40中的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在背光模组100中引入了格挡结构20,该格挡结构20包括多个子格挡21,子格挡21环绕发光单元40设置;特别是,本申请实施例将背光模组100划分为了中心区域101和环绕中心区域101的外围区域102,位于外围区域102的子格挡21结构20中包括一组或多组内壁,该组内壁中的第一内壁211相对于第二内壁212而言远离中心区域101设置,而且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朝向中心区域101倾斜,也就是说,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与对应发光单元40中基板10之间的夹角θ为一锐角,请参见图3,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局部截面图,其中子格挡215和子格挡216分别是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外围区域102的,当这两个子格挡215和216所对应的发光单元40中的发光二极管元件30发出的光线传递至第一内壁211时,由于第一内壁211是朝向中心区域101倾斜的,经过该第一内壁211的反射作用后,由该发光单元40射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将向中心区域101偏转。如此,处于背光模组100外围区域102的发光单元40中,至少有部分发光单元40所发出的光线能够向背光模组100的中心区域101汇聚,使得背光模组100中心区域101的光线较强,而外围区域102的光线较弱,从而能够满足车载显示装置产品对视角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的中心区域101和外围区域102的划分可根据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区别划分。例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处于背光模组100边缘区域的发光单元40及子格挡21所对应的区域为外围区域102,其他发光单元40及子格挡21所对应的区域为中心区域101,在发光时,仅最外围一圈的发光单元40的光线会向中心区域101进行收敛。当然,除此种方式外,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俯视图,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俯视图,图4所示实施例中,位于背光模组100边沿区域和次边沿区域的发光单元40和子格挡21所对应的区域为外围区域102,其他区域为中心区域101,此时,位于边沿区域和次边沿区域的发光单元40所发出的光线都将向中心区域101汇聚,使得中心区域101的亮度更高;图5所示实施例中,位于中心区域101的9个发光单元40和子格挡21所对应的区域为中心区域101,其余均为外围区域102,此时,除中心9个发光单元40外,其他发光单元40的光线都可向中心区域101汇聚,起到更好的光线收拢作用,更有利于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当然,图1、图4和图5仅对中心区域101和外围区域102进行了示意性划分,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此外,以图1为例,对于处于外围区域102中不同位置的子格挡21,其第一内壁211的数量和位置不尽相同,以图1所示视角为例,位于位置B处的子格挡21中,远离中心区域101的第一内壁211位于最右侧,位于位置C处的子格挡21中,远离中心区域101的第一内壁211位于最左侧,而位于位置D处的子格挡21中,第一内壁211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上方位置和位于右侧位置的两个内壁,这两个内壁都可设计为朝向中心区域101倾斜的方式,从而对对应发光单元40所发出的光线起到向中心区域101汇聚的效果。图1所示实施例中,子格挡21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投影呈方形,各子格挡21分别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内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需将位于外围区域的部分子格挡21中的一组内壁设置为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即可。也就是说,以图1所示观察角度,可以对处于横向位置(即A-A)外围区域中部分或全部子格挡21的内壁进行调节,使其第一内壁朝向中心区域倾斜,使得光线从左右方向向中心区域汇聚;也可以对处于纵向位置外围区域中的部分或全部子格挡21的内壁进行调节,使其第一内壁朝向中心区域倾斜,使得光线从上下方向向中心区域汇聚;当然,还可将左右上下位置对应外围区域中的部分或全部子格挡21的内壁进行调节,使光线从上下左右各方向分别向中心区域汇聚,从而实现更好的光线汇聚效果,本申请对上述内壁的调节方式不进行具体限定。本申请着重对左右两侧光线向中心区域汇聚的调节方式进行说明,其他方向的汇聚可参照此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不再具体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各发光单元40中所包含的发光二极管元件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不同发光单元40中发光二极管元件30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此外,本申请各附图中发光单元40的数量和尺寸仅为示意性说明,并不代表实际数量和尺寸。
可选地,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该实施例中,位于外围区域102的子格挡21中,各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40中的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相等,也就是说,θ1=θ2=θ3=θ4=θ5=θ6。采用相等的锐角来设计处于外围区域102的各第一内壁211与对应发光单元40中的基板10之间的夹角,在生产格挡结构20的过程中,采用统一角度来设计各第一内壁211即可,无需根据不同的角度来分别设置,此种设计方式在有利于实现光线向中心区域101汇聚的效果的前提下,还有利于简化格挡结构20的生产流程,提高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该实施例中,位于外围区域102的各发光单元40所对应的子格挡21中,各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40中的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
靠近中心区域101的子格挡21所对应的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40中的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远离中心区域101的子格挡21所对应的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40中的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具体地,请参见图7,处于外围区域102的各子格挡21结构20和发光单元40中,不同子格挡21与中心区域101的距离不尽相同,远离中心区域101的发光单元40相比靠近中心区域101的发光单元40而言,第一内壁211与对应基板10之间的夹角需要设计得更小才能实现相同的光线汇聚效果,因此,该实施例中,将远离中心区域101的第一内壁211与对应基板10之间的夹角设计得小于靠近中心区域101的第一内壁211与对应基板10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说,θ1<θ2<θ3,θ6<θ5<θ4,此种设计可以使远离中心区域101的发光单元40的光线向中心偏转的量更大,可将更多的光线汇聚至中心区域101,实现更好的光线汇聚作用,更有利于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
可选地,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该实施例中,位于外围区域102的子格挡21中,至少在第一内壁211设置有反光层50。反光层50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光线的反射效率,使得经由第一内壁211的反光层50所反射的光线中能够有更多的光线向中心区域101汇聚,从而有利于提升光线有效利用率。
可选地,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种局部截面图,第二内壁212所在平面与第一内壁211所在平面平行,如此,从发光二极管元件30射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一内壁211的反射作用后,大部分将向中心区域101偏转,而不会通过第二内壁212的反射而朝远离中心区域101的方向发散,此种设计有利于避免光线经由第二内壁212的反射而发散损失,提高了向中心区域101汇聚的光线的量,因此有利于提升中心区域101的亮度,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
可选地,除将位于外围区域102中的子格挡21中的第二内壁212设置为图9所示的形式外,该第二内壁212还可设计为与基板10垂直的方式,例如,请参见图3,位于外围区域102中的子格挡的第二内壁212所在平面与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现有技术中,在背光模组100中引入格挡结构20时,格挡结构20的内壁都是与基板10垂直的,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内壁211设置于朝向中心区域101倾斜的方式,相当于在现有格挡结构20的基础上仅调整一部分内壁相对于基板10的倾角即可,其他内壁的倾角可保持不变,此种设计结构简单,改动较小,同样有利于节约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流程。同时,将第二内壁212设置为垂直基板10的方式,经由第一内壁211反射的光线中大部分将会偏转至中心区域101,不会经由第二内壁212发散出去,因此同样有利于增加汇聚至中心区域101的光线的数量,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100中心区域101的亮度,从而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
可选地,请参见图9,位于中心区域101的各子格挡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内壁213,第三内壁213与基板10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由于外围区域102的光线都是向中心区域101汇聚的,当将处于中心区域101的发光单元40中的格挡结构20的第三内壁213均设计为垂直于基板10的结构时,光线将直接从发光单元40中垂直射出,不会向其他方向扩散,如此也有利于增加背光模组100中心区域101的光线量,以提高中心区域101的亮度。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例如图1、图4和图5)中的格挡结构20为一体成型或为分离式子格挡21组合而成;当格挡结构20为一体成型时,格挡结构20采用模具注塑的方式为一体成型。当格挡结构20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时,可以一次性完成格挡结构20与基板10的组装,有利于简化背光模组100的生产流程。当然,格挡结构20采用分离式子格挡21的形式组合形成时,同样也能够解决本申请的技术问题,实现光线向中心区域101汇聚的效果。
可选地,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基板的一种俯视图,基板10靠近发光二极管元件30的表面设置有与格挡结构20对应的凹槽60,图2、图3、图6-9中的格挡结构20远离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固定于凹槽60中。如此设计,在需要将格挡结构20固定在背光模组100的基板10上时,仅需将格挡结构20插入对应的凹槽60中即可,无需进行其他的固定操作,此种方式简单易行,同样有利于节约背光模组100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图1、图4和图5中,各子格挡21远离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在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方形,此种结构设计方式简单,工艺上较易实现。当然,除此种方式外,还可设计为其他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例如,还可将子格挡远离背光模组100的出光面的一侧在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设计为菱形、梯形,或其他四边形结构,只要将外围区域中远离中心区域的第一内壁设计为朝向中心区域倾斜,同样能够实现光线汇聚的作用。除此之外,图11所示为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的一种局部俯视图,该实施例中,部分子格挡21(即虚框E所指的子格挡21)远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在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中的部分线段为弧形,具有弧形边沿214,当背光模组100整体呈方形结构时,此种具有弧形边沿的子格挡21例如可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四个角落位置,弧形边沿214所对应内壁与对应基板10的倾角设计为锐角时,同样能够将光线向中心区域101汇聚,达到中心区域101光线较强外围区域102光线较弱的技术效果。当然,当子格挡21远离背光模组100出光面的一侧在基板1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中的部分线段为弧形时,还可体现为除图11以外的其他结构,例如,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子格挡远离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一种俯视图,该实施例中,正投影结构中包括弧形边沿214,此种结构的子格挡21可位于图1所示的位置B处,弧形边沿214所对应内壁与对应基板10的倾角设计为锐角时,同样能够将光线向中心区域101汇聚。当然,弧形边沿内壁也可作为第二内壁或其他内壁,只要位于外围区域中的部分第一格挡21的第一内壁向中心区域倾斜,能够使光线向中心区域汇聚即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格挡结构20的材质包括聚碳酸酯。采用聚碳酸酯形成格挡结构20时,利用普通设备注塑即可形成,而且聚碳酸酯的强度高、不易变形,尺寸稳定,应用于背光模组100的格挡结构20中时,更有利于发挥光线汇聚的作用,达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可体现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可包括沿垂直于基板所在平面设置的扩散片和增亮膜。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还可包括其他膜层结构,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300,图1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图,该显示装置300包括沿垂直于显示装置所在平面的方向依次设置的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其中背光模组10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以及填充于第一基板201和第二基板202之间的液晶203。
可选地,图1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俯视图,背光模组100包括有效发光区,显示面板200包括显示区,有效发光区在显示装置3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显示区在显示装置3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有效发光区的边沿402与显示区的边沿40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D1≥0.3mm。具体请参见图15,边沿401所限定的区域为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边沿402所限定的区域为背光模组100的有效发光区,由于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在组合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对位偏差,为避免由于对位偏差而导致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所对应的部分区域无法接收到背光模组100所提供的光线,本申请将背光模组100有效发光区的边沿402与显示区的边沿401之间的最短距离设置为0.3mm,该尺寸大于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的对位精度,如此,即使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在对位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对位偏差,也能保证背光模组100所发出的光线能够覆盖到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所对应的每个区域,有利于避免显示装置300在显示的过程中出现显示异常现象。
结合图1、图2和图15,虽然本申请通过调节位于外围区域的子格挡21中远离中心区域的第一内壁211的角度来使得光线向中心区域汇聚,而且第一内壁211与其所在发光单元中的基板10之间的夹角越小越有利于光线的汇聚,光线越汇聚,背光模组100的有效发光区将越小;为避免背光模组100有效发光区变小而导致显示面板200的部分显示区无法接收到光线的现象,第一内壁211与对应基板10之间的夹角不能无限小,本申请中第一内壁211的调整角度应能保证背光模组100有效发光区的边沿402与显示区的边沿401之间的距离≥0.3mm,以保证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均有光线覆盖,满足显示面板200的正常显示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申请中显示装置3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背光模组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中,引入了格挡结构,格挡结构中的子格挡环绕发光单元设置,特别是,位于背光模组外围区域的子格挡包括至少一组内壁,当一组内壁中的第一内壁相对于第二内壁远离中心区域时,第一内壁所在平面与对应发光单元中的基板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也就是说,将远离中心区域一侧的第一内壁设置为朝中心区域的方向倾斜,当对应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传递到该第一内壁时,该第一内壁对光线进行反射,经由第一内壁反射的光线将向中心区域汇聚。因此,位于背光模组外围区域的子格挡的如此设计,使得背光模组所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能够向背光模组的中心区域收缩汇聚,从而使得显示装置中心区域亮度较高,外围区域亮度较低,满足车载显示装置对视角的要求,进而有利于提升显示效果及用户的视觉体验效果。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格挡结构以及多个发光单元,所述格挡结构包括多个子格挡,各所述子格挡分别环绕所述发光单元设置,各所述发光单元中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元件;
所述背光模组设置有中心区域和环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围区域,位于所述外围区域的各子格挡包括至少一组内壁,该组内壁包括第一内壁、第二内壁,当所述第一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远离所述中心区域时,则所述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设为一锐角;
位于所述外围区域的各所述发光单元所对应的所述子格挡中,各所述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
靠近所述中心区域的所述子格挡所对应的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远离所述中心区域的所述子格挡所对应的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围区域的各所述发光单元所对应的所述子格挡中,各所述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和与其对应的发光单元中的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均为锐角且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围区域的各所述发光单元所对应的所述子格挡中,至少在所述第一内壁设置有反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壁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内壁所在平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壁所在平面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心区域的各子格挡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内壁,所述第三内壁与所述基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格挡结构为一体成型或为分离式子格挡组合而成;
当所述格挡结构为一体成型时,所述格挡结构采用模具注塑的方式为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靠近所述发光二极管元件的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格挡结构对应的凹槽,所述格挡结构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固定于所述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子格挡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在所述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为方形、菱形、或梯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挡结构的材质包括聚碳酸酯。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显示装置所在平面的方向依次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背光模组为权利要求1至10之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有效发光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有效发光区在显示装置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显示区在所述显示装置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所述有效发光区的边沿与所述显示区的边沿之间的最短距离为D1,D1≥0.3mm。
CN201810408890.8A 2018-04-27 2018-04-2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8031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8890.8A CN108803136B (zh) 2018-04-27 2018-04-2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08890.8A CN108803136B (zh) 2018-04-27 2018-04-2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3136A CN108803136A (zh) 2018-11-13
CN108803136B true CN108803136B (zh) 2021-02-09

Family

ID=64093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08890.8A Active CN108803136B (zh) 2018-04-27 2018-04-2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031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88781A (zh) * 2018-11-23 2019-0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064086B (zh) * 2022-05-23 2023-07-1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车载显示设备
CN115236900B (zh) * 2022-09-21 2023-03-10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背光结构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18926U (zh) * 2017-02-22 2017-11-07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97394B2 (ja) * 2003-01-24 2010-01-13 ディジタル・オプティクス・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高密度照明システム
WO2012029600A1 (ja) * 2010-08-31 2012-03-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9116387B2 (en) * 2010-08-31 2015-08-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US10132478B2 (en) * 2016-03-06 2018-11-20 Svv 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c. Flexible solid-state illumination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618926U (zh) * 2017-02-22 2017-11-07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03136A (zh)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111598C (en) Optical systems including light-guide optical elements with two-dimensional expansion
JP6776140B2 (ja) 照明装置
US7327929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3D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3D images utilizing the same
JP6906968B2 (ja) 照明装置
US855896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lenticular sheet of the display device
US20170269285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8373630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7036379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803136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100027113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649131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head-mounted display
WO2013069405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US20120306861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JP2014029356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6465353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0397557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directional control of the output, and a backlight for such a display device and a light direction method
KR2014008952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107515467B (zh) 显示装置
JP2009163245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TW201905872A (zh) 用於在顯示器系統中提供準直背光照明的方法和系統
JP4483233B2 (ja) 面光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355821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JP6995958B2 (ja) 照明装置
KR102344296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KR102355828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