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75004A -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 Google Patents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75004A
CN108775004A CN201810705264.5A CN201810705264A CN108775004A CN 108775004 A CN108775004 A CN 108775004A CN 201810705264 A CN201810705264 A CN 201810705264A CN 108775004 A CN108775004 A CN 1087750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reset
garbage collection
power
water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0526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75004B (zh
Inventor
陆永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zhou aiyingdu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陆永柱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陆永柱 filed Critical 陆永柱
Priority to CN20181070526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750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75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5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75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750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5/00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pparatus therefor
    • E02B15/04Devices for cleaning or keeping clear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from oil or like float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ng or removing these materials
    • E02B15/10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material from the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leaning Or Clearing Of The Surface Of Open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包括安装外壳、垃圾收集网、环绕装置、推进装置,所述的安装外壳漂浮于水面并且环绕装置、推进装置均设置于安装外壳内,所述的环绕装置用于为垃圾收集网提供转动动力并且垃圾收集网在转动动力作用下转动,所述的推进装置用于为本垃圾收集设备提供前进动力,所述的推进装置包括推进外壳、推进动力机构、离心泵、换向机构、喷水管,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离心泵、换向机构、喷水管均安装于推进外壳内,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用于为离心泵工作提供工作动力,所述的离心泵与喷水管配合并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所述的换向机构用于使本垃圾收集设备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

Description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最近几年旅游景点的游客量剧增,这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各大景点的湖泊、江河水面受污染问题严重,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受到巨大威胁,然而我国水面垃圾回收机制尚不成熟,水上清理垃圾的方式多以人工清洁为主,大量危险而繁琐的水面清理工作需要人来完成,人工清理垃圾的方式效率低下,安全性能不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设备,用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本水面垃圾收集设备不仅提高了水面垃圾的收集率,同时本水面垃圾收集设备为遥控式操作,无需工作人员下水,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包括安装外壳、垃圾收集网、环绕装置、推进装置,所述的安装外壳漂浮于水面并且环绕装置、推进装置均设置于安装外壳内,所述的环绕装置用于为垃圾收集网提供转动动力并且垃圾收集网在转动动力作用下转动,所述的推进装置用于为本垃圾收集设备提供前进动力;
所述的安装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安装外壳的轴向垂直于水面,所述的环绕装置设置于安装外壳的开口端,所述的推进装置设置于安装外壳内;
所述的环绕装置包括固定外壳、连动杆、复位引导机构、复位动力机构、环绕驱动机构,所述的连动杆用于垃圾收集网与复位动力机构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复位动力机构用于使垃圾收集网沿复位引导机构的引导方向恢复至原状,所述的环绕驱动机构用于使垃圾收集网沿垂直于水面的方向转动;
所述的固定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固定外壳的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固定盖并且固定盖同轴设置有通孔,固定外壳的外圆面设置有外置台阶且外置台阶与安装外壳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固定外壳通过紧固件同轴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的开口端;
所述的复位动力机构包括安装块,所述的安装块为圆柱体结构,安装块同轴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安装块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环绕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动力传递构件一、动力传递构件二,所述的驱动电机用于为安装块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与动力传递构件二配合并将驱动电机的转动动力传递至安装块。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复位动力机构还包括复位电机、复位外壳、齿轮传递构件、连动轴一、连动轴二;
所述的复位外壳为设置有复位内腔的壳体结构,复位外壳固定安装于安装块朝向固定外壳开口的端面、并且复位外壳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复位外壳上设置有穿设孔,所述的复位电机固定安装于复位外壳,复位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水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穿设孔并位于复位内腔;
所述的复位外壳平行于复位电机输出轴轴向并且远离复位电机的端面设置有避让孔一、避让孔二,所述的避让孔一、避让孔二均位于固定盖上方并且避让孔一、避让孔二位于平行于水面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的连动轴一、连动轴二的轴向均平行于复位电机的输出轴轴向,连动轴一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一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一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连动轴二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二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二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
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设置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并且齿轮传递构件用于接收复位电机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连动轴一/连动轴二。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复位引导机构包括引导架,所述的引导架固定安装于安装块并且引导架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引导架位于固定盖上方的部分设置有引导限位槽二,引导限位槽二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位于垂直于连动轴一轴向的同一面内、并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呈对称布置,引导限位槽二为弧形槽并且引导限位槽二朝向固定盖方向弯曲,引导限位槽二的一端为初始端、另一端为终止端并且初始端位于终止端上方;
所述的复位引导机构还包括复位盖,所述的复位盖为设置有内腔的半球形壳体结构,所述的复位盖与引导架固定连接并且引导架设置于复位盖的内腔,复位盖的球面设置有与引导限位槽二相对应并相匹配的引导限位槽一,引导限位槽一对应设置有两组;
所述的连动杆设置有两组,一连动杆的一端与连动轴一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一引导限位槽二与一引导限位槽一并位于复位盖外部,另一连动杆的一端与连动轴二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另一引导限位槽二与另一引导限位槽一并位于复位盖外部;
所述的垃圾收集网的网口垂直于水面,垃圾收集网设置有两组,一垃圾收集网与一连动杆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另一垃圾收集网与另一连动杆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垃圾收集网的运动状态分为连动杆位于引导限位槽二初始端的初始状态、连动杆位于引导限位槽二终止端的工作状态。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固定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水面;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二包括驱动齿轮、传递齿轮、输出齿轮、中间轴一、中间轴二,所述的中间轴一与中间轴二的轴向均垂直于水面并且中间轴二位于中间轴一与安装块之间的区域,中间轴一与中间轴二均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均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驱动齿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一外部,所述的传递齿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二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的输出齿轮固定套接于安装块外部并且输出齿轮与传递齿轮啮合;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包括驱动带轮、传递带轮、传递带,所述的驱动带轮固定套接于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传递带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一外部,驱动带轮与传递带轮之间通过传递带进行连接传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推进装置包括推进外壳、推进动力机构、离心泵、换向机构、喷水管,所述的推进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离心泵、换向机构、喷水管均安装于推进外壳内,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用于为离心泵工作提供工作动力,所述的离心泵与喷水管配合并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所述的换向机构用于使本垃圾收集设备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
所述的换向机构包括换向电机、带传动构件二、换向构件、换向阀,所述的换向电机用于为换向构件提供换向动力,所述的带传动构件二用于接收换向电机的换向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换向构件,所述的换向阀用于离心泵与喷水管之间的连接接通,所述的换向构件在换向动力作用下使得换向阀改变离心泵与喷水管之间的接通状态。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环绕装置与推进装置的配合对水面的垃圾进行收集,本发明通过环绕装置使垃圾收集网转动并完成对水面垃圾的收集,垃圾收集网将其转动轨迹区域内的垃圾收集完毕后,推进装置牵引垃圾收集网在水面前进并完成其余水面区域的垃圾收集,提高了水面垃圾的收集率,同时本发明为遥控式操作,无需工作人员下水,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环绕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连动杆与复位引导机构的配合图。
图5为本发明的连动杆与复位动力机构的配合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复位动力机构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复位动力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复位动力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复位动力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复位动力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连动杆、连动轴一、连动轴二的配合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环绕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推进装置与安装外壳的配合图。
图14为本发明的推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推进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推进动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离心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离心泵主体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换向机构与喷水管的配合图。
图20为本发明的换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喷水管与换向阀的配合图。
图22为本发明的换向阀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发明的换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
100、安装外壳;
200、垃圾收集网;
300、环绕装置;
310、固定外壳;320、连动杆;
330、复位引导机构;331、复位盖;332、引导限位槽一;333、引导架;334、引导限位槽二;
340、复位动力机构;
3410、复位电机;
3420、齿轮传递构件;3421、主动齿轮;3422、中间齿轮一;3423、中间齿轮二;3424、齿轮轴;3425、中间齿轮三;3426、中间齿轮四;3427、中间齿轮五;3428、从动齿轮一;3429、从动齿轮二;
3430、连动轴一;3440、连动轴二;3450、安装块;
350、环绕驱动机构;351、驱动电机;352、动力传递构件一;353、动力传递构件二;
400、推进装置;
410、推进动力机构;411、发动机;412、带传动构件一;413、支撑架;414、传递轴;415、斜齿轮构件;
420、离心泵;
4210、离心泵主体;4211、泵轴;4212、离心叶轮;4213、进水接头;4214、过滤罩;
4220、连接管;
430、换向机构;
4310、换向电机;4320、带传动构件二;
4330、换向构件;4331、连动块;4332、连接轴;4333、连接杆;4334、连动凸起;4335、换向块;4336、间歇槽;4337、换向凸起;4338、引导槽;
4340、换向阀;4341、阀壳;4342、转轴;4343、阀芯;
440、喷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
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23所示,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包括安装外壳100、垃圾收集网200、环绕装置300、推进装置400,所述的安装外壳100漂浮于水面并且环绕装置300、推进装置400均设置于安装外壳100内,所述的环绕装置300用于为垃圾收集网200提供转动动力并且垃圾收集网200在转动动力作用下转动,所述的推进装置400用于为本垃圾收集设备提供前进动力。
本发明采用环绕装置与推进装置的配合对水面的垃圾进行收集的优越性在于,本发明通过环绕装置使垃圾收集网转动并完成对水面垃圾的收集,垃圾收集网将其转动轨迹区域内的垃圾收集完毕后,推进装置牵引垃圾收集网在水面前进并完成其余水面区域的垃圾收集,提高了水面垃圾的收集率,同时本发明为遥控式操作,无需工作人员下水,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所述的安装外壳10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安装外壳100的轴向垂直于水面,所述的环绕装置300设置于安装外壳100的开口端,所述的推进装置100设置于安装外壳100内。
如图1-12所示,上述的环绕装置300包括固定外壳310、连动杆320、复位引导机构330、复位动力机构340、环绕驱动机构350,所述的连动杆320用于垃圾收集网200与复位动力机构340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复位动力机构340用于使垃圾收集网200沿复位引导机构330的引导方向恢复至原状,所述的环绕驱动机构350用于使垃圾收集网200沿垂直于水面的方向转动。
所述的固定外壳31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固定外壳310的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固定盖并且固定盖同轴设置有通孔,固定外壳310的外圆面设置有外置台阶且外置台阶与安装外壳100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固定外壳310通过紧固件同轴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100的开口端。
如图3、5-11所示,上述的复位动力机构340包括复位电机3410、复位外壳、齿轮传递构件3420、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安装块3450,所述的安装块3450为圆柱体结构,安装块3450同轴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310的内腔腔底并且安装块345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复位外壳为设置有复位内腔的壳体结构,复位外壳固定安装于安装块3450朝向固定外壳310开口的端面、并且复位外壳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复位外壳上设置有穿设孔,所述的复位电机3410固定安装于复位外壳,复位电机3410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水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穿设孔并位于复位内腔,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3420设置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
所述的复位外壳平行于复位电机3410输出轴轴向并且远离复位电机3410的端面设置有避让孔一、避让孔二,所述的避让孔一、避让孔二均位于固定盖上方并且避让孔一、避让孔二位于平行于水面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的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的轴向均平行于复位电机3410的输出轴轴向,连动轴一3430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一3430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一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连动轴二3440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二3440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二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
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3420包括主动齿轮3421、双联齿轮一,所述的主动齿轮3421固定套接于复位电机3410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双联齿轮一活动套接于连动轴一3430外部,具体的,所述的双联齿轮一包括中间齿轮一3422、中间齿轮二3423,中间齿轮一3422与中间齿轮二3423均活动套接于连动轴一3430外部且均可绕连动轴一3430轴向转动、并且中间齿轮一3422与中间齿轮二3423同轴固定连接,中间齿轮一3422与主动齿轮3421啮合并且两者之间的传动比大于1;复位电机3410运行并牵引主动齿轮3421同步转动,主动齿轮3421转动并通过中间齿轮一3422牵引中间齿轮二3423同步转动,此过程中,连动轴一3430未转动。
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3420还包括双联齿轮二、齿轮轴3424,所述的齿轮轴3424的轴向平行于复位电机3410的输出轴轴向并且齿轮轴3424固定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所述的双联齿轮二包括中间齿轮三3425、中间齿轮四3426,中间齿轮三3425与中间齿轮四3426均活动套接于齿轮轴3424外部且均可绕齿轮轴3424轴向转动、并且中间齿轮三3425与中间齿轮四3426同轴固定连接,中间齿轮二3423与中间齿轮三3425啮合并且两者之间的传动比大于1;中间齿轮二3423转动并通过中间齿轮三3425牵引中间齿轮四3426同步转动,此过程中,齿轮轴3424未转动。
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3420还包括中间齿轮五3427、从动齿轮一3428、从动齿轮二3429,所述的中间齿轮五3427固定套接于连动轴一3430外部,中间齿轮四3426与中间齿轮五3427啮合并且两者之间的传动比大于1,所述的从动齿轮一3428固定套接于连动轴一3430外部,所述的从动齿轮二3429固定套接于连动轴二3440外部,从动齿轮一3428与从动齿轮二3429啮合并且从动齿轮一3428与从动齿轮二3429之间的传动比等于1;中间齿轮四3426转动并通过中间齿轮五3427牵引连动轴一3430同步转动,连动轴一3430转动并通过从动齿轮一3428、从动齿轮二3429牵引连动轴二3440同步转动,并且连动轴一3430与连动轴二3440的转速一致、转向相反。
如图1-4、11所示,上述的复位引导机构330包括引导架333,所述的引导架333固定安装于安装块3450并且引导架333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引导架333位于固定盖上方的部分设置有引导限位槽二334,引导限位槽二334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334位于垂直于连动轴一3430轴向的同一面内、并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334呈对称布置,引导限位槽二334为弧形槽并且引导限位槽二334朝向固定盖方向弯曲,引导限位槽二334的一端为初始端、另一端为终止端并且初始端位于终止端上方。
所述的复位引导机构330还包括复位盖331,所述的复位盖330为设置有内腔的半球形壳体结构,所述的复位盖331与引导架333固定连接并且引导架333设置于复位盖331的内腔,复位盖331的球面设置有与引导限位槽二334相对应并相匹配的引导限位槽一332,引导限位槽一332对应设置有两组。
所述的连动杆320设置有两组,一连动杆320的一端与连动轴一3430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一引导限位槽二334与一引导限位槽一332并位于复位盖331外部,另一连动杆320的一端与连动轴二3440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另一引导限位槽二334与另一引导限位槽一332并位于复位盖331外部。
所述的垃圾收集网200的网口垂直于水面,垃圾收集网200设置有两组,一垃圾收集网200与一连动杆320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另一垃圾收集网200与另一连动杆320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垃圾收集网200的运动状态分为连动杆320位于引导限位槽二334初始端的初始状态、连动杆320位于引导限位槽二334终止端的工作状态;复位电机3410运行并通过齿轮传递构件3420牵引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绕自身轴向转动,连动轴一3430转动并通过一连动杆320牵引一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连动轴二3440转动并通过另一连动杆320牵引另一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从而使两垃圾收集网200在初始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12所示,上述的环绕驱动机构350包括驱动电机351、动力传递构件一352、动力传递构件二353,所述的驱动电机351用于为安装块3450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352与动力传递构件二353配合并将驱动电机351的转动动力传递至安装块3450。
所述的驱动电机351固定安装于固定外壳310的内腔腔底并且驱动电机351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水面。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二353包括驱动齿轮、传递齿轮、输出齿轮、中间轴一、中间轴二,所述的中间轴一与中间轴二的轴向均垂直于水面并且中间轴二位于中间轴一与安装块3450之间的区域,中间轴一与中间轴二均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310的内腔腔底并且均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驱动齿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一外部,所述的传递齿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二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的输出齿轮固定套接于安装块3450外部并且输出齿轮与传递齿轮啮合;中间轴一转动并通过驱动齿轮、传递齿轮、输出齿轮牵引安装块3450同步转动,从而使得复位动力机构340、复位引导机构330、连动杆320同步转动,进而使得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即垃圾收集网200绕垂直于水面的方向转动并收集水面垃圾。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352包括驱动带轮、传递带轮、传递带,所述的驱动带轮固定套接于驱动电机351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传递带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一外部,驱动带轮与传递带轮之间通过传递带进行连接传动;驱动电机351运行并通过驱动带轮、传递带、传递带轮牵引中间轴一绕自身轴向转动。
环绕装置3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复位电机3410运行并通过齿轮传递构件3420牵引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绕自身轴向转动,从而使两垃圾收集网200由初始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驱动电机351开始运行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一352、动力传递构件二353牵引安装块3450绕自身轴向转动,安装块3450转动并使得复位动力机构340、复位引导机构330、连动杆320同步转动,进而使得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即垃圾收集网200绕垂直于水面的方向转动并收集水面垃圾;垃圾收集网200将其转动轨迹区域内的垃圾收集完毕后,推进装置400牵引垃圾收集网200在水面前进并完成其余水面区域的垃圾收集;水面垃圾收集完毕后,复位电机3410反向运行并使垃圾收集网200由工作状态切换至初始状态。
如图13-23所示,上述的推进装置400包括推进外壳、推进动力机构410、离心泵420、换向机构430、喷水管440,所述的推进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410、离心泵420、换向机构430、喷水管440均安装于推进外壳内,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410用于为离心泵420工作提供工作动力,所述的离心泵420与喷水管440配合并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所述的换向机构430用于使本垃圾收集设备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
所述的安装外壳100的封闭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的推进外壳的封闭端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100的内腔腔底并且位于安装孔正上方,推进外壳的封闭端设置有插孔、伸出孔、管道孔,插孔、伸出孔、管道孔均贯穿推进外壳的封闭端厚度并且均位于安装孔正上方,所述的伸出孔设置有四组并且分别为伸出孔一、伸出孔二、伸出孔三、伸出孔四。
如图19-23所示,上述的换向机构430包括换向电机4310、带传动构件二4320、换向构件4330、换向阀4340,所述的换向电机4310用于为换向构件4330提供换向动力,所述的带传动构件二4320用于接收换向电机4310的换向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换向构件4330,所述的换向阀4340用于离心泵420与喷水管440之间的连接接通,所述的换向构件4330在换向动力作用下使得换向阀4340改变离心泵420与喷水管440之间的接通状态。
所述的推进外壳内设置有支撑板,具体的,所述的支撑板为矩形板体,支撑板的大面平行于推进外壳的内腔腔底面,支撑板与推进外壳的内腔腔底之间设置有固定杆并且支撑板通过固定杆固定安装于推进外壳的内腔腔底,优选的,所述的固定杆设置有四组且四组固定杆呈四点式分布、并且固定杆与支撑板的固定连接处位于支撑板下底面的四角处。
所述的换向阀4340包括阀壳4341、转轴4342、阀芯4343,所述的阀壳4341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阀壳4341的内腔为圆柱体结构并且其轴向垂直于水面,阀壳4341的开口端匹配安装有阀盖且阀盖固定安装于支撑板的下底面、并且阀盖设置有穿孔,支撑板设置有与穿孔同轴布置的连接孔,阀壳4341的四侧面均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接口并且分别为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阀壳4341的封闭端设置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接口五,所述的阀芯4343设置于阀壳4341的内腔并且两者之间构成密封式配合,阀芯4343的外圆面设置有出水孔,阀芯4343的下底面设置有进水孔且进水孔与出水孔之间连接接通、并且进水孔与接口五连接接通,阀芯4343的初始状态为出水孔与接口一连接接通,所述的转轴4342的轴向垂直于水面,转轴4342的动力输出端与阀芯4343固定连接、动力输入端穿过穿孔及连接孔并位于支撑板上方。
所述的喷水管440的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喷水管440设置有四组并且分别为喷水管一、喷水管二、喷水管三、喷水管四,具体的,喷水管一的进水口与接口一连接接通、出水口穿过伸出孔一及安装孔并位于水面下方,喷水管二的进水口与接口二连接接通、出水口穿过伸出孔二及安装孔并位于水面下方,喷水管三的进水口与接口三连接接通、出水口穿过伸出孔三及安装孔并位于水面下方,喷水管四的进水口与接口四连接接通、出水口穿过伸出孔四及安装孔并位于水面下方。
所述的换向构件4330为间歇机构,换向构件4330包括呈矩形板体结构的换向块4335,换向块4335的大面平行于支撑板的大面,换向块4335的下底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套接孔并且换向块4335通过套接孔固定套接于转轴4342的动力输入端外部,换向块4335的四角处均设置有间歇槽4336,所述的间歇槽4336为弧形槽结构并且朝背离转轴4342的方向弯曲,换向块4335位于四组间歇槽4336中任意相邻两组间歇槽4336之间的部分为换向凸起4337、并且换向凸起4337对应形成有四组,所述的换向凸起4337设置有引导方向垂直于转轴4342轴向的引导槽4338。
所述的换向构件4330还包括连动块4331,所述的连动块4331为轴向垂直于水面的圆柱体结构、并且连动块4331的外圆面与间歇槽4336相匹配,连动块4331的上端面同轴设置有连接轴4332,连动块4331的外圆面设置有连动槽,连动槽呈弧形槽结构并且朝背离连接轴4332的方向弯曲,连动块4331与换向块4335之间设置有连动构件,具体的,所述的连动构件包括连接杆4333,连接杆4333的一端与连动槽的槽底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连动凸起4334并且连动凸起4334位于任意引导槽4338内。
所述的换向构件4330还包括支架,所述的支架固定安装于支撑板的上端面,所述的连接轴4332活动安装于支架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换向电机4310固定安装于推进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输出轴轴向垂直于水面,所述的带传动构件二4320包括主动带轮二、从动带轮二、传动带二,主动带轮二固定套接于换向电机4310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从动带轮二固定套接于连接轴4332外部,主动带轮二与从动带轮二之间通过传动带二进行连接传动。
换向机构43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换向电机4310运行并通过带传动构件二4320牵引连接轴4332绕自身轴向转动,连接轴4332转动并牵引连动块4331同步转动,连动块4331转动并通过连接杆4333、连动凸起4334牵引换向块4335绕转轴4342轴向转动,具体为:连动凸起4334牵引换向块4335转动八分之一周期的过程内,连动凸起4334沿引导槽4338的引导方向做靠近转轴4342的运动,连动凸起4334牵引换向块4335继续转动八分之一周期的过程内,连动凸起4334沿引导槽4338的引导方向做远离转轴4342的运动,直至连动凸起4334脱离引导槽4338,此时换向块4335转动四分之一周期,从而使得转轴4342转动四分之一周期,当连接轴4332转动一周期后,连动凸起4334重新位于下一引导槽4338内,如此往复,由于换向块4335转动并牵引转轴4342同步转动,从而使得阀芯4343的出水孔由与接口一连接接通切换至与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连接接通。
如图17-18所示,上述的离心泵420包括离心泵主体4210、连接管4220,所述的离心泵主体4210包括离心外壳、泵轴4211、离心叶轮4212、进水接头4213,所述的离心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离心外壳的开口端位于安装外壳100的封闭端下方并位于水面下方,离心外壳的封闭端穿过设置于推进外壳封闭端的插孔并位于推进外壳内腔,离心外壳与插孔之间构成密封式配合,离心外壳的封闭端同轴设置有中间管道,具体的,中间管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中间管道的开口端同轴固定安装于离心外壳的封闭端,离心外壳的封闭端还同轴设置有用于中间管道与离心外壳之间连接接通的转孔。
所述的泵轴4211与离心外壳同轴布置,泵轴4211的一端活动套接于中间管道的封闭端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另一端穿过转孔并位于离心外壳内腔,所述的离心叶轮4212设置于离心外壳内腔并且离心叶轮4212固定套接于泵轴4211外部,所述的进水接头4213固定安装于离心外壳的开口端。
所述的连接管4220的一端与离心外壳内腔连接接通、另一端穿过设置于推进外壳封闭端的管道孔并与阀壳4341的接口五连接接通。
离心泵42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泵轴4211转动并带动离心叶轮4212转动,从而使得水由进水接头4213流入离心外壳内、并由连接管4220、接口五、进水孔、出水孔、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流入喷水管一/喷水管二/喷水管三/喷水管四,并由喷水管一/喷水管二/喷水管三/喷水管四的出水口喷出,从而推进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
优选的,为了避免水面下方的垃圾等物质由进水接头4213进入离心外壳内并对离心叶轮4212造成损坏,所述的离心外壳的开口端匹配安装有过滤罩4214并且进水接头4213设置于过滤罩4214内。
如图16、18所示,上述的推进动力机构410包括发动机411、带传动构件一412、支撑架413、传递轴414、斜齿轮构件415,所述的发动机411固定安装于推进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输出轴轴向垂直于泵轴4211轴向,所述的支撑架413固定安装于推进外壳的内腔腔底,所述的传递轴414的轴向平行于发动机411的输出轴轴向,所述的中间管道设置有滑孔,传递轴414的一端活动安装于支撑架413、另一端穿过滑孔并位于中间管道内腔,传递轴414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带传动构件一412包括主动带轮一、从动带轮一、传动带一,主动带轮一固定套接于发动机411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从动带轮一固定套接于传递轴414外部,主动带轮一与从动带轮一之间通过传动带进行连接传动。
所述的斜齿轮构件415设置于中间管道内腔,斜齿轮构件415包括主动斜齿轮、从动斜齿轮,主动斜齿轮固定套接于传递轴414外部,从动斜齿轮固定套接于泵轴4211外部并且主动斜齿轮与从动斜齿轮啮合;发动机411运行并通过带传动构件一412、传递轴414、斜齿轮构件415牵引泵轴4211绕自身轴向转动。
推进装置4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发动机411运行并通过带传动构件一412、传递轴414、斜齿轮构件415牵引泵轴4211绕自身轴向转动,泵轴4211转动并带动离心叶轮4212转动,从而使得水由进水接头4213流入离心外壳内、并由连接管4220、接口五、进水孔、出水孔、接口一/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流入喷水管一/喷水管二/喷水管三/喷水管四,并由喷水管一/喷水管二/喷水管三/喷水管四的出水口喷出,从而推进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当本垃圾收集设备需转向时,通过换向机构430使得阀芯4343的出水孔由与接口一连接接通切换至与接口二/接口三/接口四连接接通,从而使得推进装置400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进而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完成转向。
优选的,为了使推进装置400的转向过程更加顺利,所述的四组喷水管440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四组喷水管440固定连接的固定架。
采用环绕收集的方式对水面垃圾进行收集打捞的方法,其步骤在于:
S1:设置于安装外壳100开口端的环绕装置300开始工作并使垃圾收集网200由初始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
所述的环绕装置300包括固定外壳310、连动杆320、复位引导机构330、复位动力机构340、环绕驱动机构350,所述的固定外壳310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固定外壳310的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固定盖并且固定盖同轴设置有通孔,固定外壳310的外圆面设置有外置台阶且外置台阶与安装外壳100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固定外壳310通过紧固件同轴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100的开口端;
所述的复位动力机构340包括复位电机3410、复位外壳、齿轮传递构件3420、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安装块3450,所述的安装块3450为圆柱体结构,安装块3450同轴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310的内腔腔底并且安装块3450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复位外壳为设置有复位内腔的壳体结构,复位外壳固定安装于安装块3450朝向固定外壳310开口的端面、并且复位外壳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复位外壳上设置有穿设孔,所述的复位电机3410固定安装于复位外壳,复位电机3410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水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穿设孔并位于复位内腔,所述的复位外壳平行于复位电机3410输出轴轴向并且远离复位电机3410的端面设置有避让孔一、避让孔二,所述的避让孔一、避让孔二均位于固定盖上方并且避让孔一、避让孔二位于平行于水面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的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的轴向均平行于复位电机3410的输出轴轴向,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一/避让孔二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3420设置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并且其用于接收复位电机3410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
所述的复位引导机构330包括引导架333,所述的引导架333固定安装于安装块3450并且引导架333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引导架333位于固定盖上方的部分设置有引导限位槽二334,引导限位槽二334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334位于垂直于连动轴一3430轴向的同一面内、并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334呈对称布置,引导限位槽二334为弧形槽并且引导限位槽二334朝向固定盖方向弯曲,引导限位槽二334的一端为初始端、另一端为终止端并且初始端位于终止端上方;
所述的垃圾收集网200设置有两组,所述的连动杆320用于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与垃圾收集网200之间的连接,连动杆320对应设置有两组,连动杆320的一端与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引导限位槽二334并位于复位盖331外部,垃圾收集网200与连动杆320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垃圾收集网200的运动状态分为连动杆320位于引导限位槽二334初始端的初始状态、连动杆320位于引导限位槽二334终止端的工作状态;
复位电机3410运行并通过齿轮传递构件3420牵引连动轴一3430/连动轴二3440绕自身轴向转动,连动轴一3430转动并牵引一连动杆320牵引一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连动轴二3440转动并通过另一连动杆320牵引另一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从而使两垃圾收集网200由初始状态切换至工作状态;
S2:环绕驱动机构350开始工作并使垃圾收集网200对水面垃圾进行收集;
所述的环绕驱动机构350包括驱动电机351、动力传递构件一352、动力传递构件二353,所述的驱动电机351用于为安装块3450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352与动力传递构件二353配合并将驱动电机351的转动动力传递至安装块3450;
驱动电机351开始运行并通过动力传递构件一352、动力传递构件二353牵引安装块3450绕自身轴向转动,安装块3450转动并使得复位动力机构340、复位引导机构330、连动杆320同步转动,进而使得垃圾收集网200同步转动,从而使得垃圾收集网200绕垂直于水面的方向转动并收集其转动轨迹区域内的垃圾;
S3:垃圾收集网200将其转动轨迹区域内的垃圾收集完毕后,推进装置400开始工作并牵引垃圾收集网200在水面前进并完成其余水面区域的垃圾收集;
所述的推进装置400包括推进外壳、推进动力机构410、离心泵420、换向机构430、喷水管440,所述的推进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410、离心泵420、换向机构430、喷水管440均安装于推进外壳内,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410用于为离心泵420工作提供工作动力,所述的离心泵420与喷水管440配合并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所述的换向机构430用于使本垃圾收集设备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
离心泵420在推进动力机构410提供的工作动力作用下使水由离心泵420、换向机构430流入喷水管440并由喷水管440喷出,从而推进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前进,前进过程中,可通过换向机构430使得推进装置400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进而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完成转向;
S4:水面垃圾收集完毕后,复位电机3410反向运行并使垃圾收集网200由工作状态切换至初始状态。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5)

1.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安装外壳、垃圾收集网、环绕装置、推进装置,所述的安装外壳漂浮于水面并且环绕装置、推进装置均设置于安装外壳内,所述的环绕装置用于为垃圾收集网提供转动动力并且垃圾收集网在转动动力作用下转动,所述的推进装置用于为本垃圾收集设备提供前进动力;
所述的安装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并且安装外壳的轴向垂直于水面,所述的环绕装置设置于安装外壳的开口端,所述的推进装置设置于安装外壳内;
所述的环绕装置包括固定外壳、连动杆、复位引导机构、复位动力机构、环绕驱动机构,所述的连动杆用于垃圾收集网与复位动力机构之间的连接,所述的复位动力机构用于使垃圾收集网沿复位引导机构的引导方向恢复至原状,所述的环绕驱动机构用于使垃圾收集网沿垂直于水面的方向转动;
所述的固定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体结构,固定外壳的开口端匹配安装有固定盖并且固定盖同轴设置有通孔,固定外壳的外圆面设置有外置台阶且外置台阶与安装外壳的开口端之间设置有紧固件、并且固定外壳通过紧固件同轴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的开口端;
所述的复位动力机构包括安装块,所述的安装块为圆柱体结构,安装块同轴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安装块可绕自身轴向转动;
所述的环绕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动力传递构件一、动力传递构件二,所述的驱动电机用于为安装块绕自身轴向转动提供转动动力,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与动力传递构件二配合并将驱动电机的转动动力传递至安装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复位动力机构还包括复位电机、复位外壳、齿轮传递构件、连动轴一、连动轴二;
所述的复位外壳为设置有复位内腔的壳体结构,复位外壳固定安装于安装块朝向固定外壳开口的端面、并且复位外壳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复位外壳上设置有穿设孔,所述的复位电机固定安装于复位外壳,复位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水面并且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穿设孔并位于复位内腔;
所述的复位外壳平行于复位电机输出轴轴向并且远离复位电机的端面设置有避让孔一、避让孔二,所述的避让孔一、避让孔二均位于固定盖上方并且避让孔一、避让孔二位于平行于水面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的连动轴一、连动轴二的轴向均平行于复位电机的输出轴轴向,连动轴一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一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一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连动轴二活动安装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且连动轴二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二并位于复位外壳外部;
所述的齿轮传递构件设置于复位外壳的复位内腔并且齿轮传递构件用于接收复位电机的动力并将其传递至连动轴一/连动轴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复位引导机构包括引导架,所述的引导架固定安装于安装块并且引导架部分穿过设置于固定盖的通孔并位于固定盖上方,引导架位于固定盖上方的部分设置有引导限位槽二,引导限位槽二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位于垂直于连动轴一轴向的同一面内、并且两组引导限位槽二呈对称布置,引导限位槽二为弧形槽并且引导限位槽二朝向固定盖方向弯曲,引导限位槽二的一端为初始端、另一端为终止端并且初始端位于终止端上方;
所述的复位引导机构还包括复位盖,所述的复位盖为设置有内腔的半球形壳体结构,所述的复位盖与引导架固定连接并且引导架设置于复位盖的内腔,复位盖的球面设置有与引导限位槽二相对应并相匹配的引导限位槽一,引导限位槽一对应设置有两组;
所述的连动杆设置有两组,一连动杆的一端与连动轴一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一引导限位槽二与一引导限位槽一并位于复位盖外部,另一连动杆的一端与连动轴二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连接端并且连接端穿过另一引导限位槽二与另一引导限位槽一并位于复位盖外部;
所述的垃圾收集网的网口垂直于水面,垃圾收集网设置有两组,一垃圾收集网与一连动杆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另一垃圾收集网与另一连动杆的连接端固定连接,垃圾收集网的运动状态分为连动杆位于引导限位槽二初始端的初始状态、连动杆位于引导限位槽二终止端的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固定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水面;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二包括驱动齿轮、传递齿轮、输出齿轮、中间轴一、中间轴二,所述的中间轴一与中间轴二的轴向均垂直于水面并且中间轴二位于中间轴一与安装块之间的区域,中间轴一与中间轴二均活动安装于固定外壳的内腔腔底并且均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驱动齿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一外部,所述的传递齿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二外部并且传递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所述的输出齿轮固定套接于安装块外部并且输出齿轮与传递齿轮啮合;
所述的动力传递构件一包括驱动带轮、传递带轮、传递带,所述的驱动带轮固定套接于驱动电机输出轴的动力输出端外部、所述的传递带轮固定套接于中间轴一外部,驱动带轮与传递带轮之间通过传递带进行连接传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其特征在于,上述的推进装置包括推进外壳、推进动力机构、离心泵、换向机构、喷水管,所述的推进外壳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矩形筒体结构并且开口端匹配安装有端盖,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离心泵、换向机构、喷水管均安装于推进外壳内,所述的推进动力机构用于为离心泵工作提供工作动力,所述的离心泵与喷水管配合并使本垃圾收集设备在水面运动,所述的换向机构用于使本垃圾收集设备的运行方向发生改变;
所述的换向机构包括换向电机、带传动构件二、换向构件、换向阀,所述的换向电机用于为换向构件提供换向动力,所述的带传动构件二用于接收换向电机的换向动力并将其传递至换向构件,所述的换向阀用于离心泵与喷水管之间的连接接通,所述的换向构件在换向动力作用下使得换向阀改变离心泵与喷水管之间的接通状态。
CN201810705264.5A 2018-07-01 2018-07-01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Active CN1087750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05264.5A CN108775004B (zh) 2018-07-01 2018-07-01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705264.5A CN108775004B (zh) 2018-07-01 2018-07-01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5004A true CN108775004A (zh) 2018-11-09
CN108775004B CN108775004B (zh) 2020-12-01

Family

ID=64030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05264.5A Active CN108775004B (zh) 2018-07-01 2018-07-01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7500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9642A (zh) * 2019-05-07 2019-07-19 沈晓晔 一种旋转式水面落叶清除装置
CN110106849A (zh) * 2019-06-19 2019-08-09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浮萍打捞装置
CN110130288A (zh) * 2019-05-14 2019-08-16 徐州工程学院 一种环境工程用水面垃圾捕捉机械
CN110438960A (zh) * 2019-07-03 2019-11-12 盐城致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表面杂质清理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6896A1 (en) * 2003-05-13 2004-11-18 Lovestead H. Scott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moving floating solid waste from the surface of a watercourse
WO2007076171A2 (en) * 2005-12-16 2007-07-05 Paul Arthur Clukies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apparatus
JP4755967B2 (ja) * 2006-12-01 2011-08-24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懸濁物質採取装置
CN106906811A (zh) * 2017-04-25 2017-06-30 欧明辉 泡沫清理装置及水体净化设备
CN107090816A (zh) * 2017-06-16 2017-08-25 西华大学 浮游垃圾收集装置
CN107100151A (zh) * 2017-04-28 2017-08-29 河海大学 一种水面漂浮物自动收集装置及收集方法
CN107539430A (zh) * 2016-06-29 2018-01-05 王秀杰 全自动垃圾清理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26896A1 (en) * 2003-05-13 2004-11-18 Lovestead H. Scott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moving floating solid waste from the surface of a watercourse
WO2007076171A2 (en) * 2005-12-16 2007-07-05 Paul Arthur Clukies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apparatus
JP4755967B2 (ja) * 2006-12-01 2011-08-24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懸濁物質採取装置
CN107539430A (zh) * 2016-06-29 2018-01-05 王秀杰 全自动垃圾清理器
CN106906811A (zh) * 2017-04-25 2017-06-30 欧明辉 泡沫清理装置及水体净化设备
CN107100151A (zh) * 2017-04-28 2017-08-29 河海大学 一种水面漂浮物自动收集装置及收集方法
CN107090816A (zh) * 2017-06-16 2017-08-25 西华大学 浮游垃圾收集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9642A (zh) * 2019-05-07 2019-07-19 沈晓晔 一种旋转式水面落叶清除装置
CN110130288A (zh) * 2019-05-14 2019-08-16 徐州工程学院 一种环境工程用水面垃圾捕捉机械
CN110106849A (zh) * 2019-06-19 2019-08-09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浮萍打捞装置
CN110106849B (zh) * 2019-06-19 2024-04-19 中工武大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浮萍打捞装置
CN110438960A (zh) * 2019-07-03 2019-11-12 盐城致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表面杂质清理装置
CN110438960B (zh) * 2019-07-03 2021-11-02 盐城国环睿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表面杂质清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75004B (zh) 2020-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24395A (zh) 采用环绕收集方式对水面漂浮垃圾或者绿藻进行整治方法
CN108775004A (zh)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水藻治理的打捞器械
CN108914904A (zh) 用于水面漂浮垃圾或者绿藻打捞的环境治理器械
CN108755635A (zh) 用于河面、江面漂浮垃圾打捞的环境治理船
CN108824396A (zh) 水面漂浮垃圾或者绿藻的环绕式打捞治理设备
CN108273311B (zh) 一种高效的污水过滤器
CN108755634A (zh) 对河面、江面绿藻或者垃圾漂浮物的集中打捞、治理方法
CN217247063U (zh) 一种具有过滤功能的污水处理用排水装置
CN109569040A (zh) 一种旋转离心式中药固液分离装置
CN205472802U (zh) 一种能够充分利用海水反渗透淡化压力能的装置
CN111167186B (zh) 一种水利水电用污水处理系统
CN106623213A (zh) 一种用于水蛭饮片炮制的清洗装置
CN210096968U (zh) 一种提纯萃取剂的减压蒸馏装置
CN208555421U (zh) 一种气液分离罐装置
CN108910005A (zh) 间歇转向式水中推进器
CN113426585A (zh) 一种离心式造纸副产物污液浆料回收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09712709U (zh) 一种用于洗浴机的旋转档位开关
CN212425657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污水高效处理装置
CN108820180A (zh) 采用离心喷水方式进行水中推进方法
CN108860542A (zh) 多向自由控制航线的船体推进、转向控制系统
CN219091239U (zh) 一种便携式净水处理装置
CN217854920U (zh) 一种环保治理净化环境设备
CN218597114U (zh) 一种水面杂物收集处理设备
CN216320202U (zh) 一种污水处理固液分离设备
CN217961321U (zh) 一种具有压缩式热泵的蜂蜜浓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6

Address after: 239000 east of ziyangshan road and north of Huaihe Avenue in Mingguang City,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Chuzhou aiyingduo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Mingzhu Huating District, Lianhua Road, Shus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16 buildings 202

Applicant before: Lu Yongzhu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