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65101A -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65101A
CN108765101A CN201810695145.6A CN201810695145A CN108765101A CN 108765101 A CN108765101 A CN 108765101A CN 201810695145 A CN201810695145 A CN 201810695145A CN 108765101 A CN108765101 A CN 108765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flavor
remote procedure
typical local
pro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951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iled Critical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181069514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651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65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65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6Buying, selling or leasing transactions
    • G06Q30/0601Electronic shopping [e-shopping]
    • G06Q30/0623Item investigation
    • G06Q30/0625Directed, with specific intent or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及应用,包括设定需要的风味评价项目、内容,并与产品信息一起提交至远端程序步骤、用户通过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识别风味食品产品特征信息的步骤、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产品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的步骤、远端程序通过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后,远端程序将风味食品产品风味待评价内容返回给用户的步骤、用户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和提交的步骤等。改变现行食品风味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让用户能快速实现对所消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能方便和快速的得到大量评价结果,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Description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也适用于可进行风味评价的工业化所生产的食品(含酒精饮料、非酒精饮料)。
背景技术
风味食品,典型如酒精饮料,除其含有一定量的乙醇外,其包含的各种风味物质共同组成的产品风味特征,是吸引用户的根本之一。不同的用户对于同一类型酒精饮料的偏好是非常显著的,甚至不同地区地域用户的群体偏好也不尽相同。
我国1979开始了国家品酒委员的考核,主要侧重在对白酒香型的敏感性、准确性、精确性和重复一致性上,也侧面反映了品酒员的自身身体条件(味觉、嗅觉的敏感性)要求高,普通大众难以胜任。专业品酒队伍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白酒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现今已形成了12种典型性香型: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凤香、兼香、药香、特型、豉香、芝麻香、老白干香型及馥郁香型。
各类酒精饮料生产厂家为了吸引特定群体消费者,都在以自己的独特风味为抓手,让消费者能有较高的辨识度。为此,都有自己的品酒专家团队,以确保产品品质的如一性。
但如白酒风味的评价方法,是一种极其专业的方法,目前生产者对于产品风味的控制仅能根据品酒师这类评价专家的意见确定。这一方法过程繁琐,专业品评人员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胜任。而消费者才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但因专家评价方法不利于普通消费者所掌握,无法实现消费者的意见统一和反馈。
从而白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大多是跟着感觉走,什么口味专家觉得好,就多生产;或什么地方要求多就多发货,什么地方销售不好就少发货,能否销售好的原因全在经销商,从而造成销售好就是产品好,销售不好是经销商不努力,背后的分析无非是价位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问题。产品究竟如何?产品是否被消费者认可?消费者是否对产品或者品牌有忠诚度?产品好,好在哪里?差,差在什么地方?等等,这一切都无法进行判断,无法生产出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经济效益无法提高。对于多生产出的消费者不喜爱的酒,会造成多产过剩的生产浪费,成本高,产品积压,只能以打折手段亏损销售,形成损失。
而且,单个消费者的评价是个性化的甚至不可靠的,甚至单一品酒师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都是带有主观性的,所以结果也就不具备客观性。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扫码等技术应用,极大的方便终端用户与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信息互动。但,目前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产品的验真(特别对于高价值产品而言)、溯源较多,对于基于终端用户的风味评价尚未有开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过终端用户(下简称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及应用,简化现行食品风味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让用户能快速实现对所消费食品风味的评价,并能方便和快速的得到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比较,风味食品生产者(下简称生产者)能快速及时地获得大量的评价数据反馈,能得到不同群体的风味喜好特征,有针对性的对产品风味进行调整,让产品能满足用户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喜爱的产品,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效益,减少资源浪费。
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本发明中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风味评价项目、内容,并与产品信息一起提交至远端程序;
步骤2,用户通过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识别风味食品产品特征信息的步骤;
步骤3,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产品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的步骤;
步骤4,远端程序通过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后,远端程序将风味食品产品风味待评价内容返回给用户的步骤;
步骤5,用户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和提交的步骤;
步骤6,远端程序记录风味评价信息的步骤;
步骤7,远端程序将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步骤;
步骤8,远端程序将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生产者对其产品风味进行调整的步骤;
步骤9,上述步骤1-8再循环的步骤。
所述步骤1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项目:
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气味、口味、口感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
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色泽、气味、口味、口感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
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色泽、气味、口味、口感、综合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
所述步骤1中,生产者将具体评价项目的评价选择内容设置为差异化的内容,为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内容:差异化的内容体现为所对应评价项目的连续变化特征,并对应相应的数值。
所述步骤1中,本方法所指产品信息,为包括产品的13位商品编码数字、包含生产日期的批次10位数字、8位流水号数字、2位校验码等信息。其承载形式为QRCode(快速响应二维码),QR二维码内容包含远端程序访问地址、加密后的产品信息,由生产者印制在产品外包装上。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也为产品信息:
包含13位商品编码的商品条形码、商品二维码;
包含13位商品编码的其他可快速识别可追溯的条形码、二维码或其他特别标记。
所述步骤1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项目、内容,并与产品信息一起提交至远端程序:
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交至远端程序;
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通过纸质文件的方式提交至远端程序控制者;
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通过其它方式让远端程序进行记载。
所述步骤2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用户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识别得到食品产品特征信息: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的商品条码或商品二维码;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唯一身份信息;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单个商品的唯一信息;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按前述要求生成的QR二维码。
所述步骤3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产品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
特征信息不是在远端程序上直接输入;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特征信息通过其他能及时互联互通的方式传递至远端程序。
所述步骤4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通过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
远端程序通过得到的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
远端程序通过得到的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的具体某一批次商品信息;
远端程序通过得到的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的具体某一批次的单个商品信息;
所述步骤5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用户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和提交:
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后,远端程序得到评价结果;
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后,通过确认或提交的方式,远端程序得到评价结果;
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后,通过其它方式,远端程序得到评价结果。
所述步骤6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记录得到风味评价信息:
远端程序记录得到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的部分结果;
远端程序记录得到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的全部结果;
远端程序记录得到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的全部结果和其它信息。
所述步骤7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将用户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他人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其他特定用户群体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综合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其他用户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综合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生产者自定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结果标准返回给用户。
所述步骤8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将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单个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特定用户群体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所有用户群体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所有用户群体的风味评价结果与其他非涉密风味食品产品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生产者。
所述步骤8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生产者对其产品风味进行调整: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其他未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开发新的风味产品。;
所述步骤9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再循环的步骤: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后,再次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未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开发出新的风味产品,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所述食品为工业化生产的带有典型风格、气味和味道的食品、酒精饮料和风味软饮料,酒精饮料为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及预调酒,比如白酒、啤酒、葡萄酒或米酒;带风味的软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饮料、茶味饮料、咖啡味饮料及其他风味饮料。
风味评价将白酒风味分为气味、口味、口感和整体感受四类,对应的风味评价项分别为:气味设置主体香、香气浓度2项,口味设置甜味、苦味2项;口感设置柔和度、丰满度、协调度、纯净度、持久度5项;设置整体感受1项;
风味评价项内容设定为5档,主体香、香气浓度、甜味、酸味的强弱项为太多、稍多、适中、较少、无;柔和度为柔顺、较柔顺、微辣、较辣和辛辣;协调度为协调、较协调、无特征、较淡、较糟和粗糙,纯净度为顺口、较顺口、无特征、有涩口和涩口;持久度为悠长、较长、一般、较短和短暂;整体感受项目为好、较好、一般、稍次和不好。
所述生产者可设定用户拥有一次或多次实现权利要求1中2-7步骤过程的机会。
本发明中采用互联网技术的交互式应用,可以快速地获得大量的用户评价反馈信息数据,这是开展以终端用户风味评价的基础。参与评价的消费者基数达到一个数量级,形成一个群体性的结果,检测结果稳定、可信且客观。并使终端用户的需求喜好可以被快速统计和分析,得到接近真实的群体喜好特征,从而影响到生产者、销售者,让之为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改变现行食品风味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让用户能快速实现对所消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能方便和快速的得到大量评价结果,形成客观的用户群体评价结果,让生产者可以从风味评价专家之外得到另一个风味评价角色的结果,从而有依据地对产品风味进行调整,实现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效益、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评价组织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中A厂AC产品风味评价设置表
图3为本发明中A厂AC产品的产品信息编码方式
图4为本发明中A厂AC产品的单个商品二维码及对应信息
图5为本发明中10项目的风味评价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中风味评价第一项气味界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产品评价数据情况图
图8为本发明中消费者风味评价结果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不同地域的评价情况
图10为本发明中不同年龄段的评价情况
图11为本发明中风味调整前后的评价情况
图12为本发明中1万条数据模拟测试
图13为本发明中处理后的1万条模拟测试数据
图14为本发明中B厂干红葡萄酒BX产品风味评价设置内容
图15为本发明中B厂干红葡萄酒BX产品消费者风味评价结果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中C厂啤酒CX产品风味评价设置内容
图17为本发明中C厂啤酒CX产品消费者风味评价结果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中D厂海苔肉香松DE产品风味评价设置内容
图19为本发明中D厂海苔肉香松DE产品消费者风味评价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中整个方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产品信息、评价信息在生产者、用户、远端程序之间传递,并可实现闭合循环,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生产者101设定产品需要的风味评价项目、内容,并与产品信息一起提交108至远端程序107。
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气味、口味、口感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如图2所示。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色泽纳入评价大类;
将综合评价纳入评价大类。
细化时,依据产品特点选取细化评价项目202。如米香型白酒的主体香为大米香,亦或酱香、浓香等气味评价项目;口味中的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口感中的涩口、醇和、柔顺、饱满等;色泽的微黄设、透明等。
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内容203,即生产者将确定的每一项评价项目具体的评价选择内容203设置为差异化的内容,以便终端用户(消费者)能明晰内容的差异化所代表的涵义。差异化的内容可以是分值(如:1分、2分、3分、4分、5分)、程度词(如:好、较好、一般、稍次、不好)、显著区别的描述词(如:饱满、较饱满、无特征、较淡、寡淡)等。差异化的内容应体现所对应评价项目的连续变化特征,且应对应相应的数值,以便远端程序识别并计算和分析。
生产者将13位商品编码数字、10位含生产日期的批次信息、8位流水号信息组合在一起的大容量能对应唯一单价商品的信息进行MD5的32位加密,对应设定2位校验码,并将远端程序访问地址与加密信息一起生成QR二维码,使得一张二维码仅能对应一件商品,如图3、4所示。将QR二维码和校验码预先印刷到产品外包装上。
可选定,二维码的编码制式还包括:
汉信码;
GM码(网格矩阵码);
CM码(紧密矩阵码);
其他产品流通区域要求的标准编码制式。
可选地,二维码和校验码的印制方式还包括:
生产线在线打印。
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项目、内容与产品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交至远端程序。
可选地,所述提交至远端程序的方法还包括:
通过纸质文件提交至远端程序控制者;
通过其它方式让远端程序进行记载。
步骤2,用户105通过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识别风味食品产品特征信息103的步骤。
用户通过智能通讯终设备端获取到风味食品产品外包装上的唯一信息二维码。
可选地,风味食品产品特征信息还包括:
风味食品产品的商品条形码;
风味食品产品的商品二维码;
风味食品产品唯一身份信息;
风味食品产品单个商品的唯一信息。
步骤3,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106至远端程序107的步骤。
可选地,传递方式还包括:
其他能及时互联互通的方式。
步骤4,远端程序通过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后,远端程序将风味食品产品风味待评价内容返回106给用户的步骤。
远端程序得到智能通讯终端设备传递的产品特征信息,与数据库中已有产品特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比对一致结果后,依据比对得到已存产品所对应的评价项目及具体评价内容,按照风味剖面图的形式生成待评价内容,如图5所示,返回至用户的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呈现给用户,以供评价。
可选地,所述返回给用户的评价内容形式还包括:
按照表格选择的形式生成待评价内容;
按照其他可供用户选择和判断的形式生成待评价内容。
步骤5,用户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和提交106的步骤。
终端用户依据返回呈现的风味空白剖面图,如图5所示,了解到需要进行评价的项目情况,点击进入每一项目的具体评价界面,如图6所示,依据所呈现的评价指引和参考605,终端用户给据自己品评判断结果,选择恰当的评价内容604,评价完所有评价项目后,完成评价并提交。
步骤6,远端程序记录风味评价信息的步骤。
远端程序将用户对该产品的每一项品评判断结果进行记载,同时记载该用户评价的目标产品信息。在用户授权的情况,取得用户的非敏感隐私信息。
将以上信息在远端程序后台数据库记载为一条记录,如图7所示。
步骤7,远端程序将风味评价结果返回106给用户的步骤。
远端程序依据该用户的评价结果,以生成该用户本次的风味剖面阴影图评价结果形式。如图8中801所示区域。
远端程序计算该产品已有用户评价结果的综合结果,生成该产品当前所得到的所有结果的算术平均的综合评价结果,以风味剖面阴影图形式生成,如图8中802所示区域。
将所述两张风味剖面图以重叠形式呈现给该用户,如图8所示。
可选地,所述当前综合评价结果还包括:
该用户所属地域的综合评价结果;
该用户所属性别的综合评价结果;
该用户所属年龄段的综合普教结果;
可与该用户身份信息特征进行对应区别的更小范围的综合评价结果。
可选地,评价结果形式还包括:
对比性柱状图;
可方便直观理解的其他形式。
可选地,综合评价结果,还包括:
对应评价项目内容的所占百分比形式;
生产者者经风味评价专家确定的该产品的风味评价结果。
步骤8,远端程序将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108给生产者,生产者对其产品风味进行调整的步骤。
远端程序将记录到用户对该产品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生产者根据综合结果或特定综合结果中每一项目中对应的差异化内容被选中的情况,依据其对应的表达好或坏的含义,判断出大部分用户是否喜欢该产品的这一风味,生产者在根据这一判断可以针对性对产品风味进行调整。
可选地,所述风味评价结果还包括:
全部该产品的评价结果详细数据结果;
该产品可统计分析到的评价结果;
该产品根据参与评价用户可统计分析到的结果;
其他可依据评价结果数据统计分析到的结果。
步骤9,上述步骤1-8再循环的步骤。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后,再次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依据产品投放时间以及用户评价的时间关系判断和关联调整前后的评价结果关系。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未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可选地,未评价产品包括:
该生产者未进入评价系统的产品;
该产品带有批次等可识别且区别与之前进行评价产品特征信息的产品。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开发出新的风味产品,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检测方法中还包括信息的多次反复访问步骤,即针对同一二维码进行多次扫码识别访问,厂家依据自身需求和该商品的特性确定是否允许同一信息的多次访问权,也可确定针对二次及以上的访问给出反馈提示或记载,用于追踪假冒产品信息。
试验例一A厂白酒AC产品
A厂白酒AC产品为一种带有典型米香白酒,外观清澈透明,A厂采用本方法对其进行通过终端用户反馈的风味自检测。
依据前述方案中步骤1,A厂对其白酒AC产品进行风味评价项进行设置,鉴于该产品自身的特点,外观色泽类不纳入评价,考虑将评价类限定在气味、口味、口感以及综合评价4大类上。
气味类包含非常多的气味种类,但鉴于其AC产品的主体香是大米香,设置主体香、想起浓度为气味类的具体评价项目;
口味类,AC产品作为白酒产品,极少有咸、鲜味,苦味对于白酒的风味也是一种少见且不需要的口味,因此设置甜味、酸味为AC产品的口味类具体评价项目;
口感类在白酒风味轮中主要涉及5对评价项,即柔和度(辛辣-醇和)、丰满度(浓郁-平淡)、协调度(协调-粗糙)、纯净度(爽净-涩口)、持久度(悠长-短暂),AC产品的口感在上述5对评价项中没有任意一项达到一对中的1个极端,需要了解消费者对5对口感的辨别情况,设置口感类为柔和度、丰满度、协调度、纯净度、持久度为口味类具体评价项目;
整体感受,考虑除了分项的评价,用户对产品的整体感受对于生产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而且消用户评价产品单项目后,也有对其作出一个全面评价的心理需要,以对生产者表达自己的满意程度或不满意情绪。AC产品的风味评价项目设置整体感受项目;
结果如图2中202所示,A厂对其AC产品白酒的评价项数201共设置了10项,对应的风味评价项目202分别为:气味设置主体香、香气浓度2项,口味设置甜味、酸味2项;口感设置柔和度、丰满度、协调度、纯净度、持久度5项;设置整体感受1项。
评价项目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对于单项目的选择内容项太多的话,虽有利于对评价结果的细化,但不利于用户辨别,用户大多数可能不会如同品酒师一样对程度掌握的非常清晰。但单项目的选择内容项太少的话,不利于用户实现展示自己的能力的需要。故A厂选择设置单项目的选择内容项为5个。
具体评价项目内容设置如图2中203部分所示:
气味类,白酒品评首先是嗅闻香气,用户喝白酒的时候,一般也会进行嗅闻,所以将气味类的评价项目放在首位,如图2所示的序号201所示的1、2,以符合一般性的品评顺序和用户的消费习惯。
主体香,是序号201为第1项。主体香过于浓郁会影响整体风味,太少就不具有AC产品的特点,故设定主体香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太多、较多、适中、较少、无。形成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连续程度变化的表述,以便用户对评价内容的准确理解。
香气浓度,是序号201为第2项。设定香气浓度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太多、较多、适中、较少、无。
口味类,是白酒入口后,舌部味蕾感受的化学刺激,所以将气味类的评价项目放在前列,如图1所示的序号201所示的3、4,以符合一般性的品评顺序和用户的消费习惯。
甜味,是序号201为第3项。设定甜味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太多、较多、适中、较少、无。
酸味,是序号201为第4项。设定甜味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太多、较多、适中、较少、无。
口感类,是白酒入口后,在口腔中包含过程中以及吞咽的体验感受,将口感类的评价项目放在后部,如图1所示的序号201所示的5、6、7、8、9,以符合一般性的品评顺序和用户的消费习惯。
柔和度,是序号201为第5项。代表酒精对口腔的物理刺激感受,在诸多微量风味成分的作用下,同样酒精度的不同白酒,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刺激。辛辣的代表酒精刺激太突出,使口腔有烧灼感而感受到辛辣,柔顺代表酒精在其他成分的作用下刺激口腔的过程变缓慢而不突显。设定柔和度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柔顺、较柔顺、微辣口、较辣口、辛辣,设置的是依次递减的变化过程。
丰满度,是序号201为第6项。设定丰满度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饱满感、较饱满、无特征、较淡、寡淡。
协调度,是序号201为第7项。设定协调度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协调、较协调、无特征、较糟、粗糙。
纯净度,是序号201为第8项。设定纯净度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顺口、较顺口、无特征、有涩口、涩口。
持久度,是序号201为第9项。设定持久度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悠长、较长、一般、较短、短暂。
整体感受,是用户对前面所有评价后的一个综合性感受,也暗含了用户对该产品的认同感。设定整体感受评价项目的内容依次为:好、较好、一般、稍次、不好。
A厂将其AC产品的上述评价项目及内容设置后,提交至远端程序,如图2所示208过程,以供用户在消费AC产品时,可以在这个设置范围内对其进行范围评价。
为方便参与风味评价的用户更好的进行评价,A厂依据不同评价项目的品评要点或参考,设定了附加的指引参考内容,如图2中204所示。
A厂的AC产品的产品信息采用前述本方法设定的方式产生:AC产品的13位标准商品编码数字1234567890123;10位批次信息为2018013101;A厂的AC产品一批次灌装生产量为200吨,按单瓶容量500mL计算,一批次生产量为40万瓶,流水号信息为00000001-
00400000。如图3所示为AC产品的产品信息。图4示意了依据加密信息和跳转访问地址生成的唯一二维码。
A厂在AC产品的外包装上采用在线打印的方式,实时地在每一瓶产品外包装的预留空白处打印二维码,在生产日期附近打印2位校验码,配合在一起可以达到单瓶AC产品的识别唯一性,由于二维码对整批次产品是一对一不断变动的,这也就增加了仿冒的成本,结合控制访问次数的限制,可以达到一定的防假冒和追踪的效果。10位批次信息+8位流水号信息产生的组合可能是非常大的,想要猜出组合方式基本不可能,再加之MD5的加密虽然是公开的,但可变动性非常大,想要解密也基本不可能,从而有效保证了产品信息的唯一性、防破解性和安全性。
依前述方案步骤2,用户使用智能通讯终端设备的识别装置(如摄像头),通过对A厂在AC产品外包装上印刷的可快速识别的产品特征信息的识别,如图1所示的104过程,获取得到产品特征信息。
当AC产品外包装上二维码被用户可扫描后,可自动进入远端程序(或其本地客服端app)。
用户什么时候进入远端程序、什么时候开始评价、在什么地点评价、甚至是否参与评价,均由终端用户自行掌握。
生产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激励用户205积极参与对其产品风味的评价,但此过程不在本发明考虑范围内。
依前述方案步骤3,用户智能通讯终端设备通过识别AC产品外包装上的二维码,进入或跳转到远端程序本地客服端,通过互联网将此信息传递到远端程序。
依前述方案步骤4,远端程序得到产品特征信息后,将产品特征信息与程序数据库中所记载的产品信息进行比对,得到前述生产者A厂提交的AC产品信息以及对应风味评价项目数以及内容。
远端程序得到A厂设定的AC产品风味评价为10个项目数、5个等次的评价内容后,以此生成空白的风味剖面图,如图5所示。
远端程序将生成的空白的10项目5等次风味剖面图与AC产品的基本信息,一同返回至用户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屏幕上,待用户进行评价。
依前述方案步骤5,用户对给出的待评价内容进行评价。用户看到远端程序推送的AC产品基本信息以及评价注意事项和简要操作介绍等信息和空白范围剖面图后,决定是否参与AC产品的风味评价。
用户确认参加后,远端程序将AC产品风味待评价的第一项目主体香呈现给用户,如图6所示,根据A厂按步骤1设定的大米香的评价内容以及指引参考内容呈现给用户。图示601为用户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屏幕,评价项目及指引参考内容605、刻度602、对应评价可选内容604以及评价点603。评价项目及指引参考内容605能让用户了解到当前评价项目,可以如何辨别。用户通过分辨是否有大米香以及其是否显著,然后滑动评价点603,将评价点603移动至认可的评价内容604对应的刻度602,即完成本项评价。完成所有评价项目后即为完成本次对AC产品的风味评价。
依前述方案步骤6,用户完成所有评价项目后,确认并提交,远端程序将获得用户对本次风味评价的评价数据,并进行记录,如图7所示。
依前述方案步骤7,远端程序将如图所示的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以用户本次评价的结果和该产品现有所有评价数据的综合结果进行对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如图8所示。
以图7中所示序号1XX0114对应的用户张某士的评价内容进行细化的示例:
该用户对A厂AC产品的10项评价结果依次为:4、5、4、3、4、3、4、4、2、5,在图8上对应各评价项的各刻度后,可生成与图例801一个颜色且封闭区域。
同时,远端程序依据本次评价的时间先后顺序,将本次评价前面的A厂AC产品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平均,得到10项评价项的综合结果:3、5、4、3、3、2、4、2、2、4,在图8上对应各评价项的各刻度后,可生成与图例802一个颜色且封闭区域。
序号为1XX0114的消费者张某士从对比图即可知道他在果香、甜味、酸味、协调度、持久度上的辨别结果与平均水平一致。他在纯净度上体验感受到与大多数人差别较大,在大米香、柔和度、丰满度上与大多数人有差别。他对A厂AC产品的整体感受认为是好,而大多数人认为是较好。
用户张某士还同意远端程序获取了他的非敏感个人信息,如图7所示的:X省、18-20岁、男等信息,远端程序还可依据这些特征将对应分类用户对AC产品的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张某士。
依前述方案步骤8,远端程序将所记载的用户对AC产品的风味评价数据返回给生产者A厂,返回结果示例如图7所示。图中批次2018013101的数据为本次收集到的数据。
该批数据的各项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8、4.5、3.7、2.8、2.7、2.4、4.0、2.4、1.9、3.9。分别对应前述设定的AC产品的大米香、果香、甜味、酸味、柔和度、丰满度、协调度、纯净度、持久度、整体感受10项。其具体情况如下:
大米香得分2.8,结果比“适中”略微偏下,意味着大多数用户认为稍稍淡了一点,很接近心目中的AC产品应有的大米香浓度,还有一定强化调整的空间。
果香得分4.5,结果介于“太浓”与“稍多”之间,意味着大多数用户不满意果味浓度,认为太浓,应减淡调整。
甜味得分3.7,结果接近“稍多”,意味着大多数用户认为偏甜,应调低。
酸味得分2.8,结果接近“适中”,还可以调高。
柔和度得分2.7,结果接近“微辣口”,还可调高,本项最好的选项是“柔顺”。
丰满度得分2.4,结果接近“较淡”,意味着整个味的刺激不够浓,偏淡,应向饱满方向调整,本项最好的选项是“饱满”。
协调度得分4.0,结果为“较协调”,意味着还需改进,本项最好的选项是“协调”。
纯净度得分2.4,结果接近“有涩口”,意味着还需要调整提高顺口感,本项最好的选项是“顺口”。
持久度得分1.9,结果接近“较短”,意味着回味短,需要向悠长方向调整。本项最好的选项是“悠长”。
整体感受得分3.9,结果接近“较好”,意味着现有评价用户对于AC产品的整体感受是偏向认为较好的,但不完美。
从上述整体的分析可知,通过2018103101批次AC产品用户的评价结果,A厂得到了现有消费者对各项风味评价项目的满意程度,并得到了后面的调整方向。
从图6所示的数据,还可以分析出A厂产品分用户地区的评价情况,如图9所示。
从图6所示的数据,还可以分析出A厂产品分用户年龄的评价情况,如图10所示。
依前述方案步骤9,A厂得到AC产品的2018103101批次评价结果后,针对AC产品的风味进行了调整,在AC产品的2018072002批次上使用了新调整风味的配方,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用户的评价反馈,完成了前述方案中步骤2-8的循环,得到了调整风味前后2个批次见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如图11所示。
由图9可知,调整后的2018072002批次在各项上均较2018103101批次所有改变和提高,但第2、3、4项的果味、甜味、酸味调整结果仍不理想,还有调整过改进空间。
如此,风味调整——用户评价——反馈——风味调整的过程进行重复,使得A厂能够将通过反馈信息将AC产品的风味调整到用户满意的程度。
这种改变是显著的,但因数据总量少,可靠性不高,因此需要进行数据量更大的模拟测试,以评判这种用户随机性、个性化评价结果是否可靠和客观,测试如下:
基于1万条随机数据的模拟测试
模拟1万次对AC产品的风味评价过程,试分析在一定数量基础上,前述通过用户个性化、随机性、偶发性的评价结果,是否可靠。
如图12所示,采用5组数据进行对比测试分析,AC原风味评价的A1-A5为原项,设置风味变更后的评价项AA1-AA5进行对应对比,其中AA1对应A1,AA2对应A2,AA3对应A3,AA4对应A4,AA5对应A5。
采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生成1万条对应A1-A5、AA1-AA5的10项随机数。
评价数据的随机产生过程
A1-A5的随机数据产生公式为ROUND(RAND()*5+0.5,0),产生0.5-5.5之间的随机数,中间值为3.0,4舍5入取整得1-5的整数。可对应于单个评价者对单项的5刻度打分值。
AA1设定为得到风味评价后,生产者针对A1项人为向值5的方向进行调整,调整的幅度为0.2左右,如图12中1206所示。其随机公示为ROUND(RAND()*4.8+0.7,0),产生0.7-5.5之间的随机数,中间值为3.1,4舍5入取整得1-5的整数。由于设定为风味已经向值5方向调整,进行人为评价时,存在极大的可能得到相同的变化结果。
AA2设定为ROUND(RAND()*4.6+0.9,0),随机值0.9-5.5,中间值3.2,取1-5整数。
AA3设定为ROUND(RAND()*4.4+1.1,0),随机值1.1-5.5,中间值3.3,取1-5整数。
AA4设定为ROUND(RAND()*4.2+1.3,0),随机值1.3-5.5,中间值3.4,得1-5整数。
AA5设定为ROUND(RAND()*4.0+1.5,0),随机值1.5-5.5,中间值3.5,取2-5整数。
基于1条随机结果的数据分析:
如图12中单次序号1-1、2-1、3-1所对应的数据,即图中1201所指向的数据,代表了在3次随机测试中的单独一条随机数据结果。
从结果可知,每一次随机测试所产生的数据都不相同,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也不存在规律性。即便设定AA1-AA5对应A1-A5的随机数值应该更高,但仍然出现了更低的情况,AA5对应的2-1和3-1。这一结果与在人为评价风味中单个人的评价数据有相似之处:评价者之间没有关联性,单个评价虽然是基于品评后给出的,但因对风味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一,所给出的结果存在较大的随机性。最大绝对误差为2,最大相对误差66.67%,不可信。
基于10单条随机结果的数据分析:
如图12中单次序号1-2、2-2、3-2所对应的数据,即图中1202所指向的数据,代表了在3次随机测试中,10条随机数据汇总平均的结果。
从结果可知,有一定数据基础后,数据经求平均后会向随机数区间的中间靠近。每一次随机测试所产生的数据都不相同,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也不存在规律性。但单从单项数据分析,数据仍然不存在可靠的规律性和关联性。如A5对应的1-2数值为4.3,远大于A5对应的2-2代表的第二次、3-2代表的第三次随机测试数值。即便AA5对应的随机数值是2-5之间的整数取值,在AA5对应的1-2、2-2、3-3数值均没有超过4.3。
这一结果有了一定的规律性,但偶然性仍然非常大,从结果得不到可靠的结论。最大绝对误差为1.3,最大相对误差66.67%,不可信。
基于100单条随机结果的数据分析
如图12中单次序号1-3、2-3、3-3所对应的数据,即图中1203所指向的数据,代表了在3次随机测试中,100条随机数据汇总平均的结果。
从结果可知,在100条数据的基础上,数据经向随机数区间中间靠近趋势更明显。但偶然性仍然比较大,如AA2对应的2-3的数值为3.120,低于了AA3项的1-3、3-3数值,也低于A3的2-3数值。
这一结果规律性强了些,但偶然性仍然较大,从结果仍得不到可靠的结论。最大绝对误差为0.36,最大相对误差12.00%,不可信。
基于1000单条随机结果的数据分析
如图12中单次序号1-4、2-4、3-4所对应的数据,即图中1204所指向的数据,代表了在3次随机测试中,1000条随机数据汇总平均的结果。
从结果可知,在1000条数据的基础上。A1-A5的1-4、2-4、3-4数值保留一位小数后大多为3.0,除A3对应2-4数值为2.9外。与产生随机数公式的中间值基本一致。AA1的三个千条数据保留一位小数的结果分别为3.1、3.0、3.1,AA2的三个结果分别为:3.1、3.2、3.2,AA3的三个结果分别为:3.2、3.2、3.2,AA4的三个结果分别为:3.4、3.3、3.4,AA5的三个结果分别为:3.5、3.5、3.6,可见虽然与产生随机数公式的中间值基本一致,但不能完全对应。
这一结果规律性更强,偶然性仍然存在,已基本可以中结果分析出规律性的科学结论了。最大绝对误差为0.113,最大相对误差3.77%,小于5%,可信。
基于10000单条随机结果的数据分析
如图12中单次序号1-5、2-5、3-5所对应的数据,即图中1205所指向的数据,代表了在3次随机测试中,10000条随机数据汇总平均的结果。
从结果可知,在10000条数据的基础上。A1-A5的1-5、2-5、3-5数值保留一位小数后均为3.0,与产生随机数公式的中间值一致。AA1-AA5的1-5、2-5、3-5数值保留一位小数后分别为3.1、3.2、3.3、3.4、3.5,与产生随机数公式的中间值一致。
这一结果与预设随机公式的分布区域中间值是切合的。最大绝对误差为0.031,最大相对误差1.00%,小于5%,可信。
简化数据分析
对图12所示数据进行简化,将小数保留至一位,并与其对应随机区间中间值进行比较,得图13结果,如图所示,深色加粗斜体数值为不符合预期中间值的结果。
从图13可知,1条数据平均值部分与预期值一致的符合率为7/30。10条数据平均值均背离预期值,符合率为0/30。100条数据平均值大部分背离预期值,符合率为10/30。1000条数据的平均值有背离预期值的现象,符合率为20/30。10000条数据平均值均符合预期值,符合率为30/30,即100%符合,从上面的误差分析为1%,也即是准确率为99%。
基于个体(消费者,甚至品酒师)的风味评价,如果仅仅是一条评价数据,是不可靠和不可信的,不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但当参与评价的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实现精确可信的结果返回,这种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主观评价就不再是主观的评价,而是客观的评价。
基于1万条随机数据的模拟测试结论
以A厂的白酒AC产品按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示例实施,从上可知:
通过本方法,可以让终端用户(消费者)对白酒风味产品进行评价,在品酒师之外引入了另一个风味评价角色。
通过本方法,白酒生产者可以得到终端用户(消费者)对其产品风味的评价结果,实现风味评价结果从终端用户(消费者)到生产者的反馈过程。
白酒生产者可以依据结果对其产品进行风味调整,并可通过调整后产品的评价结果判断调整是否成功,是否需要继续调整,从而形成了一个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白酒风味自检测过程。
从示例测试数据也可知道:当反馈数据量小的时候,不能反应真实情况,极易被偶然性个体结果破坏结果的准确性。当反馈数据量达到一定数量基础后,如1万条数据以上,可形成一个基于群体的稳定、客观、可信评价结果,误差小于1%。
通过上述示例,可知本方法的评价组织形式是方便、灵活的,可以实现快速、大量的获得消费者的评价结果,可以得到庞大的数量基数,可以确保通过本方法得到的反馈结果是客观和可信的,从而改变现有白酒产品风味主要通过品酒师品评的形成机制。
试验例二B厂干红葡萄酒HX产品
葡萄酒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一种酒精度高于啤酒而低于白酒的果味酒精饮料。是指葡萄酒给人各个感觉器官以刺激后的综合感觉,主要的特征为色、香、味、体。
葡萄酒的主体香气有果香和酒香。果香主要是由原料葡萄和酵母发酵代谢产物所形成的,它赋予葡萄酒似花香、察香、狐奥香等。而酒香则是葡萄酒在其陈酿老熟过程中,由酒中诸多元素相互作用缓慢形成的。同时香气中还包含其他诸多成分,诸如花香、植物香、香料香、烟熏味等。
葡萄酒的味感主要是指酒入口而给予味觉器官舌头的刺激,它属于一种复合味,由酸、甜、苦、咸等基本味构成。酒中无酸不成味,能使酒体结实,爽快可口。有一定的甜味感可使其柔和醇厚,软绵圆滑。单纯的苦味、咸味过多地存在于葡萄酒中,往往是人们所不喜欢的,但当它们和酸甜物质调和得当,比例适宜时,就会赋予葡萄酒特殊的风味,给人以新鲜感。
葡萄酒的酒体包含种类繁多,诸如优雅、艰涩、生硬、浓厚、饱满等不一而足。
从上可知,葡萄酒从风味上来分析,仍然可以归为气味、味道、口感、整体感4类,色泽对于葡萄酒很重要,在评价的时候可以考虑纳入,但作为统一化的产品,亦可不纳入。葡萄酒注重品,特别是闻香。因葡萄酒是包含的气味成分较多且较显著,不像白酒因酒精度高,酒精的气味掩盖了很多微量或者气味阀值低的气味,故针对葡萄酒可以将气味评价项设置多一些,但不宜过全,普通消费者的嗅觉分辨在没有相应气味记忆的前提下不容易一次分辨很多种未接触气味的。葡萄酒是的口味虽然也如同白酒一样为酸甜苦咸鲜,但作为果酒,主要还是酸甜苦为主形成的复合口味,且易分辨。口感上目前主流是归类为浓郁、顺滑、收敛、丹宁(涩感)的平衡感。
依前述方案步骤1,B厂对其干红葡萄酒HX产品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进行设置
如图14所示。考虑到B厂干红葡萄酒HX产品的自身特点,设置树木香、黑浆果香、焙烤香3种香味,甜味、酸味2种口味,单宁感受、浓郁度、柔顺度、余味4种口感和整体感受,计10个评价项,均分为5个评价等次内容。
通过类似上述A厂AC产品白酒实施例的过程,可以得到消费者对其的评价结果和当前所有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综合结果的对比,如图15所示。
B厂可根据反馈得到的消费者对其产品干红葡萄酒HX产品的评价结果,进而分析出哪项是消费者满意的,哪项离消费者预期有差距,从而有针对的对其进行调整。
试验例三C厂啤酒CX产品
依前述方案步骤1,C厂对其啤酒CX产品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进行设置。
如图16所示。考虑到C厂啤酒CX产品的自身特点,设置酒花香、麦芽香2种香味,酸味、甜味、苦味3种口味,收敛感、碳酸味2种口感和整体感受,计8个评价项,均分为5个评价等次内容。
通过类似上述A厂AC产品白酒实施例的过程,可以得到消费者对其的评价结果和当前所有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综合结果的对比,如图17所示。
C厂可根据反馈得到的消费者对其产品啤酒CX产品的评价结果,进而分析出哪项是消费者满意的,哪项离消费者预期有差距,从而有针对的对其进行调整。
试验例四D厂海苔肉香松DE产品
如图18所示。考虑到D厂海苔肉香松DE产品的自身特点,设置肉香、海苔香2个香味,甜、咸、鲜3种口味,酥软感、浓郁感2种口感和整体感受,计8个评价项,均分为5个评价等次内容。
通过类似上述2A厂AC产品白酒实施例的过程,可以得到消费者对其的评价结果和当前所有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评价综合结果的对比,如图19所示。
D厂可根据反馈得到的消费者对其产品海苔肉香松DE产品的评价结果,进而分析出哪项是消费者满意的,哪项离消费者预期有差距,从而有针对的对其进行调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1,风味食品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风味评价项目、内容,并与产品信息一起提交至远端程序;
步骤2,用户通过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识别风味食品产品特征信息的步骤;
步骤3,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产品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的步骤;
步骤4,远端程序通过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后,远端程序将风味食品产品风味待评价内容返回给用户的步骤;
步骤5,用户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和提交的步骤;
步骤6,远端程序记录风味评价信息的步骤;
步骤7,远端程序将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的步骤;
步骤8,远端程序将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生产者对其产品风味进行调整的步骤;
步骤9,上述步骤1-8再循环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风味食品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项目:
风味食品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气味、口味、口感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
风味食品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色泽、气味、口味、口感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
风味食品生产者依据其产品特征设定需要的色泽、气味、口味、口感、综合评价大类,并对大类进行细化或不细化为评价项目;
和/或所述步骤1中,风味食品生产者将具体评价项目的评价选择内容设置为差异化的内容,为风味食品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内容:差异化的内容体现为所对应评价项目的连续变化特征,并应相应的数值;
和/或所述步骤1中,以13位商品编码数字、10位含生产日期的批次信息、8位流水号信息组合成的31位信息,经MD5加密成32位字符串后,结合跳转访问地址一起生成带仿冒效果的与单个商品一对一的二维码。
3.和/或所述步骤1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风味食品生产者设定风味评价项及内容并提交至远端程序:
风味食品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提交至远端程序;
风味食品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通过纸质文件的方式提交至远端程序控制者;
风味食品生产者将设定的风味评价项及内容通过其它方式让远端程序进行记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用户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识别得到食品产品特征信息: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的商品条码;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的商品二维码;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唯一身份信息;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获取得到风味食品产品单个商品的唯一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产品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
特征信息不是在远端程序上直接输入;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特征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至远端程序;
智能通讯终端设备将特征信息通过其他能及时互联互通的方式传递至远端程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通过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
远端程序通过得到的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信息;
远端程序通过得到的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的具体某一批次商品信息;
远端程序通过得到的信息比对到该风味食品产品的具体某一批次的单个商品信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用户对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和提交:
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后,远端程序得到评价结果;
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后,通过确认或提交的方式,远端程序得到评价结果;
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后,通过其它方式,远端程序得到评价结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记录得到风味评价信息:
远端程序记录得到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的部分结果;
远端程序记录得到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的全部结果;
远端程序记录得到用户对该风味食品风味进行评价的全部结果和其它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将用户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他人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其他特定用户群体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综合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其他用户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综合结果返回给用户;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用户自己的风味评价结果和生产者自定的该风味食品评价结果标准返回给用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8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远端程序将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单个用户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特定用户群体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所有用户群体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
远端程序将该风味食品评价所有用户群体的风味评价结果与其他非涉密风味食品产品的风味评价结果返回给风味食品生产者;
和/或所述步骤8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生产者对其产品风味进行调整: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其他未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开发新的风味产品;
所述步骤9中,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为再循环的步骤: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被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后,再次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对未评价产品的风味进行调整,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生产者依据得到的用户评价结果,开发出新的风味产品,按照上述步骤2-8或1-8的过程得到用户的评价结果;
所述食品为工业化生产的带有典型风格、气味和味道的食品、酒精饮料和风味软饮料,酒精饮料为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及预调酒,带风味的软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饮料、茶味饮料、咖啡味饮料及其他风味饮料。
CN201810695145.6A 2018-06-29 2018-06-29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Pending CN1087651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5145.6A CN108765101A (zh) 2018-06-29 2018-06-29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5145.6A CN108765101A (zh) 2018-06-29 2018-06-29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65101A true CN108765101A (zh) 2018-11-06

Family

ID=63974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95145.6A Pending CN108765101A (zh) 2018-06-29 2018-06-29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65101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7230A (zh) * 2021-07-20 2021-11-2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调酒的原浆酒、组件及提升品酒文化的调酒方法
TWI801128B (zh) * 2022-02-09 2023-05-01 金寶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味覺回饋裝置、回饋系統及回饋方法
EP4226775A1 (en) * 2022-02-09 2023-08-16 Kinpo Electronics, Inc. Carrier set for wine tasting, wine tasting carrier, and producing method of the wine tasting carrie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2164A (zh) * 2011-05-30 2011-10-19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一种食品感官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
KR20140069681A (ko) * 2012-11-29 2014-06-10 리윤소프트 (주) 주문 관리 방법
CN104851028A (zh) * 2015-05-29 2015-08-19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标签对产品评价的方法及系统
CN106053701A (zh) * 2016-07-25 2016-10-26 四川理工学院 一种白酒鉴别方法
CN106682943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大连工业大学 食品产品创新数据分析网络平台
CN106709736A (zh) * 2016-12-30 2017-05-24 大连工业大学 食品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平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2164A (zh) * 2011-05-30 2011-10-19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一种食品感官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
KR20140069681A (ko) * 2012-11-29 2014-06-10 리윤소프트 (주) 주문 관리 방법
CN104851028A (zh) * 2015-05-29 2015-08-19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标签对产品评价的方法及系统
CN106053701A (zh) * 2016-07-25 2016-10-26 四川理工学院 一种白酒鉴别方法
CN106682943A (zh) * 2016-12-30 2017-05-17 大连工业大学 食品产品创新数据分析网络平台
CN106709736A (zh) * 2016-12-30 2017-05-24 大连工业大学 食品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平台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7230A (zh) * 2021-07-20 2021-11-2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调酒的原浆酒、组件及提升品酒文化的调酒方法
TWI801128B (zh) * 2022-02-09 2023-05-01 金寶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味覺回饋裝置、回饋系統及回饋方法
EP4226775A1 (en) * 2022-02-09 2023-08-16 Kinpo Electronics, Inc. Carrier set for wine tasting, wine tasting carrier, and producing method of the wine tasting carri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res et al. Evaluation of a rating-based variant of check-all-that-apply questions: Rate-all-that-apply (RATA)
Carvalho et al. The shape of the cup influences aroma, taste, and hedonic judgements of specialty coffee
Cadot et al. Sensory dimension of wine typicality related to a terroir by 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 Just About Right analysis and typicality assessment
Ares et al. CATA questions for sensory product characterization: Raising awareness of biases
Jaeger et al. Supplementing hedonic and sensory consumer research on beer with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measures, and additional insights via consumer segmentation
Charters et al. The dimensions of wine quality
Picard et al. A sensory study of the ageing bouquet of red Bordeaux wines: A three-step approach for exploring a complex olfactory concept
Lawless Dimensions of sensory quality: A critique
Guinard et al. Determinants of the thirst-quenching character of beer
Sáenz-Navajas et al. Understanding quality judgements of red wines by experts: Effect of evaluation condition
CN108765101A (zh) 基于互联网通过终端用户评价反馈的食品风味自检测方法
Pearson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ivot© Profile sensory analysis method using wine experts: Comparison with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results from two expert panels
Jamir et al.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a product of differing familiarity (Hard Cider) by American and Chinese panelists using rapid profiling techniques
Thomas et al. Sensory evaluation—Profiling and preferences
Malfeito-Ferreira Fine wine flavour perception and appreciation: Blending neuronal processes, tasting methods and expertise
Wang et al. Is complexity worth paying for? Investigating the perception of wine complexity for single varietal and blended wines in consumers and experts
Grainger Wine quality: tasting and selection
Carvalho et al. Do metallic-coated cups affect the perception of specialty coffees? An exploratory study
Guinard et al. Quality ratings by experts, and relation with descriptive analysis ratings: a case study with beer
Ivanova et al. Consumer understanding of beer and wine body: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n ill-defined concept
WO2020100565A1 (ja) 色を使用した、香りの開発方法
Malfeito-Ferreira Fine wine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It is time to change the paradigm of wine tasting
Bleibaum et al. Contextual product testing for small to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SMEs)
Nguyen et al. Sensory evaluation of wine aroma: Should color-driven descriptors be used?
Louw Sensory analysis of brandy: 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profiling methodolog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