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2710B -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2710B
CN108732710B CN201810183269.6A CN201810183269A CN108732710B CN 108732710 B CN108732710 B CN 108732710B CN 201810183269 A CN201810183269 A CN 201810183269A CN 108732710 B CN108732710 B CN 108732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optical axis
optical
imag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832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32710A (zh
Inventor
赖建勋
张永明
蔡振宏
陈映蓉
刘耀维
杨蕙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32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2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32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2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包括: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一成像面;以及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可通过温度补偿的透镜与机构组件的设计,进而有效抑制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受温度变化的程度同时维持成像的质量,以应用各式电子产品。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成像系统,且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组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组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金属氧化半导体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组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电子装置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无温度补偿的材料进行透镜以及机构的设计,然而由于终端消费者对电子装置在极端拍摄环境的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拍摄温度在50℃以上,初始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设定将因环境升温产生偏移,进而导致成像质量下降,现有的光学成像系统已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抑制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受温度变化的程度同时维持成像的质量,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能够利用二个以上的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发明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是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以及通过选用特定透镜材料,其在摄氏-50℃至100℃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变化(dn/dt)小于或等于零,以及选用具有合适热膨胀系数的材料作为定位透镜机构例如镜筒与镜座的设计,以应用于耐候性高的电子装置上。
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透镜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也就是图像传感器的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也通称半像高(ImgH)。光学成像系统在标准温度ST(摄氏温度25度)时的高度以HOS表示,并定义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最靠近物侧)至成像面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也通称Total Track Length。光学成像系统在标准温度ST(摄氏温度25度)时的系统焦距以FST表示,也就是Effect Focal Length。光学成像系统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以及第二工作温度(摄氏温度50度)时的高度,分别以HOS1与HOS2表示,其定义均与HOS相同。光学成像系统在第一工作温度时的系统焦距以FWT1表示,在第二工作温度时的系统焦距以FWT2表示。
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温度25度时的后焦距以BHOS表示,并定义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后透镜(最靠近成像面)至成像面间于光轴上的距离。光学成像系统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以及第二工作温度(摄氏温度50度)时的后焦距,分别以BHOS1与BHOS2表示,其定义均与BHOS相同。│BHOS1-BHOS│为光学成像系统在第一工作温度的后焦距变化量,并以DBL1表示。│BHOS2-BHOS│为光学成像系统在第二工作温度的后焦距变化量,并以DBL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温度25度时,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面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以InTL表示,同时BHOS与InTL的总和即为HOS;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温度25度时的固定光阑(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以Nd1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可选用在高于标准温度ST(摄氏25℃)的第一工作温度WT1时,其折射率温度变化率为负值,即该透镜的材料在高于标准温度ST时具有dn/dt小于零的特性,并以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表示。此外,光学成像系统的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可选用在高于标准温度ST(摄氏25℃)但低于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第二工作温度WT2,其折射率温度变化率为负值,并以第二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2表示。
前述选用透镜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率并非一常数,通常特定温度间隔具有特定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率。以LBC3N玻璃材料为例,其在40℃~60℃的温度间隔内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率为-8.2,然而在60℃~80℃的温度间隔内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率则变为-8.1。再以F4520塑料材料为例,其在40℃~55℃的温度间隔内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率为-106.7,然而在40℃~80℃的温度间隔内的折射率温度变化率则变为-120.0。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最大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是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光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Half 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光学成像系统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直径以PhiA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A=2倍EHD,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则最大有效直径的截止点即为含有非球面的截止点。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无效半径(Ineffective Half Diameter;IHD)是指朝远离光轴方向沿伸自同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截止点(若该表面为非球面,即该表面上具非球面系数的终点)的表面区段。光学成像系统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直径以PhiB表示,其满足条件式PhiB=2倍(最大有效半径EHD+最大无效半径IHD)=PhiA+2倍(最大无效半径IHD)。
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是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是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7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7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是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7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7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例示)。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也就是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例示),SGI711也就是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例示),SGI712也就是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也就是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SGI713(例示),SGI713也就是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也就是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SGI714(例示),SGI714也就是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4(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4,该点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也就是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也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S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也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其任一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可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任一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校正。
光学成像系统的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用来测试与评估系统成像的反差对比度及锐利度。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的垂直坐标轴表示对比转移率(数值从0到1),水平坐标轴则表示空间频率(cycles/mm;lp/mm;line pairs permm)。完美的成像系统理论上能100%呈现被摄物体的线条对比,然而实际的成像系统,其垂直轴的对比转移率数值小于1。此外,一般而言成像的边缘区域会比中心区域较难得到精细的还原度。可见光频谱在成像面上,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22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440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0、MTF3以及MTF7表示,前述此三个视场对于镜头的中心、内视场以及外视场具有代表性,因此可用以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是否优异。若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系对应像素大小(Pixel Size)为含1.12微米以下的感光组件,因此调制转换函数特性图的四分之一空间频率、二分之一空间频率(半频)以及完全空间频率(全频)分别至少为110cycles/mm、220cycles/mm以及440cycles/mm。
光学成像系统若同时须满足针对红外线频谱的成像,例如用于低光源的夜视需求,所使用的工作波长可为850nm或800nm,由于主要功能在辨识黑白明暗所形成的物体轮廓,无须高分辨率,因此可仅需选用小于110cycles/mm的空间频率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在红外线频谱频谱的性能是否优异。前述工作波长850nm当聚焦在成像面上,图像于光轴、0.3视场以及0.7视场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然而,也因为红外线工作波长850nm或800nm与一般可见光波长差距很远,若光学成像系统需同时能对可见光与红外线(双模)对焦并分别达到一定性能,在设计上有相当难度。
本发明各实施例相关的机构组件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请参照图1C,其以第一实施例为例用以说明各实施例相同的机构组件的用语。光学成像系统可包括一图像传感器190;光学成像系统另外可包括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并以PE1(Positioning Element 1)表示,其在摄氏温度25度时平行于光轴(z轴)的机构最大长度以LPE1表示,第一镜片定位组件材质可选用金属例如铝、铜、银、金等或是选用塑料例如聚碳酸酯(PC)或是液晶塑料(LCP)。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包括有一底座PEB以及一镜座PEH,该底座PEB具有一开放的容置空间,且该底座PEB设置于接近该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该成像面192,该镜座PEH系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该成像透镜组10。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可以选择作为通常所熟知的镜座(Holder),或是属于一体成型的机构件将与镜座(Holder)二合一。该成像透镜组10另外可包括一第二镜片定位组件,并以PE2(Positioning Element 2)表示,系呈中空筒状并且不具透光性,并用以容置该些透镜以及排列该些透镜于光轴上的定位效果。
该成像透镜组10另外可包括至少一间隔环(Spacer),其可设置于特定相邻两透镜间,以令两者在光轴上排列的空气间隔被确保。若该成像透镜组10具有多个间隔环,则自物侧往成像面方向依次以SP1、SP2、SP3、SP4、SP5、SP6以及SP7等表示。请参照图1C,第一实施例具有二个间隔环,分别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间的间隔环SP1以及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间的间隔环SP2。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910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
本发明各实施例所使用材料的热膨胀系数数值
铝的热膨胀系数为23.6(10-6/℃),聚碳酸酯的热膨胀系数为70(10-6/℃),液晶塑料的热膨胀系数为30(10-6/℃),聚碳酸酯混合30%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为45(10-6/℃)。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包括: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以及一成像面;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1.0≤FST/HEP≤10.0;0deg<HAF≤150deg;WT1≤100℃;以及BHOS1/BHOS≥0.9。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50℃<WT1≤100℃。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40℃<WT1≤70℃。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其满足下列条件:-200(10-6/℃)≤DNT1<0(10-6/℃)。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一第二工作温度WT2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二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2,所述第二工作温度WT2低于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其满足下列条件:ST<WT2<WT1;以及-200(10-6/℃)≤DNT2<-1(10-6/℃)。
优选地,所述第二工作温度WT2满足下列条件:-40℃<WT2≤50℃。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HOI,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1;MTFE3≥0.01;以及MTFE7≥0.01。
优选地,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0.9≤2(ARE/HEP)≤2.0。
优选地,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表示,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S,其满足下列公式:0.9≤ARS/EHD≤2.0。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具有一第一有效焦距FWT1,其满足下列条件:1<FWT1/FST≤5。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BHOS1-BHOS│>0.001mm。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BHOS≤2。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包括: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一成像面;以及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其包括一镜座以及一底座,所述镜座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所述成像透镜组,所述底座设置于接近所述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所述成像面,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并且具有一热膨胀系数CES1,其满足下列条件:1.0≤FST/HEP≤10.0;0deg<HAF≤150deg;1mm≤LPE1≤1000mm;1.1(10-6/℃)≤CES1≤120(10-6/℃);以及DNT1<0(10-6/℃)。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50℃<WT1≤100℃。
优选地,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40℃<WT1≤70℃。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其满足下列条件:-200(10-6/℃)≤DNT1<0(10-6/℃)。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BHOS≤10。
优选地,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mm(10-4/℃)≤α≤10mm(10-4/℃)。
优选地,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α≤100。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HOI,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1;MTFE3≥0.01;以及MTFE7≥0.01。
优选地,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0.9≤2(ARE/HEP)≤2.0。
优选地,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的材质选自以下金属中的一种或其合金:铝、镁、铜、铁、银与金。
优选地,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的材质选自以下塑料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聚碳酸酯以及液晶塑料。
依据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包括: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以及一成像面;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其满足下列条件:1.0≤FST/HEP≤10.0;0deg<HAF≤150deg;-50℃<WT1≤100℃;-200(10-6/℃)≤DNT1<0(10-6/℃)以及0<│BHOS1-BHOS│/BHOS≤5。
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具有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包括一镜座以及一底座,所述镜座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所述成像透镜组,所述底座设置于接近所述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所述成像面,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并且具有一热膨胀系数CES1,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α≤100。
依据本发明再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一成像面;以及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其包括一镜座以及一底座,所述镜座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所述成像透镜组,所述底座设置于接近所述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所述成像面,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高于所述标准温度ST,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其满足下列条件:1.0≤FST/HEP≤10.0;0deg<HAF≤150deg;以及-200(10-6/℃)≤DNT1<0(10-6/℃)。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HOI,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1;MTFE3≥0.01;以及MTFE7≥0.01。
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50℃<WT1≤100℃。
优选地,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0.9≤2(ARE/HEP)≤2.0。
优选地,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并且具有一热膨胀系数CES1,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α≤100。
一般初始未纳入温度补偿设计的光学成像系统,其定位透镜机构例如镜筒与镜座因环境升温后,由于本身受热膨胀而导致成像面产生偏移因而成像透镜组的聚焦位置失准,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通过选用特定透镜材料,其在摄氏-50℃至100℃时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变化(dn/dt)小于或等于零,以及搭配具有合适热膨胀系数的材料作为定位透镜机构例如镜筒与镜座,使得成像透镜组的后焦距变化量大于定位透镜机构因受热膨胀后的长度变化量DL以进行补偿,从而抑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受温度影响的偏移量,最终提高耐候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1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1C示出了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
图1D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2A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2C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
图2D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3A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C示出了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
图3D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4A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C示出了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
图4D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5A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C示出了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
图5D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6A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次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C示出了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
图6D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
图7A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的示意图;
图7C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智能型手表的示意图;
图7D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的示意图;
图7E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7F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车用图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7G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的示意图;以及
图7H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使用于极限运动图像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60、712、722、732、742、752、762
成像透镜组:101、201、301、401、501、601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面:112、212、312、412、512、612
像侧面:114、214、314、414、514、614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
物侧面:122、222、322、422、522、622
像侧面:124、224、324、424、524、624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
物侧面:132、232、332、432、532、632
像侧面:134、234、334、434、534、634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
物侧面:142、242、342、442、542
像侧面:144、244、344、444、544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
物侧面:152、252、352、452
像侧面:154、254、354、454
第六透镜:160、260、360
物侧面:162、262、362
像侧面:164、264、364
第七透镜:270
物侧面:272
像侧面:274
红外滤光片:180、280、380、480、580、680
图像传感器:S
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
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
底座:PEB
镜座:PEH
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25℃的焦距:FST
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70℃的焦距:FWT1
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50℃的焦距:FWT2
第一透镜的焦距:f1;第二透镜的焦距:f2;第三透镜的焦距:f3;第四透镜的焦距:f4;第五透镜的焦距:f5;第六透镜的焦距:f6;第七透镜的焦距:f7
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25℃的光圈值:FST/HEP;Fno;F#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HAF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NA1
第二透镜至第七透镜的色散系数:NA2、NA3、NA4、NA5、NA6、NA7
第一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R2
第二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3、R4
第三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R6
第四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7、R8
第五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9、R10
第六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R12
第七透镜物侧面以及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3、R14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1
第二至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2、TP3、TP4、TP5、TP6、TP7
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ΣTP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12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23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34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45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56
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IN67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InRS7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11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21;该点沉陷量:SGI721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21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12;该点沉陷量:SGI712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12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
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HIF72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7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SGC72
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71
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HVT72
系统总高度(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
图像传感器的对角线长度:Dg
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InS
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的距离:InTL
第七透镜像侧面至成像面的距离:InB
图像传感器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最大像高):HOI
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时的TV畸变(TV Distortion):TDT
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时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ODT
具体实施方式
光学成像系统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系统也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在标准温度ST(即摄氏25℃)的焦距FST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ST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3.0。
光学成像系统可还包括一图像传感器,其设置于成像面。图像传感器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50;以及0.5≤HOS/f≤150。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40;以及1≤HOS/f≤140。藉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图像质量。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组件,并可增加图像传感器接收图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1≤InS/HOS≤1.1。藉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5。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2。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所述成像透镜组标准有效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f≤60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1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TP4以及TP5,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7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7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7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71,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7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7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71≤3mm;0mm<HVT72≤6mm;0≤HVT71/HVT72;0mm≤│SGC71│≤0.5mm;0mm<│SGC72│≤2mm;以及0<│SGC72│/(│SGC72│+TP7)≤0.9。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72/HOI≤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72/HOI≤0.8。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边缘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可满足下列条件:0≤HVT72/HOS≤0.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72/HOS≤0.4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边缘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1表示,可满足下列条件:0<SGI711/(SGI711+TP7)≤0.9;0<SGI721/(SGI721+TP7)≤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711/(SGI711+TP7)≤0.6;0.1≤SGI721/(SGI721+TP7)≤0.6。
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12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7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712/(SGI712+TP7)≤0.9;0<SGI722/(SGI722+TP7)≤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712/(SGI712+TP7)≤0.6;0.1≤SGI722/(SGI722+TP7)≤0.6。
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1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1│≤5mm;0.001mm≤│HIF7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11│≤3.5mm;1.5mm≤│HIF721│≤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2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2│≤5mm;0.001mm≤│HIF72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2│≤3.5mm;0.1mm≤│HIF712│≤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3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3│≤5mm;0.001mm≤│HIF723│≤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3│≤3.5mm;0.1mm≤│HIF713│≤3.5mm。
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14表示,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7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714│≤5mm;0.001mm≤│HIF724│≤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724│≤3.5mm;0.1mm≤│HIF714│≤3.5mm。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还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上述透镜相耦合并使上述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抖元件(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还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中至少一片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组件,其可通过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所制作而达成。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还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及图1B,其中图1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图1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C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图1D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见光频谱的中心视场、0.3视场、0.7视场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图(MTF)。由图1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圈10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滤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图像传感器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凸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
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
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凹面,其像侧面12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第二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
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凸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第三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
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凹面,其像侧面14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
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
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凹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
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凸面,其像侧面16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光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
红外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在标准温度25℃时的系统焦距为FST,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ST=3.378mm;FST/HEP=2.8;以及HAF=68.56度与tan(HAF)=2.546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8.46547mm;│f/f1│=0.3990;f6=12.324mm;以及│f/f6│=0.2741。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21.49854mm;│f1│+│f6│=20.78947mm以及│f2│+│f3│+│f4│+│f5│>│f1│+│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在摄氏温度25度时,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图像传感器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HOS,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HOS=HOS;HOS=24.501mm;HOI=3.750mm;HOS/HOI=6.5336;HOS/f=7.2529;InS=12.70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51129mm;以及ΣTP/InTL=0.4491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组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2.67913。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3.18219。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2.906mm;IN12/f=0.86025。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2.624mm;IN56/f=0.77665。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247mm;TP2=0.600mm;以及(TP1+IN12)/TP2=6.92102。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0.600mm;TP6=1.630mm;以及(TP6+IN56)/TP5=7.0898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2.818mm;IN45=0.001mm;以及TP4/(IN34+TP4+IN45)=0.43597。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742mm;InRS52=-0.426mm;│InRS51│/TP5=1.23590以及│InRS52│/TP5=0.70997。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67mm;InRS62=-0.301mm;│InRS61│/TP6=0.34788以及│InRS62│/TP6=0.18461。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NA6/NA2>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时的TV畸变为TDT,成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56.369%;ODT=39.020%。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101在摄氏70℃(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1,在摄氏50℃(第二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2,其数值如下:FWT1=4.3079mm;FWT2=4.3049mm;以及FWT1/FST=1.001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1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一工作温度摄氏7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数值如下:BHOS=5.5529mm;BHOS1=5.5639mm;BHOS1/BHOS=1.00198;│BHOS1-BHOS│=0.011mm以及│BHOS1-BHOS│/BHOS=0.00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1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二工作温度摄氏5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2,其数值如下:BHOS=5.5529mm;BHOS2=5.5589mm;以及│BHOS2-BHOS│=0.006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的材质系选用铝,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LPE1为10.195mm。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其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2,LPE2为18.121mm。成像透镜组101具有二个间隔环,分别为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间的间隔环SP1以及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间的间隔环SP2,其材质均系选用聚碳酸酯。间隔环SP1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1.797mm,间隔环SP2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3.243mm。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α为2.889*10-4mm/℃,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0.013mm;│BHOS1-BHOS│/α=45.7187;以及│BHOS1-BHOS│/DL=1.016。
请参照图1D,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约为0.87;MTFE3约为0.86;以及MTFE7约为0.83。可见光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11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Q0约为0.71;MTFQ3约为0.69;以及MTFQ7约为0.51。在该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220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MTF数值)分别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H0约为0.47;MTFH3约为0.42;以及MTFH7约为0.15。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次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再者,以下各实施例的机构组件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2C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图2D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2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光圈20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以及第七透镜270、红外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图像传感器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凹面,其像侧面2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凹面,其像侧面23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7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72为凸面,其像侧面274为凹面。
红外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201在摄氏70℃(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1,在摄氏50℃(第二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2,其数值如下:FWT1=3.5210mm;FWT2=3.5170mm;以及FWT1/FST=1.0023。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2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一工作温度摄氏7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数值如下:BHOS=4.1160mm;BHOS1=4.1290mm;│BHOS1-BHOS│=0.013mm以及│BHOS1-BHOS│/BHOS=0.03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2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二工作温度摄氏5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2,其数值如下:BHOS=4.1160mm;BHOS2=4.1230mm;以及│BHOS2-BHOS│=0.007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的材质系选用铝,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LPE1为12.260mm。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其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2,LPE2为18.3780mm。成像透镜组201具有三个间隔环,分别为第一透镜220与第二透镜230间的间隔环SP1;第三透镜230与第四透镜240间的间隔环SP2以及第四透镜240与第五透镜250间的间隔环SP3,其材质均系选用聚碳酸酯。间隔环SP1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0.467mm,间隔环SP2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1.026mm,间隔环SP3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2.813mm。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α为2.889*10-4mm/℃,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0.013mm;│BHOS1-BHOS│/α=44.9305;以及│BHOS1-BHOS│/DL=0.9985。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四、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3C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图3D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3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图像传感器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凸面,其像侧面34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凹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红外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301在摄氏70℃(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1,在摄氏50℃(第二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2,其数值如下:FWT1=3.5799mm;FWT2=3.5749mm;以及FWT1/FST=1.0028。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3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一工作温度摄氏7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数值如下:BHOS=3.6835mm;BHOS1=3.7275mm;│BHOS1-BHOS│=0.044mm以及│BHOS1-BHOS│/BHOS=0.011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3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二工作温度摄氏5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2,其数值如下:BHOS=3.6835mm;BHOS2=3.7065mm;以及│BHOS2-BHOS│=0.023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LPE1为13.3940mm。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的材质系选用铝,其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2,LPE2为19.2000mm。成像透镜组301具有三个间隔环,分别为第二透镜320与第三透镜330间的间隔环SP1;第三透镜330与第五透镜350间的间隔环SP2以及第五透镜350与第六透镜360间的间隔环SP3,其材质均系选用聚碳酸酯。间隔环SP1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2.195mm,间隔环SP2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1.303mm,间隔环SP3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3.928mm。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α为9.378*10-4mm/℃,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0.0422mm;│BHOS1-BHOS│/α=46.9293;以及│BHOS1-BHOS│/DL=1.0429。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六、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4C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图4D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4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图像传感器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凹面,其像侧面4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凹面,其像侧面43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4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444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凹面,其像侧面4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以及像侧面45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401在摄氏70℃(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1,在摄氏50℃(第二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2,其数值如下:FWT1=1.0686mm;FWT2=1.0636mm;以及FWT1/FST=1.010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4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一工作温度摄氏7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数值如下:BHOS=1.7600mm;BHOS1=1.7950mm;│BHOS1-BHOS│=0.035mm以及│BHOS1-BHOS│/BHOS=0.019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4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二工作温度摄氏5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2,其数值如下:BHOS=1.7600mm;BHOS2=1.7800mm;以及│BHOS2-BHOS│=0.02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LPE1为10.7900mm。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其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2,LPE2为7.6870mm。成像透镜组401具有一个间隔环,为第二透镜420与第三透镜430间的间隔环SP1,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间隔环SP1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1.61mm。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α为7.556*10-4mm/℃,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0.034mm;│BHOS1-BHOS│/α=46.3392;以及│BHOS1-BHOS│/DL=1.0298。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八、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5C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图5D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5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光圈50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滤光片580、成像面590以及图像传感器592。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且其物侧面5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凹面,其像侧面5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凸面,其像侧面53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凸面,其像侧面54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凹面,其像侧面36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红外滤光片5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501在摄氏70℃(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1,在摄氏50℃(第二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2,其数值如下:FWT1=3.5073mm;FWT2=3.4943mm;以及FWT1/FST=1.0080。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5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一工作温度摄氏7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数值如下:BHOS=3.6007mm;BHOS1=3.6237mm;│BHOS1-BHOS│=0.023mm以及│BHOS1-BHOS│/BHOS=0.006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5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二工作温度摄氏5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2,其数值如下:BHOS=3.6007mm;BHOS2=3.6157mm;以及│BHOS2-BHOS│=0.015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的材质系选用铝,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LPE1为6.9110mm。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其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2,LPE2为18.7790mm。成像透镜组501具有三个间隔环,分别为第二透镜520与第三透镜530间的间隔环SP1;第三透镜530与第五透镜550间的间隔环SP2以及第五透镜550与第六透镜560间的间隔环SP3,其材质均系选用铝。间隔环SP1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2.194mm,间隔环SP2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0.72mm,间隔环SP3平行光轴方向的最外边长(厚度)为2.716mm。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α为4.844*10-4mm/℃,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0.0218mm;│BHOS1-BHOS│/α=47.5433;以及│BHOS1-BHOS│/DL=1.0565。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示出了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透镜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6C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镜片定位组件以及成像透镜组间的组装示意图。图6D示出了本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见光频谱调制转换特征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6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红外滤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图像传感器692。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凹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12具有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42为凹面,其像侧面6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64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滤光片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640及成像面6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601在摄氏70℃(第一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1,在摄氏50℃(第二工作温度WT1)的系统焦距为FWT2,其数值如下:FWT1=0.8761mm;FWT2=0.8701mm;以及FWT1/FST=1.017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6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一工作温度摄氏7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数值如下:BHOS=1.6406mm;BHOS1=1.6616mm;│BHOS1-BHOS│=0.021mm以及│BHOS1-BHOS│/BHOS=0.0128。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成像透镜组601在摄氏25℃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该成像透镜组在该第二工作温度摄氏50℃时,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2,其数值如下:BHOS=1.6406mm;BHOS2=1.6516mm;以及│BHOS2-BHOS│=0.011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LPE1为6.3380mm。第二镜片定位组件PE2的材质系选用聚碳酸酯,其在摄氏25℃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2,LPE2为3.4290mm。
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材质的热膨胀系数以CES1表示。LPE1以及CES1两者的乘积为α,α为4.444*10-4mm/℃,该第一镜片定位组件PE1在第一工作温度(摄氏温度70度)的热膨胀长度变化量以DL表示,其满足下列公式:DL=α*(70℃-25℃)=0.02mm;│BHOS1-BHOS│/α=47.3335;以及│BHOS1-BHOS│/DL=1.0519。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二、第六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可为电子便携设备、电子穿戴式装置、电子监视装置、电子信息装置、电子通讯装置、机器视觉装置以及车用电子装置所构成群组之一,并且视需求可通过不同片数的透镜组以及材质的选择,达到耐候性以及提供良好的成像。请参照图7A,其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12以及光学成像系统714(前置镜头)使用于行动通讯装置71(Smart Phone),图7B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22使用于行动信息装置72(Notebook),图7C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32使用于智能型手表73(Smart Watch),图7D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42使用于智能型头戴装置74(Smart Hat),图7E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52使用于安全监控装置75(IP Cam),图7F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62使用于车用影像装置76,图7G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72使用于无人飞机装置77,图7H则为本发明的光学成像系统782使用于极限运动图像装置78。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是,于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Claims (30)

1.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2.0≤FST/HEP≤2.8;36deg≤HAF≤69.2861deg;WT1≤100℃;以及BHOS1/BHOS≥0.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50℃<WT1≤1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40℃<WT1≤7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其满足下列条件:-200(10-6/℃)≤DNT1<0(10-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一第二工作温度WT2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二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2,所述第二工作温度WT2低于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其满足下列条件:ST<WT2<WT1;以及-200(10-6/℃)≤DNT2<-1(10-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工作温度WT2满足下列条件:-40℃<WT2≤5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HOI,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1;MTFE3≥0.01;以及MTFE7≥0.0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0.9≤2(ARE/HEP)≤2.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表示,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S,其满足下列公式:0.9≤ARS/EHD≤2.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具有一第一有效焦距FWT1,其满足下列条件:1<FWT1/FST≤5。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BHOS1-BHOS│>0.001mm。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0.002≤│BHOS1-BHOS│/BHOS≤0.032。
13.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
一成像面;以及
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其包括一镜座以及一底座,所述镜座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所述成像透镜组,所述底座设置于接近所述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所述成像面,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并且具有一热膨胀系数CES1,其满足下列条件:2.0≤FST/HEP≤2.8;36deg≤HAF≤69.2861deg;6.338mm≤LPE1≤13.394mm;23.56(10-6/℃)≤CES1≤70.12(10-6/℃);以及DNT1<0(10-6/℃)。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50℃<WT1≤100℃。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40℃<WT1≤7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其满足下列条件:-200(10-6/℃)≤DNT1<0(10-6/℃)。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其满足下列条件:0.002≤│BHOS1-BHOS│/BHOS≤0.032。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1mm(10-4/℃)≤α≤10mm(10-4/℃)。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α≤100。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HOI,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1;MTFE3≥0.01;以及MTFE7≥0.01。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0.9≤2(ARE/HEP)≤2.0。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的材质选自以下金属中的一种或其合金:铝、镁、铜、铁、银与金。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的材质选自以下塑料中的一种或其混合物:聚碳酸酯以及液晶塑料。
24.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以及
一成像面;
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所述成像透镜组中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其满足下列条件:2.0≤FST/HEP≤2.8;36deg≤HAF≤69.2861deg;-50℃<WT1≤100℃;-200(10-6/℃)≤DNT1<0(10-6/℃)以及0.002≤│BHOS1-BHOS│/BHOS≤0.032。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具有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包括一镜座以及一底座,所述镜座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所述成像透镜组,所述底座设置于接近所述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所述成像面,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并且具有一热膨胀系数CES1,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α≤100。
26.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一成像透镜组,其包括至少二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
一成像面;以及
一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其包括一镜座以及一底座,所述镜座呈中空并且不具透光性,用以连接所述成像透镜组,所述底座设置于接近所述成像面的方向并用以遮蔽所述成像面,其中所述成像透镜组至少一片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且所述成像透镜组在一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标准有效焦距FST,其中,所述标准温度ST为摄氏25℃,至少一片透镜的材质选取为在一第一工作温度WT1且在参考波长为d-line时具有一第一折射率温度变化率DNT1,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高于所述标准温度ST,所述成像透镜组的入射光瞳直径为HEP,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其满足下列条件:2.0≤FST/HEP≤2.8;36deg≤HAF≤69.2861deg;以及-200(10-6/℃)≤DNT1<0(10-6/℃)。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HOI,可见光在所述成像面上的光轴、0.3HOI以及0.7HOI三处于空间频率55cycles/mm的调制转换对比转移率分别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MTFE0≥0.1;MTFE3≥0.01;以及MTFE7≥0.01。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满足下列条件:-50℃<WT1≤100℃。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上述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光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0.9≤2(ARE/HEP)≤2.0。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其最接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所述成像透镜组在所述第一工作温度WT1时,最接近所述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BHOS1,所述第一镜片定位组件在所述标准温度ST时具有一平行光轴方向的外壁边长LPE1并且具有一热膨胀系数CES1,所述外壁边长LPE1以及所述热膨胀系数CES1两者的乘积为α,其满足下列条件:0<│BHOS1-BHOS│/α≤100。
CN201810183269.6A 2017-04-21 2018-03-06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08732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3530A TWI676832B (zh) 2017-04-21 2017-04-21 光學成像系統
TW106113530 2017-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2710A CN108732710A (zh) 2018-11-02
CN108732710B true CN108732710B (zh) 2019-12-03

Family

ID=63853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83269.6A Active CN108732710B (zh) 2017-04-21 2018-03-06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4523B2 (zh)
CN (1) CN108732710B (zh)
TW (1) TWI6768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9040B1 (ja) * 2016-06-01 2017-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CN109709658B (zh) * 2017-10-25 2021-02-05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WO2019093377A1 (ja) * 2017-11-10 2019-05-16 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TWI650588B (zh) * 2018-02-02 2019-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 2018-08-17 2019-09-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4431B (zh) 2019-01-31 2019-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JP6864969B2 (ja) * 2019-02-06 2021-04-28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10531505B (zh) * 2019-10-29 2020-02-28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红外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KR102642903B1 (ko) * 2021-03-26 2024-03-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804019B (zh) * 2021-10-25 2023-06-01 佳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22006B1 (fr) * 1994-07-01 1996-08-23 Thomson Csf Procede d'athermalisation de camera thermique a balayage et combinaison optique de mise en oeuvre
TWI260441B (en) * 2005-10-18 2006-08-21 Asia Optical Co Inc Optical pick-up system
JP4977869B2 (ja) * 2006-08-21 2012-07-1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8035723B2 (en) * 2008-08-25 2011-10-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JP5803532B2 (ja) * 2011-10-04 2015-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赤外線光学系、赤外線撮像装置
US9594228B1 (en) * 2015-08-28 2017-03-14 Gopro, Inc. Thermal compensation to adjust camera lens focus
US10191255B2 (en) * 2016-09-22 2019-01-29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Four-element athermal lens
US9933592B1 (en) * 2017-01-20 2018-04-03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Large aperture, passive optical athermalized beam expander for eye-safe lasers
US10139604B2 (en) * 2017-04-04 2018-11-27 Raytheon Company Compact anamorphic objective lens assembly
US10281694B2 (en) * 2017-06-19 2019-05-07 Raytheon Company Anamorphic refractive objective lens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14523B2 (en) 2019-12-24
TWI676832B (zh) 2019-11-11
TW201839440A (zh) 2018-11-01
US20180307000A1 (en) 2018-10-25
CN108732710A (zh) 2018-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2710B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电子装置
CN10796678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55691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45179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855654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8528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50192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48363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367823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85286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9254375A (zh) 窄边框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45182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5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4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085279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42717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16870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2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427173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8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765407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9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76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8279480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7765398A (zh) 光学成像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