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2053B -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2053B
CN108712053B CN201810523802.9A CN201810523802A CN108712053B CN 108712053 B CN108712053 B CN 108712053B CN 201810523802 A CN201810523802 A CN 201810523802A CN 108712053 B CN108712053 B CN 1087120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wound
phase winding
unit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238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12053A (zh
Inventor
黄旭珍
李静
周文帅
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to CN20181052380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120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12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2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12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2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Synchronous motors; Motors moving step by step; Reluctance motors
    • H02K41/031Synchronous motors; Motors moving step by step; Reluctance motors of the permanent magne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ermanent Magnet Type Synchronous Machine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其绕组设计方法,电机包括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具有气隙,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三相绕组的绕制顺序和方向不同。此种技术方案既能保证电机输出推力的能力基本不变,又可以有效消除边端定位力基波,从而抑制电机的推力波动。

Description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消除边端定位力基波的模块化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其绕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直线电机的直接传动技术,省去了中间复杂传动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动态性能好,控制精度高,传动效率高等优点,其应用领域正逐渐扩大到生产及生活的各领域。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具有推力及推力密度高的优点,在各种高精度直线运动控制场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不同于旋转电机,直线电机的铁心存在端部,端部效应导致磁场谐波分量增大,引起定位力和推力波动增大,因此,减小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定位力和推力波动成为此类电机研究及应用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已有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常采用优化端部铁心结构以抑制推力波动,但是端部铁心的优化,一方面其效果有限,另一方面,容易导致电机长度的增加,使电机的体积质量增大,推力密度下降。
基于以上分析,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其绕组设计方法,其保证了电机采用单元电机模块化方案时,既能保证电机输出推力的能力基本不变,又可以有效消除边端定位力基波,从而抑制电机的推力波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轭板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如前所述的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当α0=2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奇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80°或100°。
如前所述的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当α0=3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奇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90°。
如前所述的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当α0=4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偶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反向旋转80°。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的优点是:
(1)通过单元电机模块化结构,单元初级组件一1左端部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并且对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绕制顺序和方向进行调整,一方面调节端部磁场分布,一方面改变各相绕组与端部的相对位置,从而降低端部效应对各相绕组的影响,降低端部效应引起的三相绕组不对称性,最终保证电机的输出推力能力基本不变并抑制电机推力波动,改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系统的控制性能;
(2)与已有的模块化直线电机及端部附加齿槽优化设计方法相比,该结构电机使得电机的初级长度增大τ/2,在抑制端部效应的同时,使初级长度增加的值很小,从而利于减小电机的体积质量,提高推力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一10极12槽电机绕组变化槽矢量星形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一10极12槽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一14极12槽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方式二16极18槽电机绕组变化槽矢量星形图;
图5是实施方式二16极18槽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方式二20极18槽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方式二14极18槽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一;
图8是实施方式二14极18槽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一: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包括单元初级组件一1、单元初级组件二2和次级组件3,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具有气隙4。单元初级组件一1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之间设置有隔磁桥5。单元初级组件一1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3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轭板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10(单元电机极数p0=5),槽数为12(单元电机槽数Z0=6),其槽距角α=150°,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α0=30°。单元初级组件一1左端部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左端部的距离S=(5+1/2)τ(τ为电机的极距)。如图1所示,槽矢量星形图中绕组按照逆时针方向设置,以逆时针方向作为正向。该结构α0=30°且p0为奇数,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90°,同相绕组之间的相位差变成90°,与模块化结构造成的90°相位差相互抵消,电机的输出推力能力保持不变。
如图2所示,单元初级组件一1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单元初级组件二2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
如图3所示,电机极数为14(单元电机极数p0=7),槽数为12(单元电机槽数Z0=6),其槽距角α=210°,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α0=30°。单元初级组件一1左端部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左端部的距离S=(7+1/2)τ(τ为电机的极距)。该结构α0=30°且p0为奇数,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90°。单元初级组件一1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单元初级组件二2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
实施方式二: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包括单元初级组件一1、单元初级组件二2和次级组件3,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具有气隙4。单元初级组件一1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之间设置有隔磁桥5。单元初级组件一1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3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轭板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16(单元电机极数p0=8),槽数为18(单元电机槽数Z0=9),其槽距角α=160°,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α0=40°。单元初级组件一1左端部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左端部的距离S=(8+1/2)τ(τ为电机的极距)。如图4所示,槽矢量星形图中绕组按照逆时针方向设置,以逆时针方向作为正向。该结构α0=40°且p0为偶数,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反向旋转80°,与模块化结构造成的90°相位差不完全抵消,电机的输出推力能力下降0.4%,基本保持不变。
如图5所示,单元初级组件一1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单元初级组件二2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如图6所示,电机极数为20(单元电机极数p0=10),槽数为18(单元电机槽数Z0=9),其槽距角α=200°,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α0=40°。单元初级组件一1左端部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左端部的距离S=(1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该结构α0=40°且p0为偶数,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反向旋转80°。单元初级组件一1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单元初级组件二2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实施方式三: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包括单元初级组件一1、单元初级组件二2和次级组件3,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具有气隙4。单元初级组件一1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之间设置有隔磁桥5。单元初级组件一1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3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轭板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14(单元电机极数p0=7),槽数为18(单元电机槽数Z0=9),其槽距角α=140°,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α0=20°。单元初级组件一1左端部和单元初级组件二2左端部的距离S=(7+1/2)τ(τ为电机的极距)。该结构α0=20°且p0为奇数,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80°或100°,与模块化结构造成的90°相位差不完全抵消,电机的输出推力能力下降0.4%,基本保持不变。
如图7所示,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80°。单元初级组件一1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单元初级组件二2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如图8所示,保持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的排列不变,单元初级组件二2绕组的排列为单元初级组件一1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100°。单元初级组件一1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单元初级组件二2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背轭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所述绕组设计方法的内容是:当α0=2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奇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80°或100°;
所述电机为14极18槽时,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80°,第一单元初级组件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2.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背轭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所述绕组设计方法的内容是:当α0=2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奇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80°或100°;
所述电机为14极18槽时,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100°,第一单元初级组件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3.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背轭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所述绕组设计方法的内容是:当α0=3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奇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90°;
所述电机为10极12槽时,第一单元初级组件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
4.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背轭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所述绕组设计方法的内容是:当α0=3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奇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正向旋转90°;
所述电机为14极12槽时,第一单元初级组件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
5.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背轭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所述绕组设计方法的内容是:当α0=4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偶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反向旋转80°;
所述电机为16极18槽时,第一单元初级组件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6.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和次级组件之间均具有气隙,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磁桥;第一、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电枢绕组和初级铁心,初级铁心上开槽,槽内设置电枢绕组;次级组件由永磁体和背轭构成,永磁体粘贴在背轭的上表面,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电机极数为2p0,p0为单元电机的极数,槽数为2Z0,Z0为单元电机的槽数,其槽距角α=180°p0/Z0,α0为槽距角与360°的最大公约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S=(p0+1/2)τ,τ为电机的极距;
所述绕组设计方法的内容是:当α0=40°时,满足条件的p0为偶数,第一单元初级组件右端部和第二单元初级组件左端部的距离为τ/2,保持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不变,第二单元初级组件绕组的排列为第一单元初级组件绕组槽矢量星形图沿反向旋转80°;
所述电机为20极18槽时,第一单元初级组件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2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3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4个齿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5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6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7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8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9个齿上;第二单元初级组件上,Z相绕组绕制在第10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1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2个齿上,Y相绕组绕制在第13个齿上,B相绕组绕制在第14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5个齿上,X相绕组绕制在第16个齿上,A相绕组绕制在第17个齿上,C相绕组绕制在第18个齿上。
CN201810523802.9A 2018-05-28 2018-05-28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87120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23802.9A CN108712053B (zh) 2018-05-28 2018-05-28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23802.9A CN108712053B (zh) 2018-05-28 2018-05-28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2053A CN108712053A (zh) 2018-10-26
CN108712053B true CN108712053B (zh) 2020-03-24

Family

ID=63869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23802.9A Active CN108712053B (zh) 2018-05-28 2018-05-28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120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7269A (zh) * 2020-12-25 2021-04-3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0335B2 (ja) * 1998-04-20 2008-07-02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リニアモータ
JP4640375B2 (ja) * 2007-05-15 2011-03-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動機
CN102013786B (zh) * 2010-12-13 2012-09-19 东南大学 模块化互补型初级永磁直线电机及由其构成的电机模组
CN104167896B (zh) * 2014-08-07 2016-09-14 江苏大学 一种t型磁通切换永磁直线电机及其模组
CN104967275A (zh) * 2015-07-06 2015-10-07 东南大学 一种双凸极式永磁直线电机及由其构成的电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2053A (zh) 2018-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5417B1 (en) A synchronous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CN108429420B (zh) 一种非对称双三相弧线永磁同步电机
CN110165852B (zh) 一种双定子相组集中绕线聚磁式永磁直线电机
CN102255470B (zh) 低推力波动直线永磁同步电机
CN106992655B (zh) 一种提高绕组利用率的磁场调制永磁直线电机及其优化设计方法
CN112953158B (zh) 双边永磁体交错型模块化连续极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CN109149800B (zh) 一种9n/10n极分段转子开关磁阻电机
CN107493003B (zh) 一种单元电机模块化双边错齿60°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CN104052180A (zh) 一种多重对称绕组磁通切换电机及其绕组设计方法
CN209767364U (zh) 一种组合式低齿槽力永磁直线电机
CN202334229U (zh) 绕组磁路互补的定子表面贴装式双凸极永磁电机
CN108880182B (zh) 一种分裂齿模块化游标永磁直线电机
CN108712053B (zh) 模块化τ/2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绕组设计方法
CN112214857B (zh) 双边模块化低定位力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其性能优化方法
CN111277092B (zh) 一种定子模块化双转子交替极永磁电机
CN210053325U (zh) 双定子相组集中绕线聚磁式永磁直线电机及驱动机构
CN110311533B (zh) 一种模块化横向磁通游标永磁直线电机
CN108667261B (zh) 双边错齿τ/2的低推力波动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CN114759759B (zh) 动电枢分段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及驱动控制方法
CN213547339U (zh) 一种双定子裂齿式圆筒型直线电机及驱动机构
CN108712054A (zh) 移相移位的单元组合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CN110798045B (zh) 一种奇数极三相游标永磁直线电机
CN109842264B (zh) 一种双边平板型永磁直线电机
CN110112852B (zh) 一种双馈型永磁电机
CN108964391B (zh) 一种6n/5n极分段转子开关磁阻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