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83439A - 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83439A CN108683439A CN201810304952.0A CN201810304952A CN108683439A CN 108683439 A CN108683439 A CN 108683439A CN 201810304952 A CN201810304952 A CN 201810304952A CN 108683439 A CN108683439 A CN 1086834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enna
- mobile terminal
- receptivity
- connection type
- end antenn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并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最后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由此可见,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移动终端接收信号时的接收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移动终端的功能日益强大,以手机终端为例,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终端进行通信,当利用手机终端进行通信时,配置在手机终端中的天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手机终端采用的是金属边框的上下天线设计,然而当手握或某一支天线状态较差时,则会导致天线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较低。为了提高手机终端中天线的接收性能,大多数的手机终端都是默认双支天线同时接收,但天线最终的接收效果与传导的主路、传导的辅路以及两支天线的接收效率等一系列因素都有一定关系,因此,则可能会出现双支天线的接收性能不一定优于单支天线的情况,所以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反而并不能有效提升天线接收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射频前端收发器和天线端,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包括发射端、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所述天线端包括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所述不同连接方式为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所述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根据所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可选地,所述不同连接方式包括以下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以及;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可选地,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若接收到所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双刀双掷开关,所述上端天线和所述下端天线通过所述双刀双掷开关与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的步骤之后,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检测所述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检测到所述接收性能值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所述数据采集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所述不同连接方式为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所述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根据所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可选地,所述不同连接方式包括以下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以及;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可选地,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步骤: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若接收到所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可选地,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步骤: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检测所述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检测到所述接收性能值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进一步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步骤。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会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并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最后能够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移动终端接收信号时的接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该通信网络系统为通用移动通信技术的LTE系统,该LTE系统包括依次通讯连接的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101,E-UTRAN(Evolved 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式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102,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式分组核心网)103和运营商的IP业务104。
具体地,UE101可以是上述移动终端,此处不再赘述。
E-UTRAN102包括eNodeB1021和其它eNodeB1022等。其中,eNodeB1021可以通过回程(backhaul)(例如X2接口)与其它eNodeB1022连接,eNodeB1021连接到EPC103,eNodeB1021可以提供UE101到EPC103的接入。
EPC103可以包括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1031,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1032,其它MME1033,SGW(Serving Gate Way,服务网关)1034,PGW(PDN Gate 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1035和PCRF(Policy andCharging Rules Function,政策和资费功能实体)1036等。其中,MME1031是处理UE101和EPC103之间信令的控制节点,提供承载和连接管理。HSS1032用于提供一些寄存器来管理诸如归属位置寄存器(图中未示)之类的功能,并且保存有一些有关服务特征、数据速率等用户专用的信息。所有用户数据都可以通过SGW1034进行发送,PGW1035可以提供UE 101的IP地址分配以及其它功能,PCRF1036是业务数据流和IP承载资源的策略与计费控制策略决策点,它为策略与计费执行功能单元(图中未示)选择及提供可用的策略和计费控制决策。
IP业务104可以包括因特网、内联网、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或其它IP业务等。
虽然上述以LTE系统为例进行了介绍,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本发明不仅仅适用于LTE系统,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例如GSM、CDMA1000、WCDMA、TD-SCDMA以及未来新的网络系统等,此处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通信网络系统,提出本发明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各个实施例。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便捷式媒体播放器(Portable Media Player,PMP)、导航装置、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计步器等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包括射频前端收发器和天线端,射频前端收发器包括发射端、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天线端包括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201、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不同连接方式为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202、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203、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收发器包括发射端、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天线端包括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其中,发射端主要用于信号的发送,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主要用于信号的接收,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主要用于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移动终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请进一步参照图3(a)~图3(f),其中,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
在图3(a)中,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
在图3(b)中,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
在图3(c)中,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
在图3(d)中,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
在图3(e)中,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
在图3(f)中,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移动终端中的各个端口具有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则会导致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移动终端接收信号时接收性能会有所差异,为了能够准确清楚的描述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则可以通过计算移动终端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值,通过接收性能值来描述移动终端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其中,计算移动终端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值的方式,目前已经有很多种,且这也不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发明点,因此,计算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目前能够搜索到的计算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获取了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之后,移动终端可以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由于接收性能值是用于描述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也即,通过计算出接收性能值,则可以确定该连接方式所对应的接收性能,且一般情况而言,接收性能值越高,接收性能越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之后,则调整模式可以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举例来说,第一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65%;
第二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50%;
第三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
第四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
第五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5%;
第六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90%;。
由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第六种连接方式所对应的接收性能值最高,则移动终端可以控制移动终端将当前的连接方式调整为第六种连接方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连接方式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相同,也即,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资源的占用率来选择最佳的连接方式。举例来说,第一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第二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这两种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都是80%,但第一种连接方式所占用的资源比第二种连接方式所占用的资源少,若这两种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是所有连接方式中最高的,则移动终端可以将移动终端的连接方式调整为与第一种连接方式相匹配的连接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双刀双掷开关,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通过双刀双掷开关与射频前端收发器相连接,也即,移动终端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时,实质上是调整了该双刀双掷开关的工作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会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并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最后能够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移动终端接收信号时的接收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301、检测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302、若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获取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303、检测所述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304、若检测到接收性能值小于预设阈值,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不同连接方式为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若检测到接收性能值不小于预设阈值,则执行步骤307;
305、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306、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307、控制终端建立通信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首先会检测是否有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若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说明此时移动终端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越好,在通信连接建立时,通信质量越好;若没有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移动终端无需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移动终端检测有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移动终端在不同的网络制式下会有默认的连接方式,例如,LTE制式下,就默认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同时接收信号,也即,移动终端中主路接收端和辅路接收端也需要同时工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一个用来判断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的阈值,该阈值可以用户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是移动终端根据当前环境来设置。举例来说,若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环境整体的信号传输比较差,则可以将阈值设置得小一点,若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环境整体的信号传输比较好,则可以将阈值设置得大一点。其中,上述所说的差和好,都是相对的,都可以根据移动终端存储的不同环境对应的传输情况来判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移动终端检测获取到的接收性能值小于预设阈值,则移动终端可以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若移动终端检测获取到的接收性能值不小于预设阈值,则移动终端也可以不调整移动终端各端口的连接方式,而是以当前的连接方式直接建立通信连接。通过实施上述实施例,移动终端可以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还可以找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请进一步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移动终端包括第一获取模块401、确定模块402、调整模块403、射频前端收发器404以及天线405,其中,
第一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不同连接方式为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确定模块402,电连接第一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调整模块403,电连接确定模块、射频前端收发器以及天线端,用于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射频前端收发器包括发射端、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天线端包括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其中,发射端主要用于信号的发送,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主要用于信号的接收,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主要用于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移动终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请进一步参照图3(a)~图3(f),其中,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e)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f)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射频前端收发器与天线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
在图3(a)中,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
在图3(b)中,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
在图3(c)中,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
在图3(d)中,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
在图3(e)中,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
在图3(f)中,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移动终端中的各个端口具有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则会导致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移动终端接收信号时接收性能会有所差异,为了能够准确清楚的描述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则可以通过计算移动终端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值,通过接收性能值来描述移动终端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其中,计算移动终端在不同的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值的方式,目前已经有很多种,且这也不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发明点,因此,计算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目前能够搜索到的计算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获取模块401获取了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之后,确定模块402可以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由于接收性能值是用于描述移动终端的接收性能,也即,通过计算出接收性能值,则可以确定该连接方式所对应的接收性能,且一般情况而言,接收性能值越高,接收性能越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模块402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之后,则调整模式可以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举例来说,第一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65%;
第二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50%;
第三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
第四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
第五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5%;
第六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90%;。
由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第六种连接方式所对应的接收性能值最高,则调整模块403可以控制移动终端将当前的连接方式调整为第六种连接方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连接方式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相同,也即,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资源的占用率来选择最佳的连接方式。举例来说,第一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上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第二种连接方式为:发射端连接下端天线;主路接收端连接下端天线;辅路接收端连接上端天线;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为80%;这两种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都是80%,但第一种连接方式所占用的资源比第二种连接方式所占用的资源少,若这两种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是所有连接方式中最高的,则控制模块403可以将移动终端的连接方式调整为与第一种连接方式相匹配的连接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双刀双掷开关,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通过双刀双掷开关与射频前端收发器相连接,也即,调整模块403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时,实质上是调整了该双刀双掷开关的工作状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401会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模块402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最后调整模块403能够根据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从而可以在不浪费资源的情况下,提高移动终端接收信号时的接收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是在图5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得到,除包括图5所示的所有模块以外,还可以包括:第一检测模块406、第二获取模块407以及第二检测模块408,其中,
第一检测模块406,电连接第一获取模块401,用于在第一获取模块401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之前,检测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401具体用于在第一检测模块406检测到移动终端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第二获取模块407,电连接第一检测模块401,用于在第一检测模块406检测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之后,第一获取模块401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之前,获取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第二检测模块408,电连接第一获取模块401以及第二获取模块407,用于检测第二获取模块获取到的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其中,第一获取模块401具体用于在第二检测模块408检测到接收性能值小于预设阈值,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检测模块406首先会检测是否有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若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说明此时移动终端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越好,在通信连接建立时,通信质量越好;若没有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调整模块403无需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检测模块406检测有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第二获取模块407可以获取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移动终端在不同的网络制式下会有默认的连接方式,例如,LTE制式下,就默认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同时接收信号,也即,移动终端中主路接收端和辅路接收端也需要同时工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一个用来判断移动终端当前接收信号的接收性能的阈值,该阈值可以用户根据需要设置,也可以是移动终端根据当前环境来设置。举例来说,若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环境整体的信号传输比较差,则可以将阈值设置得小一点,若移动终端检测到当前环境整体的信号传输比较好,则可以将阈值设置得大一点。其中,上述所说的差和好,都是相对的,都可以根据移动终端存储的不同环境对应的传输情况来判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若第二检测模块408检测第二获取模块407获取到的接收性能值小于预设阈值,则第一获取模块401可以获取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若第二检测模块408检测第二获取模块407获取到的接收性能值不小于预设阈值,则移动终端也可以不调整移动终端各端口的连接方式,而是以当前的连接方式直接建立通信连接。通过实施上述实施例,移动终端可以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还可以找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移动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501;一个或多个输入设备502,一个或多个输出设备503和存储器504。上述处理器501、输入设备502、输出设备503和存储器504通过总线505连接。存储器50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指令,处理器501用于执行存储器502存储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指令。其中,处理器501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指令执行: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所述不同连接方式为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所述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根据所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其中,所述不同连接方式包括以下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以及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其中,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步骤: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若接收到所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其中,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步骤: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检测所述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检测到所述接收性能值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其中,本发明还提供了另一种实施方式,即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步骤。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处理器50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输入设备502可以包括触控板、指纹采传感器(用于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和指纹的方向信息)、麦克风等,输出设备503可以包括显示器(LCD等)、扬声器等。
该存储器504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501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504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504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移动终端的硬盘或内存。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所述终端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移动终端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终端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终端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移动终端和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移动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射频前端收发器和天线端,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包括发射端、主路接收端以及辅路接收端,所述天线端包括上端天线和下端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所述不同连接方式为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所述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根据所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连接方式包括以下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以及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若接收到所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双刀双掷开关,所述上端天线和所述下端天线通过所述双刀双掷开关与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的步骤之后,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检测所述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检测到所述接收性能值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所述数据采集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其中,所述不同连接方式为所述射频前端收发器中的各个端口与所述天线端中的各个端口的连接方式;
根据每一种连接方式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确定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
根据所述接收性能最佳的连接方式调整所述移动终端中的各端口的连接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连接方式包括以下连接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主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以及
所述发射端连接所述下端天线,所述辅路接收端连接所述上端天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步骤:
检测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接收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
若接收到所述建立通信连接请求,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步骤:
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个端口当前的连接方式对应的接收性能值;
检测所述接收性能值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若检测到所述接收性能值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执行所述获取所述移动终端中各端口当前在不同连接方式下接收信号时对应的接收性能值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所述天线连接方式调整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04952.0A CN108683439A (zh) | 2018-04-08 | 2018-04-08 | 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04952.0A CN108683439A (zh) | 2018-04-08 | 2018-04-08 | 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83439A true CN108683439A (zh) | 2018-10-19 |
Family
ID=63799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04952.0A Pending CN108683439A (zh) | 2018-04-08 | 2018-04-08 | 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683439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396273A (en) * | 2002-12-11 | 2004-06-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RF front end for dual band wireless transceiver module |
CN102448129A (zh) * | 2011-12-31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te系统的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
US20120315851A1 (en) * | 2011-06-07 | 2012-12-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ntenna in portable terminal |
CN103414507A (zh) * | 2013-07-26 | 2013-11-27 |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天线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7508627A (zh) * | 2017-08-30 | 2017-12-22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切换触发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7612595A (zh) * | 2017-08-14 | 2018-01-1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7623543A (zh) * | 2017-08-30 | 2018-01-23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7682057A (zh) * | 2017-08-30 | 2018-02-09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切换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18
- 2018-04-08 CN CN201810304952.0A patent/CN10868343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396273A (en) * | 2002-12-11 | 2004-06-16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RF front end for dual band wireless transceiver module |
US20120315851A1 (en) * | 2011-06-07 | 2012-12-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ntenna in portable terminal |
CN102448129A (zh) * | 2011-12-31 | 2012-05-0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Lte系统的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03414507A (zh) * | 2013-07-26 | 2013-11-27 |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天线的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7612595A (zh) * | 2017-08-14 | 2018-01-1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7508627A (zh) * | 2017-08-30 | 2017-12-22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切换触发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7623543A (zh) * | 2017-08-30 | 2018-01-23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切换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07682057A (zh) * | 2017-08-30 | 2018-02-09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天线切换方法、多天线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917205A1 (en) | Data packet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8990105B (zh) | 无线通信传输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 | |
US11722251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7484190A (zh) | 网络连接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613536A (zh) | 选择网络的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466033A (zh) | Ims的注册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6570431A (zh) | 一种文件读取方法及装置 | |
CN109640379B (zh) | 链路聚合实现方法及相关产品 | |
CN107608720A (zh) | 应用角标的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12612745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968848A (zh) | 一种获取ip地址的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6713171A (zh) | 服务器、基于延时队列的限流保护系统及方法 | |
CN109862556A (zh) | 数据包分配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9644078B (zh) | 一种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及系统 | |
CN108471622A (zh) | WiFi连接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 |
CN109831798B (zh) | 信号获取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 |
CN108683439A (zh) | 天线连接方式调整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869910B (zh) | 搜索资源推荐方法及相关产品 | |
CN113079528B (zh) | 一种网络异常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495931A (zh) | 链路聚合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 |
EP2988463B1 (en) | En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normal performance carriers | |
CN108882335A (zh) | 网络连接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332967A (zh) | 联系人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9922044B (zh) | 应用的标记、下载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1614451B (zh) | 配置信息获取、发送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