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2715A -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2715A
CN108662715A CN201810489884.XA CN201810489884A CN108662715A CN 108662715 A CN108662715 A CN 108662715A CN 201810489884 A CN201810489884 A CN 201810489884A CN 108662715 A CN108662715 A CN 108662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fresh
valve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8988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柏秋实
吴迪
吴一迪
程竹
李慧
李思怡
朱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1048988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6271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662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2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家用空调只是对温湿度的调节已经满足不了部分顾客的需求。新风空调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得到了很多顾客的青睐。新风空调是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满足空调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使室内具有适度温度的同时具有高品质的空气。
新风系统是一种新型室内通风排气设备,属于开放式的循环系统,让人们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呼吸到新鲜、干净、高品质的空气。新风可以将室内使用过后含氧量降低的空气排到室外,同时可以将室外新鲜的含氧丰富的空气带入室内。
但是,新风系统的使用会将室内外的温度相互平衡,要满足温度适宜且空气新鲜就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目前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制约了新风空调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
进一步地,热质交换结构包括热质交换主体和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上的换热体,热质交换主体处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换热体。
进一步地,换热体为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表面的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
进一步地,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相间隔地均匀分布在热质交换主体的表面。
进一步地,换热体整体呈流线型,或者换热体为设置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
进一步地,热质交换主体与换热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热质交换结构为导热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导热材料为铝、铜、铝合金或者铜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
进一步地,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以使部分新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具有两个共用壁面。
进一步地,双风道盘至少具有一组。
进一步地,双风道盘为多组,各组双风道盘相互叠放,相邻两组双风道盘上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排布相反,以使部分新风风道与排风风道具有多个共用壁面。
进一步地,新风风道包括新风道主体、设置在新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新风出口和设置在新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新风入口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包括排风道主体、设置在排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排风入口和设置在排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排风出口,排风入口设置在室内,排风出口设置在室外。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一电动风阀;其中,第一过滤装置覆盖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第一电动风阀包括设置在新风出口内侧的新风风阀和设置在排风入口内侧的排风风阀。
进一步地,新风入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流体输送机械包括设置在新风入口处的新风风机,和/或,排风出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流体输送机械包括设置在排风出口处的排风风机。
进一步地,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包括新风过滤结构和排风过滤结构,新风过滤结构比新风风机的设置位置靠近新风入口;排风过滤结构比排风风机的设置位置靠近排风出口。
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机,室内机设置在室内,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室内机内;室外机,室外机设置在室外,室外机上安装有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连接的流体输送机械。
进一步地,室内机挂接在墙体上,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靠近墙体的后壳体和远离墙体的前壳体;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双风道盘安装在后壳体上。
进一步地,双风道盘盘旋至中间位置时,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向远离后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与壳体对接,壳体上开设有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端部相适配的风口。
进一步地,热质交换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设置在新风风道中靠近新风入口的部分。
进一步地,新风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组件和遥控器,控制组件与第一电动风阀、第二电动风阀和流体输送机械电连接。
进一步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新风出口感温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主体和与空调器主体相配合使用的新风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开启空调器;待空调器的开启状态稳定后开启新风系统。
进一步地,确定新风出口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的开启预设值X0,开启新风系统的步骤包括:检测此时的新风出口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为X;根据X和X0的变化关系对新风系统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当X0<X时,开启新风风阀和新风风机,开启排风风阀和排风风机。
进一步地,确定温差的关闭预设值X,根据X、X0和X1的变化关系对新风系统进行控制:当X1≤X≤X0时,新风风阀、新风风机、排风风阀和排风风机处于开启状态,同时开启第二电动风阀;当X≤X1时,新风系统不启动;若新风系统已经开启,先关闭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至少15秒后关闭第一电动风阀和第二电动风阀;或者当X≤X1,新风系统不启动,可通过遥控器强制启闭。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新风风道用来将室外的空气流入到室内中,排风风道用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部分地相邻地设置是为了使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风风道与新风风道相邻设置的部分可以将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即将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一定程度上回收排出室外的气体的热量或冷量,进而降低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新风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示出了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安装后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热质交换主体和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热质交换结构的平面视图;以及
图6示出了控制装置与各组件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新风风道;20、排风风道;30、热质交换结构;31、热质交换主体;32、换热体;40、流体输送机械;41、新风风机;42、排风风机;50、第一电动风阀;51、新风风阀;52、排风风阀;60、第二电动风阀;70、墙体;80、控制装置;90、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1、室内感温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新风风道10用来将室外的空气流入到室内中,排风风道20用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部分地相邻地设置是为了使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相邻设置的部分可以将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即将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一定程度上回收排出室外的气体的热量或冷量,进而降低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30。上述结构中采用共用壁面作为热质交换结构30可以具有更强的热交换效率,进而使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进一步降低。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热质交换结构30包括热质交换主体31和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31上的换热体32,热质交换主体31处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换热体32。上述结构中换热体32的设置可以提高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与热质交换结构3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在热质交换主体31处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换热体32均可以实现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目的,优选将热质交换主体31处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两个表面均设置换热体32,以达到更高的换热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换热体32属于微型结构,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的空气流动不会因为设置换热体32而造成太大的干扰。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换热体32为设置在热质交换主体31表面的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上述结构中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均可以实现空气与热质交换结构30的接触面积的提高。优选设置多个凸起,这样可以在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增加热质交换主体31的强度。同时也可以设置多个凸起和多个凹槽相互交替的结构。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相间隔地均匀分布在热质交换主体31的表面。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相间隔地均匀分布可以使热质交换结构30的各个位置的热交换更加均匀,进而使热交换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换热体32整体呈流线型,或者换热体32为设置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上述结构中将换热体32设置为流线型可以进一步降低换热体32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流动的干扰。同时可以将换热体32设置为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设置为条形结构时不但可以提高换热效率,而且可以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流动进行梳理,使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流动更加稳定。在将换热体32设置为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时,可以将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首尾相连,形成数量较少的多个条形结构,进一步提高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流动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热质交换主体31与换热体32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设置可以提高热质交换结构30的加工效率,进而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中,热质交换主体31与换热体32的一体成型可以采用粉末冶金、钣金冲压或者直接采用3D打印设备进行打印,这样的加工不但可以具有更高的加工效率,而且可以保证热质交换主体31与换热体32的一体性,使热质交换结构30具有更加高效稳定的换热效果,不会因为多个部件的拼接而造成换热效率的降低。当然,将热质交换主体31与换热体32采用一体成型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可以以采用换热效率相对低点的多个部件的拼接的结构。采用热质交换主体31与换热体32相互拼接的结构时,换热体32设置为微凸体,此时的换热体32使用粘接或者焊接到热质交换主体31上的。由于微凸体是微结构,传统的粘接或者焊接加工效率较低,可以将熔融状态的材料相间隔地滴落在热质交换主体31上,待冷却后性格多个微凸体,进行实现对热质交换结构30的加工。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热质交换结构30为导热材料制成。将热质交换结构30采用导热材料制成可以提高热质交换结构30的换热效率。可以采用导热性良好的非金属材料,也可以金属材料。优先采用导热性强的金属材料制成,尤其硬质金属,以保证热质交换结构30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热质交换结构30是使用在温度相对较低的室内外空气热量的交换,不容易出现超过材料熔点的情况,且当材料的质地较薄时,导热性较差的材料也具有了一定的导热性能,因此本实施例的使用材质也不仅仅局限于导热性强的材料,也可以采用质地较薄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只要实现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的热交换即可。当然,为了提高热价换效率,优选导热性强的材料。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热材料为铝、铜、铝合金或者铜合金材料制成。上述的材料均具有导热性强的特点,都能实现提高热交换的目的。优选铝或者铝合金结构,一方面是因为铝制材料价格便宜且加工简单方便;另一方面是因为铝制材料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过程中会形成质地紧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而对铝制材料本身进行保护,使铝制材料具有更加经久耐用,不容易出现锈蚀现象。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双风道结构的设置使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具有更多的位置设置热质交换结构30,进而具有更大的热交换面积,提高整个新风系统的热质交换效率。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以使部分新风风道10与排风风道20具有两个共用壁面。上述结构中双风道盘的设置使处于双风道盘中部的部分新风风道10与排风风道20具有两个共用壁面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新风系统的热质交换效率。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双风道盘至少具有一组。多组双风道盘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新风系统的热质交换效率。双风道盘为多组,各组双风道盘相互叠放,相邻两组双风道盘上的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排布相反,以使部分新风风道10与排风风道20具有多个共用壁面。具体地,当双风道盘有两组时,两组双风道盘相互叠放,两组双风道盘上的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排布相反,这样可以使部分新风风道10与排风风道20具有三个公用面;当双风道盘有至少有三组时,多组双风道盘相互叠放,相邻两组双风道盘上的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排布相反,可以使部分新风风道10与排风风道20具有四个公用面。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使双风道盘更好的配合,优选将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截面设置为方形。同时也可以设置为各个边可以相互配合互补的形状,比如,截面的左右或者上下两边为相互互补的锯齿形或者波纹型,或者其他可以互补的形状。此时的热质交换主体31变为与公用壁面对应的形状。热质交换结构30的整体形状不局限于附图中的板状结构,也可以设置为锯齿形或者波纹型或者没有规则的形状,只要对新风风道10与排风风道20中空气流动影响较小的结构均可以设置。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风道10包括新风道主体、设置在新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新风出口和设置在新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新风入口,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新风入口设置在室外。排风风道20包括排风道主体、设置在排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排风入口和设置在排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排风出口,排风入口设置在室内,排风出口设置在室外。上述结构中室外的空气从新风入口进入到新风道主体中,经过在新风道主体的流通后,从新风出口流出并进入到室内,实现室外空气向室内的流入过程。室内的空气从排风入口进入到排风道主体中,经过在排风道主体的流通后,从排风出口流出并排出到室外,实现室内空气向室外的排出过程。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同时设置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一电动风阀50。其中,第一过滤装置覆盖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第一电动风阀50包括设置在新风出口内侧的新风风阀51和设置在排风入口内侧的排风风阀52。上述结构中第一过滤装置的设置的实现对经过新风出口和排风入口的空气的过滤,第一过滤装置可以设置为普通的过滤网,以防止昆虫的进入。同时可以将第一过滤装置设置为可拆卸的结构,以便于定期更换清洗。第一电动风阀50的设置用以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启闭进行控制,同时通过控制开启大小以可以控制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的流量。设置在新风出口内侧的新风风阀51用以控制新风风道10空气的流通,设置在排风入口内侧的排风风阀52用以控制排风风道20空气的流通。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入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40,流体输送机械40包括设置在新风入口处的新风风机41,和/或,排风出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40,流体输送机械40包括设置在排风出口处的排风风机42。新风风机41和/或排风风机42的设置可以加快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内的空气流速,继而提高室内外空气的交换速度。当仅新风风机41或排风风机42中的其中一个时,另一个风道通过室内外的压强差来加快空气流速。优选同时设置新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这样可以具有更加稳定高效的空气交换。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包括新风过滤结构和排风过滤结构,新风过滤结构比新风风机41的设置位置靠近新风入口。排风过滤结构比排风风机42的设置位置靠近排风出口。新风过滤结构和排风过滤结构一方面可以防止昆虫进入到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将新风过滤结构设置为防雾霾的过滤结构,以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为了使新风过滤结构和排风过滤结构的拆装维护更加方便,也可以将新风过滤结构设置在新风风机41的进风口,以对进入新风风机41的空气进行过滤,避免空气中的颗粒进入到新风风机41中,延长新风风机41的维护周期;将排风过滤结构设置在排风风机42的出风口处,以避免灰尘或者昆虫进入到排风风机42中,延长排风风机42的维护周期。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系统还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设置在室内,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室内机内。室外机设置在室外,室外机上安装有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连接的流体输送机械40。通过室内机和室外机的配合使新风系统的设置更加稳定。室外机可以使流体输送机械40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室内机挂接在墙体70上,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靠近墙体70的后壳体和远离墙体70的前壳体。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双风道盘安装在后壳体上。通过将双风道盘安装在后壳体上后可以将双风道盘隐藏在室内机内,这样就可以通过壳体对双风道盘进行保护,延长双风道盘的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双风道盘盘旋至中间位置时,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向远离后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与壳体对接,壳体上开设有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端部相适配的风口。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壳体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内空气流通造成干扰。同时可以使壳体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最大限度的进行保护。具体的,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向远离后壳体的方向延伸时,使彼此相互分离并间隔设置,延伸一段距离后,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分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再次延伸并分别对接到壳体的两侧,以避免新风出口出去的空气未充分与室内空气进行混合就又再次通过排风出口排出,提高新风系统的空气交换效率。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热质交换结构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动风阀60,第二电动风阀60设置在新风风道10中靠近新风入口的部分。第二电动风阀60的设置是为了将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的空气进行回风,以将部分未充分进行热交换的排风风道20中的空气进入到新风风道10中,以直接与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混合进一步将室内空气的残余冷量或者热量进行回收,并通过新风风道10进入到室内,进而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率,之所以将第二电动风阀60设置在新风风道10中靠近新风入口的部分,一方面是为了使排风风道20中的空气通过热质交换结构30进行充分交换;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刚进入排风风道20中的空气就直接又通过第二电动风阀60进入新风风道10中进而又重新回到室内,将第二电动风阀60设置在远离新风出口,并靠近新风入口的位置可以保证更多的室外空气进入到室内。再者可以通过第二电动风阀60控制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中空气交换的流量,进一步限制避免更多的室外空气无法进入到室内。
值得注意的是,将第二电动风阀60设置在新风风道10中靠近新风入口的部分是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方式,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而作的设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电动风阀60的设置位置进行调整。将第二电动风阀60设置在靠近新风出口也可以达到本实施例的部分效果。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80,控制装置80包括控制组件和遥控器,控制组件与第一电动风阀50、第二电动风阀60和流体输送机械40电连接。上述结构中控制装置80的设置用以控制新风系统。具体地,通过控制组件与第一电动风阀50、第二电动风阀60和流体输送机械40电连接,用以对第一电动风阀50、第二电动风阀60和流体输送机械40进行控制,遥控器和控制组件无线连接,遥控器的设置可以对新风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同时也可以在壳体上设置与控制组件连接的控制面板,以通过控制面板对控制组件进行控制。
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新风出口处设置有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0。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0的设置用以对新风出口出的温度进行测量,同时也可以设置室内感温组件91以对室内温度进行测量。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0和室内感温组件91具有共同的温度处理器,以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和新风出口温度的温度差。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装置80不但和新风风阀51、排风风阀52、第二电动风阀60、新风电机以及排风电机电连接并控制它们,而且与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0电连接,以实时检测新风出口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变化,通过上述温差的变化情况来对新风风阀51、排风风阀52、第二电动风阀60、新风电机以及排风电机的启闭情况进行控制。
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主体和与空调器主体相配合使用的新风系统,新风系统为上述的新风系统。具体地,通过对空调器第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使室内温度达到让人们更适宜的温度,此时室内外温度会产生温差,并且室内温度经过人们的呼吸代谢后二氧化碳升高,氧气降低变得无法达到人们的正常呼吸需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开启新风系统,将室内外的空气进行交换,以使室内的空气始终保持在人们的正常呼吸需要范围。其中,热质交换结构30的设置可以降低室外空气温度对室内空气温度的影响,进而降低使空调器保持适宜温度的能源损耗。这样就可以既有适宜的温度又有新鲜的空气,同时能源消耗还相对较低,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需求。
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为上述的空调器,在新风系统开启前,确定新风出口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的开启预设值X0和关闭预设值X1。
值得注意的是,开启预设值X0和关闭预设值X1是根据实际环境下预先测量出来的功能判定值,其中开启预设值X0为判定新风系统是否开启的功能判定值,关闭预设值X1为判定新风系统是否关闭或者保持不开启的功能判定值。
控制方法包括:
首先,开启空调器,对室内温度进行降低,可以采用遥控器对进行设置设定温度,此处的开启状态判断为收到遥控器开机信号保持开启超过5分钟,以避免空调器的控制逻辑与新风系统的控制逻辑出现冲突;
其次,待空调器的开启状态稳定后开启新风系统,此处的稳定状态是指当第一次室内温度到设定温度点或者温度保持五分钟不变;
开启新风系统的步骤包括:
首先,检测此时的新风出口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为X;
其次,根据X、X0和X1的变化关系对新风系统进行控制。
具体地:
当X0<X时,首先开启新风风阀51和新风风机41,使室外的空气持续向室内进入,待室内空气饱和后,开启排风风阀52和排风风机42,开始将室内多余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此处的饱和是指,室内空气压强大于视为空气压强到一定值,也就是说室内外压强差达到预设值后开启排风风阀52和排风风机42,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对室内外空气压强的检测,需要设置与控制装置80电连接的气压监测组件;
当X1≤X≤X0时,新风风阀51、新风风机41、排风风阀52和排风风机42同时开启,并保持开启状态,同时开启第二电动风阀60,以对排风风道20的空气进行回风,以回收更多冷量或热量,降低能源损耗;
当X≤X1时,新风系统不启动。若新风系统已经开启,先关闭新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至少15秒后关闭第一电动风阀50和第二电动风阀60,此处之所以至少15秒后关闭第一电动风阀50和第二电动风阀60是因为新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突然停止后空气在惯性作用下还会保持一定的流速,为了避免具有一定流速的空气对第一电动风阀50和第二电动风阀60再次冲击而做的设定,同时可以避免后关闭新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而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产生负压,避免负压对新风风道10和排风风道20的管体造成损坏;
当X≤X1,新风系统不启动,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通过遥控器对新风系统进行强制启闭。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逻辑过程使相互独立的,达到相应的条件就会进行对应的控制。同时,也可以在不开启空调器的情况下对新风系统进行独立开启或关闭。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新风风道10用来将室外的空气流入到室内中,排风风道20用来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到室外,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部分地相邻地设置是为了使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排风风道20与新风风道10相邻设置的部分可以将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即将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一定程度上回收排出室外的气体的热量或冷量,进而降低室内空气的热量或冷量的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系统对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新风风道(10);
排风风道(20),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至少部分地相邻地设置,以使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所述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结构(30)包括热质交换主体(31)和设置在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上的换热体(32),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处于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的至少之一的表面上设置有所述换热体(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32)为设置在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表面的多个凸起和/或多个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起和/或多个所述凹槽相间隔地均匀分布在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体(32)整体呈流线型,或者所述换热体(32)为设置方向与气流流动方向一致的条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主体(31)与所述换热体(32)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质交换结构(30)为导热材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材料为铝、铜、铝合金或者铜合金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以使部分所述新风风道(10)与所述排风风道(20)具有两个所述共用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盘至少具有一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盘为多组,各组所述双风道盘相互叠放,相邻两组所述双风道盘上的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排布相反,以使部分所述新风风道(10)与所述排风风道(20)具有多个所述共用壁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道(10)包括新风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新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新风出口和设置在所述新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新风入口,所述新风出口设置在室内,所述新风入口设置在室外;
所述排风风道(20)包括排风道主体、设置在所述排风道主体第一端的排风入口和设置在所述排风道主体第二端的排风出口,所述排风入口设置在室内,所述排风出口设置在室外。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入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一电动风阀(50);
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装置覆盖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排风入口,所述第一电动风阀(50)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出口内侧的新风风阀(51)和设置在所述排风入口内侧的排风风阀(52)。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入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40),所述流体输送机械(40)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入口处的新风风机(41),和/或,所述排风出口处设置有流体输送机械(40),所述流体输送机械(40)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出口处的排风风机(42)。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排风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过滤装置,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新风过滤结构和排风过滤结构,所述新风过滤结构比所述新风风机(41)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新风入口;所述排风过滤结构比所述排风风机(42)的设置位置靠近所述排风出口。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
室内机,所述室内机设置在室内,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室内机内;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设置在室外,所述室外机上安装有与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连接的流体输送机械(40)。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挂接在墙体(70)上,所述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靠近所述墙体(70)的后壳体和远离所述墙体(70)的前壳体;
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至少部分地并行设置以形成双风道结构,所述双风道结构至少有部分地盘旋在一起形成双风道盘,所述双风道盘安装在所述后壳体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风道盘盘旋至中间位置时,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向远离所述后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壳体对接,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风道(10)和所述排风风道(20)端部相适配的风口。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风道(20)与所述新风风道(10)的壁面至少部分共用,所述共用壁面形成热质交换结构(30),所述热质交换结构(3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电动风阀(60),所述第二电动风阀(60)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10)中靠近新风入口的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80),所述控制装置(80)包括控制组件和遥控器,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一电动风阀(50)、第二电动风阀(60)和流体输送机械(40)电连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处设置有新风出口感温组件(90)。
24.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主体和与所述空调器主体相配合使用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为权利要求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
25.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为权利要求24中所述的空调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开启所述空调器;
待所述空调器的开启状态稳定后开启新风系统。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新风出口为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新风出口,确定所述新风出口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的开启预设值X0,开启所述新风系统的步骤包括:
检测此时的所述新风出口温度与所述设定温度的温差为X;
根据X和X0的变化关系对所述新风系统进行控制。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新风风阀(51)为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新风风阀(51),排风风阀(52)为权利要求15中所述的排风风阀(52),新风风机(41)为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新风风机(41),排风风机(42)为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排风风机(42);
当X0<X时,开启所述新风风阀(51)和所述新风风机(41),开启所述排风风阀(52)和所述排风风机(42)。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电动风阀(50)为权利要求15中所述第一电动风阀(50),第二电动风阀(60)为权利要求21中所述第二电动风阀(60),遥控器为权利要求22中所述的遥控器,确定所述温差的关闭预设值X1,根据X、X0和X1的变化关系对所述新风系统进行控制:
当X1≤X≤X0时,所述新风风阀(51)、所述新风风机(41)、所述排风风阀(52)和所述排风风机(42)处于开启状态,同时开启所述第二电动风阀(60);
当X≤X1时,所述新风系统不启动;
若所述新风系统已经开启,先关闭所述新风风机(41)和所述排风风机(42),至少15秒后关闭所述第一电动风阀(50)和所述第二电动风阀(60);或者
当X≤X1,所述新风系统不启动,可通过所述遥控器强制启闭。
CN201810489884.XA 2018-05-21 2018-05-21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6627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9884.XA CN108662715A (zh) 2018-05-21 2018-05-21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89884.XA CN108662715A (zh) 2018-05-21 2018-05-21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2715A true CN108662715A (zh) 2018-10-16

Family

ID=63777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89884.XA Pending CN108662715A (zh) 2018-05-21 2018-05-21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627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5953A (zh) * 2019-12-11 2020-03-27 南京晶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排风热回收防冻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1301A1 (de) * 1987-04-03 1988-10-20 Andreas Weber Vorrichtung zur belueftung eines raumes
CN1420314A (zh) * 2001-11-19 2003-05-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装置的电热交换器
CN1573239A (zh) * 2003-05-28 2005-0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和通风系统
DE202007008615U1 (de) * 2007-06-15 2007-08-09 Liu, Chia-Pai, Jhuci Wärmeaustauscher
CN105651084A (zh) * 2016-01-13 2016-06-08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CN107975903A (zh) * 2017-11-28 2018-05-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器、送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8296152U (zh) * 2018-05-21 2018-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11301A1 (de) * 1987-04-03 1988-10-20 Andreas Weber Vorrichtung zur belueftung eines raumes
CN1420314A (zh) * 2001-11-19 2003-05-28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换气装置的电热交换器
CN1573239A (zh) * 2003-05-28 2005-0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和通风系统
DE202007008615U1 (de) * 2007-06-15 2007-08-09 Liu, Chia-Pai, Jhuci Wärmeaustauscher
CN105651084A (zh) * 2016-01-13 2016-06-08 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CN107975903A (zh) * 2017-11-28 2018-05-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空调器、送风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8296152U (zh) * 2018-05-21 2018-12-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25953A (zh) * 2019-12-11 2020-03-27 南京晶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排风热回收防冻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99511A1 (en) Ventilating system
CN204084598U (zh) 多功能空调系统
CN206626677U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990428A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209026954U (zh) 一种能上下出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990427A (zh) 环窗框式室内空调机
CN106907820A (zh) 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新风机
CN208296152U (zh) 新风系统和空调器
CN213019945U (zh) 新风空调器
CN107084517A (zh) 天井式空调器化霜方法及天井式空调器
CN108662715A (zh) 新风系统、空调器和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7865567U (zh)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2759157B (zh) 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相结合的分体空调
CN108195019A (zh) 双向流全热新风装置
CN207815516U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216667913U (zh) 一种新风一体机
CN205860246U (zh) 新风空调
CN208846557U (zh) 一种进风面板及其空调器
CN210035672U (zh) 电暖器
CN208803749U (zh) 通风节能降温房
CN106016677A (zh) 一种具调节气体循环净化之换气装置
CN206817711U (zh) 天井式空调器
CN208750939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1152600Y (zh) 节能型室内外通风换气装置
CN202581714U (zh) 风道结构及窗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