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2577A - 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2577A
CN108662577A CN201810384686.7A CN201810384686A CN108662577A CN 108662577 A CN108662577 A CN 108662577A CN 201810384686 A CN201810384686 A CN 201810384686A CN 108662577 A CN108662577 A CN 108662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working medium
heat
compressor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46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62577B (zh
Inventor
孙恩慧
徐进良
雷蕾
胡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3846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625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662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2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625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25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10/02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or promoting a circulating move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the bed or for a recirculation of particles entrained from the bed
    • F23C10/04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or promoting a circulating move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the bed or for a recirculation of particles entrained from the bed the particles being circulated to a section, e.g. a heat-exchange section or a return duct, at least partially shielded from the combustion zone, before being reintroduced into the combustion zone
    • F23C10/08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or promoting a circulating move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the bed or for a recirculation of particles entrained from the bed the particles being circulated to a section, e.g. a heat-exchange section or a return duct, at least partially shielded from the combustion zone, before being reintroduced into the combustion zone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separation apparatus, e.g. cyclone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the flue gases
    • F23C10/1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or promoting a circulating move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the bed or for a recirculation of particles entrained from the bed the particles being circulated to a section, e.g. a heat-exchange section or a return duct, at least partially shielded from the combustion zone, before being reintroduced into the combustion zone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separation apparatus, e.g. cyclones, for separating particles from the flue gases the separation apparatus being located outside the combustion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10/18Details; Accessories
    • F23C10/24Devices for removal of material from the bed
    • F23C10/26Devices for removal of material from the bed combined with devices for partial reintroduction of material into the bed, e.g. after separation of agglomerated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2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purifiers, e.g. for removing noxious material
    • F23J15/022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purifiers, e.g. for removing noxious material for removing solid particulate material from the gasflow
    • F23J15/027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purifiers, e.g. for removing noxious material for removing solid particulate material from the gasflow using cyclone 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JREMOVAL OR TREATMENT OF COMBUSTION PRODUCTS OR COMBUSTION RESIDUES; FLUES 
    • F23J15/00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 F23J15/06Arrangements of devices for treating smoke or fumes of 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14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waste air or from vap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0Technologies for a more efficient combustion or heat us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高效发电设备领域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该系统由增压锅炉系统、余热回收系统、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组成,三个系统共同作用将煤燃烧产生的热量高效的转化为功。增压锅炉系统、尾部烟道系统的炉膛、尾部烟道内为可达1‑2MPa的高压状态。同时为了保证尾部烟道内烟气的热量被过热器、再热器内的CO2工质充分吸收,本发明中的过热器、再热器采用紧凑式换热器。所述余热回收系统的特点是烟气在烟气透平中做功,烟气透平出口烟气达到120℃左右。该发电系统解决了S‑CO2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面临的锅炉尺寸问题,在降低了锅炉尺寸的同时发挥了S‑CO2循环高效、简单、小巧的优势。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效发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技术背景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S-CO2循环)近年来在钠冷快堆发电、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燃气轮机烟气余热利用等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在水蒸气朗肯循环相关技术较为成熟的条件下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相比于水蒸气朗肯循环S-CO2循环能够提供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优势。
例如在相同的透平入口温度下,S-CO2循环相比于水蒸气朗肯循环在中等温区(550℃-700℃)能够有更高的效率。此外CO2化学性质不活泼,是一种性质很稳定的物质,故有可能使得CO2与管壁的腐蚀减弱。所以相比于水蒸气朗肯循环,在相同材料条件下,S-CO2循环的透平入口温度可能进一步提高,进而提升循环效率。所以S-CO2循环在效率提升方面有更高的潜力。
目前燃煤发电为世界提供稳定、充足的电力供应,燃煤发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9.3%,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统计,煤炭的使用还可持续153年,远高于石油和天然气。虽然资源、环境、气候变化的压力使得燃煤发电面临着挑战,但燃煤发电在各类发电技术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在短期、中期仍然不会改变。所以探索和推广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将S-CO2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是对燃煤发电技术的新的探索。
但是,S-CO2布雷顿循环与水蒸气朗肯循环相比,由于CO2工质在锅炉入口处的温度高,故在相同的主汽温度条件下,CO2工质在锅炉内的温升小,且由于CO2与水的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在锅炉中CO2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故根据Q=cmΔt可知,若吸收相同热量,S-CO2循环的质量流量较大,对于相同容量的机组,S-CO2机组的质量流量要比水机组大6-8倍。质量流量的增大使得锅炉内部件的压降增大,影响机组的热效率。若增加管束以降低工质的质量流速,则将增大锅炉尺寸,锅炉尺寸的增大一方面难以保证锅炉的稳定燃烧,另一方面使得锅炉造价提高。故合理的减小锅炉尺寸是S-CO2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增压流化床锅炉(PFBC)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在90年代便已发展到了商业示范阶段,其部分关键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该锅炉的一个特点是炉膛内为高压状态,通常可达1-2MPa,炉膛为高压态使得该锅炉体积减小。
虽然炉膛的高压态提高了锅炉体积缩小的潜力,但要将炉内煤燃烧产生的热量被S-CO2循环充分吸收,则需要换热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这样才可以保证在炉膛体积缩小的同时使得烟气热量充分传递给CO2工质。目前紧凑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等)在能源动力、化工等领域都有成功应用,故将此类换热器引入增压流化床锅炉中可以在降低锅炉体积的同时,使得炉内热量被S-CO2循环充分吸收。
针对S-CO2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面临的锅炉尺寸问题,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该方案能够降低锅炉尺寸,同时发挥S-CO2循环高效、简单、小巧的优势。
发明内容
根据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包括:尾部烟道、烟气出口、增压锅炉系统、余热回收系统和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其中增压锅炉系统的烟气出口顺序与尾部烟道和烟气出口相连,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中的过热器和再热器安装于尾部烟道内;余热回收系统设置于烟气出口外;过热器的工质入口与所述增压锅炉系统的CO2工质出口相连,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的CO2工质出口与所述增压锅炉系统的CO2工质入口相连;
煤在增压锅炉系统内燃烧产热,携带热量的高温烟气进入尾部烟道后由烟气出口排出至余热回收系统,烟气中的热量被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吸收后被余热回收系统吸收,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中的CO2工质先后在增压锅炉系统和尾部烟道中吸收热量。
所述增压锅炉系统中,增压罐包围在增压锅炉系统的其余各部件外,空气布风板的入口为增压锅炉系统的空气入口,床料贮存器与炉膛相连,第一煤仓和第二煤仓分别通过第一加煤喷射器和第二加煤喷射器与炉膛相连,第一脱硫剂仓和第二脱硫剂仓分别通过第一加料喷射器和第二加料喷射器与炉膛相连,排灰管安装于炉膛的底部并伸出增压罐的底部外;
CO2工质换热器设置于炉膛的下半部内,CO2工质换热器内的CO2工质吸收用于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CO2工质换热器的入口为增压锅炉系统的CO2工质入口,CO2工质换热器的出口为增压锅炉系统的CO2工质出口;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中部分别与炉膛的上部相连,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底部出口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底部出口分别通过第一一级返料管和第二一级返料管与炉膛相连;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口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口分别与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中部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中部相连;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底部出口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底部出口分别通过第一二级返料管和第二二级返料管与炉膛相连,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口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的顶部出口汇合后成为增压锅炉系统的烟气出口。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包括:主轴相连的烟气透平和空气压缩机;其中烟气透平的出口与自然环境相连,烟气透平的入口为余热回收系统的烟气侧入口;空气压缩机的出口为余热回收系统的空气侧出口,空气压缩机的入口与自然环境相连;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的烟气侧入口与烟气出口相连,余热回收系统的空气侧出口与增压锅炉系统的空气入口相连;烟气透平将高压烟气能量转化为功,并驱动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
所述烟气透平出口的烟气温度为115℃~130℃
所述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包括:冷却器、第一压缩机、低温回热器、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第二压缩机、高温回热器、第一透平和第二透平;所述过热器的CO2工质出口、第一透平的入出口和再热器的CO2工质入出口、第二透平的入出口、高温回热器低压侧的入出口与低温回热器低压侧的入口顺序相连;低温回热器低压侧的出口分别与冷却器与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相连,冷却器的出口、第一压缩机的入出口与低温回热器高压侧的入口顺序相连,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与第二压缩机的入口相连,低温回热器高压侧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的出口汇合后和高温回热器高压侧的入口相连,高温回热器的高压侧出口为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的CO2工质出口。
所述过热器和所述再热器为紧凑式换热器,减少了尾部烟道的体积。
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的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工作流程如下所述: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低温回热器低压侧工质管道的出口分流,其中一路流经冷却器,冷却后的CO2工质进入第一压缩机,在第一压缩机内压缩后进入低温回热器的高压侧,在低温回热器的高压侧内与低温侧CO2工质换热,另一路在流经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后进入第二压缩机,在第二压缩机内压缩后与低温回热器的高压侧出口工质汇合,汇合后的工质进入高温回热器的高压侧,随后工质进入CO2工质换热器,在CO2工质换热器内吸收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后进入过热器,在过热器内CO2工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后进入第一透平,在第一透平内做功后进入再热器,在再热器内CO2工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吸热后的工质进入第二透平,在第二透平内做功后进入高温回热器低压侧将热量传递给低压侧,传热后的CO2工质进入低温回热器低压侧将热量传递给高压侧。
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内流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流量占总流量的32.5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增压锅炉系统、余热回收系统、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共同作用将煤燃烧产生的热量高效的转化为功。
煤在增压锅炉系统内燃烧产热,携带热量的高温烟气进入过热器和再热器,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流出的CO2工质先后在增压锅炉系统、过热器和再热器中吸收热量,烟气中的热量被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吸收后被余热回收系统吸收,最后烟气被冷却至120℃左右后排放到环境中。
由于增压锅炉系统的炉膛内为高压状态,通常可达1-2MPa,这一特点使得增压锅炉系统相比于常压锅炉体积减小。
由于尾部烟道内也是高压态,这使得尾部烟道体积较小,同时为使得尾部烟道内烟气的热量被过热器、再热器内的CO2工质充分吸收,过热器、再热器采用紧凑式换热器,紧凑式换热器换热效率较高,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比传统尾部受热面体积更小。
由于使用了余热回收系统,烟气在烟气透平中做功,而烟气透平出口烟气达到120℃左右。余热回收系统通过烟气透平与空气压缩机实现了将烟气的能量传递给空气,实现了余热的高效吸收。
本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效率较高,所以本装置能够解决该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面临的循环质量流量高,进入锅炉系统的CO2工质温度高的问题。
本发电系统解决了S-CO2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所面临关于锅炉尺寸的问题,在降低锅炉尺寸的同时,发挥了S-CO2循环高效、简单、小巧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中:1-增压罐、2-床料贮存器、3-炉膛、4-空气布风板、5-第一煤仓、6-第一加煤喷射器、7-第一脱硫剂仓、8-第一加料喷射器、9-第二煤仓、10-第二加煤喷射器、11-第二脱硫剂仓、12-第二加料喷射器、13-排灰管、14-炉内CO2工质换热器、15-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6-第一一级返料管、17-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8-第一二级返料管、19-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0-第二一级返料管、21-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2-第二二级返料管、23-尾部烟道、26-烟气出口、327-烟气透平、328-空气压缩机、424-过热器、425-再热器、429-冷却器、430-第一压缩机、431-低温回热器、432-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3-第二压缩机、434-高温回热器、435-第一透平、436-第二透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包括:尾部烟道23、烟气出口26、增压锅炉系统100、余热回收系统300、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其中三个系统共同作用将煤燃烧产生的热量高效的转化为功;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烟气出口顺序与尾部烟道23和烟气出口26相连,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中的过热器424和再热器425安装于尾部烟道23内;余热回收系统300设置于烟气出口26外;煤首先在增压锅炉系统100内燃烧产热,携带热量的高温烟气进入尾部烟道23后由烟气出口26排出至余热回收系统300,最后烟气被冷却至120℃左右后排放到环境中,烟气中的热量被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吸收后被余热回收系统300吸收,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流出的CO2工质在增压锅炉系统100中吸收热量。
增压锅炉系统100包括:增压罐1、床料贮存器2、炉膛3、空气布风板4、第一煤仓5、第一加煤喷射器6、第一脱硫剂仓7、第一加料喷射器8、第二煤仓9、第二加煤喷射器10、第二脱硫剂仓11、第二加料喷射器12、排灰管13、炉内CO2工质换热器14、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第一一级返料管16、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第一二级返料管18、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第二一级返料管20、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第二二级返料管22;其中,增压锅炉系统100内包括的其余各部件都被增压罐1包围,空气布风板4的入口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空气入口,燃烧所需的空气经空气布风板4进入炉膛3,床料贮存器2与炉膛3相连,燃烧所需的煤储存在第一煤仓5与第二煤仓9中,第一煤仓5和第二煤仓9分别通过第一加煤喷射器6和第二加煤喷射器10与炉膛3相连,燃烧脱硫所需的脱硫剂(通常为:石灰石、白云石)储存在第一脱硫剂仓7、第二脱硫剂仓11中,第一脱硫剂仓7和第二脱硫剂仓11分别通过第一加料喷射器8和第二加料喷射器12与炉膛3相连,进入炉膛3的空气、煤、脱硫剂、床料在炉膛3内混合并燃烧,燃烧后产生的灰渣经安装于炉膛3底部的排灰管13排出,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由炉内CO2工质换热器14内的CO2工质吸收,CO2工质换热器14设置于炉膛3的下半部内,CO2工质换热器14的入口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入口,CO2工质换热器14的出口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出口;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的中部分别与炉膛3的上部相连,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的底部出口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的底部出口分别通过第一一级返料管16和第二一级返料管20与炉膛3相连;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的顶部出口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的顶部出口分别与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的中部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的中部相连;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的底部出口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的底部出口分别通过第一二级返料管18和第二二级返料管22与炉膛3相连,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的顶部出口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的顶部出口汇合后成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烟气出口并与尾部烟道23相连。
余热回收系统300设于烟气出口26外,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烟气侧入口与烟气出口26相连,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空气侧出口与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空气入口也就是空气布风板4相连,余热回收系统300包括主轴相连的烟气透平327和空气压缩机328;其中烟气透平327的出口与自然环境相连,烟气透平327的入口为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烟气侧入口;空气压缩机328的出口为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空气侧出口,空气压缩机328的入口与自然环境相连。
烟气透平327将高压烟气能量转化为功,并驱动空气压缩机328压缩空气,这种利用形式充分利用了烟气剩余的能量,保证了较高的锅炉效率,实现了烟气能量的高效梯级利用。
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包括:过热器424、再热器425、冷却器429、第一压缩机430、低温回热器431、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第二压缩机433、高温回热器434、第一透平435和第二透平436;在工质管道的连接中,过热器424的CO2工质入口与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出口相连,过热器424的CO2工质出口、第一透平435的入出口和再热器425的CO2工质入出口、第二透平436的入出口、高温回热器434低压侧的入出口与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的入口顺序相连;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的出口分别与冷却器429与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相连,冷却器429的出口、第一压缩机430的入出口与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的入口顺序相连,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与第二压缩机433的入口相连,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433的出口汇合后和高温回热器434高压侧的入口相连,高温回热器434的高压侧出口为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的CO2工质出口并与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入口相连。
过热器424、再热器425为紧凑式换热器,紧凑式换热器的应用使得尾部烟道23体积缩小,降低了造价。
烟气从增压锅炉系统100进入安装于尾部烟道23内的过热器424和再热器425,烟气在过热器424和再热器425的烟气通道内与CO2工质通道的CO2工质换热。
煤燃烧产生的烟气在发电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如下所述:
烟气由煤在炉膛3内燃烧所得,煤燃烧产生的热量首先由炉内CO2工质换热器14内的CO2工质吸收,随后烟气分别进入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旋风分离器将烟气所含飞灰的浓度与粒度降低,分离出来的飞灰等杂质通过第一一级返料管16、第二一级返料管20返回炉膛3,分离后的烟气分别进入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分离器作用与上述作用相同,进一步分离出来的飞灰等杂质通过第一二级返料管18、第二二级返料管22返回炉膛3,进一步分离后的烟气汇合后进入增压锅炉的尾部烟道23内(此时烟气的状态为:800-850℃,1.75-2.23MPa),烟气在尾部烟道23内同时流经过热器424、再热器425,过热器424、再热器425有两种通道,一种为烟气通道,另一种为CO2工质通道。烟气在过热器424、再热器425的烟气通道内与CO2工质通道的CO2工质换热,换热后的烟气通过烟气出口26进入余热回收系统300(此时烟气的状态为:459.14-502.98℃,1.55-2.03MPa),烟气在余热回收系统300中驱动烟气透平327做功,做功后的烟气离开系统(此时烟气的状态为:129.75℃,0.1MPa)。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发电系统中的工作流程如下所述: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工质管道的出口(此时工质的状态为:90.78℃,7.70MPa)分流,其中一路流经冷却器429,冷却后的CO2工质(此时工质的状态为:32.00℃,7.60MPa)进入第一压缩机430,在第一压缩机430内压缩后(此时工质的状态为:80.78℃,31.70MPa)进入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在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内与低温侧CO2工质换热,另一路在流经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后进入第二压缩机433(此时工质的状态为:90.78℃,7.70MPa,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内流过的流量占总流量的32.57%),在第二压缩机433内压缩后与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出口工质汇合(此时工质的状态为:233.06℃,31.60MPa),汇合后的工质进入高温回热器434高压侧,随后工质进入增压锅炉系统100内的CO2工质换热器14,在CO2工质换热器14内吸收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后(此时工质的状态为:429.14-472.98℃,31.50MPa)进入过热器424,在过热器424内CO2工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随后进入第一透平435(此时工质的状态为:550.00-600.00℃,30.00MPa),在第一透平435内做功后(此时工质的状态为:464.87-511.80℃,15.39MPa)进入再热器425,在再热器425内CO2工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吸热后的工质(此时工质的状态为:550.00-600.00℃,15.19MPa)进入第二透平436,在第二透平436内做功后(此时工质的状态为:468.84-515.71℃,7.90MPa)进入高温回热器434低压侧将热量传递给低压侧,传热后的CO2工质(此时工质的状态为:243.06℃,7.80MPa)进入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将热量传递给高压侧,至此CO2工质完成一个循环。

Claims (8)

1.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部烟道(23)、烟气出口(26)、增压锅炉系统(100)、余热回收系统(300)和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其中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烟气出口顺序与尾部烟道(23)和烟气出口(26)相连,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中的过热器(424)和再热器(425)安装于尾部烟道(23)内;余热回收系统(300)设置于烟气出口(26)外;过热器(424)的工质入口与所述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出口相连,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的CO2工质出口与所述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入口相连;
煤在增压锅炉系统(100)内燃烧产热,携带热量的高温烟气进入尾部烟道(23)后由烟气出口(26)排出至余热回收系统(300),烟气中的热量被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吸收后被余热回收系统(300)吸收,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中的CO2工质先后在增压锅炉系统(100)和尾部烟道(23)中吸收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锅炉系统(100)中,增压罐(1)包围在增压锅炉系统(100)的其余各部件外,空气布风板(4)的入口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空气入口,床料贮存器(2)与炉膛(3)相连,第一煤仓(5)和第二煤仓(9)分别通过第一加煤喷射器(6)和第二加煤喷射器(10)与炉膛(3)相连,第一脱硫剂仓(7)和第二脱硫剂仓(11)分别通过第一加料喷射器(8)和第二加料喷射器(12)与炉膛(3)相连,排灰管(13)安装于炉膛(3)的底部并伸出增压罐(1)的底部外;
CO2工质换热器(14)设置于炉膛(3)的下半部内,CO2工质换热器(14)内的CO2工质吸收用于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CO2工质换热器(14)的入口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入口,CO2工质换热器(14)的出口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CO2工质出口;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的中部分别与炉膛(3)的上部相连,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的底部出口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的底部出口分别通过第一一级返料管(16)和第二一级返料管(20)与炉膛(3)相连;第一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5)的顶部出口和第二一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9)的顶部出口分别与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的中部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的中部相连;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的底部出口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的底部出口分别通过第一二级返料管(18)和第二二级返料管(22)与炉膛(3)相连,第一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17)的顶部出口和第二二级高效旋风分离器(21)的顶部出口汇合后成为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烟气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系统(300)包括:主轴相连的烟气透平(327)和空气压缩机(328);其中烟气透平(327)的出口与自然环境相连,烟气透平(327)的入口为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烟气侧入口;空气压缩机(328)的出口为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空气侧出口,空气压缩机(328)的入口与自然环境相连;
所述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烟气侧入口与烟气出口(26)相连,余热回收系统(300)的空气侧出口与增压锅炉系统(100)的空气入口相连;烟气透平(327)将高压烟气能量转化为功,并驱动空气压缩机(328)压缩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透平(327)出口的烟气温度为115℃~1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包括:冷却器(429)、第一压缩机(430)、低温回热器(431)、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第二压缩机(433)、高温回热器(434)、第一透平(435)和第二透平(436);过热器(424)的CO2工质出口、第一透平(435)的入出口和再热器(425)的CO2工质入出口、第二透平(436)的入出口、高温回热器(434)低压侧的入出口与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的入口顺序相连;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的出口分别与冷却器(429)与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相连,冷却器(429)的出口、第一压缩机(430)的入出口与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的入口顺序相连,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与第二压缩机(433)的入口相连,低温回热器(431)高压侧的出口与第二压缩机(433)的出口汇合后和高温回热器(434)高压侧的入口相连,高温回热器(434)的高压侧出口为一次再热再压缩循环系统(400)的CO2工质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器(424)和所述再热器(425)为紧凑式换热器,减少了尾部烟道(23)的体积。
7.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的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工作流程如下所述: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工质管道的出口分流,其中一路流经冷却器(429),冷却后的CO2工质进入第一压缩机(430),在第一压缩机(430)内压缩后进入低温回热器(431)的高压侧,在低温回热器(431)的高压侧内与低温侧CO2工质换热,另一路在流经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后进入第二压缩机(433),在第二压缩机(433)内压缩后与低温回热器(431)的高压侧出口工质汇合,汇合后的工质进入高温回热器(434)的高压侧,随后工质进入CO2工质换热器(14),在CO2工质换热器(14)内吸收煤燃烧产生的热量后进入过热器(424),在过热器(424)内CO2工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后进入第一透平(435),在第一透平(435)内做功后进入再热器(425),在再热器(425)内CO2工质吸收烟气中的热量,吸热后的工质进入第二透平(436),在第二透平(436)内做功后进入高温回热器(434)低压侧将热量传递给低压侧,传热后的CO2工质进入低温回热器(431)低压侧将热量传递给高压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压缩机分流阀门(432)内流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的流量占总流量的32.57%。
CN201810384686.7A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86625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4686.7A CN108662577B (zh)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84686.7A CN108662577B (zh)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2577A true CN108662577A (zh) 2018-10-16
CN108662577B CN108662577B (zh) 2019-07-05

Family

ID=637811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4686.7A Active CN108662577B (zh) 2018-04-26 2018-04-26 一种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6257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5620A (zh) * 2019-05-31 2019-09-03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14923339A (zh) * 2022-03-22 2022-08-19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中低温烟气脱白、余热及水资源回收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44137B2 (ja) * 1993-10-08 1998-04-28 フォスター ホイーラー エナージア オサケ ユキチュア 超臨界値蒸気の加圧循環流動床ボイラー
CN105257426A (zh) * 2015-10-13 2016-01-20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利用s-co2和orc联合循环的船舶柴油机尾气余热发电系统
CN106321177A (zh) * 2016-08-18 2017-01-11 东南大学 一种实现co2分离和捕集的超临界co2发电装置及方法
CN107060914A (zh) * 2017-05-17 2017-08-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07120642A (zh) * 2017-06-27 2017-09-01 山东大学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锅炉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107906498A (zh) * 2017-10-25 2018-04-13 东南大学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及其驱动的发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44137B2 (ja) * 1993-10-08 1998-04-28 フォスター ホイーラー エナージア オサケ ユキチュア 超臨界値蒸気の加圧循環流動床ボイラー
CN105257426A (zh) * 2015-10-13 2016-01-20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利用s-co2和orc联合循环的船舶柴油机尾气余热发电系统
CN106321177A (zh) * 2016-08-18 2017-01-11 东南大学 一种实现co2分离和捕集的超临界co2发电装置及方法
CN107060914A (zh) * 2017-05-17 2017-08-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07120642A (zh) * 2017-06-27 2017-09-01 山东大学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锅炉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107906498A (zh) * 2017-10-25 2018-04-13 东南大学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及其驱动的发电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5620A (zh) * 2019-05-31 2019-09-03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10195620B (zh) * 2019-05-31 2020-10-30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14923339A (zh) * 2022-03-22 2022-08-19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中低温烟气脱白、余热及水资源回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2577B (zh) 2019-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7755B (zh) 一种用于烧结矿冷却及显热高效回收利用系统
CN202177093U (zh) 多级高效置换式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6090880A (zh) 一种机炉集合热能循环余热回用系统
CN202328165U (zh) 一种烟气能量梯级利用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火电机组
CN108071430B (zh) 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系统工质及烟气的工作流程
AU2010202597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team turbine power plant and also device for generating steam
CN102330967A (zh) 一种烟气能量梯级利用系统
CN107191921B (zh) 一种富氧燃烧超临界二氧化碳旋风炉
CN108661735A (zh) 一种梯级利用烟气热能的超临界co2循环燃煤发电系统
CN203571721U (zh) 以生物质为燃料的燃烧供热系统
CN108105747B (zh) 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燃煤发电尾部高温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7120642B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流化床锅炉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201724568U (zh) 电炉双除尘余热回收装置
CN104266214A (zh) 风扇磨开式制粉系统超或超临界塔式锅炉及燃烧换热方法
CN107101187B (zh)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CN205561546U (zh) 一种用于烧结矿冷却及显热高效回收利用系统
CN108662577B (zh) 一种增压流化床锅炉s-co2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2538497B (zh) 一种炼钢转炉烟气热能回收及全效利用方法及其装置
CN108180459A (zh) 超临界二氧化碳大型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及发电装置与发电方法
CN106321177A (zh) 一种实现co2分离和捕集的超临界co2发电装置及方法
CN108979768A (zh) 加压富氧流化床驱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联合有机朗肯循环发电系统
CN113294770A (zh) 一种富氧燃烧耦合超临界co2循环的热电联产系统
CN207945695U (zh) 一种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双耦合发电系统
CN206890507U (zh) 一种富氧燃烧超临界二氧化碳旋风炉
CN204240347U (zh) 过热蒸汽干燥制粉型燃煤发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