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3075A - 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3075A
CN108633075A CN201810244496.5A CN201810244496A CN108633075A CN 108633075 A CN108633075 A CN 108633075A CN 201810244496 A CN201810244496 A CN 201810244496A CN 108633075 A CN108633075 A CN 108633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beam
uplink
downlink
base station
use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444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33075B (zh
Inventor
汪海瀚
简均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Publication of CN108633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3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33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3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基站产生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此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基站发送上行资源关联消息至用户装置。当用户装置检测到与基站之间的一波束对连结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用户装置在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中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进行上行传输。基站响应用户装置的上行传输,发送波束规划消息,以将关联于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的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Description

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 的数据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揭露是关于一种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可通过各种移动装置(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等)进行数据传输,以满足通信、多媒体影音等需求。为确保能提供用户优质的移动通信服务,未来无线通信标准(例如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朝着使用高频载波的方向来制定。
然而,使用高频频谱(例如28GHz~100GHz)将面临严重的信号衰减。为解决此问题,有开发商提出波束成形(beamforming)技术,让基站可形成指向性的波束并追踪移动中的用户装置,以确保基站与用户装置之间能维持一稳定的服务质量。不过,波束成形技术仍有其限制。举例来说,若用户装置因快速移动、转向而脱离原先服务的波束范围,仍可能造成传输质量不佳、甚至是服务中断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揭露是关于一种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其借由预先配置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供用户装置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使用,让基站可根据用户装置发起的上行传输,实时确认适当的下行发送波束与用户装置进行沟通。通过此方式,本揭露的无线传输机制不仅可提高波束成形的服务可靠度,更可降低波束质量变化可能造成的传输延迟。
根据本揭露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基站可提供多个下行发送波束,并可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进行通信。基站包括收发器以及处理器。处理器耦接收发器,并用以执行下列操作:产生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此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通过收发器发送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检测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是否有来自用户装置的上行传输,其中此上行传输是用户装置响应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而触发;响应于在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中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检测到来自用户装置的上行传输,发送波束规划消息,以将关联于该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的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根据本揭露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装置。用户装置可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进行通信。用户装置包括收发器以及处理器。处理器耦接收发器,并用以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收发器接收上行资源关联消息,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基站的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判断是否发生一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响应于判断出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自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挑选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于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进行上行传输;通过该收发器接收波束规划消息,以将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加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根据本揭露的又一方面,提出一种实施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基站可提供多个下行发送波束,并可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进行通信。所述传输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产生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此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发送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检测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当中是否有来自用户装置的上行传输,其中上行传输是用户装置响应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而触发;响应于在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中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检测到上行传输,发送波束规划消息,以将下行发送波束中关联于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的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根据本揭露的又一方面,提出一种实施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用户装置可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进行通信。所述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此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基站的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判断是否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响应于判断出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自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挑选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于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进行上行传输;接收波束规划消息,以将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为了对本揭露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基站与用户装置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3绘示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与基站的下行发送波束之间的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4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适用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适用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绘示基站端的不同下行发送波束与用户装置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图7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基站不同波束与用户装置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无线通信系统
102:基站
104:用户装置
BPL1、BPL2:波束对连结
202、204、206、208、210、212、214、216、402、404、406、
408、410、412、502、504、506、508、510、512、514、602、
604、606、608、610、612、614、616、702、704、706、708、
710、712、714:操作
ULR1~ULR4: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
TxB1~TxB4、BM0~BM3:下行发送波束
RxB1~RxB4:接收波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为简化说明,图1仅绘示一基站102以及一用户装置104于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然而,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轻易了解,于实际使用环境中,无线通信系统100可包括一或多个基站以及一或多个用户装置,其中各个基站可向多个用户装置提供服务。
基站102以及用户装置104分别可包括收发器以及处理器。收发器可负责信号的收发。处理器耦接收发器,并可用以执行本揭露实施例的方法。然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了解到,在本揭露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方法操作,除特别叙明其顺序者外,均可依实际需要调整其前后顺序,甚至可同时或部分同时执行。处理器可例如通过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逻辑电路、现场可程序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具有运算处理功能的电子电路来实现。
基站102可以是具备波束成形(beamforming)能力的收发点(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基站102可提供多个下行发送波束,每个下行发送波束各自对应不同的指向角。基站102的特定下行发送波束与用户装置104的特定接收波束可形成一波束对连结(beam pair link,BPL)。基站102可通过波束对链接对用户装置104提供控制消息。
基站102和用户装置104之间可建立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进行通信。如图1所示,基站102和用户装置104之间规划了两个波束对连结BPL1、BPL2进行数据传输(以斜线底纹的波束表示)。
所谓的波束对连结,就下行传输而言,指的是用来传输控制消息或数据的基站发送波束以及用户装置用来接收该基站发送波束的接收波束;就上行传输而言,指的是用来传输控制消息或数据的用户装置发送波束以及基站用来接收该用户装置发送波束的接收波束。相较于不是属于波束对链接的波束,基站会针对用户装置在波束对链接中规划传输控制消息的资源。
图2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在操作202,基站102产生上行资源关联消息。上行资源关联消息可用以指示基站102的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此关联可例如以查阅表或其他的数据结构来实现。根据本揭露实施例,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指的是一种上行传输资源,是基站102规划给用户装置104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进行上行传输使用。
在操作204,基站102发送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给用户装置104。
在操作206,基站102规划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并通过此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与用户装置104进行控制消息或数据的传输。
举例来说,基站102可先发射对应不同指向角的下行发送波束,供用户装置104进行量测。之后,用户装置104可将关于下行发送波束质量的量测报告回传至基站102,以供基站102选择适合与用户装置104进行传输的下行发送波束。此一过程可进一步包括下行发送波束的微调,也就是基站102在初步选择合适的下行发送波束后,还可针对此下行发送波束的方向,提高下行发送波束的指向性,并微调发送角度以供用户装置104进行量测,以选出更适合用户装置104的下行发送波束。在基站102确定其下行发送波束后,用户装置104亦可调整其接收波束的方向,以决定适合于基站102的接收波束。通过上述方式决定的基站102下行发送波束以及用户装置104接收波束可形成一波束对连结。基站102可在波束对连结中规划传输资源以针对用户装置104提供控制消息,而用户装置104可根据一特定检测周期在特定时槽(time slot)中听取来自基站102的控制消息。举例来说,基站102可在作为波束对连结的下行发送波束中规划物理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来传输控制消息,以通知用户装置104传输格式(transport format)、资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HARQ回馈、上行允诺(uplink grant)等信息。
波束对连结还可分成主要波束对连结以及次要波束对连结。用户装置104可针对主要波束对连结以及次要波束对采取不同的检测周期以听取控制消息,例如以较短的检测周期(例如每P个时槽)听取主要波束对连结上的PDCCH,并以较长的检测周期(如每K个时槽,其中K>P)听取次要波束对连结上的PDCCH。所述的时槽例如是指非连续接收的ON期间(DRX on-duration)。
在操作208,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进行一波束质量监测程序,供用户装置104监测基站102的下行发送波束质量。在一实施例中,基站102可对每个下行发送波束配置一对应的参考信号组,并通过发送参考信号组的方式,供用户装置104测量基站102的下行发送波束的波束品质。参考信号组可例如通过同步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等来实现,取决于参考信号的完整设计。波束质量可通过各种信号质量指针来衡量,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RSRP)、信道质量指针(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接收信号强度指针(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秩数指标(Rank Indicator,RI)等。在一实施例中,基站102更可对用户装置104提供关于参考信号组的配置,以通知用户装置104在哪些时间频率资源进行参考信号的量测。
在操作210,用户装置104检测到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例如是指用户装置104检测到基站102使用于波束对连结中的下行发送波束的波束质量低于一限值且持续一特定时间。举例来说,当用户装置104检测到基站102的主要下行发送波束的RSRP低于一限值且持续一特定时间,则用户装置104可判断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此特定时间可例如由一可配置的记时器来决定。
在操作212,响应于判断出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用户装置104可根据在波束质量监测程序测量到的波束质量,自基站102的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挑选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于此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进行上行传输。
第一下行发送波束例如是用户装置104在操作208测量到的来自基站102具有最佳/较佳波束质量的下行发送波束。由于基站102可记录各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与下行发送波束之间的对应关系,故一旦基站102自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检测到来自用户装置104的上行传输,即可知悉用户装置104端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且当前波束质量最佳/较佳的下行发送波束为第一下行发送波束。
根据本揭露实施例,使用者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可能在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执行的上行传输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波束复原(beam recovery)类型、(2)排程要求(scheduling request)类型、以及(3)无允诺(grant-free)上行传输类型。
针对第(1)种类型,用户装置104可在选定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传送一波束复原信号。此波束复原信号可用以通知基站102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因此,若用户装置104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并无上行数据欲传送,即可通过执行此第(1)类型的上行传输,单纯通知基站102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针对第(2)种类型,用户装置104可在选定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传送一排程要求。此排程要求除了可通知基站102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还具备要求基站102提供上行传输允诺(grant)的功能。因此,若用户装置104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仍有上行数据欲传送,可通过执行此第(2)类型的上行传输,一并要求基站102提供允许传送上行数据的允诺。
第(1)、(2)种类型的上行传输可通过基于序列(sequence)的方案来实现,像是ZC序列或是伪随机(pseudo random)序列。在一实施例中,为区隔第(1)、(2)种类型的上行传输,可规划此两种类型的上行传输是使用不同的频率资源、不同的序列、相同序列的不同循环位移(cyclic shift)、或上述方案的组合。
针对第(3)种类型,基站102允许用户装置104在无允诺的情形下直接上传用户数据。换言之,根据此类型的传输,用户装置104可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直接在选定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发送用户数据。在一实施例中,为避免不同用户装置之间的数据发生碰撞,可规划不同的用户装置使用不同的参考信号(例如正交序列)进行传输,让基站102可通过先进接收器译码出各个用户装置的数据。
用户装置104于操作212进行的上行传输更可包括一用户装置标识符,例如用户装置104的国际移动用户标识符(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等,以供基站102识别用户装置104的身份。不同的用户装置标识符可例如通过不同的频率资源、不同的序列、相同序列的不同循环位移、或上述方案的组合来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上行传输还可包括波束索引消息,此波束索引消息可用以指示「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所谓「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指的是波束质量尚维持在一限值以上、而未被判定为失效的波束对连结。举例来说,若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之间所使用的波束对连结包括一主波束对连结以及一次要波束对连结,若经测量主波束对连结的下行发送波束的RSRP低于一限值且持续一特定时间,而次要波束对连结的下行发送波束的RSRP仍高于限值,则波束索引消息可包括次要波束对链接的波束索引值,以指示目前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为次要波束对连结。
又一实施例中,波束索引消息亦可用以指示「失效」的波束对连结。举例来说,当用户装置104检测到除了主要波束对连结失效,尚有另一个次要波束对链接失效,用户装置104可对基站102提供波束索引消息,以指示失效的次要波束对链接的波束索引值。上述不同的波束索引值可通过不同的频率资源、不同的序列、相同序列的不同循环位移、或上述方案的组合来表示。
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的上行传输还包括一检测周期指示信号,此检测周期指示信号可表示用户装置104响应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而将采用的一控制信号检测周期。基站102可根据接收自用户装置104的检测周期指示信号,决定其传送控制信号的最短周期。举例来说,假设用户装置104原本是每隔K个时槽听取一次来自次要波束对链接的控制消息(例如PDCCH携带的控制消息),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后,若次要波束对连结仍然可用,用户装置104可在上行传输中夹带检测周期指示信号,以通知基站102其将缩短听取次要波束对链接的周期,例如改成每隔Q(Q<K)个时槽听取来自次要波束对链接的控制消息。响应于检测周期指示信号,基站102可调整通过次要波束对链接传送控制信号的最短周期,例如调整成每隔Q个时槽对用户装置104传输控制信号,以降低因波束失效而造成的传输延迟。
又一实施例中,只要基站102在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检测到来自用户装置104的上行传输,即自动调整波束对链接传输控制消息的最短周期,例如自动改成在每个时槽通过次要波束对链接传送控制消息,而不需要用户装置104额外提供检测周期指示信号。
在操作214,基站102发送波束规划消息,以将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波束对连结当中。一旦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被规划至波束对链接,基站102将在第一下行发送波束中规划针对用户装置104的传输资源,例如针对用户装置104的PDCCH或其它传输资源。
在操作216,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之间采用新规划及重规划的波束对链接进行数据传输。举例来说,若用户装置104检测到主要的波束对连结失效、次要的波束对连结仍可用,则基站102可根据前述信息,将原本次要的波束对连结改为主要的波束对连结,并将第一下行发送波束新规划至波束对连结。
图3绘示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与基站102的下行发送波束之间的关联关系示意图。为简化说明,图3仅绘示四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以及对应的四组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然而当知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于实际使用环境中,基站102可提供多个下行发送波束,而每个下行发送波束皆对应一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接收波束。
基站102可记录其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与接收波束RxB1~RxB4之间的对应关系(Tx/Rx beam correspondence)。基站102可根据用户装置104对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的下行量测报告,决定针对上行传输的接收波束RxB1~RxB4,抑或是根据基站102本身对接收波束RxB1~RxB4的上行量测,决定针对下行传输的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
接收波束RxB1~RxB4与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一一对应。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分别关联于基站102的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不同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可例如规划在同一频率资源上,并以不同的时域资源来区分。
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分别对应参考信号组RSS1~RSS4。各个参考信号组RSS1~RSS4可包括一或多个参考信号,例如同步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等。基站102可发送参考信号组RSS1~RSS4供用户装置104量测不同下行发送波束的波束品质。举例来说,基站102可在不同的时点,依序发送参考信号组RSS1~RSS4,以供用户装置104量测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的波束品质。
之后,一旦用户装置104检测到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即可根据前述的量测结果挑选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进行上行传输。举例来说,若用户装置104接收参考信号组RSS1~RSS4后判断参考信号组RSS1具有最好的信号质量,也就是下行发送波束TxB1具有最佳的波束质量,则之后用户装置104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将选择对应下行发送波束TxB1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进行上行传输。
对基站102而言,其接收波束RxB1~RxB4分别对应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因此,当基站102经由接收波束RxB1接收到来自用户装置104的上行传输,即可判断目前用户装置104端已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且对应于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的下行发送波束TxB1是对用户装置104而言是具有较佳/最佳的波束质量。通过此机制,不同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相当于下行发送波束TxB1~TxB4的索引值,基站102只需判断哪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ULR1~ULR4有来自用户装置104的上行传输,即可识别出当前哪个下行发送波束相对于用户装置104而言波束质量最好。
图4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适用基站102的传输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在操作402,基站102产生上行资源关联消息,并将上行资源关联消息广播给用户装置104。
在操作404,基站102依据用户装置104的量测报告,针对用户装置104规划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
在操作406,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进行数据传输。
在操作408,基站102判断用户装置104是否在任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例如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发起上行传输。
若操作408判断为是,例如基站102在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接收到来自用户装置104的上行传输,在操作410,基站102发送波束规划消息,以指示将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新的波束对连结。
若操作408判断为否,流程将返回操作406,基站102继续通过原先规划的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与用户装置104进行通信。
在操作412,基站102通过新规划的波束对链接与用户装置104进行数据传输。
图5绘示依据本揭露一实施例的适用用户装置104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在操作502,用户装置104接收来自基站102的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此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是描述基站102的各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操作504,用户装置104回传关于下行发送波束质量的量测报告,并从基站102接收关于波束对链接的配置消息。
在操作506,用户装置104与基站102通过规划好的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进行数据传输。
在操作508,用户装置104判断是否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举例来说,当用户装置104检测到主要波束对连结中的下行发送波束的RSRP低于一限值且持续一特定时间,即表示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若操作508判断为是,在操作510,用户装置104在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中的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发起上行传输,其中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对应于基站102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第一下行发送波束,例如经量测具有最佳RSRP的下行发送波束。
若操作508判断为否,流程将返回操作506,用户装置104继续通过原先规划的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与基站102进行通信。
在操作512,用户装置104接收波束规划消息。在一实施例中,此波束规划消息除了可提供将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波束对链接的信息,还可包括关于其他仍然可用的波束对链接的规划信息,例如控制消息的发送最短周期、资源位置等。
在操作514,用户装置104通过新规划的波束对链接与基站102进行数据传输。
图6绘示基站102的不同下行发送波束BM0~BM3与用户装置104之间的信号传输的示意图。
在操作602,用户装置104经由下行发送波束BM0接收基站端的系统消息,并和基站102建立无线电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联机。系统消息例如包括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排程请求、各个波束上的上行无允诺资源等。
在操作604,用户装置104对基站102回传关于波束质量的量测报告,以供基站102规划波束对连结。根据此实施例,基站102是将下行发送波束BM1以及下行发送波束BM2分别规划至主要波束对连结以及次要波束对连结。
在操作606,用户装置104接收波束规划消息,以确认与基站102进行数据传输的波束对链接。
在操作608,用户装置104通过主要波束对连结以及次要波束对链接与基站102进行数据传输。
在操作610,用户装置104检测到下行发送波束BM1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并判断尚未被规划至波束对连结的下行发送波束BM3具有最佳的波束质量,故用户装置104根据上行资源关联消息,在下行发送波束BM3所对应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发起上行传输。
根据此实施例,用户装置104发起的上行传输属于无允诺上行传输的类型,故用户装置104可直接在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对基站端传送用户数据。
另一方面,在操作612,用户装置104亦经由仍然可用的次要波束对连结(对应下行发送波束BM2)传输用户数据。
在一实施例中,若用户装置104无法同时使用两个以上波束进行无允诺的上行传输,用户装置104可根据基站102下行发送波束的对应资源的预期区块错误率(Block ErrorRate,BLER),挑选其中一波束进行上行传输。
在操作614,基站102通过次要波束对链接对用户装置104发送波束规划消息,以将下行发送波束BM3规划至新的波束对连结。
在操作616,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之间通过新规划的波束对连结(对应波束BM3)以及原本仍可用的波束对连结(对应波束BM2)进行数据传输。
图7绘示基站102的不同下行发送波束BM0~BM3与用户装置104之间的信号传输的另一例示意图。
根据此实施例,用户装置104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上行传输是属于排程要求类型。
如图7所示,在操作702,用户装置104一开始是经由下行发送波束BM0接收基站102的系统消息,并和基站102建立无线电资源控制联机。系统消息例如包括上行资源关联消息、排程请求、各个波束上的上行无允诺资源等。
在操作704,用户装置104对基站102回传关于波束质量的量测报告,以供基站102规划波束对连结。根据此实施例,基站102将下行发送波束BM1以及下行发送波束BM2分别规划至主要波束对连结以及次要波束对连结。
在操作706,用户装置104自基站102接收波束规划消息,以确认欲使用的波束对连结。
在操作708,用户装置104通过主要波束对连结以及次要波束对链接与基站102进行数据传输。
在操作710,用户装置104检测到下行发送波束BM1发生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并判断尚未被规划至波束对连结的下行发送波束BM3具有最佳的波束质量,故用户装置104根据上行资源关联消息,在关联于下行发送波束BM3的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发起上行传输。
如前述,此实施例中用户装置104所采取的上行传输是属于排程要求类型。因此,在操作710,用户装置104在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对基站102传送排程要求,以要求基站102提供上行传输的允诺。
在操作712,基站102经由下行发送波束BM2对用户装置104提供下行数据、上行允诺以及波束规划消息。在一实施例中,基站102可在数据传输的期间,缩短以发送波束BM2对用户装置104提供下行数据以及上行允诺的最短周期,例如调整成与主波束对链接相同的数据发送最短周期,借此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在操作714,基站102与用户装置104之间通过新规划的波束对连结(对应下行发送波束BM3)以及原本仍可用的波束对连结(对应下行发送波束BM2)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实施例中,新规划的波束(如下行发送波束BM3)与仍然可用的波束(如下行发送波束BM2)是由同一个基站102提供。然应注意本揭露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响应于检测到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用户装置104新选择的第一下行发送波束与原本使用的下行发送波束可以是由不同的基站提供。在此情况下,提供原下行发送波束的基站在第一下行发送波束(例如下行发送波束BM3)正式被规划至波束对连结之前,需先通过与下行发送波束BM3传送的参考信号具有准同位(Quasi-colocation,QCL)的下行天线端口来传送下行数据以及波束规划消息。
本揭露以上所述的多个实施例,借由预先配置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供用户装置在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使用,让基站可根据用户装置发起的上行传输,实时确认适当的下行发送波束与用户装置进行沟通。通过此方式,本揭露的无线传输机制不仅可提高波束成形的服务可靠度,更可降低波束质量变化可能造成的传输延迟。
虽然本揭露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露。本揭露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揭露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露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2)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一基站,该基站可提供多个下行发送波束,并可与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用户装置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包括:
一收发器;以及
一处理器,耦接该收发器,并用以执行下列操作:
产生一上行资源关联消息,该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
通过该收发器发送该上行资源关联消息;
检测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是否有来自该用户装置的一上行传输,其中该上行传输是该用户装置响应一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而触发;以及
响应于在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中的一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检测到该上行传输,发送一波束规划消息,以将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关联于该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的一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处理器更用以:
对各该下行发送波束配置一参考信号组;以及
发送对应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的该多个参考信号组,以供该用户装置测量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的波束质量,使该用户装置在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以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一下行发送波束作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该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进行该上行传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波束复原(beamrecovery)信号,该波束复原信号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排程要求(schedulingrequest),该排程要求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并要求该基站提供一上行传输允诺(grant)。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无允诺(grant-free)上行传输的用户数据。
6.如权利要求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用户装置标识符。
7.如权利要求3~5项的任一者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波束索引消息,该波束索引消息用以指示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中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自该上行传输接收一检测周期指示信号,并根据该检测周期指示信号决定传送控制信号的最短周期。
9.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一用户装置,该用户装置可与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基站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用户装置包括:
一收发器;以及
一处理器,耦接该收发器,并用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该收发器接收一上行资源关联消息,该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该基站的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
判断是否发生一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响应于判断出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自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挑选一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于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一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进行一上行传输;
通过该收发器接收一波束规划消息,以将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处理器更用以:
通过该收发器,接收来自该基站的多个参考信号组;以及
测量该多个参考信号组,以自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寻找一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下行发送波束;
其中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是该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下行发送波束。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波束复原(beamrecovery)信号,该波束复原信号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排程要求(scheduling request),该排程要求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并要求该基站提供一上行传输允诺(grant)。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无允诺(grant-free)上行传输的用户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用户装置标识符。
15.如权利要求11~13项的任一者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波束索引消息,该波束索引消息用以指示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中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检测周期指示信号,该检测周期指示信号用以指示该基站传送控制信号的最短周期。
17.一种实施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该基站可提供多个下行发送波束,并可与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用户装置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传输控制方法包括:
产生一上行资源关联消息,该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
发送该上行资源关联消息;
检测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是否有来自该用户装置的一上行传输,其中该上行传输是该用户装置响应一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而触发;以及
响应于在该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中的一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检测到该上行传输,发送一波束规划消息,以将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关联于该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的一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对各该下行发送波束配置一参考信号组;以及
发送对应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的该多个参考信号组,以供该用户装置测量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的波束质量,使该用户装置在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发生时,以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一下行发送波束作为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该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进行该上行传输。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波束复原(beam recovery)信号,该波束复原信号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排程要求(scheduling request),该排程要求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并要求该基站提供一上行传输允诺(grant)。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无允诺(grant-free)上行传输的用户数据。
22.如权利要求19~21项的任一者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用户装置标识符。
23.如权利要求19~21项的任一者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波束索引消息,该波束索引消息用以指示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中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响应于自该上行传输接收一检测周期指示信号,根据该检测周期指示信号决定传送控制信号的最短周期。
25.一种实施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该用户装置可与该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基站通过一或多个波束对链接(beam pair link)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一上行资源关联消息,该上行资源关联消息用以指示该基站的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与多个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之间的关联;
判断是否发生一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响应于判断出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自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挑选一第一下行发送波束,并在关联于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的一第一上行波束复原传输资源上进行一上行传输;以及
接收一波束规划消息,以将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规划至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当中。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括:
接收来自该基站的多个参考信号组;以及
测量该多个参考信号组,以自该多个下行发送波束中寻找一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下行发送波束;其中该第一下行发送波束是该具有最佳波束质量的下行发送波束。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波束复原(beam recovery)信号,该波束复原信号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排程要求(scheduling request),该排程要求用以通知该基站发生该下行发送波束失效事件,并要求该基站提供一上行传输允诺(grant)。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无允诺(grant-free)上行传输的用户数据。
30.如权利要求27~29项的任一者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用户装置标识符。
31.如权利要求27~29项的任一者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更包括一波束索引消息,该波束索引消息用以指示该一或多个波束对连结中仍然可用的波束对连结。
32.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行传输包括一检测周期指示信号,该检测周期指示信号用以指示该基站传送控制信号的最短周期。
CN201810244496.5A 2017-03-24 2018-03-23 基站及其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户装置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Active CN108633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762475862P 2017-03-24 2017-03-24
US62/475,862 2017-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3075A true CN108633075A (zh) 2018-10-09
CN108633075B CN108633075B (zh) 2022-05-27

Family

ID=63583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44496.5A Active CN108633075B (zh) 2017-03-24 2018-03-23 基站及其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户装置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9390B2 (zh)
CN (1) CN108633075B (zh)
TW (1) TWI69226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3315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uplink default beam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36209B2 (en) 2017-03-24 2020-0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beam discovery and beamform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4013122A1 (en) 2017-05-04 2022-06-15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Beam-based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WO2018201457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Handling of intermittent disconnection in a millimeter wave (mmw) system
CN113242571B (zh) 2017-05-05 2022-11-1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传输上行信号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US10588171B2 (en) * 2017-05-12 2020-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ulti-state DRX in new radio
US11330457B2 (en) * 2017-07-25 2022-05-10 Mediatek Inc.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with beam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beamforming
CN111096059B (zh) * 2017-08-16 2023-09-05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未授权频带中管理无线电链路的方法和设备
US10567064B2 (en) * 2017-09-08 2020-02-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Beam recovery for partial control channel failure
US11510193B2 (en) * 2017-09-13 2022-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establishing a beam pair link
US10979917B2 (en) * 2017-09-16 2021-04-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beam loss recovery
US10873866B2 (en) * 2017-09-27 2020-12-2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managing radio resource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KR102463553B1 (ko) * 2018-01-12 2022-11-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US11115892B2 (en) * 2018-02-15 2021-09-07 Ofinno, Llc Beam failure information for radio configuration
US11212051B2 (en) * 2018-03-06 2021-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management for autonomous uplink with analog beams
US10601477B2 (en) * 2018-04-05 2020-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itial integration of wireless devices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system
US20190334603A1 (en) * 2018-04-27 2019-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qi reporting for multi-tci based pdsch reception
US11877275B2 (en) * 2018-06-08 2024-01-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daptively setting reference signal patter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TWI735043B (zh) * 2018-09-28 2021-08-0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波束故障恢復之方法和電子設備
CN109496456B (zh) * 2018-10-24 2023-12-0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非授权频谱上的信道检测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US20220103225A1 (en) * 2019-01-11 2022-03-31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
SG11202108387UA (en) * 2019-02-28 2021-09-29 Qualcomm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arly termination of beam failure detection for a multi-panel ue
US11356166B2 (en) 2019-03-01 2022-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arly termination of beam failure detection for a multi-panel UE
CN116017698A (zh) * 2019-04-10 2023-04-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波束失败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1836279B (zh) * 2019-08-23 2022-07-1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生波束失败的处理方法和终端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83233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system in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105292A (zh) * 2014-03-20 2016-11-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用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84221B2 (en) 2010-02-03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tocol for communication
WO2016127403A1 (en) * 2015-02-13 2016-08-18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Handling of intermittent disconnection in a millimeter wave (mmw) system
EP3926864A1 (en) 2015-07-01 2021-1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998822A1 (en) * 2015-08-11 2022-05-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covery from beam failure
US10687335B2 (en) * 2016-06-10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forming base station regarding user equipment's reception of beam change instruction
KR102543491B1 (ko) * 2017-02-06 2023-06-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탐색 및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US10194442B2 (en) * 2017-02-10 2019-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resources for beam recovery
US10454755B2 (en) * 2017-03-22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failure identification and recovery techniques
WO2018174667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recovery of single/multi-beam pair link (bpl) in multi-beam based system
US10257835B2 (en) * 2017-03-24 2019-04-0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enhanced beam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813097B2 (en) * 2017-06-14 2020-10-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beam failure recovery request
WO2019029708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Mediatek Inc. BEAM RECOVERY REQUEST I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US10673685B2 (en) * 2017-08-18 2020-06-0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ng beam recovery request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567064B2 (en) * 2017-09-08 2020-02-18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Beam recovery for partial control channel failure
US10892811B2 (en) * 2017-09-11 2021-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recovery procedure using a second component carri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5292A (zh) * 2014-03-20 2016-11-0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用户装置
US20160183233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system in 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Considerations on beam recovery mechanism",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8 R1-1702078》 *
LG ELECTRONICS等: "WF on UL signal for link failure recovery request", 《3GPP TSG RAN1 MEETING #88 R1-1703571》 *
NOKIA等: "On beam management in NR – procedures", 《3GPP TSG-RAN WG1 #86 BIS R1-1610239》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03315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rmining uplink default beam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6394A (zh) 2018-10-01
US20180279284A1 (en) 2018-09-27
US10499390B2 (en) 2019-12-03
CN108633075B (zh) 2022-05-27
TWI692265B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3075A (zh) 基站、用户装置、用于基站的传输控制方法以及用于用户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
CN108401295B (zh) 一种波束恢复处理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移动终端
EP3053281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 antenna switching
KR102489076B1 (ko) 안테나 패널 결정 방법, 사용자 단말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한 저장 매체
TW201608926A (zh) 一種確定中繼節點的方法及設備
CN104333902A (zh) 数据同步方法、同步系统、具有基站功能的设备和终端
CN113543194B (zh) 基于信道测量资源(cmr)和干扰测量资源(imr)的l1-sinr测量周期
WO2011160581A1 (zh) 信道状态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用户设备
WO2021027413A1 (zh) 波束失败恢复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359966A (zh) 一种信号的发射方法及通信设备
CN108650066A (zh) 用户装置及基站
CN109391445A (zh) 一种pdsch接收信息的指示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
US20220038991A1 (en)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O2018091072A1 (en) Configurable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reporting for wireless networks
CN103945409A (zh) 一种无线链路质量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US2023024761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8023696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143801A1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0267363A (zh) 状态信息传递、去激活的方法、站点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7735970A (zh) 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US20210336679A1 (en)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srp measurements for a wireless device with variable output power per antenna arrangement
CN105165036B (zh) Csi测量资源的配置方法、csi上报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5916155B (zh) 授权辅助存取网络系统
WO2019028704A1 (zh) 下行信号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1134367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