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1420A -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1420A
CN108631420A CN201810198834.6A CN201810198834A CN108631420A CN 108631420 A CN108631420 A CN 108631420A CN 201810198834 A CN201810198834 A CN 201810198834A CN 108631420 A CN108631420 A CN 108631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ransmission
coil
transmission device
power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988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荻岛拓哉
加藤雅
加藤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31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14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concerning the insertion or the connection of the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4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 H02J7/004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construc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holding portable devices contain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为了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送电装置中内置的送电线圈和受电装置中内置的受电线圈有必要保持在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具有:设备和送电装置,所述设备具备受电线圈,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重力方向及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所述送电装置具备:送电线圈,配置为以使产生第一方向的磁通量,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支撑部,与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导电性的壳体,具备送电线圈和支撑部,具有能够插入设备的开口。

Description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等设备中使用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装置内置有可充电的二次电池。充电用的AC适配器以有线的方式与便携终端连接,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近年来,便携终端装置能够搭载非接触充电功能。便携终端装置具备用于接收电力的受电线圈、通过受电线圈产生电力的受电电路、用于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电路等,实现了非接触充电功能。非接触充电功能应用了非接触电力传输,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线圈传输电力,并通过受电线圈接收该电力。
在非接触电力传输中,通过送电装置中具备的送电线圈和便携终端装置中具备的受电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来传输电力的方法得到普及。电磁感应中使用的频带为100kHz~200kHz左右。已知具备非接触电力传输功能的充电台。由于便携终端装置的表面为平面状,因此作为送电装置的充电台的载置便携终端装置的上表面也是平面状。将便携终端装置放在充电台的上表面上的任意位置时,充电台检测出便携终端装置的位置,并移动送电线圈使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为最合适的位置关系,对便携终端装置进行充电。通过在充电中进一步进行位置微调,从而提高电力传输效率。
非接触充电装置的使用并不限于智能手机等呈薄型形状的便携终端装置。在具有某种程度的厚度,甚至具备突起部等的便携终端装置或电子设备中,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充电装置对便携终端装置或电子设备中内置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例如,便携式打印机和便携式摄像机等箱型形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或玩具等中也使用了非接触充电装置。也存在对多台这样的设备一并进行充电的充电台。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通过非接触电力传输向电子设备输送电力时,容易从送电装置或受电装置产生噪声。为了抑制从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产生的噪声,用金属制的箱子包围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为了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送电装置中内置的送电线圈和受电装置中内置的受电线圈有必要保持在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在用金属制的箱子包围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时,从箱子的外侧难以确认是否保持在分开规定距离。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具备:设备以及送电装置,所述设备具备:平面状的第一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一导电层;以及受电线圈,将所述第一导电层作为第一线圈图案,并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所述重力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平面状的第二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二导电层;送电线圈,将所述第二导电层作为第二线圈图案,并配置为以使产生所述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所述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所述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导电性的壳体,具有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支撑部,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设备的开口。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设备传输电力,所述设备具备:平面状的第一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一导电层;受电线圈,将所述第一导电层作为第一线圈图案,并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所述重力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平面状的第二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二导电层;送电线圈,将所述第二导电层作为第二线圈图案,并配置为以使产生所述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所述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导电性的壳体,具有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支撑部,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设备的开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的外观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的内部的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的记录部及热敏记录纸的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外观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配置的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间距离与受电电力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 110 送电装置
117 送电用电容器 118 送电用线圈
120 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 130 受电装置
131 受电用电容器 132 受电用线圈
153 二次电池 200、310A、310B、310C、310D 充电盒
232 衬垫 234 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结构。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由送电装置和具备受电装置的设备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备,例示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是容易搬运的小型印刷装置。下面将进行详述。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100由送电装置110和设备120内的受电装置130构成。图1是示出送电装置110和受电装置130的电路结构的框图。设备120是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具备充电部152,从送电装置110接收电力的供给,以非接触方式对二次电池153进行充电。
送电装置110通过插头111与100V的交流电源连接。送电装置110具备AC适配器112、送电部113、送电侧控制部114、传感器115以及显示部116。
AC适配器112将通过插头111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直流电力被用于驱动送电侧控制部114、送电部113。送电部113是生成对受电装置130进行电力传输所需的送电电力的电路。送电侧控制部114具有进行送电装置110的控制的微型计算机和生成送电用的电力载波的振荡电路。微型计算机是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I/O端口(Input/Output:输入/输出)的电路。用于非接触送电的载波为6.78MHz。传感器115是限位开关、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115检测送电装置110和受电装置130间的距离。显示部116是发光二极管(LED)或液晶。基于传感器115的检测结果,在受电装置130相对于送电装置110位于恰当的位置的情况下,LED点亮。在受电装置130中内置的二次电池充电完成的情况下,LED熄灭。在受电装置130从送电装置110分开的情况下,LED闪烁。在送电部113中,送电电容器117和送电线圈118串联连接。由送电电容器117及送电线圈118构成的谐振电路产生与自谐振频率相同或几乎相同频率的交流电力。
送电装置110产生的交流电力的频率在电力传输利用电磁感应方式的情况下使用100kHz左右的频率,在电力传输利用磁场共振方式的情况下使用几MHz~十几MHz。在磁场共振方式的情况下,具体地,多使用6.78MHz或13.56MHz。本实施方式中为6.78MHz。此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工作频率,能够以电磁感应方式、磁场共振方式等宽频带使用。
为了高效率地传输电力,送电部113为基于开关电路的D类放大电路。开关电路中使用的开关元件为MOSFET(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取代D类放大电路,也可以使用E类放大电路。此外,取代MOSFET,也可以使用用于高频开关的GaN FET(氮化镓FET)。
设备120具备接收从送电装置110输送的电力的受电装置130和根据接收的电力进行动作的负载部150。在本实施方式中,负载部150为二次电池及具备二次电池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
受电装置130为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设备)120的一部分。受电装置130具备由串联连接的谐振电容器131(受电电容器)和谐振线圈132(受电线圈)构成的谐振电路、整流部133、电压转换部134、受电侧控制部151、充电部152、二次电池153。受电侧控制部151、充电部152、二次电池153也是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设备)120的负载部150。负载部150还具备二次电池负载部154。二次电池负载部154是热敏记录头160、纸张输送部161、显示部162等。
受电装置130的串联连接的受电电容器131和受电线圈132设定为以6.78MHz谐振的值。通过由送电装置的送电电容器117及送电线圈118构成的谐振电路输送的电磁波使受电线圈132产生感应电流,受电电容器131和受电线圈132谐振。通过受电装置的谐振产生电力。受电电容器131和受电线圈132与整流部133连接。整流部133将以6.78MHz输送的交流转换为直流。电压转换部134将由整流部133转换为直流的电压转换为使负载部150的各部分进行动作的电压。
受电侧控制部151控制充电部152、热敏记录头160、纸张输送部161、显示部162。充电部152通过从电压转换部134获得的电力对二次电池153进行充电。通过受电电容器131和受电线圈132得到的电力被用于受电侧控制部151的动作,同时也被用于对二次电池153的充电和使热敏记录头160、纸张输送部161、显示部162进行动作。
由受电装置130的受电线圈132和受电电容器131构成的谐振电路的自谐振频率与由送电装置110的送电线圈118及送电电容器117构成的谐振电路的自谐振频率相同或几乎相同。由于是相同的频率,因此互相电磁耦合,高效地从送电侧向受电侧输送电力。
图2示出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外形。图3示出了沿图2的A-A分割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图3示出了壳体170中固定的受电线圈132。图4示出了打开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盖179的状态。卷筒纸182是50mm宽度的热敏记录纸,收纳在壳体170内。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相当于图1所示的设备120,具备受电装置130及负载部150。
在图2中,Z轴示出了重力方向。壳体170的外形是在Z轴方向上为高度H1(120mm)、在Y轴方向上为宽度W1(90mm)、在X轴方向上为深度D1(70mm)。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在X轴方向上部具备盖179。盖179也兼作印字后的热敏记录纸182的排出口171。电源开关172、送纸开关173、停止开关174在Z轴方向的前面设置。从Y轴方向的侧面能够将二次电池153插入壳体170。受电线圈132在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内设置。
图3示出了如图2所示沿A-A分割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后的上部180和下部181。在壳体170的下部181内,设置有形成了受电线圈132的图案的PC板176(Printed Circuit:印刷电路)。PC板176是玻璃环氧树脂基板。受电线圈132的图案由PC板176上的铜箔形成。受电线圈132为高度H2(60mm)、宽度W2(45mm)的双卷螺旋图案。PC板176被螺丝175保持在壳体170中。受电线圈132在距离壳体170的端部D2(6mm)的位置,与底面187平行地设置。在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位于X-Y平面上时,受电线圈132与Y-Z平面平行地设置。在受电线圈132与Y-Z平面平行地配置并接收X轴方向的磁通量时,产生感应电流。即,受电线圈132接收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磁通量,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受电线圈132和受电电容器131,产生6.78MHz的感应电流。
受电线圈132的图案端部与包括受电电容器131、整流部133的电路177连接。电压转换部134在上部180配置,与受电侧控制部151、充电部152电连接。
受电线圈132的螺旋数量通过考虑受电用电容器的容量及谐振频率而确定。此外,受电线圈132的图案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的形状。
图4示出了打开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盖179的状态。打开盖179,卷起的热敏记录纸182插入壳体170的纸张保持部183内。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具备在热敏纸上印字的热敏记录头160和向热敏记录头160供给热敏记录纸182的纸张输送部161。纸张输送部161具备通过电机(图中未示出)而旋转的齿轮184、与齿轮184卡合的齿轮185、压纸辊186。通过齿轮185,压纸辊186旋转,热敏纸被输送。受电侧控制部151根据印字数据,以在由热敏记录头160输送的热敏纸上印字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5示出了搭载了送电装置110,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的充电盒200。充电盒200由壳体面201A、201B、201C、201D、201E包围。壳体面(201A~201E)由厚度0.1mm的不锈钢板构成。充电盒200的一部分为收纳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开口201。壳体面201A为上表面,壳体面201B和201C为侧面,壳体面201D为充电盒200的设置面,壳体面201E为里面(背面)。在壳体面201E上设置有不锈钢制的箱体203,在箱体203内设置有送电装置110。PC板204搭载有送电装置110的电路部件及送电电容器117。此外,AC适配器112为外置。充电盒200的外形是在Z轴方向上为高度H3(150mm),在Y轴方向上为宽度W3(150mm),在X轴方向上为深度D3(140mm)。充电盒200为便于插入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形状。在充电盒200的上表面即壳体面201A中,设置有LED205A、205B。LED205A、205B在开口部201附近Y轴方向的两端部配置。
为了防止电波的泄漏,充电盒200由导电性高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金属材料,除了不锈钢之外,还可以利用铝、铜等。
图6示出了在载置面220上配置的充电盒200和为了进行非接触充电而插入到充电盒200中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为了便于理解充电盒200的内部结构,附图的壳体面201E从壳体面(201A至201D)分开。在充电盒200的内部、壳体面201E侧,配置有送电线圈118。在壳体面201E的充电盒200内的面上,设置有支撑送电线圈118的支撑部234。支撑部234由绝缘性树脂构成。送电线圈118由玻璃环氧树脂制的PC板210上的铜箔图案形成,为平面状的线圈。送电线圈118为Z轴方向上的高度H4(60mm)、Y轴方向上的宽度W4(55mm)的双卷螺旋图案。送电线圈118的图案的端部通过布线206与送电电容器117连接。
送电线圈118为高度H4、宽度W4的双卷图案,受电线圈132为高度H2、宽度W2的双卷图案。此外,高度H4和H2是相同的值,宽度W4是大于宽度W2的值。受电线圈的Y轴方向的宽度W2是小于送电线圈118的Y轴方向的宽度W4的宽度。在PC板210的开口201侧,设置有衬垫232。衬垫为树脂制,厚度为(D5)12mm,高度为(H7)40mm,宽度为(W5)40mm。在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插入充电盒200时,送电线圈118的中心和受电线圈132的中心在Y轴方向上可能会发生位置偏离。通过将宽度W4设定为大于宽度W2的值,即使在Y轴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维持送电效率的状态下从送电线圈118向受电线圈132输送电力。
图7示出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和充电盒200的截面。PC板210的厚度为(D6)2mm。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从开口201插入,被压入直到与衬垫232接触。衬垫232与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底面187(高度(H8)45mm)接触。由此,送电线圈118和受电线圈132的距离D4保持一定。距离D4被设定为20mm。衬垫232与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壳体接触,将距离D4保持在恰当的值。
图8(8-A)示出了在PC板176上形成的受电线圈132和在PC板210上形成的送电线圈118的配置。设置有受电线圈132的PC板176的面和设置有送电线圈118的PC板210的面分开距离D4,平行地配置。此外,PC板176、210的各面以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式配置。受电线圈132的中心250和送电线圈118的中心251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较为理想。使用者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插入不透明的充电盒200内时,受电线圈132的中心250和送电线圈118的中心251目视无法对应地配置。即使在Y轴方向上稍微偏离,在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插入充电盒200内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也能够在维持送电效率的情况下传输电力。
图8(8-B)是受电线圈132和送电线圈118如上配置的示意图。只要受电线圈132和送电线圈118保持平行,则各线圈(132、118)没有必要相对于设置面220垂直。在图8(8-C)(8-D)中,示出了设备310、设备320的各受电线圈132和送电线圈118平行并且相对于设置面稍微倾斜地配置的结构。图8(8-E)示出了设备330具备凸部331,在该凸部331中配置受电线圈132的结构。即使设备330具备凸部331,也能够以受电线圈132和送电线圈118平行且保持距离D4的方式构成设备330和充电盒200。此外,在图8(8-B)至(8-E)中,省略了衬垫232。
图9示出了送电线圈118和受电线圈132间的距离D4和通过受电装置得到的受电电力(W)的例子。横轴示出了送电线圈118和受电线圈132间的距离D4。纵轴示出了受电电力(W)。距离D4在10mm至30mm之间,能够传输电力。距离D4在17mm至23mm时,能够接收20W以上的受电电力,是优选的范围。在距离D4为20mm时,为最大的受电电力26(W)。如上所述,通过使包括送电线圈118的PC板210和衬垫232与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侧面抵接,能够使距离D4为最合适的值。
通过具备与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高度(H1)相匹配的充电盒200的高度(H3),能够抑制非接触充电装置50过高。此外,由于充电盒200由金属材料构成,充电盒200吸收噪声,因此能够减轻放射噪声。
由于充电盒200的外表面(201A、201B、201C、201D、201E)由金属材料构成,不透明,因此是无法目视充电盒200内的结构。由于无法目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和衬垫232的接触状态,因此无法确认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和送电线圈118是否分开恰当的距离进行对置。受电线圈132的宽度小于送电线圈118的宽度。因此,在从开口201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插入充电盒200时,即使送电线圈中心251和受电线圈中心250在横方向(Y轴方向)上稍微位置偏离,也能够维持平行,并将距离D4维持一定。因此,能够维持送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谐振,高效地进行电力传输。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300。充电盒310具备收纳设备330的开口201。充电盒310的壳体面201A为上表面,壳体面201B和201C为侧面,壳体面201D为充电盒310的设置面,壳体面201E为里面(背面)。各壳体面(201A至201E)为不锈钢制。在壳体面201E上设置有不锈钢制的箱体203,在箱体203内设置有送电装置110。在壳体面201A上,作为显示部,设置有LED205A、205B。LED205A、205B在开口201附近Y轴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在充电盒310的内面,在壳体面201E和设备330之间,光学传感器320在壳体面201B上设置。设备330具备保持受电线圈132和送电线圈118的距离的衬垫340。衬垫340为树脂制。衬垫340具有大于受电线圈132的面积,在保持受电线圈132的绝缘的同时,将与送电线圈118的距离保持一定。受电线圈132与设备内的受电电容器131连接,以6.78MHz谐振。送电线圈118也与送电电容器117连接,以6.78MHz谐振。
光学传感器320通过光的反射检测设备330的有无。在从开口201侧观察充电盒310时,光学传感器320配置在不阻碍设备330的插入,并且在送电线圈118和受电线圈132(衬垫340)接触时状态会变化的位置。例如,由于存在送电线圈118的宽度W4>受电线圈132的宽度W2的关系,因此光学传感器320能够在不干扰受电线圈118及衬垫340的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动作。
在从开口201向充电盒310的内部放入设备330时,在受电线圈132及衬垫340横切光学传感器320时,光学传感器320的输出状态切换。这时,送电侧控制部150使显示部205的LED点亮,在充电盒310的外部,在明示可充电状态的同时,开始电力传输。
通过设置光学传感器320,能够得知设备330的充电盒310内部的位置。此外,这里光学传感器320仅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此外,也可以配置在开口201附近。在设置两个光学传感器320时,例如能够将光学传感器320左右设置。在左传感器和右传感器的传感器输出状态不同的情况下,显示部205A、205B闪烁,能够促使使用者将设备330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400。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400具备四台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盒200(410A、410B、410C、410D)。充电盒410B、410C在Y轴方向上配置。此外,将充电盒410A沿重力方向配置在充电盒410B之上,将充电盒410D沿重力方向配置在充电盒410C之上。各充电盒(410A至410D)全部被构成为在X轴方向上具备开口201,能够通过开口201插入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四个充电盒(410A至410D)被固定为一体,成为充电架。
充电盒(410A至410D)为相同结构,为了便于理解内部结构,图中使箱体412B从壳体面201D分开。在充电盒410B的内部壳体面201E侧,配置有送电线圈118。在送电线圈118的开口201侧,设置有树脂制的衬垫232。通过衬垫232,能够使设置有送电线圈118的PC板210和设置有受电线圈132的PC板176平行且保持距离一定。
充电盒410B在背面201E具有具备时钟输入输出端子414B的箱体412B。在箱体412B和背面201E之间,内置有送电用电路。时钟输入输出端子414B与送电用电路内的送电控制部连接。同样地,具备充电盒(410A、410C、410D)的时钟输入输出端子(414A、414C、414D)。时钟输入输出端子(414A至414D)以相同的时钟信号进行动作。即,充电动作由四个充电盒(410A、410C、410D)同步进行。
通过以相同的时钟信号进行动作,能够抑制噪声的产生,进行稳定的非接触电力传输。此外,通过使各充电盒(414A至414D)同步进行动作,从充电盒(414A至414D)的各送电线圈118输送的电波的相位一致,能够抑制充电盒之间的电波干扰。
充电盒(414A至414D)的各送电线圈118在Y-Z平面上形成。从送电线圈118产生的磁通量在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产生。即,各送电线圈118产生的磁通量面向X轴方向产生。假设在X-Y平面上配置送电线圈,在Z轴方向上重叠充电盒的情况下,由于送电线圈产生的磁通量面向Z轴方向,因此在两个送电线圈之间有可能引起干扰。与此相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充电盒(414A至414D)之间的电波干扰。
此外,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发挥了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传感器,也能够搭载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的位置检测。
在四台充电盒(410A、410B、410C、410D)分别对型号全部相同的便携式热敏传输装置120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分别在四台充电盒(410A至410D)中设置相同的衬垫232。没有必要在四台充电盒(410A至410D)中设置全部相同的衬垫232。作为例子,假定充电盒410A、410B对上述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进行充电,充电盒410C、410D对与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0不同的壳体形状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1进行充电的情况。充电盒410A、410B具备上述的衬垫232,在充电盒410C、410D中设置与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121的壳体形状相匹配的衬垫。由此,能够对不同种类的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同时进行充电。
除了便携式热敏记录装置之外,上述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也可以用于移动电话、PDA(Personal Data Assistance:个人数据助理)、电动剃须刀等。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其中,
具备:设备以及送电装置,
所述设备具备:平面状的第一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一导电层;以及受电线圈,将所述第一导电层作为第一线圈图案,并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所述重力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
所述送电装置具备:平面状的第二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二导电层;送电线圈,将所述第二导电层作为第二线圈图案,并配置为以使产生所述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所述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所述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导电性的壳体,具有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支撑部,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设备的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
第一电容器,与所述送电线圈连接;
送电部,通过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第一电容器来输送电力;
传感器,检测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以及
控制部,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来控制送电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送电线圈具备衬垫,所述衬垫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其中,
作为一体地具备多个所述壳体,在重力方向上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壳体重叠设置,各所述壳体的所述送电装置同步进行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其中,
作为一体地具备多个所述壳体,在重力方向上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壳体重叠设置,各所述壳体的所述送电装置同步进行动作。
6.一种送电装置,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设备传输电力,
所述设备具备:平面状的第一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一导电层;受电线圈,将所述第一导电层作为第一线圈图案,并配置为通过与重力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来产生感应电流,所述第一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横切所述重力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
所述送电装置具备:
平面状的第二绝缘性基板,在表面具有第二导电层;
送电线圈,将所述第二导电层作为第二线圈图案,并配置为以使产生所述第一方向的磁通量,所述第二线圈图案的最外形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大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
支撑部,与所述第一绝缘性基板平行地支撑第二绝缘性基板;以及
导电性的壳体,具有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支撑部,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设备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送电装置还具备:
第一电容器,与所述送电线圈连接;
送电部,通过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第一电容器来输送电力;
传感器,检测所述送电线圈的位置;以及
控制部,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来控制送电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所述送电线圈具备衬垫,所述衬垫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的距离保持为一定的。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作为一体地具备多个所述壳体,在重力方向上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壳体重叠设置,各所述壳体的所述送电装置同步进行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电装置,其中,
作为一体地具备多个所述壳体,在重力方向上至少两个以上的所述壳体重叠设置,各所述壳体的所述送电装置同步进行动作。
CN201810198834.6A 2017-03-23 2018-03-09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 Pending CN1086314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7962 2017-03-23
JP2017057962A JP6909027B2 (ja) 2017-03-23 2017-03-23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および送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1420A true CN108631420A (zh) 2018-10-09

Family

ID=63583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98834.6A Pending CN108631420A (zh) 2017-03-23 2018-03-09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78092A1 (zh)
JP (1) JP6909027B2 (zh)
CN (1) CN10863142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41369A1 (en) * 2005-11-30 2010-06-10 Ryutaro Mori Planar Inductor
CN103827997A (zh) * 2011-09-28 2014-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CN203871929U (zh) * 2014-03-14 2014-10-0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电力传输装置、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线圈装置
JP2014233111A (ja) * 2013-05-28 2014-12-1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
CN104734369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WO2016043135A1 (ja) * 2014-09-19 2016-03-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充電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7907A (ja) * 2001-11-20 2003-05-30 Alps Electric Co Ltd 充電庫
JP3719510B2 (ja) * 2002-04-08 2005-11-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非接触式充電器を有する保管庫
KR101122983B1 (ko) * 2007-02-20 2012-03-15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코일 유닛 및 전자 기기
JP4605192B2 (ja) * 2007-07-20 2011-01-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JP4788693B2 (ja) * 2007-09-26 2011-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構造物
KR101842180B1 (ko) * 2010-12-24 2018-03-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급전 장치 및 급전 장치를 구비한 비접촉 급전 시스템
JP2013054234A (ja) * 2011-09-05 2013-03-21 Nikon Corp 光学装置、撮像装置、給電装置およびレンズキャップ
JP6049165B2 (ja) * 2011-10-24 2016-12-21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118203B2 (en) * 2011-11-15 2015-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duction charging with a closed magnetic loop
JP5844662B2 (ja) * 2012-03-07 2016-01-2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
JP5967989B2 (ja) * 2012-03-14 2016-08-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検知装置、受電装置、送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5857999B2 (ja) * 2013-04-26 2016-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駐車支援装置、および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5027142A (ja) * 2013-07-24 2015-02-05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装置
KR101630092B1 (ko) * 2014-12-24 2016-06-1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칩 전자부품의 제조방법
JP6507036B2 (ja) * 2015-06-03 2019-04-24 有限会社日本テクモ 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受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41369A1 (en) * 2005-11-30 2010-06-10 Ryutaro Mori Planar Inductor
CN103827997A (zh) * 2011-09-28 2014-05-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电力传输系统
JP2014233111A (ja) * 2013-05-28 2014-12-1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非接触電力伝送方法
CN104734369A (zh) * 2013-12-19 2015-06-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送电装置、受电装置以及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203871929U (zh) * 2014-03-14 2014-10-08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电力传输装置、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及线圈装置
WO2016043135A1 (ja) * 2014-09-19 2016-03-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充電装置、充電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09027B2 (ja) 2021-07-28
US20180278092A1 (en) 2018-09-27
JP2018161012A (ja) 2018-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4909B2 (en) Systems for inductive charging of portable devices that include a frequency-dependent shield for redu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heat during inductive charging
KR101083150B1 (ko) 전기 전도체의 비접촉에 의한 전력전송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9601943B2 (en)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in inductive charging
US6906495B2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KR101009812B1 (ko) 전기 전도체의 비접촉에 의한 전력전송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20100219791A1 (en)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KR101929765B1 (ko) 무선충전기가 구비된 휴대 단말기용 케이스
CN205004763U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用的供电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CN108631420A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及送电装置
CN108631419A (zh) 非接触电力传输装置以及送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