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1370A -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1370A
CN108631370A CN201810635532.0A CN201810635532A CN108631370A CN 108631370 A CN108631370 A CN 108631370A CN 201810635532 A CN201810635532 A CN 201810635532A CN 108631370 A CN108631370 A CN 108631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ng set
inverter
instruction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3553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秋环
张振华
庞国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lright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lright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lright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lright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3553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3137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631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13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涉及电力技术领域,该方法用于发电系统中,所述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组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本公开涉及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节省工程造价,并且具有施工简单,使用寿命长,能耗小,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由发、输、变、配、用等各环节组成,对电力系统来讲,发电和用电的平衡是电网重点解决的问题,由于用户的用电需求变化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大型电气设备启停对电网的冲击比较大,为了及时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电网要求发电机组具有较快的负荷响应速度。但是由于火电机组固有的特点,其响应负荷的速度是不尽人意的,它永远赶不上用电负荷的响应速度,有功功率和负荷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频率不稳定是电网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电网公司采用自动发电控制(AGC)的技术手段,对电力系统中的大部分发电机组,根据其本身的调节性能及在电网中的地位,分类进行控制,自动地维持电力系统中发供电功率的平衡,从而保证电力系统频率的质量。
火力发电机组是把燃煤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燃煤首先通过制粉系统磨成煤粉,煤粉配以适量的风输入锅炉,进行燃烧,把机组的循环介质(水)变成高温高压蒸汽,完成燃煤的化学能到蒸汽热量的转换,通过汽轮机把蒸汽的热量转换成机械能,并由发电机把汽轮机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整个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能量转变过程,其反应时间、调节精度和调节速率都不是太理想。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具有节省工程造价,施工简单,使用寿命长,能耗小,效率高的优点。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用于发电系统中,所述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组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该方法包括: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目标功率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中的部分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中的部分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目标功率的差值功率;通过所述差值功率生成输出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出指令调度所述第一发电机组将所述差值功率输入给所述发电系统中其他发电机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等于所述目标功率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包括:通过所述输入指令与能量路由装置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包括第一逆变器与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第一发电机组,用于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并通过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能量管理系统,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所述第一功率不等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或输出指令;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用于根据所述输入指令输出第二功率;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以及至少一个能量路由装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包括:输入指令单元,用于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包括:输出指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出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出指令调度所述第一发电机组将差值功率输入给所述发电系统中其他发电机组。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连接;和/或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高厂变系统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第二高厂变系统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能量路由装置由第一逆变器与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DC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DC端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一高厂变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AC端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二高厂变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文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文中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能够节省工程造价,并且具有施工简单,使用寿命长,能耗小,效率高的优点。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中能量路由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中能量路由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中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中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这些组件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组件可称为第二组件而不偏离本公开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示例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公开所必须的,因此不能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的系统框图。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近年来,储能系统开始引入到火力发电系统,用来提高火力发电机组AGC储能调频能力,其采用储能电池充放电对火力发电机组出力进行补充,用来更好的满足电网功率要求。但是由于储能电池自身的寿命、安全性等导致的火灾频发及爆炸事故使得该模式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同时由于现阶段储能电池价格居高不下,该模式造价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具体方面内容如下: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发电机组控制方法20至少包括步骤S202至S208。发电机组控制方法20可用于发电系统中,所述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组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
如图2所示,在S202中,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可例如,功率调度指令可为电网给第一发电机组下发的AGC指令。
其中,自动发电控制AG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是能量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控制着调频机组的出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电力需求,并使系统处于经济的运行状态。其中,自动发电控制是并网发电厂提供的有偿辅助服务之一,发电机组在规定的出力调整范围内,跟踪电力调度交易机构下发的指令,按照一定调节速率实时调整发电出力,以满足电力系统频率和联络线功率控制要求的服务。
其中,目标功率可例如为发电机组总体出力指标。在发电站中,发电机组发出的电力功率称为出力,发电机组出力就是单位时间内发电机组的产出电能。电力系统总的发电出力要适应负荷的变化,并不断进行调整。发电机组出力管理是指对发电机组的发电出力从制定考核标准到运行调度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规定机组最大和最小可调出力以及发电机组出力的运行调度三个方面。
在S204中,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可例如,在第一发电机组的出力指标小于总体出力指标时,生成输入指令。可例如,通过能量管理系统生成输入指令。
在一个实施例中,能量管理系统通过计算,向第二发电机组下达输入指令,根据该指令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相应的功率用于补充第一发电机组跟AGC指令之间的差值。
在S206中,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包括:通过所述输入指令与能量路由装置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
其中,在有多个第二发电机组时,第二功率为多个第二发电机组发电的总功率。其中,在有多个第二发电机组时,第二功率为多个第二发电机组发电的总功率;可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依次调用多个第二发电机组响应输入指令,以生成第二功率。
所述能量路由装置包括第一逆变器与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DC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DC端相连接。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AC端分别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连接。
其中,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的装置。典型的DC/AC逆变器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半导体功率集成器件,与逆变电路。逆变电路是用于通过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导通与关断完成逆变的工具,逆变电路,除了主逆变电路外,还要有控制电路、输入电路、输出电路、辅助电路和保护电路等构成。在本申请中使用的逆变电路可为现有技术中包含的各种型号与功能的逆变电路,本申请不以此为限。
其中,能量路由装置分别接入两台火力发电机组的高厂变系统或者火电机组机端出口,能量路由装置是以功率逆变器为基础集成而成,能够实现不同电源间电能的双向流动,并且实时控制电能功率流向,调节速度更快、响应时间更短、精度更高、寿命更长。
在S208中,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通过第一发电组输出的第一功率,与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的对第一功率的补充功率(第二功率)一并响应功率调度指令。第二功率用于补充第一功率与目标功率之间的差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目标功率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中的部分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可例如包括:确定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目标功率的差值功率;通过所述差值功率生成输出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出指令调度所述第一发电机组将所述差值功率输入给所述发电系统中其他发电机组。即为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超过目标功率时,可例如将第一发电机组多余的功率部分输入给发电系统中其他的发电机组,以用于补充其他发电机组的功率欠缺。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等于所述目标功率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根据本公开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通过利用其他的发电机组多余的功率来补充当前发电机组的欠缺功率,而不是引入储能系统来进行功率补充的方式,使得本公开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较目前的火力联合储能调频系统,能够节省工程造价,并且具有施工简单,使用寿命长,能耗小,效率高的优点。
根据本公开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通过优先由当前发电机组提供电能,另一台发电机组作为当前发电机组的补充能源的方式,能够提升另外一台参与AGC调节的发电机组调频性能,进而提升电网系统的整体调频性能。
应清楚地理解,本公开描述了如何形成和使用特定示例,但本公开的原理不限于这些示例的任何细节。相反,基于本公开公开的内容的教导,这些原理能够应用于许多其它实施例。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中能量路由装置的示意图。所述能量路由装置由第一逆变器与第二逆变器组成;在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中具有一个第一发电机组与一个第二发电机组时,系统连接方法如图3所示。
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DC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器的DC端相连接。还可例如,所述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一高厂变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二高厂变系统。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中能量路由装置的示意图。述能量路由装置由第一逆变器与对应于第二发电机组数量的第二逆变器组成;在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中具有一个第一发电机组与多个第二发电机组时,系统连接方法如图4所示。
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DC端分别于与多个第二逆变器的DC端相连接。还可例如,所述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一高厂变系统;其中多个第二逆变器的AC端连接多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二高厂变系统。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被实现为由CPU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在该计算机程序被CPU执行时,执行本公开提供的上述方法所限定的上述功能。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下述为本公开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对于本公开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公开方法实施例。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的框图。发电机组控制系统50包括:第一发电机组502,能量管理系统504,第二发电机组506,以及能量路由装置508。
其中,第一发电机组502用于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并通过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能量管理系统504用于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所述第一功率不等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或输出指令。
其中,所述能量管理系统504包括:输入指令单元5042用于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
其中,所述能量管理系统504包括:输出指令单元5044用于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出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出指令调度所述第一发电机组将差值功率输入给所述发电系统中其他发电机组。
第二发电机组506用于根据所述输入指令输出第二功率;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能量路由装置508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
其中,所述第一发电机组502的发电机端出口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508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506的发电机端出口连接;和/或所述第一发电机组502的第一高厂变系统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504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506的第二高厂变系统连接。
其中,所述能量路由装置508由第一逆变器与第二逆变器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DC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DC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502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一高厂变系统;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AC端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506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二高厂变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发电机组控制装置,通过利用其他的发电机组多余的功率来补充当前发电机组的欠缺功率,而不是引入储能系统来进行功率补充的方式,使得本公开的发电机组控制方法较目前的火力联合储能调频系统,能够节省工程造价,并且具有施工简单,使用寿命长,能耗小,效率高的优点。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中的系统连接示意图。图6示例性的说明了“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与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连接”的具体实施情况。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口与多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口的连接情况与图6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能量路由装置602连接第一发电机组604的发电机端,能量路由装置602连接第二发电机组606的发电机端,第一发电机组704的出力与第二发电机组706的出力分别经过第一高厂变系统6420与第二高厂变系统6062输出向电网。电网中还包括其他的发电机组608,能量管理系统610,电厂测控装置612,运动子站614,以及运动主站616等等。
还可例如,所述能量路由装置602的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以及所述能量路由装置602第二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中的系统连接示意图。图7示例性的说明了“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高厂变系统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与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第二高厂变系统连接”的具体实施情况。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高厂变系统与多个第二发电机组的第二高厂变系统的连接情况与图7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能量路由装置702连接第一发电机组704的第一高厂变系统7042,能量路由装置702连接第二发电机组706的第一高厂变系统7062,第一发电机组704的出力与第二发电机组706的出力分别经过第一高厂变系统7042与第二高厂变系统7062输出向电网。电网中还包括其他的发电机组708,能量管理系统710,电厂测控装置712,运动子站714,以及运动主站716等等。
还可例如,所述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高厂变系统;以及所述第二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二发电机组的第二高厂变系统。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框图。
下面参照图8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这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00。图8显示的电子设备20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20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电子设备20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至少一个处理单元210、至少一个存储单元220、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单元220和处理单元210)的总线230、显示单元240等。
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以被所述处理单元210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单元210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电子处方流转处理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所述处理单元210可以执行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
所述存储单元220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单元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单元(RAM)220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单元220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单元(ROM)2203。
所述存储单元220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2205的程序/实用工具2204,这样的程序模块2205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总线230可以为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单元总线或者存储单元控制器、外围总线、图形加速端口、处理单元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电子设备20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300(例如键盘、指向设备、蓝牙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该电子设备20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电子设备20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250进行。并且,电子设备20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260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网络适配器260可以通过总线230与电子设备20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明白,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电子设备20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单元、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
图9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示意图。
参考图9所示,描述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400,其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终端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上运行。然而,本公开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所述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可读存储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设备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实现如下功能: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以及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的描述分布于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唯一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通过以上的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移动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此外,本说明书说明书附图所示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公开所能产生的技术效果及所能实现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公开所公开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第一”、“第二”及“一”等的用语,也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公开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也视为本公开可实施的范畴。

Claims (10)

1.一种发电机组控制方法,用于发电系统中,所述发电系统包括第一发电机组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
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
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以及
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目标功率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中的部分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功率中的部分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功率与所述目标功率的差值功率;
通过所述差值功率生成输出指令;以及
通过所述输出指令调度所述第一发电机组将所述差值功率输入给所述发电系统中其他发电机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等于所述目标功率时,通过所述第一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包括:
通过所述输入指令与能量路由装置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
其中,所述能量路由装置包括第一逆变器与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
6.一种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用于发电系统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电机组,用于接收功率调度指令,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中包括目标功率;并通过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
能量管理系统,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所述第一功率不等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或输出指令;
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用于根据所述输入指令输出第二功率;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功率响应所述功率调度指令;以及
至少一个能量路由装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输入指令单元,用于在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入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入指令调度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输出第二功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输出指令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目标功率时,生成输出指令;以及通过所述输出指令调度所述第一发电机组将差值功率输入给所述发电系统中其他发电机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连接;和/或
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第一高厂变系统通过所述能量路由装置与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第二高厂变系统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路由装置由第一逆变器与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组成;
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DC端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DC端相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的AC端连接所述第一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一高厂变系统;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逆变器的AC端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发电机组的发电机端出口或第二高厂变系统。
CN201810635532.0A 2018-06-15 2018-06-15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863137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35532.0A CN108631370A (zh) 2018-06-15 2018-06-15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35532.0A CN108631370A (zh) 2018-06-15 2018-06-15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1370A true CN108631370A (zh) 2018-10-09

Family

ID=63691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35532.0A Pending CN108631370A (zh) 2018-06-15 2018-06-15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3137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2419A (zh) * 2021-11-22 2022-03-11 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0668A (zh) * 2012-05-18 2012-12-12 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储能系统出力的方法、装置及一种发电系统
CN104410105A (zh) * 2014-11-26 2015-03-11 沈阳工业大学 基于直流母线网状结构的智能风电场控制方法
CN104420985A (zh) * 2013-08-30 2015-03-18 郭庆梅 一种联合发电系统
CN107302229A (zh) * 2017-07-10 2017-10-2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agc控制装置及综合发电系统
CN107453390A (zh) * 2016-06-01 2017-12-08 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为电网供电的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CN208508549U (zh) * 2018-06-15 2019-02-15 北京艾路特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0668A (zh) * 2012-05-18 2012-12-12 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储能系统出力的方法、装置及一种发电系统
CN104420985A (zh) * 2013-08-30 2015-03-18 郭庆梅 一种联合发电系统
CN104410105A (zh) * 2014-11-26 2015-03-11 沈阳工业大学 基于直流母线网状结构的智能风电场控制方法
CN107453390A (zh) * 2016-06-01 2017-12-08 北京睿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为电网供电的发电系统及发电方法
CN107302229A (zh) * 2017-07-10 2017-10-27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agc控制装置及综合发电系统
CN208508549U (zh) * 2018-06-15 2019-02-15 北京艾路特储能技术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72419A (zh) * 2021-11-22 2022-03-11 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172419B (zh) * 2021-11-22 2024-01-26 国能(福州)热电有限公司 发电机组自动发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5021B2 (en) Datacenter power management using AC and DC power sources
Lotfi et al. Hybrid AC/DC microgrid planning
CN102055241B (zh) 集成的实时功率和太阳能电场控制系统
Colet-Subirachs et al. Centralized and distributed active and reactive power control of a utility connected microgrid using IEC61850
Weckx et al. Multiagent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respecting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loading and voltage limits
CN208508550U (zh) 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Manbachi et al. Intelligent agent-base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islanded AC–DC microgrids
CN102169342B (zh) 一种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Khan et al. Modelling and optimal management of distributed microgrid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EP2437372A2 (en) Smart microgrid
US20040030457A1 (en) On-line control of distributed resources with different dispatching levels
US20040027004A1 (en) On-line control of distributed resources with different dispatching levels
JP5520256B2 (ja) マイクログリッドとその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3605788A1 (en) Aggregation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and complex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13544063A (ja) 分散型電力供給源の電子式電力系統インタフェースの制御計画を容易に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208508549U (zh) 发电机组控制系统
US20190079571A1 (en) Power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auxiliary power systems
Vaahedi et al. The emerging transactive microgrid controller: illustrating its concept, functionality, and business case
Marten et al. Kriegers flak‐combined grid solution: coordinated cross‐border control of a meshed HVAC/HVDC offshore wind power grid
JP7242563B2 (ja) 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
Stalling et 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universal power router for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
CN108631370A (zh)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Abdel-Akher et al. Effective demand side scheme for PHEVs operation considering voltage stability of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CN108631369A (zh) 发电机组控制方法及系统
Sharma et al. A smarter method for self-sustainable buildings: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a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for managing energy oper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