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8400A - 信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8400A
CN108628400A CN201810207830.XA CN201810207830A CN108628400A CN 108628400 A CN108628400 A CN 108628400A CN 201810207830 A CN201810207830 A CN 201810207830A CN 108628400 A CN108628400 A CN 1086284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information equipment
housing
directions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78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8400B (zh
Inventor
广吉高
广吉高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i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Vai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io Corp filed Critical Vai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28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8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8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84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8Enclosures for carrying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peripheral devices, e.g. cases for a laptop and a prin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the display being foldable up to the back of the other housing with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e.g. by 360° rotation over the axis defined by the rear edge of the base enclo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课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阻碍轻量化并且保持便捷性的同时,防倾倒的翻盖型信息设备。【解决手段】本发明涉及的翻盖型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壳110,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第二外壳120,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120a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一同以第一轴AX1为转动轴铰接;以及支撑构件130,随着第一外壳110一边在第一轴AX1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而与之相联动,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支撑构件130划定的该信息设备1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从第二外壳120的另一端120b向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的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信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设备。
背景技术
(1)信息设备的重量平衡
以往,作为信息设备中的一种,翻盖型(Clamshell type)笔记本PC(PersonalComputer)已被普遍认知。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作为翻盖型笔记本PC的信息设备700大体上被分为:收纳有显示面板等显示器(省略了图示)的第一外壳(Case)710;以及收纳有键盘等输入器、CPU主板、电池等(均省略了图示)的第二外壳720。并且,第一外壳710的一端710a以及第二外壳720的一端720a处构成有转轴(Hinge)部H1,第一外壳710与第二外壳720通过该转轴部H1铰接在一起。
在收纳·搬运时,如图13(b)所示,第一外壳710与第二外壳720呈相互平面重叠的闭合状态。而在使用时,如图13(c)所示,则第一外壳710以转轴部H1的为中心转动从而从第二外壳710处打开。使用者通过调节第一外壳710与第二外壳720之间的开合角度OA,来设定第一外壳710相对于桌面(这里指水平面)的角度DA从而使显示器便于观看。
近年来,随着有源元件、无源元件、LSI、电池等电子器件的小型轻量化;由硬盘(HDD等)替换硅硬盘(Silicon disk)(即,固态硬盘)所带来的辅助记忆设备的小型轻量化;印刷电路基板安装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小型轻量化;以及对外壳材料·外壳结构的改良所带来的小型轻量化等所带了的贡献,使得信息设备整体的轻量化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上述作为翻盖型笔记本PC的信息设备700中,收纳有CPU主板、以及电池等的第二外壳720侧的轻量化发展得尤其显著。而另一方面,第一外壳710侧有时会附加具备触摸板功能的显示器硬件。以上这些原因的叠加,使得第二外壳720与第一外壳710之间的重量平衡相较于以往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第一外壳710的相对重量变重了。这样一来,防倾倒设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2)信息设备的倾倒问题
信息设备的倾倒问题,例如是指:在将信息设备700(翻盖型笔记本PC)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后将第一外壳710从第二外壳720处打开时,一旦第一外壳710打开至一定角度以上,则该信息设备700的整体重心CG就会在跨越该信息设备700的占用区域(Footprint)边界(将在后述进行定义)后位于占用区域FP(将在后述进行定义)的外侧。这样一来,第一外壳710即会向后方倾倒,从而导致信息设备700整体发生倾倒。
上述“占用区域”是指在将信息设备放置于水平面时,该信息设备在水平面上所占的区域。详细来讲,是指将信息设备与水平面相接触的点、线、以及面特定出之后,假设将这些点线面相连后所包围的区域。另外,上述“占用区域边界”是指划定上述“占用区域”的边界。信息设备与水平面相接触的部位(以下也会称为“接地部位”)也可能为占用区域边界。
下面,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背景技术中涉及的信息设备700(翻盖型笔记本PC)被放置于水平面上,其四个橡胶脚垫121作为接地部位与水平面发生接触。在将这些接地部位(选择接触部位的最外侧)用线相连后,被线包围的区域FP即“占用区域”。而符号BFP所表示的边界线即“占用区域边界”。
具有重量W的信息设备700的重心CG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占用区域FP的内侧(参照图15(a)、图15(b)、图13(b)、以及图13(c))。
然而,一旦将第一外壳710打开至比正常情况更大的角度时,如图14(a)所示,信息设备700(翻盖型笔记本PC)的整体重心CG就会跨越占用区域边界BFPa后位于占用区域FP的外侧。最终,如图14(b)所示,第一外壳710向后方倾倒,第二外壳720也随之被带动从而上翻,信息设备700因此整体发生倾倒。
像这样,当第一外壳710与第二外壳720之间的开合角度OA到达一定角度后,基于重心CG与占用区域FP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信息设备700整体倾倒的问题,即上述所说的信息设备的倾倒问题。
作为参考,在如今市场上,能够将第一外壳卸下后将第一外壳作为单独的平板终端使用的PC变得越来越多。这种PC通常被称为可拆卸式(Detachable)PC,例如,常见的有可将第一外壳卸下的翻盖型笔记本PC,以及支架型(Cradle type)PC等。这种可拆卸式PC在将第一外壳卸下后,任然需要通过第一外壳来单独运行。因此,在非可拆卸式PC中被安装在第二外壳中的CPU、电池等硬件,在可拆卸式PC中就需要被被安装在第一外壳中,这样就使得第一外壳越来越重(也就是头重脚轻的状态)。因此,对于可拆卸式PC来说,防倾倒设计就变得更加重要。
(3)已被提出的解决方案
为了不发生上述的倾倒问题,在以往已有下述这些解决方案被提出。
(i)将信息设备设计为支架型结构,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开合角度OA固定(省略了图示)。
(ii)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最大可开合角度OA限制在信息设备800不会倾倒的程度的角度上(参照图16(a)中所示的以往的信息设备800)。例如,根据某一制造商所制造的翻盖型笔记本PC,是将可开合角度限制在不超过125°的范围内。
(iii)在第二外壳820侧加装重物(参照图16(b)中所示的以往的第二种信息设备800a)。
但是,上述这些解决方案则存在以下课题。
在上述(i)涉及的解决方案中,由于开合角度是固定的,因此无法根据使用者的体格、姿势、以及PC的放置状态等情况来自由的调整第一外壳的角度(即显示器的角度)。这样一来,就会使画面变得不利于观看,从而有损使用便捷性。
在上述(ii)涉及的解决方案中,由于开合角度被限制在小于使用时可以想到的正常范围内,因此其作为翻盖型笔记本PC来说同样有损使用便捷性。例如,在将翻盖型笔记本PC放置于膝盖上使用时,相比放置在桌面上使用时来说就需要更大的开合角度。此情况下,由于开合角度被限制在比正常范围更小的角度,因此无法打开至使用者所需要的角度。这样一来,显示画面就会变得不适合在膝盖上进行观看,最终有损使用便捷性。
而在上述(iii)涉及的解决方案中,由于加装了重物840,因此使得翻盖型笔记本PC的整体重量变大,这本身就阻碍了其轻量化的初衷。
另外,除了上述(i)~(iii)涉及的解决方案以外,也有使用支撑构件(即支架(Stand))来支撑信息设备的方法被提出。
(iv)以往的第三种信息设备900,包括: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省略了图示)的第一外壳910;以及呈平板状并且一端920a与第一外壳910的一端910a一同以转轴部H1的第一轴AX1(省略了图示)为转动轴铰接的第二外壳920。除了上述第一外壳910以及第二外壳920以外,还进一步包括:一端930a铰接在第一外壳910中部的支撑构件930(参照非专利文献1以及图17(a))。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使用者就能够通过将支撑构件930的另一端930b向后方打开,并使支撑构件930的另一端930b接地后将打开角度固定,从而来支撑第一外壳910。这样,就能够防止其倾倒。
(v)以往的第四种信息设备950,包括:呈平板状并且将显示器10收纳或至少覆盖一部分的第一罩盖外壳(Cover case)951;以及呈平板状的第二罩盖外壳952。
通过使第一罩盖外壳951的另一端951b折返来临时设置用于支撑的结构,从而使显示器10依靠在该用于支撑的结构上来获得支撑。这样,就能够防止其倾倒(参照非专利文献2以及图17(b))。
【先行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1】“HP Elite x2 1012 G1产品详情”,【online】,株式会社日本HP,2017年,【2017年3月13日检索】,互联网
URL:http://jp.ext.hp.com/notebooks/business/elite_x2_1012_gl/
【非专利文献2】“HUAWEI MateBook”在线手册,【online】,华为技术日日本株式会社,2017年,【2017年3月13日检索】,互联网
URL:http://consumer.huawei.com/minisite/jp/matebook/index.htm
然而,根据以往的第三种信息设备900以及以往的第四种信息设备950,由于不仅需要先从第二外壳920、第二罩盖外壳952处打开第一外壳910、第一罩盖外壳951,再从第一外壳910处打开支撑构件或将第一罩盖外壳951折返,这样一来就需要有意识的进行两个阶段的操作。
另外,根据以往的第三种信息设备900,由于需要将用于防止倾倒的支撑构件930的另一端930b打开至非常靠后方的位置上,导致占用区域变得相当大。这样一来,用于放置信息设备的桌面也就必须要具备相应足够的面积。
还有,根据以往的第三种信息设备900,在将支撑构件930打开的状态下转为将信息设备900放置在膝盖上使用时,支撑构件930的另一端930b就会与膝盖部发生接触,并且还可能会从膝盖处滑落,导致信息设备900处于不稳定状态。
再有,根据以往的第四种信息设备950,由于第一罩盖外壳951与第二罩盖外壳952之间的开合角度基本上只能够设定成单个固定角度,因此就无法自由地设定第一罩盖外壳951与第二罩盖外壳952之间的开合角度(即从使用者角度观看的显示画面的角度),从未结果上导致显示画面变得不利于观看。
如上述般,虽然在以往的第三种信息设备900以及以往的第四种信息设备950中考虑到了防倾倒这一点,但作为折中,缺有损了信息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阻碍轻量化并且保持便捷性的同时,防倾倒的翻盖型信息设备。
发明内容
【1】本发明涉及的翻盖型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壳,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第二外壳,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一同以第一轴为转动轴铰接;以及支撑构件,随着所述第一外壳一边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而与之相联动,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所述第二外壳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备随着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打开而与之相联动的支撑构件,并且伴随该联动,由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第二外壳的另一端朝第二外壳的一端的方向(后方)移动,因此就能够使该信息设备的重心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倾倒。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只附加支撑构件,因此不需要在第二外壳中放置重物。即,不会为了设置防倾倒措施而阻碍信息设备的轻量化。
再者,根据本发明,由于支撑构件会随着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打开而自动与之相联动从而使占用区域边界向后方移动,因此使用者不仅能够将第一外壳以自由的角度打开,而且还能够在不需要予以特别在意并且不需要进行特别操作的情况下,自动防止倾倒。即,在能够防止倾倒的同时,还能够保持信息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因此,根据本发明,就能够提供能够在不阻碍轻量化并且保持便捷性的同时,防倾倒的翻盖型信息设备。
另外,在上述【1】中所记载的翻盖型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从第一外壳在第二外壳处闭合,到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打开,再到闭合角度到达标准使用角度(后述)为止,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的移动量保持在第二外壳厚度的大致1.3倍~3.0倍范围内,更具体地来说,保持在大致1.6倍~2.0倍范围内。
如果占用区域边界的移动量过小(例如,不足1.3倍),就无法充分获得防倾倒效果,因此就会使增加第一外壳110侧的重量变得束手束脚,导致其不适合成为例如可拆卸式PC。而且,如果占用区域边界的移动量过小,就无法充分加大开合角度OA,因此就会限制使用便捷性。反之,如果将占用区域边界的移动量设定得过大(例如,超过3.0倍),则会使用于确保占用区域的支撑构件外突,反而有损使用便捷性。
还有,在上述【1】中所记载的翻盖型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支撑构件不与第一外壳相连接。换言之,支撑构件通过铰接、齿轮、操作杆(Lever)等与第二外壳相连接从而隶属于第二外壳,并且,支撑构件不与第一外壳相连接。
假如支撑构件以任意形式与第一外壳相连接的话,就无法/很难使第一外壳自如地卸下或安装,这样一来,就很难成为一种第一外壳可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例如,可拆卸式PC)。
所以,通过将信息设备构成为使支撑构件不与第一外壳相连接(换言之,支撑构件通过铰接、齿轮、操作杆等与第二外壳相连接从而隶属于第二外壳,并且,支撑构件不与第一外壳相连接),第一外壳就容易成为一种可以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例如,可拆卸式PC)。
【2】在上述【1】记载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所述支撑构件是一个配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下侧的,一端为能够以设定在所述第二外壳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二轴为中心转动的自由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壳铰接的扁平物(Flap),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所述信息设备闭合后的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以及所述扁平物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所述扁平物的上侧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滑动的滑动面,所述扁平物的下侧的轮廓呈随着朝+x方向推进而逐渐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当所述第一外壳开始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时,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扁平物的所述一端抵接接触。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因此当使用者在信息设备闭合的状态下把持第一外壳的另一端侧并向上方打开时,第一外壳就会以第一轴为中心开始转动。一旦第一外壳就开始以第一轴为中心转动,第一外壳的一端(以下称为“后端”)就会因杠杆(以第一外壳的另一端为着力点,第一轴为支点,一端侧为作用点的杠杆)作用开始朝下方位移。并且,第一外壳的一端的端部(后端)通过其自身朝下方位移,因此就会以如同将扁平物往下踩的方式将扁平物的一端朝下方推压。
随着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开合角度逐渐变大,第一外壳的一端就会在扁平物上侧的滑动面上滑动。
一方面,由于扁平物与第二外壳铰接并且能够以第二轴为中心转动,因此随着扁平物的一端被朝下方推压,其就会以第二轴为中心转动。
另一方面,由于扁平物的下侧的轮廓呈随着朝+x方向推进而逐渐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因此随着扁平物以第二轴为中心(一开始朝下方)转动,扁平物与水平面相接触的部位就会朝+x方向移动。
即,占用区域边界朝+x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占用区域朝+x方向扩大。
所以,伴随着第一外壳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的重心朝+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也会与之相联动地朝+x方向移动,这样就能够使信息设备的重心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倾倒。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阻碍轻量化并且保持便捷性的同时,防倾倒的翻盖型信息设备。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将信息设备闭合后以所述第一外壳在上所述第二外壳在下的方式将所述信息设备放置于水平面时,将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另一端侧的面定义为正面,将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侧的面定义为背面,将从所述信息设备的所述正面向所述背面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轴相平行的方向,即从所述信息设备的右侧面向左侧面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即从所述第二外壳侧向所述第一外壳侧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
后述【3】~【9】中均援引上述定义。
【3】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所述第二轴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
通过这样,即便是将扁平物的长度在+x方向或-x方向上设计得较长,也能够使其潜伏在信息设备下侧的面中比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即便扁平物被设计得较长,也不会使信息设备整体大型化。
【4】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在所述扁平物的下侧,形成有扁平物凸部,当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所述扁平物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厚度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当第一外壳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第一外壳的厚度中心线、扁平物凸部以及由扁平物凸部构成的接地部位(占用区域边界)这三个要素就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被施加于第一外壳的应力等,就会通过扁平物凸部直接传递至接地部位,从而就能够稳定第一外壳的放置状态。
【5】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所述扁平物时,所述扁平物下侧的轮廓的一部分具有呈直线状的扁平物直线部,当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所述扁平物直线部以具有规定长度的直线的状态下与水平面相接触。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当第一外壳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扁平物就会以线或面的方式与水平面相接触从而支撑信息设备的重量。因此,扁平物就不易发生偏移,从而能够稳定信息设备的放置状态。
【6】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进一步配置有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的结构为产生使所述扁平物朝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下侧的面闭合方向的推力。
由于配置有这样的弹性构件,因此当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闭合时,扁平物就会因推力而被推向第二外壳。另外,在第一外壳打开时,扁平物同样会因推力而被推向第一外壳的端部。
因此,即便是在将信息设备整体从水平面(例如,桌子的上端面)抬起的情况下,扁平物也不会晃动。所以其是一种具备良好收纳性和便携性的信息设备。另外,由于扁平物也不会因晃动而从信息设备上外突,因此其也是一种具有优良外观的信息设备。
【7】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位于所述扁平物上侧的用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滑动的滑动面具有比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的摩擦系数更小的摩擦系数,而且,还具有比聚苯乙烯(polystyrene)的摩擦系数更小的摩擦系数。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扁平物上侧的滑动面因此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能够发挥出较高的润滑性从而使第一外壳的一端便于滑动。另外,由于具有相对较小的摩擦系数,所以其是一种不易磨损的,具有优良耐久性的信息设备。
【8】在上述【1】记载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所述支撑构件为在所述信息设备闭合的状态下配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侧的扁平物,并且所述信息设备并且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外壳的转动相联动并以所述第一轴为中心转动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嵌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嵌合,并且以所述第三轴为中心转动的第三齿轮,所述扁平物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齿轮的轴(Shaft)相结合,并且与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相联动地在所述第三轴的周围转动。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当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打开时,第一齿轮就会与第一外壳的转动相联动并以第一轴为中心转动。然后,与第一齿轮相嵌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第二齿轮相嵌合的第三齿轮随即转动。由于第三齿轮的轴与扁平物的一端相接合,因此伴随第三齿轮的转动,扁平物也会在第三轴的周围转动。而一旦扁平物开始在第三轴的周围转动,扁平物的另一端最终与水平面接触,从而构成占用区域边界。
即,随着第一外壳被打开,占用区域边界与第一外壳打开前相比向+x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占用区域在+x方向上扩大。
如上述般,随着第一外壳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的重心向+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也会与之相联动地向+x方向移动,因此就能够使信息设备的重心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倾倒。
因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不阻碍轻量化并且保持便捷性的同时,防倾倒的翻盖型信息设备。
【9】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当所述信息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并且,所述支撑构件进一步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下侧的,并且将所述第一外壳的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撑构件的运动的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一端经由第一万向接头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相连接,所述操作杆的另一端经由第二万向接头与所述支撑构件相连接,所述操作杆的所述一端以及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相连接从而使所述操作杆能够以该中间部为第四轴转动。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当信息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外壳的一端的端部会位于比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因此,当第一外壳相对于第二外壳打开并转动时,第一外壳的一端的端部就会相对的朝-x方向移动。
一方面,第一外壳的一端经由第一万向接头与操作杆的一端的相连接,另一方面,该操作杆的另一端经由第二万向接头与支撑构件相连接,并且操作杆的一端以及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与第二外壳的一端相连接从而使操作杆能够以该中间部为第四轴转动。
因此,当第一外壳的一端的端部向-x方向移动时,就能够在将经由第一万向接头后的操作杆的一端侧作为着力点、将操作杆的中间部的第四轴作为支点、以及将操作杆的另一端作为作用点的情况下,经由第二万向接头对支撑构件施加+x方向的力。
由于支撑构件因该力而向+x方向移动,因此支撑构件与水平面相接触后构成的占用区域边界也会随即向+x方向移动。
即,随着第一外壳被打开,占用区域边界与第一外壳打开前相比向+x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占用区域在+x方向上扩大。
如上述般,随着第一外壳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的重心向+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也会与之相联动地向+x方向移动,因此就能够使信息设备的重心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倾倒。
【10】在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中,理想的情况是:所述信息设备的所述第一外壳可以自由地安装或卸下。
如前述【背景技术】中所述般,由于第一外壳可以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中安装有CPU、电池等部件,所以第一外壳的重量就变得相对较重。这样一来,信息设备就容易发生倾倒。因此对于第一外壳可以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来说,就特别适合来实施本发明,从而进一步享有本发明所带来的效果。
【11】另外,本发明涉及的另一种形态的翻盖型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罩盖外壳,用于收纳呈平板状的显示器;第二罩盖外壳,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罩盖外壳的一端一同以第一轴为转动轴铰接,并且至少安装有输入器;以及支撑构件,随着所述第一罩盖外壳一边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罩盖外壳打开而与之相联动,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所述第二罩盖外壳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罩盖外壳的所述一端的方向移动。
【12】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用罩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罩盖,覆盖呈平板状的信息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罩盖,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罩盖的一端一同以第一轴为转动轴铰接;以及支撑构件,随着所述第一罩盖一边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罩盖打开而与之相联动,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用罩盖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所述第二罩盖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罩盖的所述一端的方向移动。
简单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主要部位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实验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一中的弹性构件140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二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三涉及的信息设备4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四涉及的信息设备用罩盖5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五涉及的信息设备6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背景技术涉及的信息设备700的图。图13(a)是从右后方的斜下位置观看信息设备700后的斜视图。图13(b)以及图13(c)是图13(a)中从右侧观看信息设备700后的右侧面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信息设备的倾倒问题的图。图14(a)以及图14(b)均为从右侧观看信息设备后的右侧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信息设备的占用区域FP以及占用区域边界BFP的图。图15(a)是从上方观看信息设备700后的平面图,图中配置有橡胶脚垫121的位置用圆形进行了标示。图15(b)是信息设备700的右侧面图。图15(a)以及图15(b)展示的均为第一外壳710相对于第二外壳720闭合后的状态。
图16是用于说明以往的信息设备800以及以往的第二个信息设备800a的图。图16(a)以及图16(b)均为从右侧观看信息设备后的右侧面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以往的第三个信息设备900以及以往的第四个信息设备950的图。图17(a)是从右后方观看信息设备900后的斜视图,图17(b)是信息设备950的右侧面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依据附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信息设备以及信息设备用罩盖进行说明。另外,各附图中所展示的仅为简图,并不一定严谨地反映实际尺寸。
【实施方式一】
图1以及图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图。其中,图1(a)~图1(c)以及之后的图2(a)~图2(b)展示的是从信息设备1闭合,到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逐渐打开,再到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120之间的开合角度OA逐渐变大的各个阶段下的状态。各图均为从右侧观看信息设备1后的右侧面图。图3是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主要部位截面图。其中,图3(a)是图1(a)中被虚线包围的部位C1的放大图。图3(b)是图1(b)中被虚线包围的部位C2的放大图。图3(c)是图1(c)中被虚线包围的部位C3的放大图。
“开合角度”是指在以相对于第一轴AX1垂直的平面对信息设备进行切割后,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所呈的角度。较为典型的情况是指第一外壳的主面与第二外壳的主面之间的角度。通过调整该开合角度,就能够对从使用者的角度观看后的显示器画面的角度进行调节。
另外,对于方向等的定义,具体如下:在将信息设备1闭合后以第一外壳110在上第二外壳120在下的方式将信息设备1放置于水平面时,将第二外壳120的另一端120b侧的面定义为正面,将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侧的面定义为背面,将从信息设备1的正面向背面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相垂直且与第一轴AX1相平行的方向,即从信息设备1的右侧面向左侧面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即从第二外壳120侧向第一外壳110侧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
1.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基本结构
(1)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从整体上来说,是一台包括第一外壳110、第二外壳120、以及支撑构件130的翻盖型信息设备(参照图1以及图2)。
“翻盖型”一般是指配置于上侧的外壳与配置于下侧的外壳铰接的结构(类似于贝壳的结构)。
“信息设备”主要是指PC、平板终端等设备。但是,只要具备本发明涉及的防倾倒结构,则不受限于这些设备。例如,附带键盘罩盖的键盘等也包含在本发明所说的信息设备中。另外,信息设备可以是第一外壳无法卸下的结构,也可以是第一外壳可拆卸的结构(即可拆卸式)。
(2)第一外壳110是一个至少安装有显示器(省略了图示)的外壳。
“显示器”只要是能给予使用者视觉信息即可。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显示面板,同时又不仅限于此。
在将信息设备1闭合的状态下(图1(a)所示的状态)从上方进行观看时,第一外壳110呈平板状。第一外壳110从平面看呈矩形。另外,并不限于此形状,例如,第一外壳110也可以呈椭圆形。
这里所说的“平板状”是指大致上呈平坦的板状,可以是主面为严格意义上的平面,也可以是以主面为基准面并且在其表面上具有一些凹凸部和弯曲部。
对于第二外壳120来说,也同样援引上述这些说明。
(3)第二外壳120在信息设备1为典型的翻盖型笔记本PC的情况下,通常是一个安装有键盘等输入器的一侧的外壳。但是,在实施方式一种也可以不安装有输入器。
第二外壳120从平面看呈平板状。
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一同以第一轴AX1为转动轴铰接,并且构成铰接部H1。
这里,在以与第一轴AX1相垂直的平面对第一外壳110进行切割后的切割面观看时,将第一轴AX1侧(信息设备1的背面侧)的一端定义为“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将与该一端相反一侧(信息设备1的正面侧)的一端定义为“第一外壳110的另一端110b”。另外,“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不仅仅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端部110c,还包括端部110c以及其在周围略广范围内的部分(这些部分总称为“端部”)。这一点“第一外壳110的另一端110b”也同样如此。
而且,“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以及“第二外壳120的另一端120b”也同样按上述情况来定义。
再有,上述中“转动”不仅仅是指沿完全圆形的弧线运动,也包括大体上呈现转动的运动。作为大体上呈现转动运动,可以列举的有:沿椭圆形的弧度运动、或是一度先以直线运动后再沿圆形的弧线运动。
(4)支撑构件130只要是与信息设备1的放置面相接触,并且能够支撑信息设备1的话,可以采用任意结构和任意材质。
(5)信息设备1所具有的结构为:随着第一外壳110一边在第一轴AX1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支撑构件130则与之相联动。并且,伴随该联动,通过支撑构件130划定的该信息设备1的一端侧(+x方向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从第二外壳120的另一端120b向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的方向移动(参照图1以及图2)。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翻盖型信息设备1中,理想的情况是:从第一外壳110在第二外壳120处闭合,到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再到闭合角度到达标准使用角度(后述)为止,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的移动量保持在第二外壳120厚度的大致1.3倍~3.0倍范围内,更具体地来说,保持在大致1.6倍~2.0倍范围内则更加理想。
这里所说的第二外壳120的“厚度”是指与第二外壳120的主面相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
再有,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翻盖型信息设备1中,理想的情况是:支撑构件130不与第一外壳110相连接。换言之,支撑构件130通过铰接、齿轮、操作杆等与第二外壳120相连接从而隶属于第二外壳120,并且,支撑构件130不与第一外壳110相连接。
2.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详细结构
以下,将对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1)扁平物结构
如图3所示,支撑构件130是一个一端130a为自由端,另一端130b与第二外壳120铰接的扁平物135。
扁平物135的另一端135b(130b)以及第一外壳110在第二轴AX2的附近构成铰接部H2。另一方面,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130a)能够以设定在第二外壳120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二轴AX2为中心转动。
(2)第一外壳110处的杠杆结构
当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信息设备1闭合后的状态时,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的端部110c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参照图3(a))。由于处于这种位置关系,第一外壳110处就构成了以另一端110b为着力点、以第一轴AX1为支点、以及以一端110a的端部110c为作用点的杠杆结构。
(3)扁平物135的形状等
扁平物135下侧(-z方向一侧)的轮廓136呈随着朝+x方向推进而逐渐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通过扁平物135下侧的轮廓136呈弯曲的形状,就能够使该轮廓136与放置面之间的接触部位伴随扁平物135的转动而一同向后方(+z方向)移动。
这里所说的“弯曲的形状”是指在实施方式一中,当沿+x方向观看扁平物135时,轮廓136的切线的方向在扁平物135的中间部附近发生大幅改变,即呈现类似于日文假名“く”的形状。不过,也并不限于这种形状。例如,也可以呈切线方向几乎连续改变的“弧线(Curve)”形状。另外,只要发挥着实施方式一所期望的作用以及效果,上述“弯曲的形状”也包含大致呈直线的形状。
再有,形成扁平物135下侧轮廓136的构件,可以使用握持力相对较高的聚氨酯橡胶(Urethane rubber)等材料。
在扁平物135下侧(-z方向一侧),形成有扁平物凸部137。该扁平物凸部137被构成为:当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该扁平物凸部137位于第一外壳110厚度的中心线CL1的延长线上(参照图3(c))。
这里所说的“标准使用角度”是指将信息设备(翻盖型笔记本PC)放置在标准的桌面上,并且使用者以正常姿势观看信息设备的显示器时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开合角度。“标准使用角度”可以存在一定的范围。其会根据信息设备放置面的高度(放置信息设备的桌面高度)、使用者的身高(具体为使用者双眼所在的高度)、以及信息设备的第一外壳与使用者双眼之间的距离等因素而改变,一般大致上被设定在100°~140°的范围。
“第一外壳的厚度”是指与第一外壳的主面相垂直方向上的第一外壳的尺寸。
“扁平物凸部137位于延长线上”是指中心线CL1、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与滑动面139接触的部位、以及扁平物凸部137与放置面相接触的部位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也包含了即便在严格意义上并不处在一条直线上,但在能够获得稳定状态的范围内而大致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另外,理想的情况是,扁平物凸部137在信息设备1闭合的状态下位于第二轴AX2的大致正下方(第二轴的-z方向的正下方),并且通过扁平物凸部137构成占用区域边界。
此时,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侧就会因扁平物凸部137而被抬起,从而信息设备1就会与相对于放置面呈规定倾斜角的状态放置。这样,由于键盘等输入器处于倾斜的状态,因此就便于使用者进行输入。由于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与放置面之间留有间隙,因此通过将手指伸入间隙内就容易把持信息设备。另外,也可以在第二外壳120的正面侧加装脚垫(橡胶脚垫)。此情况下,占用区域FP则由脚垫以及扁平物凸部137来划定。
再有,扁平物凸部137作为构成扁平物135的一部分,可以与扁平物本体(省略了图示)形成为一体,也可以在单独形成后再与扁平物本体(省略了图示)相组合。
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扁平物135时,扁平物135下侧的轮廓136的一部分上具有直线状的扁平物直线部138。
通过该扁平物直线部138,如图3(c所示),信息设备1在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以标准使用角度Oas的范围打开时,信息设备1就会以扁平物直线部138所具有的规定长度的直线的状态与水平面相接触(一并参照图2(a))。
在扁平物135的上侧(+z方向一侧),形成有用于使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30a滑动的滑动面139(参照图3(b)以及图3(c))。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是将扁平物135推断为具有较大面积的板状形状,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其也可以是骨架状(支架)。
(4)滑动面139的特性
作为扁平物135上侧的用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尤其是端部110c)滑动的滑动面139的摩擦系数,理想的情况是:具有比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ABS)的摩擦系数更小的摩擦系数,而且,还具有比聚苯乙烯(PS)的摩擦系数更小的摩擦系数。
具体来说,扁平物135上侧的滑动面139的静摩擦系数μ小于0.25,并且动摩擦系数小于0.4是较为理想的。
从别的观点来定义的话,扁平物135上侧的滑动面139由比通用树脂具有更高耐摩擦性的,被分类为工程塑料(Engineering plastic)的材料来构成则较为理想。
在实施方式一中,扁平物135上侧的滑动面139例如是使用作为结晶树脂且具有很高自我润滑性的聚醛树脂(POM)来构成的。不过,也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例如:间同立构聚苯乙烯(SPS)、聚酰胺(PA)、玻纤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高油脂肪酸金属盐(GF-PET)、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结晶性的通用工程塑料。另外,还可以使用聚碳酸酯(PC)、η-聚苯醚(η-PPE)等非结晶性的通用工程塑料。
像这样,由于扁平物上侧的滑动面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所以就能够发挥很高的润滑性从而使第一外壳的一端便于滑动。另外,由于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因此其是一种不易磨损的,具有优良耐久性的信息设备。
再有,在实施方式一中,虽然在滑动面139上滑动的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例如是在其表面进行了阳极化处理,但并不仅限于此。
(5)位置关系
扁平物135被配置在第二外壳120的下侧(-z方向一侧)。
另外,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的端部135c(130c)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
当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开始打开时,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会与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自由端一侧)抵接接触(参照图3(a)以及图3(b))。
第二轴AX2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
3.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作用·效果
(1)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为翻盖型的信息设备1,其包括:第一外壳110,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第二外壳120,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120a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一同以第一轴AX1为转动轴铰接;以及支撑构件130,随着第一外壳110一边在第一轴AX1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而与之相联动,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支撑构件130划定的该信息设备1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从第二外壳120的另一端120b向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的方向移动。
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由于具备随着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而与之相联动的支撑构件130,并且伴随该联动,由支撑构件130划定的该信息设备1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从第二外壳120的另一端120b朝第二外壳120的一端120a的方向(后方)移动,因此就能够使该信息设备1的重心CG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FP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1倾倒。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由于只附加支撑构件130,因此不需要在第二外壳120中放置重物。即,不会为了设置防倾倒措施而阻碍信息设备1的轻量化。
再者,根据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由于支撑构件130会随着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而自动与之相联动从而使占用区域边界BFPa向后方移动,因此使用者不仅能够将第一外壳110以自由的角度打开,而且还能够在不需要予以特别在意并且不需要进行特别操作的情况下,自动防止倾倒。即,在能够防止信息设备1倾倒的同时,还能够保持信息设备1的使用便捷性。
因此,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是一种能够在不阻碍轻量化并且保持便捷性的同时,防倾倒的翻盖型信息设备。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翻盖型信息设备1中,从第一外壳110在第二外壳120处闭合,到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再到闭合角度到达标准使用角度为止,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的移动量保持在第二外壳120厚度的大致1.3倍~3.0倍范围内,更具体地来说,保持在大致1.6倍~2.0倍范围内。
如果占用区域边界BFPa的移动量过小(例如,不足第二外壳120厚度的1.3倍),就无法充分获得防倾倒效果,因此就会使增加第一外壳110侧的重量变得束手束脚,导致其不适合成为例如可拆卸式PC。而且,如果占用区域边界BFPa的移动量过小,就无法充分加大开合角度OA,因此就会限制使用便捷性。反之,如果将占用区域边界BFPa的移动量设定得过大(例如,超过第二外壳120厚度的3.0倍),则会使用于确保占用区域的支撑构件130外突,反而有损使用便捷性。
因此,通过将占用区域边界的移动量保持在第二外壳120厚度的大致1.3倍~3.0倍范围内,更理想的情况则是保持在大致1.6倍~2.0倍范围内,就能够在不阻碍使用便捷性的情况下,切实地防止信息设备1倾倒。
还有,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翻盖型信息设备1中,理想的情况是:支撑构件130不与第一外壳110相连接。换言之,支撑构件130通过铰接、齿轮、操作杆等与第二外壳120相连接从而隶属于第二外壳120,并且,支撑构件130不与第一外壳110相连接。
假如支撑构件130以任意形式与第一外壳110相连接的话,就无法/很难使第一外壳110相对于信息设备1的本体自如地卸下或安装,这样一来,就很难成为一种第一外壳可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例如,可拆卸式PC)。
所以,通过将信息设备构成为使支撑构件不与第一外壳相连接(换言之,支撑构件通过铰接、齿轮、操作杆等与第二外壳相连接从而隶属于第二外壳,并且,支撑构件不与第一外壳相连接),就容易成为一种第一外壳可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例如,可拆卸式PC)。
(2)另外,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中,支撑构件130是一个配置在第二外壳120下侧(-z方向一侧)的,一端135a为能够以设定在第二外壳120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二轴AX2为中心转动的自由端,另一端135a与第二外壳120铰接的扁平物135,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信息设备1闭合后的状态时,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的端部110c以及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的端部135c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扁平物135的上侧形成有用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滑动的滑动面,扁平物135的下侧(-z方向一侧)的轮廓136呈随着朝+x方向推进而逐渐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当第一外壳110开始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时,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与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抵接接触。
由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的端部110c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因此第一外壳110处就构成了以另一端110b为着力点、以第一轴AX1为支点、以及以一端110a的端部110c为作用点的杠杆结构。
当使用者在信息设备1闭合的状态下把持第一外壳110的另一端110b侧并向上方打开时,第一外壳110就会以第一轴AX1为中心开始转动。
一旦第一外壳110就开始以第一轴为中心转动,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的端部110c就会因上述杠杆作用开始向下方位移并转动。
扁平物135配置在第二外壳120的下侧,由于“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的端部135c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并且“当第一外壳110开始相对于第二外壳120打开时,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与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抵接接触”,因此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的端部110c通过其自身朝下方位移,就会以如同将扁平物135往下踩的方式将扁平物的一端朝下方推压。
由于“扁平物135的上侧形成有用于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滑动的滑动面”,因此随着第一外壳110与第二外壳120之间的开合角度变大,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就会在扁平物135上侧的滑动面139上滑动。
一方面,由于扁平物135的另一端135b“与第二外壳120铰接”并且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是“能够以设定在第二外壳120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二轴AX2为中心转动的自由端”,因此随着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被朝下方推压,其就会以第二轴AX2为中心转动。
另一方面,由于“扁平物135的下侧(-z方向一侧)的轮廓136呈随着朝+x方向推进而逐渐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因此随着扁平物135以第二轴AX2为中心(一开始朝下方)转动,扁平物135与水平面相接触的部位就会朝+x方向移动。即,占用区域边界BFPa向+x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占用区域FP向+x方向扩大。
所以,伴随着第一外壳110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1的重心朝+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BFPa也会与之相联动地朝+x方向移动,这样就能够使信息设备1的重心CG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FP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1倾倒。
另外,将第一外壳“打开”或将信息设备“打开”,是指以铰接部H1的转动轴(在此处AX1)为中心使第一外壳110转动,从而将第一外壳110朝从第二外壳120处剥离的方向(开合角度变大的方向)移动的动作。而将第一外壳“闭合”或将信息设备“闭合”,则是指将第一外壳110朝与第二外壳120在平面上相重合的方向(开合角度变小的方向)移动的动作。
(3)另外,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中,第二轴AX2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
通过这样,由于“第二轴AX2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因此即便是将扁平物135的长度在+x方向或-x方向上设计得较长,也能够使其潜伏在信息设备1下侧的面中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即便将扁平物135被设计得较长,也不会使信息设备1整体大型化。
(4)另外,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中,在扁平物135的下侧,形成有扁平物凸部137,当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在标准使用角度OAs的范围内打开时,扁平物凸部137位于第一外壳110的厚度中心线CL1的延长线上。
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当第一外壳110在标准使用角度OAs的范围内打开时,第一外壳110的厚度中心线CL1、扁平物凸部137以及由扁平物凸部137构成的接地部位(占用区域边界)这三个要素就几乎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被施加于第一外壳110的应力等,就会通过扁平物凸部137直接传递至接地部位,从而就能够稳定第一外壳110的放置状态。
(5)再有,在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中,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扁平物135时,扁平物135下侧的轮廓136的一部分具有呈直线状的扁平物直线部138,当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在标准使用角度OAs的范围内打开时,扁平物直线部138以具有规定长度的直线的状态下与水平面相接触。
由于采用这种结构,当第一外壳110在标准使用角度OAs的范围内打开时,扁平物135就会以线或面的方式与水平面相接触从而支撑信息设备1的重量。因此,扁平物135就不易发生偏移,从而能够稳定信息设备1的放置状态。
【实施方式二】
接下来,将参照图4对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的图。其中,图4(a)~图4(c)展示的是从信息设备2闭合,到第一外壳210相对于第二外壳220逐渐打开,再到第一外壳210与第二外壳220之间的开合角度OA逐渐变大的各个阶段下的状态。各图均为以垂直于第一轴AX1的平面对信息设备2进行切割后的右截面图。在各图中,第一齿轮241、第二齿轮242以及第三齿轮243均在不考虑它们在+y方向或-y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被展示在同一截面上。另外,在各图中,第一外壳210以及第二外壳220的长度均在+x方向或-x方向上进行了中途省略。
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基本上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具有同样的构成,但是其在详细结构上(尤其是支撑构件与驱动支撑构件的机构的构成方式上)不同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
即,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如图4所述,其结构为:支撑构件230是一个在信息设备2闭合时被配置在第一外壳210上侧的扁平物235。并且,信息设备2还进一步包括:与第一外壳210的转动相联动并以第一轴AX1为中心转动的第一齿轮241;与第一齿轮241相嵌合的第二齿轮242;以及与第二齿轮242相嵌合,并且以第三轴AX3为中心转动的第三齿轮243,扁平物235(230)的一端235a(230a)与第三齿轮243的轴(省略了图示)相接合,并且与第一外壳210相对于第二外壳220打开相联动地在第三轴AX3的周围转动。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当第一外壳210相对于第二外壳220打开并转动时(参照图4(a)~图4(b)),第一齿轮241就会与第一外壳210的转动相联动并以第一轴AX1为中心转动。然后,与第一齿轮241相嵌合的第二齿轮242,以及与第二齿轮242相嵌合的第三齿轮243也随即转动。由于第三齿轮243的轴(省略了图示)与扁平物235的一端235a相接合,因此伴随第三齿轮243的转动,扁平物235就会在第三轴AX3的周围转动,并且最终扁平物235的另一端235b就会与水平面接触,从而构成占用区域边界BFPa(参照图4(c))。
即,随着第一外壳210被打开,占用区域边界BFPa与第一外壳210打开前(参照图4(a))相比向+x方向移动(参照图4(c))。也就是说,占用区域在+x方向上扩大。
因此,随着第一外壳210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2的重心CG向+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BFPa也会与之相联动地向+x方向移动,这样就能够使信息设备2的重心CG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FP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2倾倒。
另外,也可以设置为:当第一外壳210相对于第二外壳220打开并且开合角度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时,使扁平物235的另一端235b与信息设备2的放置面相接触的结构。这样,就能够在标准使用角度下使信息设备2稳定。
另外,可以适宜地设定第一齿轮241、第二齿轮242以及第三齿轮243各自所具有的齿轮数量的大小比,在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中,则被设定为中:小:大。通过这样的结构,就能够将第一外壳210转动后角度位移放大为扁平物235转动后的角度位移。例如,当第一外壳210的开合角度为140°时,能够使扁平物235转动的角度位移为230°。
另外,还可以在第一齿轮241与第二齿轮242之间,第二齿轮242与第三齿轮243之间,或是第三齿轮243之后再另外设置辅助用的齿轮,以用来驱动扁平物235。此情况下,该结构与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为同等物。
再有,由于实施方式二涉及的信息设备2除了在详细结构上(尤其是支撑构件与驱动支撑构件的机构的构成方式上)使用了第一齿轮241~第三齿轮243以外,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其同样具有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所具有的相关效果。
【实施方式三】
接下来,将参照图5以及图6对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的图,图中展示的是在将第一外壳310相对于第二外壳320打开后,从信息设备3的上方观看后的平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的重要部位放大图。其中,图6(a)~图6(d)展示的是图5中被虚线包围的重要部位C4。图6(a)以及图6(b)展示的是第一外壳310相对于第二外壳320闭合后的信息设备3的状态。图6(c)以及图6(d)展示的是第一外壳310相对于第二外壳320打开后的信息设备3的状态。图6(a)以及图6(c)为以垂直于第一轴AX1的平面对重要部位C4进行切割后的右截面图。其中,支撑构件330、操作杆340、第一万向接头351、第二万向接头352等均在不考虑它们在+y方向或-y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被展示在同一截面上。
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基本上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具有同样的构成,但是其在详细结构上(尤其是支撑构件与驱动支撑构件的机构的构成方式上)不同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
即,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的结构为:当信息设备3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的端部310c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并且,支撑构件330被配置在第二外壳320下侧的。并且,还包括将第一外壳310的运动转换为支撑构件330的运动的操作杆340。另一方面,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经由第一万向接头351与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相连接,操作杆340的另一端340b经由第二万向接头352与支撑构件330相连接。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以及另一端340b之间的中间部与第二外壳320的一端相连接从而使操作杆340能够以该中间部为第四轴AX4转动(参照图6(a)以及图6(b))。
这样,当信息设备3处于闭合状态时(参照图6(a)以及图6(b)),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的端部310c会位于比第一轴AX1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因此,当第一外壳310相对于第二外壳320打开并转动时,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的端部310c就会相对的朝-x方向移动。
一方面,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经由第一万向接头351与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的相连接,另一方面,该操作杆340的另一端340b经由第二万向接头352与支撑构件330相连接,并且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以及另一端340b之间的中间部与第二外壳320的一端320a相连接从而使操作杆340能够以该中间部为第四轴AX4转动。因此,当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的端部310c向-x方向移动时,就能够在将经由第一万向接头351后的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侧作为着力点、将操作杆340的中间部的第四轴AX4作为支点、以及将操作杆340的另一端340b作为作用点的情况下,经由第二万向接头352对支撑构件330施加+x方向的力(参照图6(a))。
由于支撑构件330因该力而向+x方向移动,因此支撑构件330与水平面相接触后构成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也会随即向+x方向移动(参照图6(a)以及图6(b)变为图6(c)以及图6(d))。
即,随着第一外壳310被打开,占用区域边界BFPa与第一外壳310打开前相比向+x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占用区域FP在+x方向上扩大。
因此,随着第一外壳310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3的重心CG向+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BFPa也会与之相联动地向+x方向移动,因此就能够使信息设备3的重心CG的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FP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3倾倒。
另外,只要能够伴随第一外壳310的开合,将在-x方向上位移的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的运动传递给操作杆340,并且能够适宜地吸收第一外壳310的一端310a在z方向上的位移的话,第一万向接头351可以是任何结构。
例如,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可以设置成通过球窝接头(Ball joint)351c、支柱状的第一罩盖筒(Boss)351b以及在y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长槽351a等的组合来构成第一万向接头351。
另外,只要能够将操作杆340的转动传递给支撑构件330,并且能够使支撑构件330朝x方向移动的话,第二万向接头352可以是任何结构。
例如,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可以设置为在操作杆340的另一端340b配置支柱状的第二罩盖筒352a,在支撑构件330上配置在y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长槽352b,并且将第二罩盖筒352a与第二长槽352b嵌合的结构。
再有,由于实施方式三涉及的信息设备3除了在详细结构上(尤其是支撑构件与驱动支撑构件的机构的构成方式上)使用了操作杆340、第一万向接头351、第二万向接头352等以外,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其同样具有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所具有的相关效果。
【实验例】
根据实验后的结果,已判明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相比以往的信息设备,其能够获得防倾倒的效果。下面,将使用图7来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实验例的图。其中,图7(a)是用于比较各试料的重量平衡的图(A行~C行),以及用于比较实验结果的图(D行~E行)。图7(b)是用于说明实验方法的右侧面图。
1.试料的准备
准备市场上销售的具有以往结构的翻盖型笔记本PC来作为试料1(比较例),再准备与实施方式一涉及的信息设备1(翻盖型笔记本PC)具有同样结构的PC来作为试料2(实验例)。
另外,如图7(a)的A行~C行所示,选择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为同样重量的PC作为试料1(比较例),另一方面,选择整体重量(合计重量)低于试料1(比较例),并且第一外壳的重量大幅高于第二外壳的重量的PC来作为试料2(实施例)。
2.实验方法
如图7(b)所示,准备了相对于水平面呈17°倾斜的桌面来作为放置面。
将各试料放置在上述倾斜的放置面上,将第一外壳110、710与第二外壳120、720之间的开合角度OA从0°(各试料闭合的状态)开始小幅度地逐渐扩大。最终在把握第二外壳120、720的另一端离开桌面(发生倾倒)时的开合角度的同时,测定出了桌面与第一外壳110、710中安装的显示器(省略了图示)的主面之间的角度DA(在不让其倾倒的辅助状态下进行DA角度测定)。
3.实验结果
如图7(a)的D行~E行所示,虽然比较例涉及的PC(试料1)的第一外壳710与第二外壳720重量相同,但是其在DA为126°时发生了倾倒。
与此相对的,尽管实验例涉及的PC(试料2)的第一外壳110的重量大于第二外壳120,但是其在DA接近140°时仍然能够保持不倾倒。
根据本实验,可以确认本发明涉及的信息设备1与以往的信息设备相比,具备更好的防倾倒效果。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各样的形态下实施,例如,可以为如下的变形。
(1)在实施方式一中,也可以进一步配置弹性构件140,其具有产生使扁平物135朝相对于第二外壳120下侧的面闭合方向的推力的结构(变形例一)。
图8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一中的弹性构件140的图。
通过配置弹性构件140,当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闭合时,扁平物135就会因推力而被推向第二外壳120。而当第一外壳120打开时,扁平物135同样会因推力而被推向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
因此,即便是在将信息设备整体从水平面(例如,桌子的上端面)抬起的情况下,扁平物135也不会晃动。所以其是一种具备良好收纳性和便携性的信息设备1。另外,由于扁平物135也不会因晃动而从信息设备上整体外突,因此其也是一种具有优良外观的信息设备1。
另外,虽然可以采用弹簧构件等来作为弹性构件140,但只要是能够产生推力的话,也可以采用其他构件。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是以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完全铰接,并且第一外壳无法从信息设备上卸下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即,本发明的信息设备也可以是第一外壳可自由安装或卸下的结构。
图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二涉及的信息设备1’的图。
变形例二涉及的信息设备1’如图9所示,第一外壳110’可在信息设备1’的一部分上自由地安装或卸下。作为可供第一外壳110’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部位,可另行配置有与第二外壳120’铰接,并可收容第一外壳110’的第一外壳用铰接部110”。
如前述【背景技术】部分中的记载,作为第一外壳可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由于其安装有CPU、电池等部件,因此第一外壳的重量往往趋于变大。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信息设备倾倒的问题。所以,像这种第一外壳可自由地安装或卸下的信息设备就特别用来实施本发明,从而获得更好的发明效果。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是以第一外壳中安装有显示器的信息设备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例如,除了已安装有显示器的信息设备以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具备用于收容显示器的第一罩盖外壳、以及安装有输入器的第二罩盖外壳的信息设备(例如,被称为用于罩盖住平板PC的附有键盘罩盖的键盘的类型的信息设备)(变形例三)。
图10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三涉及的信息设备4的图。
变形例三涉及的信息设备4如图10所示,包括:第一罩盖外壳410、第二罩盖外壳420、以及支撑构件430。
第一罩盖外壳410呈平板状,用于收容显示器600。显示器600可以是平板型PC等平板终端。但也不仅限于此。
第二罩盖外壳420同样呈平板状,其一端420a与第一罩盖外壳410的一端410a一同以第一轴AX1为转动轴被铰接。
第二罩盖外壳420处至少安装有输入器20。作为输入器20,可以列举的有键盘、触摸板(Trackpad)、数字转换器(Digitizer)等具备输入功能的硬件。但也不仅限于此。
另外,信息设备4还具有第一罩盖外壳410在第一轴AX1周围转动的同时,支撑构件430会随着第一罩盖外壳410相对于第二罩盖外壳420打开而与之相联动的构造。伴随该联动,通过支撑构件430划定的该信息设备4的一端侧(+方向一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就会从第二罩盖外壳420的另一端420b向第二罩盖外壳420的一端420a的方向移动。
另外,关于支撑构件430与用于驱动支撑构件430的构造,可以直接沿用实施方式一至三中记载的详细构造(扁平物等)。
由于采用上述这种结构,伴随着第一罩盖外壳410被打开,即便信息设备4的重心朝+x方向移动,占用区域边界BFPa也会与之相联动地朝+x方向移动,这样就能够使信息设备4的重心CG位置维持在占用区域FP的内侧,从而防止信息设备4倾倒。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虽然是以具备至少安装有显示器的第一外壳、以及与该第一外壳铰接的第二外壳的信息设备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例如,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虽未安装有实质意义上的信息设备,但具备保护信息设备的功能的所谓信息设备用罩盖(例如,在类型上被称为平板终端罩盖的信息设备用罩盖)(变形例四)。
图1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四涉及的信息设备用罩盖5的图。
变形例四涉及的信息设备用罩盖5如图11所示,包括:第一罩盖510、第二罩盖520、以及支撑构件530。
在对信息设备610进行操作时,信息设备用罩盖5例如是被作为支架(Stand)来使用的。在搬运信息设备610时,第一罩盖510相对于第二罩盖520闭合,从而作为保护罩盖或是用于搬运用的便携罩盖来使用。
第一罩盖510呈平板状,并且覆盖信息设备610的至少一部分。被覆盖的信息设备610可以是典型的平板型PC、平板终端等。但又不仅限于此。
第二罩盖外壳520同样呈平板状,其一端520a与第一罩盖外壳510的一端510a一同以第一轴AX1为转动轴被铰接。
另外,信息设备5还具有第一罩盖510在第一轴AX1周围转动的同时,支撑构件530会随着第一罩盖510相对于第二罩盖520打开而与之相联动的构造。伴随该联动,通过支撑构件530划定的该信息设备5的一端侧(+方向一侧)的占用区域边界BFPa就会从第二罩盖520的另一端520b向第二罩盖520的一端520a的方向移动。
另外,关于支撑构件530与用于驱动支撑构件530的构造,可以直接沿用实施方式一至三中记载的详细构造(扁平物等)。
信息设备用罩盖5具备将信息设备610覆盖、包裹、收容等保护功能。其范畴也包含有诸如壳体、框体、容器等收容信息设备610的物件。另外,例如虽然由骨架(Frame)等制造而成,并且不具备直接保护信息设备610的功能,但可以发挥本发明中的防倾倒效果的附件(Attachment)也包含在本发明的信息设备用罩盖5的范畴中。
(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使用的说明图中,虽然当信息设备闭合时,以xy平面切割支撑构件后的支撑构件的长度被设定为使支撑构件的一端的端部大致保持在第一外壳的内侧,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将支撑构件的长度设置为使支撑构件的一端的端部位于比第一外壳的一端的端部更偏向+x方向的位置上(变形例五)。
作为一例,对实施方式一的支撑构件130/扁平物135的变形进行说明。
图12是用于说明变形例五涉及的信息设备6的图。其中,图12(a)是信息设备6闭合时(第一外壳110相对于第二外壳120闭合时)的右侧面图。图12(b)是信息设备6打开时的右侧面图。
如图12所示,当信息设备6闭合时,扁平物135’的一端的端部135’c位于比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的端部110c更偏向+x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变形例五中的扁平物135’的长度被设计成比实施方式一中的扁平物135的长度更长。具体为,扁平物直线部138’的长度L被设计成比实施方式一中的扁平物135的扁平物直线部138的长度更长。
换言之,由于实施方式一中的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为自由端,因此就能够如变形例五一般,对扁平物的整体长度进行适宜地变更。
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重量平衡,或是根据开合角度OA的上限值的扩大,对扁平物进行进行设计变更来延长或缩短其长度,从而适宜地调整占用区域边界的移动量。
另外,扁平物135’的一端135’a处,设置有具有将第一外壳110的一端110a覆盖的形状的第二凸部135’d。
(6)在实施方式三的信息设备3中,虽然是以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到第四轴AX4的距离短于操作杆340的另一端340b到第四轴AX4的距离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操作杆340的一端340a到第四轴AX4的距离长于操作杆340的另一端340b到第四轴AX4的距离。
符号说明
1、2、3、4、610、700、800、800a、900、950…信息设备;5…信息设备用罩盖;10…显示器;20…输入器;110、110’、210、310、710、910…第一外壳;110”…第一外壳用铰接部;110a、210a、310a、710a、910a…第一外壳的一端;110b…第一外壳的另一端;110c、310c…第一外壳的一端的端部;120、220、320、720、820、920…第二外壳;120a、720a、920a…第二外壳的一端;120b、720b…第二外壳的另一端;121…橡胶脚垫;130、230、330、430、530、930…支撑构件;130a、930a…支撑构件的一端;130b、930b…支撑构件的另一端;135、135’、235…扁平物;135a、135’a、235a…扁平物的一端;235b…扁平物的另一端;135c、135’c…扁平物的一端的端部;135’d…扁平物的第二凸部;136…扁平物下侧的轮廓;137…扁平物凸部;138…扁平物直线部;139…滑动面;140…弹性构件;240…操作杆;241…第一齿轮;242…第二齿轮;243…第三齿轮;340…操作杆;340a…操作杆的一端;340b…操作杆的另一端;351…第一万向接头;351a…第一长槽;351b…第一罩盖筒;351c…球窝接头;352…第二万向接头;352a…第二罩盖筒;352b…第二长槽;410、951…第一罩盖外壳;410a、951a…第一罩盖外壳的一端;420、952…第二罩盖外壳;420a…第二罩盖外壳的一端;420b…第二罩盖外壳的另一端;510…第一罩盖;510a…第一罩盖的一端;520…第二罩盖;520a…第二罩盖的一端;520b…第二罩盖的另一端;600显示器;940…底座构件;941…锁定部;AX1…第一轴;AX2…第二轴;AX3…第三轴;AX4…第四轴;BFP…占用区域边界;BFPa…信息设备的一端侧(+x方向一侧)的占用区域边界;CG…重心;CL1…中心线;FP…占用区域;H1、H2…铰接部;OA…开合角度;OAs…标准使用角度。

Claims (9)

1.一种翻盖型的信息设备,包括:
第一外壳,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
第二外壳,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一同以第一轴为转动轴铰接;以及
支撑构件,随着所述第一外壳一边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而与之相联动,
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所述第二外壳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信息设备闭合后以所述第一外壳在上所述第二外壳在下的方式将所述信息设备放置于水平面时,将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另一端侧的面定义为正面,将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侧的面定义为背面,将从所述信息设备的所述正面向所述背面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轴相平行的方向,即从所述信息设备的右侧面向左侧面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所述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即从所述第二外壳侧向所述第一外壳侧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以及将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时,
所述支撑构件是一个配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下侧的,并且一端为能够以设定在所述第二外壳的规定位置上的第二轴为中心转动的自由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外壳铰接的扁平物,
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所述信息设备闭合后的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以及所述扁平物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
所述扁平物的上侧形成有用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滑动的滑动面,
所述扁平物的下侧的轮廓呈随着朝+x方向推进而逐渐向+z方向弯曲的形状,
当所述第一外壳开始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时,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扁平物的所述一端抵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二轴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所述扁平物的下侧,形成有扁平物凸部,
当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所述扁平物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厚度中心线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沿+y方向或-y方向观看所述扁平物时,
所述扁平物下侧的轮廓的一部分具有呈直线状的扁平物直线部,
当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在标准使用角度的范围内打开时,所述扁平物直线部在以具有规定长度的直线的状态下与水平面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进一步配置有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的结构为产生使所述扁平物朝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下侧的面闭合的方向的推力。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位于所述扁平物上侧的用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滑动的滑动面具有比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的摩擦系数更小的摩擦系数,而且,还具有比聚苯乙烯的摩擦系数更小的摩擦系数。
7.一种翻盖型的信息设备,包括:
第一外壳,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
第二外壳,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一同以第一轴为转动轴铰接;以及
支撑构件,随着所述第一外壳一边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而与之相联动,
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所述第二外壳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构件为一个在所述信息设备闭合的状态下配置在所述第一外壳上侧的扁平物,
并且所述信息设备并且进一步包括:
与所述第一外壳的转动相联动并以所述第一轴为中心转动的第一齿轮;
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嵌合的第二齿轮;以及
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嵌合,并且以第三轴为中心转动的第三齿轮,
所述扁平物的一端与所述第三齿轮的轴相结合,并且与所述第一外壳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相联动地在所述第三轴的周围转动。
8.一种翻盖型的信息设备,包括:
第一外壳,呈平板状,并且至少安装有显示器;
第二外壳,呈平板状,并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一同以第一轴为转动轴铰接;以及
支撑构件,随着所述第一外壳一边在所述第一轴的周围转动一边相对于所述第二外壳打开而与之相联动,
其中,伴随该联动,通过所述支撑构件划定的该信息设备的一端侧的占用区域边界从所述第二外壳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的方向移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信息设备闭合后以所述第一外壳在上所述第二外壳在下的方式将所述信息设备放置于水平面时,将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另一端侧的面定义为正面,将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侧的面定义为背面,将从所述信息设备的所述正面向所述背面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所述+x方向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轴相平行的方向,即从所述信息设备的右侧面向左侧面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与所述水平面相垂直的方向,即从所述第二外壳侧向所述第一外壳侧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以及将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时,
当所述信息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一轴更偏向+x方向一侧的位置上,并且,所述支撑构件进一步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外壳下侧的,并且将所述第一外壳的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撑构件的运动的操作杆,
所述操作杆的一端经由第一万向接头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一端相连接,
所述操作杆的另一端经由第二万向接头与所述支撑构件相连接,
所述操作杆的所述一端以及所述另一端之间的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一端相连接从而使所述操作杆能够以该中间部为第四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信息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信息设备的所述第一外壳可以自由地安装或卸下。
CN201810207830.XA 2017-03-16 2018-03-14 信息设备 Active CN108628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1319A JP6323698B1 (ja) 2017-03-16 2017-03-16 情報機器
JP2017-051319 2017-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8400A true CN108628400A (zh) 2018-10-09
CN108628400B CN108628400B (zh) 2021-03-16

Family

ID=62143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7830.XA Active CN108628400B (zh) 2017-03-16 2018-03-14 信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23698B1 (zh)
CN (1) CN108628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91055A (zh) * 2022-05-13 2023-11-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联动装置、设备附件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2010A (ja) * 1988-10-21 1990-04-24 Canon Inc 電子機器
US6145661A (en) * 1999-01-16 2000-11-14 Jung; Jung-Sook Bag for notebook computer including angular motion restraint
JP2002082738A (ja) * 2000-09-06 2002-03-22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機器
CN203630681U (zh) * 2013-11-20 2014-06-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423460A (zh) * 2013-08-20 2015-03-18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扩充基座模块及其可携式电子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3478U (ja) * 1991-03-22 1992-10-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の安定機構
JP6167763B2 (ja) * 2013-08-28 2017-07-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
US9348363B2 (en) * 2013-12-28 2016-05-24 Intel Corporation Counterbalance system for computer assembly
US9423833B2 (en) * 2014-09-03 2016-08-23 Sony Corporation Hinge structure with stand and keyboard device
JP6906157B2 (ja) * 2014-12-26 2021-07-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2010A (ja) * 1988-10-21 1990-04-24 Canon Inc 電子機器
US6145661A (en) * 1999-01-16 2000-11-14 Jung; Jung-Sook Bag for notebook computer including angular motion restraint
JP2002082738A (ja) * 2000-09-06 2002-03-22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子機器
CN104423460A (zh) * 2013-08-20 2015-03-18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扩充基座模块及其可携式电子系统
CN203630681U (zh) * 2013-11-20 2014-06-0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23698B1 (ja) 2018-05-16
JP2018156254A (ja) 2018-10-04
CN108628400B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3832B2 (en) Dual-screen portable computer
EP2017690B1 (en) Biaxial coupling unit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495938B (zh) 用于电子设备的抗旋转机构
EP2987049B1 (en) Dual-part hinge assembly
US8459453B2 (en) Carrying case for display apparatus
US9983638B2 (en) Dual-part hinge assembly
US889953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nkage mechanism thereof
US20070075208A1 (en) Supporting stand
US8654518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090179124A1 (en) Computer and document stand
US20080198096A1 (en) Dual Monitor
US9152184B2 (en) Hybrid computer
US20180189012A1 (en) Double Screen Laptop
US2013031485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13333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dual display
EP2475152B1 (en) Slidable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628400A (zh) 信息设备
US20110127184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hinge mechanism
CN103425196A (zh) 电子装置
US20130063882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upport function
US831504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6143499U (zh) 置物架
US20100289391A1 (en) Hing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TWM469518U (zh) 保護套
CN222014715U (zh) 多种平板放置模式键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