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12562B - 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12562B CN108612562B CN201810406622.2A CN201810406622A CN108612562B CN 108612562 B CN108612562 B CN 108612562B CN 201810406622 A CN201810406622 A CN 201810406622A CN 108612562 B CN108612562 B CN 10861256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 cavern
- energy
- pressure
- prefabricated components
- energy deliv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9
- 238000012384 transport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4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500 inorganic miner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707 miner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4899 c-terminal region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5000010755 mineral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763 reinforcing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2639 sodium chlor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278 benton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40 benton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SVPXDRXYRYOSEX-UHFFFAOYSA-N bentoquatam Chemical compound O.O=[Si]=O.O=[Al]O[Al]=O SVPXDRXYRYOSE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927 cl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779 reinforc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1 sandy l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19901 Anxiety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06 anxie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3 fluid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81 fly a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73 ground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440 industrial was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85 radioa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0 sodium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E21F17/16—Modification of mine passages or chambers for storage purposes, especially for liquids or gas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7—STORING OR DISTRIBUTING GASES OR LIQUIDS
- F17D—PIPE-LINE SYSTEMS; PIPE-LINES
- F17D1/00—Pipe-line systems
- F17D1/08—Pipe-line systems for liquids or viscous products
- F17D1/14—Conveying liquids or viscous products by pum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包括步骤:一、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二、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能源储库群连接;三、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能源储库群连接;四、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五、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六、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本发明能源存储安全性高,能够实现矿井采空区的合理利用,为能源储库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矿及能源存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背景技术
在金属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具有空间规模巨大,地质环境复杂,安全隐患严重的特点。目前对金属矿山采空区的处理措施主要有:崩落围岩处理、充填处理、永久留设矿柱处理、封闭处理等方法。永久留设矿柱不利于资源高效开采,崩落围岩处理不利于对地表环境保护、封闭处理安全隐患大。充填是实现矿床安全清洁高效开采的有效技术方法,起到保护环境和提高矿石利用率的双重作用,但是将全部采空区空间进行充填,一方面充填空间大,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缺乏对规模巨大的地下采空区空间的有效利用。2017年2月,谢和平院士在“煤炭资源流态化开采与煤炭技术革命”研讨会上提出了废弃矿井转型升级与矿井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战略构想,得到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我国的能源储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许多石油进口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均已完成为期150-200天的战略能源储备,而我国只有不足40天的石油储备量,而根据国际能源组织的建议,石油输入国应保有90天石油进口量的储备,按此计算2015年我国应保有5000万吨以上的石油储备量,至少需建设约7200万m3储备库。
目前,地下能源储库主要有枯竭油气藏储气库、含水层储气库、盐穴储库和水封石油洞库等。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对地质环境要求高,对地下水资源保护不力,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发生事故。盐穴储库对地质条件要求高,我国的盐岩地层具有“矿层层数多、单层厚度薄、盐层品味分布不均”的特点,在这样的地质环境中建腔容易导致腔体畸形,导致建腔体报废等事故发生。因此致力于研究克服其技术难题的同时,探索新型的地下能源储库意义非凡,对推动能源地下储存有重要意义。
面对以上问题,在深部矿井大型空区群内构筑能源储库或核废料处置库,用以储备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能源和堆存放射性核废料等,以应对战争、强地震、恐怖事件、极端气候及油气极其紧张等致使能源供应中断带来的影响,将具有以下重大意义:①实现了由采空区治理到采空区利用的理念转变,开辟了矿井下采空区利用的新方向;②提出在矿山采空区利用充填构筑一种新型储库,丰富了我国储库结构类型,为能源储库探索提供了新思路;③丰富了矿山充填新功能,探索了采矿、充填、储库领域协同开发的新方法。但是,现有技术中,还缺乏这样的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能源储库群的稳固性好,能源储库的结构稳定,强度高,密封性能好,防渗性能好;能源存储的安全性高,能够实现矿井采空区的合理利用,为能源储库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推广应用价值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深井采空区进行充填的过程中,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
步骤二、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
步骤三、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
步骤四、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
步骤五、需要存储能源时,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
步骤六、需要使用能源储库群存储的能源时,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能源储库群包括多个能源储库组,每个能源储库组均包括多个能源储库,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的上部通过上连通管道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的下部通过下连通管道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三个能源储库呈等边三角形布设,所述能源储库包括储库主体,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储库主体上设置有能源输送管道组件和压力稳定管道组件。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库主体包括储库主体底部构件和加固顶板,以及一层储库主体中部构件或多层上下固定连接的储库主体中部构件,当储备库中部构件为一层时,储备库中部构件的底部与储备库底部构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固定连接在储备库中部构件的顶部;当储备库中部构件为多层时,位于最底层的储备库中部构件的底部与储备库底部构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固定连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储备库中部构件的顶部;所述储库主体底部构件包括用于围成能源储备空间的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设置在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外围的底部传统充填层,所述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包括底部加固充填层和设置在底部加固充填层内部的底部防渗充填层,所述底部防渗充填层、底部加固充填层和底部传统充填层的四周及底部通过底部连接锚杆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加固充填层和底部防渗充填层的底部一侧均向下凹陷形成位于储库主体内底部的收集池;所述储库主体中部构件包括用于围成能源储备空间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设置在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外围的中部传统充填层,所述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包括中部加固充填层和设置在中部加固充填层内部的中部防渗充填层,所述中部防渗充填层、中部加固充填层和中部传统充填层的四周及底部通过中部连接锚杆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顶部防渗材料层和顶部加固材料层,所述顶部加固材料层中埋设有加强筋;所述底部连接锚杆和中部连接锚杆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套管、螺纹连接在套管一端的内锚杆体和螺纹连接在套管另一端的外锚杆体,所述内锚杆体未与套管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母端部与内锚杆体之间设置有夹板,所述外锚杆体未与套管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所述能源输送管道组件包括穿过加固顶板进入储库主体内的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和设置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上的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所述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伸入收集池内;所述压力稳定管道组件包括穿过加固顶板进入能源储库内的压力平衡管接口管和取压管,所述压力平衡管接口管上设置有压力控制阀,所述取压管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对深井采空区进行充填的过程中,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对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前,采用储库主体底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均连接底部连接锚杆;
步骤102、采用传统充填材料从下到上充填矿井采空区,直至充填厚度达到底部传统充填层的底部厚度;
步骤103、待传统充填材料初步固结到可以自立的程度时,首先,将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分别放置在多个能源储库设计位置处,并将每个位于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底部的底部连接锚杆均插入传统充填材料中;然后,对于处于一个能源储库组中的能源储库的相邻两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下部采用下连通管道连接;
步骤104、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底部传统充填层;
步骤105、待底部传统充填层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多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后,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继续进行采矿作业;
步骤106、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
步骤107、对进行采矿作业新形成的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首先,揭开盖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顶部的木质盖板,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并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外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将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分别对应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对接,将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分别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粘结为一体;
步骤108、首先,分别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的重叠区域从内到外钻锚杆孔;然后,将接口连接锚杆穿入锚杆孔中,分别连接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部分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部分;最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
步骤109、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中部传统充填层;
步骤1010、待中部传统充填层与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后,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继续进行采矿作业;
步骤1011、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
步骤1012、对进行采矿作业新形成的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首先,揭开盖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顶部的木质盖板,在揭开木质盖板后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并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外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将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分别对应与揭开木质盖板后的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对接,将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分别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后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粘结为一体;
步骤1013、首先,分别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后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的重叠区域从内到外钻锚杆孔;然后,将接口连接锚杆穿入锚杆孔中,分别连接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部分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后的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部分;最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
步骤1014、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新的一层中部传统充填层;
步骤1015、待新的一层中部传统充填层与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新的一层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后,在新的一层每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继续进行采矿作业;
步骤1016、重复步骤1011至步骤1015,直至所开采的矿床分层的顶部;且在最后一次重复步骤十三后,在步骤十四之前,对于处于一个能源储库组中的能源储库的相邻两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上部采用上连通管道连接;
步骤1017、采用加固顶板模具预制多块加固顶板,并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未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加固顶板时,不在加固顶板上设置预留孔;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加固顶板时,在加固顶板上设置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压力平衡管预留孔和取压管预留孔;
步骤1018、首先,揭开盖在最顶层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顶部的木质盖板,在最顶层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对于未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将未设置预留孔的加固顶板放置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并采用胶凝材料将加固顶板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连接为一体;对于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将设置有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压力平衡管预留孔和取压管预留孔的加固顶板放置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并采用胶凝材料将加固顶板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连接为一体;
步骤1019、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内插入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
步骤1020、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与加固顶板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1、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上连接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
步骤1022、首先,在压力平衡管预留孔内插入压力平衡管接口管,并在压力平衡管接口管上连接压力控制阀;然后在压力平衡管接口管与压力平衡管预留孔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压力平衡管接口管与加固顶板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3、首先,在取压管预留孔内插入取压管,并在取压管上连接压力传感器;然后,在取压管与取压管预留孔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取压管与加固顶板连接为一体。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包括设置在地表层顶部的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和能源输送泵,以及第一电动三通阀和第二电动三通阀;所述能源输送泵的进口通过第一能源输送管道与第一电动三通阀的B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通过第二能源输送管道与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上的能源出口连接,所述能源输送泵的出口通过第三能源输送管道与第二电动三通阀的C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通过穿过矿井的天井和运输巷道的第四能源输送管道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的B端口通过第五能源输送管道与第一电动三通阀的C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能源输送管道与第三能源输送管道通过第六能源输送管道和设置在第六能源输送管道上的电动开关阀相连通;所述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和天井的信号线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第二电动三通阀和电动开关阀均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二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201、在地表层顶部靠近矿井的天井的位置处建设基础,将能源输送泵固定在基础上;
步骤202、将第一能源输送管道的一端与能源输送泵的进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的B端口连接;将第二能源输送管道的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连接,另一端与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上的能源出口连接;将第三能源输送管道的一端与能源输送泵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的C端口连接;将第四能源输送管道的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和运输巷道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连接;将第五能源输送管道的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的B端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的C端口连接;将第六能源输送管道的一端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二能源输送管道连接,将第六能源输送管道的另一端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三能源输送管道连接,并将电动开关阀连接在第六能源输送管道上。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稳定系统包括压力平衡管和设置在地表层顶部的稳压装置,所述稳压装置包括压缩机组、平衡罐和高压储气罐,所述平衡罐的压力平衡接口与压力平衡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压力平衡管的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和运输巷道与压力平衡管接口管连接,所述平衡罐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气体输送管和连接在第一气体输送管上的第一电控调节阀与压缩机组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组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输送管以及连接在第二气体输送管上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电控调节阀与高压储气罐的进气口连接,所述高压储气罐的出气口通过第三气体输送管以及连接在第三气体输送管上的节流阀、第二换热器和第三电控调节阀与平衡罐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电控调节阀、第二电控调节阀、第三电控调节阀和压缩机组均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三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的具体过程为:在地表层顶部设置稳压装置,并将压力平衡管的一端与稳压装置中平衡罐的压力平衡接口连接,将压力平衡管的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和运输巷道与压力平衡管接口管连接。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401、在地表层顶部设置控制器;
步骤402、将压力传感器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和天井的信号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将压力控制阀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和天井的信号线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403、将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和天井的信号线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将能源输送泵、第一电动三通阀、第二电动三通阀和电动开关阀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404、将第一电控调节阀、第二电控调节阀、第三电控调节阀和压缩机组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01、控制器控制能源输送泵启动,控制第一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和B端口连通,电动开关阀关闭,第二电动三通阀的C端口和A端口连通,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打开;
步骤502、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内的能源依次经过第二能源输送管道、第一电动三通阀和第一能源输送管道进入能源输送泵的进口,经过能源输送泵加压后再依次经过第三能源输送管道、第二电动三通阀、第四能源输送管道和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进入能源储库内;
步骤五中所述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03、控制器控制压力控制阀打开,压力传感器对能源储库内的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出给控制器;
步骤504、控制器将其接收到的能源储库内的检测压力与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上限和下限相比对,当能源储库内的检测压力高于压力阈值范围上限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和第二电控调节阀逐步打开,第三电控调节阀关闭,压缩机组启动,压缩机组将压力平衡管内的气体抽出并压缩成高压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降温后,进入高压储气罐存储起来,降低压力平衡管内的压力,进而将能源储库内的压力降低至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内;当能源储库内的检测压力低于压力阈值范围上限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和第二电控调节阀关闭,第三电控调节阀逐步打开,节流阀开启,高压储气罐内的气体经过节流降压后,由第二换热器加热升温后,进入平衡罐,提高压力平衡管内的压力,进而将能源储库内的压力提高至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内;当能源储库内的检测压力在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第二电控调节阀、第三电控调节阀和节流阀均关闭,压缩机组关闭。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601、控制器控制能源输送泵启动,控制第一电动三通阀的C端口和B端口连通,电动开关阀开启,第二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和B端口连通,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打开;
步骤602、能源储库内的能源依次经过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第四能源输送管道、第二电动三通阀、第五能源输送管道、第一电动三通阀和第一能源输送管道进入能源输送泵的进口,经过能源输送泵加压后再依次经过第六能源输送管道和第二能源输送管道进入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内。
上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加固顶板上设置有穿过加固顶板进入能源储库内的取温度管,所述取温度管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和天井的信号线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创新性地提出了在深井井下设置能源储库群,通过能源输送系统的设计,借助矿井已有工程,能够将待储备的能源输送到设置在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中或从能源储库群中将储备的能源输出,能够实现矿井采空区的合理利用,且丰富了我国储库的结构类型,为能源储库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安全,经济。
2、本发明在能源输入、存储和输出的过程中,通过压力稳定系统和控制器相配合,能够对能源储库内的压力进行实时控制,能够实现能源储库中压力的稳定,实现库体内部压力实时平衡外部低压,提高了能源存储的安全性。
3、本发明的能源储库采用储备库底部构件、储备库中部构件、加固顶板的层状组合式结构,结构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
4、本发明的能源储库中,储备库底部构件和储备库中部构件的设计均采用防渗充填层、加固充填层和防渗充填层相配合的三层结构,储备库底部构件、储备库中部构件、加固顶板的连接采用凹凸接口相配合,再采用胶凝材料粘合的方式,使得能源储库的结构稳定,强度高,密封性能好,防渗性能好。
5、本发明通过设置取温度管,连接温度传感器,能够对能源储库内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功能完备,安全性高。
6、本发明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三个能源储库呈等边三角形布设,能源储库采用圆柱形结构,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之间的距离为能源储库的内径的1.5~3倍,确保了能源储库群的稳固性好。
7、本发明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时,考虑了矿井分层开采与充填的实际工况,采用分层构建储备库底部构件、储备库中部构件和加固顶板,进而形成能源储库的方式,且将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的上部通过上连通管道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的下部通过下连通管道连接,实现与矿床开采协同进行,施工设计新颖合理,方法步骤简单,容易实现。
8、本发明分层构建能源储库的过程中,不影响实际的矿井分层开采与充填,通过加固顶板的特殊处理,还能防止顶板的冒落,进一步提高了能源储库的安全性。
9、本发明的实用性强,推广应用价值高,能够为国家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的战略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能源储库群的稳固性好,能源储库的结构稳定,强度高,密封性能好,防渗性能好;能源存储的安全性高,能够实现矿井采空区的合理利用,为能源储库探索提供了新思路,推广应用价值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压力稳定系统和控制器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能源输送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电动三通阀和第二电动三通阀的A端口、B端口和C端口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能源储库组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未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储备库主体底部构件顶部盖上木质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储备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上连接底部连接锚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储备库主体中部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储备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上连接中部连接锚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未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加固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位于运输巷道正下方的能源储库的加固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底部连接锚杆、中部连接锚杆和接口连接锚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储备库主体底部模具的主视图。
图17为图16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发明储备库主体中部模具的主视图。
图19为图18的俯视图。
图20为本发明加固顶板模具的主视图。
图21为图20的俯视图。
图22为本发明稳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控制器与其他各单元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备库底部构件; 1-1—底部传统充填层;
1-2—底部加固充填层; 1-3—底部防渗充填层; 1-4—收集池;
2—储备库中部构件; 2-1—中部传统充填层;
2-2—中部加固充填层; 2-3—中部防渗充填层; 3—加固顶板;
3-1—顶部防渗材料层; 3-2—顶部加固材料层; 3-3—加强筋;
8—压力平衡管接口管; 9—压力控制阀; 10—取压管;
11—取温度管; 12—压力传感器; 13—温度传感器;
14—底部连接锚杆; 14-1—套管; 14-2—内锚杆体;
14-3—外锚杆体; 14-4—螺母; 14-5—夹板;
14-6—锚头; 15—中部连接锚杆; 16—木质盖板;
19—压力平衡管接口管预留孔; 20—取压管预留孔;
21—取温度管预留孔; 22—接口连接锚杆; 23-1—底部环形外模;
23-2—底部环形内模框架; 23-3—底部底板;
23-4—收集池底板; 23-5—连接板; 24-1—中部环形外模;
24-2—中部环形内模; 25—加固顶板模具; 26—能源储库;
30—地表层; 31—天井; 32—运输巷道;
36—控制器; 36-1—PLC模块; 36-2—触摸式液晶显示屏;
36-3—第一继电器; 36-4—第二继电器; 37—压力平衡管;
38—稳压装置; 38-1—压缩机组; 38-2—平衡罐;
38-3—高压储气罐; 38-4—第一气体输送管; 38-5—第一电控调节阀;
38-6—第二气体输送管; 38-7—第一换热器;
38-8—第二电控调节阀; 38-9—第三气体输送管;
38-10—第二换热器; 38-11—第三电控调节阀;38-12—节流阀;
39—矿床; 40—土壤层; 41—第五能源输送管道;
42—第六能源输送管道; 43—上连通管道; 44—下连通管道;
45—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 46—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
47—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8—能源储库组; 49—第一电动三通阀;
50—第二电动三通阀; 51—电动开关阀; 52—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
53—第一能源输送管道; 54—能源输送泵;
55—第二能源输送管道; 56—第三能源输送管道;
57—第四能源输送管道; 58—采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深井采空区进行充填的过程中,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图6,步骤一中所述能源储库群包括多个能源储库组48,每个能源储库组48均包括多个能源储库26,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26的上部通过上连通管道43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26的下部通过下连通管道44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三个能源储库26呈等边三角形布设,所述能源储库26包括储库主体,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储库主体上设置有能源输送管道组件和压力稳定管道组件。
具体实施时,所述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储库主体的顶部设置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上设置有检修口盖板;所述能源储库26的形状为圆柱形,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26之间的距离为能源储库26的内径的1.5~3倍。通过设置检修口,人可以通过检修口进入能源储库26内部进行检修。
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三个能源储库26呈等边三角形布设,能源储库26采用圆柱形结构,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26之间的距离为能源储库26的内径的1.5~3倍,确保了能源储库群的稳固性好。
在实际工况中,地表层30的下面是土壤层40,土壤层40的下面是矿床39,矿井井下设置有运输巷道32和采场58,矿井还设置有天井31。
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储库主体包括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和加固顶板3,以及一层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或多层上下固定连接的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当储备库中部构件2为一层时,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底部与储备库底部构件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3固定连接在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顶部;当储备库中部构件2为多层时,位于最底层的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底部与储备库底部构件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3固定连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顶部;结合图9和图10,所述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包括用于围成能源储备空间的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设置在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外围的底部传统充填层1-1,所述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包括底部加固充填层1-2和设置在底部加固充填层1-2内部的底部防渗充填层1-3,所述底部防渗充填层1-3、底部加固充填层1-2和底部传统充填层1-1的四周及底部通过底部连接锚杆14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加固充填层1-2和底部防渗充填层1-3的底部一侧均向下凹陷形成位于储库主体内底部的收集池1-4;结合图11和图12,所述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包括用于围成能源储备空间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设置在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外围的中部传统充填层2-1,所述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包括中部加固充填层2-2和设置在中部加固充填层2-2内部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所述中部防渗充填层2-3、中部加固充填层2-2和中部传统充填层2-1的四周及底部通过中部连接锚杆15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3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顶部防渗材料层3-1和顶部加固材料层3-2,所述顶部加固材料层3-2中埋设有加强筋3-3;如图15所示,所述底部连接锚杆14和中部连接锚杆15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套管14-1、螺纹连接在套管14-1一端的内锚杆体14-2和螺纹连接在套管14-1另一端的外锚杆体14-3,所述内锚杆体14-2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所述螺母14-4端部与内锚杆体14-2之间设置有夹板14-5,所述外锚杆体14-3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14-6;所述能源输送管道组件包括穿过加固顶板3进入储库主体内的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和设置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上的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所述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伸入收集池1-4内;所述压力稳定管道组件包括穿过加固顶板3进入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和取压管10,所述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上设置有压力控制阀9,所述取压管10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12。
具体实施时,所述加强筋3-3为钢材料加强筋,通过设置加强筋3-3,能够增强加固顶板3的强度,能够防止加固顶板3的冒落,保证能源储库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对深井采空区进行充填的过程中,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对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前,采用储库主体底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均连接底部连接锚杆14;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底部连接锚杆14包括套管14-1、螺纹连接在套管14-1一端的内锚杆体14-2和螺纹连接在套管14-1另一端的外锚杆体14-3,所述内锚杆体14-2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所述螺母14-4端部与内锚杆体14-2之间设置有夹板14-5,所述外锚杆体14-3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14-6;
本实施例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步骤101中所述储备库底部模具包括由多块弧形板拼接构成的底部环形外模23-1和套装在底部环形外模23-1内部的底部环形内模,所述底部环形内模包括由多块顶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台的弧形板拼接构成的底部环形内模框架23-2,以及设置在底部环形内模框架23-2底部的底部底板23-3和收集池底板23-4,所述收集池底板23-4的设置位置低于底部底板23-3的设置位置,所述收集池底板23-4通过连接板23-5与底部底板23-3连接,所述底部环形外模23-1上设置有多个外模锚杆孔,所述底部环形内模框架23-2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多个外模锚杆孔的位置相配合的内模锚杆孔,所述底部底板23-3和收集池底板23-4上均设置有多个内模锚杆孔;所述底部环形外模23-1和底部环形内模框架23-2均采用拼装形式,方便拆模;
本实施例中,步骤101中所述采用储库主体底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均连接底部连接锚杆14时,预制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01、在地面上铺上隔膜后,将储备库底部模具拼装好并直立放置在隔膜上;
步骤10102、首先,将底部连接锚杆14中套管14-1穿过底部环形外模23-1上的外锚杆孔和底部环形内模框架23-2上的内锚杆孔,且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内锚杆体14-2的一端端面与底部环形内模23-2的内壁面平齐,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外锚杆体14-3的一端端面与底部环形外模23-1的外壁面平齐;然后,将底部连接锚杆14中套管14-1穿过底部底板23-3和收集池底板23-4上的内锚杆孔,且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内锚杆体14-2的一端端面与底部底板23-3和收集池底板23-4的内壁面平齐,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外锚杆体14-3的一端端面落至铺在地面上的隔膜上;
步骤10103、在底部环形外模23-1和底部环形内模之间的间隙内浇筑加固材料,直至浇筑高度达到了储备库底部模具的高度;
具体实施时,所述加固材料为矿用加固充填材料。
步骤10104、待加固材料凝固后,拆除储备库底部模具;
步骤10105、将内锚杆体14-2的一端螺纹旋入套管14-1中,直至内锚杆体14-2另一端的长度正好够连接夹板14-5和螺母14-4,将夹板14-5套在内锚杆体14-2上,连接螺母14-4并锁紧;
步骤10106、在加固材料的内部喷射防渗材料,使防渗材料上端至储备库底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的底部,并使防渗材料完全覆盖螺母14-4,形成底部防渗充填层1-3,并对底部防渗充填层1-3进行磨平和修补处理,确保表面平整且无裂痕;
具体实施时,所述防渗材料为黏土、亚黏土、膨润土等。
步骤10107、待防渗材料凝固后,将外锚杆体14-3未带有锚头14-6的一端旋入套管14-1,形成了储库预制底部预制构件;
如图10所示,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内径为Dj,底部防渗充填层1-3内壁直径为Di,f;
步骤102、采用传统充填材料从下到上充填矿井采空区,直至充填厚度达到底部传统充填层1-1的底部厚度;如图9中的h1;
具体实施时,所述传统充填材料为根据矿山实际条件选用的废石、尾砂、河砂、海砂、棒磨砂、细石等自然或人工砂石,以及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料。
步骤103、待传统充填材料初步固结到可以自立的程度时,首先,将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分别放置在多个能源储库设计位置处,并将每个位于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底部的底部连接锚杆14均插入传统充填材料中;然后,对于处于一个能源储库组48中的能源储库的相邻两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下部采用下连通管道44连接;
步骤104、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底部传统充填层1-1;
步骤105、待底部传统充填层1-1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多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后,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16,继续进行采矿作业;在储备库主体底部构件1顶部盖上木质盖板16,能够防止矿石掉落进储备库主体底部构件1形成的能源储库空间中,如图9所示;
步骤106、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3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15;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中部连接锚杆15包括套管14-1、螺纹连接在套管14-1一端的内锚杆体14-2和螺纹连接在套管14-1另一端的外锚杆体14-3,所述内锚杆体14-2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所述螺母14-4端部与内锚杆体14-2之间设置有夹板14-5,所述外锚杆体14-3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14-6;
本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步骤106中所述储备库中部模具包括由多块底部设置有向内凸出的凸台的弧形板拼接构成的中部环形外模24-1和套装在中部环形外模24-1内部的中部环形内模24-2,所述中部环形内模24-2由多块顶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台的弧形板拼接构成,所述中部环形外模24-1上设置有多个外模锚杆孔,所述中部环形内模24-2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多个外模锚杆孔的位置相配合的内模锚杆孔;所述中部环形外模24-1和中部环形内模24-2均采用拼装形式,方便拆模;
本实施例中,步骤106中所述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3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15时,预制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A、在地面上铺上隔膜后,将储备库中部模具拼装好并直立放置在隔膜上;
步骤B、将中部连接锚杆15中套管14-1穿过中部环形外模24-1上的外锚杆孔和中部环形内模24-2上的内锚杆孔,且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内锚杆体14-2的一端端面与中部环形内模24-2的内壁面平齐,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外锚杆体14-3的一端端面与中部环形外模24-1的外壁面平齐;
步骤C、在中部环形外模24-1和中部环形内模24-2之间的间隙内浇筑加固材料,直至浇筑高度达到了储备库中部模具的高度;
具体实施时,所述加固材料为矿用加固充填材料。
步骤D、待加固材料凝固后,拆除储备库中部模具;
步骤E、将内锚杆体14-2的一端螺纹旋入套管14-1中,直至内锚杆体14-2另一端的长度正好够连接夹板14-5和螺母14-4,将夹板14-5套在内锚杆体14-2上,连接螺母14-4并锁紧;
步骤F、在加固材料的内部喷射防渗材料,使防渗材料上端至储备库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的底部,并使防渗材料完全覆盖螺母14-4,形成中部防渗充填层2-3,并对中部防渗充填层2-3进行磨平和修补处理,确保表面平整且无裂痕;
具体实施时,所述防渗材料为黏土、亚黏土、膨润土等。
步骤G、待防渗材料凝固后,将外锚杆体14-3未带有锚头14-6的一端旋入套管14-1,形成了储库预制中部预制构件。
如图11和图12所示,储库预制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的外径为Dj,储库预制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的内径为Dj,中部防渗充填层2-3内壁直径为Di,f;
步骤107、对进行采矿作业新形成的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首先,揭开盖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顶部的木质盖板16,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并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外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将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分别对应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对接,将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分别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粘结为一体;
步骤108、首先,分别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的重叠区域从内到外钻锚杆孔;然后,将接口连接锚杆22穿入锚杆孔中,分别连接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部分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部分;最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
具体实施时,如图15所示,所述接口连接锚杆22的结构与底部连接锚杆14和中部连接锚杆15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套管14-1、螺纹连接在套管14-1一端的内锚杆体14-2和螺纹连接在套管14-1另一端的外锚杆体14-3,所述内锚杆体14-2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所述螺母14-4端部与内锚杆体14-2之间设置有夹板14-5,所述外锚杆体14-3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14-6。具体而言,将接口连接锚杆22穿入锚杆孔中时,是将内锚杆体14-2和外锚杆体14-3用套管14-1连接后,将外锚杆体14-3带有锚头14-6的一端首先穿入锚杆孔中,使内锚杆体14-2露出锚杆孔的部分长度正好够连接夹板14-5和螺母14-4,连接好夹板14-5和螺母14-4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
步骤109、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中部传统充填层2-1;
步骤1010、待中部传统充填层2-1与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后,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16,继续进行采矿作业;在储备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盖上木质盖板16,能够防止矿石掉落进储备库主体中部构件2形成的能源储库空间中;
步骤1011、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3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15;
本实施例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步骤1011中所述储备库中部模具包括由多块底部设置有向内凸出的凸台的弧形板拼接构成的中部环形外模24-1和套装在中部环形外模24-1内部的中部环形内模24-2,所述中部环形内模24-2由多块顶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凸台的弧形板拼接构成,所述中部环形外模24-1上设置有多个外模锚杆孔,所述中部环形内模24-2上设置有多个分别与多个外模锚杆孔的位置相配合的内模锚杆孔;所述中部环形外模24-1和中部环形内模24-2均采用拼装形式,方便拆模;
本实施例中,步骤1011中所述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3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15时,预制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A、在地面上铺上隔膜后,将储备库中部模具拼装好并直立放置在隔膜上;
步骤B、将中部连接锚杆15中套管14-1穿过中部环形外模24-1上的外锚杆孔和中部环形内模24-2上的内锚杆孔,且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内锚杆体14-2的一端端面与中部环形内模24-2的内壁面平齐,使套管14-1用于连接外锚杆体14-3的一端端面与中部环形外模24-1的外壁面平齐;
步骤C、在中部环形外模24-1和中部环形内模24-2之间的间隙内浇筑加固材料,直至浇筑高度达到了储备库中部模具的高度;
具体实施时,所述加固材料为矿用加固充填材料。
步骤D、待加固材料凝固后,拆除储备库中部模具;
步骤E、将内锚杆体14-2的一端螺纹旋入套管14-1中,直至内锚杆体14-2另一端的长度正好够连接夹板14-5和螺母14-4,将夹板14-5套在内锚杆体14-2上,连接螺母14-4并锁紧;
步骤F、在加固材料的内部喷射防渗材料,使防渗材料上端至储备库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的底部,并使防渗材料完全覆盖螺母14-4,形成中部防渗充填层2-3,并对中部防渗充填层2-3进行磨平和修补处理,确保表面平整且无裂痕;
具体实施时,所述防渗材料为黏土、亚黏土、膨润土等。
步骤G、待防渗材料凝固后,将外锚杆体14-3未带有锚头14-6的一端旋入套管14-1,形成了储库预制中部预制构件。
如图11和图12所示,储库预制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的外径为Dj,储库预制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的内径为Dj,中部防渗充填层2-3内壁直径为Di,f;
步骤1012、对进行采矿作业新形成的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首先,揭开盖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的木质盖板16,在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并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外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将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分别对应与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对接,将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分别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粘结为一体;
步骤1013、首先,分别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的重叠区域从内到外钻锚杆孔;然后,将接口连接锚杆22穿入锚杆孔中,分别连接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部分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部分;最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
具体实施时,如图15所示,所述接口连接锚杆22的结构与底部连接锚杆14和中部连接锚杆15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套管14-1、螺纹连接在套管14-1一端的内锚杆体14-2和螺纹连接在套管14-1另一端的外锚杆体14-3,所述内锚杆体14-2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所述螺母14-4端部与内锚杆体14-2之间设置有夹板14-5,所述外锚杆体14-3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14-6。具体而言,将接口连接锚杆22穿入锚杆孔中时,是将内锚杆体14-2和外锚杆体14-3用套管14-1连接后,将外锚杆体14-3带有锚头14-6的一端首先穿入锚杆孔中,使内锚杆体14-2露出锚杆孔的部分长度正好够连接夹板14-5和螺母14-4,连接好夹板14-5和螺母14-4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
步骤1014、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新的一层中部传统充填层2-1;
步骤1015、待新的一层中部传统充填层2-1与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新的一层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后,在新的一层每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16,继续进行采矿作业;在新的一层储备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盖上木质盖板16,能够防止矿石掉落进储备库主体中部构件2形成的能源储库空间中;
步骤1016、重复步骤1011至步骤1015,直至所开采的矿床分层的顶部;且在最后一次重复步骤十三后,在步骤十四之前,对于处于一个能源储库组48中的能源储库的相邻两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上部采用上连通管道43连接;
步骤1017、采用加固顶板模具25预制多块加固顶板3,并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未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时,不在加固顶板3上设置预留孔;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时,在加固顶板3上设置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和取压管预留孔20;
本实施例中,如图20和图21所示,步骤1017中所述加固顶板模具25由多块底部设置有向内凸出的凸台的弧形板拼接构成,所述加固顶板模具25底部向内凸出的一段为用于顶部防渗材料层3-1成型的模具,所述加固顶板模具25顶部未向内凸出的一段为用于顶部加固材料层3-2成型的模具;
步骤1017中所述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未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711、在地面上铺上隔膜后,将加固顶板模具25拼装好并直立放置在隔膜上;
步骤101712、往加固顶板模具25内浇筑防渗材料,直至防渗材料的上表面到达加固顶板模具25底部向内凸出的一段顶面相平齐;
具体实施时,所述防渗材料为黏土、亚黏土、膨润土等。
步骤101713、待防渗材料初步凝固后,往加固顶板模具25内浇筑加固材料,并在浇筑加固材料的过程中,加入加强筋3-3,浇筑加固材料直至加固材料的上表面到达加固顶板模具25顶部;
具体实施时,所述加固材料为矿用加固充填材料。
步骤101714、拆除加固顶板模具25;
步骤1017中所述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721、在地面上铺上隔膜后,将加固顶板模具25拼装好并直立放置在隔膜上;
步骤101722、往加固顶板模具25内浇筑防渗材料,并在浇筑防渗材料的过程中,插入外部包裹有隔膜的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成型管、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压力平衡管预留孔成型管、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取压管预留孔成型管和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取温度管预留孔成型管,浇筑防渗材料直至防渗材料的上表面到达加固顶板模具25底部向内凸出的一段顶面相平齐;
具体实施时,所述防渗材料为黏土、亚黏土、膨润土等。
步骤101723、待防渗材料初步凝固后,往加固顶板模具25内浇筑加固材料,并在浇筑加固材料的过程中,加入加强筋3-3,浇筑加固材料直至加固材料的上表面到达加固顶板模具25顶部;
具体实施时,所述加固材料为矿用加固充填材料。
步骤101724、待加固材料凝固后,取出外部包裹有隔膜的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成型管、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压力平衡管预留孔成型管、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取压管预留孔成型管和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取温度管预留孔成型管,形成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取压管预留孔20和取温度管预留孔21;如图14所示;
步骤101725、拆除加固顶板模具25。
步骤1018、首先,揭开盖在最顶层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的木质盖板16,在最顶层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对于未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将未设置预留孔的加固顶板3放置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并采用胶凝材料将加固顶板3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连接为一体;对于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将设置有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和取压管预留孔20的加固顶板3放置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并采用胶凝材料将加固顶板3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连接为一体;
步骤1019、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内插入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具体实施时,将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伸入收集池1-4内;
步骤1020、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与加固顶板3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1、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上连接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
步骤1022、首先,在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内插入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并在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上连接压力控制阀9;然后在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与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与加固顶板3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3、首先,在取压管预留孔20内插入取压管10,并在取压管10上连接压力传感器12;然后,在取压管10与取压管预留孔20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取压管10与加固顶板3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上设置有穿过加固顶板3进入能源储库26内的取温度管11,所述取温度管11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3,所述温度传感器13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实施时,如图14所示,步骤1017中所述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时,还在加固顶板3上设置取温度管预留孔21;步骤101722中还在浇筑防渗材料的过程中,插入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取温度管预留孔成型管,步骤101724中待加固材料凝固后,取出外部包裹有隔膜的取温度管预留孔成型管,形成取温度管预留孔21。
步骤二、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包括设置在地表层30顶部的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和能源输送泵54,以及第一电动三通阀49和第二电动三通阀50;所述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通过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B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A端口通过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与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上的能源出口连接,所述能源输送泵54的出口通过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C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A端口通过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的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B端口通过第五能源输送管道41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C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与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通过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和设置在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上的电动开关阀51相连通;所述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49、第二电动三通阀50和电动开关阀51均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201、在地表层30顶部靠近矿井的天井31的位置处建设基础,将能源输送泵54固定在基础上;
步骤202、将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的一端与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B端口连接;将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的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A端口连接,另一端与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上的能源出口连接;将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的一端与能源输送泵54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C端口连接;将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的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A端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连接;将第五能源输送管道41的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B端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C端口连接;将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的一端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连接,将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的另一端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连接,并将电动开关阀51连接在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上。
步骤三、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压力稳定系统包括压力平衡管37和设置在地表层30顶部的稳压装置38,结合图22,所述稳压装置38包括压缩机组38-1、平衡罐38-2和高压储气罐38-3,所述平衡罐38-2的压力平衡接口与压力平衡管37的一端连接,所述压力平衡管37的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与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连接,所述平衡罐38-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气体输送管38-4和连接在第一气体输送管38-4上的第一电控调节阀38-5与压缩机组38-1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组38-1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输送管38-6以及连接在第二气体输送管38-6上的第一换热器38-7和第二电控调节阀38-8与高压储气罐38-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高压储气罐38-3的出气口通过第三气体输送管38-9以及连接在第三气体输送管38-9上的节流阀38-12、第二换热器38-10和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与平衡罐38-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电控调节阀38-5、第二电控调节阀38-8、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和压缩机组38-1均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的具体过程为:在地表层30顶部设置稳压装置38,并将压力平衡管37的一端与稳压装置38中平衡罐38-2的压力平衡接口连接,将压力平衡管37的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与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连接。
步骤四、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36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36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401、在地表层30顶部设置控制器36;
步骤402、将压力传感器12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入端连接,将压力控制阀9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403、将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将能源输送泵54、第一电动三通阀49、第二电动三通阀50和电动开关阀51分别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404、将第一电控调节阀38-5、第二电控调节阀38-8、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和压缩机组38-1分别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五、需要存储能源时,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五中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01、控制器36控制能源输送泵54启动,控制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A端口和B端口连通,电动开关阀51关闭,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C端口和A端口连通,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打开;
步骤502、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内的能源依次经过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第一电动三通阀49和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进入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经过能源输送泵54加压后再依次经过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第二电动三通阀50、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和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进入能源储库26内;
具体实施时,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多个能源储库26内的能源能够通过下连通管道44和上连通管道43连通;
本实施例中,如图22和图23所示,步骤五中所述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03、控制器36控制压力控制阀9打开,压力传感器12对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出给控制器36;
步骤504、控制器36将其接收到的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与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上限和下限相比对,当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高于压力阈值范围上限时,控制器36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38-5和第二电控调节阀38-8逐步打开,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关闭,压缩机组38-1启动,压缩机组38-1将压力平衡管37内的气体抽出并压缩成高压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38-7降温后,进入高压储气罐38-3存储起来,降低压力平衡管37内的压力,进而将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降低至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内;当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低于压力阈值范围上限时,控制器36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38-5和第二电控调节阀38-8关闭,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逐步打开,节流阀38-12开启,高压储气罐38-3内的气体经过节流降压后,由第二换热器38-10加热升温后,进入平衡罐38-2,提高压力平衡管37内的压力,进而将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提高至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内;当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在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控制器36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38-5、第二电控调节阀38-8、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和节流阀38-12均关闭,压缩机组38-1关闭。
步骤六、需要使用能源储库群存储的能源时,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六中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601、控制器36控制能源输送泵54启动,控制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C端口和B端口连通,电动开关阀51开启,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A端口和B端口连通,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打开;
步骤602、能源储库26内的能源依次经过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第二电动三通阀50、第五能源输送管道41、第一电动三通阀49和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进入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经过能源输送泵54加压后再依次经过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和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进入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所述控制器36包括PLC模块36-1和与PLC模块36-1相接的触摸式液晶显示屏36-2,所述PLC模块36-1的输出端接有用于对压缩机组38-1的通断电进行控制的第一继电器36-3和用于对能源输送泵54的通断电进行控制的第二继电器36-4,所述压力传感器12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PLC模块36-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13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PLC模块36-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力控制阀9和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PLC模块36-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49、第二电动三通阀50和电动开关阀51均与PLC模块36-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组38-1的供电回路中的接触器与第一继电器36-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能源输送泵54的供电回路中的接触器与第二继电器36-4的输电端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深井采空区进行充填的过程中,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
步骤二、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
步骤三、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
步骤四、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36)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
步骤五、需要存储能源时,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
步骤六、需要使用能源储库群存储的能源时,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
步骤一中所述能源储库群包括多个能源储库组(48),每个能源储库组(48)均包括多个能源储库(26),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26)的上部通过上连通管道(43)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两个能源储库(26)的下部通过下连通管道(44)连接,每个能源储库组(48)中相邻三个能源储库(26)呈等边三角形布设,所述能源储库(26)包括储库主体,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储库主体上设置有能源输送管道组件和压力稳定管道组件;
所述储库主体包括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和加固顶板(3),以及一层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或多层上下固定连接的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当储备库中部构件(2)为一层时,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底部与储备库底部构件(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3)固定连接在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顶部;当储备库中部构件(2)为多层时,位于最底层的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底部与储备库底部构件(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3)固定连接在位于最顶层的储备库中部构件(2)的顶部;所述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包括用于围成能源储备空间的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设置在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外围的底部传统充填层(1-1),所述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包括底部加固充填层(1-2)和设置在底部加固充填层(1-2)内部的底部防渗充填层(1-3),所述底部防渗充填层(1-3)、底部加固充填层(1-2)和底部传统充填层(1-1)的四周及底部通过底部连接锚杆(14)固定连接,所述底部加固充填层(1-2)和底部防渗充填层(1-3)的底部一侧均向下凹陷形成位于储库主体内底部的收集池(1-4);所述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包括用于围成能源储备空间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设置在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外围的中部传统充填层(2-1),所述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包括中部加固充填层(2-2)和设置在中部加固充填层(2-2)内部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所述中部防渗充填层(2-3)、中部加固充填层(2-2)和中部传统充填层(2-1)的四周及底部通过中部连接锚杆(15)固定连接;所述加固顶板(3)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设置的顶部防渗材料层(3-1)和顶部加固材料层(3-2),所述顶部加固材料层(3-2)中埋设有加强筋(3-3);所述底部连接锚杆(14)和中部连接锚杆(15)的结构相同且均包括套管(14-1)、螺纹连接在套管(14-1)一端的内锚杆体(14-2)和螺纹连接在套管(14-1)另一端的外锚杆体(14-3),所述内锚杆体(14-2)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且螺纹连接有螺母(14-4),所述螺母(14-4)端部与内锚杆体(14-2)之间设置有夹板(14-5),所述外锚杆体(14-3)未与套管(14-1)连接的一端端部带有锚头(14-6);所述能源输送管道组件包括穿过加固顶板(3)进入储库主体内的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和设置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上的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所述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伸入收集池(1-4)内;所述压力稳定管道组件包括穿过加固顶板(3)进入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和取压管(10),所述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上设置有压力控制阀(9),所述取压管(10)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1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对深井采空区进行充填的过程中,在深井采空区建造能源储库群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对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前,采用储库主体底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均连接底部连接锚杆(14);
步骤102、采用传统充填材料从下到上充填矿井采空区,直至充填厚度达到底部传统充填层(1-1)的底部厚度;
步骤103、待传统充填材料初步固结到可以自立的程度时,首先,将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分别放置在多个能源储库设计位置处,并将每个位于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底部的底部连接锚杆(14)均插入传统充填材料中;然后,对于处于一个能源储库组(48)中的能源储库的相邻两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在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下部采用下连通管道(44)连接;
步骤104、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底部传统充填层(1-1);
步骤105、待底部传统充填层(1-1)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多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后,在每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16),继续进行采矿作业;
步骤106、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3)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15);
步骤107、对进行采矿作业新形成的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首先,揭开盖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构件(1)顶部的木质盖板(16),在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并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外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将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分别对应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对接,将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分别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粘结为一体;
步骤108、首先,分别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的重叠区域从内到外钻锚杆孔;然后,将接口连接锚杆(22)穿入锚杆孔中,分别连接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部分与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部分;最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
步骤109、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中部传统充填层(2-1);
步骤1010、待中部传统充填层(2-1)与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后,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16),继续进行采矿作业;
步骤1011、采用储库主体中部模具预制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和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凸形接口,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顶部均设置用于连接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和加固顶板(3)的凹形接口,并在每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四周及底部连接中部连接锚杆(15);
步骤1012、对进行采矿作业新形成的矿井采空区进行充填时,首先,揭开盖在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的木质盖板(16),在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并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外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将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分别对应与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多个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对接,将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分别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粘结为一体;
步骤1013、首先,分别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的重叠区域从内到外钻锚杆孔;然后,将接口连接锚杆(22)穿入锚杆孔中,分别连接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底部凸形接口部分与多个揭开木质盖板(16)后的储库主体底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部分;最后,喷射防渗材料修复钻锚杆孔时被破坏的中部防渗充填层(2-3);
步骤1014、采用传统充填材料在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周围充填,直至充填高度达到了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高度,形成新的一层中部传统充填层(2-1);
步骤1015、待新的一层中部传统充填层(2-1)与多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固结形成新的一层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后,在新的一层每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均盖上木质盖板(16),继续进行采矿作业;
步骤1016、重复步骤1011至步骤1015,直至所开采的矿床分层的顶部;且在最后一次重复步骤十三后,在步骤十四之前,对于处于一个能源储库组(48)中的能源储库的相邻两个新预制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在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的上部采用上连通管道(43)连接;
步骤1017、采用加固顶板模具(25)预制多块加固顶板(3),并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未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时,不在加固顶板(3)上设置预留孔;在预制用于固定连接在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时,在加固顶板(3)上设置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和取压管预留孔(20);
步骤1018、首先,揭开盖在最顶层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构件(2)顶部的木质盖板(16),在最顶层的多个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表面上涂抹胶凝材料;然后,对于未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将未设置预留孔的加固顶板(3)放置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并采用胶凝材料将加固顶板(3)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连接为一体;对于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将设置有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和取压管预留孔(20)的加固顶板(3)放置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顶部凹形接口内,并采用胶凝材料将加固顶板(3)与最顶层的储库主体中部预制构件连接为一体;
步骤1019、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内插入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
步骤1020、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预留孔(45)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与加固顶板(3)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1、在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上连接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
步骤1022、首先,在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内插入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并在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上连接压力控制阀(9);然后在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与压力平衡管预留孔(19)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与加固顶板(3)连接为一体;
步骤1023、首先,在取压管预留孔(20)内插入取压管(10),并在取压管(10)上连接压力传感器(12);然后,在取压管(10)与取压管预留孔(20)的间隙内浇筑胶凝材料,将取压管(10)与加固顶板(3)连接为一体。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包括设置在地表层(30)顶部的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和能源输送泵(54),以及第一电动三通阀(49)和第二电动三通阀(50);所述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通过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B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A端口通过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与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上的能源出口连接,所述能源输送泵(54)的出口通过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C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A端口通过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的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连接,所述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B端口通过第五能源输送管道(41)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C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与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通过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和设置在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上的电动开关阀(51)相连通;所述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动三通阀(49)、第二电动三通阀(50)和电动开关阀(51)均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二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能源输送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201、在地表层(30)顶部靠近矿井的天井(31)的位置处建设基础,将能源输送泵(54)固定在基础上;
步骤202、将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的一端与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B端口连接;将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的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A端口连接,另一端与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上的能源出口连接;将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的一端与能源输送泵(54)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C端口连接;将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的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A端口连接,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与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连接;将第五能源输送管道(41)的一端与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B端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C端口连接;将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的一端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连接,将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的另一端通过三通接口与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连接,并将电动开关阀(51)连接在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上。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稳定系统包括压力平衡管(37)和设置在地表层(30)顶部的稳压装置(38),所述稳压装置(38)包括压缩机组(38-1)、平衡罐(38-2)和高压储气罐(38-3),所述平衡罐(38-2)的压力平衡接口与压力平衡管(37)的一端连接,所述压力平衡管(37)的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与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连接,所述平衡罐(38-2)的出气口通过第一气体输送管(38-4)和连接在第一气体输送管(38-4)上的第一电控调节阀(38-5)与压缩机组(38-1)的进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组(38-1)的出气口通过第二气体输送管(38-6)以及连接在第二气体输送管(38-6)上的第一换热器(38-7)和第二电控调节阀(38-8)与高压储气罐(38-3)的进气口连接,所述高压储气罐(38-3)的出气口通过第三气体输送管(38-9)以及连接在第三气体输送管(38-9)上的节流阀(38-12)、第二换热器(38-10)和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与平衡罐(38-2)的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电控调节阀(38-5)、第二电控调节阀(38-8)、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和压缩机组(38-1)均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三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压力稳定系统并与深井下的能源储库群连接的具体过程为:在地表层(30)顶部设置稳压装置(38),并将压力平衡管(37)的一端与稳压装置(38)中平衡罐(38-2)的压力平衡接口连接,将压力平衡管(37)的另一端穿过矿井的天井(31)和运输巷道(32)与压力平衡管接口管(8)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在地面上建造控制器(36)并与能源储库群、能源输送系统和压力稳定系统连接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401、在地表层(30)顶部设置控制器(36);
步骤402、将压力传感器(12)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入端连接,将压力控制阀(9)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403、将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将能源输送泵(54)、第一电动三通阀(49)、第二电动三通阀(50)和电动开关阀(51)分别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步骤404、将第一电控调节阀(38-5)、第二电控调节阀(38-8)、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和压缩机组(38-1)分别与控制器(36)的输出端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输送到能源储库群中进行存储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01、控制器(36)控制能源输送泵(54)启动,控制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A端口和B端口连通,电动开关阀(51)关闭,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C端口和A端口连通,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打开;
步骤502、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内的能源依次经过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第一电动三通阀(49)和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进入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经过能源输送泵(54)加压后再依次经过第三能源输送管道(56)、第二电动三通阀(50)、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和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进入能源储库(26)内;
步骤五中所述能源输送与存储过程中,压力稳定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对能源储库群的内部压力进行平衡控制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503、控制器(36)控制压力控制阀(9)打开,压力传感器(12)对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将检测到的信号输出给控制器(36);
步骤504、控制器(36)将其接收到的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与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上限和下限相比对,当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高于压力阈值范围上限时,控制器(36)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38-5)和第二电控调节阀(38-8)逐步打开,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关闭,压缩机组(38-1)启动,压缩机组(38-1)将压力平衡管(37)内的气体抽出并压缩成高压气体,经过第一换热器(38-7)降温后,进入高压储气罐(38-3)存储起来,降低压力平衡管(37)内的压力,进而将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降低至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内;当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低于压力阈值范围上限时,控制器(36)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38-5)和第二电控调节阀(38-8)关闭,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逐步打开,节流阀(38-12)开启,高压储气罐(38-3)内的气体经过节流降压后,由第二换热器(38-10)加热升温后,进入平衡罐(38-2),提高压力平衡管(37)内的压力,进而将能源储库(26)内的压力提高至预先设定的压力阈值范围内;当能源储库(26)内的检测压力在压力阈值范围内时,控制器(36)控制第一电控调节阀(38-5)、第二电控调节阀(38-8)、第三电控调节阀(38-11)和节流阀(38-12)均关闭,压缩机组(38-1)关闭。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能源输送系统在控制器(36)的控制作用下,将能源从能源储库群中输出到地面上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601、控制器(36)控制能源输送泵(54)启动,控制第一电动三通阀(49)的C端口和B端口连通,电动开关阀(51)开启,第二电动三通阀(50)的A端口和B端口连通,能源输入输出控制阀(47)打开;
步骤602、能源储库(26)内的能源依次经过能源输入输出管道接口管(46)、第四能源输送管道(57)、第二电动三通阀(50)、第五能源输送管道(41)、第一电动三通阀(49)和第一能源输送管道(53)进入能源输送泵(54)的进口,经过能源输送泵(54)加压后再依次经过第六能源输送管道(42)和第二能源输送管道(55)进入能源输入输出运输车(52)内。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运输巷道(32)正下方的能源储库(26)的加固顶板(3)上设置有穿过加固顶板(3)进入能源储库(26)内的取温度管(11),所述取温度管(11)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3),所述温度传感器(13)通过穿过矿井的运输巷道(32)和天井(31)的信号线与控制器(36)的输入端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406622.2A CN108612562B (zh) | 2018-04-30 | 2018-04-30 | 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406622.2A CN108612562B (zh) | 2018-04-30 | 2018-04-30 | 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12562A CN108612562A (zh) | 2018-10-02 |
CN108612562B true CN108612562B (zh) | 2019-05-07 |
Family
ID=63661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406622.2A Active CN108612562B (zh) | 2018-04-30 | 2018-04-30 | 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612562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U1475097A1 (ru) * | 1987-03-23 | 1994-03-15 |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риродных газов | Способ создания подземного хранилища в истощенных многопластовых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ях |
RU2332574C1 (ru) * | 2006-12-18 | 2008-08-27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ор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МГГУ) | Шахтное подземное хранилище в многолетне-мерзлых породах |
CN102102536B (zh) * | 2010-12-15 | 2013-02-13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废弃巷道贮存瓦斯的方法 |
CN102852367A (zh) * | 2012-07-10 | 2013-01-02 | 孔令先 | 置于地下安全隐蔽的大容量油库 |
CN105889746B (zh) * | 2016-05-27 | 2018-01-05 | 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含山恒泰非金属材料分公司 | 一种基于硬石膏矿采空区储存天然气的方法 |
-
2018
- 2018-04-30 CN CN201810406622.2A patent/CN10861256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12562A (zh) | 2018-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89339B (zh) | 一种老空区抽采煤层气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1906991B (zh) | 一种治理地下采空区或空洞的施工方法 | |
CN103147792B (zh) | 进路式采煤充填法 | |
CN110018291A (zh) | 一种充填开采流固耦合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测试系统 | |
CN104775787B (zh) | 一种破碎围岩水力压裂穿层钻孔上仰孔封孔方法 | |
CN203961994U (zh) | 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穿已运营盾构隧道的暗挖隧道结构 | |
CN101566063A (zh) | 盾构进出洞口土体加固的方法 | |
CN113404538A (zh) | 基于煤矿采空区封存二氧化碳的系统及方法 | |
CN116066052A (zh) | 一种柱旁充填-原位气化协同复采残采区遗留煤柱的方法 | |
CN102562069B (zh) | 高承压水体上煤层流体充填置换开采方法 | |
Li et al. |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freezing method in deformation control of subway tunnel | |
CN108590760B (zh) | 能源深井井下存储输送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
CN108590761B (zh) | 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下的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
CN203285444U (zh) | 土压盾构开挖拱顶压力支护系统 | |
CN108590762B (zh) | 一种深井能源储备库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
CN108612562B (zh) | 一种用于将能源存储到深井井下的能源输送与存储方法 | |
CN108561184B (zh) | 一种建造在矿井井下的能源储库群及其建造方法 | |
CN115853583B (zh) | 一种废弃矿井巷道改造与利用方法 | |
CN115992532A (zh) | 一种地下式工程施工设备油库布置型式及结构 | |
CN108643971B (zh) | 矿井井下油气储备库的构建方法 | |
CN215633143U (zh) | 基于煤矿采空区封存二氧化碳的系统 | |
Shi et al. | A Pocket Assay Grouting Technology for Rock Burst Control under Huge‐Thick Conglomerate | |
CN113756857A (zh) | 地面高效抽采多层位老空区煤层气的防灭火抽采方法 | |
Yuan | Technique of coal mining and gas extraction without coal pillar in multi-seam with low permeability | |
CN221421966U (zh) | 基于生态保护区环境影响控制的边坡注浆液扩散限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