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5322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5322A
CN108605322A CN201780005544.9A CN201780005544A CN108605322A CN 108605322 A CN108605322 A CN 108605322A CN 201780005544 A CN201780005544 A CN 201780005544A CN 108605322 A CN108605322 A CN 108605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arrier interval
information
channel
data channe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55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5322B (zh
Inventor
林贵志
大内涉
相羽立志
铃木翔
铃木翔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05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5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5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53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支持多个副载波间隔(spacing)的通信装置(终端装置和/或基站装置)中,能高效地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终端装置具备:控制部,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以及接收部,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所述终端装置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分配的、能应用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实现高效的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作为标准化项目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通过采用称为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式、资源块的规定的频率/时间单位的灵活调度,进行了实现高速通信的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以下称为E-UTRA)的标准化。
此外,在3GPP中,对实现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且对E-UTRA具有向上兼容性的Advanced E-UTRA进行了研究。在E-UTRA中,对以基站装置由大致相同的小区结构(小区大小)构成的网络为前提的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而在Advanced E-UTRA中,对以不同结构的基站装置(小区)混合在相同区域中的网络(异构无线网络、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Network))为前提的通信系统进行了研究。需要说明的是,E-UTRA也被称为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Advanced E-UTRA也被称为LTE-Advanced。此外,LTE也能作为包含LTE-Advanced的总称。
而且,在3GPP中,对第五代通信进行了提案(非专利文献1)。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将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第五代无线接入技术称为NX或NGRAT(Next Generation RadioAccess Technology:下一代无线接入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WS-150009,Ericsson,3GPP RAN Workshop on 5G,17th-18thSep201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在支持多个副载波间隔(spacing)的通信装置(终端装置和/或基站装置)中,能高效地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控制部,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以及接收部,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所述终端装置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分配的、能应用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具备:发送包含第一参数的上层的信号的发送部,所述第一参数与指示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发送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的发送部;以及使用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来发送数据信道的发送部,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包含在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有关的、能应用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发送包含第一参数的上层的信号,所述第一参数与指示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发送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使用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来发送数据信道,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包含在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在支持多个副载波间隔的通信装置(终端装置和/或基站装置)中,高效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示例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服务小区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和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资源使用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CP附加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调度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调度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步信号发送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多播数据发送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管理副载波间隔的表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使用基站装置(基站、节点B、eNB(eNodeB))与终端装置(终端、移动站、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在小区中进行通信的通信系统(蜂窝系统)来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或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和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和/或Y”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与下行链路有关的说明包含常规小区(normal cell)的下行链路以及LAA小区的下行链路。例如,与下行链路子帧有关的说明包含常规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LAA小区的全部子帧(Full subframe)以及LAA小区的部分子帧。
对EUTRA以及Advanced EUTRA中使用的主要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信道意味着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介质,物理信道意味着用于信号的发送的物理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物理信道可以与信号等价使用。在EUTRA以及Advanced EUTRA中,物理信道可能会在以后追加或其结构、格式形式可能会被变更或追加,但即使在被变更或追加的情况下也不对本实施方式的说明造成影响。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说明的终端装置1A~1C简称为终端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说明的基站装置3简称为基站装置。
本实施方式可以仅应用于RRC_CONNECTED状态或RRC_CONNECTED模式下的终端装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仅应用于RRC_IDLE状态或RRC_IDLE状态下的终端装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RRC_CONNECTED状态或RRC_CONNECTED模式下的终端装置和RRC_IDLE状态或RRC_IDLE状态下的终端装置双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设定有一个服务小区。该一个服务小区可以是主小区。该一个服务小区也可以是终端装置所驻留的小区。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小区、或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
在下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在上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将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统称为分量载波。在FDD中,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对应于不同的载波频率。在TDD中,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对应于相同的载波频率。
在下行链路中,每个服务小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存在一个独立的HARQ实体(entity)。HARQ实体对多个HARQ进程进行并行管理。HARQ进程基于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分配(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对物理层指示接收数据。
在下行链路中,在每个服务小区,每一个或多个TTI(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发送时间间隔)至少生成一个传输块。传输块以及该传输块的HARQ重新发送映射至一个服务小区。需要说明的是,在LTE中,TTI是子帧。下行链路的传输块是通过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MAC层的数据。
在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中,“传输块”、“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MAC层的数据”、“DL-SCH”、“DL-SCH数据”、以及“下行链路数据”是相同的。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服务小区的一个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图2的服务小区也可以换言之为下行链路服务小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等。一个服务小区也可以包含多个区域。图2表示在一个服务小区包含三个区域的示例。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各区域之间也可以存在保护频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各区域也可以重叠。即,在各区域之间也可以不存在保护频率。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服务小区所包含的区域的数量也可以受到限制。例如,也可以限制一个服务小区所包含的区域的数量的上限最多为5。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服务小区所包含的区域中也可以包含下行链路发送所使用的区域和上行链路发送所使用的区域。例如,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也可以用于下行链路发送,第三区域也可以用于上行链路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按一个服务小区所包含的区域应用不同的副载波间隔(spacing)。例如,也可以在第一区域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在第二区域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在第三区域应用第三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中应用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基于后述的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此外,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也可以应用通过载波聚合将多个不同的频段(频带)的频率(服务小区、小区、分量载波或频带)聚合(aggregate)起来处理成一个频率(频带)的技术。在分量载波存在与上行链路对应的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与下行链路对应的下行链路分量载波。需要说明的是,载波聚合也可以称为小区聚合。
例如,在通过载波聚合将5个频带宽为20MHz的分量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具有能进行载波聚合的能力的终端装置将它们视为100MHz的频带宽来进行收发。需要说明的是,所聚合的分量载波可以是连续的频率,也可以是全部或一部分不连续的频率。例如,在能使用的频段为800MHz频带、2GHz频带、3.5GHz频带的情况下,可以是某个分量载波通过800MHz频带来发送,另一个分量载波通过2GHz频带来发送,又一个分量载波通过3.5GHz频带来发送。
此外,也能将同一频带的连续或不连续的多个分量载波聚合。各分量载波的频带宽可以是比终端装置能接收的频带宽(例如20MHz)窄的频带宽(例如5MHz或10MHz),所聚合的频带宽也可以各自不同。考虑到向后兼容性而希望频带宽与以往的小区的频带宽的任意一个相等,但也可以是与以往的小区的频带不同的频带宽。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载波聚合的一个示例。图3是聚合服务小区1和服务小区2的示例。服务小区1包含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服务小区2包含第四区域至第五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所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内,任一个服务小区优选为主小区,所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内,非主小区的服务小区也可以是辅小区。例如,服务小区1可以是主小区,服务小区2可以是辅小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主小区之中的一个区域作为主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主区域也可以存在于辅小区。例如,作为主小区的服务小区1之中的第一区域可以是主区域,作为辅小区的服务小区2之中的第四区域可以是主辅区域。
图4和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符号应用CP(normal Cyclic Prefix:常规循环前缀)。通过资源网格来表示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在图4、图5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下行链路中,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在上行链路中,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需要说明的是,下行链路的符号可以是OFDM符号、滤波OFDM符号、或DFT-S-OFDM符号。需要说明的是,上行链路的符号可以是OFDM符号、滤波OFDM符号、SC-FDMA符号、或DFT-S-OFDM符号。构成一个时隙的副载波的数量取决于小区的带宽。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使用副载波的编号和符号的编号来识别资源元素。需要说明的是,很明显,当缩小副载波间隔时符号长度变长,当扩大副载波间隔时符号长度变短。需要说明的是,缩小副载波间隔与缩小副载波带宽等价,扩大副载波间隔与扩大副载波带宽等价。
需要说明的是,对图4与图5的不同进行说明。图4在频域中副载波带宽(副载波间隔)是可变的,但在时域中是不可变的。换而言之,图4在某个符号中多个副载波间隔混在一起。图5在频域中副载波带宽(副载波间隔)是不可变的,但在时域中是可变的。换而言之,图5在某个符号中多个副载波间隔不混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图4的时域中,副载波间隔可以是半静态(semi-static)可变的,也可以是动态(dynamic)可变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图4的时域中副载波间隔也可以是半静态(semi-static)可变的。换而言之,在图4的时域中副载波间隔可以不是动态(dynamic)可变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图5的频域中,副载波间隔可以是半静态(semi-static)可变的,也可以是动态(dynamic)可变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图5的频域中副载波间隔可以是半静态(semi-static)可变的。换而言之,在图5的频域中副载波间隔可以不是动态(dynamic)可变的。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也可以将由规定的副载波数和规定的符号数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图6是将由频域中的四个副载波和时域中的四个符号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的情况的图。如图6所示,在能应用多个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基于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对资源块进行定义(确定)的频带宽和时间的长度不同。例如,某个资源块由带宽Y/2kHz和时间2·Bms来定义(确定),某个资源块由带宽YkHz和时间Bms来定义(确定),某个资源块由带宽2·YkHz和时间B/2ms来定义(确定)。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一个资源块内包含多个副载波间隔和/或符号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了将由规定的副载波数以及规定的符号数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的一个示例,但资源块也可以仅由规定的副载波数或规定的符号数来定义。即,资源块也可以仅由时域或频域定义。即,也可以将由规定的副载波数和/或规定的符号数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资源块的一个示例。也可以将由规定的频带宽和规定的时间(符号时间)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图7是将由带宽YkHz和时间Bms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的情况的图。如图7所示,在能应用多个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对一个资源块进行定义(确定)的副载波数和符号数不同。例如,某个资源块由8个副载波和2个符号来定义(确定),某个资源块由4个副载波和4个符号来定义(确定),某个资源块由2个副载波和8个符号来定义(确定)。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一个资源块内包含多个副载波间隔和/或符号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了将由规定的频带宽以及规定的时间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的一个示例,但资源块也可以仅由规定的频带宽或规定的时间来定义。即,资源块也可以仅由时域或频域定义。即,也可以将由规定的频带宽和/或规定的时间定义(确定)的区域定义为资源块。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块可以用于表示某个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例如,PDSCH)或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例如,PUSCH)等)的向资源元素的映射。资源块可以定义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某个物理信道可以首先映射至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可以映射至物理资源块。物理资源块可以在频域中附加从0开始的编号。需要说明的是,资源块也可以被称为块(chunk)。
图8是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和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的一个示例。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也可以称为控制信道,控制信道也可以是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例如,PDCCH)。需要说明的是,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也可以至少包含用于用户数据发送的区域(信道,例如,例如,PDSCH)。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也可以是规定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也可以与在发送该控制信息的区域中由所发送的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也可以与在发送该控制信息的区域中由所发送的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不同。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资源使用方法的一个示例。
对图9中的(1)所示的无线资源使用方法进行说明。(1)中,在时域上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位于起点,其后在频域以及时域上分散地发送参考信号(RS)。需要说明的是,不发送控制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区域也可以用于数据的发送。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中也可以发送参考信号(RS)。需要说明的是,在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中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用于控制信息的参考信号)也可以与在发送数据的区域中所发送的参考信号(用于数据的参考信号)不同。
对图9中的(2)所示的无线资源使用方法进行说明。(2)中,在时域上发送参考信号的区域(参考突发)位于起点,其后存在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控制突发)和发送数据的区域(数据突发)。需要说明的是,不发送控制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的区域也可以用于数据的发送。需要说明的是,由参考突发发送的参考信号也可以与由控制突发和/或数据突发发送的信号关联。即,由参考突发发送的参考信号也可以用于由控制突发和/或数据突发发送的信号的解调。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控制信息突发的参考信号也可以与用于数据突发的参考信号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突发(参考突发、控制突发、数据突发)中也可以应用不同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在该各突发中,也可以由各突发的起点(起点的符号或起点的多个符号)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在各突发中,也可以由时间上连续的下一个突发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在控制突发中,也可以通过由该控制突发发送的控制信息通知所控制的突发(数据突发)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各突发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隔。
对图9中的(3)所示的无线资源使用方法进行说明。(3)中,在时域上用于下行链路发送的区域(下行链路突发)位于起点,其后存在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区域(上行链路突发)。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行链路突发中也可以发送控制信号、数据信号、参考信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行链路突发中也可以发送控制信号、数据信号、参考信号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各突发(下行链路突发、上行链路突发)中也可以应用不同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在该各突发中,也可以由各突发的起点(起点的符号或起点的多个符号)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各突发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隔。例如,在下行链路突发中,也可以由时间上连续的上行链路突发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CP附加的一个示例。很明显,当缩小副载波间隔时符号长度变长,当扩大副载波间隔时符号长度变短。需要说明的是,缩小副载波间隔与缩小副载波带宽等价,扩大副载波间隔与扩大副载波带宽等价。即,图10示出对不同的符号长度的符号附加不同长度的CP。即,符号长度也可以与CP的长度对应。即,对第一符号长度的符号附加第一CP,对第二符号长度的符号附加第二CP,……,对第x符号长度附加第xCP。需要说明的是,附加哪个CP(哪个长度的CP)可以基于附加CP的符号的符号长度来确定,即,附加哪个CP(哪个长度的CP)也可以基于附加CP的符号的符号长度来间接地确定。此外,附加哪个CP(哪个长度的CP)也可以由基站装置明确地通知(可以使用L1或者上层的信号来通知(发送))。需要说明的是,符号长度不同与副载波间隔不同等价。即,符号长度能换言之为副载波间隔。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一个示例。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可以基于参考信号来测量。例如,CSI可以基于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或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S)来测量。CSI包含接收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Precoding MatrixIndicator)、预编码类型指示符(PTI:Precoding Type Indicator)、秩指示符(RI:RankIndicator),可以分别用于指定(表示)优选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优选的预编码矩阵、优选的PMI的类型、优选的秩。需要说明的是,各Indicator也可以记作Indication。此外,可以在CQI以及PMI中分类为假定了使用一个小区内的所有的资源块的信道发送的宽带CQI以及PMI、和假定了使用一个小区内的一部分连续的资源块(子带)的信道发送的子带CQI以及PMI。另外,PMI中除了通过一个PMI表示一个合适的预编码矩阵的通常类型的PMI以外,也可以存在使用第一PMI和第二PMI这两种PMI来表示一个合适的预编码矩阵的类型的PMI。需要说明的是,RRM测量(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measurement:无线资源管理测量)可以是指与RSRP的测量(RSRP measurement)、RSRQ的测量(RSRQ measurement)、RSSI测量(RSSImeasurement)关联的测量。需要说明的是,RRM测量也可以基于CRS、CSI-RS等参考信号来进行。
如图11,即使在基站装置使用多个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终端装置也可以假定规定的副载波间隔的信道发送,对下行链路带宽进行CSI测量和/或RRM测量。需要说明的是,“假定规定的副载波间隔对下行链路带宽进行CSI测量和/或RRM测量”是指假定在整个下行链路带宽中应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来进行CSI测量和/或RRM测量。在此,可以提前定义规定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由基站装置明确地通知(可以使用L1或者上层的信号来通知(发送)),也可以由终端装置判定(可以间接地判定)。
图12是本实施方式的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一个示例。在基站装置使用多个不同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终端装置也可以使用应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的频带来进行CSI测量和/或RRM测量。例如,如图12,可以在第一副载波间隔(副载波带宽)和第二副载波间隔用于下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下,使用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的频带来进行CSI测量和/或RRM测量。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提前定义用于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副载波间隔和/或频率位置,也可以由基站装置明确地通知(可以使用L1或者上层的信号来通知(发送)),也可以由终端装置判定(可以间接地判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提前定义不用于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副载波间隔和/或频率位置,也可以由基站装置明确地通知(可以使用L1或者上层的信号来通知(发送)),也可以由终端装置判定(可以间接地判定)。需要说明的是,用于CSI测量和/或RRM测量的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后述的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与RRM测量有关的测量对象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基于后述的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与RRM测量有关的测量对象可以包含与副载波间隔关联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与RRM测量有关的测量对象也可以包含与CP(CP长度)关联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与RRM测量有关的测量对象也可以包含与频率位置关联的信息(指示频段的信息、指示操作频段的信息、指示载波频率的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在与RRM测量有关的测量对象也可以包含与小区的识别关联的信息(小区ID、测量对象小区的ID等)。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调度(自调度)的一个示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自调度”意味着例如在图2中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存在于第x区域内(x是任意数),而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存在于第x区域内。即,意味着在图2中,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存在于相同的第x区域内。
对图13中的(1)所示的调度(自调度)进行说明。(1)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相同的示例。即,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例如,图13中的区域1)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例如,图13中的区域2)的副载波间隔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1)中,也可以禁止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不同。
对图13中的(2)所示的调度(自调度)进行说明。(2)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示例。即,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例如,图13中的区域3)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例如,图13中的区域4)的副载波间隔不同。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调度(交叉调度)的一个示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交叉调度”意味着例如在图2中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存在于第x区域内(x是任意数),而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存在于第x区域内(y是与x不同的任意的数)。即,意味着在图2中,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存在于不同的区域内。
对图14中的(1)所示的调度(交叉调度)进行说明。(1)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示例。即,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例如,图14中的区域1)也可以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例如,图14中的区域2)的副载波间隔不同。
对图14中的(2)所示的调度(交叉调度)进行说明。(2)是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发送除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相同的示例。即,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例如,图14中的区域3)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例如,图14中的区域4)的副载波间隔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2)中,也可以禁止发送控制信息的区域与由该控制信息控制的区域的副载波间隔不同。例如,可以禁止由图14中的区域3控制图14中的区域5。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同步信号发送方法的一个示例。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signal:SS)用于供终端装置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需要说明的是,在TDD方式中,同步信号可以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1、5、6中。在FDD方式中,同步信号也可以配置于无线帧内的子帧0和5中。需要说明的是,同步信号可以包含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和辅同步信号(Secondly synchronization signal:PSS)。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由能应用多个副载波间隔的频带发送同步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始终对该同步信号的发送应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应用于同步信号的发送的规定的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后述的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多播数据发送方法的一个示例。多播数据发送可以是与MBSFN(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单频网络)关联的发送。例如,多播数据发送也可以发送MBSFN子帧。终端装置也可以划分为多个MBSFN组。需要说明的是,MBSFN组可以基于终端装置所感兴趣的服务来划分。需要说明的是,MBSFN组也可以基于终端装置所感兴趣的服务的要求条件来划分。需要说明的是,应用于每个MBSFN组的副载波间隔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在MBSFN组1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在MBSFN组2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在MBSFN组x应用第x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频率复用多个MBSFN组,也可以时间复用多个MBSFN组,也可以代码复用多个MBSFN组。需要说明的是,用于MBSFN组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基于后述的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终端装置也可以基于用于MBSFN组的副载波间隔来选择MBSFN组、与MBSFN组对应的小区。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基站装置具有上层(上层控制信息通知部、上层处理部)2201、控制部(基站控制部)2202、码字生成部2203、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OFDM信号发送部(下行链路发送部)2206、发射天线(基站发射天线)2207、接收天线(基站接收天线)2208、SC-FDMA信号接收部(CSI接收部)2209以及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210。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具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205。此外,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210具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提取部(CSI取得部)2211。需要说明的是,发射天线2207也可以被称为基站发射天线2207,接收天线2208也可以被称为基站接收天线2208。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的块结构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终端装置具有接收天线(终端接收天线)2301、OFDM信号接收部(下行链路接收部)2302、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传输块提取部(数据提取部)2305、控制部(终端控制部)2306、上层(上层控制信息取得部、上层处理部)2307、信道状态测量部(CSI生成部)2308、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309、SC-FDMA信号发送部(UCI发送部)2311以及2312、发射天线(终端发射天线)2313以及2314。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具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2304。此外,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309具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UCI生成部)2310。需要说明的是,发射天线2313也可以被称为终端发射天线2313,需要说明的是,发射天线2314也可以被称为终端发射天线2314,接收天线2301也可以被称为终端接收天线2301。
首先,使用图22以及图23对下行链路数据的收发的流程进行说明。在基站装置中,控制部2202保持表示下行链路中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等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表示数据发送所使用的RB的下行链路资源分配、HARQ的控制所使用的信息(冗余版本、HARQ进程编号、新数据指示符),并基于它们来对码字生成部2203、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进行控制。在码字生成部2203中,在控制部2202的控制下,对从上层2201发送来的下行链路数据(也称为下行链路传输块)实施纠错编码、速率匹配处理等处理来生成码字。在一个小区中的一个子帧中,最多同时发送两个码字。在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中,根据控制部2202的指示,生成下行链路子帧。首先,通过PSK(Phase ShiftKeying:相移键控)调制、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调制等调制处理,将在码字生成部2203中生成的码字转换为调制符号序列。此外,调制符号序列被映射至一部分的RB内的RE,通过预编码处理生成每个天线端口的下行链路子帧。此时,从上层2201发送来的发送数据序列包含上层中的控制信息(例如专用(特定)RRC(Radio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即上层控制信息。此外,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205中,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根据控制部2202的指示,将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映射至下行链路子帧内的RE。由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生成的下行链路子帧在OFDM信号发送部2206中被调制为OFDM信号,并经由发射天线2207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例示了各具有一个OFDM信号发送部2206和发射天线2207的构成,但在使用多个天线端口发送下行链路子帧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多个OFDM信号发送部2206和发射天线2207的构成。此外,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也能具有生成PDCCH、EPDCCH等物理层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映射至下行链路子帧内的RE的能力。多个基站装置(基站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分别发送特定的下行链路子帧。需要说明的是,接收天线2208接收SC-FDMA信号以及CSI,并向SC-FDMA信号接收部2209传递接收到的信号。
而且,SC-FDMA信号接收部2209向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210传递数据。然后,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210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提取部2211中提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终端装置中,经由接收天线2301在OFDM信号接收部2302中接收OFDM信号,并实施OFDM解调处理。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首先对PDCCH、EPDCCH等物理层的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检测。更具体而言,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在能供PDCCH、EPDCCH分配的区域中设为已发送PDCCH、EPDCCH来进行解码,确认预先附加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位(盲解码)。即,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对PDCCH、EPDCCH进行监控。在CRC位与预先由基站装置分配的ID(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SPS-C-RNTI(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C-RNTI:半持续调度-C-RNTI)等对一个终端分配一个的终端特有标识符、或Temporaly C-RNTI)一致的情况下,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识别为能检测到PDCCH或EPDCCH,使用检测到的PDCCH或EPDCCH所包含的控制信息来取出PDSCH。控制部2202保持基于控制信息的表示下行链路中的调制方式以及编码率等的MCS、表示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所使用的RB的下行链路资源分配、HARQ的控制所使用的信息,基于它们对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传输块提取部2305等进行控制。更具体而言,控制部2202进行控制以便进行与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204中的RE映射处理、调制处理对应的RE解映射处理、解调处理等。从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子帧取出的PDSCH被送至传输块提取部2305。此外,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2303内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2304从下行链路子帧取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在传输块提取部2305中,实施码字生成部2203中的速率匹配处理、与纠错编码对应的速率匹配处理、纠错解码等,提取出传输块,并发送至上层2201。在传输块中包含上层控制信息,上层2201基于上层控制信息来获知控制部2202所需的物理层参数。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多个基站装置(基站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2)分别发送特定的下行链路子帧,在终端装置中接收这些下行链路子帧,因此可以对多个基站装置每个的下行链路子帧分别进行上述的处理。此时,终端装置既可以识别也可以不识别为从多个基站装置发送了多个下行链路子帧。在不识别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可以仅识别为在多个小区中发送了多个下行链路子帧。此外,在传输块提取部2305中,对是否能准确地检测到传输块进行判定,判定结果被发送给控制部2202。
接着,对上行链路信号的收发的流程进行说明。在终端装置中,在控制部2306的指示下,由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2304提取出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被送至信道状态测量部2308,在信道状态测量部2308中测量信道状态及/或干扰,并且基于测量出的信道状态及/或干扰,计算出CSI。此外,控制部2306基于是否能准确地检测出传输块的判定结果,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2310指示HARQ-ACK(DTX(未发送)、ACK(检测成功)或NACK(检测失败))的生成以及向下行链路子帧的映射。终端装置针对多个小区每一个的下行链路子帧分别进行这些处理。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2310中,生成包含计算出的CSI和/或HARQ-ACK的PUCCH。在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2309中,包含从上层2307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的PUSCH和在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2310中生成的PUCCH被映射至上行链路子帧内的RB,生成上行链路子帧。在SC-FDMA信号发送部2311中上行链路子帧被实施SC-FDMA调制并生成SC-FDMA信号,经由发射天线2313进行发送。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发送以下的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下行链路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上行链路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双方发送。
·与同步关联的信号
·与初始接入关联的信号
·与控制关联的信号
·与数据关联的信号
·参考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从基站装置发送给一个终端装置和/或一个其他基站装置。即,在某段时间内,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从基站装置发送给一个终端装置和/或一个其他基站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某段时间内”能替换为在某个无线帧中、在某个子帧中、在某个时隙中、在某个符号中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从基站装置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和/或多个其他基站装置。即,在某段时间内,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从基站装置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和/或多个其他基站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某段时间内”能替换为在某个无线帧中、在某个子帧中、在某个时隙中、在某个符号中等。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和/或多个其他基站装置”可以是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对多个终端装置和/或多个其他基站装置时间复用(时分复用),也可以是频率复用(频分复用),也可以是空间复用,也可以是代码复用(码分复用)。需要说明的是,“在某段时间内”能替换为在某个无线帧中、在某个子帧中、在某个时隙中、在某个符号中等。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参考信号可以与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同时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可以与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关联。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可以与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可以对于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不同(也可以独立)。例如,可以对于第一信号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对于第二信号发送第二参考信号,……,对于第x信号发送第x参考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也可以为多个信号所共用,例如,可以对于第一信号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对于第二信号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对于第三信号发送第三参考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也可以与所关联的信号以相同时间和/或频率发送。例如,参考信号也可以以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无线帧、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子帧、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时隙、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符号、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载波频率、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频段、与所关联的信号相同的副载波等发送。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也可以用于进行所关联的信号的传播路径校正。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也可以用于计算出所关联的信号的传播路径信息(信道状态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也可以用于解调所关联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可以以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由下行链路发送的参考信号)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由上行链路发送的参考信号)来区分。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信号可以对多个终端装置共同发送,也可以对终端装置单独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应用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需要说明的是,“应用CP”可以是发送CP、附加CP、对所关联的信号应用CP、对所关联的信号应用用于该信号的CP。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长度来区分CP。例如,可以区分为扩展CP(Extended CP、Long CP)、常规CP(Normal CP、Regular CP)、短CP(Short CP)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信号”能替换为无线资源、资源、信道、物理信道、逻辑信道、载波、频率、载波频率、频段、带宽、电波、信号波形、无线帧、帧、子帧、时隙、资源块、资源块的集合、资源元素、资源元素的集合、符号、符号的集合、OFDM符号、DFT-S-OFDM符号(SCFDMA符号)、副载波、子帧、小区、服务小区、传输块、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然也能将无线资源、资源、信道、物理信道、逻辑信道、载波、频率、载波频率、频段、带宽、电波、信号波形、无线帧、帧、子帧、时隙、资源块、资源块的集合、资源元素、资源元素的集合、符号、符号的集合、OFDM符号、DFT-S-OFDM符号(SCFDMA符号)、副载波、子帧、小区、服务小区、传输块、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等替换为“信号”。
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的各信号可以以规定的副载波间隔发送。需要说明的是,“规定的副载波间隔”可以被称为提前定义的副载波间隔(Predefined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副载波间隔”能替换为“副载波带宽”、“副载波区域”、“副载波频率”、“副载波间隔(spacing)”等。
例如,上述规定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基于以下的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此外,上述规定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基于以下的要素(1)至要素(4)的任意组合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称为“要素”,但“要素”能替换为“条件”、“必要条件”、“主要因素”、“因素”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确定”能替换为“设定”、“通知”、“发送”、“适应”等。
·要素(1):根据规格定义(既定、define(定义)、specify(指定))
·要素(2):明确地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3):间接地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4):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基于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基于明确通知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要素(2)。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基于间接通知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要素(3)。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不限于要素(1)至要素(4),可以使用与要素(1)至要素(4)不同的要素,也可以使用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
示出基于要素(1)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1)中的“根据规格定义(既定、define、specify)”能替换为“预先定义”、“根据规格预先定义”、“根据规格限制”、“根据规格许可”等。需要说明的是,“规格”能替换为“规格书”、“规范”、“规范书”等。
要素(1)中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由如图17所示的表定义。需要说明的是,应用所定义的副载波间隔之中哪个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例如,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17的表的索引(索引编号),终端装置可以知道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要素(1)中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与操作模式有关。例如,操作模式可以由如图18所示的表定义。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哪个操作模式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例如,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18的表的索引(索引编号),终端装置可以知道所应用的操作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知道所应用的操作模式可以在终端装置设定操作模式。
要素(1)中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存在多个。即,要素(1)中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定义为“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例如,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可以由如图19所示的表管理。例如,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19的表的索引(索引编号),终端装置可以知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与操作模式有关。而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也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内,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要素(1)中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与操作频段有关。例如,操作频段可以由如图20所示的表定义。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哪个操作频段优选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例如,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20的表的索引(索引编号、管理操作频段的编号、指示操作频段的编号的索引),终端装置可以知道所应用的操作频段。换而言之,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20的表的索引,终端装置可以知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终端装置基于指示所设定的操作频段的信息(间接地),可以知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知道所应用的操作频段,可以是在终端装置设定操作频段、终端装置使用该操作频段进行通信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操作频段可以存在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即,也可以对一个操作频段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例如,对一个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可以由如图21所示的表管理。例如,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21的表的索引(索引编号、管理操作频段的编号、指示操作频段的编号的索引),终端装置可以知道所应用的操作频段。换而言之,通过从基站装置向终端装置通知图21的表的索引,终端装置可以知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换而言之,终端装置可以基于指示所设定的操作频段的信息(间接地),知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而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也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内,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上行链路的操作频段和下行链路的操作频段独立地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可以由如图24所示的表管理。例如,可以在第一操作频段对应第一上行链路的操作频段和第一下行链路的操作频段,在第一上行链路的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是第一副载波间隔,在第一下行链路的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是第二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上行链路的操作频段和下行链路的操作频段独立地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例如,可以由如图25所示的表管理。例如,可以在第一操作频段对应第一上行链路的操作频段和第一下行链路的操作频段,在第一上行链路的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是第一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在第一下行链路的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是第二副载波间隔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和第二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所包含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重叠。
例如,在操作频段由如图20、图21、图24、图25所示的表管理的情况下,优选操作频段由表管理,并在由表管理的各操作频段给出对应的索引。对应的上行链路操作频段、下行链路操作频段以及双工模式与该索引建立关联。需要说明的是,上行链路操作频段是基站装置中的接收以及终端装置中的发送所使用的操作频段,下行链路操作频段是基站装置中的发送以及终端装置中的接收所使用的操作频段。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上行链路操作频段和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分别由下限的频率和上限的频率(对应的频带)给出。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双工模式由TDD或FDD给出。需要说明的是,双工模式可以是TDD和FDD以外。例如,双工模式可以是发送突发(至少包含下行链路突发,是否包含上行链路突发是任意的)。需要说明的是,表的双工模式也可以是帧结构类型(Frame structure type)。需要说明的是,帧结构类型1(Frame structure type 1)能应用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帧结构类型2(Frame structure type 2)能应用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TDD)。帧结构类型3能应用于LAA(Licensed Assisted Access:授权辅助接入)小区的操作或LAA(Licensed Assisted Access:授权辅助接入)辅小区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示出了基于指示操作频段的信息来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一个示例,但可以基于由如图20、图21、图24、图25所示的表管理的、与指示哪个参数关联的信息,来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例如,可以通知指示上行链路操作频段的信息,基于指示该上行链路操作频段的信息,来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例如,也可以通知指示下行链路操作频段的信息,基于指示该下行链路操作频段的信息,来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例如,也可以通知指示双工模式或帧结构类型的信息,基于指示该双工模式或帧结构类型的信息,来通知所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
例如,在操作频段由如图20、图21、图24、图25所示的表管理的情况下,与索引“1”至索引“44”对应的操作频段可以是授权频段(不是LAA的频段),与索引“45”对应的操作频段可以是未授权频段(LAA的频段)。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未图示,但在图20、图21、图24、图25也可以包含其他操作频段。例如,与索引“252”至索引“255”对应的操作频段可以是未授权频段(LAA的频段)。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索引“252”中,不应用(n/a,not applicable)上行链路操作频段,对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应用5150MHz-5250Hz,对双工模式应用FDD。此外,在索引“253”中,优选预约上行链路操作频段(预约供将来使用),预约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对双工模式应用FDD。此外,在索引“254”中,优选预约上行链路操作频段(预约供将来使用),预约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对双工模式应用FDD。需要说明的是,在索引“255”中,优选不应用(n/a,not applicable)上行链路操作频段,对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应用5725MHz-5850Hz,对双工模式应用FDD。需要说明的是,5150MHz-5250Hz和5725MHz-5850Hz优选为非授权频段(LAA的频段)。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频段”能替换为“频段”、“频率”、“载波频率”等。
可以在频域上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可以在频域上限制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可以根据规格定义对载波频率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此外,在对载波频率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规格定义对载波频率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也可以包含对载波频率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全部或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能适应的副载波间隔也可以按载波频率独立地定义。需要说明的是,能适应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也可以按载波频率独立地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载波频率”能替换为无线资源、资源、信道、物理信道、逻辑信道、载波、频率、频段、带宽、电波、信号波形、无线帧、帧、子帧、时隙、资源块、资源块的集合、资源元素、资源元素的集合、符号、符号的集合、OFDM符号、DFT-S-OFDM符号(SCFDMA符号)、副载波、子帧、小区、服务小区、传输块、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等。
可以在时域上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可以在时域上限制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例如,可以基于在时域上定义的单位(例如,无线帧编号、子帧编号、时隙编号、符号编号),根据规格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此外,在对在时域上定义的单位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规格定义对在时域上定义的单位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也可以包含对在时域上定义的单位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全部或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频域以及时域上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可以在频域以及时域上限制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可以对信道的种类和/或通信的种类(信号所携带的信息的种类)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可以通过信道和/或通信的种类(信号所携带的信息的种类)限制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例如,可以对第一信道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对第一信道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对第二信道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对第二信道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对第x信道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或对第x信道定义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信道至第x信道可以至少包含下述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
·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与下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与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与随机接入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广播信道(例如,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用于通知发送与控制关联的信息的区域的信息的发送所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与指示针对接收到的数据的ACK(ACKnowledgement)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的HARQ指示符(HARQ反馈、响应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指示符信道)
·与多播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下行链路数据可以称为下行链路用户数据,上行链路数据可以称为上行链路用户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可以简称为数据或用户数据。
此外,在对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规格定义对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在“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也可以包含对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全部或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可以替换为“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等。需要说明的是,“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能替换为“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1)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2)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在此,要素(2)可以包含以下的要素(2-1)至要素(2-5)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要素(2)也可以基于以下的要素(2-1)至要素(2-5)的任意组合来确定。
·要素(2-1):基于上层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2-2):基于广播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2-3):基于通过物理层发送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2-4):基于单独发送给终端装置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2-5):基于共同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不限于要素(2-1)至要素(2-5),可以使用与要素(2-1)至要素(2-5)不同的要素,也可以使用要素(2-1)至要素(2-5)的一部分。
示出基于要素(2-1)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2-1)中的“上层的信息”能替换为上层的信息、通过上层发送的信息、从上层发送的信息、上层信令、上层等。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上层是物理层的上层,也可以是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或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需要说明的是,上层的信息也可以是专用信令(Dedicatedsignaling)。需要说明的是,“专用信令(Dedicated signaling)”也可以是终端装置专用信令、专用RRC信令(DedicatedRRC signaling)。
要素(2-1)中的“上层的信息”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Control)层中使用RRC信令发送,也可以在介质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中使用MAC CE发送。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 CE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 layersignaling)。RRC信令和/或MAC CE包含在传输块中。
传输块以及该传输块的HARQ重新发送映射至一个服务小区。下行链路中的传输块可以是通过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MAC层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行链路中,“传输块”、“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MAC层的数据”、“DL-SCH”、“DL-SCH数据”、以及“上行链路数据”是一样的。
例如,上层的信息也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
例如,上层的信息也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的信息。
例如,上层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也能替换为“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等。
例如,上层的信息可以是基于要素(1)的信息。例如,通过上层发送的信息可以是根据规格定义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可以按载波频率独立地发送和/或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2-1)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2-2)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2-2)中的“广播的信息”能替换为通过广播信道(例如,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发送的信息、广播信息、广播的信息、广播(broadcast)信息,系统信息等。需要说明的是,“广播”也可以对多个终端装置发送相同信息(在多个终端装置中共用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广播”中使用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主信息块可以通过与广播信道(例如,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或下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在“广播”中使用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系统信息块可以通过与广播信道(例如,Physical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或下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广播的信息可以通过与多播关联的信道(例如,例如,Physical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发送。
例如,广播的信息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
例如,广播的信息也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的信息。
例如,广播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也能替换为“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等。
例如,广播的信息也可以是基于要素(1)的信息。例如,广播的信息也可以是根据规格定义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可以按载波频率独立地发送和/或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2-2)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2-3)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2-3)中的“通过物理层发送的信息”能替换为通过物理层的信号发送的信息、通过物理信道发送的信息、通过L1(Layer 1:层1)发送的信息、L1信号等。
要素(2-3)中的“通过物理层发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下述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发送。
·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与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与下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与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与随机接入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广播信道(例如,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用于通知发送与控制关联的信息的区域的信息的发送所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与指示针对接收到的数据的ACK(ACKnowledgement)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的HARQ指示符(HARQ反馈、响应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指示符信道)
·与多播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需要说明的是,“信道”能替换为“信号”、“与信道关联的信号”、“用于发送信道的信号”等。
例如,也可以在上述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发送第一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也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和/或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也可以是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与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
例如,可以在上述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中,发送第一信息,还可以在上述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中,发送第二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的信息,第二信息可以是由第一信息指示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与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可以使用上层的信号来发送,第二信息可以使用物理层的信号来发送。
例如,也可以在上述信道的一部分或全部中发送第一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是下行链路的分配信息(下行链路信道的分配信息、PDSCH的分配信息)或上行链路的分配信息(上行链路信道的分配信息、PUSCH的分配信息),可以基于第一信息是下行链路的分配信息还是上行链路的分配信息来确定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可以在第一信息是下行链路的分配信息的情况下,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分配的信道(下行链路的信道)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在第一信息是上行链路的分配信息的情况下,对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分配的信道(上行链路的信道)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换而言之,优选基于信道的分配信息是否是下行链路信道的分配(是否是上行链路的分配),来确定(特定)应用于根据该信息分配的信道的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息也可以是基于要素(1)的信息。例如,第一信息也可以是根据规格定义的信息。
例如,上述“第一信息”可以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发送”也可以设置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例如,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 Format)所定义的字段(例如,Subcarrier-space indication field:副载波空间指示字段、Subcarrier-spacing indication field:副载波间隔指示字段)并进行发送。需要说明的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可以通过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nhanced P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信息包含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在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还可以包含用于分配与下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ysicalDownlink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字段(Downlink assignment field:下行链路分配字段)和/或用于分配与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例如,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字段(Uplink assignmentfield:上行链路分配字段)。需要说明的是,对通过用于分配与上述下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的字段和/或用于分配与上述上行链路用户数据的发送关联的信道的字段分配的下行链路用户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也可以应用由上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副载波间隔。
换而言之,可以基于通过第一信道发送的第一信息,来确定第二信道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也可以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2-3)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2-4)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2-4)中的“单独发送给终端装置的信息”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
要素(2-4)中的“单独发送给终端装置的信息”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的信息。
要素(2-4)中的“单独发送给终端装置的信息”可以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也能替换为“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等。
要素(2-4)中的“单独发送给终端装置的信息”可以是基于要素(1)的信息。例如,通过上层发送的信息也可以是根据规格定义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2-4)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2-5)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2-5)中的“共同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的信息”也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
要素(2-5)中的“共同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的信息”也可以是与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的信息。
要素(2-5)中的“共同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也能替换为“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实际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与副载波间隔有关的信息”等。
要素(2-5)中的“共同发送给多个终端装置的信息”也可以是基于要素(1)的信息。例如,通过上层发送的信息也可以是根据规格定义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2-5)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3)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在此,要素(3)可以包含以下的要素(3-1)至要素(3-6)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外,要素(3)也可以基于以下的要素(3-1)至要素(3-6)的任意组合来确定。
·要素(3-1):基于盲检测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3-2):基于服务(基于与服务关联的信息)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3-3):基于LCID(Logical Channel ID:逻辑信道ID)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3-4):基于承载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3-5):基于频段(载波频率)来设定和/或指示
·要素(3-6):基于信号(信道)的发送模式来设定和/或指示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不限于要素(3-1)至要素(3-6),可以使用与要素(3-1)至要素(3-6)不同的要素,也可以使用要素(3-1)至要素(3-6)的一部分。
示出基于要素(3-1)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3-1)中的“盲检测”意味着,第一信号通过哪个副载波间隔发送这一信息在接收机(终端装置)中是未知的,接收机在没有提前信息的情况下(盲检测)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检测”能替换为“解码”、“解调”、“感知”等。
要素(3-1)中的“盲检测”根据(监控的/有可能的)副载波间隔的各候选尝试信号(或信道)的检测。
例如,用于第一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在终端装置中是未知的,终端装置在没有提前信息的情况下(盲检测),检测用于第一信号的副载波间隔。例如,终端装置尝试通过多个副载波间隔接收第一信号,在使用某个副载波间隔成功接收了第一信号的情况下,将该副载波间隔检测(识别)为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
此外,可以确定和/或设定可能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例如,终端装置(接收机)尝试使用所述确定和/或设定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接收第一信号,在使用某个副载波间隔成功接收了第一信号的情况下,将该副载波间隔检测(识别)为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信号的发送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可以替换为“用于第一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等。
需要说明的是,成功接收了第一信号可以基于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CRC符号、CRC奇偶校验位)来判定。
需要说明的是,成功检测了用于第一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终端装置在其他频率和/或时间上接收第一信号的情况下(在尝试接收第一信号的情况下),可以假定使用所述检测到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第一信号来尝试接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信号”能替换为“信号”、“第x信号(需要说明的是,x是任意数)”、“某个信号”、“特定的信号”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3-1)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3-2)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3-2)中的“服务”可以是终端装置感兴趣的服务,也可以是认证终端装置的服务。需要说明的是,“服务”能替换为“特定的服务”、“某个服务”、“第一服务”、“第x服务(需要说明的是,x是任意的数)”等。需要说明的是,“服务”也可以在终端装置间通信(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D2D)、基站和终端装置的通信(蜂窝通信)、机器间通信(Machine to Machine communication,M2M)、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单播发送、多播发送(与MBSFN关联的通信)、MBSFN组、终端装置的移动速度等不相同。
例如,优选在接收与第一服务关联的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与所述第一服务关联的信号通过第一副载波间隔发送并进行接收(尝试接收)。需要说明的是,“在接收与第一服务关联的信号的情况下”能替换为“在接收用于第一服务的信号的情况下”、“在接收与特定的服务关联的信号的情况下”、“在接收用于特定的服务的信号的情况下”等。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所假定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此外,可以确定和/或设定可能会用于第一服务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第一服务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用于第一服务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第一服务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用于第一服务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之中,实际哪个副载波间隔用于第一服务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用于第一服务”可以替换为“用于第一服务的信号的发送所使用的”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3-2)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3-3)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3-3)中的“LCID(Logical Channel ID)”是MAC报头的构成要素之一,也可以是与指示(告知)对应的MAC数据的性质、目的地关联的ID(标识符)。例如,LCID指示对应的MAC数据是否是用于控制的信号。例如,LCID指示对应的MAC数据是否是用于数据(用户数据)的信号。例如,LCID指示对应的MAC数据是用于控制的信号还是用于数据(用户数据)的信号。例如,LCID指示对应的MAC数据是否是用于传入(寻呼)的信号。
例如,可以在终端装置接收到包含LCID的MAC报头的情况下,基于该LCID,来确定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也可以是发送与该LCID对应的MAC数据的信号。
例如,可以在终端装置接收到包含LCID的MAC报头的情况下,基于该LCID所指示的MAC数据的性质和/或目的地,来确定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也可以是发送与该LCID对应的MAC数据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基于该LCID所指示的MAC数据的性质和/或目的地”也可以基于该LCID指示对应的MAC数据是用于控制的信号还是用于数据(用户数据)的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此外,可以确定和/或设定可能会用于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用于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或可能会用于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可能会用于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候选之中,实际哪个副载波间隔用于与该LCID关联的信号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3-3)可以基于与LCID关联的信道(逻辑信道)的优先级来设定和/或指示。例如,优选与LCID关联的信道(逻辑信道)的优先级基于与LCID对应的MAC数据是用于控制的信号还是用于数据(用户数据)的信号来确定,用于控制的信号也可以比用于数据(用户数据)的信号的优先级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3-3)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3-4)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示出基于要素(3-4)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下行链路数据以及上行链路数据也可以包含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信令无线承载)的数据以及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SRB定义为仅用于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以及NAS(Non 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消息的发送的无线承载。DRB定义为传输用户数据的无线承载。
SRB可以包含SRB0、SRB1、以及SRB2。需要说明的是,SRB0是用于使用CCCH逻辑信道的RRC消息的SRB。需要说明的是,SRB1是用于使用DCCH逻辑信道的RRC消息(该RRC消息也可以包含所搭载的NAS消息)的SRB。需要说明的是,SRB1是用于使用DCCH逻辑信道的NAS消息(该NAS消息是SRB2设立之前的NAS信息)的SRB。需要说明的是,SRB2是用于使用DCCH逻辑信道的RRC消息(该RRC消息包含所记录的测量信息)的SRB。需要说明的是,所记录的测量信息可以是随着时间经过定期记录的测量信息。需要说明的是,SRB2具有比SRB1低的优先级。需要说明的是,SRB2在安全性被激活后由E-UTRAN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3-4)中的“基于承载”也可以是基于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包含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信令无线承载)的数据(或者基于不包含)。例如,在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包含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的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对该下行链路数据和/或该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不包含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的数据的情况、或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包含DRB(Data Radio Bearer)的数据的情况),也可以对该下行链路数据和/或该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3-4)中的“基于承载”也可以是基于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包含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的数据(或者基于不包含)。例如,在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包含DRB(Data Radio Bearer)的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对该下行链路数据和/或该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不包含DRB(Data Radio Bearer)的数据的情况、或下行链路数据和/或上行链路数据包含SRB(Signalling Radio Bearer)的数据的情况),也可以对该下行链路数据和/或该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要素(3-4)中的“基于承载”也可以是基于SRB中包含SRB0、SRB1、SRB2中的任意一个。例如,可以在SRB中包含SRB0的情况下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在SRB中包含SRB1的情况下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在SRB中包含SRB2的情况下应用第三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3-4)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3-5)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3-5)中的“频段(载波频率)”也可以是用于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频段(载波频率)。需要说明的是,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装置,也可以是基站装置。
要素(3-5)中的“频段(载波频率)”可以是可能会用于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频段(载波频率)。需要说明的是,假定为可能会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装置,也可以是基站装置。
要素(3-5)中的“频段(载波频率)”也可以是假定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频段(载波频率)。需要说明的是,假定(期待)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装置,也可以是基站装置。换而言之,要素(3-5)中的“频段(载波频率)”也可以是假定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频段(载波频率)。需要说明的是,假定发送和/或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装置可以是终端装置,也可以是基站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假定”可以替换为“期待”、“尝试”、“尝试检测”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可以替换为“尝试发送”等。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收”可以替换为“尝试接收”、“尝试检测”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频段”可以替换为“操作频段”,在操作频段也可以对应上行链路操作频段和下行链路操作频段。需要说明的是,操作频段可以至少对应下行链路操作频段。换而言之,操作频段也可以不包含上行链路操作频段。
例如,可以在第一载波频率中接收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在第一载波频率中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发送使用了第一副载波间隔的信号)并进行接收。
即,第一载波频率可以与第一副载波间隔对应。换而言之,可以对在第一载波频率中被发送和/或接收的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
例如,可以在第一载波频率中接收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在第一载波频率中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所包含的任意副载波间隔并进行接收。需要说明的是,“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所包含的任意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即,第一载波频率可以与第一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对应。换而言之,可以对在第一载波频率中被发送和/或接收的上述一部分或全部的信号应用包含于第一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的任意副载波间隔。例如,在第一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可以包含多个副载波间隔。例如,在第一副载波间隔的候选的集合也可以包含第一副载波间隔至第x副载波间隔(x是任意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副载波间隔至第x副载波间隔(x是任意数)之中,实际应用哪个副载波间隔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
示出基于要素(3-6)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3-6)中的“信号(信道)的发送模式”可以根据发送信号的频率(频率位置)和/或时间(时间位置)而不同。例如,通过第一频率和/或第一时间发送的第一信号是以第一发送模式发送的第一信号,通过第二频率和/或第二时间发送的第一信号可以是以第二发送模式发送的第一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对基站装置的“发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替换为终端装置的“接收”。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可以替换为“接收”,“信号(信道)的发送模式”可以替换为“信号的接收模式”。
例如,可以在接收到以第一发送模式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对第二信号的发送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并接收第二信号,也可以在接收到以第二发送模式发送的第一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对第二信号的发送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并接收第二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第一信号的发送应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预先定义的副载波间隔或由规格书等定义的副载波间隔)。
例如,可以在接收到以第一发送模式发送的同步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对用于数据的信号的发送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并接收用于数据的信号,也可以在接收到以第二发送模式发送的同步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对用于数据的信号的发送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并接收用于数据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同步信号的发送应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预先定义的副载波间隔或由规格书等定义的副载波间隔)。
例如,可以在接收到以第一发送模式发送的同步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对用于系统信息的信号(广播信道)的发送应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并接收用于系统信息的信号,也可以在接收到以第二发送模式发送的同步信号的情况下,终端装置假定对用于系统信息的信号的发送应用第二副载波间隔并接收用于系统信息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同步信号的发送应用规定的副载波间隔(预先定义的副载波间隔或由规格书等定义的副载波间隔)。
示出基于要素(4)的副载波间隔确定方法的一个示例。
要素(4)中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是与终端装置支持(或不支持)特定的通信关联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特定的通信”可以是能应用多个副载波间隔的通信(通信系统)。
要素(4)中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是与副载波间隔关联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
“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是与指示支持(或不支持)使用了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发送和/或接收关联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了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发送和/或接收”可以是对信号的发送和/或接收能应用多个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了多个副载波间隔的发送和/或接收”可以是对信号的发送和/或接收能应用可变的副载波间隔。
“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是与表示支持(或不支持)使用了规定的副载波间隔的发送和/或接收关联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指示终端装置能同时接收的信道(小区、分量载波)的数量以及针对该各信道(小区、分量载波)的副载波间隔。例如,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指示能同时接收第一副载波间隔的两个信道(小区、分量载波)和第二副载波间隔的一个信道(小区、分量载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指示终端装置能同时发送的信道(小区、分量载波)的数量以及针对该各信道的副载波间隔。例如,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指示能同时发送第一副载波间隔的两个信道(小区、分量载波)和第二副载波间隔的一个信道(小区、分量载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按载波频率(按频段)定义。例如,终端装置可以保持每个载波频率(每个频段)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并进行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独立地定义。即,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可以独立地定义为与上行链路的通信关联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和与下行链路的通信关联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例如,终端装置可以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保持独立的“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并进行发送。
此外,终端装置可以基于基站或网络的能使用的副载波间隔所关联的能力信息和被终端装置支持的副载波间隔来发送上述“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基站或网络的能使用的副载波间隔所关联的能力信息”可以由基站装置广播或作为系统信息发送。
例如,具有与发送和/或接收使用第一至第三副载波间隔的信号关联的能力的终端装置基于“基站或网络的能使用的副载波间隔所关联的能力信息”,在将基站或网络的能使用的副载波间隔划分为第一副载波间隔和第三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可以发送具有与发送和/或接收使用第一副载波间隔和第三副载波间隔的信号关联的能力的信息作为“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也可以在接收到来自基站的终端能力查询(UECapabilityEnquiry)的消息的情况下发送。
示出发送“终端装置的能力信息”的过程的一个示例。
基站装置将终端能力查询(UECapabilityEnquiry)的消息发送至终端装置。终端能力查询的消息用于请求终端装置的无线接入能力的发送。终端装置基于终端能力查询的消息来将终端能力信息(UECapabilityInformation)的消息发送至基站装置。终端能力信息的消息用于发送由基站装置请求的终端装置的无线接入能力。终端能力信息的消息包含终端能力(UE-EUTRA-Capability)的信息元素。UE-EUTRA-Capability用于对网络传递基站装置中的终端装置的无线接入能力参数和用于必要功能的FGI(Feature groupindicator:功能组指示符)。
UE-EUTRA-Capability至少包含与无线频率有关的参数(RF-Parameters)和与物理层有关的参数(PhyLayerParameters)。RF-Parameters至少包含终端装置支持的频段的列表(supportedBandListEUTRA)和/或终端装置支持的频段的组合(supportedBandCombination)。supportedBandListEUTRA是终端装置支持的频段(SupportedBandEUTRA)的列表。supportedBandCombination是与终端装置支持的频段的组合有关的参数(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的列表。
SupportedBandEUTRA至少包含指示终端装置支持的频段的标识符(FreqBandIndicator)、和指示在该频段中支持半双工通信还是支持全双工通信的信息(halfDuplex)。需要说明的是,由终端装置支持通信的频段的数量不被限定。即,终端装置可以支持仅在一个频段的通信,终端装置也可以支持在多个频段的通信。
BandCombinationParameters包含终端装置支持的频段的组合中的与各频段有关的参数(BandParameters)。BandParameters包含指示该频段的标识符(FreqBandIndicator)、与该频段中的上行链路有关的参数(BandParametersUL)、以及与该频段中的下行链路有关的参数(BandParametersDL)。BandParametersUL是与上行链路中的CA和MIMO有关的参数(CA-MIMO-ParametersUL)的列表。BandParametersDL是与下行链路中的CA和MIMO有关的参数(CA-MIMO-ParametersDL)的列表。CA-MIMO-ParametersUL包含指示上行链路中的CA带宽类的信息(CA-BandwidthClass)和与在上行链路中支持的MIMO的层数有关的信息(MIMO-CapabilityUL)。CA-MIMO-ParametersDL包含指示下行链路中的CA带宽类的信息(CA-BandwidthClass)和与在下行链路中支持的MIMO的层数有关的信息(MIMO-CapabilityDL)。在CA-BandwidthClass中,终端装置明确地包含:在与该频段的组合有关的信令之中,所有支持的CA带宽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要素(4)来确定多个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在确定了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的情况下),还可以基于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实际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于上述要素(1)至要素(4)的一部分或全部来确定用于信号的副载波间隔的情况下,可以基于所确定的副载波间隔,来确定用于该信号的参考信号和/或用于该信号的CP(CP长度)。即,可以基于确定用于信号的副载波间隔,来确定用于该信号的参考信号和/或用于该信号的CP(CP长度)。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用于信号的参考信号”也可以确定用于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所确定的CP(CP长度)也可以应用于所确定的参考信号。
例如,与副载波间隔对应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和/或CP(CP长度)也可以根据规格定义。换而言之,与用于上述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副载波间隔对应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和/或CP(CP长度)也可以根据规格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信号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和/或CP(CP长度)可以由基站通知。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信号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和/或CP(CP长度)也可以根据规格定义。例如,用于信号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和/或CP(CP长度)也可以与载波频率(频段)对应。即,终端装置可以通过知道用于信号的载波频率(频段),来知道用于该信号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副载波间隔)和/或CP(CP长度)。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控制部,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在数据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以及接收部,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来对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分配的所述数据信道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第一参数与操作频段关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在所述操作频段,上行链路操作频段与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对应,独立地定义在所述上行链路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和在所述下行链路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包含与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关联的第一类型和与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关联的第二类型。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包含第一子集合和第二子集合,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第一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第二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使用广播的信息、为多个终端装置所共用的信息、为一个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物理层的信息和/或上层的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和/或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发送包含第一参数的上层的信号,该第一参数关联于指示在数据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发送部,发送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使用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发送数据信道,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包含在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所述第一参数与操作频段关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在所述操作频段,上行链路操作频段与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对应,独立地定义在所述上行链路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和在所述下行链路操作频段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包含与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关联的第一类型和与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关联的第二类型。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包含第一子集合和第二子集合,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第一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应用所述第二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使用广播的信息、为多个终端装置所共用的信息、为一个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物理层的信息和/或上层的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和/或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在数据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来对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关联的所述数据信道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发送包含第一参数的上层的信号,该第一参数关联于指示在数据信道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发送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使用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发送数据信道,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包含在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带有信息控制信息格式的控制信道,该信息控制信息格式包含第一字段以及第二字段;接收控制部,基于所述第一字段的值来确定副载波间隔;以及接收部,使用确定了的所述副载波间隔,接收由所述第二字段的值分配的数据信道。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由上层的信号通知所述第一字段是否存在,在通知了所述第一字段存在的情况下,接收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在未通知所述第一字段存在的情况下,接收不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由上层的信号通知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是否不同,在通知了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接收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在未通知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接收不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具备:发送带有信息控制信息格式的控制信道的发送部,该信息控制信息格式包含第一字段以及第二字段;以及使用基于所述第一字段的值的副载波间隔来发送由所述第二字段的值分配的数据信道的发送部。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使用上层的信号通知所述第一字段是否存在,在通知了所述第一字段存在的情况下,发送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在未通知所述第一字段存在的情况下,发送不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是上述的基站装置,使用上层的信号通知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是否不同,在通知了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发送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在未通知所述控制信道和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不同的情况下,发送不带有所述第一字段的有效载荷大小的所述控制信息格式。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接收带有信息控制信息格式的控制信道,该信息控制信息格式包含第一字段以及第二字段;基于所述第一字段的值来确定副载波间隔;使用确定了的所述副载波间隔,接收由所述第二字段的值分配的数据信道。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发送带有信息控制信息格式的控制信道,该信息控制信息格式包含第一字段以及第二字段;使用基于所述第一字段的值的副载波间隔,发送由所述第二字段的值分配的数据信道。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使用预先确定的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同步信号;接收控制部,基于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来确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以及接收部,使用确定了的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第一信号是与所述信号不同的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用于数据的发送。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基于发送所述同步信号的模式,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的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使用预先确定的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同步信号;接收部,在基于所述同步信号而同步后,接收系统信息;接收控制部,基于所述系统信息所包含的第一信息,确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以及接收部,使用确定了的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使用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系统信息。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是上述的终端装置,所述第一信息是指示操作模式的信息。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使用预先确定的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同步信号,基于接收到的所述同步信号,来确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使用确定了的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是上述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第一信号是与所述信号不同的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用于数据的发送。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是上述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基于发送所述同步信号的模式,来确定用于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的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使用预先确定的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同步信号,在基于所述同步信号而同步后,接收系统信息,基于所述系统信息所包含的第一信息,确定用于第一信号的发送的第二副载波间隔,使用确定了的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是上述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使用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接收所述系统信息。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是上述的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所述第一信息是指示操作模式的信息。
在本发明涉及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中进行动作的程序也可以是为了实现本发明涉及的所述实施方式的功能而控制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而且,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处理时暂时存储于RAM(RandomAccess Memory),之后,储存于Flash ROM(Read Only Memory)等各种ROM和HDD(Hard DiskDrive),并根据需要通过CPU来读取、修正、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由计算机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并通过使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计算机系统”是内置在终端装置、或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外围设备等硬件。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磁光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而且,“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可以包含:像在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作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保存程序固定时间的介质。此外,所述程序既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能进一步将前述功能与已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也能实现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构成装置组的每个装置可以具备上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只要具有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全部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也可以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也可以是EUTRAN(Evolved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也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层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一部分或全部典型地实现为作为集成电路的LSI,还可以实现为芯片集合。终端装置、基站装置-1或基站装置-2的各功能块可以单独地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全部集成来进行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并不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出现了通过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来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的一个示例,记载了蜂窝移动台装置,但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应用于在室内外设置的固定型、或非可动型的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清扫/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贩卖机、其他生活设备等的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将作为所述各实施方式记载的要素的、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置换而得到的构成。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针对2016年2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6-019538主张优先权的利益,通过参照该申请而使其所有内容包含于本说明书。
符号说明
2201 上层
2202 控制部
2203 码字生成部
2204 下行链路子帧生成部
2205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2206 OFDM信号发送部
2207 基站发射天线
2208 基站接收天线
2209 SC-FDMA信号接收部
2210 上行链路子帧处理部
2211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提取部
2301 终端接收天线
2302 OFDM信号接收部
2303 下行链路子帧处理部
2304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提取部
2305 传输块提取部
2306 控制部
2307 上层
2308 信道状态测量部
2309 上行链路子帧生成部
2310 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生成部
2311、2312SC-FDMA 信号发送部
2313、2314 终端发射天线

Claims (16)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控制部,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以及
接收部,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
所述终端装置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根据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分配的、能应用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参数与操作频段有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上行链路操作频段与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对应于所述操作频段,
独立地定义能应用于所述上行链路操作频段的副载波间隔和能应用于所述下行链路操作频段的副载波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包含与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有关的第一类型和与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有关的第二类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二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包含第一子集合和第二子集合,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二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使用广播的信息、多个终端装置所共用的信息、对一个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物理层的信息和/或上层的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和/或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
8.一种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包含第一参数的上层的信号的发送部,所述第一参数与指示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
发送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的发送部;以及
使用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来发送数据信道的发送部,
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包含在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参数与操作频段有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上行链路操作频段与下行链路操作频段对应于所述操作频段,
独立地定义能应用于所述上行链路操作频段的副载波间隔和能应用于所述下行链路操作频段的副载波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包含与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有关的第一类型和与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有关的第二类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的第二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包含第一子集合和第二子集合,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一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一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上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在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是所述第二类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子集合所包含的第二副载波间隔应用于所述下行链路的数据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使用广播的信息、多个终端装置所共用的信息、对一个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物理层的信息和/或上层的信息指示所述第一副载波间隔和/或所述第二副载波间隔。
15.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
基于上层的信号所包含的第一参数来确定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
接收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
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从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选择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有关的、能应用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
16.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
发送包含第一参数的上层的信号,所述第一参数与指示能应用于数据信道的副载波间隔的集合有关;
发送包含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控制信道;
使用基于所述数据信道的分配信息的类型的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来发送数据信道,
所述能应用的副载波间隔包含在所述副载波间隔的集合之中。
CN201780005544.9A 2016-02-04 2017-01-31 用户设备、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86053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9538 2016-02-04
JP2016019538A JP2019057747A (ja) 2016-02-04 2016-02-04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PCT/JP2017/003298 WO2017135213A1 (ja) 2016-02-04 2017-01-31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5322A true CN108605322A (zh) 2018-09-28
CN108605322B CN108605322B (zh) 2021-04-06

Family

ID=59500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5544.9A Active CN108605322B (zh) 2016-02-04 2017-01-31 用户设备、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9552B2 (zh)
EP (1) EP3413657B1 (zh)
JP (1) JP2019057747A (zh)
CN (1) CN108605322B (zh)
AU (1) AU2017215651B2 (zh)
RU (1) RU2735619C2 (zh)
SG (1) SG11201806629YA (zh)
WO (1) WO20171352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5407B (zh) * 2016-03-31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的发送方法、发送装置、通信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85726B (zh) 2016-06-20 2022-10-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EP3488593A4 (en) * 2016-07-19 2020-03-18 Ne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KING A COMMUNICATION
US10708028B2 (en) * 2017-03-08 2020-07-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system
KR102324530B1 (ko) * 2017-05-02 2021-11-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기지국 장치
EP3893544A1 (en) 2017-10-31 2021-10-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dication of subcarrier spacing numerology
KR102124496B1 (ko) * 2018-02-14 2020-06-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면허 대역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과 기지국간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US10469217B2 (en) * 2018-04-06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entangl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or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signals
US10582356B2 (en) 2018-04-20 2020-03-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ynamic management of default subcarrier spacing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1711827B2 (en) * 2020-04-09 2023-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and processing in full duplex scenario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399A (zh) * 2010-09-13 2013-05-08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副载波间隔的设备和方法
US20140247741A1 (en) * 2012-03-28 2014-09-0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 measurement
CN105101257A (zh) * 2014-05-22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演进基站
WO2016004634A1 (en) * 2014-07-11 2016-01-1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for enb, ue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36416A (en) * 2006-03-20 2007-09-26 Nec Corp Sig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 plurality of subcarriers
WO2007124761A1 (en) * 2006-04-27 2007-11-08 Telecom Italia S.P.A. Frequency domain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7720164B2 (en) * 2007-02-26 2010-05-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uplink access in a FDMA system
US8406279B2 (en) * 2008-04-09 2013-03-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ilot design for data transmitted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081984B2 (en) * 2008-04-30 2011-12-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UL/DL scheduling for full bandwidth utilization
CA2775479C (en) * 2009-09-27 2017-02-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363986B1 (en) * 2010-03-04 2016-05-11 Universität Wien A method for channel equalization using a basis expansion model
US8537911B2 (en) * 2011-02-21 2013-09-1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 processing in a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944853A (zh) * 2013-01-25 2022-08-26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确定资源的方法和无线发射/接收单元
US9392639B2 (en) * 2013-02-27 2016-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ounding in beamformed massive MIMO systems
US9509469B2 (en) * 2013-04-04 2016-11-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Devic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a downlink 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
WO2015042858A1 (zh) * 2013-09-27 2015-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A2969344C (en) * 2014-12-09 2021-07-06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2062902B1 (ko) * 2015-07-23 2020-0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 기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559807B (zh) * 2015-09-25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6856670A (zh) * 2015-09-30 2017-06-16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窄带系统中解码dl物理信道的方法以及装置
EP3367602B1 (en) * 2015-10-19 2020-12-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and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downlink signal
US10506605B2 (en) * 2016-01-29 2019-12-10 Research & Business Foundation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Random access method considering a coverage level, subcarrier spacing configuration and/or multi-tone configuration in internet of things environme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8399A (zh) * 2010-09-13 2013-05-08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无线通信系统中控制副载波间隔的设备和方法
US20140247741A1 (en) * 2012-03-28 2014-09-0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 measurement
CN105101257A (zh) * 2014-05-22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参考信号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演进基站
WO2016004634A1 (en) * 2014-07-11 2016-01-1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for enb, ue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Analysis of In-Band Oper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2BI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735619C2 (ru) 2020-11-05
US10819552B2 (en) 2020-10-27
EP3413657A4 (en) 2019-07-31
AU2017215651A1 (en) 2018-08-16
JP2019057747A (ja) 2019-04-11
US20190052504A1 (en) 2019-02-14
SG11201806629YA (en) 2018-09-27
EP3413657B1 (en) 2020-07-29
RU2018129383A (ru) 2020-03-05
RU2018129383A3 (zh) 2020-06-09
WO2017135213A1 (ja) 2017-08-10
CN108605322B (zh) 2021-04-06
AU2017215651B2 (en) 2021-01-28
EP3413657A1 (en) 2018-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6517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8605027A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8605322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TWI765090B (zh) 終端装置、基地台裝置、及通訊方法
CN10512271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
CN108432313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9845366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9417718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5766028B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5794288A (zh) 用户装置、基站装置、集成电路以及通信方法
CN109076372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1044040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he same
CN108886773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0103859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0137337A1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7481517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9149759A (ja)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10169162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