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4828B -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及磁场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及磁场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4828B
CN108604828B CN201780008965.7A CN201780008965A CN108604828B CN 108604828 B CN108604828 B CN 108604828B CN 201780008965 A CN201780008965 A CN 201780008965A CN 108604828 B CN108604828 B CN 1086048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wer
magnetic field
power transmission
current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896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4828A (zh
Inventor
武南松
畑中武蔵
末吉太树
井上真弥
津田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04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4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4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48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仅利用送电线圈来产生存在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变动磁场。具有:多个送电线圈(111、112),所述送电线圈经由一方的线圈端(141a)侧的第一电流路径(141)以及另一方的线圈端(142a)侧的第二电流路径(142)被提供变动电流,由此产生变动磁场;谐振用电容器(151),其配置在第一电流路径(141)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以及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其使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的第一电流路径(141)与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短路,从而能够将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作为送电谐振器。

Description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 备、线圈装置及磁场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规定区域形成磁场的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以及磁场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提出了一种通过电磁感应方式、磁场共振方式来从供电线圈向受电线圈无线传输电力的结构(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45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402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以往,供电线圈、受电线圈的作用和功能是被固定的,不存在关注线圈的作用和功能来完成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关注线圈的作用和功能来形成磁场的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以及磁场形成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磁场形成装置,该磁场形成装置具有:多个送电线圈,所述送电线圈经由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以及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被提供变动电流,由此产生变动磁场;谐振用电容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以及送电线圈短路机构,其使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第一电流路径与所述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能够短路,从而能够将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作为送电谐振器。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利用送电线圈短路机构将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进行短路时,所述送电线圈成为与被提供变动电流的剩余的送电线圈所产生的变动磁场发生共振的送电谐振器。由此,能够仅利用送电线圈来产生存在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变动磁场。
本发明也可以是,所述磁场形成装置在规定区域产生变动磁场,所述送电线圈全部被配置成线圈面与所述规定区域相向,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所述送电线圈的线圈面方向交叉的线圈面方向。另外,本发明也可以是,所述磁场形成装置在规定区域产生变动磁场,所述送电线圈全部被配置成线圈面与所述规定区域相向,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所述送电线圈的线圈面方向平行的线圈面方向。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仅利用送电线圈来在规定区域产生存在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变动磁场。并且,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调整送电线圈的线圈面的配置角度、配置场所等,能够基于送电线圈间的位置关系来利用送电线圈的变动磁场以及已成为送电谐振器的送电线圈的变动磁场使规定区域的部分区域为强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或者使规定区域的部分区域为弱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磁场形成装置具有电流输出控制装置,该电流输出控制装置对多个输出目的地中的一个输出目的地输出变动电流,且能够对输出该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进行切换,所述多个输出目的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且不包括全部的所述送电线圈。
根据上述的结构,送电线圈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向已成为送电谐振器的送电线圈送出磁场,从而能够使变动磁场中的磁场强度的分布发生变化。并且,通过由送电谐振器(送电线圈)利用各送电线圈的变动磁场来发生谐振,能够提高规定区域的变动磁场的磁场强度。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磁场形成装置中的所述电流输出控制装置以规定的时机和期间的组合来执行不对任何所述送电线圈输出所述变动电流的停止处理。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调整停止处理的时机和期间,能够在考虑发热、消耗电力的同时容易地产生具有规定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
本发明是一种供电装置,具备上述任一个结构的磁场形成装置。
本发明是一种受电装置,具备通过上述任一个结构的磁场形成装置所产生的规定区域的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机构。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受电装置具有:受电机构,其通过所述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以及大容量电容器,其被充入由所述受电机构接收到的电流,具有在所述电流输出控制装置进行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的切换的期间以后级的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由于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的切换而难以从受电机构得到感应电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大容量电容器以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来使电气部件稳定地工作。
也可以是,本发明的受电装置中的所述大容量电容器具有在所述电流输出控制装置不对任何所述送电线圈流通所述变动电流的停止处理的期间以后级的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
根据上述的结构,除了在电流输出控制装置进行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的切换的期间以外,在由于对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停止处理而无法从受电机构得到感应电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由大容量电容器以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来使电气部件稳定地工作。
本发明是一种受电供电装置,该受电供电装置具有:供电装置,其具备上述任一个结构的磁场形成装置;以及受电装置,其具备通过所述供电装置中的所述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机构。
本发明是一种便携设备,具备通过上述任一个结构的磁场形成装置所产生的规定区域的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机构。
本发明是一种线圈装置,该线圈装置具有:线圈;变动电流提供机构,其经由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以及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向所述线圈提供变动电流;谐振用电容器,其以与所述线圈串联和并联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以及线圈短路机构,其使所述第一电流路径与所述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能够短路,从而能够作为送电谐振器。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线圈切换为产生变动磁场的线圈以及与变动磁场发生谐振的送电谐振器。
本发明是一种磁场形成方法,通过使多个送电线圈中的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与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短路,来将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切换为送电谐振器,其中,所述送电线圈经由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被提供变动电流,由此产生变动磁场,在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配置有谐振用电容器。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使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短路时,该送电线圈成为与被提供变动电流的剩余的送电线圈所产生的变动磁场发生共振的送电谐振器。由此,能够仅利用送电线圈来产生存在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变动磁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仅利用送电线圈来产生存在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变动磁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2A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B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C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D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E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F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G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2H是表示送电线圈和谐振用电容器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4A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4B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俯视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7是俯视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从正面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俯视观察磁场形成装置所得到的概要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磁场形成装置的框图。
图12是表示送电线圈短路机构的动作内容的说明图。
图13是磁场形成装置的框图。
图14是表示电流路径切换器的动作内容的说明图。
图15是受电供电装置的框图。
图16是驱动设备的框图。
图17是驱动设备的框图。
图18是驱动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磁场形成装置:概要)
如图1所示,磁场形成装置101具有:多个送电线圈111、112,其经由一方的线圈端141a侧的第一电流路径141以及另一方的线圈端142a侧的第二电流路径142被提供变动电流,由此产生变动磁场;谐振用电容器151、151,其配置在第一电流路径141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以及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其使送电线圈111、112中的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第一电流路径141与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短路,从而能够将该至少一个送电线圈作为送电谐振器。
谐振用电容器151以与送电线圈111、112串联和并联中的至少一方的连接方式配置在第一电流路径141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具体地说,能够例示图2A~图2H的配置。
图2A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的端部141a与送电线圈111的线圈端之间的第一电流路径141中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图2B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两个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图2C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分别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
图2D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进行并联连接的两个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图2E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进行并联连接的两个谐振用电容器151且在第二电流路径142中以与送电线圈111直接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图2F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分别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进行并联连接的两个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
图2G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以与送电线圈111并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图2H是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和第二电流路径142中以与送电线圈111并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谐振用电容器151且在第一电流路径141中以与送电线圈111串联连接的连接方式配置了谐振用电容器151的状态。此外,图2A~图2H所示的连接方式的配置是例示的,能够任意地选择谐振用电容器151的个数、串联配置、并联配置、配置场所来进行组合。
如图1所示,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与振荡器1312一起设置于振荡控制装置131。在后面叙述振荡控制装置131的详细内容。由此,磁场形成装置101实现以下的磁场形成方法:将通过被提供变动电流来产生变动磁场的多个送电线圈111、112中的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由此将该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切换为送电谐振器。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磁场形成装置101在利用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使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进行短路时,该送电线圈111(112)成为与被提供变动电流的剩余的送电线圈112(111)所产生的变动磁场发生共振的送电谐振器。由此,能够仅利用送电线圈111、112来产生存在送电线圈111(112)和送电谐振器112(111)的变动磁场。
此外,也可以是,磁场形成装置101通过具备一个以上的线圈装置来形成,所述一个以上的线圈装置根据是否利用线圈短路机构1313使第一及第二电流路径141、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来将送电线圈112(111)在电磁感应用的线圈和磁场谐振用的线圈之间切换。
具体地说明线圈装置,线圈装置具有:线圈;谐振用电容器,其配置在线圈的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和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以及线圈短路机构,其使线圈的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能够短路,从而能够作为谐振器。在此,上述的线圈可以是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中的任一个。根据该结构,线圈装置能够根据是否利用线圈短路机构使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短路来将线圈在电磁感应用的线圈和磁场谐振用的线圈之间切换。
另外,线圈装置也可以具有经由第一电流路径和第二电流路径提供变动电流的电流输出器。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维持输出变动电流的电流输出器的动作的状态下、即不停止电流输出器的输出,也能够根据是否利用线圈短路机构使第一电流路径与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短路来将线圈在电磁感应用的送电线圈和磁场谐振用的送电谐振线圈之间切换。
另外,送电线圈111、112全部被配置成线圈面111a、112a与规定区域A相向,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方向交叉的线圈面方向。在此,线圈面方向是指与线圈面平行的方向。
此外,如图3所示,也可以是,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方向平行的线圈面方向。在该情况下,送电线圈111、112也可以被配置成线圈面方向彼此平行的线圈面111a、112a将规定区域A的至少一部分夹在中间。另外,此时,送电线圈111、112也可以被配置成:在将线圈面方向彼此平行的线圈面111a、112a中的一个线圈面向沿着线圈轴的方向投影到另一个线圈面时,至少一部分重叠。
另外,送电线圈111、112也可以被配置成: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111a、112a与其它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111a、112a不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就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磁场形成装置101而言,通过对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111a、112a的配置角度、配置场所等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基于送电线圈111、112的位置关系来利用送电线圈111(112)的变动磁场以及已成为送电谐振器的送电线圈112(111)的变动磁场使规定区域A的部分区域为强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或者使规定区域A的部分区域为弱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由此,能够在规定区域A形成在部分区域具有强的磁场强度或弱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的磁场。
此外,磁场形成装置101能够利用已成为送电谐振器的送电线圈111(112)以及剩余的送电线圈112(111)来使规定区域内存在能够通过磁场共振进行电力传输的磁场区域以及能够通过电磁感应进行电力传输的磁场区域。即,磁场共振发挥功能的距离比电磁感应发挥功能的距离长,因此磁场形成装置101能够使规定区域内存在当与送电线圈111(112)相距近距离时主要利用电磁感应来送电的磁场区域以及当与送电线圈111(112)相距远距离时主要利用磁场共振来送电的磁场区域。由此,磁场形成装置101适用于在大尺寸的规定区域中进行电力传输的用途。
在此,“变动磁场”是指以下磁场中的任一个:(1)磁力线的朝向交替地变化为正方向和反方向的状态的磁场;(2)磁力线的朝向为正方向且磁场强度发生变化的状态的磁场;(3)磁力线的朝向为反方向且磁场强度发生变化的状态的磁场;以及(4)将这些状态(1)~(3)中的两个以上的状态进行组合的状态的磁场。
“规定区域A”能够采用任意的尺寸和形状。规定区域A被设为下底的直径比上底的直径小的倒锥台形状。倒锥台形状可以是倒圆锥台形状、倒棱锥台形状以及N边棱锥台形状中的任一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规定区域A是倒锥台形状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即,规定区域A既可以如图4A所示那样使一个以上的侧面的倾斜角度与剩余的侧面的倾斜角度不同,还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为下底的直径比上底的直径大的锥台形状。另外,规定区域A也可以被设为与配置在变动磁场中的对象物对应的尺寸及形状,还可以被设为与收容对象物的容器、收容箱、房间等收容空间对应的尺寸及形状。并且,“规定区域A”也可以是长方体形状等六面体形状、立方体形状、三棱柱形状等。
作为“对象物”,能够例示出具备通过变动磁场来被供电的受电装置的驱动设备。利用电力来驱动的全部种类的设备均为驱动设备的对象,例如能够例示出便携设备、家电、汽车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磁场形成装置101仅具备送电线圈111、112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具备一个以上的送电谐振器。“送电谐振器”是例示螺旋型、螺线管型、环型来作为线圈的种类的送电谐振器,是线圈两端直接连接(短路)或经由GND等来间接地连接(短路)的状态的线圈。在流过感应电流时,送电谐振器在与线圈面相向的规定区域A产生变动磁场,并且在隔着送电谐振器与规定区域A相反的一侧的区域产生变动磁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针对多个送电线圈111、112设置一个振荡控制装置131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针对各送电线圈111、112分别设置振荡控制装置131。即,也可以组合线圈装置来形成磁场形成装置101,所述线圈装置具有:线圈(送电线圈111);变动电流提供机构(振荡器1312),其向线圈提供变动电流;以及线圈短路机构(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其使第一电流路径141与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短路。根据该结构,能够以线圈装置为单位来将线圈在产生变动磁场的线圈以及与变动磁场发生谐振的送电谐振器之间切换,因此有时能够使磁场形成的控制变得容易。
(磁场形成装置:送电线圈)
“送电线圈111、112”是例示螺旋型、螺线管型、环型来作为线圈的种类的送电线圈,“送电线圈111、112”是利用从外部提供的变动电流来使已成为送电谐振器的送电线圈111、112产生感应电流的线圈。在此,“变动电流”是指以下电流中的任一个:(1)将0安培夹在中间而在正侧和负侧交替地变动的状态的电流;(2)在正侧变动的状态的电流;(3)在负侧变动的状态的电流;以及(4)将这些状态(1)~(3)中的两个以上的状态进行组合的状态的电流。
送电线圈111、112全部被配置成线圈面111a、112a与规定区域相向,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方向交叉的线圈面方向。例如,在图1、图4A的具有规定区域A的磁场形成装置101、101A的情况下,沿着规定区域A的侧面配置送电线圈111、112,由此成为线圈面方向在规定区域A的下方位置交叉的状态。另外,在图4B的具有规定区域A的磁场形成装置101B的情况下,沿着规定区域A的侧面配置送电线圈111、112,由此成为线圈面方向在规定区域A的上方位置交叉的状态。
此外,在图1、图4A、图4B中,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具备两个送电线圈111、112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多个即可。例如,也可以配置成如图5所示那样具备三个送电线圈111、112、115,送电线圈115的线圈面115a与规定区域A的底面相向。
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分别沿从规定区域A的上方位置目视观察时以规定区域A为中心的正三角形的边配置三个送电线圈111、112、113。在该情况下,图6的X-X线向视端面的状态为图5中的送电线圈111、112、115的配置关系。
另外,例如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分别沿从规定区域A的上方位置目视观察时以规定区域A为中心的正方形的边配置四个送电线圈111、112、113、114。在该情况下,图7的X-X线向视端面的状态为图5中的送电线圈111、112、115的配置关系。
如图8所示,配置于规定区域A的侧方的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能够与规定区域A的侧面的尺寸及形状对应地采用任意的尺寸及形状。例如,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111a、112a既可以形成为与倒锥台形状的规定区域A对应的梯形状,也可以被设为椭圆形状(送电线圈111A)。另外,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能够采用与规定区域A的尺寸对应的圆形状、三角形状、四边形状、其它多边形状等各种形状。此外,还可以是,针对每个送电线圈111、112而设为不同的线圈面111a、112a的形状。另外,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111a、112a既可以以使送电线圈111、112的线圈面111a、112a与对规定区域A的侧面进行投影所得到的形状一致的方式来决定,也可以根据其它送电线圈111、112、115的配置等因素来决定。
另外,送电线圈111、112也可以由多个送电用子线圈来形成。例如,关于送电线圈111,也可以通过使同一尺寸或各种尺寸的多个送电用子线圈1111集合来整体上形成梯形状的线圈面111a。另外,关于送电线圈111,也可以通过使多个送电用子线圈1111以及形状与送电用子线圈1111不同的梯形形状等的送电用子线圈1112集合来整体上形成梯形状的线圈面111a。
另外,送电线圈111、112也可以被配置成外周部彼此局部重叠。根据该结构,使磁场强度弱的送电线圈111、112的外周部彼此重叠,从而能够容易使磁场强度均匀化。
另外,配置于规定区域A的下方的送电线圈115的线圈面115a能够与规定区域A的下底的尺寸及形状对应地采用任意的尺寸及形状。例如送电线圈115的线圈面115a既可以是与规定区域A的尺寸对应的圆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具体地说,既可以如送电线圈115A那样为三角形状的线圈面115a,也可以如送电线圈115B那样为四边形状的线圈面115a,还可以为其它多边形状或椭圆形状等的线圈面115a。此外,送电线圈115的线圈面115a的形状既可以以使送电线圈115的线圈面115a的形状与规定区域A的下底形状一致的方式来决定,也可以根据其它送电线圈111、112的配置等因素来决定。
另外,送电线圈115只要为一个以上即可。在多个送电线圈115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同一尺寸或各种尺寸的多个送电用子线圈1151集合来形成所期望的线圈面形状的送电线圈115。另外,也可以利用与线圈面形状一致的环状的送电用子线圈1152以及配置于该送电用子线圈1152的内周侧的多个送电用子线圈1151来形成送电线圈115。在利用这样的多个送电用子线圈1151(1152)来形成送电线圈115的情况下,能够按每个送电用子线圈1151(1152)来细致地调整规定区域A的底部附近的变动磁场的磁场强度。
另外,如图9和图10所示,磁场形成装置101也可以被配置成三个等多个送电线圈111、112、113呈平板状。即,也可以以使多个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线圈面111a、112a、113a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方式配置送电线圈111、112、113。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增减送电线圈111、112、113的配置数,来任意地设定规定区域A在平面方向上的尺寸及形状。此外,配置方向既可以是水平方向,也可以是铅直方向,还可以是相对于铅直方向、水平方向倾斜的方向。
(磁场形成装置:振荡控制装置)
如图11所示,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磁场形成装置101具有能够与外部的电源PS连接的振荡控制装置131(电流输出控制装置的一例)。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说明具备三个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磁场形成装置101,但是不限定于此。
振荡控制装置131具有:送电线圈短路机构,其用于使送电线圈111、112、113成为送电谐振器;以及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其对多个输出目的地中的一个输出目的地输出变动电流,且能够对输出该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进行切换,所述多个输出目的地包括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113且不包括全部的送电线圈111、112、113。此外,优选的是,振荡控制装置131的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构成为反复变更变动磁场的包括磁力线的形状和密度的组合的磁场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反复变更变动磁场的包括磁力线的形状和密度的组合的磁场状态,能够使规定区域A中的变动磁场的磁场强度平均化。由此,例如在磁场形成装置101搭载于供电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以不发生受电效率由于受电装置的朝向、位置而大幅下降的现象的方式供电。
具体地说明,振荡控制装置131具有:振荡器1312,其输出变动电流;以及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其使送电线圈111、112中的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短路。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构成为使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流向送电线圈111、112、113,且与短路同时地停止对已短路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变动电流的提供。由此,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具有针对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短路的切换功能以及切换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的作为电流路径切换器(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的功能。
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磁场形成装置101将送电线圈111、112、113中的至少一个作为送电谐振器并从不同的角度向送电谐振器送出磁场,由此能够使变动磁场中的磁场强度的分布发生变化。另外,在反复切换的情况下,能够在规定区域A形成使磁场强度的变化量变得平均的变动磁场。并且,通过由已成为送电谐振器的至少一个送电线圈111、112、113发生谐振,能够提高规定区域A的变动磁场的磁场强度。
(磁场形成装置:振荡控制装置:振荡器)
振荡器1312被设为接受从电源PS输出的电流,并且能够输出任意的振荡频率的变动电流。优选的是,振荡器1312能够变更振荡频率,以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各种用途的磁场形成装置101。另外,振荡器1312也可以被设为能够根据输出目的地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规格来个别地变更振荡频率、电压、电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振荡器1312经由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间接地与送电线圈111、112、113短路,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送电线圈111、112、113直接短路。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提供到全部的送电线圈111、112、113。另外,也可以是,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连接于电源PS,在连接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与送电线圈111、112、113各送电线圈的每个电流路径上配置振荡器1312。在该情况下,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将从电源PS输出的电流的输出目的地在每个电流路径上配置的三个振荡器1312之间进行切换,由此能够对成为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的送电线圈进行切换。
(磁场形成装置:振荡控制装置:送电线圈短路机构)
如图12所示,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具有:开关机构,其以能够将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切换到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方式输出该变动电流;以及短路机构,其使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短路。
开关机构具有多个开关部。这些各开关部能够对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连接(接通状态)和分离(断开状态)进行切换。全部的开关部的输入端均与振荡器1312连接。另一方面,输出端被设为能够经由短路机构的开关部来与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分别连接。由此,开关机构使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仅流通到与接通状态的开关部连接的送电线圈111、112、113。
短路机构与各送电线圈111、112、113对应地具有多个开关部。这些各开关部能够对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短路(接通状态)和分离(断开状态)进行切换。各开关部的第一端子与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第一电流路径141的端部141a连接。各开关部的第二端子与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2a连接。由此,短路机构的开关部通过对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短路(接通状态)和分离(断开状态)进行切换,能够使送电线圈111、112、113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短路)或分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短路机构使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短路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使端部141a、142a之间能够与GND连接(短路)的结构。
上述的短路机构的开关部构成为与开关机构连动地工作。具体地说,对于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之间被短路机构的开关部短路的送电线圈111、112、113,开关机构停止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的输出,另一方面,对于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被短路机构的开关部分离的送电线圈111、112、113,开关机构输出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
另外,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具有短路控制机构。短路控制机构能够对各开关部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进行切换。例如,存在将送电线圈111的第一电流路径141及第二电流路径142的端部141a、142a短路的短路模式1、将送电线圈112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的短路模式2、将送电线圈113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的短路模式3、将送电线圈111、112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的短路模式4、将送电线圈112、113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的短路模式5以及将送电线圈111、113的端部141a、142a之间短路的短路模式6。短路控制机构能够以任意的时机切换从这些短路模式1~6中选择出的组合。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作为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存在六个输出目的地,能够利用短路控制机构对输出该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进行切换。
并且,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的短路控制机构具有以规定的时机和期间的组合来执行端部141a、142a之间的短路处理的功能。由此,短路控制机构通过调整连接处理的时机和期间,能够在考虑发热和消耗电力的同时容易地产生具有规定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
具体地说明,短路控制机构能够选择多个短路时间(时间1~时间n),根据磁场形成装置101的用途、状态来选择规定的短路时间。短路控制机构能够根据多个短路模式来决定端部141a、142a之间的短路动作的执行时机。具体地说,具有每当短路模式1~6中的一个模式完成时执行短路动作的“每1个模式”、每当短路模式1~6中的两个模式完成时执行短路动作的“每2个模式”等,能够通过这些选择来以期望的时机执行各种短路动作。
(磁场形成装置:振荡控制装置的变形例:送电线圈短路机构、电流路径切换器)
关于以上的振荡控制装置131,说明了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具备电流路径切换器的一部分功能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分别独立地具备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A和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用于短路的控制与用于电流切换的控制进行分离,因此控制变得容易。
具体地说明,振荡控制装置131具有仅具备短路机构的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A、振荡器1312以及以不对全部的送电线圈111、112、113而对至少一个以上的送电线圈111、112、113流通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的方式进行切换的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
(磁场形成装置:振荡控制装置:电流路径切换器)
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具有以能够将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切换到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方式输出该变动电流的开关机构。开关机构具有多个开关部。这些各开关部能够对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连接(接通状态)和分离(断开状态)进行切换。全部的开关部的输入端均与振荡器1312连接。另一方面,输出端与各送电线圈111、112、113分别连接。由此,开关机构使来自振荡器1312的变动电流仅流通到与接通状态的开关部连接的送电线圈111、112、113。
另外,如图14所示,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具有开关控制机构。开关控制机构能够对开关机构中的各开关部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进行切换。例如,若将使变动电流流通到送电线圈111的路径设为A路径、将使变动电流流通到送电线圈112的路径设为B路径、将使变动电流流通到送电线圈113的路径设为C路径,则存在六个方式的连接模式1~6。
具体地说,存在以下连接模式:(1)连接模式1,通过仅使A路径流通,来使变动电流仅流通到送电线圈111;(2)连接模式2,通过仅使B路径流通,来使变动电流仅流通到送电线圈112;(3)连接模式3,通过仅使C路径流通,来使变动电流仅流通到送电线圈113;(4)连接模式4,通过使A路径和B路径流通,来使变动电流流通到送电线圈111、112;(5)连接模式5,通过使B路径和C路径流通,来使变动电流流通到送电线圈112、113;以及(6)连接模式6,通过使A路径和C路径流通,来使变动电流流通到送电线圈111、113。然后,开关控制机构能够以任意的时机切换从这些连接模式1~6中选择出的组合。
并且,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的开关控制机构具有以下功能:以规定的时机和期间的组合执行不对任何送电线圈111、112、113流通变动电流的停止处理。由此,开关控制机构通过调整停止处理的时机和期间,能够在考虑发热和消耗电力的同时容易地产生具有规定的磁场强度的变动磁场。
具体地说明,开关控制机构能够通过使开关机构中的全部的开关部为断开状态来进行停止对全部的送电线圈111、112、113的供电的休止动作(停止处理)。休止动作被设为能够选择多个休止时间(时间1~时间n),根据磁场形成装置101的用途、状态来选择规定的休止时间。
另外,开关控制机构能够根据多个休止模式来决定休止动作的执行时机。具体地说,具有每当连接模式1~6中的一个模式完成时执行休止动作的“每1个模式”、每当连接模式1~6中的两个模式完成时执行休止动作的“每2个模式”等,能够通过这些选择来以期望的时机执行各种休止动作。
例如,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能够进行以下的通电动作:使连接模式1的A路径通电状态、休止动作、连接模式2的B路径通电状态、休止动作、连接模式3的C路径通电状态以及休止动作轮流地重复。另外,例如,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能够进行以下的通电动作:使连接模式1的A路径通电状态、连接模式2的B路径通电状态、连接模式3的C路径通电状态以及休止动作轮流地重复。
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既可以由微型计算机等具有可编程功能的电路构成,利用软件进行变动电流的切换动作,也可以由IC的组合构成,利用硬件进行切换动作。
(磁场形成装置的应用例)
说明如图15所示那样将如上所述那样构成的磁场形成装置101应用于供电装置的情况。即,说明构成为以下结构的情况:磁场形成装置101搭载于作为供电装置的充电器7,通过无线传输来向设置于充电器7的驱动设备5的作为受电装置的受电模块9提供电力。
搭载有磁场形成装置101的充电器7(供电装置)与驱动设备5(二次电池10、受电模块9)构成受电供电装置1或受电供电系统。换言之,受电供电装置1具有:驱动设备5,其具备通过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线圈机构2;以及充电器7,其通过无线传输向驱动设备5提供电力。
此外,也可以将充电器7和驱动设备5设为一套而对受电供电装置1进行处理。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说明受电线圈机构2通过磁场共振来接收电力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通过电磁感应来接收电力的结构。
(磁场形成装置的应用例:充电器、收容杯)
充电器7具有:收容杯6,其用于载置具备受电装置的便携设备等驱动设备5;以及磁场形成装置101,其在收容杯6的收容区域B产生无论受电模块9的朝向或位置如何都能够使该受电模块9受电的变动磁场。此外,收容杯6也可以被设为在收容区域B同时配置多个驱动设备5的结构。换言之,收容杯6的收容区域B也可以被设定为能够收容多个驱动设备5的容积。
在设置有收容杯6的充电壳60的壳体内配置有磁场形成装置101。在将磁场形成装置101应用于充电器7的情况下,送电线圈111、112、113中的某一个作为供电线圈31而发挥功能,剩余的送电线圈111、112、113作为供电谐振器而发挥功能。而且,在具备供电线圈31的供电线圈机构3连接有使输出变动电流的振荡控制装置131进行IC芯片化而成的振荡控制电路81。
振荡控制电路81与供电线圈机构3被设为一体来作为供电模块8,以提高处理性。在振荡控制电路81连接有USB端子61。USB端子61被设为能够从设置于充电器7的外部的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连接未图示的USB线,从而能够从外部设备向振荡控制电路81提供5V的直流电力。此外,也可以是,充电器7被设为连接有家庭用的交流电力用电线来代替USB端子61,能够向振荡控制电路81提供利用整流电路和变压器从交流电力变换得到的直流电力。
(磁场形成装置的应用例:驱动设备)
作为利用上述的充电器7来进行充电和工作的驱动设备5,例示了便携设备。便携设备包括“手持(能够用手拿)”的设备和“可穿戴(能够佩戴于身体:人体佩戴设备)”的设备中的任意的设备。具体地说,便携设备能够例示出便携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PC等)、头戴式受话器、摄像机、音响设备、AV设备(便携式音乐播放器、IC记录器、便携式DVD播放器等)、计算器(口袋型计算机、电子计算器)、游戏机、计算机周边设备(便携式打印机、便携式扫描仪、便携式调制解调器等)、专用信息设备(电子辞典、电子记事本、电子书、便携式数据终端等)、便携式通信终端、声音通信终端(便携电话、PHS、卫星电话、第三方无线、业余无线、特定小电力无线、个人无线、民用无线电等)、数据通信终端(便携式电话、PHS(功能型手机、智能型手机)、袖珍无线电传呼机等)、广播接收机(电视、无线电)、便携式无线电、便携式电视、One-Seg(数字电视)、其它设备(手表、怀表)、助听器、手持式GPS、防犯罪蜂鸣器、手电筒、笔型电筒、电池组等。另外,关于“助听器”,能够例示出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眼镜式助听器。此外,驱动设备5也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等固置型设备。
(磁场形成装置的应用例:驱动设备:受电线圈机构)
驱动设备5具有通过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线圈机构2。另外,驱动设备5除了具有受电线圈机构2以外还具有从受电线圈机构2被提供电力的电力控制电路91以及磁性构件4。受电线圈机构2、电力控制电路91以及磁性构件4被设为一体来作为受电模块9。受电模块9与二次电池10连接。
受电线圈机构2构成为利用收容区域B(规定区域A)内的变动磁场来发生磁场谐振从而接收电力。具体地说,受电线圈机构2具有受电线圈21以及设置于受电线圈21的内周侧的受电谐振器22。在此,“磁场谐振”是指引起以变动磁场的谐振频率进行调谐的谐振现象。作为被用作受电线圈21、受电谐振器22的线圈的种类,例示了螺旋型、螺线管型、环型。此外,关于受电线圈21与受电谐振器22的位置关系,受电线圈21可以配置在受电谐振器22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中的任一方,也可以配置成受电线圈21与受电谐振器22在径向上相互不重叠。
驱动设备5具有配置于受电线圈机构2的磁性构件4。磁性构件4用于使受电线圈机构2的互感增大、使磁通密度增大来提高磁场强度。由此,通过利用磁性构件4来增大受电线圈机构2的磁场强度,受电线圈机构2被维持为充电特性高的状态,易于在提高了受电线圈机构2的配置自由度的状态下接收期望以上的电力。此外,优选受电线圈机构2具有磁性构件4,但是也可以不具有磁性构件4。
在受电线圈机构2的内周侧配置有磁性构件4。对受电线圈机构2与磁性构件4在轴向上的位置关系、即从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目视观察时的位置关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是配置成受电线圈机构2位于磁性构件4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中间部。在此,磁性构件4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中间部”是指被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夹在中间的区域中的除一端和另一端以外的任意的部分。
此外,更加优选的是,受电线圈机构2与磁性构件4在轴向上的位置关系被配置成受电线圈机构2位于磁性构件4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中心部。另外,优选的是,关于受电线圈机构2与磁性构件4在轴向上的位置关系处于以下状态:在受电线圈机构2的一方侧的线圈面2a面对供电线圈机构3的磁场生成面3a的情况下以及在受电线圈机构2的另一方侧的线圈面2b面对磁场生成面3a的情况下,基于磁性构件4的充电特性没有大幅的差异。
另外,受电线圈机构2中的受电谐振器22被配置成使受电线圈21位于其外周侧。即,受电线圈机构2被设为受电谐振器22配置在最外周侧的受电线圈21与最内周侧的磁性构件4之间的结构。对受电谐振器22与受电线圈21在轴向上的位置关系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是,受电线圈21配置于受电谐振器22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中间部。此外,关于受电谐振器22与受电线圈21在轴向上的位置关系,更加优选的是,受电线圈21配置于受电谐振器22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中心部。
磁性构件4由分散有磁性粉末的树脂形成。该磁性构件4所使用的树脂既可以是热固化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若是热固性树脂,则可以列举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乙烯酯树脂、氰酯树脂、马来酰亚胺树脂、硅树脂等。另外,若是热塑性树脂,则可以列举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等。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以环氧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
另外,作为分散于树脂中的磁性粉末,使用软磁性粉末。作为软磁性粉末,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纯Fe、Fe-Si、Fe-Al-Si(铝硅铁粉)、Fe-Ni(镍铁合金)、软性铁氧体、Fe基非晶硅、Co基非晶硅、Fe-Co(铁钴合金)等。另外,也一并适当地选择磁性构件4的形状。
(受电供电装置1的应用例:驱动设备:电力控制电路)
电力控制电路91安装于电路基板。
如图16所示,电力控制电路91具有控制对二次电池10的充电的功能。此外,电力控制电路91也可以是还兼具控制放电的功能的电路。
具体地说明,电力控制电路91具有:整流/稳定化部911,其对从外部经由输出交流电力的受电线圈机构2提供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从而输出直流电力;充电部912,其将从整流/稳定化部911输出的直流电力以充电电压提供到二次电池10;以及变压部913,其执行信号处理。变压部913与利用二次电池10的充电电力来进行工作的驱动机构11连接。
整流/稳定化部911能够使用整流/稳定化IC。整流/稳定化IC是将全桥同步整流、电压调整和无线电力控制、针对电压/电流/温度的异常的保护功能等各功能集成于单芯片而成的IC。此外,在从受电线圈机构2输出的电力是直流电力的情况下,也有时省略整流/稳定化部911。
充电部912是恒流/恒压线性充电用的IC(充电电路),具有通知充电电流已减少至设定值的规定值的功能、利用计时器的充电结束功能、利用热反馈的充电电流稳定化功能、高电力动作时或高周围温度条件下的芯片温度限制功能等。
变压部913是变压电路,作为执行用于将二次电池10的充电电力变换为驱动机构11的驱动电力来进行输出的信号处理的变压部而发挥功能。变压部913作为降压用途而能够应用线性调节器,作为升压和降压的用途而能够应用开关调节器、电荷泵。此外,关于这些各个调节器,能够例示利用半导体元件使电流高速地接通/断开的方式等。
(受电供电装置1的应用例:驱动设备:搭载大容量电容器的电力控制电路)
如图17和图18所示,电力控制电路91也可以具备大容量电容器作为前级蓄电部920。前级蓄电部920具有以后级的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适用于受电电压发生变动的情况。在此,“电气部件”除了包括二次电池、电子电路基板以外,还包括利用电力的提供来进行工作的全部驱动设备。“最低工作电压”是指用于使电气部件正常工作的最低电压。例如,二次电池中的最低工作电压是用于供二次电池的充电IC正常动作的最低电压。
特别是,前级蓄电部920适用于利用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或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对向供电线圈31的通电进行切换的情况。具体地说明,具备电力控制电路91的驱动设备5(受电装置)构成为利用磁场形成装置101所产生的规定区域A的变动磁场被供电,驱动设备5也可以具有:受电线圈机构2(受电机构),其通过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以及前级蓄电部920(大容量电容器),其被充入由受电线圈机构2接收到的电流,且具有在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进行输出目的地的切换的期间以后级的二次电池10等(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
另外,驱动设备5(受电装置)也可以具有:受电线圈机构2,其通过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以及电容器,其被充入由受电线圈机构2接收到的电流,且具有在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进行停止处理的期间以后级的二次电池10等(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
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是由于对供电线圈31的切换处理或停止处理而无法从受电线圈机构2得到感应电流的情况,也能够通过由前级蓄电部920以充电部912等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来使充电部912等稳定地工作。
另外,前级蓄电部920(大容量电容器)也可以具有如下的容量,即,除了在送电线圈短路机构1313或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进行输出目的地的切换的期间以外,还在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不对任何供电线圈31(送电线圈)流通变动电流的停止处理的期间,以后级的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根据该结构,除了在电流路径切换器1311进行输出目的地的切换的期间以外,在由于对送电线圈和送电谐振器的停止处理而无法从受电线圈得到感应电流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前级蓄电部920以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由此能够使电气部件稳定地工作。
(受电供电装置的应用例:驱动设备:驱动机构)
作为驱动机构11,可以例示出组入有将电力变换为动能的扬声器或电动机等部件的机构、组入有将电力变换为光能的LED光源或激光光源等部件的发光机构或照明机构、微型计算机,但是能够应用利用电力来进行工作的所有种类的设备。受电线圈机构2被设为支持以非机械接触状态进行供电的无线供电的结构。作为无线供电,可以例示出电磁感应方式、磁场共振方式(磁共振方式)。
(受电供电装置的应用例:驱动设备: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10能够应用能够充放电的电池的全部种类。例如,能够例示铅蓄电池、控制阀式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磷酸铁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钛酸-锂电池、镍-镉蓄电池、镍-氢充电池、镍-铁电池、镍-锂电池、镍-锌电池、充电式碱性电池、钠-硫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硅电池、银锌电池(Silver-Zinc)等来作为二次电池10。
在以上的详细说明中,为了更容易理解本发明,以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详细说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其它实施方式,应该尽可能广地解释其应用范围。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用语和语法用于准确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解释。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发明的概念而容易地推想出包含于本发明的概念的其它结构、系统、方法等。因而,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应视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包含均等的结构。另外,为了充分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本发明的效果,期望充分参考已经公开的文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受电供电装置;2:受电线圈机构;3:供电线圈机构;4:磁性构件;5:驱动设备;6:收容杯;7:充电器;8:供电模块;9:受电模块;10:二次电池;21:受电线圈;22:受电谐振器;31:供电线圈;111:送电线圈;112:送电线圈;131:振荡控制装置;1111:送电用子线圈;1112:送电用子线圈;1311:电流路径切换器;1312:振荡器;A:规定区域;B:收容区域。

Claims (12)

1.一种磁场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送电线圈,所述送电线圈经由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以及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被提供变动电流,由此产生变动磁场;
谐振用电容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
送电线圈短路机构,其使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的所述第一电流路径与所述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能够短路,从而能够将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作为送电谐振器;以及
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其被配置为对多个输出目的地中的一个输出目的地输出变动电流,并且被配置为对输出该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进行反复切换,所述多个输出目的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且不包括全部的所述送电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场形成装置在规定区域产生变动磁场,
所述送电线圈全部被配置成线圈面与所述规定区域相向,
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所述送电线圈的线圈面方向交叉的线圈面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场形成装置在规定区域产生变动磁场,
所述送电线圈全部被配置成线圈面与所述规定区域相向,
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被配置成具有与其它所述送电线圈的线圈面方向平行的线圈面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以规定的时机和期间的组合来执行不对任何所述送电线圈输出所述变动电流的停止处理。
5.一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
6.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所产生的规定区域的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机构。
7.一种受电装置,通过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所产生的规定区域的变动磁场来被供电,该受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受电机构,其通过所述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以及
大容量电容器,其被充入由所述受电机构接收到的电流,具有在所述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进行所述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的切换的期间以后级的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容量电容器具有在所述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不对任何所述送电线圈流通所述变动电流的停止处理的期间以后级的电气部件的最低工作电压以上的电压进行放电的容量。
9.一种受电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供电装置,其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以及
受电装置,其具备通过所述供电装置中的所述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机构。
10.一种便携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场形成装置所产生的规定区域的变动磁场来接收电力的受电机构。
11.一种线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线圈;
变动电流提供机构,其经由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以及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向所述多个线圈中的每个线圈提供变动电流;
谐振用电容器,其配置在每个线圈的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
线圈短路机构,其使所述多个线圈中的至少一个线圈的所述第一电流路径与所述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能够短路,从而使得该至少一个线圈作为送电谐振器;以及
输出目的地切换机构,其被配置为对多个输出目的地中的一个输出目的地输出变动电流,并且被配置为对输出该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进行反复切换,所述多个输出目的地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线圈且不包括全部的所述多个线圈。
12.一种磁场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多个送电线圈中的至少一个送电线圈的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一电流路径与另一方的线圈端侧的第二电流路径的端部之间短路,来将所述至少一个送电线圈切换为送电谐振器,其中,所述送电线圈经由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被提供变动电流,由此产生变动磁场,在所述第一电流路径和所述第二电流路径中的至少一方的电流路径中配置有谐振用电容器;以及
对多个输出目的地中的一个输出目的地输出变动电流并且对输出该变动电流的输出目的地进行反复切换,所述多个输出目的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送电线圈且不包括全部的所述送电线圈。
CN201780008965.7A 2016-01-27 2017-01-26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及磁场形成方法 Active CN108604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3193 2016-01-27
JP2016013193A JP6722462B2 (ja) 2016-01-27 2016-01-27 磁界形成装置、給電装置、受電装置、受給電装置、携帯機器、コイル装置、及び磁界形成方法
PCT/JP2017/002619 WO2017131057A1 (ja) 2016-01-27 2017-01-26 磁界形成装置、給電装置、受電装置、受給電装置、携帯機器、コイル装置、及び磁界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4828A CN108604828A (zh) 2018-09-28
CN108604828B true CN108604828B (zh) 2021-10-15

Family

ID=59398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8965.7A Active CN108604828B (zh) 2016-01-27 2017-01-26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及磁场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8913B2 (zh)
EP (1) EP3410564B1 (zh)
JP (1) JP6722462B2 (zh)
CN (1) CN108604828B (zh)
DK (1) DK3410564T3 (zh)
WO (1) WO20171310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2275B (zh) * 2019-10-30 2023-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912278B (zh) * 2019-10-30 2023-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保护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8213A (zh) * 2009-02-10 2012-01-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的无线电力传送
CN102318161A (zh) * 2009-02-10 2012-01-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外壳的无线电力传送
WO2013065277A1 (ja) * 2011-10-31 2013-05-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給電装置、コイル使用方法
CN103636098A (zh) * 2011-06-10 2014-03-12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表征以及跟踪感应电力接收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3931078A (zh) * 2011-09-09 2014-07-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中继器
CN104995849A (zh) * 2013-01-11 2015-10-2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感应电力传送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2597B2 (en) * 2006-03-31 2013-10-08 Siemens Corporation Passive RF energy harvesting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JP4453741B2 (ja) * 2007-10-25 2010-04-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および車両用給電装置
KR101262641B1 (ko) 2011-06-29 2013-05-0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중계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6095957B2 (ja) 2012-04-17 2017-03-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給電装置、及び受電装置
JP2014197937A (ja) * 2013-03-29 2014-10-16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電力送信装置、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自動取引装置
JP6233780B2 (ja) 2014-01-31 2017-11-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9780780B2 (en) * 2014-08-22 2017-10-03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Inductive sensing systems and methods based on multiple frequencie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8213A (zh) * 2009-02-10 2012-01-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的无线电力传送
CN102318161A (zh) * 2009-02-10 2012-01-1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便携式外壳的无线电力传送
CN103636098A (zh) * 2011-06-10 2014-03-12 捷通国际有限公司 用于检测、表征以及跟踪感应电力接收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3931078A (zh) * 2011-09-09 2014-07-16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无线电力中继器
WO2013065277A1 (ja) * 2011-10-31 2013-05-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給電装置、コイル使用方法
CN104995849A (zh) * 2013-01-11 2015-10-21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无线感应电力传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10564A4 (en) 2019-06-26
DK3410564T3 (da) 2021-04-19
JP6722462B2 (ja) 2020-07-15
WO2017131057A1 (ja) 2017-08-03
EP3410564A1 (en) 2018-12-05
EP3410564B1 (en) 2021-03-17
CN108604828A (zh) 2018-09-28
US20190044386A1 (en) 2019-02-07
US10978913B2 (en) 2021-04-13
JP2017135830A (ja)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04823B (zh)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以及便携设备
US20130069587A1 (en) Coil resonant coupler for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power communication and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604828B (zh)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便携设备、线圈装置及磁场形成方法
CN108604827B (zh) 磁场形成装置、供电装置、受电装置、受电供电装置以及便携设备
CN108604826B (zh) 供电装置以及受电供电装置
CN108604831B (zh) 磁场形成装置以及受电装置
WO2017051821A1 (ja) 受給電装置
WO2016195093A1 (ja)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JP2017005798A (ja) 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