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89805B -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89805B
CN108589805B CN201810435235.1A CN201810435235A CN108589805B CN 108589805 B CN108589805 B CN 108589805B CN 201810435235 A CN201810435235 A CN 201810435235A CN 108589805 B CN108589805 B CN 1085898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depth position
node
acceleration
st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352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89805A (zh
Inventor
朱国甫
张�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INOROCK TECHNOLOGY CO LT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INOROCK TECHNOLOGY CO LT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INOROCK TECHNOLOGY CO LT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filed Critical WUHAN SINOROC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43523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898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89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89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89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89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3/00Testing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在各个节点深度位置布置应变传感器,在最上方的节点深度位置布置加速度传感器,重锤锤击桩顶,获得各个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和应变传感器的应变,进而获得各个节点深度位置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应变、力,进而获得基桩的承载力。还公开了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装置。本发明计算过程概念清楚、过程简明、无多解性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检测领域中的基桩承载力动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还涉及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装置。
背景技术
基桩承载力检测有两种技术路线,一种基于静载法,一种基于动测法。静载法在基桩桩顶施加静荷载,测试施加的静荷载值和对应的基桩桩头的沉降(位移),根据规范取值得到基桩承载力。动测法通过重锤锤击基桩桩头,测试基桩桩头承受的动荷载值时程曲线和对应的基桩桩头质点运动速度值时程曲线,拟合计算得到基桩承载力和分层土阻力。
现有技术进行动测法基桩承载力检测时,传感器安装在桩头部位,拟合计算承载力和分层土阻力的技术路线是将基桩分为多段,设定每段基桩的土阻力模型及其参数值,以桩顶实测下行波数据为边界条件,依据行波原理计算上行波数据,依据实测上行波与计算上行波构建优化目标函数。逐步调整每段基桩的土阻力模型参数值,并根据调整值计算上行波,循环往复,直至优化目标函数满足优化计算终止条件,此时得到的每段基桩的土阻力模型参数值就是拟合计算的结果。这种拟合计算存在多解性问题,并且现有基桩承载力动测装置的生产厂家均不公开其拟合计算优化方法,导致实际运用中同样的实测数据,不同厂家的检测装置结果相差很大,即便是同一个厂家的检测装置,设置不同的初始数据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检测结果有很大的人为性,这也是一些检测技术规范中强调检测计算人员素质、强调不宜采用自动拟合计算的承载力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根据基桩桩顶质点速度数据和实测桩身应变数据,计算得到基桩承载力,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多解性问题,并且提供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装置,用以在基桩动测过程中,记录基桩桩顶实测质点速度数据和实测桩身应变数据。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发明目的: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
步骤1、对于桩长L、桩径D、截面A、密度ρ、弹模E的基桩,以基桩顶面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自基桩顶面的中心指向基桩底面的中心的桩身深度位置的x坐标系,自x=L0至桩底x=LN设定N+1个安装传感器的节点深度位置Lp,1D≤L0≤2D,N∈{10,~,100},p∈{0,~,N};
自节点深度位置L0至节点深度位置LN并不要求等间距分布,由于最终的检测结果是基桩承载力值和承载力在各个节点之间的分段分布状况,节点深度位置Lp可根据所关注的现场土层状况布设。
自节点深度位置L0至节点深度位置LN布设测线,测线为M排,M∈{2,~,6},各排测线与基桩轴线平行,各排测线在基桩柱面周向均匀分布;
如果检测中使用光纤应变传感器,由于光纤传感器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可同步布设光纤温度传感器用以校正光纤应变传感器的测量值。
第i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0安装加速度传感器SAi和应变传感器SEi,0,i∈{1,~,M};
每排测线在L0位置安装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参照现有技术要求,例如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九章高应变法的有关规定。
第i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j分别安装应变传感器SEi,j,i∈{1,~,M},j∈{1,~,N};
对于基桩为钢管桩,应变传感器可布设在钢管桩的内管壁上,在内管壁焊接角钢对应变传感器和连接线路进行保护,对于混凝土灌注桩,应变传感器可布设在钢筋笼上,可用PVC管对应变传感器和连接线路加以保护。
考虑到施工中对检测装置尤其是传感器系统的防护性要求,测线最底端的传感器很难布设到实际桩底,最底端应变传感器应尽量靠近实际桩底,其与实际桩底的位置差不宜大于一倍桩径。
步骤2、重锤锤击桩顶,以时间间隔dT同步采集记录各个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ai,p,k和应变传感器的应变εi,p,k,每个加速度传感器和每个应变传感器均记录TN个采样数据,50us≤dT≤200us,TN为总采样数,TN∈{512,~,4096},k∈{1,~,TN},p∈{0,~,N},采样时刻为k×dT;
重锤重量和锤击方式以及各传感器记录的采样时间间隔和采样时段长度参照现有技术要求,例如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九章高应变法。若采集记录装置针对不同原理的传感器采用不同的记录时间参数,例如,距桩顶L0处采用压电型加速度计和工具式电压应变计,桩身其他深度位置采用光纤应变传感器,采样时间参数不一致时,须采用插值方式获取统一dT时间间隔的同步的各个加速度传感器和各个应变传感器的响应时程曲线。
步骤3、计算各个采样时刻的节点深度位置Lp的加速度ap,k、速度vp,k、位移up,k、应变εp,k、力Fp,k,p∈{0,~,N},k∈{1,~,TN},参数k对应时间t=k×dT时刻;
步骤3.1、节点深度位置L0的M个加速度传感器SAi的加速度ai,0,k的平均值为加速度a0,k,对加速度a0,k进行一次时间积分得到速度v0,k,进行二次时间积分得到位移u0,k,i∈{1,~,M};
检测装置通常会有一定的零漂误差,对桩身L0深度位置的加速度a0,k进行时间积分,特别是二次时间积分会产生较大的累积误差,还需要对位移u0,k、速度v0,k、加速度a0,k进行校正,具体为,可在重锤锤击后,即TN×dT时刻,测量节点深度位置L0的沉降值Pd,将校正前的位移u0,k与沉降值Pd的差值定义为差值Δ,将校正前的位移u0,k减去
Figure GDA0002303692510000031
获得矫正后的位移u0,k,而后对矫正后的位移u0,k一次微分得到校正后的速度v0,k,二次微分得到校正后的加速度a0,k。桩身L0深度位置的沉降值Pd测量属既有技术。
步骤3.2、节点深度位置Lp的M个应变传感器SEi,p的应变εi,p,k平均值为节点深度位置Lp的应变εp,k,节点深度位置Lp的力Fp,k=-A×E×εp,k,i∈{1,~,M},p∈{0,~,N};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采用约定:拉应变为正,压应力为正。
步骤3.3、根据节点深度位置L0的位移u0,k和应变ε0,k、以及节点深度位置Lj的应变εj,k,依次递推计算节点深度位置Lj的位移uj,k,j∈{1,~,N};
步骤3.1得到了节点深度位置L0的位移u0,k,步骤3.2得到了节点深度位置Lj的应变εj,k,递推计算节点深度位置Lj的位移uj,k的依据是:uj,k=uj-1,k+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桩身的压缩量,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桩身的压缩量=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的平均应变×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桩身长度(即dLj=Lj-Lj-1),可以定义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的平均应变=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应变值的平均值,即(εj-1,kj,k)/2。
步骤3.4、对位移uj,k,j∈{1,~,N},计算一次时间微分得到速度vj,k,计算二次时间微分得到加速度aj,k
步骤3.5、定义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的桩身为第j段桩身,j∈{1,~,N},第j段桩身的平均加速度AAvej,k为加速度aj-1,k和加速度aj,k的平均值,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VAvej,k为速度vj-1,k和速度vj,k的平均值;
步骤4、计算基桩的承载力Rsmax;
步骤4.1、定义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的桩身为第j段桩身,j∈{1,~,N},计算第j段桩身所受桩侧动阻力Rdj,k,Rdj,k=Fj-1,k-Fj,k-第j段桩身的惯性力ρ·A·(Lj-Lj-1)·AAvej,k,j∈{1,~,N};
步骤4.2、搜寻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VAvej,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过零点时刻Aj,桩侧静阻力Rsj为第j段桩身所受桩侧动阻力在Aj时刻的取值Rdj,Aj,j∈{1,~,N};
步骤4.1得到的是实测意义上的第j段桩桩侧阻力,是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土阻力,这个力与桩的运动状态有关,步骤4.2得到的是第j段桩激发基桩土阻力后该段桩体首次达到静止状态时受到的桩侧阻力,也就是第j段桩体受到的桩侧静阻力。
步骤4.3、节点深度位置LN处的速度vN,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时刻记做B,节点深度位置LN处的力FN,k在B时刻的取值FN,B为桩受到的桩端静阻力FsN
由于FsN是节点深度位置LN处的轴力,若节点深度位置LN未处于实际桩底,节点深度位置LN至实际桩底的桩段对应的侧阻力也包含在FsN之内。
步骤4.4、基桩承载力Rsmax为各个桩侧静阻力Rsj之和,再加上桩端静阻力FsN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装置,包括计算机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排测线,每排测线自节点深度位置L0至节点深度位置LN布设,各排测线在基桩柱面周向均匀分布,每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0安装加速度传感器SAi和应变传感器SEi,0,每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j分别安装应变传感器SEi,j,加速度传感器SAi获得的加速度数据、应变传感器SEi,0获得的应变数据和应变传感器SEi,j获得的应变数据分别传送到计算机控制单元,
其中,以基桩顶面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自基桩顶面的中心指向基桩底面的中心的桩身深度位置的x坐标系,x=L0至x=LN对应各个节点深度位置Lp,p∈{0,~,N},N∈{10,~,100},i∈{1,~,M},M∈{2,~,6},j∈{1,~,N}。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通过在桩身N个位置增设应变传感器,实测桩身变形和受力状态,由实测桩顶运动状态和桩身实测变形状态递推得到桩身运动状态,进而通过桩身运动状态和桩身受力状态得到每一段桩身的桩侧阻力和桩端力,这些桩侧阻力和桩端力与对应桩身位置的运动状态有关,确定这些桩身位置的速度由峰值首次回复到0的时刻,对应的桩侧阻力和桩端力取值即为桩侧静阻力和桩端静阻力。桩侧静阻力和桩端静阻力的计算过程概念清楚、过程简明、无多解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第i排测线传感器安装位置示意图,其中dL为各个节点深度位置之间的差值。
图2为Aj时刻取值示意图。
VAvej,k: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
Aj·dT:VAvej,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时刻。
图3为实施例中B时刻取值示意图。
v20,k:节点深度位置L20的速度值。
B·dT:v20,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时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步骤1、对于桩长L、桩径D、截面A、密度ρ、弹模E的基桩,以基桩顶面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自基桩顶面的中心指向基桩底面的中心的桩身深度位置的x坐标系,自x=L0至桩底x=LN设定N+1个安装传感器的节点深度位置Lp,1D≤L0≤2D,N∈{10,~,100},p∈{0,~,N}。
自节点深度位置L0至节点深度位置LN布设测线,测线为M排,各排测线与基桩轴线平行,各排测线在基桩柱面周向均匀分布。
每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0安装加速度传感器SAi和应变传感器SEi,0,i∈{1,~,M};
每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j分别安装应变传感器SEi,j,i∈{1,~,M},j∈{1,~,N};
在本实施例中,桩长L=42.5m、桩径D=2m、截面A=0.01244m2、密度ρ=7850kg/m3、弹模E=210GPa,基桩为钢管桩,管壁厚20mm,N=20,M=2,自x=L0=2m至x=LN=42设定21个安装传感器的节点深度位置。侧线为2排。如图1所示。
第一排测线在2m深度位置安装一个电压型加速度传感器SA1和一个工具式电压应变传感器SE1,0,在2+j×2m深度位置安装一个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SE1,j,j∈{1,~,20}。
第二排测线在2m深度位置安装一个电压型加速度传感器SA2和一个工具式电压应变传感器SE2,0,在2+j×2m深度位置安装一个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SE2,j,j∈{1,~,20}。
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第九章高应变法的有关规定,每排测线在x=2m位置安装的电压型加速度传感器和工具式电压应变传感器间距不大于10cm,均匀布设在基桩的外管壁上。每条测线上的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均布设在基桩的内管壁上,在内管壁焊接角钢对布拉格光栅应变传感器和连通光纤进行保护。
步骤2、重锤锤击桩顶,以时间间隔dT=200us同步采集记录各个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ai,p,k和应变传感器的应变εi,p,k,每加速度传感器和每个应变传感器均记录TN个采样数据,TN为总采样数,TN=2048,k∈{1,~,TN},p∈{0,~,N},采样时刻为k×dT;
步骤3、计算各个采样时刻的节点深度位置Lp的加速度ap,k、速度vp,k、位移up,k、应变εp,k、力Fp,k,p∈{0,~,N},k∈{1,~,TN},参数k对应时间t=k×dT=k×200us时刻;
步骤3.1、节点深度位置L0的M个加速度传感器SAi的加速度ai,0,k的平均值为加速度
Figure GDA0002303692510000071
对加速度a0,k进行一次时间积分得到速度v0,k,进行二次时间积分得到位移u0,k,i∈{1,~,M};
记录结束时刻,即2048×200us时刻,二次积分得到的位移u0,k,将位移u0,k与重锤锤击后实测2m位置的沉降值Pd的差值定义为差值Δ,将位移u0,k减去
Figure GDA0002303692510000072
获得矫正后的位移u0,k,而后对矫正后的位移u0,k一次微分得到校正后的速度v0,k,二次微分得到校正后的加速度a0,k
步骤3.2、节点深度位置Lp的2个应变传感器SEi,p的应变εi,p,k平均值为节点深度位置Lp的应变εp,k,节点深度位置Lp的力Fp,k=-A×E×εp,k,i∈{1,~,M},p∈{0,~,N};
步骤3.3、根据节点深度位置L0的位移u0,k和应变ε0,k、以及节点深度位置Lj的应变εj,k,依次递推计算节点深度位置Lj的位移uj,k,j∈{1,~,N},见公式(1)
Figure GDA0002303692510000073
本实例中节点深度位置L0到节点深度位置L20的间隔相等,均为2m。
步骤4、对节点深度位置L1到节点深度位置L20的位移u1,k~u20,k,计算时间微分得到速度v1,k~v20,k,计算二次时间微分得到加速度a1,k~a20,k
步骤3.5、定义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的桩身为第j段桩身,j∈{1,~,N},第j段桩身的平均加速度AAvej,k为加速度aj-1,k和加速度aj,k的平均值,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VAvej,k为速度vj-1,k和速度vj,k的平均值;
步骤4、计算基桩承载力Rsmax;
步骤4.1、定义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的桩身为第j段桩身,j∈{1,~,N},计算第j段桩身所受桩侧动阻力Rdj,k,Rdj,k=Fj-1,k-Fj,k-第j段桩身的惯性力ρ·A·(Lj-Lj-1)·AAvej,k,j∈{1,~,N}。
步骤4.2、搜寻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VAvej,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过零点时刻Aj,桩侧静阻力Rsj为第j段桩身所受桩侧动阻力在Aj时刻的取值Rdj,Aj,j∈{1,~,N},Aj时刻取值示意图如图2所示。
步骤4.3、节点深度位置L20处的速度v20,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时刻记做B,节点深度位置L20处的力F20,k在B时刻的取值F20,B为受到的桩端静阻力Fs20,如图3所示。
由于Fs20是节点深度位置L20(桩身的42m处)的桩端静阻力Fs20,未处于实际桩底,节点深度位置L20至实际桩底(42.5m处)的0.5m桩段对应的侧阻力也包含在Fs20之内。
步骤4.4、基桩承载力Rsmax为各个桩侧静阻力Rsj之和,再加上桩端静阻力FsN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于桩长L、桩径D、截面A、密度ρ、弹模E的基桩,以基桩顶面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自基桩顶面的中心指向基桩底面的中心的桩身深度位置的x坐标系,自x=L0至桩底x=LN设定N+1个安装传感器的节点深度位置Lp,p∈{0,~,N};
自节点深度位置L0至节点深度位置LN布设测线,测线为M排,各排测线与基桩轴线平行,各排测线在基桩柱面周向均匀分布;
第i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0安装加速度传感器SAi和应变传感器SEi,0,i∈{1,~,M};
第i排测线在节点深度位置Lj分别安装应变传感器SEi,j,i∈{1,~,M},j∈{1,~,N};
步骤2、重锤锤击桩顶,以时间间隔dT同步采集记录各个加速度传感器的加速度ai,p,k和应变传感器的应变εi,p,k,每个加速度传感器和每个应变传感器均记录TN个采样数据,TN为总采样数,k∈{1,~,TN},p∈{0,~,N},采样时刻为k×dT;
步骤3、计算各个采样时刻的节点深度位置Lp的加速度ap,k、速度vp,k、位移up,k、应变εp,k、力Fp,k,p∈{0,~,N},k∈{1,~,TN},参数k对应时间t=k×dT时刻;
步骤4、计算基桩的承载力Rsmax,
所述的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1、节点深度位置L0的M个加速度传感器SAi的加速度ai,0,k的平均值为加速度a0,k,对加速度a0,k进行时间积分得到速度v0,k,进行二次时间积分得到位移u0,k,i∈{1,~,M};
步骤3.2、节点深度位置Lp的M个应变传感器SEi,p的应变εi,p,k的平均值为节点深度位置Lp的应变εp,k,节点深度位置Lp的力Fp,k=-A×E×εp,k,i∈{1,~,M},p∈{0,~,N};
步骤3.3、根据节点深度位置L0的位移u0,k和应变ε0,k、以及节点深度位置Lj的应变εj,k,依次递推计算节点深度位置Lj的位移uj,k,j∈{1,~,N};
步骤3.4、对位移uj,k,j∈{1,~,N},计算时间微分得到速度vj,k,计算二次时间微分得到加速度aj,k
步骤3.5、定义节点深度位置Lj-1与节点深度位置Lj之间的桩身为第j段桩身,j∈{1,~,N},第j段桩身的平均加速度AAvej,k为加速度aj-1,k和加速度aj,k的平均值,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VAvej,k为速度vj-1,k和速度vj,k的平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1中还包括对位移u0,k、速度v0,k、加速度a0,k的校正步骤:
记录重锤锤击后,即TN×dT时刻后,测量节点深度位置L0的沉降值Pd,将校正前的位移u0,k与沉降值Pd的差值定义为差值Δ,将校正前的位移u0,k减去
Figure FDA0002303692500000021
获得矫正后的位移u0,k,而后对矫正后的位移u0,k一次微分得到校正后的速度v0,k,二次微分得到校正后的加速度a0,k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1、计算第j段桩身所受桩侧动阻力Rdj,k,Rdj,k=Fj-1,k-Fj,k-第j段桩身的惯性力ρ·A·(Lj-Lj-1)·AAvej,k,j∈{1,~,N};
步骤4.2、搜寻第j段桩身的平均速度VAvej,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过零点时刻Aj,桩侧静阻力Rsj为第j段桩身所受桩侧动阻力在Aj时刻的取值Rdj,Aj,j∈{1,~,N};
步骤4.3、节点深度位置LN处的速度vN,k自峰值下降后的首个过零点对应的时刻记做B,节点深度位置LN处的力FN,k在B时刻的取值FN,B为桩受到的桩端静阻力FsN
步骤4.4、基桩承载力Rsmax为各个桩侧静阻力Rsj之和,再加上桩端静阻力FsN
CN201810435235.1A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085898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5235.1A CN108589805B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5235.1A CN108589805B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89805A CN108589805A (zh) 2018-09-28
CN108589805B true CN108589805B (zh) 2020-06-09

Family

ID=63635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35235.1A Active CN108589805B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898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7835B (zh) * 2018-09-30 2020-06-23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桩基础容许承载力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CN111663577B (zh) * 2020-05-26 2021-05-25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离散桩单元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动态测试方法
CN117030487B (zh) * 2023-10-09 2023-12-29 武汉中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静载荷试验的压重反力平台安全预警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22464A (ja) * 2012-12-20 2014-07-03 Oyo Corp 地盤調査方法および地盤調査装置
CN106555411B (zh) * 2015-09-30 2018-12-04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钢管混凝土管桩高应变检测方法
CN105735374B (zh) * 2016-03-15 2018-08-14 浙江大学 一种高应变法测试桩的承载力的方法
FI20165298L (fi) * 2016-04-06 2017-10-07 Ilmi Solutions Oy 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mitata paalujen rakenteellista lujuutt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89805A (zh) 2018-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89805B (zh) 一种基桩承载力动测方法及其装置
CN109138004B (zh) 一种多锤击信号联合反演基桩承载力的分析方法
CN101900533A (zh) 用于路堤断面沉降监测的光纤光栅测量方法
CN111912333A (zh) 一种基于北斗gnss及三轴倾斜传感器的线性形变监测方法
CN102128694A (zh) 一种拱桥短吊杆的张力及刚度测试方法
CN105157999B (zh)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桩完整性和横向位移的评估方法
CN111829596A (zh) 一种土体监测传感机构、系统以及方法
CN107367237A (zh) 一种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形变施加及标校方法
CN114858126B (zh) 基于高密度测点应变的隧道纵向沉降变形定量计算方法
US9995643B2 (en) Detection of static tip resistance of a pile
CN102323075B (zh) 基于角度监测识别受损索松弛索支座广义位移的递进方法
CN103616244A (zh) 应变监测问题索集中载荷广义位移识别方法
Yang et al. Moving load identific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ridges based on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CN102323095A (zh) 基于角度监测识别受损索松弛索支座广义位移的方法
CN114279422B (zh) 高拱坝施工期变形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01793632B (zh) 一种基于应变监测的索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CN101793629B (zh) 基于应变监测的递进式索结构健康监测方法
CN113239428B (zh) 一种内支撑的监测预警预报方法
CN102323083A (zh) 基于应变监测识别受损索松弛索支座广义位移的方法
CN102323076A (zh) 基于应变监测识别受损索松弛索支座广义位移的递进方法
CN111414663B (zh) 一种基坑监测中深层水平位移的测斜管导槽扭转修正方法
CN103852308A (zh) 混合监测问题索载荷线位移识别方法
CN102323077A (zh) 空间坐标监测识别受损索松弛索支座广义位移的方法
CN102288442A (zh) 基于角度监测的识别受损索松弛索支座角位移的方法
CN117473636B (zh) 一种建筑物地下土体应力与形变关系测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