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69470B -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69470B
CN108569470B CN201710788056.1A CN201710788056A CN108569470B CN 108569470 B CN108569470 B CN 108569470B CN 201710788056 A CN201710788056 A CN 201710788056A CN 108569470 B CN108569470 B CN 1085694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unit
container
opening
aerosol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80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69470A (zh
Inventor
罗建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ss Shenzh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ss Shenzh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ss Shenzh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ss Shenzhen Bi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8805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6947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0929 priority patent/WO201904215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5694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94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694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94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65D51/20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 B65D51/22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having means for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the inner closure
    • B65D51/221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having means for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the inner closure a major part of the inner closure being left inside the container after the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18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providing specific environment for contents, e.g. temperature above or below ambi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容器、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第二可刺穿密封件,所述容器的下表面设置下开孔、上表面设置上开孔,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于所述容器的下表面内壁且覆盖所述下开孔,所述第二可刺穿密封件覆盖所述上开孔。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溶胶领域,具体涉及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气溶胶生成制品密封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容器中,靠近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刺穿部件底部的密封膜往往是设置于容器的外表面,当刺穿部件刺穿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密封膜后,再将气溶胶生成制品从气溶胶生成装置中拔出来时,密封膜容易脱落并残留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需要用户清理,从而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以降低密封件脱落至气溶胶生成装置内的风险。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容器、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第二可刺穿密封件,所述容器的下表面设置下开孔、上表面设置上开孔,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于所述容器的下表面内壁且覆盖所述下开孔,所述第二可刺穿密封件覆盖所述上开孔。
第二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容器的外壁。
第一可刺穿密封件通过粘贴固定于容器的下表面内壁。
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和密封层,上容器单元设置上开孔,下容器单元设置下开孔,上容器单元用于与下容器单元对合,密封层用于将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固定在一起,且密封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之间的缝隙。
上容器单元还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下容器单元还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上容器单元开口用于与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密封层用于密封上容器单元开口与下容器单元开口之间的缝隙。
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大小基本相同。
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上容器单元上设置上开孔,下容器单元设置下开孔,上容器单元用于与下容器单元对合嵌套,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贴合在一起。
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通过胶粘剂粘贴在一起。
上容器单元还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下容器单元还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上容器单元开口用于与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嵌套。
容器为金属容器。
容器的厚度大于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的厚度、以及第二可刺穿密封件的厚度。
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和/或第二可刺穿密封件为金属箔。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任一所述的密封组件,还包括载体,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容器用于容纳所述载体。
载体设有载体通孔,载体通孔的第一端与下开孔相对、第二端与上开孔相对。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冷凝组件,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和隔热管,隔热管套在冷凝管上,冷凝管用于将进入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的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冷凝。
冷凝管为金属管。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吸嘴部件和收拢部件;收拢部件设置于密封组件与吸嘴部件之间,收拢部件设有贯穿收拢部件的收拢通道。
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用于降温的均匀部件;均匀部件设置于收拢部件与吸嘴部件之间。
为了能够让用户吸食气溶胶的体验更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和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在所述冷凝管上,所述冷凝管用于将进入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的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冷凝。
冷凝管为金属管。
隔热管为塑料管或硅胶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容器的的下表面内壁且覆盖所述容器的下开孔;将载体装入所述容器内;向所述载体内装载气溶胶生成基质;将第二可刺穿密封件覆盖所述容器的上开孔。
通过粘贴的方式将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容器下表面的内壁。
将第二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容器的外壁。
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和密封层,上容器单元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下容器单元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将载体装入容器内包括如下步骤:将载体的第一端经由下容器单元开口装入下容器单元;将载体的第二端经过上容器单元开口装入上容器单元,并使上容器单元开口和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将密封层密封上容器单元开口与下容器单元开口之间的缝隙,并将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固定在一起。
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上容器单元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下容器单元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将载体装入容器内包括如下步骤:将载体的第一端经由下容器单元开口装入下容器单元;将载体的第二端经过上容器单元开口装入上容器单元,并使上容器单元开口和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嵌套;将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贴合在一起。
将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通过胶粘剂粘贴而贴合在一起。
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载体的载体通孔的第一端与下开孔相对、第二端与上开孔相对。
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冷凝管设置在上开孔的下游,并使冷凝管与上开孔相对;将隔热管套在冷凝管上。
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密封组件、收拢部件和吸嘴部件依次设置,并使收拢部件的收拢通道与上开孔相对。
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将用于降温的均匀部件设置在收拢部件与吸嘴部件之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烟弹,其特征在于,包括任一所述的密封组件还包括载体和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容器用于容纳所述载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容器下表面的内壁上的,将气溶胶生成制品从气溶胶生成装置拔出来时,第一可刺穿密封件不容易脱落而残留在气溶胶生成装置内。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系统一种实施例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9是图8气溶胶生成制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另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一种实施例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载体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系统的一种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系统包括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和气溶胶生成装置200,气溶胶生成装置200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00配合或者协作,以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一端。气溶胶生成装置200包括刺穿部件210、加热部件220、第一隔热部件230以及装置外壳240,如图5所示,第一隔热部件230上设有第二气槽2301和第三气槽2302,如图2所示,装置外壳240上设有空气入口243。如图1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100包括吸嘴部件140、气溶胶生成基质、载体114和密封组件110,密封组件110包括容器111。其中,气溶胶生成基质、载体114和密封组件110组成的部件可以称之为烟弹。
气溶胶生成基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气溶胶的物质,对于液体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而言,通常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使气溶胶生成基质蒸发从而形成蒸发物(例如气体),该蒸发物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气溶胶。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是烟油,烟油可以包括丙三醇(甘油)、丙二醇、香精(或香料)和烟碱(尼古丁),上述烟油中,烟碱和/或香精可以由烟草提取物替代。烟油也可以不包含尼古丁。
载体114用于承载气溶胶生成基质(例如液体形式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如图8所示,载体114具有用于供刺穿部件210插入的载体通孔1141。载体114可以采用棉花(可以是耐高温的棉花)、多孔陶瓷、玻璃纤维等,或者其他具有一定吸附液体能力的多孔结构。
密封组件110用于密封载体114以及承载于载体1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请参考图8至1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1所示的密封组件110包括图1所示的容器111、以及图8所示的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容器111用于容纳载体114以及载体1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容器111包括上容器单元1111、下容器单元1112和密封层115(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吸嘴部件140为上),上容器单元1111用于与下容器单元1112对合,密封层115用于将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固定在一起,且密封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之间的缝隙,以防止载体1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从容器111流出。密封层115可以与上容器单元1111和下容器单元1112的侧壁粘贴。例如,在上容器单元1111和下容器单元1112的侧壁上设置胶粘剂以粘贴密封层115。即使胶粘剂在高温下产生异味气体,异味气体也难以进入第一气槽211而被用户吸食。其中,下容器单元1112上设置下开孔1114和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上容器单元1111上设置上开孔1113和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与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对合,密封层115密封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与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之间的缝隙,载体通孔1141的第一端与下开孔1114相对,载体通孔1141的第二端与上开孔1113相对,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固定(例如粘贴)于下容器单元1112下表面的的内壁,且覆盖下开孔1114,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覆盖上开孔1113,例如第二密封件113可以固定于上容器单元1111的外壁(例如上表面的外壁)或者内壁。
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用于被刺穿部件210刺破。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容易被刺穿部件210刺穿,被刺穿的位置可以表现为破碎、撕裂等状态。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上可以设有刻痕,使得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被刺穿部件210刺穿时,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容易沿该刻痕方向破裂。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可以采用金属箔(薄层),既能够承受刺穿部件210带来的高温,又方便刺穿部件210进行刺穿,如铝箔等。
容器111优选采用耐高温材料,例如为金属容器(优选具有比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更大的厚度,以方便装配,同时可以降低载体114在运输存储等过程中受到挤压的风险,例如铝容器),以防止容器111被刺穿部件210加热而融化或产生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或气溶胶以外的气味。由于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固定(例如通过胶粘剂粘贴)在容器111下表面的内壁上的,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从气溶胶生成装置200拔出来时,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不容易脱落而残留在气溶胶生成装置200内;若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固定在容器111的外壁上,当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使用完后,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从气溶胶生成装置200拔出来时,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存在脱落而残留在气溶胶生成装置200内的风险。上述胶粘剂可以是无机胶粘剂或有机胶粘剂(例如蛋白质胶粘剂、橡胶胶粘剂、聚合物胶粘剂等)。若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通过胶粘剂尤其是有机胶粘剂粘贴在容器111上时,由于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容器111受到刺穿部件210的加热,导致有机胶粘剂的粘性下降,当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从气溶胶生成装置200拔出来时,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更容易脱落而残留在气溶胶生成装置200内。而通过将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粘贴于容器111的内壁上,即使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脱落,其仍留在容器111内,从而随着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被拔出来。
如图5所示,刺穿部件210的侧壁215上设有第一气槽211,第一气槽211可以是通过切割等加工方式形成,也可以是在铸造刺穿部件210过程中形成的。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刺穿部件210设有刺穿部件空腔212,加热部件220设置于刺穿部件空腔212内,加热部件220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到达刺穿部件210上。刺穿部件210的整体轮廓可以呈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刺穿部件210的顶部可以呈圆锥状等尖锐形状,以刺穿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当然刺穿部件210的顶部也可以不具有尖锐形状。
如图1所示,使用过程中,刺穿部件210容易将热量传递到装置外壳240上,导致装置外壳240发烫。通过将第一隔热部件230设置在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且位于刺穿部件与装置外壳240之间,可以减少或防止热量传递到装置外壳240上。如图5所示,第一隔热部件230的外侧壁设有第二气槽2301,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上表面设有第三气槽2302,这样,第一隔热部件230的加工更简单。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热部件230套在刺穿部件210的底部。第一隔热部件230可以采用陶瓷。
参考图1、5和8,使用时,刺穿部件210首先穿过容器111的下开孔1113,然后刺破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再经由载体通孔1141的第一端插入载体通孔1141,最终刺破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刺穿部件210的侧壁215贴紧载体114并加热载体1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使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后蒸发而形成蒸发物而进入第一气槽211。空气经由空气入口243进入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然后经过第二气槽2301、第三气槽2302、下开孔1113和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被刺破的位置进入第一气槽211,从而与该蒸发物混合成混合物,然后该混合物经由第一气槽211和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被刺破的位置进入吸嘴部件140。该混合物最终形成气溶胶,而气溶胶形成的位置可能在该第一气槽211中,或者在第一气槽211的下游(在第一气槽211以外)。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刺穿部件210贴紧载体114以对载体1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加热效果很好,同时在刺穿部件21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气槽211,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而蒸发的蒸发物能够在流过第一气槽211的空气的带动下,最终形成气溶胶。若刺穿部件210没有贴紧载体114,加热效果将大打折扣,因为刺穿部件210与载体114之间的缝隙中会通过流动的空气,从而带走较多热量,为了达到较好的加热效果需要增大刺穿部件210的温度,从而造成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的电池续航能力降低。
刺穿部件210的侧壁上可以设置多条第一气槽211,相比于一条第一气槽211,多条第一气槽211利于在同一时间内产生更多的气溶胶。相应地,可以设置相应数量的第二气槽2301和第三气槽2302,每条第二气槽2301与对应的一条第三气槽2302和第一气槽211连通。这样空气依次经过第二气槽2301、第三气槽2302后进入对应的第一气槽211。
如图5所示,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侧壁上还具有沿刺穿部件210表面延伸的第四气槽213,多条第一气槽211与第四气槽213连通,空气经过第二气槽2301和第三气槽2302进入第四气槽213后,再分别进入每条第一气槽211。可以看出,第四气槽213起到了分配空气到不同的第一气槽211的作用。第四气槽213可以沿刺穿部件210底部侧壁上的圆周方向延伸,根据长度的不同,第四气槽213可以呈环状,也可以呈圆弧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热部件230上也可以具有多条第二气槽2301(以及对应数量的第三气槽2302),多条第三气槽2302与第四气槽213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232(请参考图3)、第二紧固件233(请参考图2)和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第一紧固件232用于将刺穿部件210与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一起,第二紧固件233用于将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固定在装置外壳240上。如图6所示,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具有固定座腔体275,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00的一端。
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优选采用隔热材料,例如塑料等,以进一步降低刺穿部件210的热量传递到装置外壳24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通过螺纹与装置外壳240装配固定。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232是螺母,第一隔热部件230上还设有第一隔热部件通孔2304,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侧壁上还设有螺纹214,螺纹214位于第四气槽213的下方,螺纹214穿过第一隔热部件通孔2304,螺母通过螺纹214将刺穿部件210固定在第一隔热部件230上。在第四气槽213的位置的刺穿部件210的外径大于在螺纹214位置的刺穿部件210的外径,以防止第四气槽213陷入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上表面以下进而造成空气无法进入,这样当刺穿部件210与第一隔热部件230装配在一起时,第四气槽213抵于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上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热部件230上还设有第一隔热部件腔体2303,螺母用于安装在第一隔热部件腔体2303内,以在达到隔热、固定目的的同时节省装配空间。
如图1和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包括第二隔热部件260,第二隔热部件260设置在第一隔热部件230下方,以进一步对伸入第一隔热部件通孔2304内的刺穿部件210的底部、以及螺母进行隔热,以降低热量对位于下方的供电部件的影响。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包括隔热部件固定件231,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安装于第一隔热部件230与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之间。第二紧固件233用于将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和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优选地,第一隔热部件230的侧壁上设有隔热部件固定孔2305,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具有固定件通孔2331,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具有固定座通孔271,第二紧固件233依次穿过固定座通孔271、固定件通孔2331并伸入隔热部件固定孔2305中,从而将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和第一隔热部件230固定在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第二紧固件233优选为螺钉。
在一个实施例中,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呈具有缺口2332的环状,以方便将隔热部件固定件231套在第一隔热部件230上。如图1、2、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装置外壳240包括上装置外壳241和下装置外壳242,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与下装置外壳242固定连接,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可以与上装置外壳241通过卡扣方式安装固定,例如,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可以设有卡扣272,相应地上装置外壳241内壁上设有卡槽(图中未示出)。为了让用户将上装置外壳241装配至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更加方便,气溶胶生成制品固定座270上还设有导向槽274,对应地上装置外壳241内设有导向棱(图中未示出)。
第一气槽211可以呈沿着刺穿部件210表面延伸的曲线形状(例如沿着刺穿部件210表面螺旋上升)或直线形状,曲线形状的第一气槽211可以比直线型状的第一气槽211提供更大的气体阻力,体现为用户在抽吸气溶胶生成制品时需要更大的吸力。
气溶胶生成装置200还可以包括供电部件(位于装置外壳240内,图中未示出)和导电部件(图中未示出,例如导线),如图1所示,第二隔热部件260上设有第二隔热部件通孔261,加热部件220通过导电部件与供电部件电连接,导电部件穿过螺母和第二隔热部件通孔261。加热部件220最好完全安装在刺穿部件空腔212内,以提高发热效率,并且减小热量对供电部件的影响。
如图1所示,从位于下装置外壳242的空气入口243进入的空气进入第二气槽2301可以有多种路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隔热部件260的横截面(垂直于气溶胶生成装置200的长度方向的平面)大小与第一隔热部件230的横截面大小相同,第二气槽2301与第二隔热部件260外侧的空间连通,空气进入第二隔热部件260外侧的空间后即可进入第二气槽2301,最终进入第一气槽211。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隔热部件260的横截面大小大于第一隔热部件230的横截面大小,第二隔热部件260可以开设气孔(图中未示出),空气可以经过该气孔进入第二气槽2301,最终进入第一气槽21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外径基本相同,在容器111总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密封层115粘贴接触上容器单元1111的面积与密封层115粘贴接触下容器单元1112的面积可以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若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大小相差很大,则可能造成密封层115粘贴接触某个容器单元的面积过小,导致密封效果不佳。
图12包含了密封组件110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本密封组件110与图8所示的密封组件110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密封组件110缺省了密封层115,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与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对合嵌套,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贴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在下容器单元1112的外侧壁上涂覆胶粘剂以粘贴上容器单元1111。在本实施例中,既可以是上容器单元1111套在下容器单元1112上,也可以是下容器单元1112套在上容器单元1111上。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去密封层115,从而省去了相应的材料和工艺。在此实施例中,上容器单元1111的开口要比下容器单元1112的开口直径大一点,以便可以配合套上。也可以有其他安装配合方式,将上容器单元1111和下容器单元1112配合套上,而省去密封层115,本发明不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固定(例如通过粘贴)在容器111的外壁,以方便密封气溶胶生成基质。
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先将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固定(例如通过胶粘剂粘贴)在下容器单元1112下表面的内壁上以覆盖密封下开孔1114;
然后将载体114第一端从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塞入下容器单元1112内,然后再将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对合(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与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相对合),并使载体114的第二端从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塞入上容器单元1111;
接着将密封层115粘贴在上容器单元1111与下容器单元1112的侧壁以密封上容器单元开口11111与下容器单元开口11121之间的缝隙;
然后通过上开孔1113向载体114中注入气溶胶生成基质;
最后将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粘贴在上容器单元1111的外壁以覆盖密封上开孔1113。
如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吸嘴部件包裹层141、冷凝组件。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120和隔热管130,冷凝管120设置于密封组件110与吸嘴部件140之间,冷凝管120与上开孔1113相对,隔热管130套在冷凝管120上,吸嘴部件包裹层141用于包裹覆盖吸嘴部件的侧壁。若第一气槽211中尚未形成气溶胶,该冷凝管120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蒸发的蒸发物和空气的混合物进行混合和/或收拢以及冷凝,以形成均匀且较低温度的气溶胶。若第一气槽211中已经形成气溶胶,该冷凝管120用于对气溶胶进行混合和/或收拢以及降温,从而形成均匀的气溶胶以流入吸嘴部件140。冷凝管120采用导热材料(例如金属)以实现冷凝的作用,隔热管130采用导热性比导热材料差的材料,以防止进入吸嘴部件140的气溶胶的温度太低而影响口感,另一方面,隔热管130还可以防止用户直接接触温度较高的冷凝管120。该冷凝管120可以采用钢管,例如304不锈钢。隔热管130可以采用棉花、硅胶、橡胶、塑料等材料。容器111、载体114、冷凝管120、隔热管130和吸嘴部件140的外轮廓均可以是圆柱形,利用包装层(图中未示出)将上述五个部件卷绕固定以形成气溶胶生成制品100,从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00整体外形与传统香烟外形接近或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凝管120的侧壁上还可以附着额外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这些气溶胶生成基质在进入冷凝管120中的蒸发物(由载体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蒸发形成)与空气的混合物(或者混合物形成的气溶胶)的加热下,也蒸发形成蒸发物,与上述混合物(或气溶胶)混合后,进入吸嘴部件140。
如图11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00还包括收拢部件150和均匀部件160,密封组件110、收拢部件150、均匀部件160和吸嘴部件140依次设置,收拢部件150设有贯穿收拢部件150的收拢通道151,收拢通道151与上开孔1113相对,收拢通道151用于对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收拢和/或混合,均匀部件160用于使通过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均匀、降温后再进入吸嘴部件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载体114也可以不具有载体通孔1141,刺穿部件210在刺穿第一密封件112后,插入载体114内,并撑开载体114,然后从载体114的另一端伸出,再刺穿第二密封件113。
如图13所示,是载体114的另一种实施例,该载体114不具有载体通孔1141,但是载体114内部具有沿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1142,断裂面1142一端与容器孔11111相对、另一端与容器盖孔11114相对。当刺穿部件210穿过容器1111的容器孔11111并刺破第一可刺穿密封件112后,沿着断裂面1142一端穿入,然后将断裂面1142两侧的载体114撑开并从断裂面1142另一端伸出,最终从容器盖孔11114伸出并刺破第二可刺穿密封件11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不需要在载体114上形成载体通孔1141,因此加工更加简单。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所有这些修改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30)

1.一种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容器、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第二可刺穿密封件,所述容器的下表面设置下开孔、上表面设置上开孔,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于所述容器的下表面内壁且覆盖所述下开孔,所述第二可刺穿密封件覆盖所述上开孔;
所述容器为金属容器;
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和/或第二可刺穿密封件为金属箔;
所述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和密封层,所述上容器单元设置所述上开孔,所述下容器单元设置所述下开孔,所述上容器单元用于与所述下容器单元对合,所述密封层用于将所述上容器单元与所述下容器单元固定在一起,且密封所述上容器单元与所述下容器单元之间的缝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所述容器的外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通过粘贴固定于所述容器的下表面内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容器单元还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所述下容器单元还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用于与所述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所述密封层用于密封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与下容器单元开口之间的缝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大小基本相同。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的厚度、以及第二可刺穿密封件的厚度。
7.一种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用于密封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容器、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第二可刺穿密封件,所述容器的下表面设置下开孔、上表面设置上开孔,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于所述容器的下表面内壁且覆盖所述下开孔,所述第二可刺穿密封件覆盖所述上开孔;
所述容器为金属容器;
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和/或第二可刺穿密封件为金属箔;
所述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所述上容器单元上设置所述上开孔,所述下容器单元设置所述下开孔,所述上容器单元用于与所述下容器单元对合嵌套,所述上容器单元与所述下容器单元贴合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容器单元与所述下容器单元通过胶粘剂粘贴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容器单元还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所述下容器单元还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用于与所述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嵌套。
10.如权利要求7至9任一所述的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的厚度、以及第二可刺穿密封件的厚度。
11.一种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密封组件,还包括载体和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容器用于容纳所述载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设有载体通孔,所述载体通孔的第一端与所述下开孔相对、第二端与所述上开孔相对。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冷凝管和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在所述冷凝管上,所述冷凝管用于将进入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的蒸发物与空气的混合物、或者气溶胶进行冷凝。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管为金属管。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吸嘴部件和收拢部件;
所述收拢部件设置于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吸嘴部件之间,所述收拢部件设有贯穿所述收拢部件的收拢通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还包括用于降温的均匀部件;
所述均匀部件设置于所述收拢部件与吸嘴部件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内部具有沿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孔和容器盖孔,所述断裂面一端与所述容器孔相对、另一端与所述容器盖孔相对。
19.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1-18任一所述的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将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容器的下表面内壁且覆盖所述容器的下开孔;
将载体装入所述容器内;
向所述载体内装载气溶胶生成基质;
将第二可刺穿密封件覆盖所述容器的上开孔。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通过粘贴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所述容器下表面的内壁。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将所述第二可刺穿密封件固定在所述容器的外壁。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和密封层,所述上容器单元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所述下容器单元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
所述将载体装入所述容器内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载体的第一端经由所述下容器单元开口装入所述下容器单元;
将所述载体的第二端经过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装入所述上容器单元,并使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和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
将所述密封层密封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与下容器单元开口之间的缝隙,并将所述上容器单元与下容器单元固定在一起。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所述容器包括上容器单元、下容器单元,所述上容器单元设置上容器单元开口,所述下容器单元设置下容器单元开口;
所述将载体装入所述容器内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载体的第一端经由所述下容器单元开口装入所述下容器单元;
将所述载体的第二端经过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装入所述上容器单元,并使所述上容器单元开口和下容器单元开口对合嵌套;
将所述上容器单元与所述下容器单元贴合在一起。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
将所述上容器单元与所述下容器单元通过胶粘剂粘贴而贴合在一起。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载体的载体通孔的第一端与所述下开孔相对、第二端与所述上开孔相对。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冷凝管设置在所述上开孔的下游,并使所述冷凝管与所述上开孔相对;
将隔热管套在所述冷凝管上。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密封组件、收拢部件和吸嘴部件依次设置,并使所述收拢部件的收拢通道与所述上开孔相对。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用于降温的均匀部件设置在所述收拢部件与吸嘴部件之间。
29.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内部具有沿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长度方向的断裂面,所述容器包括容器孔和容器盖孔,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载体的断裂面一端与所述容器孔相对、另一端与所述容器盖孔相对。
30.一种烟弹,其特征在于,包括载体、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密封组件,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容器用于容纳所述载体。
CN201710788056.1A 2017-09-04 2017-09-04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Active CN1085694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88056.1A CN108569470B (zh) 2017-09-04 2017-09-04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PCT/CN2018/100929 WO2019042150A1 (zh) 2017-09-04 2018-08-17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88056.1A CN108569470B (zh) 2017-09-04 2017-09-04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9470A CN108569470A (zh) 2018-09-25
CN108569470B true CN108569470B (zh) 2020-02-28

Family

ID=63576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88056.1A Active CN108569470B (zh) 2017-09-04 2017-09-04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69470B (zh)
WO (1) WO201904215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49A (zh) * 1990-06-08 1992-03-25 卡比制药有限公司 尼古丁不能透过的容器及制造这种容器的方法
CN2742785Y (zh) * 2003-09-17 2005-11-30 冯宇 尼古丁吸入器
WO2016124780A1 (en) * 2015-02-06 2016-08-11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ontainers for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s
CN206043435U (zh) * 2016-08-25 2017-03-29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和包括该雾化器的电子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002581B3 (de) * 2013-02-14 2014-05-08 Similtrade GmbH Wirkstoffdepot für eine Inhalationseinrichtung
KR102231858B1 (ko) * 2013-03-15 2021-03-26 필립모리스 프로덕츠 에스.에이. 피어싱 요소를 갖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
CN203262286U (zh) * 2013-03-29 2013-11-06 柳岳瑞 一种液体烟
UA118858C2 (uk) * 2013-12-05 2019-03-25 Філіп Морріс Продактс С.А. Виріб, що генерує аерозоль, з жорстким порожнистим наконечником
CN104605481B (zh) * 2014-12-18 2016-03-02 深圳市劲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部加热式电子烟具
CN207644967U (zh) * 2017-09-04 2018-07-24 赫斯提亚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及冷凝组件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649A (zh) * 1990-06-08 1992-03-25 卡比制药有限公司 尼古丁不能透过的容器及制造这种容器的方法
CN2742785Y (zh) * 2003-09-17 2005-11-30 冯宇 尼古丁吸入器
WO2016124780A1 (en) * 2015-02-06 2016-08-11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Containers for aerosol-generating devices
CN206043435U (zh) * 2016-08-25 2017-03-29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和包括该雾化器的电子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9470A (zh) 2018-09-25
WO2019042150A1 (zh)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3326C2 (ru) Генерир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истема, содержащая вибрационный элемент
RU2708262C2 (ru) Контейнер, имеющий нагреватель для образующего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образ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о
JP2020198887A (ja) ヒーター組立品を持つ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および流体透過性ヒーター組立品を持つ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用のカートリッジ
EP2404515B1 (en) Improved atomiz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WO2019042143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
US20190350262A1 (en) Aerosol-generating system having an outer housing
JP6975174B2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用のヒーターと芯との組立品
CA3021541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with multiple heaters
AU2014206215A1 (en) Improved atomizing electronic cigarette
WO2020074611A1 (en)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and heating chamber therefor
EP3863444A1 (en)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and heating chamber therefor
TW202110348A (zh) 用於電子煙之煙彈、電子煙、及用於電子煙之組裝方法
KR20160130342A (ko) 전자담배의 무화기
WO2019042147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
CN108569470B (zh)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冷凝组件及制造方法
CN207639671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
WO2019042149A1 (zh)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及制造方法
US20220125107A1 (en) Atomizer enclosure for a vapor provision system
CN207644967U (zh) 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密封组件及冷凝组件
WO2019042145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制品及系统
WO2019042148A1 (zh) 气溶胶生成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WO2019042146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制品及系统
RU2798755C2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образующего аэрозоль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образующая аэрозоль система
WO2022084188A1 (en) A vapour generat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