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66263A -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66263A
CN108566263A CN201810282092.5A CN201810282092A CN108566263A CN 108566263 A CN108566263 A CN 108566263A CN 201810282092 A CN201810282092 A CN 201810282092A CN 108566263 A CN108566263 A CN 1085662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eck matrix
node
relay
ldpc codes
ldp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209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66263B (zh
Inventor
张顺外
魏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28209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662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66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6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66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662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采用通过对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QC‑LDPC码联合设计的方法,消除了系统校验矩阵中的短环。同时,在中继节点处采用了形如HR=[A B L C I]的校验矩阵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构造过程中只需存储每个子块的循环移位值,既降低了系统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以及编码的复杂度,又便于硬件实现;并且中继节点采用的是右半边为对角结构的校验矩阵,有效降低了协作中继编码的复杂度和功率消耗。根据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使用的QC‑LDPC码联合设计了系统的校验矩阵,消除了联合校验矩阵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短环,提高了系统的误码率(BER)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道编码的构建方法,尤其是一种基于QC-LDPC编码的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构建方法,属于编解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活在信息时代,人们在许多领域都追求信息的可靠有效传输,例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而如今广泛运用的数字通信系统中,绝大多数均涉及信道纠错编码技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就是其中是一种性能逼近Shannon限的高效信道编码技术,而准循环LDPC(Quasi-Cyclic LDPC,QC-LDPC)码作为LDPC码的一个重要子类,其性能较为突出。与随机构造的LDPC码相比,该码不仅具有传统LDPC码的优点,而且由于其校验矩阵的准循环移位结构,在构造过程中只需存储每个子块的循环移位值即可,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以及编码的复杂度,便于硬件实现。并且其应用领域也相当广泛,诸如无线局域网通信、深空宇航、超高速光纤通信、数字水印技术等。由此可见,其实际应用意义和经济价值都很大。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远距离传输越发广泛,这就对通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作技术是在中继信道和多址接入信道基础上并受到MIMO技术的启发而产生的,指用户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形成虚拟的MIMO系统,实现空间分集增益,从而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编码协作是将信道编码技术和协作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个通信系统中,使之同时获得编码增益和协作分集增益,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并且由于QC-LDPC码性能优异,同时可以采用完全并行的编码和迭代译码算法,降低了译码时延,所以将QC-LDPC码应用到编码协作通信系统便具有了天然的优势,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QC-LDPC编码的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该系统通过对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QC-LDPC码的联合设计,消除了系统校验矩阵中的短环(girth-4,girth-6),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达到了降低编码复杂度的目的,使得该系统更加适用于生产实际。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所述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包括单信源多中继、多信源单中继、及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采用对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QC-LDPC码联合设计的方法,消除了系统校验矩阵中的短环,同时,在中继节点处采用了形如HR=[A B L C I]的校验矩阵完成对信息比特的编码,其包括如下构建内容:
A.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利用确定性构造算法为循环移位值pj,k赋值使得其检验矩阵避免了四六环的产生;
B.构建信源节点编码方案:各信源节点Sk,通过编码器QC-LDPC-Sk对各自产生的信息比特编码,生成码字ck并通过广播信道发送至中继节点Rw和目的节点D,其中k=1,2…,K,为大于1的整数;w=1,2…,W,为大于1的整数。
C.构建协作中继编码方案:各中继节点Rw接收来自各信源节节点Sk的信息,通过译码器Decoder-Rw译码得到原始的信息比特,并采用编码器QC-LDPC-Rw重新编码,然后将编码取得的校验比特通过广播信道发往目的节点D;
D.构建目的节点译码方案: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各信源节点Sk及协作中继节点Rw的信息,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c=0,通过联合迭代译码算法译码并分析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技术方案为:所述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中,利用确定性构造算法计算校验矩阵中的循环移位值pj,k,达到所构造的校验矩阵,在此算法下,给定行重L、子矩阵B的大小,其中B≥3L2/4,即可构造一个码长为L×B的QC-LDPC码,且对应的校验矩阵H的围长至少为8。
进一步的,所述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中,设计列重为3,行重为L的规则QC-LDPC码,其校验矩阵表示为:
其中,I(pj,k)是受循环移位值pj,k控制的一个B×B的循环置换矩阵;
采用确定性构造方法为pj,k赋值,消除校验矩阵中的短环提高QC-LDPC码的围长,对于循环移位值pj,k(0<j<2,0<k<L)而言,从pj,k-1+1开始的第一个使得校验矩阵围长≥8的整数赋给pj,k,其中j为循环移位值pj,k对应所在行,k为循环移位值pj,k对应所在列,当所有的移位值都赋值完毕后,就得到了所需的校验矩阵,在算法执行之前,校验矩阵中的I(pj,k)都是全零矩阵;
具体构造算法:令校验矩阵第二行各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值p1,k=k(0≤k<L),而第三行各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值p2,k(0≤k<L)则根据L奇偶性的不同,p2,k(0≤k<L)分别取值:
若L为偶数:
若L为奇数:
上述两式也可统一表示为:
进一步的,在信源节点Sk处,所述信源节点Sk采用QC-LDPC码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编码得到的码字ck中包含原始的信息比特和检验比特,即ck=[sk,pk]T,其中k=1,2…,K,为大于1的整数。
进一步的,对于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所述中继节点R首先利用译码器Decoder-R对来各个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恢复出原始信息比特,并将其级联得到新的信息比特,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重新编码,得到cR,中继节点采用形如HR=[A B L CI]的下三角校验矩阵。
具体步骤为:
步骤S01:信源节点S1,L,SK分别发送独立的信息,对于Sk(k=1,L,K)而言,信息比特经过信源处编码器QC-LDPC-Sk编码生成码字
其中,N为码字的长度,Mk是校验位的长度。QC-LDPC-Sk对应的校验矩阵为利用TDMA方式,各信源节点分别将码字ck通过广播信道发送至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
步骤S02:中继节点R首先利用译码器Decoder-R对来各个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并将恢复出的信息比特s1,L,sK级联得到新的信息比特s',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再次进行编码,得到
其中,p=[p1,L,pM]T为中继节点编码产生的校验位。由于c1,L,cK已经由信源节点发送至目的节点,为了保证高效的传输效率,中继节点仅将校验位p发送至目的节点。
和采用传统LDPC编码的协作中继不同,本发明的中继节点编码器QC-LDPC-R在利用QC-LDPC码自身优势的同时,还参考了G-LDPC码的编码方案,采用了形如HR=[A B L CI]的校验矩阵,将中继编码的优势最大化。
根据文献可知,QC-LDPC码在编码时一般先利用高斯消元法将校验矩阵H化成右半边为对角结构的矩阵然后再基于矩阵进行编码。
编码过程中,校验比特根据式(5)产生,
其中,的第(m,i)个元素。
由上式可见,QC-LDPC编码采用的是完全并行的编码方式,故每个编码生成的校验比特pm都是相互独立的,与上一个校验比特pm-1之间不存在关联性,这样的编码方式便可较好地降低编码时延。而本发明中继节点所采用的校验矩阵与传统QC-LDPC编码时所用的校验矩阵相比,其优势在于矩阵本身已经满足了右半边为对角结构的形式,故可直接用于编码而不需要进行高斯消元。这样的设计便可在降低中继节点编码的复杂度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中继节点处的编码时延。
步骤S03:目的节点D分别接收来自各个信源节点的码字以及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p=[p1,L,pM]T
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
Hkck=0 (6)
HRcR=0 (7)
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对应的联合校验矩阵HD1满足以下关系:
HD1c=0 (8)
联合码字c通过级联ck(k=1,L,K)和p得到,其码长为kN+M。
c=[c1,c2,L L,cK,p]T (9)
联合校验矩阵HD1如式(10)所示:
对于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所述中继节点Rw利用译码器Decoder-Rw对来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恢复出原始的信息位s,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w再次编码即可得到码字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01:对于信源节点S而言,其编码方式与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02:由于是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故各中继节点的编码方案较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而言更为简单,各中继节点Rw(w=1,L,W)只需利用译码器Decoder-w(w=1,L,W)对来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恢复出原始的信息位s=[s1,...,sN-M]T,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w(w=1,L,W)再次编码即可得到码字
其中,为产生的校验位。
步骤S03:目的节点D分别接收来自信源节点的cs=[s1,...,sN-M,p1,L,pM]T以及各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同理,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可得,编码协作系统对应的联合校验矩阵HD2满足如下关系:
HD2c=0(12)
其中联合码字c是通过级联ck和pw得到的,其码长为N+wMw
c=[cs,p1,p2,L L,pW]T (13)
联合校验矩阵HD2如式(14)所示:
编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QC-LDPC码对应的校验矩阵中不存在短环(girth-4,girth-6)时,最小和(MS)迭代译码算法能够得到最优解,即编码协作系统的性能会达到最优。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消除短环,以尽可能降低系统的误码率。本发明采用的QC-LDPC码保证了校验矩阵内部不存在短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只需消除各校验矩阵之间的短环即可保证联合校验矩阵内不存在短环。故本发明根据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使用的QC-LDPC码联合设计了系统的联合校验矩阵,以消除其中可能存在的短环(girth-4,girth-6)。
以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为例,HD1的右侧是下三角结构,不存在短环。
HD1的左侧由校验矩阵H1以及A1,A2,……,AW构成,有存在短环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校验矩阵过程中,我们直接将HD1(l)看作为一个QC-LDPC码对应的校验矩阵来构造,这样既保证了H1和A1,A2,……,AW自身不存在短环,又保证了H1以及A1,A2,……,AW之间不存在短环。最后,将HD1(l)与HD1(r)拼接起来就得到了消除短环的联合校验矩阵HD1
对于信源节点S而言,我们只需将HD1(l)中的H1取出就得到了信源处编码所需的校验矩阵,即Hs=H1;而对中继节点Rw而言,我们只需将A1,A2,……,AW取出,并与对应大小的单位阵拼接,就可得到中继节点用于编码的校验矩阵,例如HR1=[A1 I]、HR2=[A2 I],以此类推。
同理可得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设计方法。我们将H1,H2,……,HK,A,B,……,C看做一个整体来构造,即
然后分别取Hk(k=1,L,K)作为信源节点Sk(k=1,L,K)的校验矩阵;将矩阵A,B……,C与对应大小的单位阵拼接起来,便可构成中继节点的校验矩阵,即HR=[A B C LI]。
对于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原始的信息比特均由信源节点Sk发往目的节点D,所述中继节点Rw仅将校验位p发送至目的节点D。
进一步的,当系统为两个及以上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各个信源节点的码字ck以及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p,然后基于联合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D1c=0进行译码;
其中,系统码字c=[c1,c2,L L,cK,p]T通过级联ck(k=1,L,K)和p得到;
而联合校验矩阵为:
当系统为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时,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信源节点的cs以及各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pw,然后基于联合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D2c=0进行译码;
其中,联合码字c=[cs,p1,p2,L L,pW]T通过级联ck和pw得到;
而联合校验矩阵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基于QC-LDPC编码的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采用了一种结构化的QC-LDPC码,构造过程中只需存储每个子块的循环移位值即可,既降低了系统对存储空间的需求以及编码的复杂度,又便于硬件实现;并且中继节点采用的是右半边为对角结构的校验矩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协作中继编码的复杂度和功率消耗。另外,根据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使用的QC-LDPC码联合设计了系统的校验矩阵,消除了联合校验矩阵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短环(girth-4,girth-6),提高了系统的误码率(BER)性能。同等条件下,本发明的误码率性能优于相应的点对点系统,能更好地满足实际通信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模型图。
图2为本发明中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模型图。
图3为本发明中同等条件下基于QC-LDPC编码的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与相应点对点系统的性能比较图。
图4为本发明中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模型图。
图5为本发明中同等条件下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与相应点对点系统的性能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步骤如下:
A.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利用确定性构造算法为循环移位值pj,k赋值使得其检验矩阵避免了四六环的产生;
B.构建信源节点编码方案:各信源节点Sk,通过编码器QC-LDPC-Sk对各自产生的信息比特编码,生成码字ck并通过广播信道发送至中继节点Rw和目的节点D,其中k=1,2…,K,为大于1的整数;w=1,2…,W,为大于1的整数。
C.构建协作中继编码方案:各中继节点Rw接收来自各信源节节点Sk的信息,通过译码器Decoder-Rw译码得到原始的信息比特,并采用编码器QC-LDPC-Rw重新编码,然后将编码取得的校验比特通过广播信道发往目的节点D;
D.构建目的节点译码方案: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各信源节点Sk及协作中继节点Rw的信息,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c=0,通过联合迭代译码算法译码并分析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设计列重为3,行重为L的规则QC-LDPC码,其校验矩阵可表示为:
其中,I(pj,k)是受循环移位值pj,k控制的一个B×B的循环置换矩阵。
由于QC-LDPC码的围长受到移位值pj,k取值的影响。所以此处采用确定性构造方法为pj,k赋值,消除校验矩阵中的短环提高QC-LDPC码的围长。该算法受贪婪算法启发得到,对于循环移位值pj,k(0<j<2,0<k<L)而言,从pj,k-1+1开始的第一个使得校验矩阵围长≥8的整数赋给pj,k。当所有的移位值都赋值完毕后,就得到了所需的校验矩阵。在算法执行之前,校验矩阵中的I(pj,k)都是全零矩阵。
具体构造算法:令校验矩阵第二行各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值p1,k=k(0≤k<L),其中0≤k<L,而第三行各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值p2,k(0≤k<L)则根据L奇偶性的不同,p2,k(0≤k<L)分别取值:
若L为偶数:
若L为奇数:
上述两式也可统一表示为:
给定行重L、子矩阵B(B≥3L2/4)的大小,根据式(23)即可构造一个码长为L×B的QC-LDPC码,且对应的校验矩阵H的围长至少为8。
实施例一
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
如图2所示,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编码方案为:
步骤S01:信源节点S1,S2分别发送的独立信息比特 在经过信源处编码器QC-LDPC-S1,QC-LDPC-S2编码后生成码字
利用TDMA方式,信源节点S1,S2分别将码字c1,c2通过广播信道发送至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
步骤S02:中继节点R首先利用译码器Decoder-R对来各个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并将恢复出的信息比特s1,s2级联得到新的信息比特s',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再次进行编码,得到
其中,p=[p1,L,pM]T为中继节点编码产生的校验位。由于c1,L,cK已经由信源节点发送至目的节点了,为了保证高效的传输效率,中继节点仅将校验位p发送至目的节点。
步骤S03:目的节点D分别接收来自两个信源节点S1,S2的码字以及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p=[p1,L,pM]T。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
H1c1=0 (27)
H2c2=0 (28)
HRcR=0 (29)
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对应的联合校验矩阵HD1满足以下关系:
HD1c=0 (30)
其中,联合码字c=[c1,c2,p]T通过级联c1,c2和p得到,其码长为2N+M。联合校验矩阵为:
结合图3分析同等条件下,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和相应点对点系统在高斯信道(AWGN)下的误码率性能。其中,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信源节点S1、S2都采用了码长为1200,码率为2/3的QC-LDPC码;中继节点R采用了码长为2800,码率为6/7的QC-LDPC码;而系统的联合校验矩阵大小为1200×2800,系统码率为4/7。与之相应的点对点系统采用了码长为2800,码率为4/7的QC-LDPC码。
仿真结果表明,当迭代次数为1时,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与点对点系统的BER性能相差无几,这是因为迭代次数为1时,译码算法只利用了来自信道的信息,而外信息没有进行交换。当迭代次数为10时,基于QC-LDPC编码的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BER性能较相应的点对点系统就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是因为联合设计QC-LDPC码中的短环(girth-4,girth-6)都被消除了,使得外部信息被充分交换,获得了更高的编码增益。同时,中继节点的设置提高了目的节点部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提高了1dB),故通过联合MS迭代译码就可以提升整个协作系统的BER性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系统的误码率性能与传统的QC-LDPC编码的协作系统相比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其中继节点的编码复杂度更低,编码时延更短,功率消耗更小,使得该发明能更好的适用实际的生产实践。
实施例二
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
如图4所示,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编码方案为:
步骤S01:对于信源节点S而言,其编码方式与双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02:由于是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故各中继节点的编码方案较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而言更为简单,中继节点R1,R2只需利用译码器Decoder-1,Decoder-2对来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恢复出原始的信息位s=[s1,...,sN-M]T,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1,QC-LDPC-R2再次编码即可得到码字
其中,为编码产生的校验位。
步骤S03:目的节点D分别接收来自信源节点的cs=[s1,...,sN-M,p1,L,pM]T以及两个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同理,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可得,编码协作系统对应的联合校验矩阵HD2满足如下关系:
HD2c=0 (34)
其中联合码字c=[cs,p1,p2]T是通过级联cs和p1,p2得到的,其码长为N+M1+M2。联合校验矩阵为:
结合图5分析同等条件下,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和相应点对点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其中,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信源节点S采用了码长为2400,码率为5/6的QC-LDPC码;中继节点R1、R2都采用了码长为2800,码率为6/7的QC-LDPC码;而系统的联合校验矩阵大小为1200×3200,系统码率为5/8。与之相应的点对点系统采用了码长为2800,码率为5/8的QC-LDPC码。
仿真结果表明,当迭代次数为1时,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与点对点系统的BER性能几乎一样,这是因为迭代次数为1时,译码算法只利用了来自信道的信息,而外信息没有进行交换。当迭代次数为10时,基于QC-LDPC编码的单信源双中继编码协作系统的BER性能较相应的点对点系统就有了一定的提升,这是因为联合设计QC-LDPC码中的短环(girth-4,girth-6)都被消除了,使得外部信息被充分交换,系统获得了更高的编码增益。同时,中继节点的设置提高了目的节点部分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提高了1dB),故通过联合MS迭代译码就可以提升整个协作系统的BER性能。同样,该系统的中继节点编码复杂度更低,编码时延更短,功率消耗更小,能更好的适用实际的生产实践。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包括单信源多中继、多信源单中继、及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通过对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QC-LDPC码的联合设计,消除了系统校验矩阵中的短环;同时,在中继节点处采用了形如HR=[A B L C I]的校验矩阵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其包括如下构建内容:
A.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利用确定性构造算法为循环移位值pj,k赋值使得其校验矩阵避免了四六环的产生;
B.构建信源节点编码方案:各信源节点Sk,通过编码器QC-LDPC-Sk对各自产生的信息比特编码,生成码字ck并通过广播信道发送至中继节点Rw和目的节点D,其中k=1,2…,K,为大于1的整数;w=1,2…,W,为大于1的整数;
C.构建协作中继编码方案:各中继节点Rw接收来自各信源节节点Sk的信息,通过译码器Decoder-Rw译码得到原始的信息比特,并采用编码器QC-LDPC-Rw重新编码,然后将编码所得的校验比特通过广播信道发往目的节点D;
D.构建目的节点译码方案: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各信源节点Sk及协作中继节点Rw的信息,基于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c=0,通过联合迭代译码算法译码并分析系统的误码率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中,利用确定性构造算法计算校验矩阵中的循环移位值pj,k,以消除构造的校验矩阵中存在短环;在此算法下,给定行重L、子矩阵B的大小,其中B≥3L2/4,即可构造一个码长为L×B的QC-LDPC码,且对应的校验矩阵H的围长至少为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QC-LDPC码的确定性构造中,设计列重为3,行重为L的规则QC-LDPC码,其校验矩阵表示为:
其中,I(pj,k)是受循环移位值pj,k控制的一个B×B的循环置换矩阵;
采用确定性构造方法为pj,k赋值,消除校验矩阵中的短环以提高QC-LDPC码的围长;对于循环移位值pj,k(0<j<2,0<k<L)而言,从pj,k-1+1开始的第一个使得校验矩阵围长≥8的整数赋给pj,k,其中j为循环移位值pj,k对应所在行,k为循环移位值pj,k对应所在列,当所有的移位值都赋值完毕后,就得到了所需的校验矩阵,在算法执行之前,校验矩阵中的I(pj,k)都是全零矩阵;
具体构造算法:令校验矩阵第二行各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值p1,k=k(0≤k<L),而第三行各循环移位矩阵的移位值p2,k(0≤k<L)则根据L奇偶性的不同,p2,k(0≤k<L)分别取值:
若L为偶数:
若L为奇数:
上述两式也可统一表示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信源节点Sk处,所述信源节点Sk采用QC-LDPC码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编码得到的码字ck中包含原始的信息比特和检验比特,即ck=[sk,pk]T,其中k=1,2…,K,为大于1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所述中继节点R首先利用译码器Decoder-R对来各个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恢复出原始信息比特,并将其级联得到新的信息比特,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重新编码,得到cR,中继节点R采用了形如的下三角校验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所述中继节点Rw利用译码器Decoder-Rw对来自信源节点的信号进行译码恢复出原始的信息位s,然后通过编码器QC-LDPC-Rw再次编码即可得到码字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多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原始的信息比特均由信源节点Sk发往目的节点D,所述中继节点Rw仅将校验位p发送至目的节点D。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系统为两个及以上多信源单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时,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各个信源节点的码字ck以及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p,然后基于联合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D1c=0进行译码;
其中,系统码字c=[c1,c2,L L,cK,p]T通过级联ck(k=1,L,K)和p得到;
而联合校验矩阵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系统为单信源多中继编码协作系统时,目的节点D接收来自信源节点的cs以及各中继节点的校验比特pw,然后基于联合校验矩阵和码字之间的关系:HD2c=0进行译码;
其中,联合码字c=[cs,p1,p2,L L,pW]T通过级联ck和pw得到;而联合校验矩阵为:
CN201810282092.5A 2018-04-02 2018-04-02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Active CN1085662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2092.5A CN108566263B (zh) 2018-04-02 2018-04-02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2092.5A CN108566263B (zh) 2018-04-02 2018-04-02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6263A true CN108566263A (zh) 2018-09-21
CN108566263B CN108566263B (zh) 2021-12-14

Family

ID=63533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2092.5A Active CN108566263B (zh) 2018-04-02 2018-04-02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6626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6567A (zh) * 2019-07-19 2019-10-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g-ldpc编码协作的联合迭代译码方法
CN110461034A (zh) * 2019-07-19 2019-11-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多信源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功率分割因子优化方法
CN110504997A (zh) * 2019-09-03 2019-11-26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mimo的快速编码ldpc光通信系统
CN111031559A (zh) * 2019-12-26 2020-04-17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编码携能中继协作系统的携能传输协议实现方法
CN111669184A (zh) * 2019-12-26 2020-09-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ldpc编码协作的联合边动态调度迭代译码方法
CN116488662A (zh) * 2023-06-21 2023-07-25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线性变换的f-ldpc码校验矩阵重量压缩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387A (zh) * 2007-03-23 2007-10-03 北京大学 一种多码率兼容ldpc码的构造方法及其译码器
US20150381205A1 (en) * 2014-06-26 2015-12-31 Sandisk Enterprise Ip Llc Encoder for quasi-cyclic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over subfield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CN106656210A (zh) * 2017-01-03 2017-05-1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完备循环差集的可快速编码的Type‑II QC‑LDPC码构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7387A (zh) * 2007-03-23 2007-10-03 北京大学 一种多码率兼容ldpc码的构造方法及其译码器
US20150381205A1 (en) * 2014-06-26 2015-12-31 Sandisk Enterprise Ip Llc Encoder for quasi-cyclic 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over subfields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CN106656210A (zh) * 2017-01-03 2017-05-10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完备循环差集的可快速编码的Type‑II QC‑LDPC码构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UOHUA ZHANG.ET AL.: "《Construction of Girth-Eight QC-LDPC Codes from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 *
HUA XU: "《Optimization of Bilayer Lengthened QC-LDPC Code for Relay Channel Based 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 《2011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
张顺外: "《LDPC编码协作系统性能与码的设计研究》", 《万方知识服务平台》 *
程浩: "《基于有限域的QC-LDPC码编码协作通信》", 《电讯技术》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36567A (zh) * 2019-07-19 2019-10-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g-ldpc编码协作的联合迭代译码方法
CN110461034A (zh) * 2019-07-19 2019-11-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多信源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功率分割因子优化方法
CN110461034B (zh) * 2019-07-19 2022-06-14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能量收集多信源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功率分割因子优化方法
CN110336567B (zh) * 2019-07-19 2022-11-29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g-ldpc编码协作的联合迭代译码方法
CN110504997A (zh) * 2019-09-03 2019-11-26 南京工程学院 一种基于mimo的快速编码ldpc光通信系统
CN111031559A (zh) * 2019-12-26 2020-04-17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编码携能中继协作系统的携能传输协议实现方法
CN111669184A (zh) * 2019-12-26 2020-09-1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ldpc编码协作的联合边动态调度迭代译码方法
CN111669184B (zh) * 2019-12-26 2022-10-14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应用于ldpc编码协作的联合边动态调度迭代译码方法
CN116488662A (zh) * 2023-06-21 2023-07-25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线性变换的f-ldpc码校验矩阵重量压缩方法
CN116488662B (zh) * 2023-06-21 2023-10-03 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线性变换的f-ldpc码校验矩阵重量压缩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66263B (zh) 202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66263A (zh) 一种基于qc-ldpc码的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构建方法
CN102164026B (zh) 基于深空通信环境下的喷泉码编译方法
JP5506879B2 (ja) 低密度パリティ検査符号を使用する通信システムのチャネル復号化装置及び方法
CN107786306B (zh) 用于多点协同通信系统的低码率ldpc码字结构和编码方法
CN106452460A (zh) 一种极化码与重复码级联的纠错编码方法
CN107370490A (zh) 结构化ldpc的编码、译码方法及装置
US20060206778A1 (en) LDPC decoder for DVB-S2 decoding
WO2014059780A1 (zh) 一种编译码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731160B (zh) 分组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方法
WO2007124627A1 (fr) Procédé de construction de codes ldpc, procédé de décodage et système de transmission associé
WO2017121334A1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9286405A (zh) 一种低复杂度的极化码递进式比特翻转sc译码方法
CN103916134B (zh)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混叠译码方法及多核协同混叠译码器
CN105846827A (zh) 基于算术码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迭代联合信源信道译码方法
CN102611463B (zh) 多进制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级联编译码系统及方法
US20060242530A1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finite-length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CN106100795A (zh) 一种基于倒位码字Plotkin 构造和信息位重休眠的Polar 码编码协作
CN107786210B (zh) 用于多点协同通信系统的中高码率ldpc码字结构和编码方法
CN1937470A (zh) 一种编译码方法及编译码装置
CN107070586B (zh) 一种基于低密度格码的中继协作编码方法及系统
Qiu et al. Sub-block rearranged staircase codes
CN103338044B (zh) 一种适用于深空光通信系统的原模图码
CN102751996B (zh) 高性能低复杂性分组乘积码tpc的译码方法
Ul Hassan et al. Protograph design for spatially-coupled codes to attain an arbitrary diversity order
Li et al. Two-stage constructions for the rate-compatible shortened polar cod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