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51264A - 一种新型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51264A
CN108551264A CN201810699547.3A CN201810699547A CN108551264A CN 108551264 A CN108551264 A CN 108551264A CN 201810699547 A CN201810699547 A CN 201810699547A CN 108551264 A CN108551264 A CN 108551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
capacitance
feet
resistance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995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51264B (zh
Inventor
周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ozhou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Jinhua Intellig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Jinhua Intellig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Jinhua Intellige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9954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51264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81069954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85512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51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51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51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51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电路,通过在功率板上设置能量储存容积率较大的电解电容,代替控制板上能量储存容积率较低的电解电容,由于容积率增大了,功率板上的电解电容的数量可减少至原来控制板上电解电容数量的1/10左右,而且电解电容的总能量储存容积率相对增大,能有效降低整个电路的体积,使电路的成本降低。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伺服驱动器电路中,在控制板上设置有数量众多、能量储存容积率较低的电解电容,电解电容的数量多,使得电解电容的故障率相对增加,导致整个控制板的体积比较大,不利于电路成本的降低;而且控制板在运输过程中会立起来放置,导致电解电容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撞坏。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控制板上设置有数量众多、能量储存容积率较低的电解电容,电解电容故障率相对增加,整个控制板的体积较大,不利于电路成本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电路,其中,包括:用于控制开关电源的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用于将开关电源的信息反馈至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的开关电源反馈电路;用于为开关电源控制电路提供电源的的电源电路;以及5路辅助电源电路;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电源电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5路辅助电源电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在电源电路中设置有储存能量的电解电容。
所述的新型电路,其中,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1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4脚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3脚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2脚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2脚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7脚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外接被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外接被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的3脚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与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互感线圈的3脚与第一低压MOS场效应管的2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7脚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的5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7脚与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八电容的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八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6脚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低压MOS场效应管的1脚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3脚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3脚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互感线圈的7脚、6脚、11脚、10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和12脚分别与5路辅助电源电路连接,第一互感线圈的9脚和8脚分别与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的新型电路,其中,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用于减少电源电路纹波的第一安规电容,所述第一安规电容的一端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安规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新型电路,其中,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包括第二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入脚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出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出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脚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脚与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芯片的8脚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十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7脚和6脚并联后与电源电路连接。
所述的新型电路,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外接+5V电源。
所述的新型电路,其中,所述电源电路3包括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的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感线圈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的另一端外接+5V电源,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感线圈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容的一端接地,第一互感线圈的8脚接地,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新型电路,其中,所述5路辅助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路辅助电源电路、第二辅助电源电路、第三辅助电源电路、第四辅助电源电路和第五辅助电源电路,所述第一路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五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插口插座的2脚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七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插口插座的1脚连接,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三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三电解电容的负极与插口插座的1脚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四电解电容的负极与插口插座的1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六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五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五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六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六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七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七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的3脚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开关二极管的1脚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的1脚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的1脚连接;所述第三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七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八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八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四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八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九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九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五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九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十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电路,通过在功率板上设置能量储存容积率较大的电解电容,代替控制板上能量储存容积率较低的电解电容,由于容积率增大了,功率板上的电解电容的数量可减少至原来控制板上电解电容数量的1/10左右,而且电解电容的总能量储存容积率相对增大,能有效降低整个电路的体积,使电路的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新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开关电源反馈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5V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5路辅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新型电路,为功率板的电源电路部分,包括:用于控制开关电源的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用于将开关电源的信息反馈至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的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用于为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提供电源的的电源电路300;以及5路辅助电源电路400;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电源电路300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5路辅助电源电路400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在电源电路300中设置有储存能量的电解电容。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包括第一控制芯片U11,所述第一控制芯片U11的8脚与第一电阻R72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72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连接,第一电阻R72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1的1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8脚与第二电阻R71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7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68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68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二电阻R71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1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8脚与第二电容C67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67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4脚与第三电容C65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C65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U11的3脚连接,第三电容C65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6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C64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2脚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2脚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1脚与第五电容C66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66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7脚与第三电阻R96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96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R95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95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94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94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93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93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60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R60的另一端外接被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第六电阻R93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C86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86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R61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R61的另一端外接被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第六电容C86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六电阻R93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R93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62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62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63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63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8的正极与第二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7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3脚连接,第九电阻R62的一端与第七电容C61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61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6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互感线圈U29的3脚与第一低压MOS(mos管是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场效应管Q2的2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7脚与第十一电阻R65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65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5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7脚与第八电容C63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63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八电容C63的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C62的正极连接,第八电容C63的另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C62的负极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6脚与第十二电阻R66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66的另一端与第一低压MOS场效应管Q2的1脚连接,第十二电阻R66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67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67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十二电阻R66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U11的3脚与第十四电阻R68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68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3脚连接,第十四电阻R68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R69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69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4脚连接,第一互感线圈U29的7脚、6脚、11脚、10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和12脚分别与5路辅助电源电路400连接,第一互感线圈U29的9脚和8脚分别与电源电路300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还包括用于减少电源电路300纹波的第一安规电容C69,所述第一安规电容C69的一端与第六电阻R9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安规电容C69的另一端接地,通过设置第一安规电容C69,防止第一互感线圈U29对电源电路300的干扰,使电源电路300的供电更加稳定。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包括第二控制芯片U13,第二控制芯片U13的1脚与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其中一个输入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另一个输入脚与电源电路300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其中一个输出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其中一个输出脚与第一控制芯片U11的2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另一个输出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另一个输出脚与第一电阻R7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其中一个输入脚与第十六电阻R29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300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其中一个输入脚与第十七电阻R30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C43的一端连接,第九电容C43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芯片U13的8脚连接,第九电容C43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33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30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十八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控制芯片U13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电源电路30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芯片U13的2脚和3脚并联后接地),第二控制芯片U13的1脚与第十电容C44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44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30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十电容C44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控制芯片U13的8脚与第十九电阻R32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第二十电阻R31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31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30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十电阻R31的另一端外接+5V电源),第二控制芯片U13的7脚和6脚并联后与电源电路30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控制芯片U13的7脚和6脚并联后接地)。
具体地,所述电源电路300根据实际需要外接一定伏数的电源。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电路300外接+5V电源。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电源电路300包括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连接的第二十一电阻R2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8的一端与第一光电耦合器U12的另一个输入脚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8的一端还与第十六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8的一端与电感线圈L1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外接+5V电源,电感线圈L1的一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9脚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容C35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容C35的另一端与电感线圈L1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1的一端与第十二电容C36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容C36的一端接地,第一互感线圈U29的8脚接地,电感线圈L1的一端与第一电解电容C37的正极连接,第一电解电容C37的负极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解电容C38的正极连接,第二电解电容C38的负极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容C39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容C39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2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电阻R31的另一端连接),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40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L1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容C41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通过在电源电路300设置第一电解电容C37和第二电解电容C38(在电源电路300上设置的电解电容数量按照实际需要而定),代替控制板上能量储存容积率较低的电解电容,由于容积率增大了,功率板上的电解电容的数量可减少至原来控制板上电解电容数量的1/10左右,而且电解电容的总能量储存容积率相对增大,能有效降低整个电路的体积,使电路的成本降低。
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5路辅助电源电路400包括第一路辅助电源电路、第二辅助电源电路、第三辅助电源电路、第四辅助电源电路和第五辅助电源电路,所述第一路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的第五二极管D1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二极管D12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7脚连接),第五二极管D12的负极与插口插座J3的2脚连接,第五二极管D12的负极与第十七电容C105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容C105的另一端与插口插座J3的1脚连接,第十七电容C105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十七电容C105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6脚连接),第五二极管D12的负极与第三电解电容C106的正极连接,第三电解电容C106的负极与插口插座J3的1脚连接,第五二极管D12的负极与第四电解电容C107的正极连接,第四电解电容C107的负极与插口插座J3的1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的第六二极管D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1脚连接),第六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十八电容C28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0脚连接),第六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五电解电容C29的正极连接,第五电解电容C29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电解电容C29的负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0脚连接),第六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六电解电容C81的正极连接,第六电解电容C81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电解电容C81的负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0脚连接),第六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七电解电容C30的正极连接,第七电解电容C30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七电解电容C30的负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0脚连接),第六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十九电容C31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容C31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十九电容C31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0脚连接),第六二极管D3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容C27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C27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6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D2的3脚连接,开关二极管D2的2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开关二极管D2的2脚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0脚连接),开关二极管D2的2脚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2的负极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Z2的正极与开关二极管D2的1脚连接,开关二极管D2的2脚与第二十二电容C33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C33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D2的1脚连接,开关二极管D2的2脚与第二十三电容C34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容C34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D2的1脚连接;所述第三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的第七二极管D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七二极管D9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8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二十三电阻R77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77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77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7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八电解电容C74的正极连接,第八电解电容C74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八电解电容C74的负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7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二十电容C71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容C71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电容C71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7脚连接);第四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的第八二极管D1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八二极管D10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6脚连接),第八二极管D10的负极与第二十五电阻R78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78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五电阻R78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5脚连接),第八二极管D10的负极与第九电解电容C75的正极连接,第九电解电容C75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九电解电容C75的负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5脚连接),第八二极管D10的负极与第二十四电容C72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容C72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四电容C72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5脚连接);第五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的第九二极管D1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九二极管D11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3脚连接),第九二极管D11的负极与第二十六电阻R79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79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六电阻R79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2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十电解电容C76的正极连接,第十电解电容C76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十电解电容C76的负极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2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二十五电容C73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容C73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0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十五电容C73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U29的12脚连接)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开关电源的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用于将开关电源的信息反馈至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的开关电源反馈电路;用于为开关电源控制电路提供电源的的电源电路;以及5路辅助电源电路;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电源电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5路辅助电源电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在电源电路中设置有储存能量的电解电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1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4脚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芯片的3脚连接,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四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2脚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2脚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7脚与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七电阻的另一端外接被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外接被整流处理后的直流电,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1脚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的3脚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与第七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七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互感线圈的3脚与第一低压MOS场效应管的2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7脚与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的5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7脚与第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八电容的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八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一极性电容的负极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6脚与第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低压MOS场效应管的1脚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控制芯片的3脚与第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3脚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互感线圈的4脚连接,第一互感线圈的7脚、6脚、11脚、10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和12脚分别与5路辅助电源电路连接,第一互感线圈的9脚和8脚分别与电源电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还包括用于减少电源电路纹波的第一安规电容,所述第一安规电容的一端与第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安规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反馈电路包括第二控制芯片,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入脚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出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个输出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脚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其中一个输入脚与第十七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控制芯片的8脚连接,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2脚和3脚并联后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1脚与第十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8脚与第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7脚和6脚并联后与电源电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外接+5V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3包括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的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与电感线圈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的另一端外接+5V电源,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电感线圈的一端连接,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容的一端接地,第一互感线圈的8脚接地,电感线圈的一端与第一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一电解电容的负极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电解电容的负极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反馈电路连接,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电感线圈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5路辅助电源电路包括第一路辅助电源电路、第二辅助电源电路、第三辅助电源电路、第四辅助电源电路和第五辅助电源电路,所述第一路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五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插口插座的2脚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七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插口插座的1脚连接,第十七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三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三电解电容的负极与插口插座的1脚连接,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四电解电容的负极与插口插座的1脚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六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八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八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五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五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六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六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七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七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九电容的一端连接,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的3脚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与开关二极管的1脚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第二十二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的1脚连接,开关二极管的2脚与第二十三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二极管的1脚连接;所述第三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七二极管,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八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八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四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八二极管,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九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九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八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四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五辅助电源电路包括正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的第九二极管,第九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六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十电解电容的正极连接,第十电解电容的负极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十五电容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五电容的另一端与开关电源控制电路连接。
CN201810699547.3A 2018-06-29 一种电路 Active CN108551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9547.3A CN108551264B (zh) 2018-06-29 一种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9547.3A CN108551264B (zh) 2018-06-29 一种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51264A true CN108551264A (zh) 2018-09-18
CN108551264B CN108551264B (zh) 2024-07-09

Family

I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6234A (ja) * 1998-11-26 2000-06-16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CN204205953U (zh) * 2014-11-17 2015-03-11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电路
CN106301029A (zh) * 2016-10-25 2017-01-0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结构
CN208461699U (zh) * 2018-06-29 2019-02-01 佛山金华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6234A (ja) * 1998-11-26 2000-06-16 Sony Corp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回路
CN204205953U (zh) * 2014-11-17 2015-03-11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恒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电路
CN106301029A (zh) * 2016-10-25 2017-01-04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结构
CN208461699U (zh) * 2018-06-29 2019-02-01 佛山金华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施晓勇;吕世家;贾昊松;: "宽电压输入多端输出开关电源的设计", 应用科技, no. 04 *
陈懿等: "采用UC3844 的反激式 开关电源反馈回路的改进与设计", 《电子技术应用》, no. 6, pages 74 - 7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88356A (zh) 一种具有实时频率补偿功能的线性稳压器
CN109871059A (zh) 一种超低电压ldo电路
CN108551264A (zh) 一种新型电路
CN208461699U (zh) 一种新型电路
CN105356623A (zh) 一种高效率整流电路
CN204013207U (zh) 两路交错式pfc电流平衡电路和空调器
CN205883045U (zh) 开关管驱动集成电路及电子烟
CN108551264B (zh) 一种电路
CN206546779U (zh) 无功30kVar电容器
CN205883046U (zh) 可调功率电路及电子烟
CN209313807U (zh) 电荷回收电路、供电电路以及开关电源电路系统
US10951108B1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ontrolling circuit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CN209488466U (zh) 一种用于智能网关的供电电路
CN202940726U (zh) 一种共模电流抑制电路
CN209151406U (zh) 低纹波led控制装置的保护电路
CN208507168U (zh) 一种车载显示器控制板
CN207652333U (zh) 一种适于脉冲负载匹配小电容的开关电源
CN202677442U (zh) 用于电子标签中天线的电压限幅模块
CN206629308U (zh) 一种led调光控制电路
CN105789192B (zh) 一种设有电极大臂的功率模块
CN117871930B (zh) 一种ct检测电路
CN105810653B (zh) 一种设有可共用电极大臂的功率模块
CN204013211U (zh) 电源封装装置
CN109756124A (zh) 一种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电流馈电式半桥谐振拓扑结构
CN204518109U (zh) 电磁加热控制电路和电磁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604

Address after: Room 301, No. 34, Lane 2777, Jinxiu East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June 2012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Bozhou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28300, No. 401, Building 3, Changfu West Road, Ronggui Rongli Neighborhood Committee,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pplicant before: FOSHAN JINHUAXI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