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40974A -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40974A
CN108540974A CN201710117050.1A CN201710117050A CN108540974A CN 108540974 A CN108540974 A CN 108540974A CN 201710117050 A CN201710117050 A CN 201710117050A CN 108540974 A CN108540974 A CN 108540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ommunication
identification code
us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170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40974B (zh
Inventor
潘静雅
张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11705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40974B/zh
Priority to US16/490,337 priority patent/US11064344B2/en
Priority to EP17898644.4A priority patent/EP3592013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7/096906 priority patent/WO201815755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540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40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40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409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5Environment-dependent, e.g. using captured environment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2Subscriber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04W8/28Number portability ; Network address port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所述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所述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移动终端中,具有通话功能的移动终端都会使用用户身份识别(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使用SIM卡进行通信的原理是移动终端装有微处理器的芯片卡,该芯片卡可以存储移动终端的用户信息,加密的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从而可供通信网络对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并对通话过程中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具体地,装有微处理器的芯片卡的主要信息包括:SIM卡生产厂商存入的系统数据;移动运营商或者是其他经营部门在将SIM卡发放给用户时注入的网络参数和用户数据;用户自己存入的数据,比如,短消息、固定拨号,缩位拨号,性能参数,话费记数等。每当移动终端开机时,都要与SIM卡进行数据交流,从而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
对于移动终端而言,现在终端设备类型繁多,各种各样的品牌和型号充斥在通信市场中,对于移动运营商而言,其面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时,却无法满足要求,比如,若用户需要更换或者补办手机号码,移动运营商则无法进行号码转换,若用户重新申请新的手机号码,需要用户放弃原先的手机号码,或者需要用户使用双卡双待的移动终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户的使用习惯不会被破坏。而且用户在更换手机号码的过程中,需要到移动营业厅更换SIM卡,此时原先的SIM卡就会被废弃,进而导致SIM卡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
现在通信的安全性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威胁,移动终端可以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例如,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指纹和眼纹等生物特征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从而保证用户信息安全。而在这些应用以外,任何应用无法对通信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保护,最终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可能还是会泄露,特别是用户的电话号码,具体表现形式为骚扰电话、广告电话以及推销电话,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现有的移动终端中,由于SIM卡上的一部分数据具有一次写入性,也就是说,一旦废除使用或者需要修改,移动终端只能更换新的SIM卡,并在新的SIM中重新注入有效信息,而且用户在原SIM卡存储的信息无法复制到新的SIM卡上,这样就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SIM卡若不经过处理直接丢弃后,可能会导致SIM卡中号码信息的泄露,这样也会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危险性;与此同时,被丢弃的SIM也可能会导致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移动终端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移动终端使用SIM卡导致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
当所述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所述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无线保真WIFI模块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号码;
或者,所述移动终端根据蓝牙模块的蓝牙地址BD_ADDR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号码。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控制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之前,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将所述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所述通信数据库根据所述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基站接收所述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包括:
所述通信数据库判断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
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所述通信数据库判定所述移动终端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所述通信数据库判定所述移动终端不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用户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设认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用户号码。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解码信息和预设解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解锁;
当所述移动终端解锁成功时,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生成单元、切换单元和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根据所述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所述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WIFI模块的MAC地址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或者,根据蓝牙模块的BD_ADDR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号码。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和第一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通信基站将所述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基站接收所述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认证单元,用于根据用户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设认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用户号码。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解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解码信息和预设解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解锁;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解锁成功时,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数据库,所述通信数据库包括:第二接收单元、判断单元和第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发送的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基站将判断结果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判断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移动终端满足所述通信条件;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移动终端不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由此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移动终端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最后使用该标识码即可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需要使用SIM卡中的手机号码才能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因此,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移动终端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移动终端使用SIM卡导致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并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简单方便、便于普及,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第一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第N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交互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信数据库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预设模块发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在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时,移动终端可以根据WIFI模块的MAC地址生成第一用户号码;或者,移动终端根据蓝牙模块的BD_ADDR生成第二用户号码。通常情况下,拥有WIFI模块和蓝牙模块的移动终端都会拥有MAC地址或者BD_ADDR,而且这些物理地址一般情况下都是唯一的。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使用预先安装的物理信息的识别系统采集其WIFI模块的MAC地址信息或者蓝牙模块的BD_ADDR;然后移动终端可以根据WIFI模块的MAC地址生成第一用户号码;或者,移动终端根据蓝牙模块的BD_ADDR生成第二用户号码;并且,移动终端还可以将第一用户号码或者第二用户号码转换为预先设置的数据格式,从而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用户号码的生成方法,根据MAC地址或者BD_ADDR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移动终端可以根据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较佳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标识码可以是移动台综合业务数字网号码。
在现有技术中,WIFI模块的MAC地址是烧录在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NIC)里的地址,也叫硬件物理地址。它是由48比特长(6字节),16进制的数字组成;其中,前24位叫做组织唯一标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即OUI),是由IEEE的注册管理机构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区分了不同的厂家;后24位是由厂家自己分配的,称为扩展标识符。同一个厂家生产的网卡中MAC地址后24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网络底层的物理传输过程中,是通过物理地址来识别主机的,它一般也是全球唯一的。比如,著名的以太网卡,其物理地址是48bit(比特位)的整数,如:44-45-53-54-00-00,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存入主机接口中。以太网地址管理机构(IEEE)将以太网地址,也就是48比特的不同组合,分为若干独立的连续地址组,生产以太网网卡的厂家就购买其中一组,具体生产时,逐个将唯一地址赋予以太网卡。生产网卡、路由器、WIFI无线产品、蓝牙无线产品的厂商都需要为产品申请OUI代码,即MAC地址的厂商代码。厂家取得此代码后,加上24bit的厂家自编设备号,组成设备的MAC地址。而大多数情况下,这些MAC地址也是通过生产厂商和终端设备商进行编码和固定,移动终端可以将MAC地址的48bit作为标识码形式存在,从而与终端设备通信号码进行关联,达到与手机SIM卡相同的手机通信功能,这样的话就可以使终端设备SIM卡这一存在方式废除,也可以让用户更加方便地进行通信。
除此之外,蓝牙无线技术中也存在相同的物理地址,那就是BD_ADDR(BluetoothDevice Address)。BD_ADDR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24个位元的LAP(Lower Address Part)、8个位元的UAP(Upper Address Part)段落、以及16个位元的NAP(Non-significant AddressPart)。其中,NAP和UAP是生产厂商的唯一标识码,必须由与蓝牙相关标准有关的权威部门分配给不同的厂商;而LAP是由厂商内部自由分配。对于某一种型号的终端或者设备,所有个体的NAP、UAP是固定的,可变的是LAP。LAP共有24位,一般来说厂家在制造时会从0开始分配地址直到2的24次方,以保证个体之间地址的区别。
综上所述,将移动终端内部的WIFI模块或者蓝牙模块的物理地址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应用与现代通信技术实现,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移动终端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移动终端使用SIM卡导致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
步骤102、移动终端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
根据CCITT的建议,移动台综合业务数字网号码(Mobile SubscriberInternational ISDN/PSTN Number,MSISDN)由以下部分组成:MSISDN=CC+NDC+SN。其中,CC:Country Code,含义为国家码,因为陆地移动网络遍布全球各地,自然需要对不同国家的移动用户进行区分,中国的国家码为86;NDC:National Destination Code,表示国内目的地码,也称网络接入号。为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并允许合理的市场竞争,每个主权国家都可以授权一个或多个网络运营商组建并经营移动网络,例如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之中国移动网络接入号为134~139、150~152、188等,中国联通为130~132、185~186等,中国电信为133、153、180、189等;SN:Subscriber Number,用户号码。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在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之后,还可以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较佳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标识码可以是移动台综合业务数字网号码。
步骤103、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可以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较佳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在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之后,移动终端可以通过通信基站将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通信数据库根据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接收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当判断结果为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判断结果为移动终端不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移动终端结束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流程。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通信数据库在判断移动终端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通信数据库可以判断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通信数据库判定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通信数据库判定移动终端不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通信数据库可以判断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是否相同;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相同时,通信数据库判定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不相同时,通信数据库判定移动终端不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
较佳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在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之前,移动终端还可以先根据用户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设认证信息对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当移动终端对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移动终端可以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再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移动终端对用户身份认证不通过时,移动终端结束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流程。
步骤104、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模式是指在移动终端开机后进入物理信息的识别系统的通信模式;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指移动终端设备进入正常使用界面的通信模式。也就是说,当移动终端进入物理信息的识别系统的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可以根据WIFI模块或者是蓝牙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移动终端进入正常使用界面的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才可以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较佳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在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之前,移动终端还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解码信息和预设解码信息对移动终端进行解锁;当移动终端解锁成功时,移动终端才可以通过通信基站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当移动终端解锁失败时,移动终端结束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流程。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第一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时,移动终端将WIFI模块的MAC地址或者蓝牙模块的BD_ADDR读取后,先根据MAC地址或者BD_ADDR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终端设备自身对应的唯一标识码,并将该标识码作为个人账户的用户名存入通信数据库,之后移动终端每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时,就可以直接调用通信数据库中所对应的账户进行操作。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移动第N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时,终端设备在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之后,就可以与通信数据库进行正常通信了,即用户可以使用该移动终端享受通信服务等一系列操作;而无需将标识码作为个人账户的用户名存入通信数据库。这里,第N次是指移动终端第二次以及在第一次开机之后的任意一次。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步骤101~步骤103是在移动终端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之前执行的,因此,移动终端在执行步骤101~步骤103时暂时不能与通信数据库进行正常通信,也就是说,移动终端暂时不能进入正常使用界面的通信模式,因此,移动终端不能与通信数据库进行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相关数据的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当移动终端出现故障时,移动终端需要重新识别WIFI芯模块的MAC地址信息或者蓝牙模块的BD_ADDR;当移动终端更换WIDI模块或者蓝牙模块而导致其物理地址信息发生改变,移动终端也需要重新识别MAC地址或者BD_ADDR。
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通过上述的步骤101~104,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可以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可以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移动终端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移动终端使用SIM卡导致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第一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第一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在通信数据库中进行注册。
步骤202、移动终端获取用户的预设认证信息。
在本步骤中,移动终端可以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作为该用户的预设认证信息;也可以将该用户输入的密码作为该用户的预设认证信息。
步骤203、移动终端采集WIFI模块的MAC地址或者蓝牙模块的BD_ADDR。
步骤204、移动终端根据MAC地址或者BD_ADDR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将该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步骤205、通信数据库判断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
步骤206、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移动终端使用该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步骤207、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移动终端结束基于物理地址进行通信的流程。
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通过上述的步骤201~207,当移动终端第一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时,移动终端将WIFI模块的MAC地址或者蓝牙模块的BD_ADDR读取后,先根据MAC地址或者BD_ADDR生成终端设备自身对应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并将该标识码作为个人账户的用户名存入通信数据库,之后移动终端每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时,就可以直接调用通信数据库中所对应的账户进行操作。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第N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第N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采集WIFI模块的MAC地址或者蓝牙模块的BD_ADDR。
步骤302、当移动终端对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移动终端根据MAC地址或者BD_ADDR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将该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步骤303、通信数据库判断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
步骤304、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时,移动终端使用该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步骤305、当该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移动终端结束基于物理地址进行通信的流程。
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通过上述的步骤301~305,当移动终端第N次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时,移动终端无需在通信数据库中进行注册,也无需获取用户的预设认证信息,当通信数据库判断移动终端发送的标识码与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时,移动终端即可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移动终端、通信基站以及通信数据库之间如何通过物理地址进行连接、配置以及通信。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的交互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一通信模式时,首先通过通信基站与通信数据库建立认证通路;在认证通路建立成功之后,移动终端可以通过通信基站将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通信数据库根据该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移动终端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接收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可以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当移动终端不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移动终端可以结束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移动终端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最后使用该标识码即可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需要使用SIM卡中的手机号码才能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因此,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移动终端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移动终端使用SIM卡导致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并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简单方便、便于普及,适用范围更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生成单元501、切换单元502和通信单元503;其中,
所述生成单元501,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根据所述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
所述切换单元502,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所述通信单元503,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所述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进一步的,所述生成单元501,具体用于根据WIFI模块的MAC地址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或者,根据蓝牙模块的BD_ADDR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号码。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504和第一接收单元505;其中,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504,用于通过通信基站将所述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505,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基站接收所述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认证单元506,用于根据用户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设认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所述生成单元501,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用户号码。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解码单元507,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解码信息和预设解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解锁;
所述通信单元503,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解锁成功时,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通信数据库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通信数据库包括:第二接收单元701、判断单元702和第二发送单元703;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发送的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
所述判断单元702,用于根据所述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703,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基站将判断结果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单元702,具体用于判断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移动终端满足所述通信条件;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移动终端不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装置,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移动终端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当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移动终端从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当移动终端处于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移动终端先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然后根据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移动终端的标识码,最后使用该标识码即可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需要使用SIM卡中的手机号码才能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因此,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装置,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移动终端的通信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移动终端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移动终端使用SIM卡导致的电子污染和电子浪费;并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现简单方便、便于普及,适用范围更广。
在实际应用中,生成单元501、切换单元502、通信单元503、第一发送单元504、第一接收单元505、认证单元506和解码单元507均可由位于移动终端中的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实现;第二接收单元701、判断单元702和第二发送单元703均可由位于通信数据库中的CPU、MPU、DSP、或FPGA等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
当所述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所述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无线保真WIFI模块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号码;
或者,所述移动终端根据蓝牙模块的蓝牙地址BD_ADDR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号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之前,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将所述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所述通信数据库根据所述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基站接收所述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包括:
所述通信数据库判断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
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所述通信数据库判定所述移动终端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所述通信数据库判定所述移动终端不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用户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设认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用户号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在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动终端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解码信息和预设解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解锁;
当所述移动终端解锁成功时,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7.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生成单元、切换单元和通信单元;其中,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通信模式时,根据预设模块的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号码;根据所述用户号码和预先确定的国家码和国内目的地码生成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其中,所述用户号码包括:第一用户号码和第二用户号码;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满足预先设置的通信条件时,控制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第二通信模式;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处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时,使用所述标识码与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具体用于根据WIFI模块的MAC地址生成所述第一用户号码;或者,根据蓝牙模块的BD_ADDR生成所述第二用户号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发送单元和第一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用于通过通信基站将所述标识码发送至通信数据库;
所述第一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基站接收所述通信数据库下发的判断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认证单元,用于根据用户输入的认证信息和预设认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的用户身份进行认证;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对所述用户身份认证通过时,根据所述物理地址生成所述用户号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解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输入的解码信息和预设解码信息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解锁;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当所述移动终端解锁成功时,通过所述通信基站与所述通信数据库进行通信。
12.一种通信数据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数据库包括:第二接收单元、判断单元和第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移动终端通过通信基站发送的所述移动终端的标识码;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标识码与预先保存的目标标识码,判断所述移动终端是否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基站将判断结果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数据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判断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是否匹配成功;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移动终端满足所述通信条件;当所述标识码与所述目标标识码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移动终端不满足所述通信条件。
CN201710117050.1A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5409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7050.1A CN108540974B (zh)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6/490,337 US11064344B2 (en) 2017-03-01 2017-08-10 Physical address-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database
EP17898644.4A EP3592013A1 (en) 2017-03-01 2017-08-10 Physical address-based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database
PCT/CN2017/096906 WO2018157556A1 (zh) 2017-03-01 2017-08-10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移动终端及通信数据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17050.1A CN108540974B (zh)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40974A true CN108540974A (zh) 2018-09-14
CN108540974B CN108540974B (zh) 2022-06-07

Family

ID=63369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17050.1A Active CN108540974B (zh) 2017-03-01 2017-03-01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4344B2 (zh)
EP (1) EP3592013A1 (zh)
CN (1) CN108540974B (zh)
WO (1) WO20181575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6245A (zh) * 2019-04-22 2020-10-27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c码兼容方法和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63866B (zh) * 2021-12-13 2024-03-29 广州奕至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化烧录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44350A1 (en) * 2008-12-08 2010-06-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 P. Methods, device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registration of multi-mod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CN102624742A (zh) * 2012-04-01 2012-08-01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移动设备和家庭智能终端之间通信安全的方法
CN103124267A (zh) * 2013-02-07 2013-05-29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登录/注册的方法、系统和云端服务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2033B2 (en) * 2006-05-25 2017-02-14 Celltrust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crypted mobile voice communications
US8208615B2 (en) 2007-04-27 2012-06-26 Cisco Technology, Inc. Calculating a fully qualified number
CN101459899A (zh) * 2009-01-09 2009-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用户的号码分配方法及通信网络
CN105554262B (zh) 2015-12-11 2018-11-02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运行模式切换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44350A1 (en) * 2008-12-08 2010-06-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 P. Methods, device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registration of multi-mode communications devices
CN102624742A (zh) * 2012-04-01 2012-08-01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移动设备和家庭智能终端之间通信安全的方法
CN103124267A (zh) * 2013-02-07 2013-05-29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登录/注册的方法、系统和云端服务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6245A (zh) * 2019-04-22 2020-10-27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c码兼容方法和终端
CN111836245B (zh) * 2019-04-22 2021-08-06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cc码兼容方法和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57556A1 (zh) 2018-09-07
US20200314630A1 (en) 2020-10-01
CN108540974B (zh) 2022-06-07
US11064344B2 (en) 2021-07-13
EP3592013A1 (en) 2020-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0331B (zh) 网络验证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US9191818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OTA management of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
US823888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uthentication of mobile terminal
CN103297408B (zh) 登录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网络服务器
CN107086979B (zh) 一种用户终端验证登录方法及装置
WO201103260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data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1557406A (zh) 一种用户终端的认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579966A (zh) 远程访问内网的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和终端设备
US10390226B1 (en) Mobil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IM card and device-related parameters
JPH1098772A (ja) ページングチャネルの仮想番号による移動電話の遠隔立ち上げ
CN106060034A (zh) 账号登录方法和装置
US6741872B1 (en) Method of authorizing access to a cellular mobile radio network from a simplified telephone and an associated mobile radio system and simplified telephone
JP2006050523A (ja) 認証ベクトル生成装置、加入者認証モジュール、移動通信システム、認証ベクトル生成方法、演算方法及び加入者認証方法
US20020081179A1 (en) Smart card of a terminal, a terminal using a smart card, and an improve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a user by means of a smart card
CN108540974B (zh) 一种基于物理地址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7508784B (zh) 一种应用登录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5933890A (zh) 一种嵌入式sim卡实现方法及系统、用户终端及服务器
AU2010288520B2 (en) A chip card, an electronic system, a method being implemented by a chip car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11510910B (zh) 通信模块频段设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6341374B (zh) 一种限制非许可用户设备接入家庭网关的方法和装置
CN105744506A (zh) 硬件共享方法、硬件共享装置和终端
CN110311928B (zh) 云终端系统的网络认证方法以及认证设备
CN105472125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5150075A (zh) 基于共享密钥进行数据通信的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EP4213515A1 (en) Method of providing a communication function in a user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