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2898B -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92898B
CN108492898B CN201810215715.7A CN201810215715A CN108492898B CN 108492898 B CN108492898 B CN 108492898B CN 201810215715 A CN201810215715 A CN 201810215715A CN 108492898 B CN108492898 B CN 108492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reactor
rod
counting rate
cur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157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92898A (zh
Inventor
谭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Daya Bay Nuclear Power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Co Ltd
Lingdong Nuclear Power Co Ltd
Guangdong Nuclear Power Joint Ven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Daya Bay Nuclear Power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Co Ltd
Lingdong Nuclear Power Co Ltd
Guangdong Nuclear Power Joint Ven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Daya Bay Nuclear Power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Co Ltd, Lingdong Nuclear Power Co Ltd, Guangdong Nuclear Power Joint Ven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21571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928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92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2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92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2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10Structural combination of fuel element, control rod, reactor core, or moderator structure with sensitive instruments, e.g.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ity, strain
    • G21C17/104Measuring reactiv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获取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和第二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采用本方法能够降低测量过程安全风险。

Description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核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核安全法规的要求,换料后的反应堆堆芯必须进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以验证堆芯设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控制棒价值测量是其中的重要一项。控制棒能够吸收反应堆裂变产生的中子,是对反应堆进行紧急控制和功率调节所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通过在反应堆提升或插入控制棒可以实现堆芯反应性的控制,即实现反应堆反应状态的控制。当反应堆裂变产生的中子数与由于泄露或被控制棒吸收等损失掉的中子数平衡时,反应堆处于临界状态。当反应堆裂变产生的中子数少于损失掉的中子数时,反应堆处于次临界状态。当反应堆裂变产生的中子数多于损失掉的中子数时,反应堆处于超临界状态。
控制棒价值则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将一根完全插入的控制棒全部提出堆芯所引起的反应性变化的绝对值,即有控制棒存在时和没有控制棒存在时反应堆的反应性之差,是对控制棒补偿反应性效率的一种度量。传统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主要有调硼法和换棒法。但这两种方法均需依赖反应性仪进行测量,而反应性仪只能在堆芯反应性处于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时才能进行测量。在临界状态及超临界状态下,堆芯反应性较强,此时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测量过程安全性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所述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所述方法包括: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获取所述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所述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后计数率和所述第二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之前,还包括:获取采用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的多组历史实验数据;所述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构建与所述换料模式相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二价值曲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二价值曲线包括: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根据所述历史修正因子,将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所述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所述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所述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二价值曲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包括: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初始计数率;将所述初始计数率与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所述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根据所述目标修正因子,对所述动棒前计数率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包括:根据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生成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将所述动棒前计数率作为输入参数值输入所述动棒前反应性模型,计算得到对应的输出参数值,将所述输出参数值作为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包括:计算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与所述动棒后增殖因子的比值;对所述比值进行取对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所述控制棒价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包括: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获取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所述动棒后增殖因子分别对应的理论值;根据所述理论值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计算所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所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判断所述偏差是否大于阈值;若是,生成偏差预警信息。
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装置,所述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所述装置包括:次临界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次临界参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所述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后计数率和所述第二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价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获取所述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所述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后计数率和所述第二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获取所述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所述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后计数率和所述第二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上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根据反应堆的换料模式可以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可以获取探测器对应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可以获取探测器对应的动棒后计数率;根据动棒前计数率以及目标坐标系中的第一价值曲线,可以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以及目标坐标系中的第二价值曲线,可以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可以计算得到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由于是在堆芯反应性较弱的次临界状态下测量,可以降低反应堆机组在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中现场的安全风险。由于只需测量探测器的计数率及借助预先构建的目标坐标系,即可计算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可以简化试验操作,进而可以缩短中子物理启动试验的试验时间,也可以降低试验人员的人为失误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坐标系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构建目标坐标系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反应堆102与探测器104电连接,探测器104与终端106电连接。其中,反应堆102包括压力容器,以及置于压力容器内的堆芯、控制棒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堆芯作为反应堆进行核反应的燃料,在达到要求的燃耗时,必须从反应堆102中取出并用新的燃料代替之,即进行换料。终端106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换料具有多种实现模式(以下称“换料模式”),即可以采用不同的燃料组件装载方式。终端106中预存储了反应堆102在多种换料模式下分别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每个目标坐标系包括根据相同换料模式下的历史实验数据生成的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换料后的堆芯需要进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当进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时,终端106在反应堆102处于第一次临界状态时获取探测器104对应的动棒前计数率,在反应堆102处于第二次临界状态时获取探测器104对应的动棒后计数率。终端106获取反应堆102的换料模式,根据该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终端106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102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和第二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102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终端106根据测量得到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即可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由于是在次临界状态下测量控制棒价值,能够降低测量过程的安全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反应堆对应计数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计数器的动棒后计数率。
插入反应堆的控制棒有多根,即为控制棒组。控制棒组包括S棒(安全棒),G棒(功率调节棒)和R棒(温度调节棒)。当通过提升控制棒增加堆芯反应性时,控制棒在反应堆的提升顺序为S棒、G棒、R棒。
第一次临界状态是指控制棒完全插入,即存在控制棒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第二次临界状态是指控制棒完全提出,即不存在控制棒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在测量不同类型的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时,对应的第一次临界状态和第二次临界状态可以不同。例如,当需要测量S棒的微积分价值时,第一次临界状态可以是S棒仍位于堆底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第二次临界状态可以是S棒提升至堆顶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当需要测量G棒的微积分价值时,第一次临界状态可以是S棒提升至堆顶,而G棒仍位于堆底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第二次临界状态可以是G棒提升至堆顶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以下将以G棒微积分价值测量为例进行描述。
需要说明的时,第一次临界状态与第二次临界状态均是距离临界状态比较远的次临界状态,此时反应堆反应性比较弱。在达到第二次临界状态后,通常需要稀释反应堆中的硼浓度才会达到临界状态。
当进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时,将位于堆底的不同类型控制棒依次向堆顶方向提升,控制增加堆芯反应性。在实验过程中,堆芯裂变产生中子,探测器对产生中子的数目进行计数测量。探测器在实验过程的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计数率C。终端获取探测器分别在第一次临界状态和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计数率,将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计数率记作动棒前计数率C1,将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计数率记作动棒后计数率C2。
步骤204,获取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
堆芯裂变产生的中子数N(以下称“裂变中子数”)遵循以下公式:
其中,S为源中子数,Keff为堆芯裂变对应的有效增殖因子,ε1为修正因子。ε1可以是1-Keff与1-Ks的比值,Ks为有外源时平均外源裂变对应的增值因子。Keff是由特定的中子源引发的部分堆芯裂变中子而反映出来的增殖特性。Keff与Ks具有相似的增殖特性,ε1可以理解为对Ks进行修正得到Keff的因子。
反应堆自次临界状态到临界状态的过程,有效增殖因子Keff随计数率C的变化遵循以下公式:
其中,a为探测器的灵敏度,ε2为探测器的响应系数。若将aε1S记作等效源中子数S′,将C/ε2记作修正计数率C′,则上述公式可以转化为:
由此,可以以修正计数率C′的倒数(以下称“修正倒计数率”)为横坐标,以有效增殖因子Keff为纵坐标构建目标坐标系。还可以利用在历史进行的多次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中已经得到的反应堆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修正倒计数率1/C′和有效增殖因子Keff的参数值,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多条价值曲线。价值曲线是指能够反映有效增殖因子Keff的增殖特性的曲线。该价值曲线可以是直线。
有效增殖因子Keff的增殖特性与反应堆的工作状态相关。反应堆在不同工作状态,有效增殖因子Keff具有不同的增殖特性,因而可以针对不同工作状态分别生成对应的价值曲线。例如,构建第一次临界状态对应的第一价值曲线,构建第二次临界状态对应的第二价值曲线。
目标坐标系可以是如图3所示,Gin表示第一次临界状态,Gout表示第二次临界状态,L3C03与L3C04分别表示不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的实验标识。L3C03试验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实验数据,在图中形成的坐标点为空心圆;L3C04试验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实验数据,在图中形成的坐标点为实心圆;空心圆与实心圆的连线形成相应换料模式下第一次临界状态对应的第一价值曲线L1。L3C03试验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实验数据,在图中形成的坐标点为空心三角;L3C04试验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实验数据,在图中形成的坐标点为实心三角;空心三角与实心三角的连线形成相应换料模式下第二次临界状态对应的第二价值曲线L2。
有效增殖因子Keff的增殖特性还与反应堆的换料模式相关。换言之,不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中,只要反应堆采用的换料模式相同,则反应堆在相同工作状态下,有效增殖因子Keff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增殖特性,即Keff相对1/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再换句话说,只要反应堆采用的换料模式相同,不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得到的反应堆在相同工作状态下的实验数据,在上述目标坐标系形成的坐标点位于同一条价值曲线上。
步骤206,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和第二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
终端存储了反应堆在多种换料模式下分别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可以是按照上述方式预先构建的直角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对应的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次临界状态对应的第二价值曲线。终端获取本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中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该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
可以通过在目标坐标系描点的方式,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如图3所示,根据在本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L3C05获取到的动棒前计数率C1′,可以在第一价值曲线上确定一个坐标点(对应图中五角星),该坐标点的纵坐标即为动棒前增殖因子Keff1。根据获取到的动棒后计数率C2′,可以在第二价值曲线上确定一个坐标点(对应图中矩形),该坐标点的纵坐标即为动棒后增殖因子Keff2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包括:根据第一价值曲线生成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将动棒前计数率作为输入参数值输入动棒前反应性模型,计算得到对应的输出参数值,将输出参数值作为动棒前增殖因子。
目标坐标系中每条价值曲线具有对应的曲线表达式。例如,第一价值曲线对应的曲线表达式为动棒前反应性模型,第二价值曲线对应的曲线表达式为动棒后反应性模型。如图3所示,第一价值曲线对应的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可以是:
将获取到的动棒前计数率C1′带入该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Keff1;将获取到的动棒后计数率C2′带入对应的动棒后反应性模型,可以计算得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Keff2。通过动棒前反应性模型确定动棒前增殖因子可以提高动棒前增殖因子的准确性。
步骤208,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控制棒价值是指将一根插入至堆底的控制棒提升至堆顶时,引起的堆芯反应性变化的绝对值。动棒前增殖因子可以反映控制棒插入至堆底时堆芯的反应性;动棒后增殖因子可以反映控制棒提升至堆顶时堆芯的反应性。终端可以通过比较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获取存在控制棒时与未存在控制棒时堆芯反应性变化值,进而计算得到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本申请提供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主要用于控制棒积分价值的测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包括:计算动棒前增殖因子与动棒后增殖因子的比值;对比值进行取对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控制棒价值。
在次临界状态下由于反应堆的通量水平太低,传统的反应性仪无法达到足够的精确性要求。而本实施例在次临界状态下借助预先构建的目标坐标系进行控制棒价值的测量,既可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又可以降低测量过程的安全风险。
在次临界状态下测量控制棒价值,可以降低测量过程的安全风险。例如,可以减少快速移动控制棒时发生卡涩、触发倍增时间短等带来的安全风险。此外,传统的调硼法或换棒法测量控制棒价值,需要配备额外的高压电源,电厂需要对和仪表测量系统实施相关变更改造后方可实施,实施成本较高,过程繁琐,且对核仪表测量系统实施的变更改造会带来潜在的跳堆风险。本实施例不需要在现场实施改造,消除了变更改造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次临界状态下测量控制棒价值,还可以缩短中子物理启动试验的试验时间。传统的中子物理启动试验需要在临界状态下进行,由于临界状态存在较强的辐射,探测器需要对反应堆的辐射密度I0进行测量,造成功率量程探测器的占用,也使得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实验时间延长。而本实施例堆芯反应性较弱的次临界状态下进行,无需占用功率量程探测器,免去了辐射密度的测量时间,从而缩短中子物理启动试验的试验时间。
本实施例中,根据反应堆的换料模式可以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可以获取探测器对应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可以获取探测器对应的动棒后计数率;根据动棒前计数率以及目标坐标系中的第一价值曲线,可以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以及目标坐标系中的第二价值曲线,可以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可以计算得到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由于是在堆芯反应性较弱的次临界状态下测量,可以降低反应堆机组在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中现场的安全风险。由于只需测量探测器的计数率及借助预先构建的目标坐标系,即可计算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可以简化试验操作,进而可以缩短中子物理启动试验的试验时间,也可以降低试验人员的人为失误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步骤204根据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之前,还包括构建目标坐标系的步骤。构建目标坐标系的步骤包括:
步骤402,获取采用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的多组历史实验数据;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
步骤404,构建与换料模式相对应的目标坐标系。
步骤406,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终端构建多种换料模式的反应堆分别对应的目标坐标系具体的,终端以修正计数率C′的倒数(以下称“修正倒计数率”)为横坐标,以有效增殖因子Keff为纵坐标构建与相应换料模式对应的目标坐标系。
终端利用相同换料模式的两次或两次以上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分别对应的历史实验数据,在目标坐标系生成多条能够反映有效增殖因子Keff的增殖特性的价值曲线。具体的,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终端将每次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对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终端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生成对应的多个坐标点,如图3中的空心圆和实心圆。连接多个坐标点形成的曲线即为第一价值曲线。终端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生成对应的多个坐标点,如图3中的空心三角和实心三角。连接多个坐标点形成的曲线即为第二价值曲线。
本实施例中,利用相同换料模式的两次或两次以上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分别对应的历史实验数据,预先构建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可以用于根据测得的修正倒计数率1/C′直接确定对应的有效增殖因子Keff,从而可以提高控制棒价值测量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包括: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根据历史修正因子,将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不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采用的探测器的灵敏度a可能不同。为了避免探测器灵敏度a的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终端对独立于第一次临界状态和第二次临界状态的其他次临界状态(以下称“第三次临界状态”)下探测器的灵敏度a进行归一化。在测量不同类型的控制棒的微积分价值时,对应的第三次临界状态可以不同。例如,当需要测量S棒的微积分价值时,第三次临界状态可以是G棒提升至堆顶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当需要测量G棒的微积分价值时,第三次临界状态可以是R棒提升至指定棒位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
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终端根据第三原始计数率,对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二原始计数率进行修正。具体的,终端将预设计数率或者其中一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作为目标计数率。终端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将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全部转化为目标计数率。终端根据转化之前和转化之后的第三原始计数率,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例如,在上述举例中,L3C03试验中探测器对应的第一原始计数率为60cps,第二原始计数率为80cps,第三原始计数率为100cps;L3C04试验中探测器对应的第一原始计数率为100cps,第二原始计数率为150cps,第三原始计数率为200cps,若目标计数率为100cps,即将L3C03试验和L3C04试验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归一化为100cps,则L3C03试验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为1,L3C03试验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为1/2。
终端通过将历史修正因子与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相乘,将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通过将历史修正因子与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二原始计数率相乘,将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例如,在上述举例中,L3C03试验中探测器对应的第一修正计数率为60cps,第二修正计数率为80cps;L3C04试验中探测器对应的第一修正计数率为100*1/2=50cps,第二修正计数率为150*1/2=75cps。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举例中的数值仅为了读者更清楚的理解技术方案,具体数值的实际意义可以不做考究。
终端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本实施例中,在把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后,不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中,反应堆在相同工作状态下对中子源的影响是相似的。在把计数率归一化后,不同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对应的历史实验数据可以看成是在同一个反应堆上进行试验得到的,从而可以减少探测器灵敏度a的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对同一工作状态下不同修正后计数率对应的有效增殖因子进行比较。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包括: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初始计数率;将初始计数率与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根据目标修正因子,对动棒前计数率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本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中,终端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计数率,记作初始计数率。终端按照上述方式对初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即根据目标计数率确定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通过将目标修正因子分别与动棒前计数率和动棒后计数率相乘,对动棒前计数率和动棒后计数率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修正后的动棒后计数率。例如,在上述举例中,若L3C05试验中探测器对应的初始计数率为120cps,则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5/6,假设L3C05试验中探测器对应的动棒前计数率C1=66cps,动棒后计数率C1=90cps,则对应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C1′=55cps,修正后的动棒后计数率C2′=75cps。
本实施例中,在对动棒前计数率和动棒后计数率进行修正后,本次中子物理启动试验与历史的多次中子物理启动试验分别得到的历史实验数据,可以看成是在同一个反应堆上进行试验得到的,从而可以减少探测器灵敏度a的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也可以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与同一工作状态下不同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至因子进行比较。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包括: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获取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分别对应的理论值;根据理论值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计算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判断偏差是否大于阈值;若是,生成偏差预警信息。
上述方式借助目标坐标系获取到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的控制棒价值为测量值。如果已经采用上述方式对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进行过至少两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则可以采用该至少两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测得的历史实验数据构建目标坐标系。若尚未采用上述方式对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进行过中子物理启动实验或只进了一次,则最初的目标坐标系中的价值曲线可以是根据预设的动棒前理论模型和动棒后理论模型构建的。在动棒前理论模型中,通过对探测器灵敏度a、修正因子ε1和源中子数S赋予初值,设置等效源中子数S′=aε1S为能够模拟有效增殖因子Keff增殖特性的斜率值。例如,动棒前理论模型可以是:
动棒前理论模型和动棒后理论模型中的参数可以是根据调硼法或换棒法在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下测得的控制棒价值不断训练修正得到的。
在按照上述方式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的测量值后,为了对本次测得的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可以将本次实验测得的修正后动棒前计数率输入动棒前理论模型,将修正后动棒后计数率输入动棒后理论模型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的理论值。
终端计算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比较该偏差是否大于阈值。阈值可以是预先设定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如10%。当偏差大于阈值时,表示本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存在因参数录入错误等原因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在换料时燃料组件装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终端给出偏差预警信息,以提示试验人员及时调整计算参数和/或燃料组件装载方式。当偏差小于或等于阈值时,表示本次中子物理启动实验测得的控制棒价值测量值可以作为最终控制棒价值。
本实施例中,在得到控制棒价值的测量值后,及时对测得的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和图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和图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装置,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包括:次临界参数获取模块502、次临界参数处理模块504和价值计算模块506,其中:
次临界参数获取模块502,用于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
次临界参数处理模块504,用于获取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和第二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
价值计算模块506,用于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目标坐标系构建模块508,用于获取采用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的多组历史实验数据;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构建与换料模式相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目标坐标系构建模块508还用于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根据历史修正因子,将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次临界参数处理模块504还用于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初始计数率;将初始计数率与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根据目标修正因子,对动棒前计数率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次临界参数处理模块504还用于根据第一价值曲线生成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将动棒前计数率作为输入参数值输入动棒前反应性模型,计算得到对应的输出参数值,将输出参数值作为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价值计算模块506还用于计算动棒前增殖因子与动棒后增殖因子的比值;对比值进行取对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控制棒价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价值计算模块506还用于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获取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分别对应的理论值;根据理论值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计算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判断偏差是否大于阈值;若是,生成偏差预警信息。
关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获取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和第二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采用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的多组历史实验数据;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构建与换料模式相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根据历史修正因子,将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初始计数率;将初始计数率与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根据目标修正因子,对动棒前计数率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第一价值曲线生成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将动棒前计数率作为输入参数值输入动棒前反应性模型,计算得到对应的输出参数值,将输出参数值作为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计算动棒前增殖因子与动棒后增殖因子的比值;对比值进行取对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控制棒价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获取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分别对应的理论值;根据理论值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计算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判断偏差是否大于阈值;若是,生成偏差预警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获取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后计数率和第二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获取采用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的多组历史实验数据;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构建与换料模式相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根据历史修正因子,将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目标坐标系中生成第二价值曲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探测器的初始计数率;将初始计数率与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根据目标修正因子,对动棒前计数率进行修正;根据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第一价值曲线,确定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第一价值曲线生成动棒前反应性模型;将动棒前计数率作为输入参数值输入动棒前反应性模型,计算得到对应的输出参数值,将输出参数值作为动棒前增殖因子。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计算动棒前增殖因子与动棒后增殖因子的比值;对比值进行取对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控制棒价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获取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分别对应的理论值;根据理论值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计算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判断偏差是否大于阈值;若是,生成偏差预警信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所述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所述方法包括:
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所述第一次临界状态包括存在所述控制棒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次临界状态包括不存在所述控制棒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
获取所述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所述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
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后计数率和所述第二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
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之前,还包括:
获取采用相同换料模式的反应堆的多组历史实验数据;所述历史实验数据包括第一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一原始计数率和第一有效增殖因子,以及第二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二原始计数率和第二有效增殖因子;
构建与所述换料模式相对应的目标坐标系;
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一价值曲线;
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二价值曲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历史实验数据还包括第三次临界状态下的第三原始计数率;根据多个第一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原始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二价值曲线包括:
对不同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每组历史实验数据对应的历史修正因子;
根据所述历史修正因子,将相应历史实验数据中的所述第一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一修正计数率,将所述第二原始计数率转化为第二修正计数率;
根据多个第一修正计数率以及每个所述第一修正计数率对应的第一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一价值曲线;根据多个第二修正计数率以及分别对应的第二有效增殖因子,在所述目标坐标系中生成所述第二价值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包括:
在第三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初始计数率;
将所述初始计数率与多组历史实验数据中的第三原始计数率进行归一化,确定所述初始计数率对应的目标修正因子;
根据所述目标修正因子,对所述动棒前计数率进行修正;
根据修正后的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生成动棒前反应性模型;
将所述动棒前计数率作为输入参数值输入所述动棒前反应性模型,计算得到对应的输出参数值,将所述输出参数值作为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包括:
计算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与所述动棒后增殖因子的比值;
对所述比值进行取对数运算,将运算结果作为所述控制棒价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包括:
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
获取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所述动棒后增殖因子分别对应的理论值;
根据所述理论值计算得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
计算所述控制棒价值理论值与所述控制棒价值测量值的偏差;
判断所述偏差是否大于阈值;
若是,生成偏差预警信息。
8.一种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装置,所述控制棒在反应堆中移动,所述装置包括:
次临界参数获取模块,用于在第一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反应堆对应探测器的动棒前计数率,在第二次临界状态下获取所述探测器的动棒后计数率;所述第一次临界状态包括存在所述控制棒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所述第二次临界状态包括不存在所述控制棒时反应堆的工作状态;
次临界参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反应堆的换料模式,根据所述换料模式获取对应的目标坐标系;所述目标坐标系包括第一价值曲线和第二价值曲线;根据所述动棒前计数率和所述第一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前增殖因子;根据所述动棒后计数率和所述第二价值曲线,确定所述反应堆内中子数对应的动棒后增殖因子;
价值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动棒前增殖因子和动棒后增殖因子,计算控制棒价值。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810215715.7A 2018-03-15 2018-03-15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8492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15715.7A CN108492898B (zh) 2018-03-15 2018-03-15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15715.7A CN108492898B (zh) 2018-03-15 2018-03-15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2898A CN108492898A (zh) 2018-09-04
CN108492898B true CN108492898B (zh) 2019-12-27

Family

ID=633395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15715.7A Active CN108492898B (zh) 2018-03-15 2018-03-15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92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73119B (zh) * 2018-09-13 2022-02-11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在临界装置上测量大反应性时优化中子探测器位置的方法
CN110010256B (zh) * 2019-04-29 2021-07-20 岭澳核电有限公司 核电站在次临界状态下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03058B (zh) * 2020-03-26 2022-05-03 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 核反应堆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
CN112651116B (zh) * 2020-12-21 2022-07-08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临界硼浓度搜索的方法及设备
CN112632771A (zh) * 2020-12-21 2021-04-09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求解燃耗计算响应灵敏度的方法及设备
CN113192659B (zh) * 2021-03-19 2023-01-2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基于原测中子信号平均采样的核反应堆反应性测量方法
CN114242280B (zh) * 2021-11-17 2023-05-16 华能核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反应堆反应性测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71220B (zh) * 2021-12-03 2024-02-2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控制棒和/或控制鼓积分价值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5099139B (zh) * 2022-06-21 2024-04-09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针对反应堆机械反应性补偿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CN115331844B (zh) * 2022-09-08 2024-04-23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核反应堆次临界下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1665B2 (ja) * 1993-02-03 2002-05-13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未臨界状態における原子炉の制御棒価値測定方法及び制御棒価値測定のための原子炉反応度計
CN100492547C (zh) * 2005-06-18 2009-05-27 蔡光明 反应堆反应性测量方法
JP2015148524A (ja) * 2014-02-07 2015-08-20 株式会社グローバル・ニュークリア・フュエル・ジャパン 原子炉の制御棒価値を求める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6531254A (zh) * 2016-10-20 2017-03-22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新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
CN106898394B (zh) * 2017-03-31 2018-06-29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wwer六角形栅格堆芯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2898A (zh) 2018-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92898B (zh)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控制棒价值测量方法和装置
Williamson et al. Validating the BISON fuel performance code to integral LWR experiments
WO2020221290A1 (zh) 核电站在次临界状态下进行控制棒价值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11339700B (zh) 核电汽轮机叶片的疲劳损伤评估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Leray et al. Methodology for core analyses with nuclear data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to Swiss PWR operated cycles
Irkimbekov et al. Neutronics model of the IVG. 1M reactor: development and critical-state verification
CN108062988B (zh) 反应堆物理启动方法及系统
Pastore et al. Analysis of fuel rod behavior during loss-of-coolant accidents using the BISON code: Fuel modeling developments and simulation of integral experiments
CN112086212A (zh) 一种反应性仪离线标定测试方法及系统
US20230298774A1 (en) Method of dynamic control rod reactivity measurement
Feria et al. Creep assessment of Zry-4 cladded high burnup fuel under dry storage
CN112037946A (zh) 一种用于核电站蒸汽发生器的泄漏检测方法和装置
KR102105037B1 (ko) 원자로 크러드 분석 장치 및 방법
RU2362222C1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одкритичности остановленной ядерной установки без выхода в критическое состояние
CN114694862A (zh) 核电厂功率分布测量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g et al. Reactor core power mapping based on Bayesian inference
Feria et al. Critical review of data and correlations describing key clad thermo-mechanical processes under SFR transient conditions: Alternative modelling
Park et al. Calibration method of liquid zone controller using the ex-core detector signal of CANDU 6 reactor
Casagranda et al. Metallic Fuel Validation Plan
CN113257448B (zh) 一种用于核电厂反应堆外推临界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Sabitova et al.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in LEU-fuel of the IVG. 1M reactor
Labarile et al. TSUNAMI-3D and SAMPLER/KENO comparison for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in neutron multiplication factor for LWRs
Bae et al.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SFR Nuclear Code System for Regulatory Evaluation
Lee et al. Refinement MRP-135 constitutive equation model for tensile properties of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Choi et al. Resonance interference method in lattice physics code STREA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