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27A - 中华佛教文化城 - Google Patents

中华佛教文化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927A
CN1084927A CN 93118888 CN93118888A CN1084927A CN 1084927 A CN1084927 A CN 1084927A CN 93118888 CN93118888 CN 93118888 CN 93118888 A CN93118888 A CN 93118888A CN 1084927 A CN1084927 A CN 1084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subregion
buddhist
hall
buddh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311888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96C (zh
Inventor
王志远
刘广元
丁明夷
黄锋
张白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9311888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296C/zh
Publication of CN1084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9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种建筑群,特别涉及一种佛教文化 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及其结构。本发明的“中华佛教文 化城”按“三宝”、“三学”、“纵三世”、“横三世”、“五方 五佛”和“显密融通”,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俱全的理 念合理分布,主要包括佛、法、僧、戒、定、慧等六大区, 23个分区,95个景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全部 构思是使佛教以文化而非纯宗教的形象出现,为佛教 文化服务于当今时代和社会创造了新形式,为建设精 神文明和发展旅游开创了新的形式和途径。

Description

本发明属于一种建筑群,特别涉及一种佛教文化建筑物的总体布置及其结构。
佛教文化建筑目前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仿古、复原各占一半,如河北香河的“天下第一城”,另一类是原状缩微,如深圳的“锦锈中华”,北京丰台的“世界公园”等,这两类均属模仿组合,没有自身的创新,缺乏推陈出新的精神和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佛教文化的现实表现的方法提出新的技术方案,以20世纪90年代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技发展成果为基础,提出一种“中华佛教文化城”的构思和设计方案,它生动、具体、形象地为佛教文化创造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它运用并浓缩了全部佛史及佛学的精华,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从整体布局到个体设计均加以创造性的改进,因此,这是一项对于佛教文化与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发展和进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精华应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发展旅游业,开辟新景点的过程中,本发明不盲目仿古,不浅薄媚俗,要为中华大地留下几处具有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人文景观,为匡正人心,淳化世风造一方净土。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华佛教文化城”依照“今日之精品,后世之文物”的高标准,综合古今中外一切可能的文化表现方式和建筑表现形式,采用现代科技和新型材料,高品位、高质量地体现佛教文化之精华。
本发明的“中华佛教文化城”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南下梢为入口,按“三宝”、“三学”、“纵三世”、“横三世”、“五方五佛”、“显密融通”,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俱全的理念合理分布。其中“三宝”为“佛、法、僧”;“三学”为“戒、定、慧”,“纵三世”为过去、现在、未来,“横三世”为娑婆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五方五佛”(又称五智五身)为大日如来具五智化为五方五佛,即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东方阿閦佛(金刚智),南方宝生佛(灌顶智),西方阿弥陀佛(莲花智或转法轮智)和北方不空成就佛(羯磨智)。
本发明中“中华文化佛教城”大致分为六大区,23个分区和95个景点。
第一大区:僧区
(一)山门分区(包括4景点)
1、龙象甬道。从公路进入景区。甬道起点两侧置汉白玉龙象。甬道每九级一层,至山门前计九层八十一级,象征佛学法门八十一科。(包括1色、2心、3五阴、4十二入、5十八界、6四谛、7十二因缘、8十八空、9六度、10四智)洁净宽敞。占地120-200平方米。
2、五坊。建雁翅状、左右递进的五座牌坊,中为真谛观,左一为清静观,右一为智慧观,左二为大慈观,右二为大悲观,又可象征五轮、五作,即地水火风空,可于每一牌坊内置一象征物,世界依此五轮而成立。金碧辉煌。占地150-250平方米,高8-12米。
3、三门。性空、般若、解脱。按汉代风格创建。中门纹饰为金刚杵,左右门纹饰为莲花。门柱浮雕分别为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菩萨,门楣上方浮雕分别为释迦、弥陀和药师横三世佛,正门内为弥勒菩萨立像圆塑。正门题额为“中华佛教文化城”,庄严肃穆。门的尺寸大致为高15-25米,宽25-30米,厚5-8米。
4、三门内接三条汉白玉道通向博览馆区,中间为中道,左为空道,右为假道。中道左右护栏,空道、假道仅外侧加护栏。中道高于左右两道1-2米。步行其上,如越云霄。此道亦可修为旱桥,使人有越出三界之感。桥侧不可植高树,卧柏之类最好,如绿波落于桥下,亦如云相簇。三道共占地360-480平方米。
(二)当代世界佛教博览馆分区(包括2景点)
1、博览馆呈五佛冠状,平面为圆形,内分若干展室,中设大厅。大陆各省及台、港、澳、亚洲、欧美各国佛教组织均可设置自己的展台,不定期更新展示内容。占地2000-3000平方米,高8-15米。
馆正面开五门,门两侧设各省区及各国的象征性旗帜,中悬佛教六色旌旗。门前布五色环花坛,包括多种蕴含之意。
2、馆北侧设“报恩堂”,为前来纪念本门派宗师的佛教徒提供纪念祭典的方便。
(三)大德轩分区(包括3景点)
1、大德轩平面呈新月状,高8米,象征八正道或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弧长37米,象征三十七道品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正)。分别浮雕十位近现代大德的造像,包括杨文会、太虚、虚云、敬安、谛闲、弘一、欧阳竟无、喜饶嘉措、班禅等共十人,显示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恢宏气象。
此轩侧剖面有如唐僧取经所负之笈,取其任重道远、坚韧不拔、求法心切、忍辱负重之意,发扬民族脊梁之精神。因其上有檐,亦可为浮雕遮庇风雨。轩正面除中间嵌入的浮雕为汉白玉所制之外,其余部分以灰色花岗岩石砌成,表面雕成线装书匣状,表现万千典籍,无穷智慧。
2、弧弦的中点,建一心状小型祭拜台,可称发心台,象征发菩提心,得般若智,台下环植莲花于槽内。
3、浮雕像前三米设铁护栏,栏内于每尊像前设一精致的经柜,及蒲团等。本师辫子可膜拜、入定,俗众可求开示。柜内有该师语录小卡无数,求即可得,布施随意。
(四)溯源廊分区(包括六个景点)
1、溯源廊南端在大德轩之北,与发心台相应,建一铸铁“得智屏”,屏上雕“贪、嗔、痴”三毒,以心破此屏,方得上上智。
2、廊建为碑亭形式,分为唐=宋=元=明=清五亭四段,亭为碑亭,将房山文物古碑及今人缅怀此际佛教人物的诗文勒石置于其内,附设该代文物(佛像、碑拓等)复制品及相关的佛教书刊。五亭及廊占地320-500平方米。
3、廊外分设五种藏,分别称为(1)唐如来藏宫(2)宋正法藏殿(3)元法身藏台(4)明出世藏阁(5)清自性藏楼,以喻真性有五藏之义。五种藏占地1000-1500平方米。
此五建筑分呈当时的建筑风格,内部陈设表现该代重要佛教历史事件。如来藏(自性藏):一切诸法不出如来之自性。正法藏(因藏):一切圣人四念处等证法皆取此性为境。法身藏(至得藏):一切圣人信乐此佛性,故得法身之果德。出世藏(真实藏):佛性离一切世间法之过失,真实不坏。自性清静藏(秘密藏):一切法随顺此佛性,是正非邪、即为清静。
4、中心广场,隋静琬巨型圆雕像,花岗岩石雕高15-25米,围列巨石,石上略显经文字样。占地900-1200平方米。
5、汉-两晋-南北朝,建一品字形相联建筑。占地600-800平方米,分称汉经藏馆、晋律藏馆、南北朝论藏馆,以示三藏成就中国佛学之义,且上承“法慧”区,下启“僧”区,与静琬刻石初衷亦有暗合。
6、汉经藏馆北端门外,塑汉白玉白马驮经像,示佛法入东土之肇始。白马状可仿出土的汉马形另行创造,力求古朴大方。
(五)高僧堂分区(包括3个景点)
1、高僧堂尽收历代《高僧传》入传者,附其本传原文、白话译文、英文译文,合印成册,保有版权,广为流布。高僧的塑像,采用不同材料、工艺及艺术手段,形式不拘一格,以各种艺术流派和不同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不拘时而易,不拘人而造,唯新唯美是则。如此,则免去陈旧呆滞之弊,永远体现时代精神,实际上使高僧堂建为当代佛教人物造型艺术馆。
高僧堂平面呈莲花状,玻璃顶,正五瓣,每瓣(厅)可容展作品300件;副五瓣,每瓣做办公室用地;中心为一莲蓬,可设室内喷泉,其中供奉布袋弥勒。占地1500-2500平方米,高8-12米。
2、高僧堂外绿化区要求荷叶状,路径为叶脉,绿草为叶面。
3、居士厅。于高僧堂近处辟一小厅,占地300-500平方米,高8-10米,如莲苞状。中造历代大居士像数十尊,彰显护法之功,令各界施主生欢喜心。
(六)八宗台分区(包括2景点)
1、八宗台要达到使观众明了八宗教义的目的。室内布置要根据教义另行设计。外观平面呈卍字形,筑花冈岩高台,台随字形回折,台阶共八个出口,四角四门分指东西南北,中心四门分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寓八正道,以制八风(利、哀、毁、誉、称、讥、苦、乐)之意。占地1600-2500平方米,高8-15米。台上建筑绿瓦黄梁,曲折回环,折角处建八阁,中心处建一厅,佛居其中,各宗祖师均布于八处,面向中心。
2、宗风园。占地800-1000平方米。八宗台下分若干小区,表现各宗故事(或公案),如虎溪三笑,磨砖作镜等,精选若干组环列台下,总称宗风园。
(七)塔林分区(包括4个景点)
1、历代各式佛塔展示,模拟制作加以说明,以成大观。占地1200-2000平方米
2、高僧大德舍利塔,真诚供奉。
3、保存佛舍利的大型宝塔,既可登临远眺,又可镇守地宫,中贮舍利真身。或将此塔内实际辟为文化城之水塔。
4、若设计为水塔,塔侧可辟放生池。
(八)地藏菩萨道场分区(包括2景点)
1、地藏菩萨现沙门相,着五佛冠,执锡杖、引座骑,高12-18米。道场设坛,平面为锡杖状,铜造像置于杖端圆台,杖柄为引道;端首建小刹,内置法身供奉。引道应以能办水陆道场、放焰口为度。坛高于四围,四围安排随礼供奉处所建筑若干,若杖环状三连台。坛可筑三层,寓意超度三途(火途、血途、刀途;地狱、饿鬼、畜生)。凡插旌旗,置法器、设音响之属,均应俱全。占地2000-3000平方米。
2、慈航普渡渡口建筑。
第二大区:法区
(九)藏经弘法中心分区(包括3景点)
北端为藏经阁,与弘法讲堂连为一体,仿唐式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其中若干屋宇供佛学研究交流中心使用,三位一体。占地6000-8000平方米。
(十)五轮塔分区(1景点)
主体建筑前设五轮塔,以不锈钢制作。
(十一)文殊道场分区(2景点)
面向僧区,在中轴线上,设文殊菩萨道场。文殊骑青狮,高12-16米,道场设坛,平面为宝剑状,铜造像置于剑柄菱形平台,剑身为引道;剑柄端首建小刹,内置法身供奉。引道应以办法会为度。坛可筑五层,意喻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附属设备应俱全。占地2000-3000平方米。
第三大区:慧区(因与第二大区联系密切,故提前)
(十二)五明院分区(包括2景点)
1、五明院为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占地共1000-2000平方米。五院错落安排,因地制宜,以舒适方便为度,不尚奢华。中心建“慧园”。
2、“慧园”建筑群根据佛教成语典故及佛教义理构建,以雕塑作品等组成园林景点,目的在于使游人启迪智慧。占地200-500平方米。
第四大区:戒区
(十三)傣式佛塔分区(包括3景点),包括竹林精舍,短期出家的寮房和傣式佛塔。占地1500-2500平方米。
(十四)斋馆分区(包括2景点),分为傣式和汉式两种建筑形式。占地300-500平方米。
(十五)普贤菩萨道场分区(2景点),普贤骑白象,道场设坛,平面为如意状,铜造像高12-18米,置于如意云头平台上,如意柄为引道。引道北端分两股上平台。平台下有空间。平台南端建小刹内置法身供奉。法事活动在台下及引道上举行,坛只筑一层,取一行三昧之意,以戒为师,一心成佛。占地2000-3000平方米。
(十六)法器陈列馆分区(包括1景点)
第五大区:定区
(十七)禅定院分区(包括3景点),占地1000-2000平方米,平面按梵文或藏文三字真言构造,以回廊、寮房、静修室相续回环。中建一座四层的大宝楼阁,寓四禅天。院内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分为三部分。
(十八)神武馆分区(2景点),平面按“神”字布局,以开合取势。建筑物天篷内的空间为观摩习武场地。占地1500-2000平方米
(十九)茶禅斋分区(2景点),按唐代风格修筑,小中见大,表现茶道在中国的渊源。为增加趣味,可增辟一日本风格的小茶室,以示对照。占地500-700平方米。
(二十)观音菩萨道场分区(2景点)。观音骑朝天吼,道场设坛,平面呈宝瓶状,口向南,铜造像高12-20米置于北侧。瓶底建小刹,内置法身供养。瓶颈部为引道,可作法事。辟倒影池、喷泉、流水阶等。坛筑六层,取六度、六道、六忍、六即诸义。占地2000-3000平方米。
第六大区:佛区(北城)
(二十一)娑婆世界分区(包括19景点)
1、过去世小区(包括2景点)
(1)立七真如门(流转真如、实相真知、唯识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静真如、正行真如)七门连如城垣,中间一门额书:“娑婆世界”。占地150-250平方米。
(2)城垣上安奉七佛(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现在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3)七佛分七室,壁上绘其过去世之圣迹。七室相连,横列城垣之上。
2、原始佛教小区(入北城甬道包括6景点)
(1)本小区平面作法轮状,占地800-1200平方米,中心一石,刻佛陀足印。后竖六色佛旗,夜晚发出六色光柱。
(2)南端树阿育王柱,纪念佛陀诞生。
(3)东端建大菩提塔,纪念佛陀成道。
(4)北端建转法轮塔,纪念佛陀初转法轮。
(5)西端建涅槃塔,纪念佛陀涅槃
柱高、塔高均以表意为准,达到象征的目的。
3、部派及大乘佛教小区(入北城东南与2小区平行,包括3景点)
(1)围一小城,占地1000-1500平方米,象征王舍城、建十大弟子、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堂。表现第一次结集的盛况,突出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区分。
(2)城内四壁绘壁画或浮雕部派佛教故事
(3)设展室介绍部派佛教的观点,特别是从学术角度介绍中观派和瑜珈行派的观点,展现从部派向大乘的发展。
4、密乘佛教小区,占地1000-1500平方米,(入北城西南侧,与2小区平行,包括3景点)
(1)建曼陀罗坛场
(2)仿藏式构城垣
(3)设室介绍密乘教义
5、须弥山区占地1200-1800平方米(入北城、过2小区向北,包括3景点)
(1)此区是娑婆世界的主体,堆筑巨型须弥山,中空,分三层,象征欲界、色界、无色界;内设迷宫,通向中心螺旋,可上达须陀顶(倒锥体圆底)。基座如莲花瓣状,层层波涛,上有倒锥体垂落山顶,锥体圆底上有坛33层,象征33天,上建佛刹,佛陀、文殊、普贤作为供奉主体。四大天王分布于山腰。
(2)山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四维上,建四大部洲的象征物。
(3)多置陶盆,广植莲花;山浮其上,道行其中。
(4)须弥供金身佛像,从斯里兰卡或泰国迎请。
6、兜率天区,占地800-1200平方米(北城北端,包括2景点)即未来世区。
(1)七宝宫殿,塑诸天。中造弥勒法身像。
(2)四十九院,弥勒菩萨说法相
7、虚空藏区。占地800-1200平方米,建虚空藏菩萨道场,形式如四大菩萨区。
(二十二)西方极乐世界分区,占地1000-1500平方米,(包括2景点)
1、(1)劈山凿窟,绘净土变。
(2)所辟空场之上,塑阿弥陀佛接引像,观音、势至胁待,九品莲台,香花宝树。
2、地狱(在山脚下)
(1)鬼门关(2)奈何桥(3)螺旋形地宫(4)十殿阎罗
(二十三)东方琉璃世界分区,占地1000-1500平方米。(包括5个景点)
1、(1)药师佛本传故事,日光、月光胁侍。
(2)药师真言碑
(3)七尊圣像,每尊七灯,凡49灯。五色彩幡,每条长49尺。
(4)十二药叉大将
2、树药王、药上菩萨像。
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使佛教以文化而非纯宗教的形象出现,为佛教文化服务于当今时代和社会创造了新形式。
(2)由于全部构思是创造性的,不同于古人与今人,具有唯一性,因此可以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佛教文化的风貌,具有历史价值。
(3)本方案构思严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创,因此也就兼备了普适性。即不但适应北方,而且适应其他省区,甚至可以依此方案在海外营建。
本发明的“中华佛教文化城”,可因地置宜,适当改变其位置、规模,作分区设置和景点安排。
为了进一步描述本发明的佛教建筑群的具体布置,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其附图有:
图1为本发明的“中华佛教文化城”的总平面图;
图2为三门立视图;
图3a,b,c分别为当代世界佛教博览馆的透视、剖视和俯视图;
图4为大德轩的透视图;
图5a,b分别为高僧堂的透视和俯视图;
图6a,b分别为居士厅的透视和俯视图;
图7为八宗台透视图;
图8a,b分别为地藏道场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9为藏经弘法研究中心透视图;
图10a,b分别为文殊道场透视图平面图;
图11a,b,c,d分别为普贤道场剖视、俯视、截面和透视图;
图12为神武馆透视图;
图13a,b分别为观音道场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14为七真如门透视图;
图15a,b分别为法轮苑透视图和平面图;
图16a,b,c分别为须弥山剖视图、平面图、透视图。
在图1中:1101为龙象甬道,1102为五坊,1103为三门,1104为三道,1105为当代世界佛教博览馆,1106为大德轩(含发心台、得智屏),1107为溯源廊(含五藏),1108为中心广场,1109为经律论三馆(含白马),1110为八宗台,1111为宗风园,1112为高僧堂,1113为居士厅,1114为地藏道场,1115为塔林,1116为慈航渡口,1201为藏经弘法研究中心,1202为五轮塔,1203为文殊道场,1301为五明院,1302为慧园,1401为傣式佛塔,1402为斋馆,竹林精舍,1403为普贤道场,1404为法器陈列馆,1501为禅定院(含大宝楼阁、真言居),1502为神武馆,1503为茶禅斋,1601为七真如门,1602为法轮苑,1603为王舍城,1604为曼陀罗城,1605为须弥山,1606为兜率天,1607为虚空藏,1608为西方极乐世界,1609为地宫,1610为东方净琉璃世界;
在图2中:21为金刚门,22为莲花门,23为四大菩萨,24为三佛;
在图4中:41为大德轩建筑,42为发心台;
在图7中:71为八门,72为八廊亭,73为中心厅;
在图8中:81为地藏造像,82为地藏道场坛,83为,铜质锡杖造型,84为连环状观礼台,85为地藏法身殿;
在图9中:91为弘法讲堂,92为佛学研究中心,93为藏经阁,94为钟楼,95为鼓楼;
在图10中:101为文殊菩萨造像,102为文殊菩萨道场坛,103为文殊菩萨法身殿;
在图11中:111为普贤菩萨造像,112为普贤菩萨法身殿,113为普贤菩萨道场坛;
在图12中:121为阅武亭,122为寮房,123为室内演武厅;
在图13中:131为观音菩萨造像,132为观音菩萨法身殿,133为倒影池,134为流水阶;
在图14中:141为七真如门,142为七佛塔;
在图15中:151为佛足印石,152为佛六色旗,153为阿育王柱,154为大菩提塔,155为法轮塔,156为涅槃塔;
在图16中:161为佛殿,162为33天,163为须弥山,164为莲花海。
实施例:
本发明的“中华佛教文化城”以北京石经山为例,具体布置如图1所示,其各具佛教特色和创新的主要建筑物和结构描述如下:
文化城在云居寺门前的公路以东,石经山雷音洞饮茶亭以下即石经山正南的广阔丘陵地带,另外还包括石经山东西两侧的部分地带,占地总面积约1500-2000亩。
城址不采用围墙全封闭形式,但在城址范围内一切景点均需严格规划安排,各景点分别以房屋、树木、壕沟、石块做局部封闭管理。
文化城以正南下梢为入口,中轴线北端以石经山雷音洞东侧的山洼为终点,按“三宝”、“三学”、“纵三世”、“横三世”、“五方五佛”、“显密融通”、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俱全的理念合理分布。具体布置如下:
(一)三宝:佛、法、僧
1、僧区
南门入口第一大区经龙象甬道至三门,甬道起点两侧置汉白玉龙象。甬道至三门每九级一层,九层计八十一级。中经雁翅左右递进的五座牌坊。三门为汉式建筑,题额“中华佛教文化城”。三门后三条汉白玉道通往僧区。该区重点表现以僧伽为主体的四众弟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沿中轴线以倒时序的形式依次安排从当代、近现代直至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伟人:
(1)当代:建当代世界佛教博览馆,呈五佛冠状,平面为圆形,内分若干展室,中设大厅,大陆各省及台、港、澳、亚、欧、美各国各地区佛教组织可自设展台。馆北侧设“报恩堂”,为前来纪念本派宗师的佛教徒提供纪念祭典的方便。
(2)近现代:建大德轩,分别浮雕十位近现代大德的造像,
A、出家众:太虚、虚云、谛闲、弘一、八指头陀(敬安)、喜饶嘉措、班禅……
B、在家众:杨文会、谭嗣同、欧阳竟无、韩清静、汤用彤、吕徵……
其中选十位,显示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恢宏气象。大德轩平面呈新月状,高8米,象征八正道。弧弦中点建心状小型祭拜台。轩北设得智屏。
(3)清代:在溯源廊最南端建清自性藏楼,表现一切法随顺此佛性,是正非邪,即为清静。并介绍
A、出家众:通秀、行森、读体、破山、法藏、弘忍、圆悟、五世达赖善慧海、班禅额尔德尼善慧智(康熙五十二年)
B、在家众:顺治、彭际清、曹雪芹、杨文会
(4)明代:在溯源廊中端建明出世藏阁,表现佛性离一切世间法之过失,真空不坏,并介绍
A、出家众:道衍、嘉曹杰(盛宝、宗喀巴大弟子)克主杰(善利吉祥贤)僧成(达赖一世)袾宏、真可、德清、智旭、善慧法幢(四世班禅)
B、在家众:吴承恩、兰陵笑笑生、袁枚、王阳明
(5)元代:在溯源廊中端建元法身藏台,表现一切圣人信乐时佛性,报得法身之果德。并介绍
A、出家众:印简、阿底峡帕思巴、胆巴、布敦、宗喀巴
B、在家众:刘秉忠
(6)宋代:(应特别增加辽、金、西夏的内容)建宋正法藏殿,表现一切圣人四念处等证法皆取此性为境,并介绍
A、出家众:天息灾、法天、施护、延寿、知礼、智圆、净源、元照
B、在家众:苏轼、欧阳修
(7)唐代:建唐如来藏宫,表现一切诸法不出如来之自性,并介绍
A、出家众:法顺、道绰、法琳、法融、道宣、玄奘、智俨、弘忍、神秀、善导、圆测、阿地瞿多、怀素、窥基、普光、义净、善无畏、慧能、法藏、慧苑、慧沼、实叉难陀、智周、菩提流志、神会、慧日、一行、鉴真、希迁、莲华生、不空、道一、湛然、怀海、澄观、宗密、希运
B、在家众:白居易、李通玄、韩愈、李翱
(8)隋代:
A、出家众:(重点表现)静琬、智同、信行、吉藏,并建中心广场雕静琬巨型石像。
B、在家众:
(9)汉魏晋南北朝:建汉-两晋-南北朝品字形相联建筑,分称汉经藏馆,晋律藏馆,南北朝论藏馆,以示三藏成就中国佛学之义。
A、出家众: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朱士行、竺法护、佛图澄、道安、支遁、僧伽提婆、慧远、鸠摩罗什、法显、道生、僧肇、昙无谶、求那跋陀罗、佛驮跋陀罗、菩提达摩、僧佑、慧光、昙鸾、菩提留支、慧可、慧皎、真谛、慧文、慧忍、慧思
B、在家众:顾恺之、戴逵
除上述历史长廊式的追溯之外,在中轴线以西筹建三座与“僧伽”有关的景点:
(1)高僧堂:将历代《高僧传》所载之有德高僧依位列入,这是有别于一般罗汉堂的创举。高僧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声德等十类(例:唐代533人)。另于高僧堂近处辟一小厅,如莲苞状,中造历代大居士像,彰显护法之功。
(2)高僧塔林:为历代僧人中之杰出者建塔纪念,浮雕塑像并为当代高僧留下建塔的余地,以期形成新的圣地。
(3)八宗台:为八个中国宗派共建一台,平面呈卍字形,连为一体。在八宗台下分若干小区,表现各宗故事(公案),精选若干组环列台下,总称宗风园。
2、法区
中轴线与东西走向的公路相交处之下,开拓表现佛法的区域。主体建筑为藏经阁、弘法讲常和佛学研究交流中心。这是第二大区。这三大功能建筑联为一体,建一座唐式宫殿建筑。
(1)藏经阁
房山以石经著称,然而多年来经版保存条件不科学,也不利于展示。此藏经阁应具备妥善保存石版和木版的现代化设备。
如果石版、木版不能移至藏经阁保存,藏经阁也要搜集各种大藏经版本,不断充实。而且应逐渐在此处建成国内经书典籍的一个较大的流通中心。
(2)弘法讲堂
此讲堂为宣讲佛学的固定场所,且以佛教壁画、浮雕、圆雕等各种艺术品装饰其内外,构成一处佛教文化艺术殿堂。
(3)佛学研究交流中心
目前佛学研究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包括时期佛学研讨班等),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也需要较为幽静、雅致的场所。此中心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
除上述主体建筑之外,应安排诸如经幢、碑刻及表现佛教知识的小型景点,使内容丰富充实。
在南城各大区内另建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四大菩萨露天道场,其建筑各似宝瓶、如意、宝剑、锡杖四大法器,内置法身供奉。同时建慈航普渡,在高僧堂、八宗台以东,建一片水面,水面有喷泉。设慈航普渡渡口,从僧区向法区过渡,以喻佛法度众。
3、佛区
中轴线从东西走向的公路向北、上至石经山山洼,安排第三大区。从时序上讲,它表现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直至出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从空间上讲,它表现了释迦佛所在的娑婆世界。
(1)须弥山
在山洼中选一山丘,可以建成较立体形象的须弥山。最好是中间有峰,周围有四小峰(或建四小塔),形如五台者。在中峰之上,可建忉利天宫,四周小峰表现三十三天。山腰处表现四大天王。
(2)须弥山以北,表现兜率天,建弥勒菩萨(弥勒佛-未来佛)的兜率院。
(3)须弥山以南,表现原始佛教,建蓝毗尼园(佛陀诞生地),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地)和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地),以及拘尸那拉城的婆罗双树(佛陀涅槃地)
可以以下列建筑物作为纪念:
1、蓝毗尼园的阿育王石柱
2、菩提伽耶的金刚大塔(又称大菩提塔)
3、鹿野苑的转法轮塔
4、拘尸那拉城的涅槃塔
菩提伽耶大塔处要树六色佛旗(蓝、黄、红、白、橙、杂),或发出六色的光柱,表现佛陀成道时圣体的六色光芒。
(4)须弥山东南,表现部派佛教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岩举行第一次结集。大伽叶为上首,阿难陀诵经藏,优波离诵律藏。
(5)须陀山西南,表现密教,建曼荼罗。(突出藏传特色)
(二)三学:戒、定、慧
1、戒区(第四小区)
突出表现南传佛教文化特色。在中轴线公路东端南侧建傣式佛塔,建精舍,习戒律,游人或学员可以短期出家。另外开辟场地集中表现汉传、藏传佛事活动。
附设斋馆,研制推广素斋、素食品。
另设法器陈列馆,介绍佛教的法器应用和法事活动。
2、定区(第五小区)
突出表现佛教各系各宗禅定功夫。在中轴线南端入口东侧建  禅定院”,专门修习禅定,或组织“打禅七”的活动,附设“气功研究部”。平面按梵文三字真言构造,以回廊、寮房、静修室(真言居)相续回环。
附设神武馆,研究内外功的结合,平面按“神”字布局,以开合取势,建筑物内的空间为室内演武场地。另按唐代风格,建茶禅斋,表现茶道在中国的渊源。
3、慧区(第六小区,与第二小区重合)
突出表现佛教理念智慧。在中轴线“法”区之南设“五明院”,分立“声明院”(声韵学、语文学、佛教音乐与佛教文学)、工巧明院(工艺、技术、历算之学、佛教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等)、医方明院(医药学、佛教医学)、因明院(佛教逻辑学)、内明院(佛学)。中心设“慧园”,根据佛教故事、义理建筑园林景点,取猜谜抽奖方式,增加趣味性。
以上三小区成三角状布局
(三)纵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1、过去世,安排在第三小区(佛)的南端入口处(公路以北第一处),介绍佛的本生故事。
2、现在世,与第三小区原始佛教重合。另塑文殊、普贤菩萨。安置在过去世与现在世之间。
3、未来世,与第三小区兜率院重合。
(四)横三世(娑婆世界、西文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
1、娑婆世界,与第三小区原始佛教重合。
2、西方极乐世界,设于石经山以西,建阿弥陀佛道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九品莲台,香花宝树。多植绿竹,多种莲花。
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之间,设地狱景点,建奈何桥、螺旋地宫、十殿阎罗、善恶报应。塑地藏菩萨像。
3、东方琉璃世界,设于石经山以东,建药师佛道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奉药师真言,多置明灯(造药师佛圣像七尊    每尊前放灯七盏,共49灯)五色彩幡,每条长49尺,设放生池。
另置十二药叉大将,各领七千眷属。多置五色缕,结药叉之名,度脱疾厄。(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
(五)五方五佛:又称五智五身,大日如来具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化为五方五佛。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东方阿閦佛(又名金刚智)
南方宝生佛(又名灌顶智)
西方阿弥陀佛(又名莲华智或转法轮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又名羯磨智)
这组形象应置于第二小区“法”(即第六小区“慧”)的中心,设五轮塔,体现觉由智所化的意识。
(六)显密融通
文化城内各区的安排,凡有显密相应的部分,均已适当安置,在具体筹划过程中,可进一步突出这一特色。

Claims (10)

1、一种中华佛教文化城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它按“三宝”、“三学”、“纵三世”、“横三世”、“五方五佛”、“显密融通”,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俱全的理念分布,共分六大区,其中第一大区“僧”包括山门、博览馆、大德轩、溯源廊、高僧堂、八宗台、塔林和地藏菩萨道场分区;第二大区“法”包括藏经阁、弘法讲堂、佛字研究中心、五轮塔和文殊道场分区;第三大区“慧”包括五明院,慧园分区;第四大区“戒”包括傣式佛塔、斋馆、法器陈列馆和普贤菩萨道场分区;第五大区“定”包括禅定院、神武馆、茶禅斋和观音菩萨道场分区;第六大区“佛”包括娑婆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分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区“僧”中的山门分区,包括九层八十一级的龙象甬道,雁翅状的左右递进的五座牌坊,汉代风格的三门和通向博览馆的三条汉白玉通道,博物馆分区包括呈五佛冠状的圆形博览馆和馆北的报恩堂;大德轩分区包括呈新月状的嵌有十位大德浮雕像的大德轩,弧弦中点的心状小型拜祭台或发心台和在浮雕像的铁护栏经柜及蒲团;溯源廊分区包括与发心台相应的铁铸得智屏,碑亭形式的廊,分设在廊外的五种藏,塑有巨型僧像的中心广场,上承法慧小区、下启僧区的汉-两晋-南北朝品字形相连建筑和在汉经藏馆北门外的白马驮经像;高僧堂分区包括平面为莲花状的塑有历代高僧像的高僧堂、堂外的荷叶状绿化区和莲苞状建筑的居士厅;八宗台分区包括平面呈卍字形的八宗台和宗风园;塔林分区包括历代各式佛塔,高僧大德舍利塔和保存舍利的大型宝塔;地藏菩萨道场分区包括铜质着五佛冠执锡杖引座骑的地藏菩萨像、平面为锡杖形的高三层的道场坛,及慈航普渡建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高僧堂平面呈莲花状,玻璃顶,正五瓣,每瓣一厅,可容展品300件左右,副五瓣作办公室,中心为一莲蓬,内有喷泉和布袋弥勒像,堂外绿化区为荷叶状、路径为叶脉,绿草为叶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八宗台平面为卍字形,筑花冈岩高台,台随字形回折,台阶共八个出口,四角四门分指东、西、南、北,中心四门分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台上建筑绿瓦黄梁,折角处建八阁,中心建一厅,佛居其中,各宗祖师均布于八处,面向中心。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其中的当代世界佛教博览馆为平面呈圆形,外形为五佛冠状,内分若干展室,中央有一大厅;馆正面开五门,门两侧竖立各国、各省、地区的旗杆,中悬佛教六色旌旗,门前布五色环状花坛,馆北侧设有供祭典的报恩堂建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大区“法”中的藏经弘法研究中心分区,包括研究中心弘法讲堂及钟楼、鼓楼、藏经阁为一体的唐式宫殿建筑,五轮塔分区包括不锈钢制成的五轮塔;文殊道场分区建在中轴线上,面向僧区,文殊骑青狮,道场设坛,平面为宝剑状,铜质文殊像置于剑柄菱形平台,剑身为引道,在剑柄端首建小刹,内置法身供奉,引道以办法会为度,坛高五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大区“慧”中的五明院分区,包含四合院建筑形式的五明院和建于其中心的慧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大区“戒”中的傣式佛塔分区,包括竹林精舍、寮房和傣式佛塔;斋馆分区包括傣式和汉式两种风格的建筑物、法器陈列馆分区;普贤菩萨道场分区包括铜质骑白象的普贤像,平面为如意状的道场坛和建于引道南端内置法身供奉的小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大区“定”中的禅定院分区,包括平面按梵文或藏文三字真言构成,以回廊、寮房和静修堂(真言居)相续回环的禅定院和建于其中的四层大宝楼阁,神武馆分区包括平面为“神”字形的建筑;茶禅斋分区包括唐代风格的建筑和日本式小茶室。观音菩萨道场分区包括骑朝天吼的铜质观音像,道场设坛高六层,平面为宝瓶状,瓶底建小刹,内置法身供奉。瓶颈为坛之引道,略有坡度。宝瓶像前辟倒影池及喷泉,水可向颈口处流淌,沿阶而下。水流两侧另置台阶,可赏清流喷泉。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大区“佛”,包括:
娑婆世界分区分为(1)过去世小区:
七真如门,七门连如城垣,中间一门额书“娑婆世界”,城垣上安奉七佛,七佛分七室,壁上绘其过去世之圣迹,七室相连,横列城垣之上;
(2)原始佛教小区:
平面作法轮状,中心一石,刻佛陀足印,后竖六色佛旗,南端树阿育王柱,东面建大菩提搭,北边立转法轮塔,西侧造涅槃塔;
(3)部派和大乘佛教小区:
围一小城,象征王舍城,建十大弟子、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堂,城内四壁绘壁画或浮雕部派佛教故事并设有展室;
(4)密乘佛教小区:
建有曼陀罗坛场和仿藏式的城垣;
(5)须弥山小区:
建巨型须弥山,基础如莲花瓣状,层云如波涛,上有倒锥体垂落山顶,锥体圆底上建佛刹,供奉佛陀、文殊、普贤,其中空间分为三层,象征欲界、色界、无色界。其平面均按迷宫布置,按概率设计,其通道只有1/3的人可以上达于上一层;其中心梯道通向山顶,只有1/10可以到达。四大天王分布于山腰,山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四维上,建四大部洲的象征物。多置陶盆,广植莲花,山浮其上,道行其中。在须弥山上建金身佛像;
(6)兜率天小区,即未来世区:
建有七宝宫殿,四十九院塑诸天,中造弥勒法身像;
(7)虚空藏小区:
建有虚空藏菩萨道场,形式如四大菩萨区;
西方极乐世界分区:
建有阿弥陀佛道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胁侍,九品莲台,劈山凿窟,在与娑婆世界之间,设地狱景点如奈何桥、螺旋地宫、鬼门关、十殿闫罗、善恶报应,塑地藏菩萨;
东方琉璃世界分区:
建有药师佛道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胁侍,药师真言碑,七尊圣像,十二药叉大将,树药王和药上菩萨。
CN 93118888 1993-10-28 1993-10-28 中华佛教文化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6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3118888 CN1027296C (zh) 1993-10-28 1993-10-28 中华佛教文化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93118888 CN1027296C (zh) 1993-10-28 1993-10-28 中华佛教文化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27A true CN1084927A (zh) 1994-04-06
CN1027296C CN1027296C (zh) 1995-01-04

Family

ID=49926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3118888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6C (zh) 1993-10-28 1993-10-28 中华佛教文化城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296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839C (zh) * 2004-04-09 2007-08-08 王鲁豫 一种龙造形的八卦分布环境艺术及旅游系列景点建筑
CN102900248A (zh) * 2012-11-02 2013-01-30 武申申 一种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0839C (zh) * 2004-04-09 2007-08-08 王鲁豫 一种龙造形的八卦分布环境艺术及旅游系列景点建筑
CN102900248A (zh) * 2012-11-02 2013-01-30 武申申 一种寺庙建筑的空间布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96C (zh) 1995-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evsner 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Thomas Late Antique Egyptian Funerary Sculpture: Images for this World and for the Next
Recht Believing and seeing: the art of Gothic cathedrals
Symonds Renaissance in Italy: The fine arts
CN1027296C (zh) 中华佛教文化城
Tsultemin The power and authority of Maitreya in Mongolia examined through Mongolian art
Pan Cultural composition
Jian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ought as embodied in Han dynasty pictorial carvings
Yang Images for the temple: Imperial patron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Daoist art
Tsuda History of Japanese Ar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Taisho Period
CN1058313C (zh) “神圣中华”传统文化建筑群及其总体布置
CN1880705A (zh) 中华源文化城
Luo A Grain of Sand: Yingzao Fashi and the Miniaturiz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Ngozi et al. Nigeria sculptural tradition as viable option for tourism promotion: An assessment of Esie mysterious stone sculptures
Howard ‘The Treasure-House of World Beauty': Markov and Russian Primitivism Writ Large
Nguyen Ninh Phúc temple: A study of seventeenth-century Buddhist sculpture in Vietnam
Ying et al. Exchange of Present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Chinese 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of Art
Tsiang Visualizing the Divine in Medieval China
Zhang Cultural Encounters: Ethnic Complexity and Material Expression in Fifth-Century Pingcheng, China
Liyao Analysis and Study of Porcelain Art in the Ming Jiajing Period
Erickson 'Boshanlu'mountain censers: Mountains and immortality in the Western Han Period
Rothschild Wu Zhao's remarkable aviary.
Krūgelis Symbols of Nationality and Statehood in the Art of Sculptor Regimantas Midvikis.
Rezende Establishing dialogues between korean dancheong and seundja rhee's paintings
Ou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 Intermedial Play of Sister Arts Since the Eleventh Centu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for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0007 Beijing, East Fourth, No. 78, No. 13

Applicant after: Baoan District Songli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Co-applicant after: Chia ho freshman Refco Group Ltd

Applicant before: Baoan District Songli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Jade pine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Document name: Notification of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