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5247A -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247A
CN108475247A CN201780005028.6A CN201780005028A CN108475247A CN 108475247 A CN108475247 A CN 108475247A CN 201780005028 A CN201780005028 A CN 201780005028A CN 108475247 A CN108475247 A CN 108475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detection
equipment
detection circuit
externa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50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5247B (zh
Inventor
张亮
王朝
徐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8196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206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75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5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06F13/4081Live connection to bus, e.g. hot-plug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165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 G01R19/16528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or performing arithmetic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 G06F13/4282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 G06F13/4295Bus transfer protocol, e.g. handshake; Synchronisation on a serial bus, e.g. I2C bus, SPI bus using an embedded synchronis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5/00Detail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R17/00 - G01R29/00, G01R33/00 - G01R33/26 or G01R35/00
    • G01R15/04Voltage divid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currents or voltages or for indicating presence or sign thereof
    • G01R19/165Indicating that current or voltage is either above or below a predetermined value or within or outside a predetermined range of values
    • G01R19/16566Circuits and arrangements for comparing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one or several thresholds and for indicating the result not covered by subgroups G01R19/16504, G01R19/16528, G01R19/16533
    • G01R19/16576Circuits and arrangements for comparing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one or several thresholds and for indicating the result not covered by subgroups G01R19/16504, G01R19/16528, G01R19/16533 comparing DC or AC voltage with one threshol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266Arrangements to supply power to external peripherals either directly from the computer or under computer control, e.g. supply of power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port, computer controlled power-stri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28Supervision thereof, e.g. detecting power-supply failure by out of limits supervis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Tests Of Electronic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用以解决现有的OTG设备检测方案存在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检测电路包括:检测单元、检测端和检测芯片。其中,检测单元包含串联的电压源和第一电阻,电压源用于产生第一电压,第一电阻用于对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检测端与外接设备和检测单元连接,用于提供检测电路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检测芯片与第一电阻连接,用于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Description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本申请要求2016年11月23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611038369.7、发明名称为“一种即插即用OTG的识别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文件中。仅仅是为了简洁表述,其全部内容不在本申请文件中再原文重复一遍。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即插即用(On-The-Go,OTG)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两个OTG设备间可以在脱离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PC)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数据传输,从而使得设备间的数据交换更为简单、快捷。OTG设备可以是PC、手机、移动硬盘、打印机,USB闪存盘等。在进行数据交换的两个OTG设备中,一个OTG设备作为主机,用于控制两个OTG设备间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另一个OTG设备用于配合作为主机的OTG设备执行发送和接收指令。
作为主机的OTG设备一般为具有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主控器的设备,例如PC、手机、移动硬盘、打印机等。当某个外接设备与作为主机的OTG设备连接时,主机需要检测该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一种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可如图1所示。图1中,检测芯片为主机中用于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以及控制两个OTG设备间的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的芯片,检测芯片中的指定管脚为用于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管脚,检测端为主机上用于连接外接设备的接口。检测芯片内部的电流源产生电流,并通过指定管脚向检测端灌入该电流。然后检测芯片通过自身集成的比较器检测指定管脚处的电压。当指定管脚处的电压小于预设的电压阈值时,即外接设备的电阻小于预设的电阻阈值时,判定该外接设备为OTG设备。比如,当主机中的检测芯片为PMI8952、指定管脚为USB_PHY_ID管脚,且检测端为USB_ID接口时,检测电路的结构可如图2所示,其中R为外接设备的等效电阻。在图2中,PMI8952通过USB_PHY_ID管脚向USB_ID接口灌入51uA的电流,然后通过PMI8952内部集成的比较器检测USB_PHY_ID管脚的电压,当USB_PHY_ID管脚的电压大于1V,即R小于19kΩ(1V/51uA≈19kΩ)时,PMI8952判定该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上述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检测芯片(比如图2中的PMI8952)内部存在多个电流源,在检测芯片用作不同用途时,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电流。检测芯片内部的多个电流源会采用轮询切换的方式,实现检测芯片轮询输出不同大小的电流。因此,在通过检测芯片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芯片通过USB_PHY_ID管脚向USB_ID接口灌入的电流的电流值会由于电流源的轮询切换而出现灌入电流值不准确的现象,进而影响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现有技术中,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存在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用以解决现有的OTG设备检测方案存在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OTG设备的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包括检测单元、检测端和检测芯片。其中,检测单元包含的电压源用于产生第一电压,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用于对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检测端与外接设备和检测单元连接,用于提供检测电路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检测芯片与第一电阻连接,用于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此外,检测芯片还可用于在第二电压大于或等于设定电压时,判断检测端连接的外接设备不是OTG设备。
其中,产生第一电压的电压源的电源品质越好,即电压源输出的第一电压的电压值越稳定,检测结果越准确。
在第一方面提供的检测电路中,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第二电压,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采用第一方面提供的检测电路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检测芯片输出电流来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相比,由于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的稳定性较好,因而检测芯片在根据第一电阻对该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判断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而,采用第一方面提供的检测电路对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进行检测时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芯片还可用于输出设定电流,其中,输出的设定电流小于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设定电流小于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因而可避免检测芯片采用轮询切换方式输出设定电流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其中,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与设定电流的差值越大,设定电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越小,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越准确。
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设置第一电压、第一电阻或设定电流的值来改变检测电路的检测门限,当外接设备的阻值小于该检测门限时,检测芯片即判断该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单元还可包含第二电阻,该第二电阻与第一电阻和检测芯片连接,且该第二电阻用于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
通过在检测单元中加入第二电阻,减小了由电压源流向外接设备的电流的大小,从而避免接入外接设备时检测电路所在的OTG设备中产生过大的漏电流,防止电量的过快消耗。此外,在检测电路中,还可通过调整第二电阻的阻值大小改变检测电路的检测门限,从而有效防止检测端的接口脏污导致的误识别的问题,降低了检测电路所在的OTG设备的现场故障率(Field Failure Rate,FFR)。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其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提供的检测电路。
在第二方面提供的终端中,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第二电压,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采用第二方面提供的终端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检测芯片输出电流来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相比,由于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的稳定性较好,因而检测芯片在根据第一电阻对该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判断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而,采用第二方面提供的终端对外接设 备是否为OTG设备进行检测时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OTG设备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检测电路中的检测单元包含的电压源产生第一电压,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中的检测端提供检测电路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检测电路中的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此外,检测芯片还可在第二电压大于或等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不是OTG设备。
采用第三方面提供的OTG设备的检测方法,检测电路中的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中的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采用第三方面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该检测电路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检测芯片输出电流来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相比,由于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的稳定性较好,因而检测芯片在根据第一电阻对该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判断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此,采用第三方面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芯片还可将设定电流输出至检测单元,输出的该设定电流需小于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设定电流小于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因而可避免检测芯片采用轮询切换方式输出设定电流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其中,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与设定电流的差值越大,设定电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越小,检测电路的检测结果越准确。
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设置第一电压、第一电阻或设定电流的值来改变检测电路的检测门限,当外接设备的阻值小于该检测门限时,检测芯片即判断该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二电阻可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
通过检测单元中的第二电阻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减小了由电压源流向外接设备的电流的大小,从而避免接入外接设备时检测电路所在的OTG设备中产生过大的漏电流,防止电量的过快消耗。此外,在检测电路中,还可通过调整第二电阻的阻值大小改变检测电路的检测门限,从而有效防止检测端的接口脏污导致的误识别的问题,降低了检测电路所在的OTG设备的FFR。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TG设备的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OTG设备的检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TG设备的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涉及通过OTG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与该检测电路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其中,该检测电路可置于作为主机的OTG设备中,作为主机的OTG设备可采用该 检测电路检测自身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
作为主机的OTG设备在检测自身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通常采用图1所示的方案。在图1所示的方案中,检测芯片在用作不同用途时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电流,且不同大小的电流采用轮询切换的方式输出。以检测芯片为PMI8952为例,PMI8952可产生6uA、11uA、20uA、51uA四种不同大小的电流,四种不同大小的电流按照6uA→11uA→20uA→51uA的顺序采用轮询切换的方式输出。当PMI8952检测自身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PMI8952通过USB_PHY_ID管脚向USB_ID接口输出51uA的电流,然后PMI8952通过内部集成的比较器检测USB_PHY_ID管脚处的电压。当USB_PHY_ID管脚处的电压小于1V时,即外接设备的阻值小于19kΩ(1V/51uA≈19kΩ)时,判断USB_ID接口连接的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在现有技术的方案中,由于6uA、11uA、20uA、51uA四种不同大小的电流采用轮询切换的方式输出,因而在PMI8952通过USB_PHY_ID管脚向USB_ID接口输出51uA的电流时,输出电流的电流值很可能不是51uA,而是四种不同大小的电流在轮询切换过程中输出的某个中间值,因而根据该电流检测USB_ID接口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存在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OTG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用以解决现有的OTG设备检测方案存在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其中,检测方法和检测电路是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的,由于检测方法及检测电路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检测电路与检测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本申请提供一种OTG设备的检测电路,参见图3,该OTG设备的检测电路300(以下简称“检测电路300”)包含检测单元301、检测端302和检测芯片303。
其中,检测单元301包含串联的电压源301a和第一电阻301b,电压源301a用于产生第一电压,第一电阻301b用于对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检测端302与外接设备和检测单元301连接,检测端302用于提供检测电路300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检测芯片303与第一电阻301b连接,用于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检测端连接的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压源301a是在检测芯片303外构造的一个能够稳定输出第一电压的电压源。外接设备中的“外接”是针对检测电路300所在的OTG设备而言的,比如检测电路300所在的OTG设备为手机,外接设备即为通过手机的USB接口与该手机连接的设备。
此外,检测芯片303还可用于在第二电压大于或等于设定电压时,判断检测端连接的外接设备不是OTG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产生第一电压的电压源301a的电源品质越好,即电压源301a输出的第一电压的电压值越稳定,检测结果越准确。因此,电压源301a可以选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LDO输出电压的稳定性好,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端302用于提供检测电路300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该检测端302可以是检测电路300所在的OTG设备的USB接口。
在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300中,检测单元301包含的第一电阻301b对电压源301a产生的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第二电压,检测芯片303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300检测检测端302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检测芯片输出电流来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相比,由于电压源301a产生的第一电压的稳定性较好,因而检测芯片303在根据第一电阻301b对该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而,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300对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进行检测时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比如,当第一电压为1.8V、第一电阻为1kΩ、设定电压为1V时,1.8V的第一电压经过第一电阻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1V时,检测芯片303即判断与检测端302连接的外接设备为OTG设备,也就是说,当外接设备的电阻小于检测门限Rt时,Rt=1V/((1.8V-1V)/1kΩ)=1.25kΩ,检测芯片303即判断与检测端302连接的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此外,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电路300对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进行检测时,由于第一电压和第一电阻均可改变,因此在对外接设备进行检测时,可通过设置第一电压和/或第一电阻来控制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比如,当检测端302为USB接口时,USB接口的脏污可能会导致USB_ID微短路(电阻值约几千欧到几十千欧),若该电阻值小于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那么检测电路300会误将USB接口的脏污识别为OTG设备接入,造成误识别。此时,可通过改变检测电路300中的第一电压和/或第一电阻来改变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进而避免上述误识别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芯片303还可输出设定电流,其中,设定电流小于流经第一电阻301b的电流。
上述检测电路300的实现方式中,检测芯片303仍采用轮询切换的方式输出设定电流,但是由于设定电流小于流经第一电阻301b的电流,因而可避免检测芯片303采用轮询切换方式输出设定电流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其中,流经第一电阻301b的电流与设定电流的差值越大,设定电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越小,检测电路300的检测结果越准确。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设定电流的大小还会影响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比如,当第一电压为1.8V、第一电阻为1kΩ、设定电压为1V、设定电流为51uA时,电压源301a的最大电流为I=1.8V/1kΩ=1.8mA>>51uA,因而检测芯片303采用轮询切换方式输出的设定电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较小。此时,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1V/((1.8V-1V)/1kΩ-51uA)≈1.335kΩ。与检测芯片303未输出设定电流的方案相比,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增大了。因此,采用上述实现方式可通过改变第一电压、第一电阻或者设定电流的大小来改变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
可选地,检测单元301中还可包含第二电阻,该第二电阻与第一电阻301b和检测芯片303连接,用于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
通过在检测单元301中加入第二电阻,减小了由电压源301a流向外接设备的电流的大小,从而避免接入外接设备时检测电路300所在的OTG设备中产生过大的漏电流,防止电量的过快消耗。此外,在检测电路300中,还可通过调整第二电阻的阻值大小改变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从而有效防止检测端302的接口脏污导致的误识别的问题,降低 了检测电路300所在的OTG设备的FFR。
比如,当第一电压为1.8V、第一电阻为1kΩ、设定电压为1V、第二电阻为820Ω时,检测电路的检测门限Rt=1V/((1.8V-1V)/1kΩ-51uA)-820Ω≈515Ω。可见,与检测单元301中未加入第二电阻的方案相比,检测电路300的检测门限Rt由1.335kΩ减小为515Ω。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选择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阻值时,若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阻值均过小,那么外接设备与检测端302连接时,电压源301a会产生较大的漏电流,导致整个检测电路的耗电量增加;若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阻值均过大,会导致电压源301a的电流过小,甚至小于检测芯片303输出的设定电流,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实现时,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的选取可依经验选取。
结合以上对OTG设备的检测电路300及其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描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如图4所示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该检测电路可视为图3所示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300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
在图4所示的检测电路中,PMI8952为检测芯片,LDO5为电压源,R1和R2分别为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PMI8952通过USB_PHY_ID管脚与R1和R2连接,USB_ID为检测端,R为外接设备的电阻值。其中,电压源LDO5产生的第一电压为1.8V,R1=1.8kΩ,R2=820Ω。采用图4所示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对USB_ID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进行检测时,PMI8952采用轮询切换的方式、通过USB_PHY_ID管脚输出51uA的设定电流,由于LDO5的最大电流I=1.8V/(1kΩ+820Ω)=0.98mA>>51uA,因此PMI8952输出的设定电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小。
图4所示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的检测门限Rt=1V/((1.8V-1V)/1kΩ+51uA)–820Ω=355Ω。因此,当外接设备的电阻值R<Rt时,PMI8952即判断与USB_ID接口连接的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综上,采用本申请提供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来检测检测端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可避免OTG设备的误识别,降低检测电路所在的OTG设备的FFR。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300。
具体的,终端可以是手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平板电脑、数码照相机、打印机等设备。
该终端可用于检测与该终端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考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300中的相关描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OTG设备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的执行主体可视为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300。检测电路300可通过执行该方法来检测与自身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S501:检测电路中的检测单元包含的电压源产生第一电压,该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
S502:检测电路中的检测端提供检测电路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
S503:检测电路中的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检测芯片将设定电流输出至检测单元,其中,该设定电流小于流经第一电阻的电流。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二电阻对第二电压进行分压。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大于或等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不是OTG设备。
采用图5所示的OTG设备的检测方法,检测电路中的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第二电压,检测电路中的检测芯片在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外接设备为OTG设备。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该检测电路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检测芯片输出电流来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相比,由于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的稳定性较好,因而检测芯片在根据第一电阻对该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判断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此,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图5所示的方法可视为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300在检测与自身连接的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所使用的方法,因此图5所示方法中未详细解释和描述的实现方式可参考图3所示的检测电路300中的相关描述。
综上,采用本申请提供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与现有技术中通过检测芯片输出电流来检测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的方案相比,由于电压源产生的第一电压的稳定性较好,因而检测芯片在根据第一电阻对该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后得到的第二电压判断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时,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因而,采用本申请提供的OTG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对外接设备是否为OTG设备进行检测时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 一种即插即用OTG设备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包含串联的电压源和第一电阻,所述电压源用于产生第一电压,所述第一电阻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
    检测端,与外接设备和所述检测单元连接,用于提供所述检测电路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
    检测芯片,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所述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芯片还用于输出设定电流,所述设定电流小于流经所述第一电阻的电流。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还包含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检测芯片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用于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分压。
  4. 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芯片还用于在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电压时,判断所述外接设备不是OTG设备。
  5. 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检测电路。
  6. 一种即插即用OTG设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电路中的检测单元包含的电压源产生第一电压,所述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一电阻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分压,得到第二电压;
    所述检测电路中的检测端提供所述检测电路与外接设备的连接接口;
    所述检测电路中的检测芯片在所述第二电压小于设定电压时,判断所述外接设备为OTG设备。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检测芯片将设定电流输出至检测单元,所述设定电流小于流经所述第一电阻的电流。
  8. 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检测单元包含的第二电阻对所述第二电压进行分压。
  9. 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检测芯片在所述第二电压大于或等于所述设定电压时,判断所述外接设备不是OTG设备。
CN201780005028.6A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Active CN1084752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81967.1A CN113220617B (zh)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383697 2016-11-23
CN201611038369 2016-11-23
PCT/CN2017/074988 WO2018094894A1 (zh)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81967.1A Division CN113220617B (zh)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247A true CN108475247A (zh) 2018-08-31
CN108475247B CN108475247B (zh) 2021-03-23

Family

ID=621948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5028.6A Active CN108475247B (zh)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CN202110281967.1A Active CN113220617B (zh)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81967.1A Active CN113220617B (zh) 2016-11-23 2017-02-27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32734A1 (zh)
CN (2) CN108475247B (zh)
WO (1) WO20180948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7143B (zh) * 2016-11-10 2022-01-14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设备以及测试方法
KR20220014708A (ko) * 2020-07-29 2022-0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력을 공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6977A1 (en) * 2004-09-20 2006-04-13 Xiaoming Zhu USB 1.1 for USB OTG implementation
CN101221546A (zh) * 2007-01-12 2008-07-16 奇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检测通用串行总线主机或外围设备的装置
CN103186483A (zh) * 2011-12-27 2013-07-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用于其的otg功能和充电功能的并行执行方法
CN105301386A (zh) * 2015-09-23 2016-0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Otg检测电路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8561B2 (en) * 2004-09-20 2007-09-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B attach detection for USB 1.1 and USB OTG devices
TW200707208A (en) * 2005-08-03 2007-02-16 Sunplus Technology Co Ltd USB device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USB mode and method thereof
JP4976839B2 (ja) * 2006-01-13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7480758B2 (en) * 2007-03-07 2009-01-20 Moai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switching between USB host and device
US20080222438A1 (en) * 2007-03-07 2008-09-11 Peng-Fei Lin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USB Host And Device
TW200842591A (en) * 2007-04-20 2008-11-01 Genesys Logic Inc OTG device for multi-directional transmitting GPS data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same
US7711870B2 (en) * 2008-02-06 2010-05-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terface detecting circuit and interface detecting method
CN201331755Y (zh) * 2009-01-14 2009-10-21 北京杰富瑞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主从判断电路的usb otg接口
US20100235546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Jeff Terlizzi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accessory detection and mode negotiation
US8447890B1 (en) * 2009-10-30 2013-05-21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Operation of multiple masters/hosts through a hub
WO2013147860A1 (en) * 2012-03-30 2013-10-03 Intel Corporation Usb hub with automatic communication mode switching
CN106155967A (zh) * 2015-04-23 2016-11-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Usb接口复用的电路、方法和装置
CN105808480A (zh) * 2016-03-01 2016-07-27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Usb otg设备的角色切换方法、系统及usb otg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6977A1 (en) * 2004-09-20 2006-04-13 Xiaoming Zhu USB 1.1 for USB OTG implementation
CN101221546A (zh) * 2007-01-12 2008-07-16 奇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检测通用串行总线主机或外围设备的装置
CN103186483A (zh) * 2011-12-27 2013-07-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用于其的otg功能和充电功能的并行执行方法
CN105301386A (zh) * 2015-09-23 2016-02-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Otg检测电路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4894A1 (zh) 2018-05-31
CN113220617B (zh) 2022-10-18
CN113220617A (zh) 2021-08-06
US20200132734A1 (en) 2020-04-30
CN108475247B (zh) 202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68039B2 (en)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797502B2 (en)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50145468A1 (en) Device and chip for controlling charging, and user terminal
WO2016101509A1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2271730B1 (ko) 충전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전자 장치
KR102288067B1 (ko) 데이터 전송 속도를 개선시키는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한 전자장치
US11296531B2 (en) Charging apparatus, charging system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US20180267587A1 (en) Comparing electrical quantity output by power adapter to electrical quantity input by computing device
CN108475247A (zh) 一种即插即用设备的检测电路、检测方法及终端
CN105098871A (zh) 便携式装置以及其充电电流的控制方法
CN107885683B (zh) 一种终端及终端的电流测试方法
KR20210021034A (ko) 어댑터의 출력 상태 테스트 방법, 어댑터의 출력 상태 테스트 시스템 및 컴퓨터 저장 매체
CN103037099B (zh) 一种手机拍照预览方法及装置
WO2016188301A1 (zh) 充电检测电路、移动终端及充电检测系统
CN109932664A (zh) 一种用于电子负载短路模式的开关电路和控制方法
CN103956129A (zh) 电子产品显示屏的自动识别系统
CN102324762B (zh) 一种手机充电控制方法
JP6916629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制御方法
JP6442765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充電制御方法、及び充電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6981908A (zh) 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8879585B (zh) Sim卡保护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TW201626250A (zh) 具有多個連接介面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KR101477461B1 (ko) 범용 전원 공급 장치
CN104991125A (zh) 一种以太网用电设备供电检测电路
CN113162129A (zh) 一种电子设备、充电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9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