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30084B -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30084B
CN108430084B CN201810437316.5A CN201810437316A CN108430084B CN 108430084 B CN108430084 B CN 108430084B CN 201810437316 A CN201810437316 A CN 201810437316A CN 108430084 B CN108430084 B CN 1084300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mobile terminal
source base
information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373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30084A (zh
Inventor
葛璐
郑祥赟
粟欣
曾捷
刘蓓
肖立民
许希斌
王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4373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300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300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00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300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300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04W76/34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 H04W76/36Selective release of ongoing connections for reassigning the resource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ease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站切换过程信令交互较多、且切换时延以及网络开销较大的问题。本申请技术方案,基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的架构,将移动终端的连接网络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该网络架构中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且控制功能逻辑集中为全局控制器,使得数据面平坦化。进而,可以简化基站切换过程中的信令交互,减小基站切换时延,降低网络开销。

Description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移动终端从一个小区(指基站或者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为了保证用户不中断通信,需要进行信道切换,即小区切换。如何成功并快捷地完成小区切换,是无线通信系统中蜂窝小区系统设计的关键之一。
在传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架构中基于X2接口的小区切换时,通过用户测试报告判断,若需要进行切换,源基站为移动终端选定待切换的目标基站。在目标基站与源基站的数据承载建立,以及目标基站与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和分组数据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的上行数据承载准备完成后,源基站下发切换命令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从源基站解附着,并准备附着于目标基站。切换完成后,目标基站向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请求建立与S-GW或P-GW的下行数据承载。然而,该系统架构下的控制面和数据面紧耦合,网元间信令切换按固定顺序进行,切换时存在冗余信令,增大切换时的信令开销。
在新型无线接入网C-RAN架构下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的小区切换方法中,SDN控制器通过用户测试报告,判断移动终端的业务或地理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满足切换条件,源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Head,RRH)向SDN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SDN控制器为移动终端选定待切换的目标RRH,并下发切换表至目标RRH和目标基带处理单元(Base band Unit,BBU),当目标RRH和目标BBU建立数据承载后,向SDN控制器发送指示,SDN控制器通过源RRH向移动终端发送切换命令,最终移动终端与切换表中对应的目标RRH和目标BBU匹配。然而,该系统架构下切换时所产生的信令条数较多,切换时延较大。
综上,现有技术的基站切换方案存在切换信令较多、切换时延大且信令开销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站切换过程信令交互较多、切换时延以及网络开销较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应用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中,所述方法包括:
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和确定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
所述源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
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之后,所述目标基站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并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切换系统,应用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中,所述系统包括:全局控制器、源基站、目标基站和移动终端;
其中,全局控制器,用于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和确定的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之后,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并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的架构,将移动终端的连接网络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该网络架构中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且控制功能逻辑集中为全局控制器,使得数据面平坦化。进而,可以简化基站切换过程中的信令交互,减小基站切换时延,降低网络开销。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方案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a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一;
图2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二;
图2c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三;
图3a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的测量报告上报阶段的信令和数据交互示意图;
图3b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的切换准备阶段的信令和数据交互示意图;
图3c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的切换执行阶段的信令和数据交互示意图;
图3d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基站切换的切换完成阶段的信令和数据交互示意图;
图4为基于SDN-RAN架构的切换信令以及基于NOS-RAN架构的切换信令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站切换方案主要是基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Not OnlyStack Radio Access Network,NOS-RAN),即面向5G的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中。参照图1所示,该基站切换方案的系统架构中,主要包括:网络侧装置、至少两个基站以及移动终端;其中,
网络侧装置中,用户面(U-plane)11、控制面(C-plane)12和管理面(M-plane)13解耦,将传统LTE中“垂直”协议栈打破,重组成不同“水平”的用户面模块,用流表的形式进行串接,形成平坦的用户面11。并将控制面12的控制功能逻辑集中形成全局控制器(GlobalControl,GC)121,便于全局的优化控制。同时,引入管理面13进行网络底层资源的统一编排和调度。在此基础上,NOS-RAN引入了全局网络视图(Global Network View,GNV)14,作为全局网络的资源库。移动终端15基于上述非栈式无线接入网从源RRH16切换至目标RRH17。
该用户面11中包含源BBU-U111,目标BBU-U112,通用网关113;其中,这里的源BBU-U111不同于现有的源BBU,该源BBU-U111并不具有控制功能,即将原有的控制功能全部转移集中到全局控制器121,仅保留用户面功能。同理,目标BBU-U112也不具有控制功能,也是将原有的控制功能全部转移集中到全局控制器121中。而原有的LTE网络中的S-GW和P-GW合并,只保留数据面功能,成为通用网关113。在控制面12中,将S-GW、P-GW以及源BBU、目标BBU的控制功能与移动管理实体进行逻辑集中,重组为全局控制器121。管理面13中包含资源管理器、网元配置器等网元,该管理面13的引入是为了负责各个网元的资源调度和策略编排。
全局网络视图14的数据来源于底层网络(例如用户面11)的状态上报以及上层网络(例如控制面12)的控制信息。基于所获得的集中资源,全局网络视图14会为全局控制器121中的控制模块提供网络节点的配置信息等,便于全局控制器121进行控制与处理。其中,全局网络视图14可分布式地部署到各个控制中心。
在上述图1所示的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NOS-RAN中将运用虚拟化技术将底层的物理资源抽象为虚拟资源,由管理面12进行资源分配,通过全局控制器121进行集中控制,全局控制器121中装载有虚拟机,其中设置有多种类型的控制应用程序,例如:附着控制应用程序、切换控制应用程序以及其它控制应用程序。这些用于实现不同功能(例如小区切换)的应用程序,可根据需要被调用。用户面11的资源也对管理面12可见,在网络初始化或更新时,由管理面12对用户面11的网元进行配置和更新。
应理解,本申请所涉及的基站切换方案,是基于基站之间的X2接口实现的基站切换。
参照图2a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切换方法,应用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中,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和确定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
应理解,全局控制器向源基站和目标基站发送的切换信息的内容可以不同,具体实现时,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将与目标基站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源基站,以便于后续源基站转发给移动终端;以及将与源基站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与目标基站相关的信息可以包括:目标基站的标识;与源基站相关的信息可以包括:源基站的标识、通用网关的标识等。
步骤22:所述源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
源基站接收到与确定的目标基站相关的信息后,获知已确定要进行基站切换,后续会向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指令,以便于移动终端根据该切换指令从源基站解附着,并附着到目标基站。
应理解,本申请技术方案,在移动终端从解附着到重新附着到目标基站期间,移动终端的非接入NAS层的状态(这里主要指核心网连接管理ECM的状态)不发生改变,虽然没有无线链路连接,无线资源控制器RRC处于idle状态,但移动终端仍处于ECM连接(ECM-connected)状态。ECM连接是指移动终端一直与核心网保持非接入层的连接。移动终端与核心网的状态不改变,仅仅改变了RRC状态(即与基站的连接状态)。总之,在从源基站解附着至重新附着至目标基站的过程中,移动终端始终存在一个逻辑层面的连接,不能进行数据交换,例如,不能打电话或者不能上网,但是可以进行其它的资源交换。
步骤23: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之后,所述目标基站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并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
该步骤23中,在移动终端从源基站解附着之后,向目标基站发送切换完成的信令,目标基站就会与移动终端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这样,将移动终端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之后,目标基站可以采用发送消息的方式通知全局控制器该基站切换操作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的架构,将移动终端的连接网络由源基站切换至目标基站,该网络架构中控制面与数据面分离,且控制功能逻辑集中为全局控制器,使得数据面平坦化。进而,可以简化基站切换过程中的信令交互,减小基站切换时延,降低网络开销。
可选地,参照图2b所示,在步骤23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24:所述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向全局网络视图同步第二信息,以及向通用网关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释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源基站释放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至少包含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至少包含所述目标基站的标识,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建立通用网关与所述目标基站之间的第一数据承载,以及删除通用网关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第二数据承载。
其实,在目标基站向全局控制器汇报基站切换完成后,全局控制器即根据全局进行控制分析,并采用原子事务的方式,同时向源基站、通用网关和全局网络视图发送信息。其中,全局控制器向源基站发送释放指令,以指示源基站释放与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这样,源基站就不会附着有移动终端的相关信息;而且,全局控制器还会向通用网关发送目标基站的标识,例如,目标基站的TEID等,以便于建立通用网关与目标基站之间的下行数据承载,应理解,同时还会删除通用网关与源基站之间的下行数据承载;同时,全局控制器还将移动终端的位置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同步给全局网络视图。
可选地,在确定目标基站之后,所述目标基站通过与源基站之间的X2接口接收并缓存所述通用网关的下行数据包。由于此时移动终端并未附着在目标基站上,网络侧的数据通过通用网关下发至源基站,然后由源基站通过与目标基站之间的X2接口发送至目标基站,由目标基站暂时缓存。
可选地,参照图2c所示,在步骤2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25:全局网络视图接收移动终端采集的邻近小区的信号参数;
步骤26:所述全局控制器根据同步给所述全局网络视图的信号参数,判断是否执行切换;
步骤27:如果判断结果为执行切换,则进一步确定目标基站。
其实,在本申请中,步骤25-步骤27可以视为切换之前的用户测试报告上报并分析的过程,主要通过全局控制器对采集的信号参数进行分析,以判定是否为移动终端切换基站,以保证移动终端始终处于网络覆盖的可用状态。
可选地,在步骤22中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后,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全局控制器生成的安全密钥以及安全算法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安全验证。
应理解,在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后,全局控制器则根据预设的安全算法生成安全密钥,例如对应目标基站的KeNB和AS keys,然后,目标基站根据全局控制器生成的安全密钥和安全算法对移动终端进行安全验证,以确定是否为全局控制器确定的目标基站的接入对象。
其实,在实际的基站切换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阶段:测量报告上报阶段、切换准备阶段、切换执行阶段以及切换完成阶段;其中,
测量报告上报阶段:参照图3a所示,在移动终端UE移动过程中,会对许多邻近小区的信号强度、质量进行检测,移动终端UE会利用现有的与源基站之间建立的数据承载,将这些信号强度、质量等信息通过全局控制器同步至全局网络视图。全局控制器根据全局网络视图中该移动终端的信息,决定是否切换和选择目标基站(目标BBU-U)。
切换准备阶段:参照图3b所示,在选定目标BBU-U后,全局控制器直接将与目标BBU-U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源BBU-U,便于之后源BBU-U转发给移动终端UE。同时,全局控制器将源BBU-U的TEID、通用网关的TEID发送给目标BBU-U,目标BBU-U便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标识信息,建立与源BBU-U之间的下行X2传输承载,以及建立与通用网关之间的上行数据承载。之后,目标BBU-U可以通过与通用网关之间的上行数据承载接收并缓存通用网关的下行数据包,同时,等待移动终端UE的切换。
切换执行阶段:参照图3c所示,移动终端UE接收源BBU-U的切换命令后,从源BBU-U解附着,之后,全局控制器生成对应目标基站的KeNB和AS keys。目标BBU-U通过全局控制器发送过来的AS安全算法(AS security algorithm)的结果对移动终端UE进行选择。其实,这里的A安全算法,主要用于进行安全验证,确定移动终端是否为所要切换基站的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UE从解附着到重新附着到目标BBU-U期间,移动终端UE的非接入NAS层的状态不发生改变,即移动终端UE仍处于ECM-connected状态。
切换完成阶段:参照图3d所示,目标BBU-U在收到移动终端UE的切换完成信令之后,与移动终端UE建立RRC连接,并向全局控制器汇报切换完成。之后,全局控制器采用原子事务操作分别执行:(1)、让源BBU-U释放与移动终端UE相关的用户信息;(2)、发送目标BBU-U的TEID给通用网关,建立通用网关与目标BBU-U的下行数据承载,删除通用网关与源BBU-U的下行数据承载;(3)、将移动终端UE的位置和信息同步至全局网络视图,完成所有的切换过程。
下面结合基于SDN-RAN架构的切换信令以及基于NOS-RAN架构的切换信令对比图,对切换过程中信令条数以及切换时延的改变进行分析。
参照图4所示,在基于SDN-RAN架构下,仍存在较多的信令条数,如图所示一共有10条交互信令。而在NOS-RAN架构下,“放倒了”协议栈并进行了集中式的控制,打破了只能特定网元相互通信的方式,全局控制器可以将信令同时发送到不同的网元,并用原子事务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减少了网元之间的信令条数,如图所示一共有9条交互信令,减少了切换时的信令开销。同时,从切换时延上看,在基于SDN-RAN架构下,在切换准备时,全局控制器同时发送信令给源BBU-U和目标BBU-U;在切换完成时,全局控制器同时发送信令给源BBU-U、全局网络视图和通用网关。在原子事务操作内的过程可以看作一次操作(由于原子事务操作内的信令都是同时完成),相比SDN-RAN架构下的切换方案中的10次操作,NOS-RAN架构下的切换方案减少到了5次,因此本申请中切换时延显著减少。而且,由于源BBU-U和目标BBU-U的决策、控制等功能转移给了计算处理能力更强大的全局控制器,相比原来的基带处理单元而言,处理时延更低。
仍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中基站切换系统,主要包括:全局控制器121、源基站16、目标基站17和移动终端15;
其中,全局控制器121,用于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16和确定的所述目标基站17发送切换信息;
所述源基站16,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15发送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15从所述源基站16解附着;
所述目标基站17,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15附着到所述目标基站17后,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15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并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121切换完成。
可选地,仍参照图1所示,所述切换系统还包括:全局网络视图14,以及通用网关113;
所述全局控制器121,还用于在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121切换完成之后,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16发送第一信息,向全局网络视图14同步第二信息,以及向通用网关113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释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源BBU-U 111(可视为源基站)释放与所述移动终端15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至少包含与所述移动终端15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至少包含所述目标BBU-U112(可视为目标基站)的标识,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建立通用网关113与所述目标BBU-U112之间的第一数据承载,以及删除通用网关113与所述源基站16之间的第二数据承载。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17,还用于通过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X2接口接收并缓存所述通用网关113的下行数据包。
可选地,所述全局控制器121,具体用于:
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将与确定的目标基站17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源基站16,以及将与源基站16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基站17。
可选地,在全局控制器121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16和确定的目标基站17发送切换信息之前,
所述全局网络视图14,还用于接收移动终端15采集的邻近小区的信号参数;
所述全局控制器121,还用于根据同步给所述全局网络视图14的信号参数,判断是否执行切换;以及,如果判断结果为执行切换,则进一步确定目标基站。
可选地,所述目标基站17,还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15从所述源基站16解附着后,根据所述全局控制器121生成的安全密钥以及安全算法对所述移动终端15进行安全验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匹配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基于基站之间的X2接口实现基站切换,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中,所述方法包括:
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和确定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
所述源基站向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
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之后,所述目标基站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并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
其中,
所述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的系统架构,包括网络侧装置、至少两个基站和移动终端,
所述网络侧装置包括用户面(11)、控制面(12)和管理面(13),
所述用户面(11)不具有控制功能;
所述控制面(12)的控制功能逻辑集中形成全局控制器(121),
所述管理面(13)用于网元的资源调度和策略编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向全局网络视图同步第二信息,以及向通用网关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释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源基站释放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至少包含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至少包含所述目标基站的标识,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建立通用网关与所述目标基站之间的第一数据承载,以及删除通用网关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第二数据承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通过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X2接口接收并缓存所述通用网关的下行数据包。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和确定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具体包括:
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将与目标基站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源基站,以及将与源基站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基站。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和确定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全局网络视图接收移动终端采集的邻近小区的信号参数;
所述全局控制器根据同步给所述全局网络视图的信号参数,判断是否执行切换;
如果判断结果为执行切换,则进一步确定目标基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后,还包括:
所述目标基站根据所述全局控制器生成的安全密钥以及安全算法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安全验证。
7.一种基站切换系统,基于基站之间的X2接口实现基站切换,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中,所述系统包括:全局控制器、源基站、目标基站和移动终端;
其中,全局控制器,用于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和确定的所述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
所述源基站,用于向所述移动终端发送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
所述目标基站,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之后,建立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资源控制连接,并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
其中,
所述非栈式无线接入网络的系统架构,包括网络侧装置、至少两个基站和移动终端,
所述网络侧装置包括用户面(11)、控制面(12)和管理面(13),
所述用户面(11)不具有控制功能;
所述控制面(12)的控制功能逻辑集中形成全局控制器(121),
所述管理面(13)用于网元的资源调度和策略编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全局网络视图,以及通用网关;
所述全局控制器,还用于在通知所述全局控制器切换完成之后,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所述源基站发送第一信息,向全局网络视图同步第二信息,以及向通用网关发送第三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信息为释放指令,用于指示所述源基站释放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二信息至少包含与所述移动终端相关的用户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至少包含所述目标基站的标识,所述第三信息用于建立通用网关与所述目标基站之间的第一数据承载,以及删除通用网关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第二数据承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通过与所述源基站之间的X2接口接收并缓存所述通用网关的下行数据包。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局控制器,具体用于:
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将与目标基站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源基站,以及将与源基站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目标基站。
11.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全局控制器通过原子事务操作,分别向源基站和确定的目标基站发送切换信息之前,
所述全局网络视图,还用于接收移动终端采集的邻近小区的信号参数;
所述全局控制器,还用于根据同步给所述全局网络视图的信号参数,判断是否执行切换;以及,如果判断结果为执行切换,则进一步确定目标基站。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基站,还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从所述源基站解附着后,根据所述全局控制器生成的安全密钥以及安全算法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安全验证。
CN201810437316.5A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84300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7316.5A CN108430084B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37316.5A CN108430084B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0084A CN108430084A (zh) 2018-08-21
CN108430084B true CN108430084B (zh) 2021-01-26

Family

ID=63162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37316.5A Active CN108430084B (zh) 2018-05-09 2018-05-09 一种基站切换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300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7598B (zh) * 2019-12-28 2022-04-29 深圳市新国都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模组网络运营商自动切换的方法
CN114205881B (zh) * 2021-12-31 2024-02-0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基站间切换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3129A (zh) * 2008-05-28 2009-12-02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触发具有约束关系的多个事件的执行的方法和设备
CN102782644A (zh) * 2010-03-01 2012-11-1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执行具有回滚由积极优化导致的变化的能力的积极代码优化
CN103107898A (zh) * 2011-11-09 2013-05-15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用于同时发送或接收多个管理对象的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05554806A (zh) * 2016-01-25 2016-05-04 天津大学 面向智能移动终端协议架构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CN105636172A (zh) * 2016-01-25 2016-06-01 天津大学 移动终端网络协议架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3129A (zh) * 2008-05-28 2009-12-02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触发具有约束关系的多个事件的执行的方法和设备
CN102782644A (zh) * 2010-03-01 2012-11-14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执行具有回滚由积极优化导致的变化的能力的积极代码优化
CN103107898A (zh) * 2011-11-09 2013-05-15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用于同时发送或接收多个管理对象的方法、设备以及系统
CN105554806A (zh) * 2016-01-25 2016-05-04 天津大学 面向智能移动终端协议架构的移动性管理方法
CN105636172A (zh) * 2016-01-25 2016-06-01 天津大学 移动终端网络协议架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 Stack: a SDN-based Framework for future cellular networks;Xiang Mi, etc.;《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WPMC2014)》;2014091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30084A (zh)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43244B2 (en) Signaling in dual connectivity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7075387B2 (ja) 測定制御方法、及び基地局
US11146995B2 (en) Management method, device,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for mobile handover
WO2021196799A1 (zh) 小区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190141585A1 (en) Method of Distributing Security Key Context,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and Base Station
KR102211178B1 (ko) 단말기 경로 전이, 단말기 상태 전환 제어 방법, 단말기 및 기지국
US2018019924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condary node change and base station
US2020039665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US20160242224A1 (en) Mobile terminal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s, devices and related equipment
WO2017054538A1 (zh) 建立辅助信令链路的方法及其装置、基站及终端
KR102359126B1 (ko) 전체 구성으로 접속을 재개하기 위한 방법들, 네트워크 노드들, 무선 디바이스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WO2016161759A1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7012299A1 (zh) 一种网络共享中重建立小区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WO2016000322A1 (zh) Drb转换方法及装置
CN113709909B (zh) 多连接通信方法和设备
JP6881569B2 (ja) 第1の基地局、及び第2の基地局
US10959132B2 (en) Handover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4169880A1 (zh)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基站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7306455B (zh) 一种双连接操作的方法、基站、ue及mme
WO2015161575A1 (zh) 用户终端位置上报方法、基站、移动管理实体及系统
US20230108496A1 (en) Triggering a Subsequent Handover during a Dual-Active Protocol Stack Handover
CN109548174B (zh) 一种偶联管理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CN111757424B (zh) 一种无线接入网的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3747478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4161450A1 (zh) 一种基站配置变更时的用户设备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