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节能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发展加快,城市生产和生活产生的污水也在逐年增多,尤其是生活污水,因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导致城市污水管道负荷较重,经常遇到积淤堵塞的问题。为了防止污水管道堵塞,现有技术通常是在污染源处安装初级过滤处理装置,将污水进行初步的过滤除渣,以减轻后续污水处理的压力。
但现有的污水处理器通常需要将过滤网拆卸进行除渣清洗,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且污水处理器需要停机,影响正常使用。为此,有待对现有污水处理器进行改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ZL2017111571240公开有一种污水处理器,其主体为过滤箱,过滤箱内靠近进水口设置过滤网板,过滤箱一侧设有溢流口,并连接溢流管。过滤箱顶部设置电动缸,电动缸的活塞杆竖向伸入过滤箱内,并固定连接过滤网板,过滤网板随活塞杆运动沿过滤箱内呈竖向滑动,且过滤网板边缘与过滤箱内壁滑动接触。过滤箱内与溢流口相对的一侧面设有水平高度低于溢流口的排渣口,过滤箱内壁设有滑动封闭排渣口的阀板机构,阀板机构包括阀板、阀板座、复位弹簧。初始状态下,阀板密封排渣口,当过滤网板随活塞杆向下运动至过滤箱的储水中时,过滤网板推动阀板打开排渣口,过滤网板实现自动反冲除渣。
虽然上述技术方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即:当过滤网板随活塞杆向下运动至过滤箱的储水中时,虽然可以依靠反冲将其上残渣进行清理,但反冲水流流速有限,清除残渣效果一般,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在不拆卸滤网的情况下,有效清除滤网上残渣的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
第一方面,一种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包括:上端开口的长方体下处理箱,两对称地固接在所述下处理箱上端且等腰梯形结构的限位板,水平跨接在两限位板顶部的支撑板和两分别跨接在两所述限位板之间且对称倾斜设置的上处理箱;两所述限位板的底边边沿与所述下处理箱的两上边沿固接;所述下处理箱的侧壁上设有溢流管;单个所述上处理箱为长方体结构且其底部开口,单个所述上处理箱的底部四边沿分别与其同侧的两限位板的斜边边沿、支撑板的侧边沿和下处理箱的上边沿固接;两所述上处理箱上分别设有进水口;所述限位板正中设有竖直向上的居中杆且所述居中杆两侧分别对称设有行程槽;所述限位板内壁设有向靠近所述下处理箱一侧延伸的中界板且所述中界板底部对称设有两倾斜设置的止位板;两所述上处理箱上相对靠下的侧壁上分别铰接有过滤网且所述过滤网的自由端恰好能够与所述止位板相配接;所述过滤网的自由端上设有调度绳且所述调度绳能够套接在所述居中杆上;两所述上处理箱的分别与支撑板固接的侧壁上分别设有L型固定杆,通过沿所述行程槽拉动调度绳,使得调度绳向靠近固定杆的方向运动,所述过滤网随之旋转;直至调度绳运动至其最大位置并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相固接,所述过滤网位置被限定;每个所述上处理箱上与所述支撑板相接的侧壁内分别设有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弥合块且所述弥合块的一个直角侧面与所述上处理箱的内壁固接,当调度绳运动至其最大位置并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相固接时,所述弥合块的一个直角侧面恰与过滤网的表面相接;两所述上处理箱与所述弥合块正对应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排出槽且该两侧壁外侧分别设有一圈环绕所述排出槽的弹性伸缩套,两所述弹性伸缩套的自由端分别固接有一外排管路,每个所述外排管路的端口上分别设有密封翻盖且其侧壁能够与其对应侧的上处理箱侧壁固接;两所述排出槽分别与其对应侧的过滤网上与上处理箱侧壁相铰接的一端正对应;两所述上处理箱上相对靠近所述支撑板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圆孔且所述圆孔内分别设有可沿其轴向运动的T型推杆,所述T型推杆的T型头暴露在所述上处理箱外且所述T型推杆的自由端设有一内推板,所述内推板位于所述上处理箱内且与所述上处理箱侧壁相平行;当调度绳运动至其最大位置并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相固接时,所述内推板的底部恰与所述过滤网上表面相接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推板的底部设有可弯曲的弹性辅助片,当调度绳位于所述行程槽上最接近居中杆的位置处,所述内推板与上处理箱侧壁距离最近时,所述弹性辅助片呈弯曲状态;当调度绳位于所述行程槽上最远离居中杆的位置处,所述内推板与上处理箱相互远离,所述弹性辅助片呈延伸状态且其恰好接触所述过滤网上表面。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两所述弥合块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道,当调度绳位于所述行程槽上最远离居中杆的位置处,所述第一通道的轴线恰与所述过滤网的上表面相齐平;所述上处理箱的侧壁上设有中空注入柱且所述注入柱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推板上设有内置的第一空腔且所述内推板的侧壁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开口,所述T型推杆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二空腔且所述T型推杆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相连通的注入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推板上设有内置的第一空腔且所述内推板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开口,所述T型推杆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的第二空腔且两所述T型推杆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相连通的注入口;所述弹性辅助片中部设有与所述内推板的底部开口相连通的第三空腔且所述弹性辅助片的底部设有开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处理箱上与所述内推板正对应的侧壁上设有净水口道,调度绳位于所述行程槽上最远离居中杆的位置处,所述净水口道正对应所述过滤网。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中界板正中设有第四空腔且所述中界板底部开口并与第四空腔连通;所述支撑板顶部两端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中空柱状通柱且两所述通柱均与第四空腔连通,两所述通柱与所述居中杆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四空腔内设有倒Y型结构的散射管路且所述散射管路上端设有两导入管,两所述导入管分别进入所述通柱且两导入管的自由端上分别配接有能够暴露在通柱外的中空止位头,通过提起或放下止位头能够调整散射管路在第四空腔内的位置;所述散射管路的底部对称设有两翼板且两翼板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开口。
综上所述,本申请中提供有一种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具体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申请具体提供有单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包括:下处理箱、限位板、支撑板和上处理箱,其中:双侧,指的是“上处理箱共有两个且对称位于所述下处理箱顶部”;单层,指的是“每个上处理箱内仅一层过滤网”。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能够在不拆卸过滤网的前提下,利用调度绳实现调整过滤网的角度,并利用内推板刮去其表面残留的残渣,在水流的冲刷作用下,最终实现对过滤网高效便捷的清理。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过滤网最低位);
图3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过滤网最高位);
图4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弥合板);
图5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外排管路);
图6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内推板);
图7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弹性辅助片);
图8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注入柱);
图9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图10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第三空腔);
图11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净水口道);
图12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下处理箱;2、限位板;3、支撑板;4、上处理箱;5、进水口;6、溢流管;7、居中杆;8、行程槽;9、中界板;10、止位板;11、过滤网;12、调度绳;13、固定杆;14、弥合块;15、排出槽;16、弹性伸缩套;17、外排管路;18、密封翻盖;19、T型推杆;20、内推板;21、弹性辅助片;22、第一通道;23、注入柱;24、第一空腔;25、第二空腔;26、注入口;27、第三空腔;28、净水口道;29、第四空腔;30、通柱;31、散射管路;32、导入管;33、止位头;34、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和图13所述的一种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
所述双侧单层污水处理器,包括:上端开口的长方体下处理箱1,两对称地固接在所述下处理箱1上端且等腰梯形结构的限位板2,水平跨接在两限位板2顶部的支撑板3和两分别跨接在两所述限位板2之间且对称倾斜设置的上处理箱4。
上述设计给出了本实施例中的主体结构,即包括:下处理箱、限位板、支撑板和上处理箱,其中:
下处理箱,本实施例中的基础部件,一方面,其上能够安装其他组件(限位板、支撑板和两个上处理箱等),另外一方面,其内能够容纳经过本实施例初步过滤的水流。
此外,所述下处理箱的侧壁上设有溢流管6;以便经过初步过滤的水流继续向之后的处理装置流动。
限位板,本实施例中的过渡部件,整体为等腰梯形结构,两所述限位板2的底边边沿与所述下处理箱1的两上边沿固接;一方面,其能够与所述下处理箱固接,用于承接其他安装组件(支撑板和上处理箱等),另外一方面,其能够通过与支撑板的配合,在上处理箱和下处理箱之间形成一过渡空间,以便于安装过滤网等组件。
支撑板,本实施例中的关键部件,水平跨接在两限位板2顶部,其与所述限位板相配接,一方面能够为上处理箱提供足够的支撑,另一方面,其上能够用于配合过滤网等组件的具体应用。
上处理箱,本实施例中的基础部件,共有两个且对称分布;单个所述上处理箱4为长方体结构且其底部开口,单个所述上处理箱4的底部四边沿分别与其同侧的两限位板2的斜边边沿、支撑板3的侧边沿和下处理箱1的上边沿固接;两所述上处理箱4上分别设有进水口5。
所述上处理箱,一方面,利用其进水口与外部污水管路相承接,另一方面,其上还可安装诸如:过滤网等相关组件。
所述限位板2正中设有竖直向上的居中杆7且所述居中杆7两侧分别对称设有行程槽8;所述限位板2内壁设有向靠近所述下处理箱1一侧延伸的中界板9且所述中界板9底部对称设有两倾斜设置的止位板10;两所述上处理箱4上相对靠下的侧壁上分别铰接有过滤网11且所述过滤网11的自由端恰好能够与所述止位板10相配接;所述过滤网11的自由端上设有调度绳12且所述调度绳12能够套接在所述居中杆7上。
基于上述设计,每个所述上处理箱上相对靠下的侧壁上分别铰接有过滤网,即所述过滤网的自由端可翻转。
为限制其工作位置,所述限位板2正中设有竖直向上的居中杆7且所述居中杆7两侧分别对称设有行程槽8;所述限位板2内壁设有向靠近所述下处理箱1一侧延伸的中界板9且所述中界板9底部对称设有两倾斜设置的止位板10。
基于此设计,单个所述过滤网的自由端能够直接搭接在其对应侧的止位板上,用于对自进水口进入的污水进行清理。
在实际的使用中行程槽的尺寸不宜过大,能够完成工作状态的切换即可,而且,当过滤网在两个不同的状态时,行程槽上开口的部分可以利用其它软质材料堵死,以防止有水流外溅;亦可以制作和行程槽尺寸接近的堵头,将其堵死。
两所述上处理箱4的分别与支撑板3固接的侧壁上分别设有L型固定杆13,通过沿所述行程槽8拉动调度绳12,使得调度绳12向靠近固定杆13的方向运动,所述过滤网11随之旋转;直至调度绳12运动至其最大位置并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13相固接,所述过滤网11位置被限定。
为能够调整过滤网整体的倾斜角度,所述过滤网11的自由端上设有调度绳12且所述调度绳12能够套接在所述居中杆7上。
初始状态下,过滤网的自由端搭接在所述止位板上,调度绳贯穿所述行程槽挂接在居中杆上;通过拉动调度绳沿着所述行程槽运动,所述过滤网的自由端能够向靠近上处理箱的方向翻转,直至达到调度绳的最大工作长度,将调度绳挂接在固定杆上,所述过滤网的位置被限定,此为过滤网的清洁状态。
在过滤网的清洁状态下,过滤网自由端的边沿不可避免地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存在缝隙,为弥合此缝隙,每个所述上处理箱4上与所述支撑板3相接的侧壁内分别设有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弥合块14且所述弥合块14的一个直角侧面与所述上处理箱4的内壁固接,当调度绳12运动至其最大位置并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13相固接时,所述弥合块14的另一个直角侧面恰与过滤网的表面相接。
两所述上处理箱4与所述弥合块14正对应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排出槽15且两侧壁外侧分别设有一圈环绕所述排出槽15的弹性伸缩套16,两所述弹性伸缩套16的自由端分别固接有一外排管路17,每个所述外排管路17的端口上分别设有密封翻盖18且其侧壁能够与其对应侧的上处理箱4侧壁固接;两所述排出槽15分别与其对应侧的过滤网11上与上处理箱4侧壁相铰接的一端正对应。
在此设计中,两弹性伸缩套和与其对应侧的外排管路形成的排出管路,一方面,能够对自排出槽排出的混有残渣的水流进行引导,另外一方面,根据过滤网的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时,需要手动将此排出管路进行不同的设置,具体为:
当两过滤网分别处于初始状态时,过滤网的自由端搭接在其对应侧的止位板上,所述调度绳套接在所述居中杆上,分别调整两所述外排管路向上翻转至与所述上处理箱侧壁平行且所述密封翻盖扣紧,防止水流外泄。当两过滤网分别处于清洁状态时,即调整调度绳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相固接,然后手动调整两所述外排管路向下翻转且所述密封翻盖打开。
对于外排管路与上处理箱的侧壁固接的方式,本实施例并未加以限定,可以在上处理箱上设计卡槽并在外排管路上设计卡扣,利用卡扣和卡槽的配接来实现;亦可以在外排管路上设计挂钩,在上处理箱上设计挂环,利用挂钩与挂环的配接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仅在调整所述外排管路向上翻转至与所述上处理箱侧壁平行时,需要将外排管路与下处理箱固定,所述外排管路与上处理箱的连接方式不加以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对外排管路的固接即可。
两所述上处理箱4上相对靠近所述支撑板3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一圆孔且所述圆孔内分别设有可沿其轴向运动的T型推杆19,所述T型推杆19的T型头暴露在所述上处理箱4外且所述T型推杆19的自由端设有一内推板20,所述内推板20位于所述上处理箱4内且与所述上处理箱4侧壁相平行;当调度绳12运动至其最大位置并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13相固接时,所述内推板20的底部恰与所述过滤网11上表面相接触。
基于此设计,通过手动推动或拉动两T型推杆,能够带动与之连接的内推板向远离或靠近上处理箱4侧壁的方向运动。
在实际的使用中,若污水处理器处于污水处理的工作状态,两过滤网分别处于初始状态时,过滤网的自由端搭接在其对应侧的止位板上,所述调度绳套接在所述居中杆上,分别调整两所述外排管路向上翻转至与所述上处理箱侧壁平行且所述密封翻盖扣紧,防止水流外泄。
若污水处理器处于清洁状态,两过滤网分别处于清洁状态,即调整调度绳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相固接,然后手动调整两所述外排管路向下翻转且所述密封翻盖打开。
推动T型推杆,进而带动内推板向远离上处理箱4侧壁的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内推板与过滤网的上表面接触,对其上表面进行清理,结合过滤网的倾斜角度,能够实现对过滤网上表面的残渣进行清理;此时,可以在进水口内注入洁净的水流。
需要说明的是,内推板主要清理未别弥合块覆盖的部分。被弥合块覆盖的部分会很小,通过设计弥合块的大小即可实现。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推板20的底部设有可弯曲的弹性辅助片21,当调度绳12位于所述行程槽8上最接近居中杆7的位置处,所述内推板20与上处理箱4侧壁距离最近时,所述弹性辅助片21呈弯曲状态,此时,内推板和弹性辅助片,均为非工作状态;当调度绳12位于所述行程槽8上最远离居中杆7的位置处,所述内推板20与上处理箱4相互远离,所述弹性辅助片21呈延伸状态且其恰好接触所述过滤网11上表面。此时,内推板和弹性辅助片,均为工作状态;手动推动T型推杆,即可对过滤网上表面的残渣进行清理,有助于整体的清洁过程。
在实际的使用中,若污水处理器处于污水处理的工作状态,两过滤网分别处于初始状态时,过滤网的自由端搭接在其对应侧的止位板上,所述调度绳套接在所述居中杆上,分别调整两所述外排管路向上翻转至与所述上处理箱侧壁平行且所述密封翻盖扣紧,防止水流外泄。
若污水处理器处于清洁状态,两过滤网分别处于清洁状态,即调整调度绳与其对应侧的固定杆相固接,然后手动调整两所述外排管路向下翻转且所述密封翻盖打开。
推动T型推杆,进而带动内推板向远离上处理箱4侧壁的方向运动;在此过程中,弹性辅助片与过滤网的上表面接触,对其上表面进行清理,结合过滤网的倾斜角度,能够实现对过滤网上表面的残渣进行清理;此时,可以在进水口内注入洁净的水流。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两所述弥合块14上分别设有第一通道22,当调度绳12位于所述行程槽8上最远离居中杆7的位置处,所述第一通道22的轴线恰与所述过滤网11的上表面相齐平;所述上处理箱4的侧壁上设有中空注入柱23且所述注入柱23与所述第一通道22连通。
当过滤网处于清洁状态时,基于此设计,通过向注入柱内注入清洁剂,能够使得清洁剂自注入柱进入第一通道,进而自第一通道底部排出,滴落在所述过滤网表面,在进水口内注入洁净的水流,能够对过滤网进行更加深度的清洁。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推板20上设有内置的第一空腔24且所述内推板20的侧壁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24相连通的开口,所述T型推杆19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24相连通的第二空腔25且所述T型推杆19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25相连通的注入口26。
当过滤网处于清洁状态时,基于此设计,通过向注入口内注入清洁剂,能够使得清洁剂自第二空腔进入第一空腔,进而自内推板的侧壁底部排出,滴落在所述过滤网表面,在进水口内注入洁净的水流,能够对过滤网进行更加深度的清洁。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推板20上设有内置的第一空腔24且所述内推板20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24相连通的开口,所述T型推杆19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空腔24相连通的第二空腔25且两所述T型推杆19侧壁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25相连通的注入口26;所述弹性辅助片21中部设有与所述内推板20的底部开口相连通的第三空腔27且所述弹性辅助片21的底部设有开口。
当过滤网处于清洁状态时,基于此设计,通过向注入口内注入清洁剂,能够使得清洁剂自第二空腔进入第一空腔,进而自内推板的底部开口进入弹性辅助片的第三空腔中,在弹性辅助片经由过滤网表面时,清洁剂将随之分布在过滤网的表面,在进水口内注入洁净的水流,能够对过滤网进行更加深度的清洁。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上处理箱4上与所述内推板20正对应的侧壁上设有净水口道28,调度绳12位于所述行程槽8上最远离居中杆7的位置处,所述净水口道28正对应所述过滤网11。
基于此设计,可以直接将洁净管路直接接入净水道,不必再在进水口道处切换管路,独立的净水入口清洁效果更好。
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中界板9正中设有第四空腔29且所述中界板9底部开口并与第四空腔29连通;所述支撑板3顶部两端上设有两对称设置的中空柱状通柱30且两所述通柱30均与第四空腔29连通,两所述通柱30与所述居中杆7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四空腔29内设有倒Y型结构的散射管路31且所述散射管路31上端设有两导入管32,两所述导入管32分别进入所述通柱30且两导入管32的自由端上分别配接有能够暴露在通柱30外的中空止位头33,通过提起或放下止位头33能够调整散射管路31在第四空腔29内的位置;所述散射管路31的底部对称设有两翼板34且两翼板34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开口。
基于此设计,通过在止位头内注入洗涤液体,洗涤液体会依次进入导入管、散射管路,最后经由两翼板进入下处理箱内,分别对与两翼板相对应的过滤网进行清洁,相较于其现有技术而言,其能够对过滤网背向一面进行清理。可以通过不断提升或放下止位头,实现对翼板上下运动的调节。优选地,所述导入管的长度为所述中界板高度的2倍。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