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88373B -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88373B
CN108388373B CN201810169180.4A CN201810169180A CN108388373B CN 108388373 B CN108388373 B CN 108388373B CN 201810169180 A CN201810169180 A CN 201810169180A CN 108388373 B CN108388373 B CN 108388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ormation
touch
deformation sensor
sensor
equipmen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691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88373A (zh
Inventor
朱剑
张向东
于振宇
罗志平
严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8101691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883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88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883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5582 priority patent/WO201916584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88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88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方法及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其中,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形变传感器模组用于检测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形变量,并生成形变参数。处理组件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Description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可穿戴设备以其体积小、可穿戴性强的优势,携带更加便捷。
目前,可穿戴带设备主要通过与智能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的互联,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可穿戴设备的联网功能,数据更新和传输功能。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方法及一种可穿戴设备,实现了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
其中,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
形变传感器模组用于检测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形变量,并生成形变参数;
处理组件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可选地,设备本体的形状为中空四边形,形变传感器模组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多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设备本体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
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用于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应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对应的形变参数;
处理组件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具体是: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
可选地,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四边。
可选地,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由植入设备本体中的具有应变效应的材料构成;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等效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可变电阻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可变电阻、与第一可变电阻平行设置的第三可变电阻和与第二可变电阻平行设置的第四可变电阻;
第一可变电阻、第二可变电阻、第三可变电阻及第四可变电阻构成电桥电路;
具有应变效应的材料包括碳纳米管材料或石墨烯材料。
可选地,第一可变电阻和第三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相等,第二可变电阻和第四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相等;
电桥电路的第一对角线对应的连接节点连接电源电压;电桥电路的第二对角线对应的连接节点分别为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基于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检测获得电桥电路输出的电压差值;
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生成对应的形变参数包括: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将输出的电压差值作为形变参数;
处理组件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是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电压差值确定触压位置。
可选地,形变传感器模组还包括数模转换器;每一个形变传感器分别与数模转换器连接;
数模转换器用于将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进行模/数转换后发送至处理组件。
可选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与设备本体连接、用于固定设备本体以使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固定带;
固定带包括第一弧形带和第二弧形带;第一弧形带分别与设备本体的第一边和第二边连接处的第一角及第三边与第二边连接处的第二角连接;第二弧形带分别与设备本体的第一边和第四边连接处的第三角及第三边和第四边连接处的第四角连接;
处理组件及数模转换器位于设备本体的任一角上并延伸至与任一角连接的弧形带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方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其中,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
该方法包括:
获取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
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可选地,设备本体的形状为中空四边形,形变传感器模组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多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设备本体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在对应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形变参数;
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包括: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
可选地,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分布于设备本体的任一组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上;
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包括: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其中,形变参数为电压差值;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
基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计算获得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五位置,其中,形变参数为电压差值;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六位置;
基于第五位置及第六位置计算获得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可选地,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四边;设备本体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
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包括:
基于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一形变传感器所在的设备本体的一边为第一边;确定第一边上除第一形变传感器外,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二形变传感器;基于第一形变传感器及第二形变传感器的位置,确定距第一形变传感器及第二形变传感器最近的且与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
基于第一形变传感器、第二形变传感器、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获得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可选地,基于触压位置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基于触压位置判断预设时间内是否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
如果在预设时间内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进一步判断至少两个触压位置是否一致;
如果否,生成滑动控制指令;
如果是,生成双击控制指令;
如果在预设时间内不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生成单击控制指令。
可选地,还包括:
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连接时,建立触控区域与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的对应关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方法及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本发明中,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与传统的遥控设备相比该可穿戴设备更加简单、便携,用户仅需要触压触控区域引起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即可通过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形变量生成形变参数。处理组件基于该形变参数确定用户的触压位置,生成并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从而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相对于操作遥控设备器该可穿戴设备的操作更加简单、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惠更斯电桥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形变传感器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控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为了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发明人经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本发明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方法及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本发明中,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与传统的遥控设备相比该可穿戴设备更加简单、便携,用户仅需要触压触控区域引起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即可通过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形变量生成形变参数。处理组件基于该形变参数确定用户的触压位置,生成并发送对应的控制指令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从而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相对于操作遥控设备器该可穿戴设备的操作更加简单、因此可以提高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101,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102,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101中与该形变传感器模组102连接的处理组件103,如处理器。
实际应用中,设备本体101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
该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101可以是植入有应变效应材料的皮质带或其它具有弹性材质的弹性带。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该设备本体101可以佩戴于用户的腕部或者手背部位。该设备本体101基于目前的新材料技术,在普通材质的皮质带制作过程中通过纳米技术加入一些应变效应材料使得该皮质带形成一个传感阵列,用于监测该设备本体101的形变情况,该应变效应材料可以是碳纳米管或者是石墨烯材质能够实现类似传感器一样的功能。
当该设备本体101贴合于用户的手腕或者手背皮肤时,用户对设备本体101的中空部分对应的皮肤进行触压或者捏起操作会造成用户皮肤发生扭曲形变。由于设备本体101紧紧贴合于皮肤表层,在皮肤受到外力发生形变时会同时带动设备本体101发生形变,且中空部位不同位置的皮肤受到外力会引起该设备本体产生不同的形变。形变传感器模组102用于检测设备本体101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形变量,并生成形变参数发送给处理组件。
处理组件103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该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实际应用中,该智能终端可以是数字电视、智能投影仪、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蓝牙或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等无线通信单元。
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后可以通过蓝牙或WIFI等无线通信单元与智能终端建立无线连接。该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连接后,会预先建立触控区域与智能终端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的对应关系。其中,操作控件可以是智能终端的键盘、光标或者遥控器等。使得用户触压该触控区域不同位置时对应生成与相应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相同的控制指令,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本实施例中,处理组件通过形变传感器模组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用户的触压位置。基于该触压位置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基于该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从而实现了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可穿戴设备包括与图1实施例中相同的设备本体101、形变传感器模组102、处理组件103。其中,设备本体101的形状具体为中空四边形,形变传感器模组102可以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201及数模转换器202。
多个形变传感器201分布于设备本体101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每一个形变传感器分别与数模转换器202连接。
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用于检测该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应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对应的形变参数。
数模转换器202用于将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进行模/数转换后发送至处理组件103。
处理组件103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具体是: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
实际应用中,多个形变传感器201可以是分布于该设备本体101任意相邻的两条边上,针对方形形状的设备本体101,该任意相邻的两条边垂直相交,例如可以是X方向和Y方向。处理器根据X方向和Y方向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可确定触压位置。具体地,当用户触压触控区域中的皮肤时,会带动该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101发生弹性形变。设备本体101中,由于每一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设备本体101中的位置不同,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根据其所在部位的受力不同,生成不同的形变参数。距触压位置越近的形变传感器其生成的形变参数越大,相反距触压位置越远的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越小。因此,处理组件103可以根据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对应的触压位置。
形变传感器检测到所在部位的设备本体101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是模拟信号,为了便于处理组件103对该形变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数模转换器202将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其中,该数模转换器102可以是多通道数模转换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多路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生成数字信号得到多个形变参数。
通常情况下,如果形变传感器仅分布于设备本体101的相邻的任意两边时例如设置于设备本体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边和第二边对应的三角区域设定为第一触控区域,第三边和第四边对应的三角区域为第二触控区域,当用户在第一触控区域进行触压操作时,可引起第一边及第二边较为明显的弹性形变,但当用户在第二触控区域进行触压操作时,对第三边及第四边影响较大,而对第一边和第二边的影响较小,引起的弹性形变不明显,因此,仅在任意两相邻边上设置形变传感器,在某些情况下必然容易出现难以准确地获知用户的触压位置的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多个形变传感器可以分布于设备本体101四边,优选的,为了便于处理组件103对触压位置的计算,多个形变传感器可以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101四边。从而可以保证,无论用户在第一触控区域或第二触控区域进行触压操作,设备本体101每一边上的形变传感器均可以准确检测到设备本体101的弹性形变情况,提高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
当然,本发明中并未限定该可穿戴设备本体的形状,可以是多边形,该多边形可以包括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六边形等,具体地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计。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该形变传感模组中的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分布于该设备本体的至少两边上,并通过连接多通的数模转换器,获取每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以使得处理组件可以获得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设备本体形变情况的多个形变参数,根据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
实际应用中,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由植入设备本体101中的具有应变效应的材料构成。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等效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可变电阻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可变电阻、与第一可变电阻平行设置的第三可变电阻和与第二可变电阻平行设置的第四可变电阻。其中,每一个可变电阻的阻值随设备本体101的形变而发生变化。
第一可变电阻、第二可变电阻、第三可变电阻及第四可变电阻构成电桥电路。
其中,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可变电阻可以是沿X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可变电阻可以是沿与X方向垂直的Y方向延伸。其中,X方向和Y方向为该设备本体中相邻任意互相垂直的两边的延伸方向,如果设定相邻任意互相垂直的两边为第一边和第二边,设置第一边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时,则第二边的延伸方向设置为Y方向。当然,如果该设备本体为正四边形,与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和第四边的延伸方向均为Y方向,与第一边相对的第三边的延伸方向为X方向。同样地,也可以设定第一边的延伸方向为Y方向时,则第二边的延伸方向设置为X方向,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计算复杂度进行设定,在此,不具体限定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走向。由于设备本体101为中空四边形,为了便于检测触压位置,该四边形的任意相邻两边两两垂直。例如,根据受力分解原理,该设备本体101的X方向的边通常受到的拉力通常来自于Y方向,Y方向的边通常受到的拉力来自X方向的。因此,为了保证该形变传感器的通用性,无论设置于哪一边上,均可检测到所在边受到拉力引起的形变。
该实施例中,该形变传感器设置于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边上,此时当设备本体101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第二可变电阻与第四可变电阻的延伸方向与受力方向正相关,此时第二可变电阻及第四可变电阻阻值增大,第一可变电阻及第三可变电阻阻值减小。当该形变传感器设置于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边上,当设备本体101发生弹性形变时,第一可变电阻与第三可变电阻的延伸方向与受力方向正相关,此时,第一可变电阻及第三可变电阻阻值增大,第二可变电阻及第四可变电阻阻值减小。
为了使形变传感器仅对设备本体101受到拉力引起弹性形变进行检测,而不受温度、湿度等外围情况的影响。通过改变形变传感器的走线情况,使该形变传感器可等效为一个惠更斯电桥,从而对有温度、湿度等外围引起的设备本体101的弹性形变不敏感。由于温度引起设备本体101的热胀冷缩,设备本体101的周围湿度不同也会引起结构密度的伸缩。但这些因素引起的设备本体101的伸缩是均衡,因此可变电阻的电阻值变化是相同的,使得该形变传感器不受温度、湿度等外围引起的设备本体101的弹性形变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通过以特定的走线在设备本体中植入具有应变效应的材料,使得每一个形变传感器可以等效为一个惠更斯电桥电路。从而保证了形变传感器不受温度、湿度等外围引起的设备本体的弹性形变的影响,提高了形变传感器对由用户触压操作引起设备本体的弹性形变的检测精度。
在一个实际应用中,第一可变电阻和第三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相等,第二可变电阻和第四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相等。
电桥电路的第一对角线对应的连接节点连接电源电压;电桥电路的第二对角线对应的连接节点分别为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基于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检测获得电桥电路输出的电压差值。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惠更斯电桥的电路结构示意图,由图3可知第一可变电阻R1与第二可变电阻R2串联构成第一串联网络,第三可变电阻R3与第四可变电阻R4串联构成第二串联网络,第一串联网络及第二串联网络并联后与电源连接构成惠更斯电桥,其中第一串联网络的第一端及第二串联网络的第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一串联网络的第二端及第二串联网络的第二端与电源正极连接,该电源输入电压为U。A点和B点分别对应该电桥电路的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
电桥电路的第一对角线为第一可变电阻R1与第四可变电阻R4连接节点及第二可变电阻R2与第三可变电阻R3连接节点的连接线;第二对角线为第一可变电阻R1与第二可变电阻R2连接点及第三可变电阻R3与第四可变电阻R4连接点的连接线。
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生成对应的形变参数可以包括: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将输出的电压差值作为形变参数。
其中,第一可变电阻R1、第二可变电阻R2、第三可变电阻R3及第四可变电阻R4为该平衡电桥电路的四个臂。当该设备本体101不存在弹性形变时,该惠更斯电桥达到平衡,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检测获得电压值相等;当该设备本体101发生弹性形变时,会引起上述可变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由于受力不同导致不同可变电阻的阻值也各不相同,此时,该惠更斯电桥失衡,通过检测第一电压检测点的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检测点的第二电压,获得该惠更斯电桥生成的电压差值,即该形变传感器输出的形变参数。根据各个形变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差值可确定该设备本体101的形变情况。
具体地,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之间的电压差值可根据下述电压差值计算公式计算获得:
其中,ΔU为第一电压检测点A检测的电压UA与第二电压检测点B检测的电压UB之间的电压差值;U表示电源电压。
由于实际中,第一可变电阻R1、第二可变电阻R2、第三可变电阻R3及第四可变电阻R4的电阻值并不易实际测量,因此本发明中可通过一个多路的数模转换器202检测获得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的电压差值并对检测获得的电压差值进行模数转换。考虑到应用中触压识别与跟踪的需要,该数模转换器202的采样频率可以设置为50Hz。
处理组件103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是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电压差值确定触压位置。
处理组件103根据多个形变传感器在设备本体101的分布不同,确定触压位置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以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分布于设备本体101的任一组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上为例,第一边和第二边可以是该设备本体101中任意相邻的两边。
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电压差值确定触压位置可以包括: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一边上电压差值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其中,该形变参数为电压差值。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
首先,预先为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所在位置设置一个坐标值,其中,坐标值可以根据形变传感器所在边的延伸方向设定,例如第一边为X方向延伸,与第一边垂直且相交的第二边为Y方向延伸,则第一边与第二边的交点设为坐标原点(0,0)。由于第一边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对应Y方向坐标值0,因此可以设定分布于第一边上形变传感器的坐标值设置为X11,X12,……,X1M;实际应为(X1M,0),为便于计算简化为X1M。第二边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对应X方向坐标值为0,设定分布于第二边上的坐标值为Y11,Y12,……,Y1N,实际应为(0,Y1N),简化为Y1N,其中M,N分别表示位于第一边和第二边上形变传感器的个数。如果确定第一边上输出电压差值最大值和次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一位置为X1E,第二位置为X1F;第二边上输出电压差值最大值和次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三位置为Y1P,第四位置为Y1Q。根据各个形变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差值的大小,分别确定第一边及第二边上的电压差值最大值和次大值,并确定输出该电压差值最大值和次大值的形变传感器的位置。
基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计算获得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实际应用中,触压位置可以按照下述位置计算公式计算获得:
基于位置计算公式计算获得触压位置的坐标值可以表示为(a,b)。
其中,a为触压位置在X方向的坐标值,b为触压位置在Y方向的坐标值;UX1E为第一位置对应的形变传感器输出的最大电压差值;UX1F为第二位置对应的形变传感器输出的次大电压差值;UY1P为第三位置对应的形变传感器输出的最大电压差值;UY1Q为第四位置对应的形变传感器输出的次大电压差值。
处理组件103可以根据上述公式(2)和公式(3)计算获得触压位置的位置,基于该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节省计算量,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电压差值确定触压位置可以包括: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五位置,其中,所述形变参数为电压差值;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所述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六位置;
基于所述第五位置及所述第六位置计算获得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如果确定第一边上输出电压差值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五位置为X1K;第二边上输出电压差值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六位置为Y1L
同上述计算方法,由式(2)和式(3)计算获得触压位置坐标(a,b)为(X1K,Y1L)。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形变传感器可等效为一个惠更斯电桥,惠更斯电桥中等效电阻的电阻值随着设备本体的形变量而发生变化时,使得该电桥电路失衡输出电压差值。从而保证了形变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差值可以准确地体现出设备本体的形变情况。处理组件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差值,基于触压位置计算公式可以简单、精确地计算获得触压位置的位置。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触控区域较大,当进行触压操作时可能会引起设备本体101弹性形变不明显,因此为了提高形变传感器模组102检测检测精度,可以将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101的四边。以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101的四边为例,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形变传感器分布结构示意图。
由图4可知,设备本体101每一边均匀、对称分布有五个形变传感器。其中形变传感器设置个数越多检测获得的触压位置越精确,该形变传感器分布个数具体可根据实际设备本体101的大小及精度要求进行设置。其中,将每一边上的5个形变传感器分为一组,根据所在边的方向,设定第一边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分为X1组、第二边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分为X2组、第三边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分为Y1及第四边上分布的形变传感器分为Y2组,从而可以将触控区域分为五行五列,并根据分组预设每组形变传感器的位置,如表下1中所示。当用户在触压触控区域中的皮肤时,每个形变传感器均会根据受力不同生成电压差值,根据电压差值大小确定触压位置。如下表1所示,数模转换器202按照各个形变传感器的不同分组,相应输出每组形变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差值。
表1各形变传感器电压差值输出表
由表1可知,在各个形变传感器中输出最大电压差值的形变传感器位置为Y23,次大电压差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位置为Y24,可知该触压位置距设备本体的第四边最近。该设备本体101中与第四边相邻的边分别为第一边和第三边,如果触压位置靠近第一边,则引起第一边的弹性形变更为明显,此时以第一边中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获得的触压位置更加精确;如果触压位置靠近第三边,此时以第三边中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获得的触压位置更加精确。因此,第四边中形变传感器Y23为中心,第四边中电压差值次大值Y24靠近第三边,因此,可以确定以第三边中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该触压位置。
由表1可知第三边对应的X2组形变传感器中,输出最大电压差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位置为X24,输出次大电压差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位置为X23。从而可以确定第一位置X23,第二位置X24,第三位置Y23及第四位置Y24
按照上述公式(2)和公式(3)计算获得相应的触压位置的坐标值为:
b=0.57*Y23+0.43*Y24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触压位置的坐标值时,需要将各形变传感器对应的位置的坐标值代入公式,本发明实施例中,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各形变传感器对应的位置的坐标值仅指各形变传感器所属轴线方向上的坐标值,举例来说,针对位置X24,其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坐标值,仅考虑其X值,针对位置Y23,其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的坐标值,仅考虑其Y值。
处理组件103根据计算获得触压位置,基于该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本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地分布于设备本体地的四边,对触控区域较大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可以进一步提形变传感器模组的检测精度,避免了由于触压操作引起形变不明显时,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获得的形变参数无法准确体现设备本体形变情况,造成触压位置检测精度下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使得可穿戴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更加准确,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设备本体101可以贴合于用户的佩戴部位,在用户操作触控区域时能够引起设备本体101的弹性形变,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与设备本体101连接、用于固定设备本体101以使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固定带。该固定带可以是弹性带或者可以进行长度调节的皮质带,以保证设备本体101可以紧密贴合在用户佩戴部位。
本实施例中,固定带可以包括第一弧形带和第二弧形带;第一弧形带分别与设备本体101的第一边和第二边连接处的第一角及第三边与第二边连接处的第二角连接;第二弧形带分别与设备本体101的第一边和第四边连接处的第三角及第三边和第四边连接处的第四角连接。
处理组件103及数模转换器202位于设备本体101的任一角上并延伸至与该任一角连接的弧形带上。
由于设备本体101的四边中均设置有多个形变传感器201,为了不影响各个形变传感器的走线及性能,处理组件103及数模转换器202等,仅能设置于设备本体的任一角上,当空间不足时可以将处理组件103及数模转换器202延伸设置于与该任一角连接的弧形带上,从而解决了设备本体空间不足的问题。
当然,固定带还可以腕带,该腕带可以时分别与设备本体101的第一边和第三边连接或分别与设备本体101的第二边和第四边连接的弹性带。本实施例中,并未具体限定固定带的具体形状及与设备本体101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具体的佩戴部位及设计需求进行调整设计。
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带将设备本体固定于用户的佩戴部位,从而使设备本体可以与用户的佩戴部位紧密贴合,从而当用户触压设备本体的中空部分对应身体皮肤区域时,可以设备本体引起明显的形变,从而生成更加准确地形变参数,提高设备的检测精度,同时还可以利用固定带的空间设置处理组件及数模转换器等组件,以缓解设备本体空间不足的问题,进一步降低该可穿戴设备的设计难度。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其中,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
该方法可以包括:
S501:获取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该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
S502: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S503: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S504: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该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可以是植入有应变效应材料的皮质带或其它具有弹性材质的弹性带。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该设备本体可以佩戴于用户的腕部或者手背部位。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设备本体与形变传感模组生成形变参数的可行性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实际应用中,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蓝牙或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等无线通信单元。获取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该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之前,还可以包括:
可穿戴设备通过蓝牙或WIFI与智能终端连接时,建立触控区域与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处理组件通过形变传感器模组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用户的触压位置,基于该触压位置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基于该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从而实现了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图5实施例中的设备本体、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处理组件。设备本体的形状具体为中空四边形,形变传感器模组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多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设备本体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在对应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形变参数。
S601:获取各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该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
S602: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S603:基于触压位置判断预设时间内是否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如果是,执行步骤S604;如果否,执行步骤S607。
S604:进一步判断至少两个触压位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执行步骤S605;如果一致,执行步骤S606。
S605:生成滑动控制指令。
S606:生成双击控制指令。
S607:生成单击控制指令。
S608: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形变传感器检测到所在部位的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是模拟信号,为了便于处理组件对该形变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数模转换器将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其中,该数模转换器可以是多通道数模转换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多路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生成数字信号得到多个形变参数。
用户在可穿戴设备的触控区域进行触压操作时,既可以实现具有按键功能的单击或双击操作,也可以实现具有触摸屏功能的滑动操作。处理组件通常检测用户在预设时间内的触压操作,如果在预设时间内检测获得为连续变化多个触压位置,则判断前后触压位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生成滑动控制指令;如果检测为不连续变化的两个触压位置,且前后触压位置一致,则生成双击控制指令;如果仅检测到一个触压位置,则生成单击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由处理组件通过无线通信单元发送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根据接收的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从而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用户只要在无线连接范围内,均可通过该可穿戴设备实现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便于用户对智能终端的操作,提高了用户体验。
当然,该可穿戴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并不限于上述的滑动控制指令、双击控制指令及单击控制指令,还可以是任意可以实现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的控制指令。
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可行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分布于该设备本体的至少两边上,并通过连接多通的数模转换器,获取每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以使得处理组件可以获得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设备本体形变情况的多个形变参数,根据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大大提高了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此外,通过检测预设时间内的触压位置和触压次数,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满足用户对智能设备的灵活操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际应用中,多个形变传感器可均匀分布于设备本体的任一组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上。其中,第一边和第二边可以是该设备本体中任意相邻的两边。
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可以包括: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
基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计算获得该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前述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位于设备本体任意相邻两边时的触压位置计算方法的可行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输出的形变参数可以准确地体现出设备本体的形变情况。处理组件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差值,基于触压位置计算公式可以简单、精确地计算获得触压位置的位置。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触控区域较大,当进行触压操作时可能会引起的设备本体弹性形变不明显,因此为了提高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检测精度,可以将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的四边。设备本体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
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可以包括:
基于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一形变传感器所在的设备本体的一边为第一边;确定第一边上除第一形变传感器外,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二形变传感器;基于第一形变传感器及第二形变传感器的位置,确定距第一形变传感器及第二形变传感器最近的且与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
基于第一形变传感器、第二形变传感器、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获得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位于设备本体四边时的触压位置计算方法的可行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地分布于设备本体地的四边,对触控区域较大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形变传感器模组的检测精度,避免了由于触压操作引起形变不明显时,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获得的形变参数无法准确体现设备本体形变情况,造成触压位置检测精度下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使得可穿戴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更加准确,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远程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形状为中空四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设备本体中与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其中,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
该装置可以包括:
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该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
触压位置确定模块702,用于基于形变参数确定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控制指令生成模块703,用于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控制模块704,用于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该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可以是植入有应变效应材料的皮质带或其它具有弹性材质的弹性带。在具体实施时,为了便于用户的操作,该设备本体可以佩戴于用户的腕部或者手背部位。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设备本体与形变传感模组生成形变参数的可行性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实际应用中,该可穿戴设备还可以包括蓝牙或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等无线通信单元。获取模块701,还可以包括:
互连模块,用于可穿戴设备通过蓝牙或WIFI与智能终端连接时,建立触控区域与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处理组件通过形变传感器模组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用户的触压位置,基于该触压位置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基于该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从而实现了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远程控制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图7实施例中的设备本体、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处理组件。设备本体的形状具体为中空四边形,形变传感器模组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多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设备本体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在对应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形变参数。
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各个形变传感器检测该设备本体在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
触压位置确定模块802,用于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控制指令生成模块803,用于基于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可选地,控制指令生成模块803可以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811,用于基于触压位置判断预设时间内是否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如果是,触发第二判断单元812;如果否,触发单击控制指令生成单元815。
第二判断单元812,用于进一步判断至少两个触压位置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触发滑动控制指令生成单元813;如果一致,触发双击控制指令生成单元814。
滑动控制指令生成单元813,用于生成滑动控制指令。
双击控制指令生成单元814,用于生成双击控制指令。
单击控制指令生成单元815,用于生成单击控制指令。
控制模块804,用于发送控制指令至与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智能终端的控制。
形变传感器检测到所在部位的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是模拟信号,为了便于处理组件对该形变参数进行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数模转换器将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其中,该数模转换器可以是多通道数模转换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多路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生成数字信号得到多个形变参数。
当然,该可穿戴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并不限于上述的滑动控制指令、双击控制指令及单击控制指令,还可以是任意可以实现对智能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的控制指令。
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可行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分布于该设备本体的至少两边上,并通过连接多通的数模转换器,获取每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以使得处理组件可以获得能够更加准确反映设备本体形变情况的多个形变参数,根据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大大提高了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此外,通过检测预设时间内的触压位置和触压次数,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满足用户对智能设备的灵活操控,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际应用中,多个形变传感器可均匀分布于设备本体的任一组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上。其中,第一边和第二边可以是该设备本体中任意相邻的两边。
触压位置确定模块802具体可以用于: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
基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计算获得该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位于设备本体任意相邻两边时的触压位置计算方法的可行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处理组件通过形变传感器模组在检测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用户的触压位置,基于该触压位置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至与该可穿戴设备连接的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基于该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从而实现了对智能终端的远程控制。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触控区域较大,当进行触压操作时可能会引起的设备本体弹性形变不明显,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检测精度,多个形变传感器可以分布于设备本体四边,优选的,为了便于处理组件对触压位置的计算,多个形变传感器可以均匀、对称分布于设备本体的四边。设备本体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
触压位置确定模块802具体可以用于:
基于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一形变传感器所在的设备本体的一边为第一边;确定第一边上除第一形变传感器外,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二形变传感器;基于第一形变传感器及第二形变传感器的位置,确定距第一形变传感器及第二形变传感器最近的且与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确定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
基于第一形变传感器、第二形变传感器、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获得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前述已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位于设备本体四边时的触压位置计算方法的可行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地分布于设备本体地的四边,对触控区域较大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可以进一步提形变传感器模组的检测精度,避免了由于触压操作引起形变不明显时,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获得的形变参数无法准确体现设备本体形变情况,造成触压位置检测精度下降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触压位置的检测精度,使得可穿戴设备生成的控制指令更加准确,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该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与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
其中,所述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连接时,所述触控区域与所述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相对应;
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用于检测所述设备本体在所述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的形变量,并生成形变参数;
所述处理组件基于所述形变参数确定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基于所述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并发送所述控制指令至所述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形状为中空四边形,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所述多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所述设备本体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
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设备本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应所述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对应的形变参数;
所述处理组件基于所述形变参数确定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具体是: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所述设备本体四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由植入设备本体中的具有应变效应的材料构成;所述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等效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可变电阻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可变电阻、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平行设置的第三可变电阻和与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平行设置的第四可变电阻;
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第二可变电阻、第三可变电阻及所述第四可变电阻构成电桥电路;
所述具有应变效应的材料包括碳纳米管材料或石墨烯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和第三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相等,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和所述第四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相等;
所述电桥电路的第一对角线对应的连接节点连接电源电压;所述电桥电路的第二对角线对应的连接节点分别为第一电压检测点及第二电压检测点;基于所述第一电压检测点及所述第二电压检测点检测获得所述电桥电路输出的电压差值;
所述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所述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生成对应的形变参数包括: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所述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将所述输出的电压差值作为所述形变参数;
所述处理组件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是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电压差值确定所述触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还包括数模转换器;所述每一个形变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数模转换器连接;
所述数模转换器用于将所述每一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进行模/数转换后发送至所述处理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用于固定所述设备本体以使所述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固定带;
所述固定带包括第一弧形带和第二弧形带;所述第一弧形带分别与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一边和第二边连接处的第一角及第三边与第二边连接处的第二角连接;所述第二弧形带分别与所述设备本体的第一边和第四边连接处的第三角及所述第三边和第四边连接处的第四角连接;
所述处理组件及所述数模转换器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任一角上并延伸至与所述任一角连接的弧形带上。
8.一种触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形状为中空多边形、用于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的设备本体,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的形变传感器模组,以及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与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连接的处理组件;其中,所述设备本体贴合于用户佩戴部位时,中空部分对应的身体皮肤区域形成触控区域,所述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连接时,所述触控区域与所述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幕或者操作控件相对应;
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检测所述设备本体在所述触控区域受到触压情况下发生弹性形变时生成的形变参数;
基于所述形变参数确定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基于所述触压位置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发送所述控制指令至所述智能终端,以实现对所述智能终端的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形状为中空四边形,所述形变传感器模组包括多个形变传感器,所述多个形变传感器分布于所述设备本体的相邻的至少两条边上;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所述设备本体发生形变时,在对应所述形变传感器位置处的形变量,生成形变参数;
所述基于所述形变参数确定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包括: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分布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任一组相邻的第一边和第二边上;
所述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包括: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其中,所述形变参数为电压差值;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所述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三位置及第四位置;
基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三位置及所述第四位置计算获得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基于第一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所述第一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五位置,其中,所述形变参数为电压差值;
基于第二边上每一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所述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值对应的形变传感器的第六位置;
基于所述第五位置及所述第六位置计算获得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形变传感器均匀、对称分布于所述设备本体四边;所述设备本体的四个边分别为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
所述基于各个形变传感器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触压位置包括:
基于每一个形变传感器检测生成的形变参数,确定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一形变传感器所在的设备本体的一边为第一边;确定所述第一边上除所述第一形变传感器外,形变参数最大的第二形变传感器;基于所述第一形变传感器及所述第二形变传感器的位置,确定距所述第一形变传感器及所述第二形变传感器最近的且与所述第一边相邻的第二边;确定所述第二边上形变参数最大和次大对应的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
基于所述第一形变传感器、第二形变传感器、第三形变传感器及第四形变传感器的位置计算获得所述触控区域中的触压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触压位置生成控制指令包括:
基于所述触压位置判断预设时间内是否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
如果在预设时间内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进一步判断所述至少两个触压位置是否一致;
如果否,生成滑动控制指令;
如果是,生成双击控制指令;
如果在预设时间内不存在至少两个触压位置,生成单击控制指令。
CN201810169180.4A 2018-02-28 2018-02-28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083883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9180.4A CN108388373B (zh) 2018-02-28 2018-02-28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PCT/CN2018/125582 WO2019165845A1 (zh) 2018-02-28 2018-12-29 一种触控方法、远程控制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9180.4A CN108388373B (zh) 2018-02-28 2018-02-28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88373A CN108388373A (zh) 2018-08-10
CN108388373B true CN108388373B (zh) 2024-01-26

Family

ID=63069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9180.4A Active CN108388373B (zh) 2018-02-28 2018-02-28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88373B (zh)
WO (1) WO20191658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8373B (zh) * 2018-02-28 2024-01-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953A (zh) * 2013-12-06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移动终端和手表
CN106201063A (zh) * 2016-06-27 2016-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压力检测装置、显示屏及触控电子设备
CN205795713U (zh) * 2016-06-01 2016-12-1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
CN106249302A (zh) * 2016-08-12 2016-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
CN106291121A (zh) * 2016-07-29 2017-01-0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检测方法和可穿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07386A1 (en) * 2014-01-15 2015-07-23 Sony Corporation Haptic notification on wearables
US9830781B2 (en) * 2014-06-13 2017-11-28 Verily Life Sciences Llc Multipurpose contacts for delivering electro-haptic feedback to a wearer
CN104808931B (zh) * 2015-04-28 2019-03-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179861B (zh) * 2016-03-11 2021-06-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406449A (zh) * 2016-09-29 2017-02-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的形变方法和装置
CN108388373B (zh) * 2018-02-28 2024-01-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5953A (zh) * 2013-12-06 2014-03-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拍摄装置、移动终端和手表
CN205795713U (zh) * 2016-06-01 2016-12-1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可穿戴设备
CN106201063A (zh) * 2016-06-27 2016-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压力检测装置、显示屏及触控电子设备
CN106291121A (zh) * 2016-07-29 2017-01-0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检测方法和可穿戴设备
CN106249302A (zh) * 2016-08-12 2016-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穿戴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88373A (zh) 2018-08-10
WO2019165845A1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2873B2 (en) Pressure-sensitive detection apparatus, electronic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screen
Beker et al. A bioinspired stretchable membrane-based compliance sensor
US10162447B2 (en) Detecting multiple simultaneous force inputs to an input device
US2013027505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pressure sensitive device interface
US20150070261A1 (en) Haptic Conversion System Using Frequency Shifting
CN105992991A (zh) 低外形指点杆
EP3293621A2 (en) Compensated haptic rendering for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8279175B2 (en) Slim mouse for mobile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4143066A1 (en) Touch force deflection sensor
TW201329815A (zh) 力敏感介面裝置及使用其之方法
CN105992992A (zh) 低外形指点杆
WO2018049638A1 (zh) 压力检测方法、触控芯片以及压力检测模块
CN109708785A (zh) 柔性电容型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可穿戴设备及方法
TWI582396B (zh) 磅秤組成
CN108604136B (zh) 确定感应电极初始距离发生变化的方法
CN106293213A (zh) 一种调整压力感应区域灵敏度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EP3657306B1 (en) Handheld input apparatus
WO2018028072A1 (zh) 弯曲检测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8388373B (zh) 触控方法及可穿戴设备
JP5506982B1 (ja) タッチ入力装置、タッチ入力補正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TW202022335A (zh) 多軸力量感測器
Tang et al. Design of robot finger based on flexible tactile sensor
CN107229407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0147840A1 (zh) 触控板按压力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JP2012141941A (ja) 抵抗式タッ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