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75803B -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75803B
CN108375803B CN201810046033.8A CN201810046033A CN108375803B CN 108375803 B CN108375803 B CN 108375803B CN 201810046033 A CN201810046033 A CN 201810046033A CN 108375803 B CN108375803 B CN 1083758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et
thickness
measured
ratio
geologica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460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75803A (zh
Inventor
陈庆
雷克辉
李军
张孝珍
郭晨
刘亚雷
李紫楠
刘玉娟
郭海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st Servi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st Servi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st Service Corp filed Critical Pst Servic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04603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758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75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5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75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758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Revetment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涉及地质勘探领域。该方法包括: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如果是,则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如果是,则获取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当前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Description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业界对于泥岩墙的认识较少,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题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对泥岩墙的形成有两种观点:一是构造成因说,早期构造运动造成基底地层起伏和差异剥蚀,再被后期的泥岩覆盖,形成泥岩墙;二是沉积成因说,将泥岩墙的形成归结为河道下切河床,或潮道下切潮沟,形成冲蚀性沟槽,再被后期的泥岩沉积充填,形成泥岩墙。
对于泥岩墙的识别和观测,目前也都是基于地层厚度图对泥岩墙进行人工分析和判断,还没有一种能够快速识别泥岩墙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包括:
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如果是,则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如果是,则获取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所述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所述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分析,初步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并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再对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当前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具体包括:
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测井数据;
将所述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当所述伽马值大于预设伽马值、所述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所述密度值大于预设密度值且所述中子孔隙度大于预设中子孔隙度时,得到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如果是,则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具体包括:
如果是,则在地震相剖面和沉积相剖面上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潮道、泥坪和混合坪。
进一步地,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层厚度、所述砂地比、所述预设厚度和所述预设比值对所述泥岩墙进行分级。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地层厚度、所述砂地比、所述预设厚度和所述预设比值对所述泥岩墙进行分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地层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一级泥岩墙;
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一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二级泥岩墙;
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二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三级泥岩墙;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厚度,所述第二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厚度,所述第三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值,所述第二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比值。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另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系统,包括:
测井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沉积相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时,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地层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为预设类型时,获取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所述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所述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进一步地,所述测井分析模块具体用于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测井数据,并将所述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当所述伽马值大于预设伽马值、所述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所述密度值大于预设密度值且所述中子孔隙度大于预设中子孔隙度时,得到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沉积相分析模块用于用于当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时,则在地震相剖面和沉积相剖面上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潮道、泥坪和混合坪。
进一步地,还包括:分级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层厚度、所述砂地比、所述预设厚度和所述预设比值对所述泥岩墙进行分级。
进一步地,所述分级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地层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一级泥岩墙;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一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二级泥岩墙;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二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三级泥岩墙;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厚度,所述第二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厚度,所述第三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值,所述第二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比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泥岩墙的识别系统,通过测井分析模块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分析,初步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并通过沉积相分析模块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再通过地层分析模块对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当前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泥岩墙的识别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S1,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泥岩墙有其特定的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对泥岩墙或泥岩结构进行分析,得到泥岩墙的大量测井数据,进而得到泥岩墙的测井数据规律,然后根据得到的规律再反推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测井数据是否满足泥岩墙的规律。
例如,可以设置测井数据的阈值条件,当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测井数据满足预设的阈值条件时,可以初步得出该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又例如,还可以根据预设算法对测井数据中的各类数值进行计算,当其计算结果符合预设结果范围时,也可以初步得出该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S2,如果是,则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储层发育段地层厚度图上,泥岩墙地层厚度明显小于砂岩发育区地层厚度,为砂岩发育区地层厚度的1/3~2/3;泥岩墙呈条带状展布,向海一侧泥岩墙宽,向陆地一侧分叉、变窄,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就可以自动对泥岩墙进行图像特征分析,判断出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类型,进一步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S3,如果是,则获取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例如,可以将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分别与预设厚度和预设比值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当地层厚度小于50cm,且砂地比小于60%时,得到该待测量地质结构是泥岩墙。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分析,初步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并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再对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当前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
S1,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S2,如果是,则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S3,如果是,则获取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步骤的说明及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步骤S1中,具体可以包括:
S11,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测井数据。
S12,将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当伽马值大于预设伽马值、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密度值大于预设密度值且中子孔隙度大于预设中子孔隙度时,得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例如,第一预设数据可以为标准岩砂岩段的测井数据,通过将测井数据与标准岩砂岩段的测井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快速判断出泥岩墙。
优选地,步骤S2中,具体可以为:
如果是,则在地震相剖面和沉积相剖面上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潮道、泥坪和混合坪。
下面以潮道为例,进行说明。
优选地,还可以根据泥岩墙的沉积结构、岩性组合和地层产状,将泥岩墙划分为泥质潮道和砂质潮道两种类型。
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泥质潮道: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潮上带沉积环境。潮道在潮下带和潮间带的强水动力条件下,只有少量的泥质物质堆积,海平面下降后,潮道变为潮上带低洼的泻水低能环境,泥质及细粒碎屑物堆积,形成了沟状泥岩墙。该类型泥岩墙岩性以深灰色—黄褐色的泥岩或含钙泥岩为主,常见炭质和煤质夹层;岩心观察多见水平纹层和虫孔扰动构造;含砂量低,砂岩厚度与地层厚度的比值一般为5%~10%;泥质潮道厚度较两侧砂质储层薄,一般为砂岩厚度的1/3~1/2。
砂质潮道:与泥质潮道多为共生关系,平面上位于泥质潮道中轴线偏陆地一侧。沉积环境是潮下带—潮间带的高能环境,砂质沉积物主要以粗粒-中粒石英砂岩为主;岩心观察典型层理类型为槽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和冲刷面。泥岩和砂岩为突变接触或快速渐变接触。泥岩颜色以灰色和深灰色为主,常见波状水平层理和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植物根茎和煤层。砂质潮道型泥岩墙中砂岩厚度占比一般小于60%;较两侧砂质储层薄,一般为砂岩厚度的1/2~2/3。
优选地,还包括:
S4,根据地层厚度、砂地比、预设厚度和预设比值对泥岩墙进行分级。
需要说明的是,对泥岩墙的分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例如,可以将泥岩墙分成两级,也可以将泥岩墙分成三级,可以根据泥岩墙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确定分级。
优选地,步骤S4中,具体可以包括:
S41,当地层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且砂地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比值时,得到泥岩墙为一级泥岩墙。
S42,当地层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厚度,且砂地比大于第一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比值时,得到泥岩墙为二级泥岩墙。
S43,当地层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厚度,且砂地比大于第二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比值时,得到泥岩墙为三级泥岩墙。
其中,第三预设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第二预设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第三预设比值大于第二预设比值,第二预设比值大于第一预设比值。
优选地,第一预设厚度为3cm,第二预设厚度为10cm,第三预设厚度为50cm,第一预设比值为15%,第二预设比值为40%,第三预设比值为60%。
需要说明的是,当地层厚度大于第三预设厚度50cm,且砂地比大于第三预设比值60%时,得到该待测量地质结构不是泥岩墙。
需要说明的是,一级泥岩墙为泥质潮道微相,二级泥岩墙为泥坪微相,三级泥岩墙为混合坪微相。
需要说明的是,泥岩墙对油气藏运移和聚集起到了良好的遮挡作用,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知和共识,但对这种遮挡作用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并未展开。因此,根据泥岩墙岩石学特征和油气藏渗流特征,将泥岩墙对油气藏的遮挡作用划分为三级,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例如,在厄瓜多尔Tarapoa油田的实践表明,在同一成藏背景下,不同级别的泥岩墙所封挡的油藏形成了不同的油水关系,泥岩墙三级遮挡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油水界面,那么在对泥岩墙进行识别后,就可以根据泥岩墙识别出的级别对油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后续处理。
其中,第三预设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第二预设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第三预设比值大于第二预设比值,第二预设比值大于第一预设比值。
优选地,还可以通过测量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震属性,对泥岩墙进行分级,当地震属性RMS为5000至15000时,得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一级泥岩墙;当地震属性RMS为15000至18000时,得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二级泥岩墙;当地震属性RMS为18000至21000时,得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三级泥岩墙。
需要说明的是,当地震属性RMS大于21000时,得到待测量地质结构不是泥岩墙。
通过上述测量方法并辅以地震属性对待测量地质结果进行判断,能够进一步提高泥岩墙的识别准确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通过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并对得到的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能够快速地识别当前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并通过对识别出的泥岩墙进行分级,能够便于对泥岩墙进行后期研究和处理。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种泥岩墙的识别系统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结构框架图,该系统包括:
测井分析模块1,用于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沉积相分析模块2,用于当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时,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地层分析模块3,用于当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为预设类型时,获取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进一步地,测井分析模块1具体用于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测井数据,并将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当伽马值大于预设伽马值、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密度值大于预设密度值且中子孔隙度大于预设中子孔隙度时,得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进一步地,沉积相分析模块2用于用于当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时,则在地震相剖面和沉积相剖面上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潮道、泥坪和混合坪。
进一步地,还包括:分级模块4,用于根据地层厚度、砂地比、预设厚度和预设比值对泥岩墙进行分级。
进一步地,分级模块4具体用于当地层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且砂地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比值时,得到泥岩墙为一级泥岩墙;当地层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厚度,且砂地比大于第一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比值时,得到泥岩墙为二级泥岩墙;当地层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厚度,且砂地比大于第二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比值时,得到泥岩墙为三级泥岩墙;其中,第三预设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第二预设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第三预设比值大于第二预设比值,第二预设比值大于第一预设比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泥岩墙的识别系统,通过测井分析模块1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分析,初步判断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并通过沉积相分析模块2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再通过地层分析模块3对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当前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读者应理解,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如果是,则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如果是,则获取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所述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所述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其中,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具体包括:
将所述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当所述伽马值大于预设伽马值、所述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所述密度值大于预设密度值且所述中子孔隙度大于预设中子孔隙度时,得到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如果是,则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具体包括:
如果是,则在地震相剖面和沉积相剖面上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潮道、泥坪或混合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地层厚度、所述砂地比、所述预设厚度和所述预设比值对所述泥岩墙进行分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层厚度、所述砂地比、所述预设厚度和所述预设比值对所述泥岩墙进行分级,具体包括:
当所述地层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一级泥岩墙;
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一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二级泥岩墙;
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二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三级泥岩墙;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厚度,所述第二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厚度,所述第三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值,所述第二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比值。
4.一种泥岩墙的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井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的测井数据,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结构;
沉积相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时,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预设类型;
地层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为预设类型时,获取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地层厚度和砂地比,并将所述地层厚度与预设厚度进行比较,将所述砂地比与预设比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识别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是否为泥岩墙;
所述测井分析模块具体用于对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测井测量,得到测井数据,并将所述测井数据中的伽马值、电阻值、密度值和中子孔隙度分别与第一预设数据进行比较,当所述伽马值大于预设伽马值、所述电阻值小于预设电阻值、所述密度值大于预设密度值且所述中子孔隙度大于预设中子孔隙度时,得到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
所述沉积相分析模块用于当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为泥岩结构时,则在地震相剖面和沉积相剖面上对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进行沉积相分析,判断所述待测量地质结构的沉积微相的类型是否为潮道、泥坪或混合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级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层厚度、所述砂地比、所述预设厚度和所述预设比值对所述泥岩墙进行分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级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地层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一级泥岩墙;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一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一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二级泥岩墙;当所述地层厚度大于第二预设厚度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厚度,且所述砂地比大于第二预设比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比值时,得到所述泥岩墙为三级泥岩墙;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厚度,所述第二预设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厚度,所述第三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比值,所述第二预设比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比值。
CN201810046033.8A 2018-01-17 2018-01-17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83758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6033.8A CN108375803B (zh) 2018-01-17 2018-01-17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6033.8A CN108375803B (zh) 2018-01-17 2018-01-17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5803A CN108375803A (zh) 2018-08-07
CN108375803B true CN108375803B (zh) 2020-04-21

Family

ID=63016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46033.8A Active CN108375803B (zh) 2018-01-17 2018-01-17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758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24171A (zh) * 2018-11-15 2019-02-1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岩性统计的沉积相定量识别方法
CN111594153B (zh) * 2019-02-03 2024-03-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巨厚致密砾岩层下塑性泥岩的识别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8497A (zh) * 2015-04-09 2015-06-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的精细标定方法
CN104977613A (zh) * 2015-07-01 2015-10-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信息的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重构方法及装置
CN106597543A (zh) * 2016-11-21 2017-04-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层沉积相划分方法
CN106988737A (zh) * 2017-04-28 2017-07-28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利用岩性组合识别沉积相的方法
CN107272081A (zh) * 2017-07-18 2017-10-2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山前地区沉积相带展布范围预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26058B (zh) * 2015-12-30 2018-11-1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储层岩溶发育程度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8497A (zh) * 2015-04-09 2015-06-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砂泥岩薄互层层位的精细标定方法
CN104977613A (zh) * 2015-07-01 2015-10-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信息的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重构方法及装置
CN106597543A (zh) * 2016-11-21 2017-04-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层沉积相划分方法
CN106988737A (zh) * 2017-04-28 2017-07-28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利用岩性组合识别沉积相的方法
CN107272081A (zh) * 2017-07-18 2017-10-2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山前地区沉积相带展布范围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riente 盆地 D-F油田泥岩墙成因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杨金秀 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1231;第38卷(第6期);1156-116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75803A (zh) 2018-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iazi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rock typing and flow units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an Iranian carbonate reservoir
Dreyer et al. Minipermeameter-based study of permeability trends in channel sand bodies
Chehrazi et al. Pore-facies as a tool for incorporation of small-scale dynamic information in integrated reservoir studies
Fitch et al. Reservoir quality and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petrophysical application of the Lorenz coefficient
CN108375803B (zh) 一种泥岩墙的识别方法及系统
Soleimani et al. Electrofacies analysis of the Asmari reservoir, Marun oil field, SW Iran
CN110632658A (zh) 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Barach et al.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trophysical rock types for effectiv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Case study of the Kristine Field, Offshore Sabah
Wethington et al. Stratigraphic architecture of the Mississippian limestone through integrated electrofacies classification, Hardtner field area, Kansas and Oklahoma
Bior Barach et al.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trophysical Rock Typing for Effectiv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Layman Porosity Characterization Utilizing Petrographic Image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and Ranking Reservoir Flow Units, Happy Spraberry Field, Garza County, Texas.
Deabl et al. Permeability Determination of Tertiary Reservoir/Ajeel Oil Field
Alshakhs Shale play assessment of the Goldwyer formation in the Canning basin using property modelling
Faraji et al. Estimation and mapping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from seismic data in South Pars gas field, Persian Gulf
Omoniyi et al. Chapter Ni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in-Bedded Turbidites in the North Brae Field, South Viking Graben, North Sea
Stohler et al. 3D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impact of fault zones on fluid flow in sandstones of the Rio do Peixe Basin, NE Brazil
Adepelumi et al. Source-rock investigation of the Turonian-Maastrichtian Fika Shale from wirelinelogs, Chad basin, Nigeria
Kadkhodaie Study of rock types and diagenetic facies based on velocity deviation log for unraveling the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 a mixed siliciclastic-carbonate reservoir, Southwest of Iran
Ohakwere-Eze et al. Petrophysical evaluation and lithology delineation using cross-plots analysis from some onshore wells in the Nigerian-delta, west Africa
Zhou et al. Statistical verification of hydraulic units in a heterogeneous reservoir of the Liaohe Oilfield
Kondratyev et al. Submarine fan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nd heterogeneity influence on hard-to-recover reserves. Achimov Fm
Hossain et al. Fluvial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through channel belt dimension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is
Ismail et al. Porosity-permeability relationship in distinct flow units in light of geophysical and laboratory methods
Hamouz et al. Some new ideas for well log pore-pressure prediction
Carpenter Thin Beds and Cutoffs: Improved Assessment and Modeling of Net Porous Volu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