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53323B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53323B
CN108353323B CN201680063248.XA CN201680063248A CN108353323B CN 108353323 B CN108353323 B CN 108353323B CN 201680063248 A CN201680063248 A CN 201680063248A CN 108353323 B CN108353323 B CN 1083533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ex
pusch
mcs
upper layer
transport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32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53323A (zh
Inventor
铃木翔一
相羽立志
横枕一成
大内涉
林贵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533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33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53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533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04L1/0004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能相互使用上行链路信道来高效地通信。终端装置基于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的检测,由第一共享信道来发送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基于2015年10月29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1270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中,对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入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以下称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或者“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进行了研究。在LTE中,也将基站装置称为eNodeB(evolved NodeB:演进型节点B),将终端装置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LTE是使基站装置所覆盖的区域以小区状配置多个的蜂窝通信系统。单个基站装置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
能对LTE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链路)使用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64QAM以及256QAM。能对LTE的PUSCH(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链路)使用QPSK、16QAM、64QAM。在3GPP中,为了增加上行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探讨研究了对PUSCH导入256QAM(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Motivation for Work Item on UL 256QAM for LTE”,RP-151287,Ericsson,3GPP TSG RAN Meeting#68,Phoenix,USA,14th-16th September 2015.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1V12.7.0(2015-09)”,25th September,2015.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2V12.6.0(2015-09)”,25th September,2015.
非专利文献4:“3GPP TS 36.213V12.7.0(2015-03)”,25th September,201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使用上行链路信道与基站装置高效地通信的终端装置、与该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用于该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用于该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安装于该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以及安装于该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
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方案。即,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是终端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检测,由第一共享信道来发送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2)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是基站装置,具备:发送部,发送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接收部,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发送,由第一共享信道来接收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3)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是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接收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检测,由第一共享信道来发送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4)本发明的第四方案是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发送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发送,由第一共享信道来接收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5)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是安装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接收电路,接收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发送电路,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检测,由第一共享信道来发送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6)本发明的第六方案是安装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发送电路,发送包含第一控制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接收电路,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发送,由第一共享信道来接收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能相互使用上行链路信道来高效地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16QAM符号的配置(constellation)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授权中所包含的信息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对PUSCH的调度信息的获取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S索引(IMCS)、(Q’m)、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表的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S索引(IMCS)、(Q’m)、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表的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所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传输块大小的对应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0至28的MCS索引(IMCS)确定针对PUSCH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的伪代码(1000)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29至31的MCS索引(IMCS)确定针对PUSCH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ITBS)的伪代码(1100)的图。
图12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0至28的MCS索引(IMCS)确定PUSCH用的调制次数(Qm)的伪代码(1200)的图。
图13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29至31的MCS索引(IMCS)确定PUSCH用的调制次数(Qm)的伪代码(1300)的图。
图14是表示用于确定本实施方式中的PUSCH用的冗余版本(rvidx)的伪代码(1400)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念图。在图1中,无线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1A~1C以及基站装置3。以下,也将终端装置1A~1C称为终端装置1。
以下,对载波聚合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1设定有多个服务小区。将终端装置1经由多个服务小区进行通信的技术称为小区聚合或载波聚合。本发明可以被应用于对终端装置1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此外,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于已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一部分。此外,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于已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的每一个。此外,本发明也可以被应用于已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的组的一部分。在载波聚合中,也将已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称为聚合的服务小区。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应用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和/或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可以对多个服务小区全部应用TDD。此外,在小区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应用了TDD的服务小区与应用了FDD的服务小区聚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应用TDD的服务小区称为TDD服务小区。
已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包含一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主小区是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开始了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在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可以在建立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时间点或之后设定辅小区。
在下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ownlinkComponent Carrier)。在上行链路中,将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称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Uplink Component Carrier)。将下行链路分量载波以及上行链路分量载波统称为分量载波。
终端装置1能在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多个物理信道/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时发送。终端装置1能在聚合的多个服务小区(分量载波)中进行多个物理信道/多个物理信号的同时接收。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帧的概略构成的图。在图2中,横轴为时间轴。
时域的各种字段的大小由时间单元Ts=1/(15000·2048)秒的个数来表现。无线帧的长度是Tf=307200·Ts=10ms。各无线帧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子帧的长度是Tsubframe=30720·Ts=1ms。各子帧i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两个时隙。在该时域上连续的两个时隙是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的时隙、以及无线帧内的时隙编号ns为2i+1的时隙。各时隙的长度是Tslot=153600·ns=0.5ms。各无线帧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10个子帧。各无线帧包含在时域上连续的20个时隙(ns=0,1,…,19)。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时隙的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概略构成的图。在图3中,示出了一个小区的上行链路时隙的构成。在图3中,横轴是时间轴,纵轴是频率轴。在图3中,l是SC-FDMA(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符号编号/索引,k是副载波编号/索引。
通过资源网格来表现在各时隙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者物理信道。在上行链路中,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SC-FDMA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将资源网格内的各元素称为资源元素。通过副载波编号/索引k以及SC-FDMA符号编号/索引l来表示资源元素。
按天线端口来定义资源网格。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天线端口进行说明。也可以对多个天线端口的每个应用本实施方式。
上行链路时隙在时域上包含多个SC-FDMA符号l(l=0,1,…,NUL symb)。NUL symb表示一个上行链路时隙所包含的SC-FDMA符号的个数。对于常规CP(normal Cyclic Prefix:常规循环前缀),NUL symb是7个。对于扩展CP(extended Cyclic Prefix:扩展循环前缀),NUL symb是6个。
上行链路时隙在频域上包含多个副载波k(k=0,1,…,NUL RB×NRB sc)。NUL RB是通过NRB sc的倍数来表现的、针对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带宽设定。NRB sc是通过副载波的个数来表现的、频域的(物理)资源块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副载波间隔Δf是15kHz,NRB sc是12个副载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NRB sc是180kHz。
资源块用于表示物理信道向资源元素的映射。资源块定义有虚拟资源块和物理资源块。物理信道首先映射至虚拟资源块。之后,虚拟资源块映射至物理资源块。根据在时域上NUL symb的连续的SC-FDMA符号、频域上NRB sc的连续的副载波来定义一个物理资源块。因此,一个物理资源块由(NUL symb×NRB sc)的资源元素构成。一个物理资源块在时域上与一个时隙对应。物理资源块在频域上从低频开始按顺序附加编号(0,1,…,NRB sc-1)。
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的时隙包含多个OFDM符号。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下行链路的时隙的构成除了通过多个副载波和多个OFDM符号来定义资源网格的点以外都相同,因此省略下行链路的时隙的构成的说明。
对本实施方式的物理信道以及物理信号进行说明。
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1向基站装置3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为了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被物理层使用。
·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用于请求初始发送用的PUSCH(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资源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针对下行链路数据(Transport block(传输块)、Medium Access ControlProtocol Data Unit:MAC PDU(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Downlink-Shared Channel:DL-SCH(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HARQ-ACK(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CKnowledgemen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HARQ-ACK表示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或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
PUSCH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Uplink-Shared Channel:UL-SCH)。PUS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消息3。此外PUSCH可以用于将HARQ-ACK和/或信道状态信息与不包含随机接入消息3的上行链路数据一起发送。此外,PUSCH也可以用于仅发送信道状态信息或仅发送HARQ-ACK以及信道状态信息。
对PUSCH应用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1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64QAM以及256QAM中的任意一个。QPSK是通过变更/调整载波的相位来传递数据的调制方式。QAM是通过变更/调整同相(in-phase)载波以及直角相位(quadrature)载波的振幅以及相位来传递数据的调制方式。
QPSK的调制次数(modulation order)是两次。16QAM的调制次数是4次。64QAM的调制次数是6次。256QAM的调制次数是8次。调制次数是通过一个调制符号进行传输的位数。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16QAM符号的配置(constellation)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图4中,附加了符号400的圆圈是与值为“0001”的4位对应的信号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制次数为两次的符号意味着QPSK符号,调制次数为4次的符号意味着16QAM,调制次数6次的符号意味着64QAM符号,调制次数为8次的符号意味着256QAM符号。
即,在对PUSCH的调制次数为两次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QPSK,在对PUSCH的调制次数为4次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16QAM,在对PUSCH的调制次数为6次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64QAM,并且,在对PUSCH的调制次数为8次的情况下对该PUSCH应用256QAM。
PRA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随机接入消息1)。PRACH用于指示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切换过程(Handover procedure)、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相对与上行链路发送的同步(定时调整)、以及PUSCH(UL-SCH)资源的请求。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 Reference Signal:UL RS)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两种类型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DMRS与PUSCH或PUCCH的发送有关。DMRS与PUSCH或PUCCH进行时分多路复用。基站装置3为了进行PUSCH或PUCCH的传输路径校正而使用DMRS。以下,将一同发送PUS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SCH。以下,将一同发送PUCCH和DMRS简称为发送PUCCH。
SRS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无关。基站装置3可以为了信道状态的测定而使用SRS。SRS在上行链路子帧的末尾的SC-FDMA符号、或者UpPTS的SC-FDMA符号中进行发送。
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3向终端装置1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为了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而被物理层使用。
·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
PBCH用于广播在终端装置1通用的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Broadcast Channel:BCH(广播信道))。
PCFICH用于发送指示PDCCH的发送所使用的区域(OFDM符号)的信息。
PHICH用于发送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该HARQ指示符(HARQ反馈、应答信息)指示针对基站装置3所接收的上行链路数据(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ACK(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或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
PDCCH以及EPDC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将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称为DCI格式。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下行链路授权(downlinkgrant)以及上行链路授权(uplink grant)。下行链路授权也称为下行链路指配(downlinkassignment)或下行链路分配(downlink allocation)。
一个下行链路授权用于一个服务小区内的一个PDSCH的调度。下行链路授权用于与已发送了该下行链路授权的子帧相同的子帧内的PDSCH的调度。
一个上行链路授权用于一个服务小区内的一个PUSCH的调度。上行链路授权用于比已发送了该上行链路授权的子帧靠后四个以上的子帧内的PUSCH的调度。
通过PDC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包含DCI格式0。与DCI格式0对应的PUSCH的发送方式是单天线端口。终端装置1为了发送与DCI格式0对应的PUSCH而采用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应用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的PUSCH用于传输一个码字(一个传输块)。
通过PDC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包含DCI格式4。与DCI格式4对应的PUSCH的发送方式是闭环空分多路复用。终端装置1为了发送与DCI格式4对应的PUSCH而采用闭环空分多路复用发送方式。应用闭环空分多路复用发送方式的PUSCH用于两个以下码字(两个以下传输块)的传输。
附加于下行链路授权或者上行链路授权的CRC奇偶校验位通过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Temporary C-RNTI(临时C-RNTI)、SPS(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C-RNTI(Cell-Radio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进行加扰。C-RNTI以及SPS C-RNTI是用于在小区内识别终端装置的标识符。在此,Temporary C-RNTI用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期间。
C-RNTI用于控制一个子帧中的PDSCH或者PUSCH。SPS C-RNTI用于周期性地分配PDSCH或PUSCH的资源。Temporary C-RNTI用于调度随机接入消息3的重新发送以及随机接入消息4的发送。
PDSCH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ownlink Shared Channel:DL-SCH)。PDSCH用于发送随机接入消息2(随机接入响应)。
随机接入响应包含随机接入响应授权。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是通过PDSCH发送的上行链路授权。终端装置1为了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授权对应的PUSCH以及为了重新发送针对相同传输块的该PUSCH,而采用单天线端口发送方式。
PMCH用于发送多播数据(Multicast Channel:MCH)。
在图1中,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不用于发送从上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S)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DL RS)
同步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输路径校正。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用于供终端装置1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7种类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
·与PDSCH关联的U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用户装置特定参考信号)
·与EPDCCH关联的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
·NZP CSI-RS(Non-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ZP CSI-RS(Zero Power Cha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MBSFN RS(Multimedia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 over SingleFrequency Network Reference signal:单频网络上的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参考信号)
·PRS(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定位参考信号)
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统称为物理信道。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统称为物理信号。
BCH、MCH、UL-SCH以及DL-SCH为传输信道。将在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Control:MAC)层所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也将在MAC层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称为传送块(transport block:TB)或MAC 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在MAC层按每个传送块进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控制。传送块为MAC层转发(deliver)至物理层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将传送块映射至码字并按码字进行编码处理。
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在上层(higher layer)交换(发送/接收)信号。例如,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可以在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发送/接收RRC信令(也称为RRC message: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无线资源控制消息)、RRCinformation:Radio Resource Control information(无线资源控制信息))。此外,基站装置3和终端装置1也可以在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发送/接收MAC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在此,也将RRC信令和/或MAC CE称为上层的信号(higherlayer signaling:上层信令)。
PUSCH以及PDSCH用于发送RRC信令以及MAC CE。在此,通过PDSCH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可以是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1的共用信令。通过PDSCH从基站装置3发送的RRC信令也可以是对某个终端装置1的专用信令(也称为dedicated signaling或者UEspecific signaling)。也可以使用共用信令对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1、或者使用专用信令对某个终端装置1发送小区特定参数。也可以使用专用信令对某个终端装置1发送UE特定参数。
终端装置1每次在进行HARQ处理时,都基于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以及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4中所包含的NDI(new data 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来进行PUSCH的初始发送或者重新发送。终端装置1基于触发NDI来进行PUSCH(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终端装置1基于未触发NDI来进行PUSCH(传输块)的重新发送。
终端装置1每次在进行HARQ处理时都存储所接收到的NDI的值。触发NDI意味着所存储的NDI的值与所接收到的NDI的值不同。未触发NDI意味着所存储的NDI的值与所接收到的NDI的值相同。
在随机接入响应授权中不包含NDI。终端装置1在接收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情况下,视为触发NDI。即,终端装置1基于接收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进行PUSCH(传输块)的初始发送。
终端装置1在接收到带有通过Temporayr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的情况下,视为未触发NDI。即,终端装置1基于接收到带有通过Temporayr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来进行PUSCH(传输块、随机接入消息3)的重新发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主小区以及辅小区中执行随机接入过程。也可以在主小区以及辅小区中发送PRACH。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与主小区中的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息(RRC消息)。与主小区中的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包含表示主小区中的PRACH资源的集合的信息。
也可以在辅小区中发送PRACH。终端装置1从基站装置3接收与辅小区中的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息(RRC消息)。与辅小区中的随机接入过程有关的信息也可以包含表示辅小区中的PRACH资源的集合的信息。
随机接入过程包含竞争随机接入过程以及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在主小区中,支持竞争随机接入过程以及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在辅小区中,支持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在辅小区中,不支持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
由带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来控制用于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随机接入响应所对应的通过PUSCH发送的传输块(随机接入消息3)的重新发送。
由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来控制用于竞争随机接入过程的随机接入响应所对应的通过PUSCH发送的传输块的重新发送。
即,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所对应的PUSCH发送不是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中的、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所对应的PUSCH发送以及相同传输的重新发送。
即,带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0所对应的PUSCH发送是与通过非竞争随机接入过程中的、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所对应的通过PUSCH发送的传输块相同的传输的重新发送。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行链路授权中所包含的信息的一个示例的图。DCI格式0(500)至少包含(a)“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and hopping resource allocation(资源块分配和跳频资源分配)”field(字段)、(b)“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redundancy version(调制和编码方案和冗余版本)”field、以及(c)“New data indicator(新数据指示符)”field。
DCI格式4(502)至少包含(d)“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field、(e)针对传输块1的“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 redundancy version”field、(f)针对传输块1的“New data indicator”field、(g)针对传输块2的“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and redundancy version”field、以及(h)针对传输块2的“New data indicator”field。
随机接入响应授权(504)至少包含(i)“Fixed size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固定大小的资源块分配)”field、以及(j)“Trunca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截断的调制和编码方案)”field。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针对PUSCH的调度信息的获取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在此,调度信息包含所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调制次数(Qm)、冗余版本(rvidx)、传输块大小。冗余版本(rvidx)用于通过PUSCH发送的传输块的编码(速率匹配)。传输块大小是传输块的位数。
终端装置1按每个服务小区以及每个PUSCH进行图6的处理。
(600)终端装置1基于(b)“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 redundancyversion”field、(e)针对传输块1的“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 redundancyversion”field、(g)针对传输块2的“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and redundancyversion”field、或者(j)“Truncate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field确定用于PUSCH的MCS索引(IMCS)。
(602)终端装置1基于(a)“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and hopping resourceallocation(资源块分配和跳频资源分配)”field、(d)“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field、或者(i)“Fixed size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field计算对PUSCH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
(604)终端装置1通过参考在600中确定的用于PUSCH的MCS索引(IMCS),来确定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用于PUSCH的冗余版本(rvidx)。
(606)终端装置1通过参考在602中计算出的对PUSCH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以及在604中确定的用于PUSCH的MCS索引(IMCS),来确定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TBS)。
图7以及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CS索引(IMCS)、(Q’m)、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表的图。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根据情况来使用图7所示的对应表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的任意一方。在此,Q'm用于确定调制次数(Qm)。
图7的对应表中的MCS索引(IMCS)与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和图8的对应表中的MCS索引(IMCS)与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相同。
在图7中,在MCS索引(IMCS)的值为0的情况下,(Q'm)为8,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为33,冗余版本(rvidx)为0。在图7以及图8中,在MCS索引(IMCS)的值为29、30以及31的情况下,保留(Q'm)以及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MCS索引(IMCS)的29、30以及31用于重新发送PUSCH。
终端装置1基于以下条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来使用图7的对应表以及图8的对应表的任意一方。
·条件(1):是否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
·条件(2):是否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64QAM
·条件(3):用于相同传输块的调度的最近的上行链路授权(most recent uplinkgrant)的类型(DCI格式0、DCI格式4、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等)
·条件(4):用于相同传输块的调度的最近的用于上行链路授权(most recentuplink grant)的RNTI的类型(C-RNTI、Temporary C-RNTI等)
·条件(5):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用于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
在此,基站装置3也可以将包含针对服务小区的上层参数enable256QAM的RRC消息发送至终端装置1。终端装置1也可以基于该RRC消息来设定针对服务小区的上层参数enable256QAM。上层参数enable256QAM表示针对PUSCH的256QAM有效。
在此,基站装置3也可以将包含针对服务小区的上层参数enable64QAM的RRC消息发送至终端装置1。终端装置1也可以基于该RRC消息来设定针对服务小区的上层参数enable64QAM。上层参数enable64QAM表示针对PUSCH的64QAM有效。
基站装置3可以在终端装置1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的情况下,在终端装置1也必须设定上层参数enable64QAM。在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也可以忽略或者释放上层参数enable64QAM。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以及传输块大小的对应的图。在图9中,在对PUSCH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总数(NPRB)为1,且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为0的情况下,传输块大小为16。
图10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0至28的MCS索引(IMCS)确定PUSCH的针对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的伪代码(1000)的图。
DCI格式4也可以包含于第一DCI格式。DCI格式0也可以包含于第一DCI格式以及第二DCI格式中的任意一方。
(1001)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DCI格式,并且针对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没有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进行调度,(1002)则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7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
在满足(1001)的条件的情况下,(1008)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
(1003)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DCI格式,并且针对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进行调度,(1008)则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
(1004)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二DCI格式,(1008)则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
(1005)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与C-RNTI不同的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1008)则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在此,与C-RNTI不同的RNTI也可以包含SPS C-RNTI和/或Temporary C-RNTI。
(1006)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进行调度,(1008)则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
(1007)如果没有对服务小区设定上层参数enable256QAM,(1008)则通过使用MCS索引(IMCS)以及图8所示的对应表来提供用于PUSCH的传输块大小索引(ITBS)。
图11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29至31的MCS索引(IMCS)确定针对PUSCH的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ITBS)的伪代码(1100)的图。
(1101)如果存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则根据图10中的(1002)或者(1008),基于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最近的(末尾的)PDCCH/EPDCCH中所输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确定TBS索引(ITBS)。在此,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为图5的(b)、(e)或者(g)。
(1102)如果不存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并且(1103)半静态(semi-persistently)地调度用于该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则根据图10中的(1008),基于最近的半静态调度分配PDCCH/EPDCCH,来确定TBS索引(ITBS)。在此,半静态的调度分配PDCCH/EPDCCH是包含带有通过SPS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
(1102)如果不存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并且(1104)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开始PUSCH(传输块)的发送,则根据图10中的(1008),基于针对相同传输块的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确定TBS索引(ITBS)。
图12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0至28的MCS索引(IMCS)确定PUSCH用的调制次数(Qm)的伪代码(1200)的图。
图12中的第一DCI格式与图10中的第一DCI格式相同。图12中的第二DCI格式与图10中的第二DCI格式相同。DCI格式4也可以包含于第一DCI格式。DCI格式0也可以包含于第一DCI格式以及第二DCI格式中的任意一方。
(1201)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DCI格式,并且针对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没有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进行调度,(1202)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7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针对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在此,图12的(1201)与图10的(1001)相同。
在不满足(1201)的条件的情况下,(1208或者1210)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或者Qm=min(4,Q’m)。在此,min是输出括号中的多个值中的最小值的函数。
(1203)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DCI格式,并且针对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进行调度,(1208)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在此,图12的(1203)与图10的(1003)相同。
(1204)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二DCI格式,(1208)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在此,图12的(1204)与图10的(1004)相同。
(1205)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PDCCH/EPDCCH进行调度,其中该PDCCH/EPDCCH包含带有通过与C-RNTI不同的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1208)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在此,与C-RNTI不同的RNTI也可以包含SPS C-RNTI以及/或者Temporary C-RNTI。在此,图12的(1205)与图10的(1005)相同。
(1206)如果对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PUSCH由随机接入响应授权进行调度,(1208)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在此,图12的(1206)与图10的(1006)相同。
(1207)如果没有对服务小区设定上层参数enable256QAM,并且对该服务小区设定了上层参数enable64QAM,(1208)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Q'm
(1209)如果没有对服务小区设定上层参数enable256QAM以及上层参数enable64QAM,(1210)则首先基于MCS索引(IMCS)从图8所示的对应表读出Q'm,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被设置为Qm=min(4,Q’m)。
图13是表示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的29至31的MCS索引(IMCS)确定PUSCH用的调制次数(Qm)的伪代码(1300)的图。
(1301)如果存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则根据图12中的(1202)(1208)或者(1210),基于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最近的(末尾的)PDCCH/EPDCCH中所输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确定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在此,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为图5的(b)、(e)或者(g)。
(1302)如果不存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并且(1303)半静态(semi-persistently)地调度用于该相同传输块的PUSCH初始发送,则根据图12中的(1208)或者(1210),基于最近的半静态调度分配PDCCH/EPDCCH,来确定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在此,半静态的调度分配PDCCH/EPDCCH是包含带有通过SPS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
(1302)如果不存在包含使用0至28的MCS索引(IMCS)的针对相同传输块的第一或者第二DCI格式的PDCCH/EPDCCH,并且(1304)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开始PUSCH(传输块)的发送,则根据图12中的(1208)或者(1210),基于针对相同传输块的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确定用于PUSCH的调制次数(Qm)。
图14是表示用于确定本实施方式中的PUSCH用的冗余版本(rvidx)的伪代码(1400)的图。
(1401)在MCS索引(IMCS)为0至28的情况下,冗余版本(rvidx)为0。(1402)在MCS索引(IMCS)为29的情况下,冗余版本(rvidx)为1。(1403)在MCS索引(IMCS)为30的情况下,冗余版本(rvidx)为2。(1404)在MCS索引(IMCS)为31的情况下,冗余版本(rvidx)为3。
图7的对应表中的MCS索引(IMCS)与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和图8的对应表中的MCS索引(IMCS)与冗余版本(rvidx)的对应相同。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1构成为包含无线发送/接收部10以及上层处理部14。无线发送/接收部10构成为包含天线部11、RF(Radio Frequency:射频)部12、以及基带部13。上层处理部14构成为包含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15以及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16。也将无线发送/接收部10称为发送部、接收部或物理层处理部。
上层处理部14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至无线发送/接收部10。上层处理部14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14所具备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15进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1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16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进行调度请求的转发的控制。
上层处理部14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16进行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处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16进行本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16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上层的信号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16基于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来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
无线发送/接收部10进行调制、解调、编码、解码等物理层的处理。无线发送/接收部10对从基站装置3接收的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后的信息输出至上层处理部14。无线发送/接收部10通过对数据进行调制、编码来生成发送信号,并发送至基站装置3。
RF部12通过正交解调将经由天线部11接收的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下变频:downcovert),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RF部12将进行处理后的模拟信号输出至基带部。
基带部13将从RF部12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基带部13从转换后的数字信号中去除相当于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的部分,对去除CP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基带部13对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IFFT),生成SC-FDMA符号,并对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来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并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基带部13将转换后的模拟信号输出至RF部12。
RF部12使用低通滤波器,将从基带部13输入的模拟信号去除多余的频率成分,将模拟信号上变频(up convert)成载波频率,经由天线部11发送。此外,RF部12将功率放大。此外,RF部12也可以具备控制发射功率的功能。也将RF部1称为发射功率控制部。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构成的概略框图。如图示,基站装置3构成为包含无线发送/接收部30以及上层处理部34。无线发送/接收部30构成为包含天线部31、RF部32、以及基带部33。上层处理部34构成为包含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35以及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也将无线发送/接收部30称为发送部、接收部或物理层处理部。
上层处理部34进行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34所具备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35进行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处理。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35基于由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管理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进行与调度请求有关的处理。
上层处理部34所具备的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进行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处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生成或从上位节点取得配置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 CE(Control Element:控制元素)等,并输出至无线发送/接收部30。此外,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进行各终端装置1的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管理。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可以经由上层的信号对各终端装置1设定各种设定信息/参数。即,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36发送/通知表示各种设定信息/参数的信息。
由于无线发送/接收部30的功能与无线发送/接收部1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终端装置1所具备的标注有符号10至符号16的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电路。基站装置3所具备的标注有符号30至符号36的各部分也可以构成为电路。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以及基站装置3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的终端装置1具备:接收部10,接收包含第一控制信息(DCI格式)的控制信道(PDCCH);以及发送部10,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检测,由第一共享信道(PUSCH)来发送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PUSCH),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2)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中,对于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所述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共享信道的调制次数(modulation order)。
(3)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中,对于带有通过第二标识符(SPS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不论是否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所述第二共享信道,都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二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4)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中,对于带有通过所述第二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不论是否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所述第二共享信道,都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二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共享信道的调制次数(modulation order)。
(5)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方案中,所述接收部10接收包含第二控制信息(随机接入响应授权)的第三共享信道(PDSCH),所述发送部10基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由第四共享信道(PUSCH)来发送传输块,基于是否通过所述控制信道所包含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共享信道所包含的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的任意一个调度所述传输块的发送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6)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的基站装置3具备:发送部10,发送包含第一控制信息(DCI格式)的控制信道(PDCCH);以及接收部10,基于包含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控制信道的发送,由第一共享信道来接收传输块,对于带有通过第一标识符(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控制信息的所述传输块相同的传输块的初始发送用的第二共享信道(PUSCH),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7)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中,对于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基于是否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所述第二共享信道,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一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共享信道的调制次数(modulation order)。
(8)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中,对于带有通过第二标识符(SPS C-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不论是否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所述第二共享信道,都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二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9)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中,对于带有通过所述第二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不论是否通过所述随机接入响应授权来调度所述第二共享信道,都使用带有通过所述第二标识符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所述第一信息字段来提供针对所述第一共享信道的调制次数(modulation order)。
(10)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方案中,所述发送部10发送包含第二控制信息(随机接入响应)的第三共享信道,所述接收部10基于所述第二控制信息,通过第四共享信道(PUSCH)来接收传输块,基于是否通过所述控制信道所包含的所述第一控制信息、以及所述第三共享信道所包含的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的任意一个调度所述传输块的发送来提供所述传输块的大小。
由此,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能相互使用上行链路信道来高效地通信。
本发明涉及的基站装置3也能作为由多个装置构成的集合体(装置组)来实现。构成装置组的各装置可以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3的各功能或各功能块的部分或全部。作为装置组,具有基站装置3的所有各功能或各功能块即可。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1也可以与作为集合体的基站装置进行通信。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是EUTRAN(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3可以具有针对eNodeB的上位节点的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装置中工作的程序可以是以实现本发明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中央处理单元)等来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程序或者由程序处理的信息在进行处理时暂时读入Random Access Memory(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储存于闪存(Flash 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HardDisk Drive(HDD:硬盘驱动器),并根据需要由CPU来读出、修改、写入。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装置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可以将用于实现该控制功能的程序记录于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并通过将记录于该记录介质的程序读入计算机系统并执行来实现。在此提到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内置于装置的计算机系统,采用包含操作系统、外围设备等硬件的计算机系统。此外,“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半导体记录介质、光记录介质、磁记录介质等的任意一个。
而且,“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可以包含:像在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短时间内、动态地保存程序的介质;像作为此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对程序保存固定时间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也可以是能进一步将前述功能与已经记录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装置的各功能块或者各特征能通过电路,即典型地通过集成电路或者多个集成电路来安装或者执行。以执行本说明书所述的功能的方式设计的电路可以包含:通用用途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面向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元件、离散门或者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零件、或者它们的组合。通用用途处理器可以是微型处理器,处理器也可以取而代之而是现有型处理器、控制器、微型控制器或者状态机。通用用途处理器或者前述各电路可以由数字电路构成,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此外,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出现代替现有的集成电路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能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记述了装置的一个示例,但本申请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被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式或非可动式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扫除/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卖机以及其他生活设备等终端装置或通信装置。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具体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将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此外,还包含将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述的要素,即,将起到同样效果的要素彼此置换而得到的构成。
符号说明
1 (1A、1B、1C)终端装置
3 基站装置
10 无线发送/接收部
11 天线部
12 RF部
13 基带部
14 上层处理部
15 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
16 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
30 无线发送/接收部
31 天线部
32 RF部
33 基带部
34 上层处理部
35 媒体接入控制层处理部
36 无线资源控制层处理部

Claims (6)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接收部,其检出包含用于第一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调度的DCI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接收上层参数,并且接收包含上行链路授权的随机接入响应;以及
发送部,发送根据包含所述DCI的所述PDCCH的所述第一PUSCH,并且发送根据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第二PUSCH,
所述DCI包含第一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索引,
所述上行链路授权包含第二MCS索引,
设定表示许可25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一表格内的第一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一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一索引Q’m来提供,
未设定表示许可25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二表格内的第二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二索引Q’m来提供,
所述第二PUSCH用的第二调制次数为所述第二表格内的第三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二MCS索引的第三索引Q’m来提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MCS索引和所述第二MCS索引为小于29。
3.一种基站装置,具备:
发送部,其发送包含用于第一PUSCH的调度的DCI的PDCCH,发送上层参数,并且发送包含上行链路授权的随机接入响应;以及
接收部,接收对应于包含所述DCI的所述PDCCH的所述第一PUSCH,并且接收对应于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第二PUSCH,
所述DCI包含第一MCS索引,
所述上行链路授权包含第二MCS索引,
设定表示许可256QAM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一表格内的第一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一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一索引Q’m来提供,
未设定表示许可256QAM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二表格内的第二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二索引Q’m来提供,
所述第二PUSCH用的第二调制次数为所述第二表格内的第三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二MCS索引的第三索引Q’m来提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MCS索引和所述第二MCS索引为小于29。
5.一种用于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包含以下步骤:
检出包含用于第一PUSCH的调度的DCI的PDCCH;
接收上层参数;
接收包含上行链路授权的随机接入响应;
发送根据包含所述DCI的所述PDCCH的所述第一PUSCH;
发送根据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第二PUSCH,
所述DCI包含第一MCS索引,
所述上行链路授权包含第二MCS索引,
设定表示许可256QAM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一表格内的第一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一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一索引Q’m来提供,
未设定表示许可256QAM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二表格内的第二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二索引Q’m来提供,
所述第二PUSCH用的第二调制次数为所述第二表格内的第三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二MCS索引的第三索引Q’m来提供。
6.一种用于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包含以下步骤:
发送包含用于第一PUSCH的调度的DCI的PDCCH:发送上层参数;
发送包含上行链路授权的随机接入响应;
接收对应于包含所述DCI的所述PDCCH的所述第一PUSCH;
接收对应于所述上行链路授权的第二PUSCH,
所述DCI包含第一MCS索引,
所述上行链路授权包含第二MCS索引,
设定表示许可256QAM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一表格内的第一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一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一索引Q’m来提供,
未设定表示许可256QAM的所述上层参数时,所述第一PUSCH用的第一调制次数Qm为第二表格内的第二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的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一MCS索引的第二索引Q’m来提供,
所述第二PUSCH用的第二调制次数为所述第二表格内的第三索引Q’m,且基于在所述第二表格中对应于所述第二MCS索引的第三索引Q’m来提供。
CN201680063248.XA 2015-10-29 2016-08-15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8353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2700 2015-10-29
JP2015-212700 2015-10-29
PCT/JP2016/073822 WO2017073135A1 (ja) 2015-10-29 2016-08-15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53323A CN108353323A (zh) 2018-07-31
CN108353323B true CN108353323B (zh) 2022-09-27

Family

ID=58630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3248.XA Active CN108353323B (zh) 2015-10-29 2016-08-15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4638B2 (zh)
EP (1) EP3370458B1 (zh)
JP (1) JP6751099B2 (zh)
CN (1) CN108353323B (zh)
NZ (1) NZ741942A (zh)
WO (1) WO20170731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79771B (zh) * 2017-09-05 2023-07-25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19073464A1 (en) * 2017-10-13 2019-04-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ETERMINATION OF TRANSPORT BLOCK SIZE FOR NEW RADIO
US10944501B2 (en) * 2017-12-15 2021-03-09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tabl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BR112020016585A2 (pt) 2018-02-16 2020-12-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ó de rede, dispositivo sem fio, e, métodos realizados por um nó de rede e por um dispositivo sem fio
CN112586044B (zh) * 2018-06-21 2023-08-01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无争用随机接入的传输块大小
CN112534948A (zh) * 2018-08-01 2021-03-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892281B (zh) * 2019-03-26 2024-04-02 苹果公司 在处于ce的ue的连接模式下的etws/cmas的通知和获取
EP4106396A4 (en) * 2020-02-11 2023-11-08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30199730A1 (en) * 2021-12-17 2023-06-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in full-duplex systems
WO2023130473A1 (zh) * 2022-01-10 2023-07-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20240039655A1 (en) * 2022-07-29 2024-0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ownlink and uplink transmission in full-duplex system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0795A (zh) * 2012-01-21 2013-07-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基站
CN104170496A (zh) * 2012-03-14 2014-11-2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91476A1 (en) * 2010-03-10 2018-03-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gna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KR101790523B1 (ko) * 2010-04-22 2017-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4040920B (zh) * 2011-11-08 2017-04-05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和无线装置
US9414409B2 (en) * 2012-02-06 2016-08-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on multiple carrier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640153B1 (en) * 2012-03-12 2016-04-13 HTC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irect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86961A1 (en) * 2012-04-10 2013-10-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long data units
US20150215068A1 (en) * 2014-01-29 2015-07-30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Selecting Modulation and Transport Block Size Index Table
US9444655B2 (en) * 2014-03-25 2016-09-13 Intel IP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of scrambling a wireless transmission
WO2016064194A2 (ko) * 2014-10-21 2016-04-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7193399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568128B2 (en) * 2017-06-14 2020-02-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scheduling request acknowledgement
US11516834B2 (en) * 2017-11-13 2022-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20795A (zh) * 2012-01-21 2013-07-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和基站
CN104170496A (zh) * 2012-03-14 2014-11-2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083668:Remaining issues on PDCCH for common control channel;Panasonic;《3GPP tsg_ran\WG1_RL1》;20081003;全文 *
RP-150365:CR to 36.213 on corrections for Dual Connectivity feature;3GPP;《3GPP tsg_ran\TSG_RAN》;20150312;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NZ741942A (en) 2023-10-27
US20190075492A1 (en) 2019-03-07
EP3370458A1 (en) 2018-09-05
CN108353323A (zh) 2018-07-31
JP6751099B2 (ja) 2020-09-02
WO2017073135A1 (ja) 2017-05-04
JPWO2017073135A1 (ja) 2018-08-16
EP3370458A4 (en) 2019-05-08
EP3370458B1 (en) 2020-10-28
US11044638B2 (en) 2021-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301071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08353323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US10440737B2 (en) Terminal device that clears configured uplink grant in response to a timer, base station device that considers a configured uplink grant cleared in response to a time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orresponding to same
US11160087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0798720B2 (en) Uplink transmission skipping in a terminal apparatus
US10925084B2 (e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MAC PDU BSR configuration
US10448448B2 (en) Terminal device that stops an uplink transmission after considering a timer as being expired, base station device that considers an uplink transmission stopped after considering a timer as being expired,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orresponding to same
US20200146042A1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6732922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785271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10728071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680786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1026256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612558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818613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8029111B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WO201805170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6125584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704325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