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5035B -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5035B
CN108345035B CN201711455745.7A CN201711455745A CN108345035B CN 108345035 B CN108345035 B CN 108345035B CN 201711455745 A CN201711455745 A CN 201711455745A CN 108345035 B CN108345035 B CN 1083450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seismic
target area
incidence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557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5035A (zh
Inventor
冯清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Shenhu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Shenhu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Shenhu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557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450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450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50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50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50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通过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
背景技术
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密度(ρ)是表征储层的三个基本地震弹性参数,其中,密度与储层孔隙度,饱和度、泥质含量相关系数最高,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储层和流体的变化规律。
目前,叠前反演是获取上述参数的最有效手段,其理论基础为Knott-Zoeppritz方程,由于该方程形式复杂,物理意义不明确,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近似处理,其中Aki-Richards近似(1980年)运用最为广泛,确切地表达了PP波、PS波反射振幅与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对于纵波(PP波)而言,纵波AVO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层Vp、Vs、ρ三者的变化率,当地震偏移距有限(近道、中道)时,密度项对反射系数的贡献权重较小,在实际反演过程中,通常采用速度——密度的拟合关系(如Gardner公式、各工区拟合公式)进行密度项替换或直接省略密度项,将纵波三参数反演降维成两参数反演,这种近似处理明显地改善了中小偏移距道集的AVO反演稳定性,不仅提高了反演效率,而且使反演方程的病态性大大削弱,但直接损失就是无法实现精确的密度参数求解。
实现高精度的密度反演将对叠前地震数据用于勘探阶段储层精细描述、开发阶段油气藏动态监测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密度反演存在严重的病态性,密度参数一直难以获取。
针对现有技术中难以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通过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
进一步地,获取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优叠加区间;通过对最优叠加区间的角道集进行叠加,得到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
进一步地,获取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根据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确定最优叠加区间。
进一步地,获取目标区地震波入射临界角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根据入射临界角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确定最大叠加区间。
进一步地,对目标区进行层位标定,得到目标层段;根据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一关系,得到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其中,第一关系用于表征在剪切模量项系数为零的情况下,入射角与纵横波速度比的关系。
进一步地,根据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二关系,得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其中,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第一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和第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第二关系为M((θ0-Δθ1),γ)+M((θ0+Δθ2),γ)=0,其中,M用于表征剪切模量项系数,θ1用于表征第一入射角,θ2用于表征第二入射角,γ用于表征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
进一步地,获取目标区的地震波数据,其中,地震波数据包括:角道集数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测井解释结果;对地震波数据进行层位标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反演模块,用于通过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通过密度测井数据建立的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密度反演方式,该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技术问题,并具有原理简单,实施过程快捷,获得的密度成果稳定可靠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帮助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并为油气田开发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技术参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不同纵横波速度比γ值(从1.4到3,间隔0.2取值)条件下Goodway近似式中剪切模量项系数M(θ,γ)、密度项系数D(θ,γ)随入射角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示意图;
图3是在不同纵横波速度比γ值(从1.4到3,间隔0.2取值)条件下Δθ1与Δθ2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经叠加后的目标地震剖面与全叠加剖面、近道叠加剖面与特定角道集叠加剖面的效果对比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经叠后反演获取的地层密度与实际模型参数的对比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1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
具体的,上述目标区为时间区域,目标地震剖面可以为时间剖面,其横坐标是经过校正后各记录道按反射点平面位置的依次排列,纵坐标用于表示法线反射时间。
可选的,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S111,获取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优叠加区间。
其中,可选的,获取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优叠加区间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131,获取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步骤S1133,根据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确定最优叠加区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方式,获取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包括:
步骤S11311,获取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
可选的,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获取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包括:步骤S11311a,对目标区进行层位标定,得到目标层段;步骤S11311b,根据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一关系,得到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其中,第一关系用于表征在剪切模量项系数为零的情况下,入射角与纵横波速度比的关系。
叠前反演的理论基础是Knott-Zoeppritz方程,该方程描述了界面两侧反射波与透射波,纵波与横波之间的能量分配关系。由于Knott-Zoeppritz方程形式复杂,物理意义不明确,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近似处理。在上述步骤中,优选在中远偏移距近似精度相对较高的Goodway(2002年)公式开展相关工作。具体表达形式如下: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51
其中θp、θs分别为纵波入射角和透射角的平均值、转换波入射角和透射角的平均值,Vp、Vs、ρ分别为上下地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的平均值,Δμ、Δρ分别为上下地层的剪切模量差、密度差。该公式表明了转换波(PS波)反射系数与地层密度和剪切模量的直观关系。
地震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主要遵循Snell定律、惠更斯原理、费马原理三大基本规律。其中Snell定律认为在界面上,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具有相同的射线参数P,对于纵波入射,横波透射而言,即有关系式: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52
于是进一步有纵横波速度比: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53
为了更加便捷地分析问题,运用上述关系对Goodway公式进行了重新整理: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54
其中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55
图2分析了随机纵横波速度比γ值(1.4~3之间)条件下,剪切模量项系数M(θ,γ)、密度项系数D(θ,γ)随入射角θ的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虚线为D(θ,γ),实线为M(θ,γ)。结果显示M(θ,γ)随着入射角θ的增大,先减小,减小至最小值后逐渐增大,增大到零后发生极性反转,即M(θ,γ)由负值变为正值,而D(θ,γ)则随着入射角θ增大,近似呈线性减小,且保持极性不变,始终为负值。
将M(θ,γ)=0时对应的入射角θ0定义为入射临界角,则有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61
显然,当入射角在入射临界角θ0前后时,M(θ,γ)会发生极性的反转,同时有D(θ0,γ)=-0.5恒成立。根据实例模型参数,可计算各地层对应的θ0,具体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
地层γ值 2.365 2.36 2.29 2.275 1.185 1.185
入射临界角θ<sub>0</sub>(°) 67.08 67.036 66.41 66.272 49.84 49.84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获取目标区地震波入射的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
步骤S11311c,根据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二关系,得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其中,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第一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和第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第二关系为M((θ0-Δθ1),γ)+M((θ0+Δθ2),γ)=0,其中,M用于表征剪切模量项系数,θ1用于表征第一入射角,θ2用于表征第二入射角,γ用于表征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
由图2分析的结论可知,在给定γ的情况下,能够找到两个入射角角度改变量Δθ1与Δθ2,使得下式成立:
M((θ0-Δθ1),γ)+M((θ0+Δθ2),γ)=0,
上式称为第二关系,图3绘制了不同γ值(从1.4到3,间隔0.2取值)条件下,Δθ1与Δθ2的对应关系,其中红色箭头方向表示γ值增大。分析结果表明,当Δθ2在0~100之间时,Δθ1几乎随Δθ2呈线性增大,当Δθ2进一步增大时,Δθ1先增大后减小,显然Δθ2存在极值。
步骤S11313,根据入射临界角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确定最大叠加区间。
根据图3的分析结果可知,角道集叠加有最大区间。表二列举了实例模型中各地层对应的最大角道集叠加范围:
表二
地层γ值 2.365 2.36 2.29 2.275 1.185 1.185
入射临界角θ<sub>0</sub>(°) 67.0798 67.0362 66.41 66.2716 49.8396 49.8396
Δθ<sub>1</sub>(°) 32.4542 32.4282 32.0538 31.971 21.999 21.999
Δθ<sub>2</sub>(°) 18.6225 18.5947 18.1927 18.1035 7.5176 7.5176
θ<sub>0</sub>-Δθ<sub>1</sub>(°) 34.6256 34.608 34.3562 34.3006 27.8406 27.8406
θ<sub>0</sub>+Δθ<sub>2</sub>(°) 85.7023 85.6309 84.6027 84.3751 57.3572 57.3572
步骤S1133,根据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确定最优叠加区间。通过第一关系和第二关系确定了各地层对应的入射临界角θ0及最大叠加区间((θ0-Δθ1),(θ0+Δθ2)),为后续叠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最大区间内的所有道集进行叠加即可,应综合考虑角道集长度、道距大小、资料信噪比等因素,从而对叠加区间进行优选。当道距较大或资料信噪比较差时,可视角道集长度,适当加大叠加区间范围,当资料信噪比较高时,可选取入射临界角θ0附近若干相干地震道叠加即可,以减少数据冗余。本发明中涉及的实例为理论模型,由于图3显示,对于不同γ值(从1.4到3,间隔0.2取值)条件下当Δθ2在0~30之间时,Δθ1几乎随Δθ2呈线性增大,近似有关系Δθ2≈Δθ1成立,为此,优选各地层入射临界角θ0左右30以内的道集作为最终叠加区间,具体区间如表三所示(角度取整):
表三
地层γ值 2.365 2.36 2.29 2.275 1.185 1.185
入射临界角θ<sub>0</sub>(°) 67 67 66 66 50 50
(θ<sub>0</sub>-Δθ<sub>1</sub>)<sub>optimal</sub>(°) 64 64 63 63 47 47
(θ<sub>0</sub>+Δθ<sub>2</sub>)<sub>optimal</sub>(°) 70 70 69 69 53 53
步骤S113,通过对最优叠加区间的角道集进行叠加,得到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对最优叠加区间的角道集进行叠加,从而得到能够直接反映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的目标地震剖面,为了直观表述叠加原理,以简单的三道集叠加为例说明。
PS波反射系数公式为: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81
对于某一特定地层有: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82
由于存在M((θ0-Δθ1),γ)+M((θ0+Δθ2),γ)=0,M(θ0,γ)=0,D(θ0,γ)=-0.5,上式可简化为: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83
其中,D((θ0-Δθ1),γ)与D((θ0+Δθ2),γ)极性相同,均为负值,W(Δθ1,γ)称为叠加密度项权重。
显然,经特定道集的叠加,转换波振幅仅与地层密度变化率有关。根据各地层纵横波速度比γ,确定最优叠加区间,然后进行分层段叠加,以突出对应层段的密度特征。若相邻地层的γ值变化较小时,可结合最大叠加区间,以及实际资料特点选择合适的区间进行统一叠加处理。
上述方案通过对PS地震波最优叠加区间的角道集的简单叠加,直接获取了能够反映真实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的地震剖面,快速高效,同时,叠加过程也可以有效地压制部分噪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经叠加后的目标地震剖面与全叠加剖面、近道叠加剖面与特定角道集叠加剖面的效果对比图,由图4知,以特定角道集叠加(上述最优叠加区间的角道集)的方式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地层密度变化规律,目标地震剖面的同相轴与地层密度界面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步骤S13,通过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
具体的,上述地层密度剖面能够用于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工作。
上述密度测井数据可以根据测井提供的密度曲线获得。上述步骤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密度测井数据建立反演低频模型(即上述反演模型),开展叠后反演,将地震剖面最终转换成地层密度剖面。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得到地层密度剖面:
由于叠加密度项权重W(Δθ1,γ)的存在,使得经特定角道集叠加后的PS波地震剖面并不是地层密度反射特征的真实反映,在开展叠后反演前,需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归一化处理,原理如下: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091
尤其是当相邻地层的γ值变化较大时,叠加过程必须分层段完成,经归一化处理后进行全层段拼合,进而用于后续叠后反演。
在上述示例中实例模型对应的叠加密度项权重W(Δθ1,γ)如下表四所示:
表四
地层γ值 2.365 2.36 2.29 2.275 1.185 1.185
M(θ<sub>0</sub>-Δθ<sub>1</sub>) -0.5031 -0.5031 -0.4976 -0.4976 -0.3929 -0.3929
M(θ<sub>0</sub>) -0.5 -0.5 -0.5 -0.5 -0.5 -0.5
M(θ<sub>0</sub>+Δθ<sub>2</sub>) -0.5323 -0.5323 -0.5278 -0.5278 -0.4356 -0.4356
W -1.5354 -1.5354 -1.5254 -1.5254 -1.3285 -1.3285
可以通过插值方法建立初始地层密度模型(及上述反演模型),再采用测井约束反演,将叠加剖面转换成地层真密度信息,其中测井约束反演是一种基于模型的反演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测井资料先建立一个可靠的,分辨率较高的初始地质模型,对初始地址模型进行正演得到合成的地震记录,将合成的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进行对比,求取残差大小,通过残差进一步调整初始模型参数,再次正演对比,这样循环迭代,直至当合成的地震记录与实际地震记录在最小平方的意义下最为接近时,终止迭代,从而得到一个高分辨率的反演结果。
图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实例模型密度参数与反演结果的对比图,由图5可以看出,二者吻合度较高,但由于角度变量的舍入误差及运算过程中的误差传递,最终导致误差累计,使得基于特定角道集PS波叠加数据的叠后反演成果与模型尚存在一定偏差。
由上可知,本申请上述实施例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通过密度测井数据建立的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密度反演方式,该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难以获取地层密度信息的技术问题,并具有原理简单,实施过程快捷,获得的密度成果稳定可靠的优势,能够有效地帮助降低勘探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并为油气田开发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技术参数。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上述实施例通过PS波特定角道集地震数据的简单叠加获取能够反映真实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的地震剖面,该方法,过程快速高效,成果信噪比高,同时,利用叠后反演技术将地震剖面最终转换成地层密度信息。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纵波勘探过程中密度反演稳定性差的缺陷,对深入了解储层物性特征(孔隙度、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寻找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甜点区提供直接依据。
可选的,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在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5,获取所述目标区的地震波数据,其中,所述地震波数据包括:角道集数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测井解释结果。
在上述步骤中,可以采用多分量地震采集系统获取转换波(PS波)原始单炮记录,经资料精细处理后获取叠前角道集数据,结合常规测井和偶极横波测井获取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并对测井资料进行解释,获取综合解释成果。
步骤S17,对所述地震波数据进行层位标定。
具体的,上述层位标定用于将获取到的时域上是PS地震波记录转换深度域上的PS地震波记录。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纵、横波速度和密度测井曲线,采用中心角度法,即以匹配观测系统角度范围中的某单一角度合成一道角度道记录,作为PS波合成记录,将测井解释层位与地震反射层进行匹配,实现层位标定。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选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的流程图,下面,结合图6所示,对本发明上述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进行描述。
步骤S101,收集目标区PS波地震角道集数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及测井解释成果。
步骤S102,提取地震子波,合成PS波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
步骤S103,根据目的层段纵横波速度比及第一关系计算入射临界角θ0
本发明理论基础为Goodway(2002年)近似公式: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111
其中θp、θs分别为纵波入射角和透射角的平均值、转换波入射角和透射角的平均值,Vp、Vs、ρ分别为上下地层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的平均值,Δμ、Δρ分别为上下地层的剪切模量差、密度差。
根据Snell定律,有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112
于是上式可重新整理为,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113
其中,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114
令剪切模量项系数M(θ,γ)为零,确定入射角θ与纵横波速度比γ的关系,称为第一关系,根据目的层段纵横波速度比γ及第一关系,计算入射临界角
Figure GDA0002317291730000115
步骤S104,根据目的层段纵横波速度比及第二关系计算角道集最大叠加区间。
具体的,令M((θ0-Δθ1),γ)+M((θ0+Δθ2),γ)=0,确定Δθ1与Δθ2之间的关系,称为第二关系,根据目的层段纵横波速度比γ及第二关系,计算角道集最大叠加区间。具体计算步骤可如上述步骤S11311(包括S11311a-S11311c)-11313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105,结合最大叠加区间及地震资料,确定最优叠加区间。具体计算步骤可如上述步骤S1133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106,通过直接叠加,获取反映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的地震剖面。具体计算步骤可如上述步骤S113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S107,对叠加剖面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密度测井数据建立反演模型,开展叠后反演,将地震剖面最终转换成地层密度剖面。具体计算步骤可如上述步骤S13所示,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装置的实施例,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装置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70,用于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
反演模块72,用于通过反演模型对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上述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
实施例4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程序运行时执行上述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技术内容,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其中,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单元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所述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
通过反演模型对所述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所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所述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包括:获取所述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根据所述入射临界角和所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确定所述最大叠加区间;
获取所述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包括:对所述目标区进行层位标定,得到目标层段;根据所述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一关系,得到所述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其中,所述第一关系用于表征在剪切模量项系数为零的情况下,入射角与纵横波速度比的关系;
获取所述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根据所述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二关系,得到所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其中,所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第一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和第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所述第二关系为M((θ0-Δθ1),γ)+M((θ0+Δθ2),γ)=0,其中,M用于表征剪切模量项系数,θ1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入射角,θ2用于表征所述第二入射角,γ用于表征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θ0为入射临界角,
Figure FDA0002317291720000011
Δθ1为θ1的第一入射角角度改变量,Δθ2为θ2的第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优叠加区间;
通过对所述最优叠加区间的角道集进行叠加,得到所述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优叠加区间,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所述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和所述最大叠加区间对应的地震信息确定所述最优叠加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区的地震波数据,其中,所述地震波数据包括:角道集数据、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测井解释结果;
对所述地震波数据进行层位标定。
5.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区的目标地震剖面,其中,所述目标地震剖面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区的地层界面密度变化规律;
反演模块,用于通过反演模型对所述目标地震剖面进行叠后反演,得到所述目标区的地层密度剖面,其中,所述反演模型基于预设的密度测井数据来建立;
获取所述目标区中角道集的最大叠加区间,包括:获取所述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根据所述入射临界角和所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确定所述最大叠加区间;
获取所述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包括:对所述目标区进行层位标定,得到目标层段;根据所述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一关系,得到所述地震波的入射临界角,其中,所述第一关系用于表征在剪切模量项系数为零的情况下,入射角与纵横波速度比的关系;
获取所述目标区地震波的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根据所述目标层段的横波速度、纵波速度以及第二关系,得到所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其中,所述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包括第一入射角角度改变量和第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所述第二关系为M((θ0-Δθ1),γ)+M((θ0+Δθ2),γ)=0,其中,M用于表征剪切模量项系数,θ1用于表征所述第一入射角,θ2用于表征所述第二入射角,γ用于表征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之比,θ0为入射临界角,
Figure FDA0002317291720000021
Δθ1为θ1的第一入射角角度改变量,Δθ2为θ2的第二入射角角度改变量。
6.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
7.一种处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其中,所述程序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
CN201711455745.7A 2017-12-27 2017-12-27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83450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5745.7A CN108345035B (zh) 2017-12-27 2017-12-27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5745.7A CN108345035B (zh) 2017-12-27 2017-12-27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5035A CN108345035A (zh) 2018-07-31
CN108345035B true CN108345035B (zh) 2020-06-02

Family

ID=62962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55745.7A Active CN108345035B (zh) 2017-12-27 2017-12-27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4503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69566A1 (en) * 1999-04-02 2000-10-12 Alan Royce Huffman A method for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inversion using vector and tensor data with seismic imaging and geopressure prediction for oil, gas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CN105842734A (zh) * 2016-03-17 2016-08-10 成都创源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地震数据进行泥页岩含气量预测方法
CN106226814B (zh) * 2016-08-02 2017-12-19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利用转换横波地震数据反演储层横波阻抗和密度的方法
CN106597544B (zh) * 2016-11-25 2019-01-1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致密油气藏脆性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5035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23093B2 (en)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a seismic inversion
CA2920008C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isotropic elastic parameters in horizontal transverse isotropic (hti) media
CN106405651B (zh) 一种基于测井匹配的全波形反演初始速度模型构建方法
EP3259619B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by providing surface aperture common image gathers
US7917295B2 (en) Modeling and filtering coherent noise in seismic surveying
CA2964893C (en) Structure tensor constrained tomographic velocity analysis
AU2014280832B2 (en) Seismic data spectrum restoring and broadening
US10310117B2 (en) Efficient seismic attribute gather generation with data synthesis and expectation method
MacBeth et al. Methods of measurement for 4D seismic post‐stack time shifts
Abbad et al. Automatic nonhyperbolic velocity analysis
CN106597545A (zh) 一种水平裂缝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和装置
Leiceaga et al. Enhanced density estimation from prestack inversion of multicomponent seismic data
EP2249183B1 (en) Modeling and filtering coherent noise in seismic surveying
Guo et al. Becoming effective velocity-model builders and depth imagers, Part 2—The basics of velocity-model building, examples and discussions
CN110988991B (zh) 一种弹性参数反演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143352A (zh) 一种各向异性介质地震反射特征方程建立方法
US8380440B2 (en) 3D residual binning and flatness error correction
CN108345035B (zh) 地球物理勘探密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US11768303B2 (en) Automatic data enhancement for full waveform inversion in the midpoint-offset domain
CN112394393B (zh) 一种crp道集数据体重构的方法
US20230273333A1 (en) Simultaneous common-offset migration
CN111045085B (zh) 进行层位标定的方法和装置
Zhang et al. Azimuth anisotropy prediction and correction of wide-azimuth seismic data
CN118426046A (zh) 一种基于局部无穷范数的薄层反演技术
CN110609326A (zh) 地震道集自动校平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