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1052A - 复合旋翼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复合旋翼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1052A
CN108341052A CN201810149365.9A CN201810149365A CN108341052A CN 108341052 A CN108341052 A CN 108341052A CN 201810149365 A CN201810149365 A CN 201810149365A CN 108341052 A CN108341052 A CN 1083410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
fuselage
rotor aircraft
composite rotor
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493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文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1493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41052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410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10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22Compound rotorcraft, i.e. aircraft using in flight the features of both aeroplane and rotorcraf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5/00Stabilis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9/00Adjustable control surfaces or members, e.g. rudders
    • B64C9/02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旋翼飞行器,涉及飞行器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通过设置翼身融合的机身及机翼,能够减少机身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降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并通过安装一体襟副翼,从而,能够延长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时间以及飞行距离,还能够增大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载荷能力,并且,当拆除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后,适合改装为翼身融合的固定飞行器。同时,通过将尾翼组件与撑杆可拆卸连接,在运输或者停飞等过程中,还能够将尾翼组件拆卸下来,从而避免尾翼组件被磕坏,保证尾翼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复合旋翼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旋翼飞行器。
背景技术
复合旋翼飞行器,也可称为固定翼四旋翼复合飞行器,是一种具有垂直起降能力和高速巡航飞行能力的新型飞行器。
复合旋翼飞行器包括:机身,机身的尾端设置有推进螺旋桨;机身纵向轴线的左右两侧分布安装有机翼,两个机翼上均设置有撑杆;两个撑杆到均设置有前置螺旋桨,两个前置螺旋桨沿机身纵向轴线对称分布;两个撑杆均设置有后置螺旋桨,两个后置螺旋桨沿机身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前置螺旋桨、后置螺旋桨分别分布在机翼的前后两侧;两撑杆的尾端还固定设置有平尾,平尾背离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垂尾。其中,平尾及垂尾主要用于起稳定和操纵作用,以降低对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控制及操纵难度。
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垂直起降的过程中,由前置螺旋桨以及后置螺旋桨提供升力;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平飞的过程中,由推进螺旋桨提供推力,由机翼提供升力;在复合旋翼飞行器由垂直起降切换至平飞的过渡过程中,由推进螺旋桨提供推力,由前置螺旋桨以及后置螺旋桨提供升力。
现有技术中,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机身与机翼的连接处,机身的侧面与机翼的表面形成了直角,使得复合旋翼飞行器具有较大的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导致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增大;同时,由于对平尾及垂尾的承载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为了减轻整机重量并降低成本,平尾及垂尾的重量较轻、强度较弱,在运输过程中,如果复合旋翼飞行器发生摇晃,则极易导致平尾或垂尾被磕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旋翼飞行器,能够降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并能够避免尾翼组件被磕坏。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旋翼飞行器,包括:翼身融合的机身和机翼,所述机身的尾端设置有推进螺旋桨,所述机翼沿所述机身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在所述机身的两侧;各所述机翼背离所述机身的一端连接有主翼,所述主翼沿所述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所述机身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撑杆,各所述撑杆上设置有前置螺旋桨,所述机身两侧的前置螺旋桨沿所述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各所述撑杆上设置有后置螺旋桨,所述机身两侧的后置螺旋桨沿所述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所述撑杆的尾端设置有尾翼组件,所述尾翼组件与所述撑杆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尾翼组件包括: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所述第一尾翼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尾翼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端的下端均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撑杆可拆卸连接。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将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连接并形成倒V结构,如此,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在水平面、垂直面均能够产生投影面积,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同时兼有垂尾和平尾的功能,能同时起纵向和航向稳定作用,当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的舵面向相同方向偏转时,起升降舵的作用;相反地,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的舵向不同方向偏转时,则起方向舵作用;形成倒V结构的尾翼组件具有更大的仰角,可控性更好,同时,还减少了复合旋翼飞行器的尾翼组件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能够减低气动阻力。
通过将连接杆与撑杆可拆卸连接,以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在地面停放或在运输过程中,便于将尾翼组件拆卸下来,便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收纳,同时还避免对尾翼组件的磕碰损坏。
可选地,所述第一尾翼的顶端通过铰链与所述述第二尾翼的顶端铰接,以在将尾翼组件从撑杆上拆卸下来之后,能够将第一尾翼与第二尾翼折叠,从而减少尾翼组件的占用空间,便于对尾翼组件的收纳。
可选地,所述铰链包括:两个椭圆形的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固定连接;中间连接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通过铰轴铰接在所述中间连接板上相对的两侧。通过设置中间连接板,以免在将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尾翼与第二尾翼发生碰撞从而破坏第一尾翼和/或第二尾翼的蒙皮。
可选地,所述连接杆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撑杆相互套设,且通过第二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板与撑杆固定。其中,第二紧固件具体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卡箍等。
可选地,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撑杆卡接。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连接杆朝向撑杆的一端设置有卡块,撑杆上设置有卡环,通过卡块与卡环的配合实现连接杆与撑杆的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翼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机翼固定连接。
可选地,各所述主翼的后缘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襟副翼,所述机身两侧的襟副翼沿所述机身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襟副翼为将襟翼和副翼一体设置的部件,能起襟翼和副翼双重作用,机身两侧的襟翼同时向下偏转起襟翼作用,主要为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升力,有助于延长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时间以及飞行距离;机身两侧的襟翼同时向相反方向偏转则起副翼作用,能够降低对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操纵及控制难度。
可选地,所述撑杆设置在所述主翼上,且所述撑杆沿所述机身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襟副翼位于所述撑杆背离所述机身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撑杆连接在所述主翼的下侧。
可选地,所述前置螺旋桨及后置螺旋桨形成起降电机动力系统,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所述撑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电连接,所述机身具有内部容腔,所述动力电池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内部容腔中,且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基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对称分布,以使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形成的动力组件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
通过将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可拆卸地安装至机身上,便于将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从机身上拆卸下来,从而将复合旋翼飞行器改装为翼身融合的固定飞行器,提高了复合旋翼飞行器的灵活性,并且,将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拆卸下来之后还能够保证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与中心重合,保证飞行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通过设置翼身融合的机身及机翼,能够减少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机身及机翼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降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气动阻力,从而,能够延长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时间以及飞行距离,并且,还能够增大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载荷能力;同时,通过将尾翼组件与撑杆可拆卸连接,在运输或者停飞等过程中,还能够将尾翼组件拆卸下来,从而避免尾翼组件被磕坏,保证尾翼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中尾翼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中尾翼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中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机身; 111-机头;
112-推进螺旋桨; 120-机翼;
200-主翼; 201-襟副翼;
203-撑杆; 204-前置螺旋桨;
205-后置螺旋桨; 300-尾翼组件;
301-第一尾翼; 302-第二尾翼;
303-连接杆; 304-铰链;
304a-固定板; 304b-中间连接板;
304c-铰轴。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发明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其中,“上”、“下”、“前”、“尾”等的用语,是用于描述各个结构在附图中的相对位置关系,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首先,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名词进行解释:复合旋翼飞行器(Hybrid Quadrotor,HQ),也可称为固定翼四旋翼复合飞行器(Fixed Wing Hybrdi Quadrotor),是一种具有垂直起降能力和高速巡航飞行能力的新型飞行器。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旋翼飞行器,包括:翼身融合的机身110和机翼120,机翼120与机身110之间平滑过渡,从而减小复合旋翼飞行器机身110及机翼120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降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气动阻力。其中,不利浸湿面积是指飞行器外露的表面积中只产生阻力、不提供升力的部分。机身110与机翼120构成的整体,具体包括:框架,框架具体包括铝制框、铝制加强框、铝制长桁,框架外包覆有蒙皮,蒙皮具体可以采用碳纤维材料,减少重量的同时,还能够增强机身110与机翼120承受载荷的能力。机身110与机翼120具有内部容腔,内部容腔中可以安装有控制盒、电池、电机等装置。
机身110具体为中心对称结构,且具有纵向轴线,其中,纵向是指机身110的长度方向。机身110具体具有机头111、机尾以及连接在机头111与机尾之间的中间段。其中,机头111为机身110朝向复合旋翼飞行器前进方向的一端,机头111采用类鹰嘴结构,以使机头111具有更大的容腔,便于安装光电设备、雷达设备等,同时,还使得机头111具有更好的流线性,减少气动阻力。
中间段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以使机身110具有更大的内部容腔的同时,还能够具有较小的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减小气动阻力,当然,中间段的横截面的形状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例如:中间段的横截面还可以为椭圆形等;其中,控制盒、电池等可以安装在中间段所对应的内部容腔中,以更好地平衡整机的重心,当然,控制盒、电池的安装位置并不限于此。
机尾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与中间段相同,安装有推进螺旋桨112,推进螺旋桨112主要为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推进力,相应地,用于带动螺旋桨转动的电机可以安装在机尾所对应的内容腔中;机尾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与中间段相同。
其中,电池、电机、光电设备、雷达设备等均与控制盒通信连接,以使控制盒能够控制复合旋翼飞行器的工作状态。
机翼120具体对称设置在中间段的两侧,且沿机身110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机翼120形成的内部空腔与机身110形成的内部空腔可以连通设置,以使复合旋翼飞行器能够更大的挂载能力。机翼120背离机身110的一端形成第一分离面,第一分离面与机身110之间具有预设长度,以在便于实现翼身融合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机翼120与机身110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施例对于预设长度的具体数值不做限定。
主翼200具体连接在机翼120背离机身110的一端,且沿机身110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主翼200主要用于为平飞过程中的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升力。主翼200具体可以采用平直翼、后掠翼等形式,本实施例对于主翼200的结构并不做具体限定。
由于主翼200中也能够形成用于容纳挂载设备的内部容腔,因此,主翼200需要有一定的支撑强度。主翼200具体也可以采用铝制框、铝制加强框、铝制长桁等制成的框架,并在包裹蒙皮,蒙皮具体可以采用碳纤维材料,减少重量的同时,还能够增强主翼200承受载荷的能力。主翼200上还可以设置有翼肋,翼肋可以包括由高强度航空泡沫与碳纤维板粘合而成的骨架,骨架外设置蒙皮维型,蒙皮同样也可以采用碳纤维材料制成。
主翼200朝向机翼120的一端形成第二分离面,在将主翼200与机翼120连接时,第一分离面与第二分离面对接,且机翼120与主翼200之间平滑过渡,以减少气动阻力。主翼200具体可以通过焊接、螺接等方式与机翼120固定连接。以主翼200与机翼120螺接固定为例:主翼200及机翼120上均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固定孔,第一固定件与第一固定孔紧固配合,第一固定件具体可以为螺钉。
机身110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撑杆203,撑杆203主要用于安装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其中,机身110两侧的前置螺旋桨204沿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机身110两侧的后置螺旋桨205沿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机身110两侧的前置螺旋桨204、机身110两侧的后置螺旋桨205形成四旋翼构型,为垂直起降过程以及悬停过程中的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升力。
具体地,撑杆203沿机身110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以便于在实现机身110两侧的前置螺旋桨204、后置螺旋桨205对称分布的同时,还能够简化撑杆203的结构。前置螺旋桨204设置在主翼200朝向机头111的前侧,后置螺旋桨205设置在主翼200朝向机尾的后侧。
撑杆203具体可以采用高强度、轻质航空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或者钛合金,以减少撑杆203重量的同时,还能够增强撑杆203承受载荷的能力。撑杆203具体可以固定安装在机身110两侧的机翼120上,或者撑杆203可以固定安装在机身110两侧的主翼200上。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以撑杆203安装在主翼200上为例对复合旋翼飞行器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当撑杆203安装在机翼120上时,其实现方式及功能与撑杆203安装在主翼200上相似。撑杆203可以通过螺接、焊接或者联接器等安装方式安装在主翼200的下侧。
撑杆203背离前置螺旋桨204的尾端设置有尾翼组件300,尾翼组件300同时兼有垂尾和平尾的功能,能同时起纵向和航向稳定作用。尾翼组件300具体与撑杆203可拆卸连接,如此,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在地面停放或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尾翼组件300从撑杆203上拆卸下来单独收纳,从而有助于减少对尾翼组件300的损坏,保证其可靠地执行其功能。
具体地,尾翼组件300具有连接部,尾翼组件300通过连接部与撑杆203可拆卸连接。尾翼组件300可以与撑杆203卡接,例如:连接部朝向撑杆203的一端设置有卡块,撑杆203朝向尾翼组件300的一端开设有盲孔且盲孔内设置有卡槽,通过将卡块卡设在卡槽中,实现尾翼组件300与撑杆203的相对固定;当然,卡块也可以用卡环来代替,其实现过程相似,此处不再赘述。尾翼组件300还可以通过螺钉等与撑杆203螺接,例如:撑杆203上设置有过孔,连接部上设置有紧固孔,螺钉等穿过过孔与紧固孔配合。当然,尾翼组件300与撑杆20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的实现方式并不限于此,本实施例此处只是举例说明。此外,尾翼组件300的连接部还可以通过卡箍与撑杆203紧固连接。
可选地,各主翼200朝向尾端的后缘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襟副翼201,至少一个襟副翼201具体可以位于撑杆203背离机身110的一侧,其中,机身110两侧的襟副翼201沿机身110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例如:各主翼200的后缘均设置有一个襟副翼201,机身两侧的襟副翼201沿机身110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各主翼200的后缘均设置有两个襟副翼201,机身两侧的各襟副翼201分别沿机身110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
襟副翼201为将襟翼和副翼一体设置的部件,能起襟翼和副翼双重作用,机身110两侧的襟翼同时向下偏转起襟翼作用,主要为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升力,有助于延长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时间以及飞行距离;机身110两侧的襟翼同时向相反方向偏转则起副翼作用,能够降低对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操纵及控制难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通过设置翼身融合的机身110及机翼120,能够减少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机身110及机翼120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降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气动阻力,从而,能够延长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时间以及飞行距离,并且,还能够增大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载荷能力。同时,通过将尾翼组件300与撑杆203可拆卸连接,在运输或者停飞等过程中,还能够将尾翼组件300拆卸下来,从而避免尾翼组件300被磕坏,保证尾翼组件300能够可靠地实现其功能。
本实施例中,复合旋翼飞行器具有至少三种飞行模式,其中三种飞行模式为:四旋翼模式、固定翼模式以及过渡模式。
具体地,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垂直起降时,执行四旋翼模式,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与地面平行,一起为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垂直向上的升力。复合旋翼飞行器起飞之后,还能够通过控制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的转速,使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产生的升力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重力达到平衡,实现复合旋翼飞行器悬停。此外,当复合旋翼飞行器需要进行抬头和低头时,通过控制前置螺旋桨204与后置螺旋桨205的转速,使得复合旋翼飞行器前后的升力不同,从而产生抬头力矩或者低头力矩,实现飞行器的俯仰运动。
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完成垂直起飞之后,推进螺旋桨112开始工作以为复合旋翼飞行器提供推进力,此时,复合旋翼飞行器进入过渡模式,同时,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均提供向上的拉力,完成垂直起飞转化至平飞的过渡。该过程中,复合旋翼飞行器具有五个输入自由度,因此,其在低速、大攻角机动飞行过程中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同理,在复合旋翼飞行器由平飞转垂直降落的过渡过程中,其前置、后置螺旋桨205与推进螺旋桨112的工作过程变化为垂直起飞转平飞的逆过程,从而完成复合旋翼飞行器的垂直着陆动作,此处不再赘述。
在复合旋翼飞行器进入平飞模式时,主翼200提供的升力足以平衡复合旋翼飞行器的重力,此时,关闭前置螺旋桨204与后置螺旋桨205,推进螺旋桨112提供复合旋翼飞行器飞行所需的动力。
此外,当复合旋翼飞行器需要向上或向下飞行时,可以通过控制尾翼组件300的舵面,形成俯仰力矩,从而可以实现控制飞行器的俯仰运动。当飞行器需要进行向左或向右飞行时,通过控制襟副翼201的舵面向相反的方向偏转,即可形成滚转力矩,进而实现飞行器的左右飞行。
可选地,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形成起降电机动力系统,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撑杆203可拆卸连接;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电连接,动力电池可拆卸地安装在机身110具有的内部容腔中,且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基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对称分布,以使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形成的动力组件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
具体地,前置螺旋桨204可以通过螺接和/或卡接等连接方式与撑杆可拆卸连接,例如前置螺旋桨204及撑杆203通螺钉可拆卸连接;相应地,后置螺旋桨205及撑杆203的连接方式与前置螺旋桨204及撑杆203的连接方式相同。动力电池具有外壳,外壳可以与机身110可拆卸连接;或者,机身110内设置有安装支架,外壳与安装支架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以为卡接、螺接等,例如:外壳上设置有多个卡扣,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相应数量的卡孔,卡扣与卡孔卡合。
本实施例中,各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桨205可以基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对称分布,以使前置螺旋桨204及后置螺旋205形成的起降电机动力系统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同时,动力电池也基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对称分布,以使动力电池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最终,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构成的整体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或者,为了避免后置螺旋桨205与尾翼组件300发生干涉,后置螺旋桨205可以相对靠近主翼200设置,此时,起降电机动力系统的质心向前偏离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而动力电池可以相对靠后设置,以使动力电池的质心向后偏离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并最终使得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构成的整体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
通过将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可拆卸地安装至机身上,便于将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从机身上拆卸下来,从而将复合旋翼飞行器改装为翼身融合的固定飞行器,提高了复合旋翼飞行器的灵活性,并且,将起降电机动力系统及动力电池拆卸下来之后还能够保证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位置不变,保证飞行稳定性。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中尾翼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中尾翼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旋翼飞行器中铰链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图2-4,可选地,尾翼组件300包括: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第一尾翼301的顶端与第二尾翼302的顶端连接,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端的下端均设置有连接杆303,连接杆303与撑杆203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能够形成倒V结构。其中,连接杆303形成前述尾翼组件300的连接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在水平面、垂直面均能够产生投影面积,因此,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同时兼有垂尾和平尾的功能,能同时起纵向和航向稳定作用,当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的舵面向相同方向偏转时,起升降舵的作用;相反地,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的舵向不同方向偏转时,则起方向舵作用;形成倒V结构的尾翼组件300具有更大的仰角,可控性更好,同时,还减少了复合旋翼飞行器的尾翼组件300外露的不利浸湿面积,能够减低气动阻力。
具体地,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有骨架以及包裹在骨架外的蒙皮。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与连接杆303固定连接,具体可以一体设置,或者通过焊接固定等方式实现。第一尾翼301、第二尾翼302具体可以固定连接在连接杆303的尾端,连接杆303的前端则可以插设在撑杆203中。或者,第一尾翼301、第二尾翼302固定在连接杆303的中部,连接杆303则可以套设在撑杆203上。当然,第一尾翼301、第二尾翼302固定在连接杆303的中部时,连接杆303也可以插设在撑杆203中,此时,当连接杆303上安装第一尾翼301或者第二尾翼302的部分也插设在撑杆203中时,撑杆203上需要开设相应的开口,以使第一尾翼301或者第二尾翼302能够伸出。
其中,在连接杆303与撑杆302相互套设之后,还可以通过第二紧固件将二者相对固定,以保证尾翼组件300的工作可靠性,第二紧固件具体可以为螺钉、螺栓或者卡箍等。或者,以连接杆303插设在撑杆302中为例,还可以在连接杆303上设置弹性凸起,在将连接杆303插入到撑杆203中时,弹性凸起与撑杆203的内壁相抵持,从而通过弹性凸起与撑杆203之间的摩擦力将撑杆203与连接杆303相对固定;此时,通过将连接杆303插设在撑杆203中,可以增大连接杆303与撑杆203的接触面积,以提高连接杆303的承载能力。又或者,以连接杆303插设在撑杆302中为例,连接杆303朝向撑杆203的一端设置有卡块,撑杆203上设置有卡环,通过卡块与卡环的配合实现连接杆303与撑杆203的可拆卸连接;此时,通过将连接杆303插设在撑杆203中,可以增大连接杆303与撑杆203的接触面积,以提高连接杆303的承载能力。
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杆303与撑杆203可拆卸连接,便于后续将连接杆303从撑杆203上拆卸下来。例如:在复合旋翼飞行器在地面停放或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将尾翼组件300拆卸下来,以便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收纳,同时还避免对尾翼组件300的磕碰损坏。
可选地,第一尾翼301的顶端通过至少一个铰链304与述第二尾翼302的顶端铰接,以在将尾翼组件300从撑杆203上拆卸下来之后,能够将第一尾翼301与第二尾翼302折叠,从而减少尾翼组件300的占用空间,便于对尾翼组件300的收纳,进一步避免尾翼组件300被磕坏。
具体地,铰链304包括:两个固定板304a,两个固定板304a分别与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螺接固定;中间连接板304b,两个固定板304a分别通过铰轴304c铰接在中间连接板304b上相对的两侧。通过设置中间连接板304b,以免在将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折叠的过程中,第一尾翼301与第二尾翼302发生碰撞从而破坏第一尾翼301和/或第二尾翼302的蒙皮。
此外,固定板304a呈椭圆形,以减少安装固定板304a所需的安装面积,以进一步减少对第一尾翼301及第二尾翼302的蒙皮的破坏。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翼身融合的机身和机翼,所述机身的尾端设置有推进螺旋桨,所述机翼沿所述机身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在所述机身的两侧;各所述机翼背离所述机身的一端连接有主翼,所述主翼沿所述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所述机身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撑杆,各所述撑杆上设置有前置螺旋桨,所述机身两侧的前置螺旋桨沿所述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各所述撑杆上设置有后置螺旋桨,所述机身两侧的后置螺旋桨沿所述纵向轴线对称分布;所述撑杆的尾端设置有尾翼组件,所述尾翼组件与所述撑杆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尾翼组件包括: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所述第一尾翼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尾翼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端的下端均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撑杆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撑杆相互套设,且通过第二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板与撑杆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撑杆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尾翼的顶端通过铰链与所述述第二尾翼的顶端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包括:两个椭圆形的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尾翼及第二尾翼固定连接;中间连接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通过铰轴铰接在所述中间连接板上相对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翼通过第一紧固件与所述机翼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主翼的后缘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襟副翼,所述机身两侧的襟副翼沿所述机身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设置在所述主翼上,且所述撑杆沿所述机身的纵向轴线对称分布;和/或,所述撑杆连接在所述主翼的下侧;和/或,至少一个所述襟副翼位于所述撑杆背离所述机身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旋翼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螺旋桨及后置螺旋桨形成起降电机动力系统,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所述撑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电连接,所述机身具有内部容腔,所述动力电池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内部容腔中,且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基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对称分布,以使所述起降电机动力系统与动力电池形成的动力组件的质心与复合旋翼飞行器的质心重合。
CN201810149365.9A 2018-02-13 2018-02-13 复合旋翼飞行器 Pending CN10834105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9365.9A CN108341052A (zh) 2018-02-13 2018-02-13 复合旋翼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49365.9A CN108341052A (zh) 2018-02-13 2018-02-13 复合旋翼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1052A true CN108341052A (zh) 2018-07-31

Family

ID=62958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49365.9A Pending CN108341052A (zh) 2018-02-13 2018-02-13 复合旋翼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4105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3599A (zh) * 2019-02-27 2019-05-10 广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两用无人机
CN112429198A (zh) * 2020-11-27 2021-03-02 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中心) 小型无人机倒v型尾翼套管插拔式多自由度锁紧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327411U (zh) * 2016-01-29 2016-06-22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翼飞行器
CN206125423U (zh) * 2016-11-02 2017-04-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具有倾转动力装置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KR101776954B1 (ko) * 2015-12-16 2017-09-08 주식회사 샘코 분리형 날개를 가진 다목적 하이브리드 수직 이착륙 무인항공기
CN206734620U (zh) * 2017-03-15 2017-12-12 浙江省第二测绘院 全天候垂直起降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
CN107600414A (zh) * 2017-09-11 2018-01-19 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箱内起飞及无工具快速组装的无人机
CN208530842U (zh) * 2018-02-13 2019-02-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复合旋翼飞行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76954B1 (ko) * 2015-12-16 2017-09-08 주식회사 샘코 분리형 날개를 가진 다목적 하이브리드 수직 이착륙 무인항공기
CN205327411U (zh) * 2016-01-29 2016-06-22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翼飞行器
CN206125423U (zh) * 2016-11-02 2017-04-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具有倾转动力装置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
CN206734620U (zh) * 2017-03-15 2017-12-12 浙江省第二测绘院 全天候垂直起降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
CN107600414A (zh) * 2017-09-11 2018-01-19 珠海天晴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箱内起飞及无工具快速组装的无人机
CN208530842U (zh) * 2018-02-13 2019-02-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复合旋翼飞行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3599A (zh) * 2019-02-27 2019-05-10 广西翼界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两用无人机
CN112429198A (zh) * 2020-11-27 2021-03-02 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中心) 小型无人机倒v型尾翼套管插拔式多自由度锁紧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1424B2 (en) Compound rotorcraft
KR102669208B1 (ko) Vtol m-날개 구성
US11787525B2 (en) Reconfigurable hybrid VTOL system
JP6509835B2 (ja) 垂直離着陸航空機
US9592899B2 (en) Rotary wing aircraft with a multiple beam tail
US20190009895A1 (en) Multi-copter lift body aircraft with tilt rotors
KR20210008017A (ko) 전기 틸트로터 항공기
US11577827B2 (en) YAW-enhancing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for VTOL fixed-wing aircraft
US11148792B2 (en) Compound helicopter with a fixed wing arrangement
CN104085532B (zh) 一种倾转旋翼运输机的控制方法
EP3439951A2 (en) Rotating wing assemblies for tailsitter aircraft
CN101927825A (zh) 单人飞行器
CN106394856A (zh) 一种复合翼无人机
CN106218887A (zh) 一种分布式动力装置布局的垂直起降飞行器
CN208530842U (zh) 复合旋翼飞行器
CN106347663A (zh) 一种翼身融合飞翼布局的无人机
CN108639328A (zh) 一种新型尾座式轴对称多螺旋桨垂直起降无人机
EP3771638B1 (en) Lift rotor system
CN107813928A (zh) 一种可倾转多旋翼双机身鸭式布局无人飞行器
WO2018200879A1 (en) Electrically powered vtol tail-sitter aircraft for providing transportation
CN110127037A (zh) 一种采用可折叠单螺旋桨和格栅翼的圆柱状垂直起降飞行器
CN108341052A (zh) 复合旋翼飞行器
CN107021208A (zh) 一种利用涵道的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及控制方法
CN110466754A (zh) 一种尾座式倾转旋翼垂直起降无人机
CN216969996U (zh)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