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6629A -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6629A
CN108326629A CN201810259920.3A CN201810259920A CN108326629A CN 108326629 A CN108326629 A CN 108326629A CN 201810259920 A CN201810259920 A CN 201810259920A CN 108326629 A CN108326629 A CN 108326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igger
trigger board
protecting crust
collision
contac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99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龙
李斌
张恭运
唐立星
魏效辉
宫耀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mil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mil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mil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mil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599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2662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26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6629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8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arts of machine tools; Splash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7/00Arrangements for observing,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on machine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t Excavations, Shoring, Fill Or Stabilisation Of Sl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它解决了相对移动的工件容易发生碰撞导致造成工件损伤的问题,其可以有效避免制造加工过程中因碰撞带来的损失和生产安全事故,其技术方案为:包括防护壳,防护壳底部与底座通过多个弹性部件连接;防护壳内和底座之间设置碰撞预警装置,碰撞预警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固定,第二信号触发板与底座固定,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设置接触部件,接触部件与两信号触发板二者之一固定,初始状态下接触部件与二者之另一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向底座移动设定距离时,接触部件与两信号触发板三者接触。

Description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体防撞以及检测位移与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也使得更多的检测、加工的过程存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的相对移动。而在移动的过程中由于人员的疏忽或者机床等系统的错误使得本不应该发生的接触碰撞频频发生,这种碰撞轻则导致设备仪器的损坏和加工制造的成本增加,重则导致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受伤,而现有的保护装置难以满足全方位自动化的保护,或者其结构过于复杂,制造难度大成本高,且容易导致装置的失效进而导致严重的事故。例如,在数控机床加工过程的在线测量时,往往需要探头进行测量,由于工件形状复杂,或者是操作和编程的错误等原因,导致探头会碰撞到工件,造成探头的损坏和精密工件的磕碰伤,而探头属于精密测量仪器,每次损坏都必须返厂维修校准,维修费用昂贵。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相对移动工件的防撞问题,尚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其可以有效避免制造加工过程中因碰撞带来的损失和生产安全事故;
进一步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防撞装置,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底部与底座通过多个弹性部件连接;所述防护壳内和底座之间设置碰撞预警装置,碰撞预警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固定,第二信号触发板与底座固定,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设置接触部件,接触部件与两信号触发板二者之一固定,初始状态下接触部件与二者之另一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向底座移动设定距离时,接触部件与两信号触发板三者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第二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均为导体,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电源其中一极连接,第二信号触发板与电源另一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件为弹性体,弹性体的固定端尺寸小于游离端尺寸。
优选的,与接触部件具有间隙的信号触发板的尺寸大于接触部件的最大尺寸。可以保证该信号触发板与接触部件的充分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件的初始长度大于弹性体的初始长度。
或者,所述接触部件为导电刚性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还设置有恢复组件,恢复组件包括与两信号触发板之一固定的绝缘装置,绝缘装置和两信号触发板之另一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
一种防撞装置,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底部与底座通过多个弹性部件连接;所述防护壳内和底座之间设置碰撞预警装置,碰撞预警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固定,第二信号触发板与底座固定,第一信号触发板底部设置第一接触部件,第二信号触发板顶部设置第二接触部件,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相对设置,初始状态下两接触部件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向底座移动设定距离时,两接触部件相互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均为导电刚性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还设置有恢复组件,恢复组件包括与两信号触发板之一固定的绝缘装置,绝缘装置和两信号触发板之另一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
或者,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和两接触部件配合处设置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两端部均设置有凸起。在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向底座移动,弹性元件被压缩,两接触部件的凸起相接触导通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二者之一上设置无线发射模块,无线发射模块与控制器通信。
将需保护的物体设置于防护壳的围绕空间内,当防护壳因与其他物体等接触受力而向底座移动时,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移动,第一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第二信号触发板三者接触,形成电流回路,触发无线发射模块发射无线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进而控制物体停止运动或反向运动,避免物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当然信号的传递也可以采取有线传输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外周沿周向开设多个通槽。可以观察防护壳中心通孔内物件的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底部配合于弹性部件处设有限位件,限位件与底座固定;限位件限定防护壳复位后,不会向与底座背离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内侧设置内置天线,内置天线与无线发射模块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外侧带有防水电池盒,防水电池盒内置有电源。
优选的,所述防护壳外部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可以保护防护壳及与其相接触的物件。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有与第二信号触发板相适配的凹槽,第二信号触发板卡设于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壳和底座均呈环形,多个弹性部件沿底座环形均匀分布。防护壳形成围绕空间,将需保护的物体置于防护壳的围绕空间内对其起到防护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内壁形状匹配,第一信号触发板可分设成多段分板组成,多段分板沿防护壳内侧周向布设。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设置于防水外壳内,防水外壳设置与控制器连接的状态指示灯和开关,防水外壳外侧设置与控制器连接的接收天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探针防护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探针设置于防护壳所围绕的空间内。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机床,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在相对移动物体防护和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防撞装置,通过防护壳、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的设置,被保护物件置于防护壳的围绕空间内,在防护壳受力时防护壳下移进而使得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接触,形成电流回路,并将信号传输至控制器进而控制停止运动或反向运动,进而避免了物件间的碰撞,避免了仪器损坏。
(2)本发明的防撞装置结构简单,工作稳定性强,且制造难度小成本低,适用性广。
(3)采用本发明的防撞装置,不必改变保护工件的结构性能和使用条件,可以避免因接触碰撞导致的工件损坏和财产损失人员受伤等情况的发生,有效保护了需要保护的元件,可以广泛应用于智能加工制造及相关的领域。
(4)本发明的防撞装置解决了现有存在的隐患和现有保护装置结构复杂,制造加工难度大成本高且易失效的状况。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发明防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防护壳,2-防水电池盒,3-限位件,4-第一信号触发板,5-弹性部件,6-第二信号触发板,7-无线发射模块,8-接触部件,9-底座,10-内置天线,11-通槽,12-防水外壳,13-状态指示灯,14-接收天线,15-开关,16-连接电缆,17-控制器,18-绝缘装置,19-弹性元件,20-第一接触部件,21-第二接触部件,22-绝缘装置,23-弹性元件,24-弹性元件,25-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相对移动的工件容易发生碰撞导致造成工件损伤的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避免制造加工过程中因碰撞带来的损失和生产安全事故。本发明的防撞装置适用于自动化与半自动化加工领域,尤其适用于到对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等可能发生的碰撞进行防护与反馈方面。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防撞装置,包括防护壳1,防护壳1底部与底座9通过多个弹性部件5连接;防护壳1内和底座9之间设置碰撞预警装置,碰撞预警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第二信号触发板6,第一信号触发板4与防护壳1固定,第二信号触发板6与底座9固定,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设置接触部件8,接触部件8与两信号触发板二者之一固定,初始状态下接触部件8与二者之另一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4随防护壳1向底座9移动设定距离时,接触部件8与两信号触发板三者接触。
第一信号触发板4、第二信号触发板6、接触部件8均为导体,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电源其中一极连接,第二信号触发板6与电源另一极连接。
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第二信号触发板6二者之一上设置无线发射模块7,无线发射模块7与控制器17通信。
将需保护的物体设置于防护壳围绕的空间内,当防护壳因与其他物体等接触受力而向底座移动时,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移动,第一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第二信号触发板三者接触,形成电流回路,触发无线发射模块发射无线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进而控制物体停止运动或反向运动,避免物体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
防护壳1外形可以为方型、圆柱型、圆锥或圆台型或其组合型等,优选为圆柱圆锥或圆柱圆台、大小圆柱组合型。
防护壳1底部配合于弹性部件5处设有限位件3,限位件3与底座9固定,限位件3限定防护壳1复位后,不会向与底座9背离的方向移动。限位件3可以采用螺栓,弹性部件5可以采用弹簧,弹簧固定在底座的固定孔上,弹簧与螺栓配合使用,实现防护壳发生位移之后的复位,其材料优选为不锈钢,避免锈蚀的产生和复位不精确和失效。螺栓和弹簧配合使用,由于防护壳发生形变时,弹簧被压缩,当防护壳与物体的接触被消除时,弹簧复位,带动防护壳复位,且螺栓的存在保证防护壳只可以向底座方向发生位移并复位,不能向底座的反向发生位移。弹簧还可以替换为其他任何实现相同功能的其他弹性元件,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防护壳1外周沿周向开设多个通槽11,优选方案为均匀开设6个通槽,通槽优选为贯通整个防护壳的长槽,由于被保护物件被围绕在防撞装置所围绕的空间内,可以经由通槽观察防护壳中心通孔内物件的工作状态等信息;其中的3个通槽下端开有通孔3处,用于布置限位件3,限位件3穿过防护壳1的通孔、弹性部件5和底座,旋紧连接在机床的刀柄螺孔上,在无外力作用(重力除外)的情况下保持固定。
防护壳1和底座9均呈环形,多个弹性部件5沿底座9环形均匀分布。环形结构可以实现全角度的工作要求。
防护壳1内侧设置内置天线10,内置天线10与无线发射模块7连接。内置天线10设置在防护壳1的内部侧面,通过将防护壳内部设置内孔,将导线插入内孔并通过导线将内置天线与无线发射模块相连接。
防护壳1设置防水电池盒2,优选设置在防护壳外侧,防水电池盒2内置有电源,为装置提供能量,本实施例中电源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第一信号触发板4上,正极连接到第二信号触发板6上。防水电池盒2尺寸形状根据使用的电池装置来确定,在满足使用条件下尽可能的减小尺寸,优选为长方体型。
防护壳1外表面设置有保护层,保护层优选用弹性柔软材料构成,用于保护防护壳和与其相接触的物件,避免磕碰导致物件或防护壳的损伤。
底座9设置有与限位件3相配合的孔,弹性部件5固定在孔上,以便螺栓穿过固定和防护壳相互连接配合。底座9固定在机床的刀柄上,当需要使用时,可以利用机床的换刀系统将保护装置换到主轴上。连接方式优选为螺栓连接。底座9将整个装置与机床固定连接在一起,实现装置与机床的随动。
第一信号触发板4周向布置于防护壳1内壁且通过螺钉与防护壳1连接,形状上优选采用与防护壳1内壁相匹配,优选布置3段分板来组成环形,3段分板沿防护壳1内侧周向布设,每段分板之间由弹性部件5间隔。第一信号触发板4连接电源的负极,组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
第二信号触发板7设置在接触部件8的正下方的底座9上,优选尺寸上大于接触部件8下部尺寸,以确保充分接触。第二信号触发板6连接电池电源的正极,组成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其材料优选为不锈钢。在底座9上设置有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相适配的凹槽。
接触部件8为弹性体,弹性体的固定端尺寸小于游离端尺寸。接触部件8可以采用弹簧,与接触部件8具有间隙的信号触发板的尺寸大于接触部件8的最大尺寸。本实施例中接触部件8固定设置于第一信号触发板4底部,环形布置有多组多个,材料上优选用不锈钢,可以有效地避免生锈从而导致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优选布置为6组12个,其与第一信号触发板4为直接接触固定连接。与第一信号触发板4连接端直径尺寸相对小,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接触端直径尺寸相对大,便于稳定的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接触,以保证其接触稳定不发生压歪压倒现象的发生。且接触部件8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存在合理的间隙。弹性部件5的初始长度大于接触部件8的初始长度。
本实施例中,无线发射模块7与第一信号触发板4固定连接,之间通过导线连通。第一信号触发板4每段分板布置一个无线发射模块或一个无线发射模块连接所有分板。当接触部件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相接触时,电路导通,无线发射模块通电不断的发射无线编码信号。
当防撞装置碰撞防护壳发生位移时,接触部件8在防护壳1以及第一信号触发板4传递的压力下向下移动,消除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存在的间隙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相接触,导通电路并且传递电信号至第一信号触发板4,第一信号触发板4就会将电流传递至无线发射模块7,使无线发射模块7连续不断的发射一组无线代码,用于对应的接收器收到代码,进而由控制器控制作出指定动作。
控制器17设置于防水外壳12内,防水外壳12设置与控制器17连接的状态指示灯13和开关15,防水外壳12外侧设置与控制器17连接的接收天线14。防水外壳12可为任意形状,优选为长方体。状态指示灯13设置在防水外壳12的安装口上,用来指示装置的工作状态。开关15设置在防水外壳12上,用来实现报警后的复位功能,开关优选为干簧管。接收天线14为外置天线,安装在防水外壳12上,其与控制器通过锡焊焊接固定,用于接收来自无线发射模块发出的无线信号并传递至控制器。防水外壳12还设置连接电缆16的安装口,连接电缆16为装置提供电源。控制器17内置于防水外壳13中,用于处理来自无线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并将信号串联到机床的急停电路或动作电路内,在收到信号时控制机床进行移动操作,控制器可以采用单片机,并配备接收模块。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将接触部件8设置为导电刚性体,由可导电的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还设置有恢复组件,恢复组件包括与两信号触发板之一固定的绝缘装置18,绝缘装置18和两信号触发板之另一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19,弹性元件19可以采用弹簧等。本实施例中接触部件8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固定,与第一信号触发板4在初始状态下具有间隙,间隙当防护壳发生位移时被压缩,直至间隙消除时,接触部件与信号触发板相接触,导通电路;绝缘装置18固定在第二信号触发板6上,弹性元件19设置于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绝缘装置18之间,绝缘装置18、弹性元件19和信号触发板之间可以不设置间隙,接触部件8设置在弹性元件19周围。
绝缘装置18可以为绝缘套层或与接触部件相连接的绝缘块。
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信号触发板4底部设置第一接触部件20,第二信号触发板6顶部设置第二接触部件21,第一接触部件20和第二接触部件21相对设置,初始状态下两接触部件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4随防护壳1向底座9移动设定距离时,间隙当防护壳发生位移时被压缩,直至间隙消除时,两接触部件相接触,导通电路。
第一接触部件20和第二接触部件21均为导电刚性体。
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还设置有恢复组件,恢复组件包括与两信号触发板之一固定的绝缘装置22,绝缘装置和两信号触发板之另一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23,弹性元件23可以采用弹簧等。本实施例中,绝缘装置22固定在第二信号触发板6上,弹性元件23设置于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绝缘装置22之间,绝缘装置22、弹性元件23和信号触发板之间可以不设置间隙,两接触部件设置在弹性元件23周围。弹性元件23用于提供回弹力,确保使用可靠性。
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不再设置绝缘装置,而在第一接触部件20和第二接触部件21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24,弹性元件24和两接触部件配合处设置绝缘层,以确保初始状态下电路不会被导通。弹性元件24可以采用弹簧等,用于提供回弹力和保持两接触部件组对精确。
第一接触部件20和第二接触部件21两端部均设置有凸起25。在第一信号触发板4随防护壳1向底座9移动,弹性元件24被压缩,两接触部件的凸起25相接触导通电路。
其他与实施例三相同。
当然,本申请也可以利用压力传感器检测防护壳向底座方向发生的位移,当压力值达到既定的要求值之后传送信号,机床接受到信号之后急停或反向运动。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探针防护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探针设置于防护壳所围绕的空间内,这种情况下可以在防护壳中部设置中心通孔,将探针置于中心通孔内,防护壳1中心通孔的尺寸大于被保护探针的外径尺寸,用于放置被保护探针。而在防撞装置应用于检测领域等时,防护壳可以不设置中心通孔。将防撞装置应用于探针保护领域,探针在机床的带动下对目标工件进行测量,如果因操作失误或者编程错误等原因发生错误位移导致接触碰撞时,由于防护壳1围绕在探针外,所以防护壳1首先接触到工件,其防护壳1在位移的接触下发生行程的压缩,带动接触部件8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相接触,电路闭合使得无线发射模块7发射无线信号,由控制器接收,控制机床急停或反向运动避免导致碰撞事故的发生,从而保护了探针和精密工件。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机床,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防撞装置在相对移动物体防护中的应用。本发明的防撞装置主要应用于接触保护和碰撞预防领域,广泛的应用于两个相对移动的物体间发生接触时的检测、停止运动以及反向运动,避免进一步的接触导致的损坏与安全事故。当两个工件相互接触时,由于本防撞装置设置在一个相对移动物体的外侧,所以接触首先发生在防撞装置防护壳上,导致防护壳发生行程压缩或偏向一侧的位移,弹性部件5被压缩。防护壳1发生偏移后,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第一信号触发板4和第一信号触发板上的无线发射模块7和接触部件8向下位移。接触部件8位移后会压缩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之间的间隙,当间隙被消除后,接触部件8与第二信号触发板6相接触,从而连通电源电路,使第一信号触发板4与无线发射模块7发射无线信号通过内置天线10传递至控制器17,由控制器17接收信号并传递给机床控制机床进行相应的操作。当接触被消除后,弹性部件5复位,带动防护壳1恢复原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防撞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底部与底座通过多个弹性部件连接;所述防护壳内和底座之间设置碰撞预警装置,所述碰撞预警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固定,所述第二信号触发板与底座固定,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设置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与两信号触发板二者之一固定,初始状态下接触部件与二者之另一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向底座移动设定距离时,接触部件与两信号触发板三者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接触部件为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固定端尺寸小于游离端尺寸;与接触部件具有间隙的信号触发板的尺寸大于接触部件的最大尺寸;所述弹性部件的初始长度大于弹性体的初始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接触部件为导电刚性体;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还设置有恢复组件,所述恢复组件包括与两信号触发板之一固定的绝缘装置,所述绝缘装置和两信号触发板之另一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
4.一种防撞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底部与底座通过多个弹性部件连接;所述防护壳内和底座之间设置碰撞预警装置,所述碰撞预警装置包括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固定,所述第二信号触发板与底座固定,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底部设置第一接触部件,所述第二信号触发板顶部设置第二接触部件,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相对设置,初始状态下两接触部件具有设定间隙,当第一信号触发板随防护壳向底座移动设定距离时,两接触部件相互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均为导电刚性体;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之间还设置有恢复组件,所述恢复组件包括与两信号触发板之一固定的绝缘装置,所述绝缘装置和两信号触发板之另一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均为导电刚性体;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之间连接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和两接触部件配合处设置绝缘层;所述第一接触部件和第二接触部件两端部均设置有凸起。
7.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第二信号触发板、接触部件均为导体,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电源其中一极连接,所述第二信号触发板与电源另一极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和第二信号触发板二者之一上设置无线发射模块,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与控制器通信;
所述控制器设置于防水外壳内,所述防水外壳设置与控制器连接的状态指示灯和开关,所述防水外壳外侧设置与控制器连接的接收天线。
9.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防撞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防护壳外周沿周向开设多个通槽;所述防护壳底部配合于弹性部件处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底座固定;所述防护壳内侧设置内置天线,所述内置天线与无线发射模块连接;所述防护壳外侧带有防水电池盒,所述防水电池盒内置有电源;所述防护壳外部设置有保护层;所述防护壳和底座均呈环形,多个弹性部件沿底座环形均匀分布;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与防护壳内壁形状匹配,所述第一信号触发板可分设成多段分板组成,多段分板沿防护壳内侧周向布设。
10.一种探针防护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装置,探针设置于防护壳所围绕的空间中。
11.一种机床,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装置。
12.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装置在相对移动物体防护和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CN201810259920.3A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Withdrawn CN1083266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9920.3A CN108326629A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59920.3A CN108326629A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6629A true CN108326629A (zh) 2018-07-27

Family

ID=62931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9920.3A Withdrawn CN108326629A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2662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82850A (zh) * 2018-11-27 2019-02-2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铝合金型材送料机械手防撞系统
CN110323114A (zh) * 2019-07-15 2019-10-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保护装置及扫描电镜
CN110873587A (zh) * 2018-08-29 2020-03-10 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喷嘴防撞检测装置及自动粘合设备
CN113751739A (zh) * 2021-08-03 2021-12-07 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控机床智能防碰撞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3587A (zh) * 2018-08-29 2020-03-10 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喷嘴防撞检测装置及自动粘合设备
CN110873587B (zh) * 2018-08-29 2021-06-22 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 喷嘴防撞检测装置及自动粘合设备
CN109382850A (zh) * 2018-11-27 2019-02-26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铝合金型材送料机械手防撞系统
CN109382850B (zh) * 2018-11-27 2024-03-29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铝合金型材送料机械手防撞系统
CN110323114A (zh) * 2019-07-15 2019-10-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保护装置及扫描电镜
CN113751739A (zh) * 2021-08-03 2021-12-07 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控机床智能防碰撞系统
CN113751739B (zh) * 2021-08-03 2023-02-21 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控机床智能防碰撞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67903U (zh) 一种防撞装置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CN108326629A (zh) 一种防撞装置及其应用及探针防护装置及机床
US8212533B2 (en) Robot battery charging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CN103212970B (zh) 一种端帽自动送料压合装置
DE102013114050B4 (de) Werkzeugsteuerung
CN113607071A (zh) 发电机转子吊装气隙监测与防护装置
CN106560706B (zh) 探伤检测装置、无线充电发射器、无线充电接收器及汽车
EP2308640B1 (de) Abfragesystem für eine bewegte Maschinenkomponente
EP3582201B1 (en) Pressure-resistant input intrinsically-safe output transmitter
CN213303943U (zh) 一种具有检测组件的压板投退装置
CN105096568A (zh) 一种急停装置、急停系统及设备控制方法
US20220355683A1 (en) Base and contact system for recharging energy accumulator in mobile devices
EP3290160A1 (de) Zusatzmodul zur verwendung mit einem arbeitsgerät und arbeitsgerät
CN108858211A (zh) 防碰撞机构、机器人及防碰撞方法
CN109163820A (zh) 一种电力开关无线测温装置
CN102914371A (zh) 一种开关柜红外实时监测装置
CN208812100U (zh) 防碰撞机构及具有其的机器人
CN210108406U (zh) 一种切割机械臂的防碰撞传感器
CN220949885U (zh) 一种用于输送带完整性的检测设备及生产线
GB2073434A (en) Remote switch monitoring circuit for mining
CN111999708A (zh) 一种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原位检测方法
CN213091898U (zh) 采集设备防雷击的通断装置
CN209858721U (zh) 一种室内互感器检定自放电装置
CN110581388A (zh) 用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智能接地端
CN218498819U (zh) 避雷器及气体绝缘开关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