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2936A -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2936A
CN108322936A CN201710032643.8A CN201710032643A CN108322936A CN 108322936 A CN108322936 A CN 108322936A CN 201710032643 A CN201710032643 A CN 201710032643A CN 108322936 A CN108322936 A CN 108322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erminal
retransmitted
transmission
contro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26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22936B (zh
Inventor
张冬英
吴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03264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22936B/zh
Priority to EP17891082.4A priority patent/EP3570587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7/120322 priority patent/WO201813009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322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22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确定待重传的数据;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数据进行重传,其中,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重传。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终端在对数据进行重传时,数据重传的冲突率高的问题,进而达到降低数据重传冲突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aluation,简称为LTE)网络包括: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简称为E-UTRAN)以及核心网(Core Network,简称为CN)。E-UTRAN包括:演进基站(evolved Node B,简称为eNB)。CN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 Entity,简称为MME)和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简称为S-GW)等。eNB和CN之间通过S1接口连接,eNB之间可通过X2接口连接。一个eNB可以管理一个或多个小区(Cell)。用户设备,也叫终端(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与小区之间的接口称为Uu口(或称空口)。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LTE系统网络架构示意图,相关技术中的具体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由于目前LTE系统中,按照现在的协议规定,终端要与基站通信,首先要接入该基站,也就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LTE系统四步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步骤1:终端通过系统信息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为RRC)信令获知用于随机接入的可用的前导序列码以及发送前导序列的时频位置,然后,在可用的资源内,随机选择前导序列和发送前导序列的时频位置,并发送给基站;
步骤2:基站通过随机接入前导序列采用的时频位置,推断终端可能采用的路由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outing Area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简称为RA-RNTI),并用RA-RNTI解码前导序列,当基站成功解码出前导序列后,给终端回复随机接入响应,响应中携带上行授权等信息;
步骤3:终端在上行授权的资源上发送上行数据,并携带终端的标识等信息;
步骤4:基站在上行授权的资源上解析上行数据,确认终端,解决冲突,并发送竞争决议标识给终端。
由上述可知,终端接入网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随着业务对低时延要求的需求,随机接入过程的简化也受到逐渐的关注,尤其是非正交多址技术获得认可,随机接入过程的简化成为待解决的技术点,随机过程目前的方向是简化步骤2的随机接入过程。终端可在非授权的情况下(Grant free),将数据发送给基站。图3是相关技术中LTE系统二步随机接入过程的(非授权随机接入)示意图,如图3所示,主要包含两个步骤:
步骤1:终端在非授权的资源池内,选择资源,发送上行数据;
步骤2:基站解析出来后回复响应(如果多个终端的数据发生冲突,基站需要进行竞争解决)。
此外,目前LTE系统关于信令开销降低有多个技术,其中有R14正在标准化过程中的轻连接技术(Lighted Connected UE)以及5G的非激活态(inactive state)研究等。当终端没有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终端和网络侧设备间可保持“较轻”的连接状态或者非激活态。比如非激活态技术中,终端与网络侧设备之间断开连接,而始终保持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连接,当处于非激活态的终端有数据需要发送时,需重新建立终端和网络侧设备的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提到的两步随机接入过程对于非激活态的UE也是适用的,然而非激活态终端在二步随机接入过程中直接发送数据时,往往并没有自己的标识信息,那么可以通过终端自己选择的时频资源来推导出RA-RNTI(LTE系统发起随机接入过程时UE采用的临时标识)或者其他标识作为UE的标识信息发起随机接入过程(类似目前LTE系统,网络侧可能需要该标识信息加扰响应消息),由于不同终端选的时频资源可能是相同的,那么计算出的RA-RNTI同样也可能是冲突的。
由上述可知,非授权的随机接入过程中,常用的方案是终端会在一个公共的资源池(时频资源)中发送上行数据,由于资源有限并且终端随机选择时频资源,冲突就很可能发生。3GPP在目前的标准讨论中引入了多接入签名(或者标签)MA signature的概念,MAsignature是除了时频资源外的其他维度的资源,包括以下资源至少之一:码本、码字、序列、交织及映射的图样、解调参考信号、前导、空域维度、功率维度等。MA signature的引入可以相对降低冲突发生的概率。
基于非授权的随机接入过程中,终端采用相同的资源池(时频资源)发送数据时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发生:
(1)网络侧可以识别出终端的标识信息并且对终端的数据解析成功;
(2)网络侧可以识别出终端的标识信息,但对终端的数据解析失败;
(3)网络侧对终端的数据解析失败且没有识别出终端的标识信息。
因此当终端的数据解析失败的情况下,需要考虑终端的上行数据是否需要重传以及如何进行重传的问题。以LTE系统为例,其中重传又分为底层重传(类似物理层或者MAC层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传Hybrid 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为HARQ)和高层重传(类似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简称为RLC)层的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为ARQ)重传)。下面对上述重传技术简要进行介绍:(一)HARQ:底层的HARQ重传一般是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反馈(ACK or NACK),如果收到ACK证明接收端接收成功;如果收到NACK说明接收端接收失败需要进行重传,一般会有最大重传次数的限制。根据重传发送方式不同,可以将HARQ的工作方式分为同步HARQ和异步HARQ两类。其中,同步HARQ是指一个HARQ进程的传输和重传发生具有固定的时序关系,因此不需要额外的信令开销来标识HARQ进程的序号以及额外的控制信令;而异步HARQ是指一个HARQ进程的重传传输时间需要通过额外的重传控制信令来指示,此时HARQ进程的处理序号需要连同数据一起发送,因而增大了系统的信令开销。根据重传时的数据特征是否发生变化,又可将HARQ的工作方式分为自适应HARQ和非自适应HARQ两种。其中,传输的数据特征包括资源块的分配,调制方式和传输块的长度,传输的持续时间等。
在LTE系统中,为了获得更好的合并增益,其上行或者下行链路中采用的是增量冗余(IR)HARQ方案。同时系统的下行采用异步自适应的HARQ技术,上行采用同步HARQ方案,并支持自适应和非自适应两种方式。增量冗余(IR)HARQ接收错误的数据包不会被丢弃,接收机将其存储起来与后续的重传数据合并后进行解码。LTE系统的每次重传包含了相同的信息位和不同的增量冗余校验位(可有多个冗余版本),接收端对重传的信息进行软合并,并将新的校验位合并到码字后再进行译码。重传的数据包具有自解码能力,重传的数据包与初传的数据包采用软合并的方式获得最大的译码增益。
以LTE系统的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简称为FDD)方式简要介绍下HARQ的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简称为RTT)和时序关系,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LTEFDD系统上行HARQ时序的关系示意图,如图4所示。
FDD系统中,由于任何一个方向的传输都是连续的,总是可以在固定子帧中进行数据重传或者发送ACK/NACK反馈信令,因此HARQ的最小RTT时间是固定的,一般是8ms。上行HARQ采用同步方式,明确定义进程数为8(初传和重传的间隔是8毫秒)。UE处理时间为3ms减去双向传播时延(TRx=3ms–2Tp),对于上行HARQ,eNB处理时间定为3ms。图4是相关技术中LTE FDD系统上行HARQ时序关系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PUSCH为上行数据,基站侧在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简称为PHICH)信道进行HARQ反馈(ACK/NACK)。
(二)ARQ(RLC层):LTE系统的RLC层存在三种类型的实体,分别是TM(TransparentMode)模式、UM(Unacknowledged Mode)模式和AM(Acknowledged Mode)模式,其中只有AM模式存在重传,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LTE系统RLC层AM模式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RLC层的重传一般是达到某些统计量而要求接收端发送状态报告(类似ACK/NACK),或者终端主动请求接收段发送状态报告,即在发送数据包的同时需要携带明确接收端进行反馈的字段(polling机制);此外,接收端在检测到数据丢失时也可以触发状态报告及其发送状态报告。
终端采用polling主要请求网络侧发送状态报告,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发送达到一定数量的AMD PDU;
(2)发送达到一定数量的AMD字节数;
(3)除已传输且等待确认的RLC Data PDU之外,发送buffer为空时;
(4)由于发送窗口阻塞等无法再继续发RLC Data PDU;
(5)定时器超时等;
需要说明的是,状态报告一般需要通过控制信道(PDCCH)调度的业务信道(PDSCH)发送,该PDCCH需要有一个约定的UE寻址方式(如C-RNTI等),该PDSCH需要携带UE的标识信息。
综上所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着非激活态终端在非授权的随机过程中发送数据的重传问题;此外,由于发送数据所使用的是公共资源池内的时频资源,不同终端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尤其是当不同终端发送数据时选择的时频资源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重传问题会变得更为复杂。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相关技术中并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对数据进行重传时,数据重传冲突率比较大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包括:确定待重传的数据;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可选地,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在网络侧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在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可选地,确定待重传的数据包括:根据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可选地,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时,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所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可选地,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时,所述指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获取:通过所述MA signature获取;根据所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获取。
可选地,根据所述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ACK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包括:在预定资源位置监测来自所述网络侧的竞争解决标识ID,其中,所述预定资源位于接收所述ACK的资源之后;根据所述竞争解决ID,或者,根据所述竞争解决ID以及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报告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
可选地,所述竞争解决ID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比特bit;高层标识ID。
可选地,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包括: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重传时间;在所述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所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
可选地,所述预定时间范围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与网络侧约定的方式;网络侧指示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确定采用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失败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时,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对所述数据进行高层重传: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重传;通过对所述数据进行整体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所述网络侧请求所述数据发送的第一状态报告,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报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通过对所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所述网络侧请求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根据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包括:接收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可选地,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在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的指示进行的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在所述终端根据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可选地,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其中,所述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可选地,当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给所述终端发送用于进行重传或用于确定所述数据的指示时: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所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可选地,当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时,所述指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发送:通过所述MA signature进行发送;根据所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进行发送。
可选地,在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ACK之后,还包括:在发送所述ACK的资源之后向所述终端发送竞争解决标识ID。
可选地,所述竞争解决ID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比特bit;高层标识ID。
可选地,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包括:接收所述终端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的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所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
可选地,所述预定时间范围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与终端约定的方式;指示所述终端的方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接收所述终端通过高层重传的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接收由所述终端在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传输后所重传的所述数据;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对所述数据的整体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所述整体polling的请求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状态报告;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报告重传的所述数据;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对所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每个polling请求分别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每个数据包的第二状态报告;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状态报告重传的所述数据。
可选地,在接收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指定的资源位置指示给所述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重传的装置,包括: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待重传的数据;重传模块,用于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可选地,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在网络侧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在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可选地,所述确定模块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重传的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可选地,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在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的指示进行的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在所述终端根据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在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其中,所述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上各步骤的程序代码。
通过本发明,由于终端在确定待重传的数据后,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数据进行重传,其中,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signature对数据进行重传,和/或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重传。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在对数据进行重传时,数据重传的冲突率高的问题,达到降低数据重传冲突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LTE系统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的LTE系统四步随机接入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LTE系统二步随机接入过程的(非授权随机接入)示意图;
图4是相关技术中的LTE FDD系统上行HARQ时序的关系示意图;
图5是相关技术中的LTE系统RLC层AM模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重传的方法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框图(一);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确定模块92的结构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方法实施例可以在移动终端、计算机终端或者类似的运算装置中执行。以运行在移动终端上为例,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重传的方法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移动终端6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图6中仅示出一个)处理器602(处理器6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MCU或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等的处理装置)、用于存储数据的存储器604、以及用于通信功能的传输装置606。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所示的结构仅为示意,其并不对上述电子装置的结构造成限定。例如,移动终端60还可包括比图6中所示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具有与图6所示不同的配置。
存储器604可用于存储应用软件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重传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602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604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方法。存储器604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储器,还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如一个或者多个磁性存储装置、闪存、或者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604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602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移动终端60。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传输装置606用于经由一个网络接收或者发送数据。上述的网络具体实例可包括移动终端60的通信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606包括一个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简称为NIC),其可通过基站与其他网络设备相连从而可与互联网进行通讯。在一个实例中,传输装置606可以为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为RF)模块,其用于通过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通讯。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一),如图7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702,确定待重传的数据;
步骤S704,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其中,上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signature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
通过上述步骤,通过本发明,由于终端在确定待重传的数据后,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数据进行重传,其中,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重传,和/或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重传。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在对数据进行重传时,数据重传的冲突率高的问题,达到降低数据重传冲突率的效果。
可选地,上述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终端(例如:手机、电脑等),但不限于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终端向网络侧发送上行数据,然后接收网络侧对上传的数据进行的反馈。上述发送上行数据的终端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终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上行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在网络侧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其中,上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在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根据时间回退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一个时间对数据进行重传,发生冲突的不同终端通过在时间窗内对数据进行随机的重传,来降低数据重传发生冲突的概率。其中,终端进行数据重传的时间窗参数可以通过终端与网路侧约定的方式(比如广播中的参数指示),进行确定,也可以是网络侧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指示的方式进行确定。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确定待重传的数据可以包括:根据网络侧通过上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确定待重传的上述数据,其中,上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在本实施例中,终端根据网络侧的指示确定待重传达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上述数据时,上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上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在本实施例中,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可以是路由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RNTI等,当一个终端传输不同的数据时,网络侧在进行数据传输的反馈时,需要在对数据的反馈中添加终端的标识信息(比如RA-RNTI),也就是对终端进行RA-RNTI加扰,以方便终端进行数据的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上述数据时,上述指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获取:通过上述MA signature获取;根据上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获取。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上述网络侧通过上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上述ACK确定待重传的上述数据可以包括:在预定资源位置监测来自上述网络侧的竞争解决标识ID,其中,上述预定资源位于接收上述ACK的资源之后;根据上述竞争解决ID,或者,根据上述竞争解决ID以及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报告确定待重传的上述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竞争解决ID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比特bit;高层标识ID。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数据比特bit可以是上行数据的部分比特,上述高层标识是指物理层之上的标识ID。上述高层ID也可以是重传resume ID,采用resume ID进行冲突解决需要终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上报resume ID,可以每发送一个数据包就发一个resumeID,也可以只发一次(第一次对发数据进行发送时,数据容易丢失,可以对发送resume ID)。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时间回退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可以包括: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重传时间;在上述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上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在本实施例中,在对数据进行重传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回退中对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同时数据的相关参数不发生变化,也就是根据第一次发送数据时的数据参数对数据进行后续的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预定时间范围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与网络侧约定的方式;网络侧指示的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在确定采用预定的上述重传方式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失败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时,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对上述数据进行高层重传: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重传;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整体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上述网络侧请求上述数据发送的第一状态报告,根据上述第一状态报告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通过对上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上述网络侧请求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根据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对上述数据进行重传。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数据底层重传的次数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对数据进行高层重传,以减少数据进行重传时的冲突率。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重传的方法的流程图(二),如图8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802,接收上述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上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通过上述步骤,通过本发明,由于网络侧接收终端侧根据
在确定待重传的数据后,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数据进行重传,其中,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接收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数据进行的重传。因此,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终端在对数据进行重传时,数据重传的冲突率高的问题,达到降低数据重传冲突率的效果。
可选地,上述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网络侧(例如:基站等),但不限于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网络侧在接收到终端发送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解析,并向终端进行数据的反馈。其中,反馈包括确认反馈或者是非确认反馈。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在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重传;根据上述下行控制信道的指示进行的重传,其中,上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上述终端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在上述终端根据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接收上述终端根据上述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上述数据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上述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其中,上述指示用于指示上述终端确定待重传的上述数据,其中,上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通过上述下行控制信道给上述终端发送用于进行重传或用于确定上述数据的指示时:上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上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时,上述指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发送:通过上述MA signature进行发送;根据上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进行发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向上述终端发送上述ACK之后,还可以包括:在发送上述ACK的资源之后向上述终端发送竞争解决标识ID。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竞争解决ID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比特bit;高层标识ID。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接收上述终端根据上述时间回退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包括:接收上述终端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的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上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上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预定时间范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与终端约定的方式;指示上述终端的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接收上述终端通过高层重传的方式重传的上述数据:接收由上述终端在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传输后所重传的上述数据;接收来自上述终端的对上述数据的整体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上述整体polling的请求向上述终端发送第一状态报告;接收上述终端根据上述第一状态报告重传的上述数据;接收来自上述终端的对上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每个polling请求分别向上述终端发送针对每个数据包的第二状态报告;接收上述终端根据上述第二状态报告重传的上述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接收上述终端根据预定的上述重传方式重传的上述数据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上述指定的资源位置指示给上述终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1:
情况一:不同终端可以通过MA Signature进行区分,也就是说不同终端的MASignature不冲突HARQ过程。下面终端与网络侧之间进行数据的交互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终端在发送数据时,终端可以考虑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终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上行数据的情况。
第二步,网络侧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反馈:网络侧的反馈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侧由于什么都检测不到因而什么都不发;
(2)网络侧可以检测到所有或者是部分终端,并且终端的数据全部或者部分解析成功;那么网络侧对成功识别并且数据解析成功的终端发送ACK;而对于成功识别但数据解析不成功的终端,发送NACK;其中,若终端的数据都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冲突),不同的终端可以通过MA Signature进行区分,那么网络侧对不同终端的反馈也可以通过终端的标识信息(比如RA-RNTI等)以及MA Signature进行区别。其中,为减少重传的冲突概率,网络侧在反馈NACK的同时还可以指示给终端进行重传的资源位置,比如可以是另一个公共资源池或者特定的资源集合。
第三步,终端接收网络侧的反馈:终端侧通过MA Signature及初始的标识信息可以获取网络侧对自己的反馈,可以有以下几种行为:如果终端什么都没收到,那么有可能有两种理解:认为基站什么都没发;认为基站发了反馈,但丢失了;虽然有两种理解,但终端侧可能的处理方式都是重新发送数据,按照新传处理。
如果终端收到ACK,那么对应终端不用做什么(若有数据,继续发);如果终端收到NACK,那么对应终端执行重传,HARQ RV版本不变。其中,若终端进行HARQ重传,重传的情况有下面几种方式:
(1)可以仍在原有的公共资源池内采用和初传相同的方式(如相同的MASignature、RNTI、MCS(调制编码方式)等等)进行重传。这种情况的重传冲突的概率仍相对较大;
(2)可以以一定的时间回退随机进行重传,同时相关参数不发生变化,这样冲突概率会相应降低;
(3)如果网络侧识别出了终端,还可以通过网络侧指定具体的资源位置进行重传(完全避免冲突方式),或者允许终端自己根据某种算法或者随机选择资源位置;其中,时间回退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一个时间进行重传,也就是说发生冲突的不同终端通过重传在时间窗内的随机发送进一步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其中终端重传的时间窗参数可以通过实现约定的方式(比如广播中的参数指示),网络侧指示方式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指示(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为PDCCH)等方式获得。
情况二: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冲突或者未采用MA Signature区分终端,在底层HARQ传输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终端发送上行数据:终端可以考虑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终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上行数据的情况;其中,终端可能只发送一个数据包,也可能发送多个数据包。
第二步,网络侧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反馈:网络侧的反馈有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侧由于什么都检测不到因而什么都不发;
(2)网络侧可以检测终端(由于不能用比如MA Signature用于区分不同终端,网络可能只检测有终端发送数据,并不清楚终端的数量,也就是说只能当成一个终端)且成功解析出终端的数据(也是一个),那么网络侧发送ACK;注意此时所有在该时频资源发送数据的终端可能都会收到ACK,而实际上只有一个终端的数据被成功解析。由于这种情况下,网络侧的物理层可能无法进行竞争解决,因此这时可能需要网络侧发送竞争解决ID来进一步竞争解决。其中,竞争解决ID采用数据bit(采用部分终端上行数据信息bit本身)或者高层的ID)。其中,高层ID可能是resume ID,采用resume ID进行冲突解决需要终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上报resume ID,可以每发送一个数据包就发一个resume ID也可以只发一次(第一次发数据时发送,容易丢失)。
网络侧可以检测到终端(由于不能用比如MA Signature用于区分不同终端,网络可能只检测有终端发送数据,并不清楚终端的数量,也就是说只能当成一个终端)但终端的数据并未解析成功,那么网络侧发送NACK;注意此时所有在该时频资源发送数据的终端可能都会收到NACK。其中,为降低冲突概率,网络侧可以进一步增强采用PDCCH指示给相应的终端重新进行发送(实际等效于初传),这样终端可以采取一些比如随机化的策略来降低冲突;
第三步,终端接收网络侧的反馈:终端侧根据网络侧的反馈情况,可以有以下几种行为:
1、如果终端什么都没收到,那么有可能有两种理解:认为基站什么都没发;认为基站发了反馈,但丢失了;
虽然有两种理解,但终端侧可能的处理方式都是重新发送数据,按照新传的方式处理。
2、如果网络侧发送ACK,那么所有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的终端都会收到ACK。数据被成功解析的,此时可以不做任何处理(有其他数据可以继续发送),但此时数据未被成功解析的终端也会收到ACK,因而存在误解,认为自己的数据被网络侧解析成功;如果终端不做任何处理就会有问题(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adio Link Control,简称为RLC)层会发现丢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收到ACK后,所有终端在后面某个资源位置继续监测消息2的竞争解决ID(采用数据bit本身或者高层的resume ID)以及结合RLC层的状态报告来进一步判断是否自己的数据解析成功。其中,高层ID可能是resume ID,采用resume ID进行冲突解决需要终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上报resume ID,可以每发送一个数据包就发一个resume ID也可以只发一次(第一次发数据时发送,容易丢失)。其中,对于终端发送多个数据包的情况,终端每次检测其竞争解决ID和RLC状态报告是必要的。
3、如果网络侧发送NACK,那么所有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的终端都会收到NACK。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处理方式:
(1)两个UE继续采用相同的参数重传(网络接收侧可以合并解码,但重传成功率也不高);
(2)终端侧进行随机化的重传,随机化的方法和上面提到的类似,可以由协议约定好随机化的时间,比如广播时获取;或者采用PDCCH指示给相应的终端重新进行发送(实际等效于初传)。其中,PDCCH指示给相应的终端可以依靠竞争解决ID(数据bit或者高层的resume ID)等;其中时间回退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一个时间进行重传,也就是说发生冲突的不同终端通过重传在时间窗内的随机发送进一步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异常情况下会出现终端侧接收网络侧反馈的时候,本身也可能存在将ACK看成NACK以及NACK看成ACK等和目前LTE系统类似的情况。对于终端行为来说,一般会按照终端的理解结果进行相应的行为。
非激活态终端在非授权随机接入过程中的RLC层的ARQ过程:
上述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不同终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底层HARQ重传的问题,而当底层HARQ重传还满足不了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简称为QoS)要求时,或者配置了高层重传时,需要进一步考虑高层重传。对于非激活态终端,背景技术的介绍中考虑的三种状态报告触发的方式在非授权随机接入过程中都需要考虑。
需要说明的是,状态报告一般需要通过控制信道(PDCCH)调度的业务信道(PDSCH)发送,该PDCCH需要有一个约定的UE寻址方式(如RA-RNTI,因为非激活态终端没有C-RNTI,RA-RNTI不是唯一的,可能存在冲突情况),该PDSCH需要携带UE的竞争解决ID(即数据比特方式或者高层ID方式)。
下面给出高层重传(RLC层重传)的方法:
方法一,底层的HARQ重传失败若干次之后,终端自己触发RLC层的重传;
方法二,终端采用polling主要请求网络侧发送状态报告,这里面又分为几种情况:
发送达到一定数量的AMD PDU之后;
(1)发送达到一定数量的AMD字节数;
(2)除已传输且等待确认的RLC Data PDU之外,发送buffer为空时;
(3)由于发送窗口阻塞等无法再继续发RLC Data PDU;
(4)定时器超时;
以上LTE的polling机制都可以继续采用,相关参数可以进行更新;
方法三,采用一定的增强,由于随时可能需要高层协助进行冲突解决,现增加一种终端侧主动触发polling的情况,且每发一个数据包均进行polling。
综上所述,非激活态终端在非授权随机接入过程中发送数据的重传问题,包括底层重传和高层重传得以解决。
具体实施例2:
不同终端可以通过MA Signature进行区分,也就是说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不冲突,终端在发送单个数据包时包括以下情况:
对于底层重传(HARQ):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
第二步,网络侧由于什么都检测不到因而什么都不发;
第三步,如果终端什么都没收到,那么有可能有两种可能:(1)认为基站什么都没发;(2)认为基站发了反馈,但丢失了;
虽然有两种可能,但终端侧可能的处理方式都是重新发送数据,按照新传处理。
高层重传(ARQ):
方法一,底层的HARQ重传失败若干次之后,终端自己触发RLC层的重传(适用底层进行重传的情况);
方法二,终端采用polling主要请求网络侧发送状态报告,这里面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发送达到一定数量的AMD PDU之后;
(2)发送达到一定数量的AMD字节数;
(3)除已传输且等待确认的RLC Data PDU之外,发送buffer为空时;
(4)由于发送窗口阻塞等无法再继续发RLC Data PDU;
(5)定时器超时;
以上LTE的polling机制都可以继续采用,相关参数可以进行更新;
方法三,采用一定的增强,由于随时可能需要高层协助进行冲突解决,现增加一种终端侧主动触发polling的情况。
具体实施例3:
不同终端可以通过MA Signature进行区分,也就是说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不冲突,终端发送单个数据包的情况。
对于底层重传(HARQ):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
第二步,网络侧可以检测到UE_1和UE_2,并且PUSCH_1和PUSCH_2全部解析成功,那么网络侧发送ACK给UE_1和UE_2(可以通过MA Signature进行区分);
第三步,收到ACK的终端,不用做什么;若终端什么都未收到(可能存在反馈丢失情况),那么有可能有两种理解:认为基站什么都没发或者认为基站发了反馈,但丢失了;虽然有两种理解,但终端侧可能的处理方式都是重新发送数据,按照新传处理。
其中,若终端进行HARQ重传,重传的情况有下面几种方式:
可以仍在原有的公共资源池内采用和初传相同的方式(如相同的MA Signature、RNTI、MCS(调制编码方式)等等)进行重传。这种情况的重传冲突的概率仍相对较大;
可以以一定的时间回退随机进行重传,同时相关参数不发生变化,这样冲突概率会相应降低;
还可以通过网络侧指定具体的资源位置进行重传(完全避免冲突方式),或者允许终端自己根据某种算法或者随机选择资源位置;其中时间回退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一个时间进行重传,也就是说发生冲突的不同终端通过重传在时间窗内的随机发送进一步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其中,终端重传的时间窗参数可以通过实现约定的方式(比如广播中的参数指示),网络侧指示方式(PDCCH中指示)等方式获得。
进行高层重传(ARQ)时,同具体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4:
不同终端可以通过MA Signature进行区分,也就是说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不冲突,终端发送多个(比如2个)数据包的情况。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各有两个数据包发送;
第二步,网络侧接收PUSCH_1和PUSCH_2,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侧可以检测到UE_1/或UE_2,并且PUSCH_1/或PUSCH_2的数据包全部解析成功或者部分解析成功或者全部解析失败,那么网络侧发送ACK给解析正确的数据包及其UE;网络侧发送NACK给解析失败的数据包及其UE;
(2)网络侧可以不能检测检测到UE_1和/或UE_2,网络侧什么都不发。
第三步,同具体实施例3中的第三步。
进行高层重传(ARQ)时和实施例2不同的是,终端每发一个数据包均进行polling。。
具体实施例5:
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冲突或者未采用MA Signature区分终端,终端发送单个数据包的情况。
对于底层重传(HARQ):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
第二步,网络侧由于什么都检测不到因而什么都不发;
第三步,如果终端什么都没收到,那么有可能有两种理解:
(1)认为基站什么都没发;
(2)认为基站发了反馈,但丢失了;
虽然有两种理解,但终端侧可能的处理方式都是重新发送数据,按照新传处理。
若支持高层重传(ARQ):同具体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6:
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冲突或者未采用MA Signature区分终端,终端发送单个数据包的情况。
对于底层重传(HARQ):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
第二步,网络侧检测到有终端发送数据,由于不能识别出(MA Signature冲突或者没有MA Signature)不同终端,网络可能只检测有终端发送数据,并不清楚终端的数量,也就是说只能当成一个终端)且成功解析出终端的数据(比如PUSCH_1),那么网络侧发送ACK;注意此时终端UE_1和UE_2可能都会收到ACK,而实际上只有UE_1的数据被成功解析。
由于这种情况下,网络侧的物理层可能无法进行竞争解决,因此这时可能需要网络侧发送竞争解决ID来进一步竞争解决。
其中,竞争解决ID采用数据bit(采用部分终端上行数据信息bit本身)或者高层ID)。
其中,高层ID可能是resume ID,采用resume ID进行冲突解决需要终端在发送数据的时候上报resume ID。
第三步,如果网络侧发送ACK,那么UE_1和UE_2都会收到ACK。UE_1正常情况此时可以不做任何处理,但由于此时UE_2也会收到ACK,因而存在误解,如果UE_2不做任何处理就会有问题(RLC层会发现丢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收到ACK后,UE_1和UE_2在后面某个资源位置继续监测消息2的竞争解决ID以及结合RLC层的状态报告来进一步判断是否自己的数据解析成功。
若支持高层重传(ARQ):同具体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7:
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冲突或者未采用MA Signature区分终端,终端发送单个数据包的情况。
对于底层重传(HARQ):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
第二步,网络侧可以检测终端(由于不能用比如MA Signature用于区分不同终端,网络可能只检测有终端发送数据,并不清楚终端的数量,也就是说只能当成一个终端)但终端的数据并未解析成功(比如认为是UE_1的PUSCH_1未被解析成功),那么网络侧发送NACK;注意此时所有在该时频资源发送数据的终端可能都会收到NACK。其中,为降低冲突概率,网络侧可以进一步增强采用PDCCH指示给相应的终端重新进行发送(实际等效于初传),这样终端可以采取一些比如随机化的策略来降低冲突;
第三步,如果网络侧发送NACK,那么所有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的终端都会收到NACK。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两种处理方式:
(1)两个UE继续采用相同的参数重传(网络接收侧可以合并解码,但重传成功率也不高);
(2)终端侧进行随机化的重传,随机化的方法和上面提到的类似,可以由协议约定好随机化的时间BI,比如广播时获取;或者采用PDCCH指示给相应的终端重新进行发送(实际等效于初传);在BI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一个时间进行重传,也就是说发生冲突的不同终端通过重传在时间窗内的随机发送进一步降低发生冲突的概率。其中,PDCCH指示给相应的终端可以依靠竞争解决ID(数据bit或者高层的resume ID)等。
若支持高层重传(ARQ),同具体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8:
不同终端的MA Signature冲突或者未采用MA Signature区分终端,终端发送多个(比如2个)数据包的情况。
第一步,终端UE_1和UE_2均发送上行数据,分别对应PUSCH_1和PUSCH_2,各有两个数据包发送;
第二步,网络侧接收PUSCH_1和PUSCH_2,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网络侧可以检测到UE_1/或UE_2,并且PUSCH_1/或PUSCH_2的数据包全部解析成功或者部分解析成功或者全部解析失败,那么网络侧发送ACK给解析正确的数据包及其UE;网络侧发送NACK给解析失败的数据包及其UE;
(2)网络侧可以不能检测检测到UE_1和/或UE_2,网络侧什么都不发。
第三步,同具体实施例3的第三步。
若支持高层重传(ARQ):和具体实施例2不同的是,终端每发一个数据包均进行polling。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重传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框图(一),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确定模块92和重传模块94,下面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确定模块92,用于确定待重传的数据;重传模块94,连接至上述确定模块92,用于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在网络侧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在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确定模块92的结构框图,如图10所示,上述确定模块92包括:确定单元102,下面确定模块92进行详细说明:
确定单元102,用于根据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时,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所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时,所述指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获取:通过所述MAsignature获取;根据所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获取。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所述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ACK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包括:在预定资源位置监测来自所述网络侧的竞争解决标识ID,其中,所述预定资源位于接收所述ACK的资源之后;根据所述竞争解决ID,或者,根据所述竞争解决ID以及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报告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竞争解决ID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比特bit;高层标识ID。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重传时间;在所述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所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间范围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与网络侧约定的方式;网络侧指示的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触发模块,用于在确定采用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失败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时,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重传;和/或,请求模块,用于在确定采用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失败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时,通过对所述数据进行整体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所述网络侧请求所述数据发送的第一状态报告,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报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通过对所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所述网络侧请求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根据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的装置的结构框图(二),如图11所示,上述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12,下面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接收模块112,用于接收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在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的指示进行的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在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在所述终端根据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在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其中,所述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给所述终端发送用于进行重传或用于确定所述数据的指示时: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所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当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时,所述指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发送:通过所述MA signature进行发送;根据所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进行发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ACK之后,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在发送所述ACK的资源之后向所述终端发送竞争解决标识ID。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竞争解决ID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数据比特bit;高层标识ID。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通过以下方式根据时间回退对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接收所述终端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的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所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间范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与终端约定的方式;指示所述终端的方式。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由所述终端在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传输后所重传的所述数据;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对所述数据的整体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所述整体polling的请求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状态报告;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报告重传的所述数据;和/或,第二接收模块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对所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每个polling请求分别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每个数据包的第二状态报告;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状态报告重传的所述数据。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接收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将所述指定的资源位置指示给所述终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是可以通过软件或硬件来实现的,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但不限于此:上述模块均位于同一处理器中;或者,上述各个模块以任意组合的形式分别位于不同的处理器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被设置为存储用于执行以上各步骤的程序代码。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为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为RAM)、移动硬盘、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根据存储介质中已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以上各步骤。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示例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及可选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示例,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7)

1.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待重传的数据;
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
在网络侧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
在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在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包括:
根据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时,
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
所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或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时,所述指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获取:
通过所述MA signature获取;
根据所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获取。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所述ACK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包括:
在预定资源位置监测来自所述网络侧的竞争解决标识ID,其中,所述预定资源位于接收所述ACK的资源之后;
根据所述竞争解决ID,或者,根据所述竞争解决ID以及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状态报告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竞争解决ID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数据比特bit;
高层标识ID。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包括:
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重传时间;
在所述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所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时间范围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
与网络侧约定的方式;
网络侧指示的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采用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失败的次数超过预定阈值时,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对所述数据进行高层重传:
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重传;
通过对所述数据进行整体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所述网络侧请求所述数据发送的第一状态报告,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报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通过对所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方式,向所述网络侧请求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根据每个数据包发送的第二状态报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11.一种数据重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
在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的指示进行的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
在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在所述终端根据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其中,所述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给所述终端发送用于进行重传或用于确定所述数据的指示时:
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和/或,
所述指示是通过预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进行加扰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时,所述指示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发送:
通过所述MA signature进行发送;
根据所述数据的初始标识信息进行发送。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ACK之后,还包括:
在发送所述ACK的资源之后向所述终端发送竞争解决标识ID。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竞争解决ID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数据比特bit;
高层标识ID。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在预定时间范围内随机选择的重传时间上利用初次传输所述数据的传输参数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时间范围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进行确定:
与终端约定的方式;
指示所述终端的方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以下方式至少之一接收所述终端通过高层重传的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
接收由所述终端在触发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RLC层的数据传输后所重传的所述数据;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对所述数据的整体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所述整体polling的请求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状态报告;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状态报告重传的所述数据;
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对所述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包分别轮询polling的请求;根据每个polling请求分别向所述终端发送针对每个数据包的第二状态报告;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二状态报告重传的所述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收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的所述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指定的资源位置指示给所述终端。
22.一种数据重传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待重传的数据;
重传模块,用于采用预定的重传方式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随机重传;
在网络侧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根据网络侧通过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进行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
在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在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重传。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网络侧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发送的指示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25.一种数据重传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根据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数据,其中,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利用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利用终端标识ID以及通过下行控制信道指示的多接入签名MA signature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还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根据时间回退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随机重传;
在指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道的指示进行的重传,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非确认NACK;
在所述终端根据预定算法确定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在所述终端根据随机选择的资源位置上对所述数据进行的重传。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在接收所述终端根据所述预定的重传方式重传的所述数据之前,所述装置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通过所述下行控制信道向终端发送指示,其中,所述指示用于指示所述终端确定待重传的所述数据,其中,所述指示包括确认ACK或者非确认NACK。
CN201710032643.8A 2017-01-16 2017-01-16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3229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2643.8A CN108322936B (zh) 2017-01-16 2017-01-16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EP17891082.4A EP3570587B1 (en) 2017-01-16 2017-12-29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PCT/CN2017/120322 WO2018130099A1 (zh) 2017-01-16 2017-12-29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32643.8A CN108322936B (zh) 2017-01-16 2017-01-16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936A true CN108322936A (zh) 2018-07-24
CN108322936B CN108322936B (zh) 2023-06-02

Family

ID=6283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32643.8A Active CN108322936B (zh) 2017-01-16 2017-01-16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70587B1 (zh)
CN (1) CN108322936B (zh)
WO (1) WO2018130099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24855A1 (zh) * 2018-08-03 2020-02-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1130725A (zh) * 2018-10-31 2020-05-0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基于预调度的传输配置方法、参数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126264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294974A (zh) * 2019-02-28 2020-06-1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基站
CN113207187A (zh) * 2018-07-27 2021-08-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7326253B2 (en) 2016-09-13 2021-10-21 Allergan, Inc. Stabilized non-protein clostridial toxin compositions
WO2022082674A1 (zh) * 2020-10-22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4172623B (zh) * 2021-12-17 2022-09-09 深圳市领创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的重传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25454A1 (fr) * 2005-08-29 2007-03-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e et systeme de retransmission de donnees avec abaissement de couche dans un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CN102158901A (zh) * 2011-02-16 2011-08-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网络侧进行终端操作配置的方法及网络侧装置
CN102237989A (zh) * 2010-05-04 2011-1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WO2014019441A1 (zh) * 2012-07-30 2014-02-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和相关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25454A1 (fr) * 2005-08-29 2007-03-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e et systeme de retransmission de donnees avec abaissement de couche dans un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CN102237989A (zh) * 2010-05-04 2011-11-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2158901A (zh) * 2011-02-16 2011-08-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网络侧进行终端操作配置的方法及网络侧装置
WO2014019441A1 (zh) * 2012-07-30 2014-02-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和相关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TC CORPORATION: "R1-1701009 "HARQ retransmission in grant-free NOMA"", 《3GPP TSG_RAN\WG1_RL1》 *
HUAWEI等: ""R2-163958 HARQ process selection for UL asynchronous HARQ"", 《3GPP TSG_RAN\WG2_RL2》 *
HUAWEI等: "Solutions for collisions of MA signatures", 《3GPP TSG_RAN\WG1》 *
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S: "R1-1612685 "On the Operation of Grant-Free Access"", 《3GPP TSG_RAN\WG1_RL1》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07187A (zh) * 2018-07-27 2021-08-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CN113207187B (zh) * 2018-07-27 2023-04-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网络设备
WO2020024855A1 (zh) * 2018-08-03 2020-02-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装置及终端
US11166299B2 (en) 2018-08-03 2021-11-02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terminal
CN111130725A (zh) * 2018-10-31 2020-05-0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基于预调度的传输配置方法、参数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1130725B (zh) * 2018-10-31 2022-07-15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基于预调度的传输配置方法、参数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126264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262647B (zh) * 2018-11-30 202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1294974A (zh) * 2019-02-28 2020-06-1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基站
CN111294974B (zh) * 2019-02-28 2022-02-2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基站
US11856617B2 (en) 2019-02-28 2023-12-26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Random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storage medium,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0587A4 (en) 2020-10-28
WO2018130099A1 (zh) 2018-07-19
EP3570587A1 (en) 2019-11-20
CN108322936B (zh) 2023-06-02
EP3570587B1 (en) 2022-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22936A (zh) 数据重传的方法及装置
US1199099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bac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f downlink data
CN102047586B (zh) 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用户设备
US1105791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in D2D communication
CN102342167B (zh) 防止不必要重传的随机接入方案及其用户设备
KR102068554B1 (ko) 부분적 재전송을 위한 방법
JP5291246B2 (ja) 中継リンクharq動作
CN101730218B (zh) 改善随机存取程序的方法及其相关通讯装置
US11463206B2 (en) Method for scheduling retransmissions for configured grants in NR-unlicensed
US9641301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10192417A (zh) 用于免授权上行传输的系统与方法
JP6707663B2 (ja) 高信頼・低遅延トラフィック用の無線リソース管理の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4125039B (zh) 一种确定传输链路的类型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EP3096485A1 (en)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05187173A (zh) 用于非授权频谱上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4038325B (zh) 在随机接入过程处理ndi
EP2683104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evolved nodeb and user equipment
CN108347311A (zh)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EP3598709B1 (en)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3427942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027175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5191384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ue和基站
WO2021078804A1 (en) Method for priority-based data transmission
WO2017073372A1 (ja)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8810939A (zh) 一种提升数据通路可靠性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