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2242A -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2242A
CN108322242A CN201711481985.4A CN201711481985A CN108322242A CN 108322242 A CN108322242 A CN 108322242A CN 201711481985 A CN201711481985 A CN 201711481985A CN 108322242 A CN108322242 A CN 108322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uplink
transmission weights
uplink interference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819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拓
楼群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819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22242A/zh
Publication of CN108322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24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23476 priority patent/WO2019128985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949Spatial equalizers equalizer selection or adaptation based on feedb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和时分双工系统,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在依据下行调度信息确定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目标发送权值。该干扰控制方法在用户设备间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得到的上行干扰参数,来调整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降低了用户设备间上行干扰对下行用户设备的影响,在尽量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下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简称:TDD),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相对应。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术,TDD模式中上下行数据发送在不同时刻进行,但占用相同的频段,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当不同基站依据自身负载采用不同的TDD模式配置后,相邻小区间的用户设备可能因为配置不同额外引入上下行之间的干扰。
如图1所示,用户设备UE0和用户设备UE1属于相邻小区(Cell)。假设UE0产生下行业务,由Cell0通过设置的下行频段发送下行数据至UE0,UE1产生上行业务,由UE1通过上行频段发送上行数据至Cell1,如果下行频段和上行频段间存在重叠,则意味着,会带来用户设备间上下行之间的干扰,其中更值得关注的是,UE1上行数据对UE0下行数据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目的在于解决如何降低用户设备间的上行干扰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干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所述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所述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可见,该干扰控制方法在用户设备间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得到的上行干扰参数,来调整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降低了用户设备间上行干扰对下行用户设备的影响,在尽量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下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包括:若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上行调度,且,用于所述上行调度的上行频段与所述下行调度信息中下行频段存在交叠,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干扰。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从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的过程包括: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的最小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或,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的最大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或,确定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小于预设值的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计算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依据所述小于预设值的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发送上行数据时的通信质量,确定通信质量最优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按照预设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并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的,所述参考信号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按照所述预定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的。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包括:选择最小上行干扰强度,及所述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生成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或,选择最大上行干扰强度,及所述最大干扰强度值对应的发送权值生成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或,按照预定顺序对所述上行干扰强度排序,选择前N个上行干扰强度及对应的发送权值生成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步骤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包括:获取第二用户设备预先发送的参考干扰参数集合,所述参考干扰参数集合为第二用户设备按照预设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并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的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参考信号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按照所述预定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的,依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和所述参考干扰参数集合,计算得到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干扰控制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目标发送权值确定模块,用于在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所述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所述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频段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应用于时分双工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干扰控制装置。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又一种干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依据预先接收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所述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在第二用户设备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发送权值,并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依据。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依据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按照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息的信息进行测量,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了又一种干扰控制装置,包括:参考信号测量模块,用于依据预先接收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所述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干扰强度计算模块,用于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在第二用户设备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发送权值,并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依据。
在一个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参考信号发送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参考上行干扰强度计算模块,按照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息的信息进行测量,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参考干扰参数集合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本申请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应用于时分双工系统,包含上述又一种干扰控制装置。
本申请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时分双工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入第一基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入第二基站,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下行调度请求,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所述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所述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所述控制指令,调整发送权值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公开的时分双工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干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可以应用在如图1所示的时分双工系统,图1中包括接入第一基站Cell0的第一用户设备UE0,以及接入第二基站Cell1的第二用户设备UE1。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属于相邻小区,如果第一用户设备在其下行接收频段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第二用户设备在其上行发送频段向第二基站发送上行数据,并且,下行接收频段和上行发送频段存在交叠,则交叠部分会产生用户设备间的上下行干扰。
当然的“第一”、“第二”只是为了将存在干扰的基站和设备加以区分,并不具有特殊的限制意义。
为了降低或者消除这种干扰,发明人研究发现,可以通过调整上行频段或下行频段的方式,消除两个频段间的重叠,进而消除干扰。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交互上下行调度信息,彼此能够获知对方的上下行频段的分配情况。一旦发生上下行间的干扰,第二基站可以调整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或者,第一基站可以调整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使得两个频段不再交叠。
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明人也发现,如果对频段进行直接调整,不管调整的是哪一个用户设备的频段,都将会影响该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如何在尽量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还能降低用户设备间的上下行干扰是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人继续研究发现,可以将代表系统性能的参数进行设定,例如,系统吞吐量,设定该系统吞吐量不能低于阈值,在给定该限定条件的情况下,再去调整用户设备的使用频段,在实际的过程中,可以先调整频段,调整后判断系统吞吐量是否低于阈值,如果低于阈值,则重新调整频段,以保证吞吐量不低于阈值,如果不低于阈值,则认为该调整结果既能降低干扰,还能保证系统的性能。以此为例,还可以衍生出很多调整频段的方式,以满足实际的需求。
但是,在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并非以减少频段交叠程度或者避免交叠频段的频段调整作为降低干扰的核心。而是发明人经过再次研究分析找到的,区别于频段调整的另一个思路。发明人分析发现,用户设备间的上下行干扰之所以会出现,除了频段有交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交叠频段上同时有上行和下行数据传输,某一方向上的数据传输功率越大,对另一个方向上的数据传输干扰也就会越大,因此,发明人摒弃了直接进行频段调整的思想,采用了降低数据传输功率,以降低用户设备间的上下行干扰的思想。下面的实施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思想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方案适用于图1所示时分双工系统,在时分双工系统中,每个用户设备都可能会有多个与其存在干扰的相邻小区中的用户设备,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无论有多少用户设备会对其造成干扰,通常都是分别以两个互为干扰的用户设备为对象进行分析处理,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图1中互为干扰的第一用户设备UE0和第二用户设备UE1为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UE0为接收下行数据的下行用户设备,UE1为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用户设备为例,对本申请提出的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S21、Cell1确定UE1发送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并将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至Cell 0,Cell 0将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UE0。
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包括:参考信号形式、参考信号的模式、占用频段、发送周期等,这些信息是用于解析该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必要信息。参考信号形式可以为信道探测导频(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简称:SRS),或者其它专有上行参考信号。
步骤S22、UE1在接收到Cell 1下发的测量指示后,按照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
该指示包含但不局限于如下两种:1、实时指示UE1在特定时刻发送参考信号;2、指示UE1按照一定周期发送参考信号。
步骤S23、UE0收到Cell0发送的UE1上行测量参考信号信息后,根据上行测量参考信号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
该步骤具体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该信道信息为UE1至UE0的信道信息。
步骤S24、UE0遍历UE1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UE1至UE0的上行干扰强度。
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UE1至UE0的上行干扰强度,以下简称上行干扰强度。
发送权值集合是用户设备发送不同的数据流时可采用的权值集合,例如发送一个数据,可采用权值集合包括4个权值,即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ion,简称:PMI){[1,-1],[1,1],[1,0],[0,1]}。则依次计算这4个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
这个权值集合通常是第二基站预先配置给UE1,再将该集合通知给第一基站,由第一基站发送给UE0。
上述权值集合仅是示例,实际的权值集合由无线通信协议标准限定。
由一个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上行干扰强度,就可以认定为是该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相应的,每一个上行干扰强度对应一个发送权值。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UE1至UE0的上行干扰强度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该上行干扰强度可以为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Indicator,简称:CQI)。或者,也可以利用信号干扰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Noise Ratio,简称:SINR)来作为上行干扰强度。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具体采用哪一参数,只要是能够作为衡量上行干扰强度的参数都可以应用到本申请公开的干扰控制方式中。
步骤S25、UE0依据计算得到的上行干扰强度,选择最小上行干扰强度及最小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作为上行干扰参数,上报给Cell0。
因为信号干扰强度会随系统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对上行干扰参数进行更新。上述步骤S21-S25,是生成上行干扰参数的过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UE0可以根据预定的时间间隔来执行步骤S21-S25,也可以是在接收到基站或其他设备的触发指令后再执行步骤S21-S25。
在获得上行干扰参数后,接下来的步骤是对上行干扰参数的具体应用,包括:
步骤S26、在UE0需要进行下行调度时,Cell0将包含有下行频段的下行调度信息,以及,上行干扰参数,发送给Cell1。
步骤S27、Cell1接收Cell0发送的调度信息及上行干扰参数,判断UE1是否对UE0造成干扰,若是,则执行步骤S28,若否,则结束。
判断UE1是否对UE0造成干扰的过程包括,判断UE1是否进行上行调度,并且,UE1的上行频段是否和UE0的下行频段存在交叠,如果UE1进行上行调度,且,上行频段和UE0的下行频段存在交叠,则认为UE1对UE0造成干扰。
如果UE1没有进行上行调度,或者,UE1进行上行调度,但是上行频段与下行频段不存在交叠,也就意味着,不会产生对UE0干扰,则此时,可以不做任何处理。
步骤S28、判断上行干扰参数中的上行干扰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值,如果小于预设值,则执行步骤S29,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S210。
步骤S29、调整UE1的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参数中包含的发送权值。
如果上行干扰参数中的上行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就意味着能够将UE1的发送权值调整,降低发送功率,进而使得其对UE0的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实现降低干扰的目的,并且,由于该上行干扰参数中的上行干扰强度为最小值,也就意味着,本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能够将干扰强度降低到通过调整发送功率而达到的最小值,因此,其通过调整发送功率而带来的干扰控制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步骤S210、调整UE1的上行发送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UE0下行占用频段不交叠。
该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如果上行干扰参数中的上行干扰强度不小于预设值,那么也就意味着,通过调整发送权值降低发送功率而带来的最好的控制结果不能小于预设值,也就是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结果,那么此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调整频段的方式,例如本实施例中的,调整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上行频段与UE0下行频段不交叠。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在用户设备间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得到的上行干扰参数,来调整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降低了用户设备间上行干扰对下行用户设备的影响,在尽量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下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并且,在本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中,在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无法满足将干扰强度降低到小于预设值的情况时,采取了调整频段的方式,从而保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在能够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来降低干扰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采用调整发送权值的方式,在无法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来降低干扰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采用调整频段的方式。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灵活的选择调整方式,避免了直接使用频段调整带来的上行用户设备可用频段减少,进而影响上行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的问题。
本申请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如图3所示,其步骤S31-步骤S34,可参见图2中所示步骤S21-步骤S24,步骤S36-步骤S310可参见图2中所示步骤S26-步骤S210,两个实施例中仅在步骤S35处有所不同。
步骤S35、UE0依据计算得到的上行干扰强度,选择最大上行干扰强度,最大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作为上行干扰参数,上报给Cell0。
因为在该步骤中选择了最大干扰强度和对应的发送权值作为了上行干扰参数,因此,该实施例实现的效果与图2所示实施例有明显不同。之所以会有不同,是因为两个实施例中的预设控制要求有不同。
图2所示实施例的预设控制要求为:将干扰强度降低到能够通过调整发送功率达到的最小值,那么只有最小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其对应的发送权值才是符合预定的控制要求的发送权值,所以在步骤S25中选择最小上行干扰强度,及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作为上行干扰参数。
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预定的控制要求为:在保证上行发送功率为最大的前提下,降低干扰强度,因此,最大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才是符合预定的控制要求的发送权值,所以在步骤S35中选择最大上行干扰强度,及最大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作为上行干扰参数。因此该方案对UE1的发送功率的影响最小。在降低干扰的同时,也充分保证了上行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质量。
综合上述两个实施例可以看出,上述两种控制要求都存在一定的绝对性,也就意味着,只要最小干扰强度不小于预设值,或者最大干扰强度不小于预设值,就要放弃通过调整发送功率来降低干扰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并不一定只要达到某一个方面最优的要求,更多的是在降低干扰和尽量减小对上行用户设备之间的功率调整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最终使得降低干扰的同时,也保证上行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质量。这就需要一个更为灵活的干扰控制方法。
为了能够实现更为灵活的控制干扰,本申请公开了如图4所示实施例。
其步骤S41-步骤S44,可参见图2中所示步骤S21-步骤S24,或图3所示步骤S31-步骤S34,其余步骤如下所示:
步骤S45、UE0依据计算得到的上行干扰强度,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上报给Cell0。
在本步骤中,上报的是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其中包含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和其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该预设规则可以为:选择全部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或者,选择任意个数的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以上行干扰强度为CQI为例,该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PMIi,CQIi},其中i=1,…,N,N为预设的正整数,且不大于发送权值集合中的权值个数。
步骤S46-步骤S47可参见图2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6-步骤S27,或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36-步骤S37,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48、判断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是否包含目标发送权值,如果包含,则执行步骤S49,如果不包含,则执行步骤S410。
步骤S48是对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是否目标发送权值进行的判断,本实施例中的控制要求为:在保证上行发送功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干扰。那么上行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并且,与基站的通信质量最好的发送权值才是目标发送权值。
步骤S49、调整UE1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步骤S410、调整UE1的上行发送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UE0下行频段不交叠。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中,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可以包括多个上行干扰参数,以便于后续同样依据控制要求选择上行干扰参数进行干扰控制,进一步提升了干扰控制方法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可以为将所有的上行干扰参数都加入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以使得在步骤S48中,能够找到最佳的发送权值。由于不同的控制要求也能够对上行干扰参数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因此,步骤S45中预设规则选择发送权值和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也可以是按照预设控制要求来选择发送权值和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如预设控制要求为:将干扰强度降低到能够通过调整发送功率达到的最小值,那么只有最小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其对应的发送权值才是符合预定的控制要求的发送权值,所以在步骤S45中可以选择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及该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作为上行干扰参数集合,该集合可以只包含这一个上行干扰参数。
如预定的控制要求为:在保证上行发送功率为最大的前提下,降低干扰强度,因此,最大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才是符合预定的控制要求的发送权值,所以在步骤S45中可以选择最大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及该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作为上行干扰参数集合,该集合也可以只包含这一个上行干扰参数。
而在本实施例中,预定的控制要求为:在尽量保证上行发送功率的前提下,降低干扰。由于保证上行发送功率是前提,所以可以推断出目标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应该是一个较大值,则步骤S45中,可以根据上行干扰强度的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从最大值开始选取预设个数的上行干扰强度,将选取的上行干扰强度及其对应的发送权值组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当然,如果预定的控制要求为:在降低干扰的前提下,尽量保证上行发送功率,由于降低干扰是前提,所以可以推断出目标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应该是一个较小值,则步骤S45中,可以根据上行干扰强度的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从最小值开始选取预设个数的上行干扰强度,将选取的上行干扰强度及其对应的发送权值组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采用按照控制要求选择发送权值和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方式,无需将所有的上行干扰参数都发送,减小了数据传输量,也减小了在执行步骤S48时的筛选的数据量,提高了处理的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行干扰参数是由接收下行数据的下行用户设备来生成,但是其仍然可以由第一基站来生成,或者由第二基站来生成。只需下行用户设备将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发送给实现图2中的步骤S27-步骤S210,图3中的步骤S37-步骤S310,以及图4中的S47-步骤S410的功能的控制装置即可,由该控制装置根据下行用户设备获得的信道信息,遍历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进而获得上行干扰参数或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如果获得上行干扰参数或者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设备不是执行后续图2中的步骤S27-步骤S210,图3中的步骤S37-步骤S310或图4中的S47-步骤S410的功能的控制装置,则需将得到的上行干扰参数或者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发送给执行上述过程的控制装置。并且,其发送上行干扰参数或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并不仅仅如上述实施例中所示在下行用户设备进行下行调度的同时发送,其并不依赖于下行用户设备是否进行下行调度这一条件,可以在任意时刻或者任意条件下发送,只要保证控制装置在执行图2中的步骤S27-步骤S210,图3中的步骤S37-步骤S310,或图4中的S47-步骤S410之前能获得上行干扰参数或者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即可。
如果获得上行干扰参数或者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设备同时也是执行后续图2中的步骤S27-步骤S210,图3中的步骤S37-步骤S310,或图4中的S47-步骤S410的功能的控制,则将该上行干扰参数或上行干扰参数集合进行存储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无论上行干扰参数或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按照何种方式生成,其都是依据了同一个前提,那就是,上行用户设备发送参考信息,下行用户设备测量参考,得到信道信息,然后根据下行用户设备得到的信道信息分别计算各个上行用户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但是如果上行信号发送模式受限,上行用户设备无法发送参考信号,则无法获得上行干扰参数或者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另一干扰控制方法,其流程如图5所示,包括:
步骤S51、Cell0确定UE0发送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并将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至Cell1,Cell1将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通过下行信道发送给UE1。
步骤S52、UE0在接收到Cell0下发的测量指示后,按照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上行测量参考信号。
步骤S53、UE1收到Cell1发送的UE0上行测量参考信号信息后,根据上行测量参考信号信息中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
该信道信息为UE0至UE1的信道信息。
步骤S54、UE1遍历预先接收到的UE0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UE0至UE1的上行干扰强度,作为参考上行干扰强度。
由一个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就可以认定为是该发送权值对应的干扰强度。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UE0至UE1的上行干扰强度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因为本申请讨论的是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的干扰,在该步骤中得到的干扰强度是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二用户设备的干扰,因此可以作为第一用户设备对第二用户设备的参考干扰强度,以下简称参考干扰强度。
步骤S55、UE1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上报给Cell1。
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规则可以包含图2-4所示实施例中的在这一步骤的具体实现。
步骤S56、在UE0需要进行下行调度时,Cell0将包含有下行频段的下行调度信息,以及,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P0,发送给Cell1。
步骤S57、在UE1对UE0造成干扰的情况下,Cell1依据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UE0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P0和UE1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P1,计算得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本步骤中,计算公式为:CQI1=MOD(CQI0,P1-P0),其中P1、P0折算成对数形式,MOD表示CQI0经过P1-P0修正后换算得到的新CQI。关于MOD转化的具体表达式,本实施例不进行约束,取决于CQI与信号强度之间的映射形式。
在该步骤中,从参考上行干扰参数到上行干扰参数的转化,主要体现在将参考干扰强度利用预定的公式进行了计算,得到上行干扰强度。也就是,UE1反推出自身对UE0的上行干扰强度。然后将该干扰强度替换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组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本步骤并不限定,先判断出UE1对UE0存在干扰再计算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也可以先计算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再判断是否存在干扰。只是本实施例中的方式能够避免在不存在干扰时仍然计算上行干扰参数集合而带来的资源浪费。
步骤S58、判断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是否包含符合预设控制要求的目标发送权值;如果包含,则执行步骤S59,如果不包含,则执行步骤S510。
步骤S59、调整UE1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步骤S510、调整UE1的上行发送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UE0下行频段不交叠。
本实施例能够实现的基础在于,上行用户设备和下行用户设备具有相同的上行发射天线数,这样可以通过测量单向干扰强度,利用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可以计算出反向干扰强度,从而解决了上行信号发送模式受限,上行用户设备无法发送参考信号的问题。
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上行干扰参数的生成过程可以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并且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来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都不会对后续干扰控制的过程造成影响。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或者,为了实现互相校验,用户设备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随机的更换生成上行干扰参数的方式,以尽可能的抵消由于参数生成方式不同而带来的误差,进而提升控制结果的准确性。
纵观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可以被归纳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可以总结为生成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该过程包含图2中步骤S21-步骤S25,图3中的步骤S31-步骤S35,或者,图4中步骤S41-步骤S45,以及,图5中的步骤S51-步骤S57。在实际的过程中,图2中步骤S21-步骤S25,图3中的步骤S31-步骤S35,图4中步骤S41-步骤S45,以及,图5中的步骤S51-步骤S55,都可以是预先执行的步骤,也就是,预先获得干扰参数集合,或者参考干扰参数集合。只要保证在判断是否存在干扰时,干扰参数集合能够被执行判断干扰的设备获得即可。
第二个部分可以总结为依据干扰参数集合对干扰进行控制的过程,该过程包含图2中的步骤S26-步骤S29,图3中的步骤S36-步骤S39,图4中的步骤S46-步骤S49,以及图5中的步骤S58-步骤S59。其核心在于判断干扰参数集合中是否包含目标发送权值,如果包含,则利用该目标发送权值调整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
如果不包含目标发送权值,则采用其他调整方式,例如图2中步骤S210,图3中步骤S310,图4中步骤S410,以及图5中步骤S510所示的频段调整的方式。
综上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在用户设备间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预先计算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来调整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降低了用户设备间上行干扰对下行用户设备的影响,在尽量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下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在本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中,在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无法满足将干扰强度降低到小于预设值的情况时,采取了调整频段的方式,从而保证了该控制方法的可靠性。
从每一次进行干扰控制的角度,概括描述本申请公开的干扰控制方法,其流程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S61、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
该下行调度信息中包含有下行频段。
步骤S62、在依据下行调度信息确定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
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
如果第二用户设备进行上行调度,且,上行频段与下行调度信息中的下行频段存在交叠,则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存在干扰。
本步骤中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是按照上述描述中图2中的步骤S26-步骤S29,图3中的步骤S36-步骤S39,图4中的步骤S46-步骤S49,以及图5中的步骤S58-步骤S59中的任意一种形式生成的。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了至少一个上行干扰参数,该上行干扰参数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以及,该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并且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包括至少一个上行干扰参数,而上行干扰参数中包括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该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
如果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按照图2-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方式生成,那么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获得过程可以归纳为:第一用户设备按照预设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并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信号是第二用户设备按照预定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的。
而图5所示实施例,是与图2-4中获得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方式并行的一种方式,该方式中可以由执行干扰控制过程的装置来完成,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
获取第二用户设备预先发送的参考干扰参数集合,该参考干扰参数集合是第二用户设备按照预设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的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并将其作为参考上行干扰强度,参考信号为第一用户设备按照预定上行测量参考信号信息发送的。
依据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和参考干扰参数集合,计算得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计算得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就是利用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和参考干扰参数集合中的上行参考干扰强度,计算得到上行干扰强度,并将上行干扰强度和对应的发送权值组成上行干扰参数的过程。
在步骤S62中,确定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是否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过程,可以包括如下几种形式:
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的最小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或者,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的最大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或者;确定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小于预设值的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
计算第二用户设备在依据小于预设值的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发送上行数据时的通信质量。
确定通信质量最优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前两种方式,直接利用上行干扰强度与预设值的比较来确定目标发送权值,而第三种方式中,除了利用上行干扰强度与预设值比较以为,还增加了通信质量最优这一条件,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作为是符合预设控制条件。
当然,本实施例并限定只有这三种确定目标发送权值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控制控制条件确定相应的目标发送权值。
步骤S63、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目标发送权值。
进一步的,由于不同的控制要求也能够对上行干扰参数起到一定的筛选作用,因此,按照预设规则选择发送权值和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中,可以将控制规则也结合到选择发送权值和上行干扰强度的过程中,其具体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中步骤S45的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该方法还包括:调整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本申请同时公开了一种执行干扰控制方法的干扰控制装置,其结构如图7所示,包括:
接收模块71,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
目标发送权值确定模块72,用于在在依据下行调度信息确定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
控制模块73,用于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第二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目标发送权值。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装置,在用户设备间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得到的上行干扰参数,来调整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降低了用户设备间上行干扰对下行用户设备的影响,在尽量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下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此外,该干扰控制装置还包括:
频段调整模块74,用于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调整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通过该频段调整模块,本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装置,能够在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无法满足将干扰强度降低到小于预设值的情况时,采取调整频段的方式,从而保证了该控制装置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在能够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来降低干扰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采用调整发送权值的方式,在无法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来降低干扰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采用调整频段的方式。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灵活的选择调整方式,避免了直接使用频段调整带来的上行用户设备可用频段减少,进而影响上行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的问题。
本实施例公开的干扰控制装置的具体工作流程可以参考图2-6所示实施例。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图2中的步骤S27-步骤S210,图3中的步骤S37-步骤S310,以及图4中的S47-步骤S410的功能,均是由第二基站来实现,也就是说,第二基站充当了干扰控制装置的角色,或者说,将干扰控制装置作为一个功能模块,设置在第二基站上,来执行上述流程。但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干扰控制装置只能有这一种实现方式,这些该干扰控制装置同样可以是第一基站或者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比如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简称:RNC)等,或者,独立于现有TDD系统中的设备外的某一个专门用于实现上述干扰控制流程的干扰控制设备来实现,或者,是将干扰控制装置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将其设置在第一基站或者无线网络控制器上,即本实施例不对该方法的硬件执行主体做严格限制,可以有多种可能的实施情况,不再列举。
上述实施例是从干扰控制装置的角度来进行的描述,下面从用户设备的角度,对方案进行再一次的阐述。
本申请实施例同时公开了一种基站,其包括如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干扰控制装置,执行干扰控制方法,其具体的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图2-6所示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又一干扰控制方法,其应用与时分双工系统中的用户设备,该用户设备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作为受到上行干扰的第一用户设备,而在其他的场景下,其又可能是对其他用户设备产生干扰的第二用户设备。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仅讨论用户设备能够实现的功能。
步骤S81、依据预先接收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
假设用户设备是第一用户设备,该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是第一用户设备接入的基站发送的。而参考信号是由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的。
步骤S82、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
步骤S83、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是第二用户设备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确定符合预设控制要求的目标发送权值,并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目标发送权值的依据。
上述流程对应图2中的步骤S23-S25,图3中的步骤S33-步骤S35,以及图4中的步骤S43-S45。也就是,作为第一用户设备来实现的功能。除了上述功能以外,如果第二用户设备不能发送测量信号,则第一用户设备还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
依据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
如果用户设备作为第二用户设备,那么在第一用户设备执行上述两个步骤后,该用户设备用于执行:
按照上行测量参考信息的信息进行测量,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
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是,依据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计算得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基础。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用户设备,通过完成上述步骤,实现与执行图2-6中流程的控制装置相互配合工作,进而实现对干扰进行控制的目的。
本申请同时公开了实现图7所示实施例中干扰控制方法的干扰控制装置,其结构如图9所示,包括:
参考信号测量模块91,用于依据预先接收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
干扰强度计算模块92,用于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
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生成模块93,用于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在第二用户设备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发送权值,并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目标发送权值的依据。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94,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
参考信号发送模块95,用于依据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
参考上行干扰强度计算模块96,按照上行测量参考信息的信息进行测量,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
参考干扰参数集合生成模块97,用于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图9所示干扰控制装置设置于用户设备内,以使得用户设备能够执行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流程。并且,这些干扰控制装置会根据其所处用户设备的角色来决定启用哪些功能,以实现干扰控制流程。
本申请同时公开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如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干扰控制装置。具体流程参考图9所示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同样,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时分双工系统,其结构参考图1所示,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第一用户设备接入第一基站,第二用户设备接入第二基站,其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都可包含如图8所示实施例中干扰控制装置,而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基站执行干扰控制装置的功能来描述。而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均可以包含有如图9所示的干扰控制装置,然后根据其在每次干扰控制过程中的角色不同,而选择使用相应的功能。下述以第一用户设备作为接收下行数据的下行用户设备,第二用户设备作为发送上行数据的上行用户设备为例,阐述该系统中各个设备间的交互过程。
第一用户设备向第一基站发送下行调度请求。
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在依据下行调度信息确定第二用户设备对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
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控制指令,调整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进一步的,在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第二基站调整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当然的“第一”、“第二”只是为了将存在干扰的基站和设备加以区分,并不具有特殊的限制意义。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时分双工系统中,用户设备间存在干扰的情况下,基站通过预先得到的上行干扰参数,来调整上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降低了用户设备间上行干扰对下行用户设备的影响,在尽量保障系统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了下行数据的传输质量。
并且,在本实施例公开的时分双工系统中,在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无法满足将干扰强度降低到小于预设值的情况时,采取了调整频段的方式,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也就是说,在能够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来降低干扰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采用调整发送权值的方式,在无法通过调整发送权值来降低干扰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采用调整频段的方式。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灵活的选择调整方式,避免了直接使用频段调整带来的上行用户设备可用频段减少,进而影响上行数据传输效率和质量的问题,提升了系统的性能。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干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
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所述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所述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
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包括:
若所述第二用户设备进行上行调度,且,用于所述上行调度的上行频段与所述下行调度信息中下行频段存在交叠,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干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的过程包括:
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的最小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或;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的最大干扰强度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或;确定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小于预设值的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
计算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在依据所述小于预设值的上行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发送上行数据时的通信质量;
确定通信质量最优的发送权值为目标发送权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按照预设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并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的,所述参考信号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按照所述预定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包括:
选择最小上行干扰强度,及所述最小干扰强度对应的发送权值生成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或;
选择最大上行干扰强度,及所述最大干扰强度值对应的发送权值生成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或;
按照预定顺序对所述上行干扰强度排序,选择前N个上行干扰强度及对应的发送权值生成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N大于等于1。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步骤之前,还包括:接收第一用户设备发送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
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的过程包括:
获取第二用户设备预先发送的参考干扰参数集合,所述参考干扰参数集合为第二用户设备按照预设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并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的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参考信号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按照所述预定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的;
依据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发射功率谱密度和所述参考干扰参数集合,计算得到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8.一种干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
目标发送权值确定模块,用于在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所述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所述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
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控制所述第二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频段调整模块,用于在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不包含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频段,使得调整后的频段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频段不交叠。
10.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时分双工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干扰控制装置。
11.一种干扰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时分双工系统中的用户设备,该方法包括:
依据预先接收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所述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
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
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在第二用户设备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发送权值,并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依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
依据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按照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息的信息进行测量,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
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14.一种干扰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考信号测量模块,用于依据预先接收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测量所述参考信号,获得信道信息;
干扰强度计算模块,用于遍历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第二用户设备至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干扰强度;
上行干扰参数集合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生成上行干扰参数集合,所述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为:在第二用户设备存在干扰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发送权值,并控制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调整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的依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
参考信号发送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号的信息发送参考信号;
参考上行干扰强度计算模块,按照所述上行测量参考信息的信息进行测量,获得信道信息,并遍历第一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集合,基于该信道信息,计算各个发送权值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
参考干扰参数集合生成模块,用于按照预设规则,选择至少一个发送权值及对应的参考上行干扰强度生成参考上行干扰参数集合。
1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时分双工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干扰控制装置。
17.一种时分双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入第一基站,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入第二基站,其中:
第一用户设备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下行调度请求;
第二基站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用户设备的下行调度信息;在依据所述下行调度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对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存在上行干扰的情况下,从按照预设规则生成的,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发送权值及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的上行干扰参数集合中,确定目标发送权值,所述目标发送权值为:上行干扰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发送权值;所述发送权值对应的上行干扰强度为:利用对参考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信道信息,以及所述发送权值计算得到的干扰强度;
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接收所述控制指令,调整发送权值为所述目标发送权值。
CN201711481985.4A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Pending CN10832224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81985.4A CN108322242A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PCT/CN2018/123476 WO2019128985A1 (zh) 2017-12-29 2018-12-25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81985.4A CN108322242A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242A true CN108322242A (zh) 2018-07-24

Family

ID=62892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81985.4A Pending CN108322242A (zh) 2017-12-29 2017-12-29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22242A (zh)
WO (1) WO201912898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8985A1 (zh) * 2017-12-29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656A (zh) * 2012-05-25 2015-02-0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d2d系统的干扰管理
CN104349446A (zh) * 2013-07-24 2015-02-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EP2849527A1 (en) * 2013-09-13 2015-03-18 BlackBerry Limited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CN105766047A (zh) * 2013-10-16 2016-07-1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所指示的干扰的针对上行链路传输的资源利用
CN106851660A (zh) * 2016-12-29 2017-06-13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干扰测量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7466486A (zh) * 2017-07-07 2017-12-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00139B (zh) * 2008-10-28 2010-06-30 北京创毅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基站协作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法和基站
US20120314590A1 (en) * 2011-06-10 2012-12-13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Enhanced precoding feedback for 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mimo)
CN102624482B (zh) * 2012-01-12 2015-07-0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多点协作传输场景下的有限反馈方法及系统
CN103857051B (zh) * 2012-12-07 2018-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设备上行资源的调度方法和基站
CN108322242A (zh) * 2017-12-29 2018-07-24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5656A (zh) * 2012-05-25 2015-02-0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d2d系统的干扰管理
CN104349446A (zh) * 2013-07-24 2015-02-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EP2849527A1 (en) * 2013-09-13 2015-03-18 BlackBerry Limited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CN105766047A (zh) * 2013-10-16 2016-07-13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所指示的干扰的针对上行链路传输的资源利用
CN106851660A (zh) * 2016-12-29 2017-06-13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干扰测量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7466486A (zh) * 2017-07-07 2017-12-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基站和用户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8985A1 (zh) * 2017-12-29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28985A1 (zh)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1531B (zh) 测量配置及上报方法、装置和用户设备
CN101931993B (zh) 小区选择方法、辅助小区选择方法、设备及通信系统
US90712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MO-based multiple base station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US879288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cell for executing comp in multi-cell environment
CN103945556B (zh) 一种资源调度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11436033B (zh) 传输的操作方法及终端
US20130148559A1 (en) Power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ed Scheduling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Systems
CN107408964A (zh) 不确定性相关的波束成形配置控制
CN104769998A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自适应和重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13597799B (zh) 用于调整波束赋形简档的设备、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12011385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US2010024873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9495959A (zh) 功率控制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CN104244335A (zh) 干扰协调方法、干扰协调装置以及测量装置
CN103326764A (zh) 一种下行信道质量信息获取方法和装置
CN107708178A (zh) 信息重传方法和基站
US111019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scheduling user, and system
US11343003B2 (en) Multi-user pai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CN111030791B (zh) 一种信道质量指示cqi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02300326B (zh)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的调度方法和基站
CN106559167B (zh) 一种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及装置
WO2016119761A1 (zh) 信道质量指示cqi估计方法及装置
EP4195571A1 (en) Srs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078373A1 (en) Exploration data for network optimization
CN108322242A (zh) 一种干扰控制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