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2983A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两相流热传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282983A CN108282983A CN201810030781.7A CN201810030781A CN108282983A CN 108282983 A CN108282983 A CN 108282983A CN 201810030781 A CN201810030781 A CN 201810030781A CN 108282983 A CN108282983 A CN 1082829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be body
- radiator
- heat exchanger
- evaporator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09—Evapo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18—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18—Condenser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27—Accessories for moving fluid, for connecting fluid conduits, for distributing fluid or for preventing leakage, e.g. pumps, tanks or manifold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相流热传结构,包含至少一蒸发器,内部具有一蒸发腔填充有一第一工作介质;至少一蒸发器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连通该至少一蒸发器形成该第一工作介质的回路,并且该第一端、第二端之间具有一冷凝段;至少一散热器;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吸热段,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至少一散热器,且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内设有一第二工作介质;及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供该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及该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贴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领域,特别指一种可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且增加换热效率的两相流热传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常用的电子产品散热技术是风扇和散热鳍片,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发展,高功率产生的热通量也跟着攀升。两相流热传技术开始被应用在高热通量的产品或环境散热,由于相变化的理论热通量可以达到50W/cm2以上,且不需额外电力,所以两相流热传技术有热移及节能的特性。
目前的两相流热传技术有回路式热管(Loop Heat Pipe,LHP)、毛细泵环路系统(Capillary Porous Loop,CPL)与两相热虹吸回路系统(Two-Phase Loop Thermosyphon,LTS)等,两相流热传技术的装置通常包含有一蒸发器结合一散热器并两者间由一蒸气管及一液体管连接组成一封闭式环路,凭借该蒸气管将热从该蒸发器传递至远端的散热器以达到散热目的。
然而,目前的两相流热传技术的冷凝器以一风扇冷却降温,而风扇冷却降温除了所需要的换热面积较大而必须占据系统内的较大空间,现有的蒸气管及液体管的传热路径也较长,蒸气管及液体管内的工作介质无法快速回流,导致换热效率不佳。因此,如何应用系统空间来满足散热器的换热需求或者超越风扇的换热效率是本领域所要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提供可缩小换热面积或缩短蒸气管及冷凝管传热路径的一种两相流热传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可增加换热效率的一种两相流热传结构。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是包含:
至少一蒸发器,内部具有一蒸发腔,该蒸发腔设有一第一工作介质;
至少一蒸发器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第二端连通该至少一蒸发器形成该第一工作介质的回路,并且该第一端、第二端之间具有一冷凝段;
至少一散热器;
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吸热段,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至少一散热器,且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内设有一第二工作介质;
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用以供该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及该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分别贴设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还具有一相邻该第一端的蒸气段及一相邻该第二端的液体段,该冷凝段连接于该蒸气段及该液体段之间,该液体段设有一毛细结构。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对应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的位置,该第二凹槽对应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的位置。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及一第二热交换器,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一散热器管体及一第二散热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散热器及一第二散热器,该第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二散热器,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及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面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热交换器为一导热板、一平板式热管、一均温板及一导热基座其中任一。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散热器是一散热鳍片组,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是一热管,该至少一散热器设置于远离该吸热段的一端。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散热器是一水冷排并具有一冷凝腔及一泵浦,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连通该冷凝腔及该泵浦形成该第二工作介质的回路,该吸热段连接于该第三端、第四端之间。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热交换器还具有一第三热交换器,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还具有一第三散热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还具有一第三散热器,该第三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三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及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该第三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面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蒸发器具有一第一蒸发器及一第二蒸发器,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具有一第一蒸发器管体及一第二蒸发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一散热器管体及一第二散热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散热器及一第二散热器,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第一端、第二端连通该第一蒸发器,该第二蒸发器管体的第一端、第二端连通该第二蒸发器,该第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二散热器,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凹槽,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凹槽。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热交换器还具有一第三凹槽及一第四凹槽,第二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三凹槽,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四凹槽。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及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还具有一第三凹槽,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供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及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及该第二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贴设,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供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贴设,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及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及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该第二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三凹槽,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三凹槽。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面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中:该液体段设有一毛细结构。
凭借本发明此设计,通过集中在该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的一个热交换器,或多个热交换器彼此相互堆迭组合,并通过该散热器管体快速将热传递至散热器进行散热,可达到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同时增加换热效率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1C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D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蒸发器与蒸发器管体剖视图;
图2A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A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4A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A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图6A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6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
附图标记说明:两相流热传结构1;蒸发器、第一蒸发器11、11a;蒸发腔111;第二蒸发器11b;蒸发器管体、第一蒸发器管体13;第一端131、131a;第二端132、132a;冷凝段133、133a;蒸气段134、134a;液体段135、135a;毛细结构136;第二蒸发器管体13b;散热器、第一散热器15;冷凝腔151;泵浦152;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7;第一侧面171、171a;第二侧面172、172a;第一凹槽1711、1711a;第二凹槽1721、1721a;第三凹槽1731;第四凹槽1741;散热器管体、第一散热器管体19、19a;吸热段191、191a;第三端192;第四端193;第二散热器管体19b。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考图1A、图1B、图1C及图1D,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及立体组合图及蒸发器与蒸发器管体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所述两相流热传结构1包含至少一蒸发器、至少一蒸发器管体、至少一散热器、至少一热交换器及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在本实施例中系表示为一个蒸发器11、一个蒸发器管体13、一个散热器15、一个热交换器17、一个散热器管体19,但是不局限于此,其他的一些变异实施如后所述。
该蒸发器11内部具有一蒸发腔111,该蒸发腔111设有一第一工作介质,该第一工作介质为高比热系数的液体。该蒸发器11系用以贴设一发热源(未绘示),并从该发热源吸收热。在本实施例中,该蒸发器11系表示为一方型板体,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蒸发器11也可以表示为管径大于该蒸发器管体13的管型蒸发器,本发明并不局限该蒸发器11的形状或态样。
该蒸发器管体13具有一第一端131及一第二端132分设于该蒸发器管体13的相反两端,该第一端、第二端131、132连通该蒸发腔111形成该第一工作介质的回路,并且该第一端、第二端131、132之间具有一冷凝段133。该蒸发器管体13还具一蒸气段134及一液体段135,该蒸气段134相邻该第一端131,该液体段135相邻该第二端132,该冷凝段133连接于该蒸气段134及该液体段135之间。并在本实施例中,该液体段135内部系表示设有一毛细结构136,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液体段135内部也可以表示为省略该毛细结构136。在本实施例中,该蒸发器管体13系表示为圆管,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蒸发器管体13也可以表示为扁管。
该散热器15具有一冷凝腔151及一泵浦152,该散热器15在本实施例中系表示为一水冷排,并在图1C中系以局部剖面做表示。
该散热器管体19具有一吸热段191及一第三端192及一第四端193,该第三端192及该第四端193分设于该散热器管体19的相反两端,该吸热段191连接于该第三端、第四端192、193之间,并且该散热器管体19连接该第一散热器15,且该散热器管体19内设有一第二工作介质,该第三端、第四端192、193连通该冷凝腔151及该泵浦152形成该第二工作介质的回路,该第二工作介质为高比热系数的液体。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器管体19系表示为一水冷管,该泵浦152系表示为相邻设置于该散热器管体19的第三端192,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泵浦152也可以表示为相邻设置于该散热器管体19的第四端193。在本实施例中,该散热器管体19系表示为圆管,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散热器管体19也可以表示为扁管。
该热交换器17具有一第一侧面171及一第二侧面172,该第一侧面、第二侧面171、172分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相反两侧,供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及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贴设,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选择贴设于该第一侧面171及该第二侧面172其中任一,并且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选择贴设于该第一侧面171及该第二侧面172其中另一。在本实施例中,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而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但不局限于此,例如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贴设于该第二侧面172,该散热器管体19的第一吸热段191贴设于该第一侧面171,或者,该蒸发器管体13及该散热器管体19同时贴设于该第一侧面171或该第二侧面172,也可。为了方便参考图式,该热交换器17在图1A中系以H表示该热交换器17的另一视角。
并在本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器17具有一第一凹槽1711及一第二凹槽1721,该第一凹槽1711对应该蒸发器管体13,该第二凹槽1721对应该散热器管体19,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嵌设于该第一凹槽1711内,并且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嵌设于该第二凹槽1721内,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器17系表示为具有平坦表面,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平坦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嵌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一凹槽1711中、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嵌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该第二凹槽1721中与该热交换器17的外表面齐平。并在本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器17选择为一导热板、一平板式热管、一均温板及一导热基座其中任一。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工作介质在该蒸发腔111内受热到达沸点蒸发形成汽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并汽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通过该第一端131进入该蒸气段134,并通过该蒸气段134流通至该冷凝段133,该冷凝段133吸收汽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的热并与该热交换器热171交换,汽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在该冷凝段133冷凝形成液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并液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被该液体段135的毛细结构136吸收回流通过该第二端132进入该蒸发器11的蒸发腔111。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液体段135省略设置该毛细结构136,液相的该第一工作介质被气压推动回流通过该第二端132进入该蒸发器11的蒸发腔111。
该热交换器17吸收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的热,并且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吸收该热交换器17上的热,该第二工作介质系受到该泵浦152驱动从该散热器15的冷凝腔151通过该散热器管体19的第三端192流通至该吸热段191,并且该第二工作介质吸收该吸热段191的热从该第四端193回流至该冷凝腔151,该散热器15吸收该第二工作介质的热进行辐射散热。
并在一替代实施例中,该散热器15也可以表示为一散热鳍片组(未绘示),该散热器管体19也可表示为一热管(未绘示),该散热器管体19连接该散热器15,该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并且该散热器15设置于该散热器管体19相反该吸热段191的一端。如此,该吸热段191相当于该热管的蒸发部,而该散热器管体19相反该吸热段191的一端相当于该热管的冷凝部,以产生循环的液气二相变化在蒸发部及冷凝部间气往液返的对流而达到传热、散热的目的。
凭借本发明此设计,可使该蒸发器11的热被传递集中到该热交换器17,然后凭借该散热器管体19将该热交换器17的热向该散热器15传递而散热,如此不但可以缩小换热面积,还能够缩短传热路径,使第一、二工作介质可以快速回流,进而可以达到较佳的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2A、图2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并辅以参阅图1A、图1B、图1C、图1D,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及功能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17及一第二热交换器17a,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一散热器管体19及一第二散热器管体19a,该至少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散热器15及一第二散热器(未绘示),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连接该第一散热器15,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连接该第二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及该第二散热器的结构及组合关系请参考图1C的该散热器管体19及该散热器15的结构及组合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侧面172a,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第一、二散热器管体19、19a的吸热段191、191a分别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7、17a的第一侧面171、171a,也可。并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凹槽171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凹槽1711a,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凹槽1721,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1721a。
如此,令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相互对应贴设。
凭借上述,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可同时与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7、17a进行热交换,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7、17a吸收该冷凝段133的热,该第一、二散热器管体19、19a的吸热段191、191a分别吸收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7、17a的热,该第一热交换器17也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进行热交换,并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一、二散热器,以达到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并增加换热效率的功效。
请参阅图3A、图3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并辅以参阅图2A、图2B,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及功能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同处是,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侧面172a,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贴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也可。
如此,令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相互对应贴设。
凭借上述,该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与该第一热交换器17进行热交换,该第一热交换器17吸收该冷凝段133的热,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吸收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热,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一散热器15,同时,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进行热交换,该第一热交换器17也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进行热交换,该第二热交换器17a吸收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及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热,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吸收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热,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二散热器,以达到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并增加换热效率的功效。
请参阅图4A、图4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分解图,并辅以参阅图2A、图2B、图3A、图3B,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及功能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三实施例的不同处是,该至少一热交换器还具有一第三热交换器17b,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还具有一第三散热器管体19b,该至少一散热器还具有一第三散热器(未绘示),该第三散热器管体19b连接该第三散热器,该第三散热器管体19b及该第三散热器的结构及组合关系请参考图1C的该散热器管体19及该散热器15的结构及组合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侧面172a及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第一侧面171b,该第三散热器管体19b的吸热段191b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第二侧面172b,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第三散热器管体19b的吸热段191b贴设于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第一侧面171b,也可。并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凹槽1721a及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第一凹槽1711b,该第三散热器管体19b的吸热段191b嵌设于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第二凹槽1721b。
如此,令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侧面172a与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第一侧面171b相互对应贴设。
凭借上述,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与该第三热交换器17b进行热交换,该第二热交换器17a也与该第三热交换器17b进行热交换,该第三热交换器17b吸收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热,该第三散热器管体19b的吸热段191b吸收该第三热交换器17b的热,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三散热器,以达到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并增加换热效率的功效。
请参阅图5A、图5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并辅以参阅图1A、图1B,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及功能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处是,该至少一蒸发器具有一第一蒸发器11及一第二蒸发器11a,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具有一第一蒸发器管体13及一第二蒸发器管体13a,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一散热器管体19及一第二散热器管体19a,该至少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散热器15及一第二散热器(未绘示),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第一端、第二端131、132连通该第一蒸发器11,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的第一端、第二端131a、132a连通该第二蒸发器11a,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连接该第一散热器15,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连接该第二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及该第二散热器的结构及组合关系请参考图1C的该散热器管体19及该散热器15的结构及组合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及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及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及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及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贴设于该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或者,该第一、二蒸发器管体13、13a及该第一、二散热器管体19、19a同时贴设于该第一侧面171或该第二侧面172,也可。
并本实施例中,该热交换器17还具有一第三凹槽1731及一第四凹槽1741,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嵌设于该第一凹槽1711,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嵌设于该第二凹槽1721,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的冷凝段133a嵌设于该第三凹槽1731,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嵌设于该第四凹槽1741。
凭借上述,该第一、二蒸发器管体17、17a都与该热交换器17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器17吸收该冷凝段133、133a的热,该第一、二散热器管体19、19a的吸热段191、191a分别吸收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热,并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一、二散热器,以达到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并增加换热效率的功效。
请参阅图6A、图6B,是本发明两相流热传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并辅以参阅图5A、图5B,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及功能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的不同处是,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17及一第二热交换器17a,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171、172供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及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及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的冷凝段133a贴设,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171a、172a供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贴设。
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1选择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第二侧面172其中任一,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选择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第二侧面172其中任一,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的冷凝段131a选择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第二侧面172其中任一,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选择贴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及第二侧面172a其中任一。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及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系表示为贴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侧面172a,但并不局限于此,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及/或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贴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侧面17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也可。
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17、17a分别还具有一第三凹槽1731、1731a,该第一蒸发器管体13的冷凝段133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一凹槽171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凹槽1711a,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凹槽1721及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二凹槽1721a,该第二蒸发器管体13a的冷凝段133a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三凹槽1731,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三凹槽1731a。
如此,令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第二侧面172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第一侧面171a相互对应贴设。
凭借上述,该第一、二蒸发器管体13、13a的冷凝段133、133a都与该第一热交换器17进行热交换,该第一热交换器17吸收该第一、二蒸发器管体13、13a的冷凝段133、133a的热,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吸收该第一热交换器17的热,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一散热器15,同时,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与该第二热交换器17a进行热交换,该第二热交换器17a吸收该第一散热器管体19的吸热段191的热,该第二散热器管体19a的吸热段191a吸收该第二热交换器17a的热,由该第二工作介质将热带走回流至该第二散热器,以达到缩小换热面积及缩短传热路径并增加换热效率的功效。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是包含:
至少一蒸发器,内部具有一蒸发腔,该蒸发腔设有一第一工作介质;
至少一蒸发器管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第二端连通该至少一蒸发器形成该第一工作介质的回路,并且该第一端、第二端之间具有一冷凝段;
至少一散热器;
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吸热段,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至少一散热器,且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内设有一第二工作介质;
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用以供该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及该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分别贴设的一第一侧面及一第二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还具有一相邻该第一端的蒸气段及一相邻该第二端的液体段,该冷凝段连接于该蒸气段及该液体段之间,该液体段设有一毛细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一凹槽对应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的位置,该第二凹槽对应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及一第二热交换器,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一散热器管体及一第二散热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散热器及一第二散热器,该第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二散热器,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及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面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交换器为一导热板、一平板式热管、一均温板及一导热基座其中任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器是一散热鳍片组,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是一热管,该至少一散热器设置于远离该吸热段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散热器是一水冷排并具有一冷凝腔及一泵浦,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三端及一第四端,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连通该冷凝腔及该泵浦形成该第二工作介质的回路,该吸热段连接于该第三端、第四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交换器还具有一第三热交换器,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还具有一第三散热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还具有一第三散热器,该第三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三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及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该第三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面与该第三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蒸发器具有一第一蒸发器及一第二蒸发器,该至少一蒸发器管体具有一第一蒸发器管体及一第二蒸发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管体具有一第一散热器管体及一第二散热器管体,该至少一散热器具有一第一散热器及一第二散热器,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第一端、第二端连通该第一蒸发器,该第二蒸发器管体的第一端、第二端连通该第二蒸发器,该第一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一散热器,该第二散热器管体连接该第二散热器,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凹槽,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凹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交换器还具有一第三凹槽及一第四凹槽,第二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三凹槽,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四凹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热交换器具有一第一热交换器及一第二热交换器,该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分别还具有一第三凹槽,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供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及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及该第二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贴设,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供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贴设,该第一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及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凹槽,该第一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及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二凹槽,该第二蒸发器管体的冷凝段嵌设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三凹槽,该第二散热器管体的吸热段嵌设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三凹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交换器的第二侧面与该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一侧面相互对应贴设。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相流热传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液体段设有一毛细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30781.7A CN108282983B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30781.7A CN108282983B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82983A true CN108282983A (zh) | 2018-07-13 |
CN108282983B CN108282983B (zh) | 2020-03-10 |
Family
ID=62803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30781.7A Active CN108282983B (zh) | 2018-01-12 | 2018-01-12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28298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4137A (zh) * | 2019-04-19 | 2019-07-05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344754Y (zh) * | 2009-01-22 | 2009-11-11 | 浙江大学 | 汽液两相分离型重力热管散热器 |
CN201819597U (zh) * | 2010-08-20 | 2011-05-04 | 深圳市特安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 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 |
CN206670422U (zh) * | 2017-01-16 | 2017-11-2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环路热管结构 |
CN207706620U (zh) * | 2018-01-12 | 2018-08-07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
2018
- 2018-01-12 CN CN201810030781.7A patent/CN1082829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344754Y (zh) * | 2009-01-22 | 2009-11-11 | 浙江大学 | 汽液两相分离型重力热管散热器 |
CN201819597U (zh) * | 2010-08-20 | 2011-05-04 | 深圳市特安安防设备有限公司 | 压力驱动环路式热虹吸装置 |
CN206670422U (zh) * | 2017-01-16 | 2017-11-2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环路热管结构 |
CN207706620U (zh) * | 2018-01-12 | 2018-08-07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74137A (zh) * | 2019-04-19 | 2019-07-05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CN109974137B (zh) * | 2019-04-19 | 2024-05-17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282983B (zh) | 2020-03-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42103A (zh) | 高热流密度多孔热沉流动冷却装置 | |
WO2020155900A1 (zh) | 相变散热装置 | |
CN203163564U (zh) | 一种具有平板式蒸发器的环路重力热管传热装置 | |
CN108362144B (zh) | 复合平板热管 | |
CN100489434C (zh) | 适用于大功率高效热管散热器的板式整体结构散热方法及装置 | |
US10907910B2 (en) | Vapor-liquid phase fluid heat transfer module | |
CN108106473B (zh) | 汽液相流热传模块 | |
CN102261862B (zh) | 一种平板热管换热器 | |
CN211451987U (zh) | 热量传导装置 | |
CN111664733A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结合热管的散热装置 | |
CN209877718U (zh) | 相变散热装置 | |
CN207706620U (zh)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
CN102646651A (zh) | 薄型热板结构 | |
US10578368B2 (en) | Two-phase fluid heat transfer structure | |
CN201044553Y (zh) | 风冷式微槽群与热电组合激光器热控制系统 | |
CN108282983A (zh) | 两相流热传结构 | |
CN202142519U (zh) | 薄型热板结构 | |
CN104080313A (zh) | 散热模块 | |
CN207831995U (zh) | 汽液相流热传模块 | |
TWI640740B (zh) | Vapor-liquid flow heat transfer module | |
CN111059943A (zh) | 一种内套换热可制冷、热的回路热管 | |
CN201123204Y (zh) | 散热器 | |
CN108323099B (zh) | 翅片式热管耦合散热器 | |
CN112968008A (zh) | 基于脉动热管的数据中心芯片级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066756A (zh) | 一种利用环路热管换能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