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6877A -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6877A
CN108266877A CN201711384918.0A CN201711384918A CN108266877A CN 108266877 A CN108266877 A CN 108266877A CN 201711384918 A CN201711384918 A CN 201711384918A CN 108266877 A CN108266877 A CN 1082668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exhaust heat
regenerato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849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春路
刘洪鑫
曹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13849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66877A/zh
Publication of CN1082668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68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包括送风换热器、排风换热器、压缩机、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四通换向阀、制冷剂连接管、送风风机、排风风机、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及风管,并以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第一节流装置在制冷工况下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制热工况下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第二节流装置在制热工况下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制冷工况下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本发明符合环境友好型工质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循环效率。

Description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组,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新风空调机组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新风空调机组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过滤和热湿处理后,再输入到室内。但如果不采用排风热回收技术,新风的热湿处理将消耗大量的能源。
近年来兴起的热泵式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是一种新型的有源排风热回收技术,它使用有限的电能,通过制冷剂热泵循环回收排风的冷量和热量。夏季,送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排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经排风带走新风负荷和压缩机耗功。制热工况下,送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排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排风中的显热和潜热均被回收用于加热新风。其具有热回收效率高,适应温差范围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广受欢迎。
目前,制冷空调、热泵等行业大多采用CFC、HCFC类制冷剂,例如R134a、R410a等,但因为这些工质普遍具有较高的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全球变暖潜能值)和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臭氧层消耗潜能值),会逐渐被其他更环保的工质所代替。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自然工质,有着诸多优点:1.自然工质,环境性能良好,对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同时温室效应小(ODP=0,GWP=1);2.安全系数高,无毒不可燃,化学性能稳定;3.粘度低,具有优良的流动性及传热性;4.廉价,容易在自然界中获取。
另外,R134a等工质的临界温度在100℃左右,受临界温度和压缩机的限制,系统的冷凝温度通常不超过60℃,而由于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系统高压侧处于超临界状态,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的冷凝温度,可以很好的适应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冷凝温度偏高的问题。同时,二氧化碳放热过程的温度滑移可与变温热源较好匹配,缩小传热温差,提高系统循环效率。
中国专利CN 104019513A提出了一种热泵式新风换气机组,可以实现降温除湿以及热回收,过滤效率高,并且能够提供含氧量高的舒适空气,但是系统中未使用回热器、气液分离器,不适用于二氧化碳系统;中国专利CN 106671741A提出了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汽车空调系统,通过回收发动机余热驱动蒸汽压缩辅助过冷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循环,提高系统的能效,但只能制冷,不能制热;中国专利CN 106440115A提出了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与溶液除湿的空气温湿度调节系统,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同时对制冷热泵系统的温湿度实现独立控制,但仅能实现对新风的制冷除湿,但是无法加热新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对传统热泵式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制冷系统结构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从而提高系统的循环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包括送风换热器、排风换热器、压缩机、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四通换向阀、制冷剂连接管、送风风机、排风风机、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风管。所述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均具备互不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空气通道,所述回热器具备互不连通的两条制冷剂通道,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回热器的第一条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连通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送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四通换向阀、排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第一节流装置、回热器的第二条制冷剂通道、第二节流装置通过制冷剂连接管连通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送风换热器的空气通道通过风管与新风口、送风风机、送风口连通,构成送风通道,排风换热器的空气通道通过风管与排风风机、排风口、回风口连通,构成排风通道,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
具体而言,本发明中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各部件的连接方式如下:
所述空调机组上设置有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送风通道起始于新风口,终止于送风口,排风通道起始于回风口,终止于排风口,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不通过风管连通。
所述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均具备互不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空气通道,并且底部都有凝水盘。其中,送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和第二节流装置连通,送风换热器的空气通道通过风管与新风口和送风风机连通;排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和第一节流装置连通,排风换热器的空气通道通过风管与排风风机和排风口连通。
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回热器连通,排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连通,出口通过制冷机连接管与回热器连通。
所述回热器具备互不连通的两条制冷剂通道,其中一条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气液分离器出口和压缩机吸气口连通,另一条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两个节流装置连通。
所述四通换向阀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压缩机的排气口、送风换热器及排风换热器连通。
所述送风风机通过风管与送风换热器和送风口连通,所述排风风机通过风管与回风口和排风换热器连通。
所述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可以为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等制冷系统换热器。
所述节流装置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变节流面积的制冷系统节流装置,其中,第一节流装置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排风换热器和回热器连通,第二节流装置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送风换热器和回热器连通。
本发明中,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控制方法。具体为:第一节流装置在制冷工况下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制热工况下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第二节流装置在制热工况下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制冷工况下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
所述空调机组存在制冷,制热两种工况,其具体工作流程为:
制冷工况下,送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排风换热器作为气体冷却器;四通换向阀使气液分离器进口与送风换热器出口连通,压缩机排气口与排风换热器进口连通;第一节流装置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二节流装置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制冷剂循环为: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排风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回热器→第二节流装置→送风换热器→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压缩机。新鲜空气从新风口被吸入后,先经风管进入送风换热器被冷却除湿,然后经风管、送风机和送风口送入房间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室内排风从回风口被吸入后,经风管和排风风机进入排风换热器,吸收制冷剂冷凝热,然后通过风管至排风口排出。
制热工况下,送风换热器作为气体冷却器,排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四通换向阀使气液分离器进口与排风换热器出口连通,压缩机排气口与送风换热器进口连通;第二节流装置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一节流装置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制冷剂循环为:压缩机→四通换向阀→送风换热器→第二节流装置→回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排风换热器→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压缩机。新鲜空气从新风口被吸入后,先经风管进入送风换热器被加热,然后经风管、送风机和送风口送入房间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室内排风从回风口被吸入后,经风管和排风风机进入排风换热器,向制冷剂放热,然后通过风管至排风口排出。
本发明针对传统热泵式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制冷系统结构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一方面符合环境友好型工质的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二氧化碳的跨临界循环适应目前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冷凝温度偏高的问题,同时提高系统的循环效率。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对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制冷系统结构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具体为,第一,在压缩机吸气管上增加了回热器,用于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二,在压缩机排气管上增加了四通换向阀,通过改变四通换向阀的不同连接方式,可以实现新风空调机组制冷、制热两种工况的自主切换。第三,在四通换向阀和回热器之间设置气液分离器,用于调节循环的充注量。第四,位于制冷剂连接管上设有两个节流装置,使回热器无论制冷、制热都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控制方法为:制冷工况下,第一节流装置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二节流装置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制热工况下,第二节流装置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一节流装置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系统结构适用于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工质,环境性能良好,符合环境友好型工质的未来发展趋势;2.利用二氧化碳的跨临界循环特性,夏季可以得到更高的排风温度和更低的送风温度,解决传统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排风温度和送风温度都受限于冷凝温度过高的问题,同时可提高系统的循环效率,冬季也可以加热新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运行流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运行流程示意图。
图中1为送风换热器,2为排风换热器,3为压缩机,4A为第一节流装置,4B为第二节流装置,5为气液分离器,6为回热器,7为四通换向阀,8、9、10、11、12、13、14、15、16、17为制冷剂连接管,18为送风风机,19为排风风机,20为新风口,21为送风口,22为回风口,23为排风口,24、25、26、27、28、29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制冷工况),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机组的主要结构包括送风换热器1,排风换热器2,压缩机3,第一节流装置4A,第二节流装置4B,气液分离器5,回热器6,四通换向阀7,制冷剂连接管8、9、10、11、12、13、14、15、16、17,送风风机18,排风风机19,新风口20,送风口21,回风口22,排风口23,风管24、25、26、27、28、29。
本实施例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下:
空调机组上设置有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送风通道起始于新风口20,经风管24、送风换热器1的空气通道、风管25、送风风机18、风管26,终止于送风口21。排风通道起始于回风口22、经风管27、排风风机19、风管28、排风换热器2的空气通道、风管29,终止于排风口23。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不通过风管连通。
送风换热器1和排风换热器2均具备互不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空气通道,并且底部都有凝水盘。其中,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8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7与第二节流装置4B连通。送风换热器1的空气通道一端通过风管24与新风口20连通,送风换热器1的空气通道另一端通过风管24与送风风机18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3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4与第一节流装置4A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空气通道一端通过风管28与排风风机19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空气通道另一端通过风管29与排风口23连通。
压缩机3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1与回热器6连通,排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2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
其中,第一节流装置4A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4与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一节流装置4A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5与回热器6连通。第二节流装置4B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7与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二节流装置4B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6与回热器6连通。
气液分离器5的进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9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出口通过制冷机连接管10与回热器6连通。
回热器6具备互不连通的两条制冷剂通道。其中一条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0与气液分离器5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1与压缩机3吸气口连通。另一条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5与第一节流装置4A连通,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6与第二节流装置4B连通。
四通换向阀7具有四个接口,第一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9与气液分离器5的进口连通,第二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2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连通,第三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8与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四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3与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连通。
本实施例中,送风换热器1和排风换热器2,可以为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等制冷系统换热器。
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变节流面积的制冷系统节流装置。
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
制冷工况下,该空调机组的具体工作流程:
送风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排风换热器2作为气体冷却器;四通换向阀7使制冷剂连接管12与制冷剂连接管13连通,制冷剂连接管8与制冷剂连接管9连通;第一节流装置4A全开,保证回热器6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二节流装置4B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制冷剂循环:压缩机3→四通换向阀7→排风换热器2→第一节流装置4A→回热器6→第二节流装置4B→送风换热器1→四通换向阀7→气液分离器5→回热器6→压缩机3。新鲜空气从新风口20被吸入后,先经风管24进入送风换热器1被冷却除湿,然后经风管25、送风机18、风管26、送风口21送入房间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室内排风从回风口22被吸入后,经风管27、排风风机19、风管28进入排风换热器2,吸收制冷剂的热量,然后通过风管29至排风口23排出。
实施例2
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制热工况),结构和流程如图2所示,机组的主要结构包括送风换热器1,排风换热器2,压缩机3,第一节流装置4A,第二节流装置4B,气液分离器5,回热器6,四通换向阀7,制冷剂连接管8、9、10、11、12、13、14、15、16、17,送风风机18,排风风机19,新风口20,送风口21,回风口22,排风口23,风管24、25、26、27、28、29。
本实施例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下:
空调机组上设置有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送风通道起始于新风口20,经风管24、送风换热器1的空气通道、风管25、送风风机18、风管26,终止于送风口21。排风通道起始于回风口22、经风管27、排风风机19、风管28、排风换热器2的空气通道、风管29,终止于排风口23。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不通过风管连通。
送风换热器1和排风换热器2均具备互不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空气通道,并且底部都有凝水盘。其中,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8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7与第二节流装置4B连通。送风换热器1的空气通道一端通过风管24与新风口20连通,送风换热器1的空气通道另一端通过风管24与送风风机18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3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4与第一节流装置4A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空气通道一端通过风管28与排风风机19连通,排风换热器2的空气通道另一端通过风管29与排风口23连通。
压缩机3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1与回热器6连通,排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2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
其中,第一节流装置4A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4与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一节流装置4A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5与回热器6连通。第二节流装置4B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7与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二节流装置4B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6与回热器6连通。
气液分离器5的进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9与四通换向阀7连通,出口通过制冷机连接管10与回热器6连通。
回热器6具备互不连通的两条制冷剂通道。其中一条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0与气液分离器5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1与压缩机3吸气口连通。另一条制冷剂通道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5与第一节流装置4A连通,另一端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6与第二节流装置4B连通。
四通换向阀7具有四个接口,第一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9与气液分离器5的进口连通,第二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2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连通,第三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8与送风换热器1的制冷剂通道连通,第四接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13与排风换热器2的制冷剂通道连通。
本实施例中,送风换热器1和排风换热器2,可以为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等制冷系统换热器。
本实施例中,节流装置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变节流面积的制冷系统节流装置。
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
制热工况下,该空调机组的具体工作流程:
送风换热器1作为气体冷却器,排风换热器2作为蒸发器;四通换向阀7使制冷剂连接管12与冷剂连接管8连通,制冷剂连接管13与冷剂连接管9连通;第二节流装置4B全开,保证回热器6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一节流装置4A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制冷剂循环:压缩机3→四通换向阀7→送风换热器1→第二节流装置4B→回热器6→第一节流装置4A→排风换热器2→四通换向阀7→气液分离器5→回热器6→压缩机3。新鲜空气从新风口20被吸入后,先经风管24进入送风换热器1被加热,然后经风管25、送风机18、风管26、送风口21送入房间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室内排风从回风口22被吸入后,经风管27、排风风机19、风管28进入排风换热器2,向制冷剂放热,然后通过风管29至排风口23排出。
上述实施例中未完整展示制冷剂循环和风管的所有部件,实施过程中在制冷剂回路设置高压储液器、油分离、过滤器、干燥器等常见制冷辅件,在水管设置过滤器,杀菌装置等水处理附件,在风管设置过滤器,消声器,辅助加湿器,辅助加热器,杀菌装置等空气处理附件,选用不同的送风喷口和回风格栅,改变风机位置,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增加换热器,风机和风阀等,均不能视为对本发明进行了实质性改进,应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第一”、“第二”等词语的使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上对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外,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发明。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揭示,不脱离本发明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风换热器、排风换热器、压缩机、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四通换向阀、制冷剂连接管、送风风机、排风风机、新风口、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及风管;
所述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均具备互不连通的制冷剂通道和空气通道,
所述回热器具备互不连通的两条制冷剂通道,
所述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回热器的第一条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连通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送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四通换向阀、排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第一节流装置、回热器的第二条制冷剂通道、第二节流装置通过制冷剂连接管连通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送风换热器的空气通道通过风管与新风口、送风风机、送风口连通,构成送风通道,
排风换热器的空气通道通过风管与排风风机、排风口、回风口连通,构成排风通道,
二氧化碳作为循环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送风通道起始于新风口,终止于送风口,排风通道起始于回风口,终止于排风口,送风通道和排风通道不通过风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和第二节流装置连通,所述排风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和第一节流装置连通;
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回热器连通,排气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连通;
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四通换向阀连通,出口通过制冷机连接管与回热器连通;
所述回热器其中一条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气液分离器出口和压缩机吸气口连通,另一条制冷剂通道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两个节流装置连通;
所述四通换向阀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压缩机的排气口、送风换热器及排风换热器连通;
第一节流装置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排风换热器和回热器连通,第二节流装置通过制冷剂连接管与送风换热器和回热器连通;
所述送风风机通过风管与送风换热器和送风口连通,所述排风风机通过风管与回风口和排风换热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换热器和排风换热器底部都有凝水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换热器选自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
所述排风换热器选自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选自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所述第二节流装置选自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
7.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节流装置在制冷工况下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制热工况下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第二节流装置在制热工况下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制冷工况下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工况下,送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排风换热器作为气体冷却器;四通换向阀使气液分离器进口与送风换热器出口连通,压缩机排气口与排风换热器进口连通;第一节流装置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二节流装置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
制冷剂循环为:压缩机→四通换向阀→排风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回热器→第二节流装置→送风换热器→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压缩机。新鲜空气从新风口被吸入后,先经风管进入送风换热器被冷却除湿,然后经风管、送风机和送风口送入房间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
室内排风从回风口被吸入后,经风管和排风风机进入排风换热器,吸收制冷剂冷凝热,然后通过风管至排风口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热工况下,送风换热器作为气体冷却器,排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四通换向阀使气液分离器进口与排风换热器出口连通,压缩机排气口与送风换热器进口连通;第二节流装置全开,保证回热器能冷却气冷器出口的制冷剂,第一节流装置正常工作,用于控制系统高压;
制冷剂循环为:压缩机→四通换向阀→送风换热器→第二节流装置→回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排风换热器→四通换向阀→气液分离器→回热器→压缩机。新鲜空气从新风口被吸入后,先经风管进入送风换热器被加热,然后经风管、送风机和送风口送入房间或其他空气处理设备;
室内排风从回风口被吸入后,经风管和排风风机进入排风换热器,向制冷剂放热,然后通过风管至排风口排出。
CN201711384918.0A 2017-12-20 2017-12-20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Pending CN1082668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84918.0A CN108266877A (zh) 2017-12-20 2017-12-20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84918.0A CN108266877A (zh) 2017-12-20 2017-12-20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6877A true CN108266877A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72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84918.0A Pending CN108266877A (zh) 2017-12-20 2017-12-20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6687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45331A (zh) * 2019-04-03 2019-06-28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原保障集成式空调
WO2020064014A1 (zh) * 2018-09-30 2020-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温度管理系统
CN111442456A (zh) * 2020-04-23 2020-07-24 天津大学 一种高温co2空气源热泵的隔离病房排风系统
CN114608218A (zh) * 2022-03-23 2022-06-10 无锡中天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双热源耦合式热泵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2559A1 (de) * 2003-02-11 2004-08-26 Meltem Wärmerückgewinnung Gmbh & Co.Kg Luftaustauschvorrichtung
CN201954714U (zh) * 2011-02-17 2011-08-31 大连鸿源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回收空调排风的热泵系统
CN102767875A (zh) * 2011-05-06 2012-11-07 荣国华 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DE102012018666A1 (de) * 2012-09-21 2014-03-27 Hermes Electronic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Luftaustausch in Gebäuden
CN103994505A (zh) * 2014-04-01 2014-08-20 侴乔力 排风源热泵驱动新风的系统
CN107270696A (zh) * 2017-06-23 2017-10-20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co2跨临界热泵循环的干燥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72559A1 (de) * 2003-02-11 2004-08-26 Meltem Wärmerückgewinnung Gmbh & Co.Kg Luftaustauschvorrichtung
CN201954714U (zh) * 2011-02-17 2011-08-31 大连鸿源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回收空调排风的热泵系统
CN102767875A (zh) * 2011-05-06 2012-11-07 荣国华 热泵热回收空调机组
DE102012018666A1 (de) * 2012-09-21 2014-03-27 Hermes Electronic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Luftaustausch in Gebäuden
CN103994505A (zh) * 2014-04-01 2014-08-20 侴乔力 排风源热泵驱动新风的系统
CN107270696A (zh) * 2017-06-23 2017-10-20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co2跨临界热泵循环的干燥系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4014A1 (zh) * 2018-09-30 2020-04-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温度管理系统
CN110966792A (zh) * 2018-09-30 2020-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温度管理系统
CN110966792B (zh) * 2018-09-30 2021-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车辆温度管理系统
CN109945331A (zh) * 2019-04-03 2019-06-28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原保障集成式空调
CN109945331B (zh) * 2019-04-03 2023-11-24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原保障集成式空调
CN111442456A (zh) * 2020-04-23 2020-07-24 天津大学 一种高温co2空气源热泵的隔离病房排风系统
CN114608218A (zh) * 2022-03-23 2022-06-10 无锡中天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双热源耦合式热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79870A (zh) 一种带新风处理功能的温湿分控空调系统
CN105276736B (zh) 一种带冷凝再热的热泵型全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CN201285125Y (zh) 热管与热泵相结合的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CN108266877A (zh) 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CN205641658U (zh) 双源高效风水冷机组
CN105953469A (zh) 一种适用于严寒地区的热泵型排风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
CN106440433A (zh) 具有多制冷剂回路的高效空调机组
CN101216225A (zh) 一种双温冷水/冷风机组
CN103615836A (zh) 一种螺杆式全热回收风冷热泵空调机组
CN107178836A (zh) 一种设有双热交换芯的新风除湿系统
CN204612044U (zh) 一种微型直流变频空调
CN102628626A (zh) 一种空调除湿蒸发式冷凝三工况冷热水机组
CN105627470A (zh) 一种基于过冷再热的空调机组
CN206176840U (zh) 一种冷化霜式风能热泵
CN105020807A (zh) 过冷型热泵式溶液调湿与蒸发冷却复合的空调系统
CN103574967A (zh) 一种带防冻溶液再生装置的空调热泵机组
CN208832597U (zh) 一种全热交换便携式新风空调
CN203024477U (zh)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机组
CN106705298A (zh) 一种带排风热泵热回收的多联式新风空调机组及换热方法
CN109237683A (zh) 一种利用空调余热的加湿器及其加湿方法
WO2012075656A1 (zh) 空调机组
CN205980130U (zh) 制冷剂过冷热量再利用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
CN108443960A (zh) 一种带新风功能的多联式空调机组
CN208936579U (zh) 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新风空调系统
CN203595316U (zh) 一种螺杆式全热回收风冷热泵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