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0130A -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0130A
CN108260130A CN201611249153.5A CN201611249153A CN108260130A CN 108260130 A CN108260130 A CN 108260130A CN 201611249153 A CN201611249153 A CN 201611249153A CN 108260130 A CN108260130 A CN 108260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base station
value
planned
commun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491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60130B (zh
Inventor
贾洪潮
范永升
陈锋
何建国
黄震山
黄建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2491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601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60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01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601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01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其中,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对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将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根据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

Description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基站是无线网络的一种设备,为移动通信用户提供接入服务。由于用户的分布范围很广,从城市、郊区到偏远的农村都存在用户,但是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有限,因此无线网络的运营商都需要在广阔的区域部署很多基站,才能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作为基站开站前的一个步骤,在前期规划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会对后期站点开通后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规划得是否合理直接体现在各项指标和用户体验上。不合理的参数和邻区规划往往会导致切换、掉话等指标的异常。因此,参数和邻区的规划方法的优劣至关重要。在规划参数和邻区的过程中,每种参数规划大致原理相同,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例如,LTE网络的新站规划PCI(Physical Cell ID,物理小区标识),需要保证PCI的复用层数和复用距离,同时还要规避MOD 3和MOD30冲突等。
现有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技术存在如下问题:PCI、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TAC(Tracking Area Code、跟踪区域码)、LAC(LocationArea Code、位置区域码)、BSIC(Base Station Identity Code,基站识别码)等开站参数的规划过程大部分依靠人工判断,没有一套较为严谨的算法,无法满足批量开设基站的需求,也无法保证开站参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出错概率,站点开通后影响业务使用和网络指标。现有技术中对于开站邻区的规划也是如此,同频/异频邻区和异系统邻区的规划过程大部分依靠人工判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其中,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效率,并保证开站参数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中,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效率,并保证开站邻区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
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
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
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
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包括:
根据所述待规划基站的第一小区的相应开站参数的取值在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周围查找与所述第一小区的相应开站参数的取值相同的第二小区;
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
若是,则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得到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将每个第一小区与所述每个第一小区对应的第二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相加,得到每种组合下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否,则根据以下公式一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其中,Y表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L表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相对距离,μ表示角度系数,α表示所述第一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第二小区的角度的度数,β表示所述第二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第一小区的角度的度数。
可选地,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均以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方式确定的。
可选地,所述开站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者:
物理小区标识PCI、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跟踪区域码TAC、位置区域码LAC和基站识别码BSIC。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
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
若是,则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得到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可选地,所述当前小区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均以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方式确定的。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分组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
排列组合单元,用于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排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添加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再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再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并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再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再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开站参数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再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再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不仅能够提高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开站邻区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小区的覆盖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小区之间的重叠的覆盖区域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在小区之间没有重叠的覆盖区域时计算小区影响力数值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小区之间的重叠的覆盖区域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包括:
在步骤S101中,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
其中,所述开站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者:物理小区标识PCI、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跟踪区域码TAC、位置区域码LAC和基站识别码BSIC。例如,PCI指的是物理小区ID,作用相当于时分协议中的扰码的概念,用来区分小区,因为目前LTE组网是同频组网,所以区分小区必须是不同的PCI来区分。预设的PCI的取值个数由LTE网络协议规定的,PCI的取值个数共有504个,从0到503进行编号。具体地,PCI的取值个数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PCI=3*SSS+PSS,其中SSS是辅同步信号,共168组,从0至167进行编号,PSS是主同步信号,共3个,即0,1,2。那么通过公式正好得到504个PCI,其实反过来PCI/3即是mod3的来源,mod3干扰就是PCI除3之后的余数相同的概念,也就是PSS信号相同导致的干扰。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根据PCI的模3值(0,1,2)取PCI的模3值相邻的3个PCI为一组,这样就可得到168个PCI的取值分组。
接着,在步骤S102中,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
举例来说,在网络规划仿真软件中,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信息在待规划基站周围查找PCI取值与取值分组中PCI取值相同的小区,并确定该小区与待规划基站的距离,这样便可将该距离作为所述取值分组中PCI取值的复用距离。
紧接着,在步骤S103中,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
举例来说,取值分组中每个PCI取值可能对应有多个复用距离,根据取值分组中每个PCI取值对应的复用距离确定该取值分组最大的复用距离,并将该复用距离作为该取值分组对应的复用距离。然后,将每个取值分组对应的复用距离进行比较,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在开站参数为PCI时,待规划基站的待规划小区数量可能大于3个,因此可根据PCI取值的复用距离选择复用距离排在前面的几个取值分组分配给待规划基站。
然后,在步骤S104中,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
举例来说,根据PCI的模3值(0,1,2)取PCI的模3值相邻的3个PCI为一组时,按照排列组合的方式可得到6种组合。
再然后,在步骤S105中,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具体地,该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待规划基站的第一小区的相应开站参数的取值在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周围查找与所述第一小区的相应开站参数的取值相同的第二小区;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若是,则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得到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将每个第一小区与所述每个第一小区对应的第二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相加,得到每种组合下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其中,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均以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方式确定的。具体地,如图2所示,考虑到小区虽然具有方向性,但所述小区在较近的范围内,还是可以影响到周围全部方向上的小区。因此,针对单个小区,其覆盖范围被认为是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范围,即A+B的覆盖区域。A+B的覆盖区域视小区覆盖范围半径有所调整。一般情况下,A区域是B区域半径的一半左右(视B的半径而调整,B半径较大时,A小于一半)。A+B的覆盖区域的半径最大值不超过5km。藉此,在规划过程中能够准确对周围小区进行影响力的评价,这样会使得规划结果更加准确。
下面将详细描述如何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小区之间的重叠的覆盖区域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可统一使用平面计算几何的方式得出多边形的交集,再由交集多边形计算出面积。具体的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圆形区域简化为近似圆形的多边形,例如正12边形,将扇形区域也简化为多边形,例如三条边。
步骤二、设小区A1的圆形区域对应的多边形的顶点经纬度为A2={P1,P2,P3……Pm};设小区A1的扇形区域对应的多边形的顶点经纬度为A3={T1,T2,T3……Tn},其中,n和m为常数。
步骤三、设小区B1的圆形区域对应的多边形的顶点经纬度为B2={P1,P2,P3……Pi};设小区B1的扇形区域对应的多边形的顶点经纬度为B3={T1,T2,T3……Tj},其中,i和j为常数。
步骤四、根据计算几何多边形相交的算法,可以得到A2与B2的交集(如果存在)C1、A2与B3的交集(如果存在)C2。
步骤五、根据计算几何多边形相交的算法,可以得到最后K个重叠部分,其中,K为常数。
步骤六、对每一个重叠部分进行面积计算。利用凸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将多边形分解为多个三角形,从而计算得到重叠区域的总面积S。
具体地,该步骤包括:设最后的重叠区域F1={P1,P2,P3……Pm},F2={P1,P2,P3……Pn},…,Fk={P1,P2,P3…,Pi},那么重叠区域的总面积S=S1+S2+……Sk,其中,S1、S2…,Sk分别为重叠区域F1、F2…,Fk的面积。设重叠区域Fn的顶点的经纬度坐标分别为{(X1,Y1),(X2,Y2),……(Xm,Ym)}。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多边形的重叠区域Fn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再通过平面向量的外积求得相应的三角形的面积,最终得出重叠区域Fn的面积SΩ。具体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到重叠区域Fn的面积SΩ
其中,SΩ表示重叠区域Fn的面积,k表示常数,pk表示多边形重叠区域Fn的第k个顶点,pk+1表示多边形重叠区域Fn的第k+1个顶点,xk和yk分别为顶点pk的经纬度,xk+1和yk+1分别为顶点pk+1的经纬度。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否,则根据以下公式一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其中,Y表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L表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相对距离,μ表示角度系数,α表示所述第一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第二小区的角度的度数,β表示所述第二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第一小区的角度的度数。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在小区之间没有重叠的覆盖区域时计算小区影响力数值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小区C2和小区D1没有重叠的覆盖区域,小区C2相对小区D1的角度为α,小区D1相对小区C2的角度为β,小区C2和小区D1的相对距离为连结C2与D1的线段的长度。
举例来说,根据PCI的模3值(0,1,2)取PCI的模3值相邻的3个PCI为一组时,按照排列组合的方式可得到6种组合。将这6种组合分别分配给待规划基站的小区试用,并得到该组合下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的模三干扰情况。具体地,主要检查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待规划基站周围模三相同的小区,并计算得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待规划基站周围模三相同的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然后,将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相加,得到该组合下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最后,从6个组合中选择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最小的组合作为最终分配给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PCI。藉此,不仅能够筛选到合适的PCI,而且还能够避开小区的模三干扰。
最后,在步骤S106中,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具体地,从多种组合中选择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最小的组合作为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
本实施例通过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再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再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并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再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再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开站参数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包括:
在步骤S201中,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
举例来说,以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为中心,并以5km为半径,得到预设的圆形范围,然后,统计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所述圆形范围内所有的邻近的LTE小区。
接着,在步骤S202中,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具体地,该步骤包括:根据所述当前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若是,则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得到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其中,所述当前小区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均以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方式确定的,与上述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的覆盖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如何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根据所述当前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不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的情况下,则根据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的相对距离、所述当前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邻近小区的角度的度数和所述邻近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当前小区的角度的度数计算得到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具体的计算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当前小区和邻近小区的覆盖模型如图2所示。对于计算邻近小区与当前小区的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的过程中所包括的情形进行以下说明:
1、邻近小区为当前小区的同站同方向的小区时,那么它们的共同覆盖区域几乎是完全重叠的,此时面积最大,所以对于同站同方向的小区,小区影响力是最大的。这种情况不需再进行同覆盖区域计算,直接将小区影响力数值设成第一最大值。
2、邻近小区为当前小区的同站非同方向的小区时,那么它们的共同覆盖区域为图2中的A区域,也是比较大的。这种情况下,也不再进行同覆盖区域的面积的计算,直接将小区影响力数值设成第二最大值。
3、邻近小区为当前小区的非同站但相对方向的小区时,如图3所示,那么它们的共同的覆盖区域按实际情况,可能是圆形区域的部分,或圆形区域的部分加上扇形区域的部分,或扇形区域的部分。此情况下的小区影响力数值等于相同的覆盖区域的面积。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4、邻近小区为当前小区的非同站且不同方向的小区,那么它们的共同覆盖区域按实际情况,可能是圆形区域的部分,或扇形区域的部分,如图7所示。此情况下的小区影响力数值等于相同的覆盖区域的面积。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5、考虑到有些小区,虽然与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没有重叠的覆盖区域,但实际上还是会对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产生影响,作为补充,对于剩余的小区再有影响力计算,如上所述。
然后,在步骤S203中,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举例来说,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降序排列,得到降序排列结果。
最后,在步骤S204中,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举例来说,根据降序排列结果由高到低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加满要求的数量为止。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邻区规划涉及2G邻区、3G邻区和4G邻区,邻区的选择方案较为相似。另外,当待规划基站的主服务小区为室分小区时,为室分小区规划相邻小区的场景相对简单一点,仅按距离作为排序依据来选择相邻小区。当待规划基站的主服务小区为宏站小区时,并加周围的宏站小区作为相邻小区,具体的方法如上所述。
本实施例通过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再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再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不仅能够提高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开站邻区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计算,该值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法对于此小区的处理,例如数值很小,则认为可以不用考虑此小区带来的影响,甚至忽略不计。如果数值很大,则认为必须考虑,甚至是优先考虑。像PCI和邻区等规划中,对于同站小区是特别重视,且各小区因为距离,方向,覆盖距离等原因,都会对其影响力有所影响。其中,两个宏站小区之间的情况较为复杂,方向,天线角度,距离,功率,周围阻挡物等都会影响到小区影响力数值。为了简化模型,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只针对距离,方向,天线角度来评价。
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包括分组单元301、第一确定单元302、第二确定单元303、排列组合单元304、第三确定单元305和第四确定单元306,其中:
分组单元301,用于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
第一确定单元302,用于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
第二确定单元303,用于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
排列组合单元304,用于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
第三确定单元305,用于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第四确定单元306,用于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适用于以上实施例对应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可设置于网络规划仿真软件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分组单元301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第一确定单元302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第二确定单元303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排列组合单元304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第三确定单元305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第四确定单元306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开站参数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包括:处理器(processor)401、存储器(memory)402和通信总线403;
其中,所述处理器401和存储器402通过所述通信总线4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处理器401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402中的程序指令,以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包括第五确定单元501、第六确定单元502、排序单元503和添加单元504,其中:
第五确定单元501,用于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
第六确定单元502,用于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排序单元503,用于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添加单元504,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适用于以上实施例对应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可设置于网络规划仿真软件中。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第五确定单元501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第六确定单元502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排序单元503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添加单元504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不仅能够提高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开站邻区规划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图11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所述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包括:处理器(processor)601、存储器(memory)602和通信总线603;
其中,所述处理器601和存储器602通过所述通信总线603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处理器601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602中的程序指令,以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例如包括: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描述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和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等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
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
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
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
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包括:
根据所述待规划基站的第一小区的相应开站参数的取值在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周围查找与所述第一小区的相应开站参数的取值相同的第二小区;
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
若是,则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得到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将每个第一小区与所述每个第一小区对应的第二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相加,得到每种组合下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否,则根据以下公式一计算得到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其中,Y表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L表示所述第一小区与所述第二小区之间的相对距离,μ表示角度系数,α表示所述第一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第二小区的角度的度数,β表示所述第二小区的方向角相对于所述第一小区的角度的度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二小区的覆盖区域均以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方式确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站参数至少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者:
物理小区标识PCI、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跟踪区域码TAC、位置区域码LAC和基站识别码BSIC。
6.一种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
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小区的覆盖区域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判断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是否存在重叠的覆盖区域;
若是,则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计算得到所述重叠的覆盖区域的面积,从而得到所述当前小区与所述邻近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小区和所述邻近小区的覆盖区域均以圆形区域加上扇形区域的覆盖方式确定的。
9.一种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分组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个数对每种开站参数的取值进行分组,得到每种开站参数对应的多个取值分组;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个取值分组中每个取值的复用距离确定复用距离最大的取值分组;
排列组合单元,用于对所述取值分组中的取值进行排列组合,得到所述取值分组的多种组合;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取值分组的每种组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并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每种组合下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与所述待规划基站周围的小区之间的小区影响力数值之和确定最终分配给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小区的组合,从而实现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开站参数的规划。
10.一种基站的开站邻区的规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待规划基站在地图上的位置确定所述待规划基站的当前小区在预设范围内所有的邻近小区;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地图的数据确定所述当前小区分别与每个邻近小区的小区影响力数值;
排序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的大小对所述小区影响力数值进行排序,得到排序结果;
添加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排序结果将相应的邻近小区添加为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直到所述当前小区的相邻小区的数量满足预设数量为止。
CN201611249153.5A 2016-12-29 2016-12-29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2601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49153.5A CN108260130B (zh) 2016-12-29 2016-12-29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49153.5A CN108260130B (zh) 2016-12-29 2016-12-29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0130A true CN108260130A (zh) 2018-07-06
CN108260130B CN108260130B (zh) 2021-10-22

Family

ID=62721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49153.5A Active CN108260130B (zh) 2016-12-29 2016-12-29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6013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3711A (zh) * 2020-01-16 2020-04-28 杭州东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评分算法的5g开站核心参数自动规划方法
CN111542079A (zh) * 2020-04-30 2020-08-14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开通中匹配后台配置与实际站点的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25866A (zh) * 2021-10-12 2022-03-01 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 邻区规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3199A (zh) * 2008-05-15 2009-11-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分配小区的物理层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US20110110347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cells in an overlay network including macro cells and home cells
CN102421101A (zh) * 2011-12-31 2012-04-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物理小区标识的自配置方法
CN102647725A (zh) * 2011-02-17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邻区规划中确定邻小区优先级的方法和装置
CN10358191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lte网络中规划pci的方法和设备
CN103716801A (zh) * 2013-12-05 2014-04-09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物理小区标识pci分配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3199A (zh) * 2008-05-15 2009-11-1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分配小区的物理层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US20110110347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cells in an overlay network including macro cells and home cells
CN102647725A (zh) * 2011-02-17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邻区规划中确定邻小区优先级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21101A (zh) * 2011-12-31 2012-04-18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物理小区标识的自配置方法
CN10358191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lte网络中规划pci的方法和设备
CN103716801A (zh) * 2013-12-05 2014-04-09 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物理小区标识pci分配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3711A (zh) * 2020-01-16 2020-04-28 杭州东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评分算法的5g开站核心参数自动规划方法
CN111083711B (zh) * 2020-01-16 2022-06-28 杭州东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智能评分算法的5g开站核心参数自动规划方法
CN111542079A (zh) * 2020-04-30 2020-08-14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开通中匹配后台配置与实际站点的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42079B (zh) * 2020-04-30 2023-01-31 四川创智联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开通中匹配后台配置与实际站点的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125866A (zh) * 2021-10-12 2022-03-01 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 邻区规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0130B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60130A (zh) 基站的开站参数和开站邻区的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08260075A (zh) 一种基站部署位置的寻址方法及装置
CN105898762A (zh) 基站优化及部署方法和装置
CN110166943A (zh) 终端位置信息的处理方法
CN103822638B (zh) 用户位置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404752A (zh) 一种gsm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
CN111083711B (zh) 一种基于智能评分算法的5g开站核心参数自动规划方法
CN105828393B (zh) 一种系统间邻区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0335068A (zh) 一种商户聚集区域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9495897A (zh) Lte网络问题区域化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08235344A (zh) 一种适用于eSRVCC切换的邻区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6941682A (zh) 一种驻留高铁专网的终端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06937296A (zh) 一种部署蜂窝基站的方法及装置
CN108600945A (zh) 识别双卡终端智能卡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735717A (zh) 小区pci配置方法与系统
CN108416514A (zh)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邻区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06776902A (zh) 路径轨迹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7945446B (zh) 基于多源卫星的监测对森林热点进行识别的方法及设备
CN110475252A (zh) 基于用户行为判定的室分小区mr弱覆盖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1385805A (zh) 射频指纹信息库生成、栅格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5744533B (zh) 一种邻区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548035A (zh) 基站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09462855A (zh) 基站寻址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406301U (zh) 用于gsm网络频率规划的gsm网络信号质量检测装置
CN107708136A (zh) 一种高铁小区识别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