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9015B -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9015B
CN108229015B CN201711492148.1A CN201711492148A CN108229015B CN 108229015 B CN108229015 B CN 108229015B CN 201711492148 A CN201711492148 A CN 201711492148A CN 108229015 B CN108229015 B CN 1082290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ge
turbine
design
pressur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921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29015A (zh
Inventor
赵庆军
项效镕
张锴
唐菲
王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7114921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290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29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9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290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90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8Manufacturability analysis or optimisation for manufactur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在保证设计工况性能的同时提升了增压系统适应发动机变工况的能力,增强了其可靠性和高效性,并能给出可变增压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具体为:采用中线设计和分析方法,基于一维损失模型分析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的变工况特性,满足设计阶段快速分析性能和设计参数优化的要求;根据增压系统的变工况性能匹配要求优化两级压气机压比、涡轮膨胀比分配方案,保证压气机级的失速裕度和涡轮级的效率满足设计要求;基于非设计工况特性分析结果对压气机级内部件进行二次设计优化,进一步提升压气机级和涡轮级的变工况性能。本发明可用于高空环境下两级涡轮增压系统的方案设计和控制规律研究。

Description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属于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中,其作用是利用发动机气缸排出的废气做功,推动涡轮叶片做功,从而带动增压压气机工作,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和密度。涡轮增压器能够有效提升发动机的容积效率,提高发动机升功率,显著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尤其是能够保持发动机在较高海拔工作时的功率恢复。
对于航空活塞发动机,为了提高其实用升限,采用涡轮增压器成为其必然途径,增压器增压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发动机在高空的功率恢复能力。一般来说,单级增压可使发动机的功率恢复高度达到五千米左右,而一万米以上的高空功率恢复则需要采用两级增压。
由于高空大气压力低、密度小的特点,涡轮增压压气机的进气条件随海拔高度发生明显变化,海拔一万米高空的大气压力仅为海平面位置的四分之一左右,这就要求涡轮增压器必须能够在很大的转速范围内稳定工作。相较于车用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进气条件的变化使得两级增压的流量、功率匹配更加困难,限制了增压器的稳定工作范围。为了满足起飞、巡航、降落等工作条件下航空活塞发动机输出功率的按需调节,涡轮增压器设计或选型时必须对其变工况匹配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两级增压压气机、涡轮等部件压比、流量、功率的匹配控制方法。
获得增压器部件变工况特性的方法一般有两种:试验数据插值和损失模型计算。第一种方法适用于某一确定几何的部件,根据其部分工况的试验数据插值得到目标工况点的性能参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变工况条件下的增压器匹配性能,初步验证增压器选型的可靠性。而第二种方法基于大量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的通用损失模型,根据假定的部件几何分析其流动损失、效率、进出口参数等,便于对增压器的部件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给出增压器的初步设计可行性方案。本发明采用第二种方法。
发明内容
在航空活塞发动机总体设计阶段,为了根据发动机的功率调节需求对增压器进行优化设计,并给出起飞、巡航、降落等工作条件下的发动机增压系统调节控制方法,使得涡轮增压器在高空大气压力以及变工况条件下能够在较大转速范围内稳定工作,本发明基于压气机和废气涡轮中线设计和分析,提出了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设计目标,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SS1.根据初步分配的两级压气机压比设计压气机级
首先,选定两级涡轮增压器压气机的设计工况,根据初步给定的压比分配比例确定两级压气机的总压比ε,其中两级压气机压比的初步分配按照与压气机进口温度的平方根呈反比的原则进行,即
ε=ε1ε2 (1)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21
其中,ε为两级压气机的总压比,ε1和ε2分别为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压比,Tc1和Tc2分别为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进口总温。
其次,根据各级压气机的进口条件、增压空气质量流量、总静压比分别进行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一维中线设计,得到两级压气机叶轮、扩压器和蜗壳的基本几何参数。
再次,基于上述过程得到的压气机级的几何参数,对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分别进行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到其通用特性曲线。
SS2.计算压气机级的变工况性能并优化两级压气机的压比分配
子步骤1,给定待分析各目标工况的发动机目标增压压力、增压空气质量流量,确定待分析各目标工况下各级压气机的进口气流参数,对步骤SS1设计的压气机级进行一维中线分析,得到各目标工况下两级压气机的级效率、压比、出口气流参数、耗功率等。
子步骤2,确定各目标工况点在压气机级通用特性曲线上的位置,计算其失速裕度,并据此调整步骤SS1中的两级设计压比分配比例。
子步骤3,根据新的两级压气机压比分配重复压气机级中线设计,并进行压气机级内部件二次优化设计,应用中线分析方法计算级的变工况特性,直至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在各目标工况下的失速裕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取大于20%)。
SS3.根据初步分配的两级涡轮膨胀比设计涡轮级
子步骤1,根据两级压气机的转速、耗功以及发动机排气压力、排气温度等确定两级废气涡轮的设计目标参数,同时根据两级涡轮的分布形式以及初步给定的两级涡轮的膨胀比分配比例,确定各级涡轮的膨胀比,其中两级涡轮的初步膨胀比分配按照与进口总温和功率正相关的原则进行,即: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41
上式中: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42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43
分别为两级涡轮的初步膨胀比,Tt1和Tt2分别为两级涡轮的进口总温,Wt1和Wt2分别为两级涡轮的单位质量流量输出功率。
子步骤2,根据各级涡轮的进口条件、膨胀比、转速、输出功率等参数分别进行高压级涡轮和低压级涡轮的一维中线设计,得到涡轮转子、喷嘴、蜗壳等的基本几何参数。
子步骤3,基于上述过程得到的涡轮级的几何参数,对低压级涡轮和高压级涡轮分别进行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到其通用特性曲线。
SS4.计算涡轮级的变工况性能并优化两级涡轮的膨胀比分配
子步骤1,给定待分析目标工况的发动机目标增压压力、增压空气流量,根据发动机缸内燃烧仿真分析得到发动机排气压力、温度,确定涡轮的进口气流参数。
子步骤2,根据上述过程得到的压气机转速、涡轮进口气流参数以及涡轮几何参数,对两级废气涡轮进行一维中线分析,得到该工况下的涡轮级效率、流量、输出功率等。
子步骤3,确定各目标工况点在涡轮级通用特性曲线图上的位置,判断其工况点位于等转速线上最高效率点的大流量一侧还是小流量一侧,并据此调整步骤SS3中的两级涡轮设计膨胀比分配比例。
子步骤4,根据新的两级涡轮设计膨胀比重复涡轮级中线设计,并进行级内部件二次优化设计,应用中线分析方法计算涡轮级的变工况特性,直至两级涡轮均在各目标工况下均处于等速度线上效率较高的区域(一般取95%-100%最高效率范围)。
优选地,在步骤SS1至SS4中的一维中线设计具体步骤如下:
在级的流道中,假设一条中心流线,用该流线上的气流参数代表流道截面上的平均气流参数,以该中心流线气流参数为依据进行级的设计,称为一维中线设计方法。对于压气机级的设计,包含叶轮、扩压器、蜗壳三个主要部件进出口位置的气流参数计算。其中叶轮的设计首先假设初始效率,得到初始叶轮几何参数,然后利用损失模型计算得到新的叶轮效率,经过对效率的多次迭代得到最终的叶轮几何参数。无叶扩压器采用等宽度的径向分布,为了得到其出口气流参数,采用龙格库塔推进方法,求解简化的质量、动量、状态和能量方程组。蜗壳的几何参数设计依据等环量周向分布的原则,为了得到其出口气流参数,根据损失模型求得蜗壳总压损失系数。对于涡轮级的设计,包含转子、喷嘴、蜗壳三个主要部件进出口位置的气流参数计算。其中转子的设计与压气机级的叶轮设计方法类似,假设效率初始值,利用损失模型得到效率迭代值,重复迭代过程直至收敛,从而确定转子几何参数。喷嘴和蜗壳的几何参数设计基于总压损失经验公式,根据等环量计算得到。
在步骤SS1至SS4中的一维中线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以中心流线的气流参数为依据进行级的特性分析,称为一维中线分析方法。对于压气机级,同样包含叶轮、扩压器和蜗壳三部分的计算。其中叶轮的分析假设叶轮出口流量系数初始值,根据损失和落后角模型得到出口流量系数迭代值,重复迭代过程直至收敛,最终得到待分析工况的叶轮出口气流参数。无叶扩压器和蜗壳的分析方法与中线设计中所述一致。对于涡轮级,包含转子、喷嘴、蜗壳三个部件的计算。其中转子的分析假设转子出口周向速度初始值,根据损失模型得到出口周向速度迭代值,重复迭代过程至收敛,最终给出转子出口的气流参数。喷嘴和蜗壳的计算方法与中线设计中所述一致。
优选地,步骤SS1中,两级压气机的总压比ε,根据目标增压压力和低压级压气机的进口条件确定;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进口总温Tc1、Tc2,分别根据压气机进口气流条件和级间冷却出口温度确定。
优选地,步骤SS2的子步骤2中,若低压级压气机失速裕度偏小则减小低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1,若高压级压气机失速裕度偏小则增大低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1
进一步地,步骤SS2的子步骤2中,改变低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1采用等比例变化的方式,每次增加或减小低压级压气机设计压比ε1的1%,然后根据总压比不变原则得到高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2
优选地,步骤SS2的子步骤3中,压气机级内部件二次优化设计按照如下方法进行:
在上述设计压比分配优化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压气机级的设计,为了发挥压气机级内部件对级变工况性能的调节作用,在完成中线设计之后对级内部件进行二次设计,然后再进入变工况特性分析阶段。具体来说,二次设计是对蜗壳进行重新设计,选取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下的蜗壳进口平均气流参数对蜗壳几何参数进行匹配设计,这样可以避免在部分工况下由于蜗壳流动损失过大而导致级效率明显下降。本专利以蜗壳进口气流角度作为依据,求得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下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二次设计的蜗壳进口气流角。其中各工况的权重比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给出。其平均气流角计算方法由公式(3)和(4)给出: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61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62
式中K1为各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Cu3为蜗壳进口气流的周向速度,Cm3为径向速度,n为起飞工况的数量,β3为平均气流角度,atan表示反正切函数,K1,cruise为巡航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K1,takeoff为起飞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
优选地,步骤SS3的子步骤1中废气涡轮的设计目标参数包括涡轮进口总温、总压,涡轮出口静压,两级涡轮各自的转速、输出功率。
优选地,步骤SS3的子步骤1中,若两级涡轮并联设置,则进口总温一致,均等于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平均温度;若两级涡轮串联设置,高压级涡轮进口总温与发动机气缸排气平均温度一致,低压级涡轮进口总温与高压级涡轮的排气总温一致。
优选地,步骤SS4的子步骤3中,若低压级涡轮的工况点明显偏向大流量一侧,则增大低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反之则减小低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若高压级涡轮的工况点明显偏向大流量一侧,则增大高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反之则减小高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
进一步地,步骤SS4的子步骤3中,改变涡轮的设计膨胀比采用等比例变化的方式,每次增加或减小设计膨胀比1%,同时需要保证两级涡轮的总膨胀比满足安全排气要求。
优选地,步骤SS4的子步骤4中涡轮级内部件二次设计按如下方法进行:
在上述设计膨胀比分配优化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涡轮级的设计,为了发挥涡轮级内部件对级变工况性能的调节作用,在完成中线设计之后对级内部件进行二次设计,然后再进入变工况特性分析阶段。具体来说,二次设计是对喷嘴进行重新设计,主要是调节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度,选取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下的转子进口平均气流参数对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度进行匹配设计,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工况下由于转子前缘攻角过大或过小导致的级效率明显下降。本专利以转子进口周速系数为依据,求得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二次设计的转子进口周速系数,再根据式(6)得到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的二次设计值。其中各工况的权重比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给出,本权利要求中巡航工况占比0.8,各海拔高度起飞工况权重相同。其平均周速系数计算方法由公式(7)和(8)给出: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81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82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83
式中α4为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β4A为转子进口几何角,一般取零度,i4,ideal为转子进口理想攻角,一般取-20至-40度。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86
为转子进口周速系数,Cu4为转子进口气流周向速度,u4为转子进口旋转切线速度,n为起飞工况的数量,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84
为巡航工况下转子进口周速系数,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085
为起飞工况下转子进口周速系数。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其具体优点表现为:1.实现了适用于高空环境的两级涡轮增压器在设计阶段的部件匹配性能分析和优化,相较于传统的增压器方案设计方法,能够考虑高空变海拔、起飞巡航等复杂工况下的动力特性对增压能力的不同要求,得到综合多种工况性能的匹配设计方案;2.根据不同工况下的部件特性分析结果,可以给出可变增压系统中进气旁通、废气放气等调节机构的控制规律;3.采用一维损失模型对压气机和涡轮的特性进行快速预测,相较于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方法,能够快速分析不同设计方案的部件匹配性能,并给出相应的部件优化设计方向;4.将增压系统方案优化与部件设计参数优化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级内部件设计参数对系统变工况性能的调节作用,提高了压气机和涡轮等部件的设计方案可行性。
本发明针对两级涡轮增压器,考虑其变海拔高度起飞、巡航等复杂工况的增压需求,实现了两级可变增压系统的多工况匹配设计,并给出了其控制规律,相较于传统的增压系统设计方法,有效提高了部件的设计可行性。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采用中线分析方法,基于一维损失模型分析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的变工况特性,相较于传统系统设计方法中的零维部件模型,在满足设计阶段分析速度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精度;二、根据增压系统的变工况性能匹配要求对部件设计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更加有利的两级压气机压比、涡轮膨胀比分配方案,并对压气机级的蜗壳和涡轮级的喷嘴进行二次设计优化,在保证设计点性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变工况性能,增强了增压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两级涡轮增压系统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图2a是两级废气涡轮串联式的增压系统示意图,图2b是两级废气涡轮并联式的增压系统示意图。两种系统的不同之处仅在低压级废气涡轮进口端的接入位置,串联方式下低压级废气涡轮由高压级出口端接入,而并联方式下低压级涡轮直接由发动机排气端接入。
图3是低压级压气机的通用特性曲线图,图4是高压级压气机的通用特性曲线图。图中折合转速和折合流量均根据海平面标准大气状况(压力101325Pa,温度288.15K)给出,图中压比为级出口的静压与进口总压之比,效率为级的绝热效率。
图5是低压级涡轮的通用特性曲线图,图6是高压级涡轮的通用特性曲线图。图中折合转速和折合流量均根据海平面标准大气状况(压力101325Pa,温度288.15K)给出,图中膨胀比为级的进口总压与出口静压之比,效率为级的绝热效率。
图7是低压级压气机的变工况工作线,图8时高压级压气机的变工况工作线。图中方点连线表示不同海拔高度下起飞工况的工作线,图中圆点表示巡航工况的工作点位置,各工况点的选取与表1中一致。
图9是低压级涡轮的变工况工作线,图10是高压级涡轮的变工况工作线。图中方点连线表示不同海拔高度下起飞工况的工作线,图中圆点表示巡航工况的工作点位置,各工况点的选取与表1中一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增压器匹配设计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一、压气机几何参数初步设计
1)选定增压器压气机的设计工况,包含设计进口条件、质量流量、目标增压压力等。其中设计进口条件取目标发动机的巡航高度处的大气环境条件,压气机的质量流量由发动机的巡航最大功率决定,目标增压压力则根据发动机的曲轴转速、气缸排量和发动机进气温度等计算得到。根据初步给定的压比分配比例确定两级压气机的总静压比。其中两级压比的初步分配是按照与进口温度的平方根呈反比的原则进行,即
ε=ε1ε2 (1)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01
上式中的ε为两级总压比,由目标增压压力和增压压气机进口条件决定;Tc1和Tc2为两级进口总温,分别由增压压气机进口条件和级间冷却出口温度决定。
2)根据进口条件、质量流量、总静压比分别进行低压级和高压级压气机的一维中线设计,得到压气机叶轮、扩压器和蜗壳的基本几何参数。其中低压级的进口总温和总压由设计工况海拔高度下的大气环境条件决定,而高压级的进口条件则由级间冷却器出口的空气参数决定。基于上述过程得到的压气机级的几何参数,对低压级和高压级压气机分别进行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到其通用特性曲线,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特性曲线以折合流量和压比作为坐标轴,在图中绘制不同折合转速下的性能曲线以及效率等值线。
步骤二、压气机级变工况特性分析和设计参数优化
1)给定待分析工况的发动机目标增压压力、增压空气流量,确定压气机进口气流参数。初步选定低压级和高压级压气机的转速,根据步骤一得到的压气机几何参数以及待分析工况的压气机流量进行一维中线分析,得到该工况下两级压气机的级效率、压比、出口气流参数、耗功率等。判断高压级压气机出口空气压力是否达到待分析工况的目标要求,若低于目标压力则增加压气机转速,若高于目标压力则减小压气机转速,迭代计算至高压级出口压力达到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两级压气机的流量匹配性能较好,一般按照同样的设计转速比例选取低压级和高压级转速。
2)确定各工况点在压气机级通用特性曲线上的位置,计算其失速裕度,并据此调整步骤一中的两级设计压比分配比例。若低压级失速裕度偏小则减小低压级设计压比,若高压级失速裕度偏小则增大低压级设计压比。其中改变设计压比采用等比例变化的方式,每次增加或减小低压级设计压比1%,然后根据总压比不变原则得到高压级设计压比。根据新的两级压气机压比分配重新进行压气机级中线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整设计压比过程中,须保证各级压气机压比低于一定的安全值(由各级压气机进口条件决定),否则会导致叶轮切线速度过大,给气动和强度设计造成很大困难。
3)根据上轮迭代过程的特性分析,求得各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度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二次设计的蜗壳进口气流角,对压气机级的蜗壳进行重新设计。其中各工况的权重比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给出,本实施方式中巡航工况占比0.8,各海拔高度起飞工况权重相同。其平均气流角计算方法由公式(3)和(4)给出。式中K1为各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Cu3为蜗壳进口气流的周向速度,Cm3为径向速度,n为起飞工况的数量,β3为平均气流角度。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21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22
4)根据压气机级中线设计和蜗壳二次设计结果,重复步骤二的1)2)3)内容,直至低压级和高压级压气机在各目标工况下的失速裕度均满足设计要求(取大于20%)
步骤三、废气涡轮几何参数级初步设计
1)根据设计工况下压气机的性能参数给出废气涡轮的设计目标参数,包括涡轮进出口条件、两级涡轮各自的转速、输出功率。其中涡轮的进口气流参数根据发动机缸内燃烧仿真分析得到,涡轮进口总温、总压由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的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决定,涡轮出口静压与发动机设计工况海拔高度下的大气环境压力一致,两级涡轮的转速、输出功率分别对应于低压级和高压级压气机的转速、耗功。初步选定两级涡轮的分布形式:串联或并联(如附图2所示),根据初步给定的膨胀比分配比例确定各级膨胀比。其中初步膨胀比分配按照与进口总温和功率正相关的原则进行,即: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31
上式中Tt1和Tt2分别为两级涡轮的进口总温,Wt1和Wt2分别为两级涡轮的单位质量流量输出功率。对于并联两级,进口总温一致,均等于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平均温度;对于串联两级,高压级涡轮进口总温与发动机气缸排气平均温度一致,而低压级涡轮进口总温需要根据高压级涡轮的排气总温确定。
2)根据进口条件、膨胀比、转速、输出功率等参数分别进行高压级和低压级涡轮的一维中线设计,得到涡轮转子、喷嘴、蜗壳等的基本几何参数。验证涡轮流量是否小于压气机总流量,低压级涡轮排气压力是否高于设计工况的大气环境压力,若不符合这两项要求则重新选取废气涡轮设计参数,重复中线设计过程直至满足要求。对低压级和高压级涡轮分别进行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到其通用特性曲线,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中特性曲线以折合流量和压比作为坐标轴,在图中绘制不同折合转速下的性能曲线以及效率等值线。
步骤四、涡轮级变工况特性分析和设计参数优化
1)给定待分析工况的发动机目标增压压力、增压空气流量,根据发动机缸内燃烧仿真分析得到发动机排气压力、温度,确定涡轮的进口气流参数。初步选定涡轮膨胀比,根据上述过程得到的压气机转速、涡轮进口气流参数以及步骤三得到的涡轮几何参数,对两级废气涡轮进行一维中线分析,得到该工况下的涡轮级效率、流量、输出功率等。判断两级涡轮的输出功率是否满足压气机的耗功要求,若低于压气机的目标耗功则增加涡轮膨胀比,若高于压气机的目标耗功则减小涡轮膨胀比,迭代计算至两级涡轮输出功率等于对应压气机级的耗功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两级串联涡轮,先对高压级涡轮膨胀比进行迭代计算,待收敛后再进行低压级涡轮的计算。
2)确定各工况点在涡轮级通用特性曲线图上的位置,判断其工况点位于等转速线上最高效率点的大流量一侧还是小流量一侧,并据此调整步骤二中的两级涡轮设计膨胀比分配比例。若低压级涡轮的工况点明显偏向大流量一侧,则增大低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反之则减小低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若高压级涡轮的工况点明显偏向大流量一侧,则增大高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反之则减小高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其中改变设计膨胀比采用等比例变化的方式,每次增加或减小设计膨胀比1%,同时需要保证两级总膨胀比满足安全排气要求。根据新的两级涡轮设计膨胀比重新进行涡轮级中线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整设计膨胀比过程中,须保证两级涡轮的总膨胀比低于一定的安全值(由发动机排气压力与目标高度下大气环境压力的比值决定),否则会导致废气倒流等问题。其中总膨胀比的意义是:对于串联涡轮,指的是高压级涡轮进口与低压级涡轮出口的总静压比;对于并联涡轮,指的是两级涡轮各自的进口与出口的总静压比。
3)根据上轮迭代过程的特性分析,求得各工况下转子进口周速系数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二次设计的转子进口周速系数,再根据式(6)得到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的二次设计值,对喷嘴进行重新设计。其中各工况的权重比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给出,本实施方式中巡航工况占比0.8,各海拔高度起飞工况权重相同。其平均周速系数计算方法由公式(7)和(8)给出。式中α4为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β4A为转子进口几何角,取零度,i4,ideal为转子进口理想攻角,取-20。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41
为转子进口周速系数,Cu4为转子进口气流周向速度,u4为转子进口旋转切线速度,n为起飞工况的数量。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51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52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53
4)根据新的涡轮级中线设计和喷嘴二次设计结果,重复步骤四的(1)(2)(3)内容,直至两级涡轮均在各目标工况下均处于等速度线上效率较高的区域(取95%-100%最高效率范围)。
应用本实施方式所述方法进行某两级涡轮增压器的匹配设计,对于图2a所示的典型串联式两级涡轮的情况,结果如图3-10所示。从图7-10可以看出,利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得到的增压器设计方案中压气机和涡轮的变工况工作线均位于效率较高,且安全可靠运行的区域。此外,由设计方案的变工况分析还可以得到如表1所示的调节阀开度控制规律。
表1变海拔高度工况调节阀开度控制规律
Figure BDA0001535769200000154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2)

1.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SS1.根据初步分配的两级压气机压比设计压气机级
子步骤1,选定两级涡轮增压器压气机的设计工况,根据初步给定的压比分配比例确定两级压气机的总压比ε,其中两级压气机压比的初步分配按照与压气机进口温度的平方根呈反比的原则进行,即
ε=ε1ε2 (1)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11
其中,ε为两级压气机的总压比,ε1和ε2分别为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压比,Tc1和Tc2分别为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进口总温;
子步骤2,根据各级压气机的进口条件、增压空气质量流量、子步骤1所确定的总压比分别进行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一维中线设计,得到两级压气机的叶轮、扩压器和蜗壳的基本几何参数;
子步骤3,基于子步骤2中得到的压气机级的几何参数,对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分别进行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到其通用特性曲线;
SS2.计算压气机级的变工况性能并优化两级压气机的压比分配
子步骤1,给定待分析各目标工况的发动机目标增压压力、增压空气质量流量,确定待分析各目标工况下各级压气机的进口气流参数,对步骤SS1设计的压气机级进行一维中线分析,得到各目标工况下两级压气机的级效率、压比、出口气流参数、耗功率;
子步骤2,确定各目标工况点在压气机级通用特性曲线上的位置,计算其失速裕度,并据此调整步骤SS1中的两级设计压比分配比例;
子步骤3,根据新的两级压气机压比分配重复压气机级中线设计,并进行压气机级内部件二次优化设计,应用中线分析方法计算级的变工况特性,直至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在各目标工况下的失速裕度均满足设计要求;
SS3.根据初步分配的两级涡轮膨胀比设计涡轮级
子步骤1,根据两级压气机的转速、耗功以及发动机排气压力、排气温度确定两级废气涡轮的设计目标参数,同时根据两级涡轮的分布形式以及初步给定的两级涡轮的膨胀比分配比例,确定各级涡轮的膨胀比,其中两级涡轮的初步膨胀比分配按照与进口总温和功率正相关的原则进行,即: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21
上式中: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22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23
分别为两级涡轮的初步膨胀比,Tt1和Tt2分别为两级涡轮的进口总温,Wt1和Wt2分别为两级涡轮的单位质量流量输出功率;
子步骤2,根据各级涡轮的进口条件、膨胀比、转速、输出功率分别进行高压级涡轮和低压级涡轮的一维中线设计,得到涡轮转子、喷嘴、蜗壳的基本几何参数;
子步骤3,基于上述过程得到的涡轮级的几何参数,对低压级涡轮和高压级涡轮分别进行变工况特性分析,得到其通用特性曲线;
SS4.计算涡轮级的变工况性能并优化两级涡轮的膨胀比分配
子步骤1,给定待分析目标工况的发动机目标增压压力、增压空气流量,根据发动机缸内燃烧仿真分析得到发动机排气压力、温度,确定涡轮的进口气流参数;
子步骤2,根据上述过程得到的压气机转速、涡轮进口气流参数以及涡轮几何参数,对两级废气涡轮进行一维中线分析,得到该工况下的涡轮级效率、流量、输出功率;
子步骤3,确定各目标工况点在涡轮级通用特性曲线图上的位置,判断其工况点位于等转速线上最高效率点的大流量一侧还是小流量一侧,并据此调整步骤SS3中的两级涡轮设计膨胀比分配比例;
子步骤4,根据新的两级涡轮设计膨胀比重复涡轮级中线设计,并进行级内部件二次优化设计,应用中线分析方法计算涡轮级的变工况特性,直至两级涡轮均在各目标工况下均处于等速度线上效率较高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1至SS4中的一维中线设计方法具体如下:
--对于压气机级的设计,包含叶轮、扩压器、蜗壳三个主要部件进出口位置的气流参数计算,其中:
叶轮设计首先假设初始效率,得到初始叶轮几何参数,然后利用损失模型计算得到新的叶轮效率,经过对效率的多次迭代得到最终的叶轮几何参数;
无叶扩压器采用等宽度的径向分布,为了得到其出口气流参数,采用龙格库塔推进方法,求解简化的质量、动量、状态和能量方程组;
蜗壳的几何参数设计依据等环量周向分布的原则,为了得到其出口气流参数,根据损失模型求得蜗壳总压损失系数;
--对于涡轮级的设计,包含转子、喷嘴、蜗壳三个主要部件进出口位置的气流参数计算,其中:
转子的设计与压气机级的叶轮设计方法类似,假设效率初始值,利用损失模型得到效率迭代值,重复迭代过程直至收敛,从而确定转子几何参数;
喷嘴和蜗壳几何参数设计基于总压损失经验公式,根据等环量计算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1至SS4中的一维中线分析方法具体如下:
--对于压气机级,同样包含叶轮、扩压器和蜗壳三部分的计算,其中:
叶轮的分析假设叶轮出口流量系数初始值,根据损失和落后角模型得到出口流量系数迭代值,重复迭代过程直至收敛,最终得到待分析工况的叶轮出口气流参数;
无叶扩压器和蜗壳的分析方法与中线设计中所述一致;
--对于涡轮级,包含转子、喷嘴、蜗壳三个部件的计算,其中:
转子的分析假设转子出口周向速度初始值,根据损失模型得到出口周向速度迭代值,重复迭代过程至收敛,最终给出转子出口的气流参数;
喷嘴和蜗壳的计算方法与中线设计中所述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1中,两级压气机的总压比ε,根据目标增压压力和低压级压气机的进口条件确定;低压级压气机和高压级压气机的进口总温Tc1、Tc2,分别根据压气机进口气流条件和级间冷却出口温度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2的子步骤2中,若低压级压气机失速裕度偏小则减小低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1,若高压级压气机失速裕度偏小则增大低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2的子步骤2中,改变低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1采用等比例变化的方式,每次增加或减小低压级压气机设计压比ε1的1%,然后根据总压比不变原则得到高压级压气机的设计压比ε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2的子步骤3中,压气机级内部件二次优化设计按照如下方法进行:
对于压气机级,二次设计是对蜗壳进行重新设计,选取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下的蜗壳进口平均气流参数对蜗壳几何参数进行匹配设计;
以蜗壳进口气流角度作为依据,求得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下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二次设计的蜗壳进口气流角,其中各工况的权重比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给出,其平均气流角计算方法由公式(3)和(4)给出: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51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52
式中K1为各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Cu3为蜗壳进口气流的周向速度,Cm3为径向速度,n为起飞工况的数量,β3为平均气流角度,atan表示反正切函数,K1,cruise为巡航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K1,takeoff为起飞工况下蜗壳进口气流角的正切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3的子步骤1中废气涡轮的设计目标参数包括涡轮进口总温、总压,涡轮出口静压,两级涡轮各自的转速、输出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3的子步骤1中,若两级涡轮并联设置,则进口总温一致,均等于发动机气缸排气歧管平均温度;若两级涡轮串联设置,高压级涡轮进口总温与发动机气缸排气平均温度一致,低压级涡轮进口总温与高压级涡轮的排气总温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4的子步骤3中,若低压级涡轮的工况点明显偏向大流量一侧,则增大低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反之则减小低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若高压级涡轮的工况点明显偏向大流量一侧,则增大高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反之则减小高压级涡轮的设计膨胀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4的子步骤3中,改变涡轮的设计膨胀比采用等比例变化的方式,每次增加或减小设计膨胀比1%,同时需要保证两级涡轮的总膨胀比满足安全排气要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S4的子步骤4中涡轮级内部件二次设计按如下方法进行:
对于涡轮级,二次设计是对喷嘴进行重新设计,调节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度,选取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下的转子进口平均气流参数对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度进行匹配设计;
以转子进口周速系数为依据,求得上轮迭代过程各工况的加权平均值,作为二次设计的转子进口周速系数,再根据式(6)得到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的二次设计值,其中各工况的权重比例需要根据实际工作要求给出,巡航工况占比0.8,各海拔高度起飞工况权重相同,其平均周速系数计算方法由公式(7)和(8)给出: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61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62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63
式中α4为喷嘴导叶出口几何角,β4A为转子进口几何角,i4,ideal为转子进口理想攻角,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64
为转子进口周速系数,Cu4为转子进口气流周向速度,u4为转子进口旋转切线速度,n为起飞工况的数量,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65
为巡航工况下转子进口周速系数,
Figure FDA0002870700700000066
为起飞工况下转子进口周速系数。
CN201711492148.1A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Active CN1082290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92148.1A CN108229015B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92148.1A CN108229015B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9015A CN108229015A (zh) 2018-06-29
CN108229015B true CN108229015B (zh) 2021-04-16

Family

ID=62644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92148.1A Active CN108229015B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290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6592B (zh) * 2018-12-20 2021-07-20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高原变海拔工况装甲车辆底盘系统设计方法
CN109446745B (zh) * 2018-12-26 2022-08-2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氦气压气机一维气动的设计方法
CN109800519A (zh) * 2019-01-25 2019-05-24 深圳友铂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轴流风扇多点气动优化设计方法
US11060416B2 (en) 2019-01-31 2021-07-13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Systems for a turbocharger
CN112528474A (zh) * 2020-11-30 2021-03-19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 一种无导叶对转涡轮一维气动设计方法
CN112711923B (zh) * 2021-03-26 2021-07-27 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多级压气机气动匹配设计方法
CN115220364B (zh) * 2021-04-26 2024-01-3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增压系统的性能匹配选型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0810B (zh) * 2021-06-29 2021-10-01 四川迅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二行程发动机进气压力稳定方法及系统
CN113503262B (zh) * 2021-08-11 2022-06-2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涡轮的仿真方法
CN113530851B (zh) * 2021-08-11 2022-07-22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两级增压系统高低压级压气机的仿真方法
CN113779727B (zh) * 2021-09-14 2022-09-23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空水两用涡轮机参数化设计方法
CN114186350B (zh) * 2022-01-25 2022-04-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航空动力系统两级增压装置设计方法
CN115186441B (zh) * 2022-06-15 2023-07-07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递增载荷船用发电型燃气轮机多级动力涡轮气动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5510A (zh) * 2014-12-17 2015-06-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低气动惯性的快速响应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
CN106382155A (zh) * 2016-09-22 2017-02-08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两级增压系统与柴油机的匹配计算方法
WO2017031240A1 (en) * 2015-08-19 2017-02-23 Poerio Wayne Martin Solar turbo pump hybrid heating air conditioning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57397A1 (en) * 2001-01-16 2002-10-31 Kapich Davorin D. Exhaust power recover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5510A (zh) * 2014-12-17 2015-06-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低气动惯性的快速响应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
WO2017031240A1 (en) * 2015-08-19 2017-02-23 Poerio Wayne Martin Solar turbo pump hybrid heating air conditioning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CN106382155A (zh) * 2016-09-22 2017-02-08 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两级增压系统与柴油机的匹配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1+1对转涡轮变工况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常骐越 等;《推进技术》;20170731;第38卷(第7期);第1483-1490页 *
Control of a two stage turbocharger on a Diesel engine;P. Moulin 等;《Proceedings of the 48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CDC) held jointly with 2009 28th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20091231;第5200-5206页 *
The effect of sweep on flowfields of a highly loaded transonic rotor;Cui, Weiwei 等;《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1130;第58‏卷;第71-81页 *
两级增压柴油机增压器匹配方法与压比分配规律的研究;李胜达 等;《铁道机车车辆》;20111031;第31卷;第205-209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9015A (zh) 2018-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9015B (zh) 一种高空两级涡轮增压器变工况匹配设计方法
CN107885891A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优化方法
Lejon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f a three stage high speed booster
CN111079232A (zh) 一种预测旋流畸变进气对航空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计算方法
CN105134409A (zh) 超高负荷超低转速大涵道比风扇转子气动设计方法
CN112253515A (zh) 一种用于双涵道组合式压气机性能试验的状态调节方法
CN110043484B (zh) 基于周向涡量通流设计的双级高负荷风扇设计方法
Fredriksson et al. Meanline modeling of radial inflow turbine with twin-entry scroll
Aziz et al. Preliminary design of a transonic fan for a low by-pass turbofan engine
Zhang et al.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transonic axial multistage compressors based on one-dimensional meanline method
Baturin et al. Identifying the approach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NK-36ST gas turbine power plant
CN114186350B (zh) 一种航空动力系统两级增压装置设计方法
Zhang et al. An integrated turbocharger design approach to improve engine performance
Li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hroughflow method for high-loaded axial flow compressors
Wirkowski Modell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xial compressor of variable flow passage geometry, working in the gas turbine engine system
CN114547794A (zh) 一种多流程耦合的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优化设计方法
Fass et al. Limitations of two-stage turbocharging at high flight altitudes
Zhou et al. Flight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 of single-and dual-stage turbocharging reciprocating gasoline engine propeller propulsion system based on mathematical model
Zhang et al. Adaptive flow optimization of a turbocharger compressor to improve engine low speed performance
Stringham et 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nine stage axial flow compressor for industrial gas turbines
Immery et al. Design of the Compression System of a Geared Turbofan
Misté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ngine Installation Performance of a Redesigned Tilt-rotor Intake System
Scotti Del Greco et al. Aero Derivative Mechanical Drive Gas Turbines: The Design of Intermediate Pressure Turbines
Lei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in Turbocharging Simulation System Design
Chen et al.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of the Design (Inverse) Issue of S2 Surface of Axial Compressor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